魏晋名士执麈尾超轶绝尘冠群伦——“麈尾”与“拂尘”辩考微探 武当拂尘

魏晋名士执麈尾超轶绝尘冠群伦——“麈尾”与“拂尘”辩考微探 武当拂尘

麈,麈尾的省称。麈尾,即偶蹄目鹿科动物麋鹿和驼鹿的统称;用麋鹿或驼鹿尾巴在细长的木条上端或两边插设麈毛,闲谈时执以掸尘、驱蝇蚊和身份、地位象征的名流雅器,故称“麈谈”。《辞源》:“麈,兽名。鹿属。角类鹿,蹄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俗称四不像。”宋人陆佃撰《埤雅》引杨九龄《名苑》:“群鹿随之,皆视麈所往,麈尾所转为准。”“麈尾”起始东汉、流行于魏晋,因“道同器殊”为儒释道三家常用器具。如今在电影、电视剧、戏曲中仍然见到扮演太监、菩萨、道人、长老、尼姑等手执这种拂尘的道具。

东汉李尤《麈尾铭》:“撝成德柄,言为训辞。鉴彼逸傲,念兹在兹。”大意是说:麈尾之柄,象征至高无上的道德,持之以发言遣词,则具有教化之功用,故而可以烛照、警示那些放纵、倨傲之徒。(图1)是唐代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绘九朝十三位帝王,唯有吴主孙权手持一柄尖桃形麈尾,彰显领袖风度。自魏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首开玄学之风后,清谈家截取麈尾用作手拂,喜执麈而谈,以彰风雅,盖有领袖群伦,引导流辈之义。东晋王导《麈尾铭》:“道无常贵,所适惟理,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汉代的麈尾只有数根条缕形若笤帚;魏晋南北朝的麈尾多数呈尖桃形状;隋唐的麈尾多数呈蒲扇形状(源自三国时的羽尾扇)。
原装的“麈尾”用麋鹿或驼鹿尾巴所制,以麋鹿、驼鹿尾巴的骨节作柄。如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一柄六朝时期的柿木柄麈尾(图2-1),总长61厘米,柄长23厘米,挟木长38厘米。用黑柿木作柄和夹板,夹板中间为麈尾毛(因长毫脱落,已不见桃形模样。),夹板前端以象牙雕龙头,中部有象牙透雕饰花,左右有二道象牙界线。(图2-2)是放置这件麈尾的黑漆匣,长84.5厘米,宽50.5厘米,高6.8厘米,匣刻凹槽,形似乒乓球拍,可开可合。明清时期儒释道使用的拂尘各有不同等级的定制。因麋鹿、驼鹿属稀有动物,不易获得。其质地为别的动物尾巴,诸如马尾、蚕丝、麻丝等加工而成;手柄以玉石、象牙、犀角、玳瑁、黄花梨、竹贴黄、黑漆柄等名贵材料所代替。麈尾扇与麈尾是不同的两种器物。南北朝时梁简文帝对魏晋时的塵尾改进简化,在纨扇上端加鹿尾毛,制成上圆下平(形似圆头小铲)的麈尾扇,还作文章赞美它,以为“既能清暑,又可拂尘”。传世画迹中留下有种种不同式样,(图3)东晋顾恺之绘曹植《洛神赋图》局部“倾诉”,身边仕女手执的是麈尾扇。

道家执麈尾的形象最早出现在邓州南朝刘宋墓出土的“吹笙引凤”彩色画像砖上。(图4)砖呈长方体,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正面左一人,背绘梧桐树,梳丫髻,着长衣,坐姿,双手捧笙管正在吹奏;右一人长发后垂,身着长衫,手执尖桃形多毛麈尾而立。有一凤闻笙妙音,飞降二人之间,口衔瑞草,振翼张鸣。凤的右方和上方有云气缭绕,远方有隐约的山峰,意示凤闻笙声自天旋降。此砖从墓门中揭出,与同墓出土有榜题为“王子乔、浮丘公”的画像砖(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画面内容相同,左为王子乔,右为浮丘公。南朝谢灵运有“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诗句。王子乔,字子晋,周灵王太子,好吹笙作凤鸣。后由道士浮丘公接往嵩山修炼,30年后在偃师缑氏山升仙而去。此砖画取材汉刘向《列仙传》的神话传说,此砖再现了魏晋南北朝道教神仙人物故事题材的纹饰,并大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麈尾”始被魏晋清谈名士所把持,盛唐时因改进材质其形制继续应用,亦名“拂尘”、“拂子”、“麈拂”、“蝇拂”、“蝇帚”、“云展”等称谓。汉化佛教把拂尘作为上堂说法时的法器使用。这是宋代(佚名)伪照敦煌石窟刻画的玄奘求佛法取经偷渡出国壁画(图5),蝇拂是路上必须装备。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研究此图,得出唐代和尚必手持蝇拂的结论:“唐代蝇拂有用马尾或牦牛尾作的,有用棕丝作的。照规矩,大德高僧手中拿的应当是棕拂,表示素朴。达摩多罗尊者拿的叫‘麈尾’或‘麈尾扇’。”敦煌画北魏贵族,洛阳龙门北朝石刻病维摩和敦煌贞观时壁画《维摩说法图》,以及较后李公麟绘《维摩演教图》,手中都可发现形象大同小异的麈尾或麈尾扇。麈尾扇只敦煌贞观时维摩说法讲经台前一天女手中还一见。现在看到的这幅晚唐孙位绘《高逸图》残卷,四位贤士中的阮籍(图6)身着宽大的衣袍,手执蒲扇状麈尾,面带微笑,悠然而坐,身旁小童端着杯几,俯首侍候。(图7)吴道子绘“维摩诘经变”中的《维摩诘像》局部,手执蒲扇状麈尾。(图8)凿成于唐永隆元年(680)的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南壁的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马尾形麈尾,左手提净瓶,表现了佛家“万法皆空归南海,一尘不染静禅心”的至高境界。元明清时期儒释道仍模仿玄学家使用“拂尘”,然各有不同等级的定制。因是麋鹿、驼鹿等属于稀有动物,不易获得。其质地由原来的麋鹿戓驼鹿尾巴渐渐改为别的动物的尾巴,诸如马尾、牦牛尾等加工而成;原装的“麈尾”手柄,即麋鹿、驼鹿尾巴的骨节,也由玉石、象牙、犀角、玳瑁、黄花梨、竹贴黄、黑漆柄等多种名贵材料所代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古有红拂尘,红拂乃富贵家用物,毋论麈尾,似不易得。近有以天生竹边如灵芝如意形者,斫为拂柄,甚雅。其拂惟以长棕为之,不必求奇,以白尾为妙。余有万岁藤一小枝,玲珑透漏,俨肖龙形,制为拂柄,可快披拂。”贫士之拂,自然考究不得,或以棕、麻绳为之。(图9)王時敏身着宽大浅色长袍,头戴黑色冠巾,手持红柄红拂尘,盘膝端坐在蒲团之上,面容清秀俊逸,双目炯炯有神,神态端庄温雅,呈现出聪慧倜傥的青年才俊形象。

宋朝廷开科取士,士人有了更广阔的入仕途径,麈拂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重新回归为驱赶蚊蝇和小虫子的生活用具。欧阳修《和圣俞聚蚊》诗云:“抱琴不暇托,挥麈无由停,散帙复归卧,咏言聊写情。覆载无巨细,善恶皆生成。朽木出众蠹,腐草为飞萤。书鱼长阴湿,醯鸡由郁蒸。豕鬣固多虱,牛间常聚虻。”杨万里《风雨》诗:“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懒拂尘。帽子一峰青可掇,隔墙不敢略开门。”意为笔墨文具在梅雨天长满了白色霉菌,须以拂尘抖落干净,但拂尘毕竟还是文房内的雅具。明代文震亨《长物志》:“麈,古人用以清谈,今若对客挥麈,便见之欲呕矣。斋中悬挂壁上,以备一种有旧玉柄者,其拂以白尾及青丝为之雅。”(图10)南宋日本禅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祖师手持红柄白尾拂尘,高雅端严。明代的文人时尚用白色马尾制成的拂尘悬挂在书房的墙壁上,以彰显主人的文化趣位。故而以“麈”字派生出大量的同源典故:挥玉麈、挥谈麈、挥麈、挥麈尾、挥麈毛、清言挥玉麈、清谈挥麈、玉麈挥、玉麈谈玄、玉麈谈宾、玉麈飞谈、白玉麈尾、落麈尾、落麈毛、谈柄、谈辞玉麈、谈麈、论发犀柄、麈尾清谈、麈谈。如麈言,是高明的言教;麈尾之诲是高明的教诲;麈教、麈论、麈谈都是这样的意思。“麈”与“尘”二字,“麈”字,上为“鹿”、下为“主”,读音(zhǔ);繁体“塵”字,上为“鹿”、下为“土”读音(chén)。特别是在使用五号以下小字体时,若不细加辨别,便十分容易使细微的字形差异致误。不过,如果我们弄清了二字的含义,则不难判断是“笔麈”,而非“笔尘”。宋人王明清所著“挥麈”系列《挥麈前录》、《挥麈后录》、《挥麈三录》、《挥麈余话》;明清亦有众多用“笔麈”一词作笔记的书籍。诸如莫是龙的《笔麈》、于慎行的《谷山笔麈》、王肯堂的《郁冈斋笔麈》、商辂的《蔗山笔麈》、敦诚的《鹪鹩庵笔麈》、沈颢的《画麈》)、徐学谟的《归有园麈谈》、徐晓亭的《麈谈笔存》、吴梅的《顾曲麈谈》等等,这些“笔麈”书名,皆用一“麈”字,契合笔记主旨,而非作“尘”字。当然,更不可误将之简化为“笔尘”、“画尘”或“尘谈”。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36回,1979年10月上海本):宝钗“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宝钗走近前来,悄悄的笑道‘你也过于小心了,这个屋里那里还有苍蝇蚊子,还拿蝇帚子赶什么?’”“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旁边放着蝇刷子。”这柄白犀麈而在宝钗、袭人,黛玉眼里是“蝇帚子”、“蝇刷子”。白犀麈即用白色犀角制作的白犀柄麈尾,弥足珍贵。而《红楼梦》的早期抄手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甲辰本抄作“白犀塵”(尘);己卯本与庚辰本把“白犀麈”抄作“白犀尘”;而梦稿、蒙府、戚序、列藏本则都直接抄作“白犀拂尘”,只有舒序本抄作“白犀麈”。这柄清早期象牙透雕古梅柄马尾拂尘(图11):长75.5厘米,杆柄长18.8厘米,马尾长56.7厘米。全杆仿一枝古梅而雕,透雕梅干嶙峋,梅枝老辣,群梅怒放,尾部两梅桩通透用以穿穗。整体布局师法自然,梅花、梅枝相互掩映,雕刻技法娴熟老练,为少见象牙柄拂尘佳作。《红楼梦》(第3回)、(第40回):贾母“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上述两处曹雪芹描写的仆役或丫环们所执的“拂尘”,不是魏晋六朝清谈家手中所执雅器“麈尾”。《红楼梦》(109回):“只见妙玉头戴妙常髻,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细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腹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道服),手执麈尾捻珠,飘飘拽拽地走来”。此处描写妙玉所执麈尾和捻珠,与她迷人风韵的佛教居士身份十分相符。

辩考探源,有兹感叹:“魏晋名土扏麈尾,超轶绝尘冠群伦。儒释道家常用具,一尘不染静禅心。”

图1、唐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孙权手执桃形状麈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2-1、六朝柿木柄麈尾,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图2-2、六朝放置麈尾的黑漆匣盒,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图3、东晋顾恺之绘曹植《洛神赋图》局部“倾诉”,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宋摹)。

图4、南朝邓州刘宋墓出土“吹笙引凤”彩色画像砖”,浮丘公手执尖桃形多毛麈尾,河南博物院藏。

图5、宋代(佚名)伪照敦煌石窟刻画的玄奘求佛法取经偷渡出国壁画,西安大慈恩寺藏。

图6、晚唐孙位《高逸图》局部,阮籍手执蒲扇状麈尾,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7、唐吴道子绘敦煌103窟东壁南侧《维摩诘像》局部,维摩诘右手执蒲扇状麈尾最传神。

图8、洛阳龙门石窟万佛洞南壁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马尾拂尘,虽面部残损,不失盛唐逸风。

图9、明曾鲸绘《王时敏廿五岁小像》轴,曾鲸自题“万历丙辰五月曾鲸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图10、南宋日本禅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祖师像,日本小浜县藏。

图11、清早期象牙透雕古梅柄马尾拂尘,北京永乐2010春拍,估价22-25万元。

注:福建省国家期刊《东方收藏》2015年第3期(总第65期)第96页刊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6019.html

更多阅读

魏晋名士个性浅析 魏晋时期七位名士

v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记叙魏晋时期名士的文字,传神写意,十分有趣,如: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苏、黄的书法与诗法 苏士澍书法价格

内容提要 苏轼、黄庭坚倡导的“尚意”书法,追求“出新意”和“生新奇”,其笔意的纵横曲折与“以文为诗”而重气格的宋诗章法相通。他们的书体,或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或雄健奇崛、丰筋多骨,一如其诗体而风格独特,具有“一笔书”的气韵,

朱华老师介绍 穿越之绝尘朱华

朱华老师主要背景★北京大学EMBA★TSDC销售主管训练系统创始人★原农业银行职员★珍奥医药区域经理★老人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国家一级培训师★,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十多家高等院校特聘讲师★2012

声明:《魏晋名士执麈尾超轶绝尘冠群伦——“麈尾”与“拂尘”辩考微探 武当拂尘》为网友对你太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