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

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

写在前面:

当下中国,由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关于留守儿童是一个“恒久”的话题,据说,这是在全世界也许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才有的特有现象。因为,在法治完备的国家,如果父母胆敢把未成年人单独放在家里,那就是犯罪。不仅儿童自己,就是邻居,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控告家长。与中国类似的国家具体情况如何,笔者不太了解,这里就暂以中国为例来说明。

而有必要首先说明的是,对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实在需要实地的调查研究,需要一系列的调研数据作为证明材料才能说明真实。因此,冠以“中国留守儿童”的帽子似乎太大,也不切实际。于是有了本文的标题。作者以此为题,旨在做日后写类似专题文章资料收集。

内容摘要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调查探究 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其留在老家就读中小学的子女”,它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衍生的社会现象。近年来,留守儿童群体急剧增加,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1、半数以上为隔代抚养。据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60.2%的孩子与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1.2%的与叔伯、姑姨等亲戚一起生活,6.7%的与亲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还有11.5%的孩子与父母的好朋友一起生活。

  2、缺少亲情,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1个月一次的25.9%,1-3个月一次的20.8%,3个月-半年一次的13.9%,半年-1年一次的26.1%,一年以上一次的占10.9%。41.75%的孩子盼望父母回家,23.7%的感到缺少亲情,没有依靠,16.07%的缺乏安全感,害怕出意外。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男孩则容易被人贩子拐卖。

  3、与父母的关系日渐松散。与父母的联系,每周一次的45.9%,1周-1月一次的32.1%,1月-3月一次的13.7%,半年一次的4.4%,不联系的3.6%。4.52%的孩子表示对父母越来越没有感情,总体上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紧密,日渐松散。

  4、生活没有明显改善。虽然父母外出打工赚钱,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但49.1%的孩子认为家庭生活跟过去差不多,10.5%的认为下降了,9.01%的孩子因生活无人照顾,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较大损害。

  5、学习得不到有效辅导。61.0%的孩子家里没人辅导学习。在个案访谈中,孩子们遇到学习困难,最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但因种种原因,能得到帮助的占少数,2.15%的孩子因成绩跟不上而不想读书。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沉迷电子游戏、网吧。

  6、遇到困难时,父母和同伴是最佳选择。除了学习之外,62.8%的孩子存在其它问题需要帮助。在选择最想由谁来帮助解决时,33.17%的孩子首选父母,28.68%选择同学、同伴或兄弟姐妹,19.04%的选择老师。而在生活或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则更愿意向自己的同伴或者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倾诉。虽然和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占到60.2%,但大多数孩子有了问题、困惑不愿意与老人诉说。

  7、压力催生早熟。在谈到心愿时,32.1%的孩子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工作稳定;30.5%的孩子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让父母宽心。在个案访谈中,许多孩子在谈到想不想爸爸妈妈时泪流满面,但在谈到想不想爸爸妈妈不要打工回来时,孩子们又都十分懂事的说:“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我才有钱读书,家里的生活才能过好一点。”这说明孩子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缘由能够理解。

(二)务工父母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偏低。父亲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15.2%,初中49.3%,高中为28.3%,大专及以上仅占6.7%;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30.1%,初中47.3%,高中16.8%,大专及以上为5.0%。总体来看,父亲初中及以下的占64.5%,母亲初中及以下的占77.4%,文化程度偏低。

  2、打工时间因具体情况而定。打短工,一年以内的34.3%,打长工,3年以上的39.2%。其中5年以上的为29.3%,灵活的补贴家用和有较稳定的收入各占1/3以上。当打工和抚养孩子发生冲突时,绝大多数家长选择孩子。在个案访问中,有的家长因孩子迷上网吧、或生病住院,均放弃打工。

  3、打工收入一半用于孩子学习费用。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打工月收入在1000-1500元为大多数。除了自身的吃、住外,收入的一半用于孩子缴纳各种学习和生活费。

  4、电话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首选。80.69%的父母采用电话与孩子沟通,发短信、写信的,分别为8.09%、6.14%。3.30%的表示没有办法和条件与孩子沟通。

  5、学习、吃穿、安全是亲子沟通的主题。父母与孩子谈得最多的话题:学习,39.7%;吃穿住日常生活,23.7%;安全问题,17.39%。与孩子谈思想和为人处事道理的仅占8.39%和6.73%。

  6、最担忧安全。据调查显示,在最担忧的任选三个问题中,依次排列的:安全占87.4%,学习成绩占79.2%,生活占61.5%。

(三)代管人基本情况

  1、文化低年龄大。代管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的37.4%,初中的34.3%,高中的占28.3%,大专及以上的占6.7%。代管人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78.2%。

  2、与孩子相处情况。64.6%的代管人认为能与孩子和睦相处,23.6%认为相处关系一般,11.1%认为有少许矛盾,0.5%认为关系十分紧张。通过数据分析,姑舅伯姨这类人群和留守儿童和睦相处比例最高,为76.6%;有少许矛盾的各种关系中,比例是高的是哥哥姐姐,为15.4%,但不存在关系紧张。

  3、对学习督促情况。62.1%的代管人表示能督促孩子学习,25.4%表示想督促,但没有好办法,12.6%表示不督促。代管人对孩子较为关注的前三项:学习情况,35.05%;身体情况,27.26%;思想品德情况,19.47%。

  4、发现错误批评教育情况。80.9%的代管人表示看见孩子犯错误会及时批评;10.3%的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怪可怜的,不忍心批评;7.8%表示不是自己的孩子,不便批评。

  5、与孩子沟通谈心情况。仅有20.6%的代管人经常与孩子谈心,有时候谈的为60.1%,不谈的占18.8%。

  6、通过不同渠道学习教育方法。67.8%的代管人表示需要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表示不需要的占21.4%,无所谓的占9.5%。学习的渠道主要是:听广播看电视、看书和向老师请教,比例分别为26.21%、25.84%和12.69%。表示从不学习的占6.91%。

  7、最大苦恼是担心管不好孩子。在代管人感到最苦恼的事情中,担心管不好孩子,无法向其父母交待,占30.57%;觉得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占24.87%,觉得无法与孩子在情感上贴近的占13.74%,没有照顾孩子的时间的占12.40%。

(四)寄宿学校有关情况

  在对部分寄宿学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新洲区辛冲镇第一初级中学进行分析,该校也是我市较早开办留守儿童寄宿学校之一。

  该校有学生1937人,父母亲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301人,占全校总数的15.5%。学校较早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开办留守儿童小食堂、让留守儿童在校寄宿等。目前该校有700余名学生寄宿,其中留守儿童100人。原因:

  1、校舍条件差。住宿过于拥挤。一间教室挤着近100名女生,一间约16平方米的房间住12个男生。窗户没有玻璃,没有洗漱间,没有热水,没有厕所。因为场地狭小,学校食堂将打饭和打菜分别安排在相距一定距离的两间小屋里,吃饭时学生不得不排队至操场。

  2、文体设施奇缺。因为校舍不够用,学校原有的图书室被挪用。最重要的是没有资金更新图书,书很陈旧,学生不愿来借阅。操场上除了几副单扛和一副蓝球架外,再无别的设施。

  3、校外租房普遍。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父母宁愿在校外租房,40%的留守儿童家长在校外租房给孩子居住。校外租房条件虽好,但给学校管理增添了许多难度。打架,偷盗,旷课,未成年人非法同居,强奸等犯罪时有发生。

  4、学生急盼心理辅导。该校注意到留守儿童情感需要,开通了亲情热线,但因条件所限,只有一部电话,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要求。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与问题,没有专职心理老师辅导,思想工作几乎由班主任承担,使得班主任工作不堪重荷。

  二、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又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凸现的现实问题。

(一)留守儿童已成为亟待关爱和救助的弱势群体

  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表明,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性的。一是亲情关爱缺乏。0-16岁的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性格形成、情感渴求的重要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调查显示,70%以上的留守儿童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将会使性格出现扭曲甚至趋向逆反和极端。二是家庭教育缺乏。建立在亲情之上并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指导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外出务工的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基本无法实施家庭教育,而且往往由于对孩子心怀愧疚,在回乡团聚的有限时间里也多是抱着补偿孩子的心态,教育更多地变为迁就甚至溺爱。而代管人由于年龄和亲情等因素,深感代管留守儿童的责任重大,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对于家庭教育勉为其难,基本上是管不了或管不好。家庭教育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的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产生显著影响。三是成长环境堪优。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师资缺乏、条件较差,因而学校难以对留守儿童给予超出一般学生的关照和管理。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居住分散,监护不严,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极易成为各种事故的多发人群和被侵害的对象。

(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的凸现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衍生现象。由于城市、工业快速现代化,而农村、农业却长期停滞不前,一部分农村青壮劳力为寻求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了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的生活道路。从长远来看,留守儿童基本会出现以下变化,一是其中的部分会随着父母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逐步安定,成为随父母生活的流动儿童;二是留在农村长大成人,并因父母外出务工的经历成为新一代进城务工者。不管是哪种变化,留守儿童的未来都和我国改变二元化结构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和研究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之义,也是在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命题。但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战略高度,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还缺乏系统性,操作性。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主体尚待明晰,工作资源亟待整合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的社会面十分广泛。目前,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是教育、文化等部门,以及妇联等群团组织都在积极开展面向留守儿童的工作,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研究,工作思路还不够清晰,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工作资源还缺乏统筹,工作力量还有待整合。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有既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着眼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局的通盘谋划,更需要有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结合的总体规划。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制定专项规划

  建议市、区政府明确由市、区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主管留守儿童工作的职能部门,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明确责任分工。市、区政府应将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十一五”期间儿童发展规划,可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十一五”期间留守儿童发展规划,作为儿童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在儿童发展规划的总目标下,拟定留守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将留守儿童的接受教育、成长环境、法律保护等各项工作分解到教育、文化、卫生、公安、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

  (二)建立留守儿童寄宿中心学校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定情况,建议在远城区建立留守儿童寄宿中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在留守儿童居住集中的地方每个乡、镇、街可建一至二所。结合省、市政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以留守儿童占学生三分之一以上的寄宿中心学校进行重点投入,在学生的教学、生活、活动等设施配套上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每所中心学校配备一名心理辅导老师,由市、区教育局集中培训后持证上岗,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辅导。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双线帮扶”机制

  按照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建立校内校外“双线帮扶”工作机制。

  校内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主要任务是:

  1、为留守儿童建立动态档案。建立档案由学校具体实施,包括家庭情况、代管人情况、父母打工情况、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特长爱好、学习状态、团队精神等,进行跟踪管理。

  2、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通过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类文娱活动、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弥补因父母不在身边带来的情感寂寞,从集体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增强自信心,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人相处,保持乐观上进的精神风貌。

  3、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学校应利用外出打工父母回家之机开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通打工父母热线,请教育专家为打工父母支招,解答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帮助打工父母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观念和科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

  4、增设法制安全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基础、以心理辅导和情感关爱为手段,开设法制、安全、心理、艺术、劳技等课程,引导留守儿童顺利渡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特殊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校外由农业、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群团分工合作。农业部门在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中,可结合村湾建设和改造,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农村青少年校外活动设施。民政部门应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村委会工作职责,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妇联、共青团可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开展“编外家长”、“代管妈妈”等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活动,组织城乡同龄孩子“手拉手城乡大体验”、假期“留守儿童进城合家欢”活动等,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个亲情洋溢的和谐环境。

附文: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江苏省徐州市地处江苏北部,现有925万人口,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徐州市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省、市流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徐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极易产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徐州市妇联近期对贾汪区汴塘镇、紫庄镇,邳州市邹庄镇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现状

  1、基本情况。本次调研采用座谈、问卷、家访等形式进行。在贾汪区汴塘镇茸山村被调查的27名留守儿童,年龄都在7-14岁之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19名,占70.4%,一方在外打的8名,占29.6%。在贾汪区紫庄镇分别在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中随机抽取了8个班601名学生中,留守学生192名,占31.9%。在邳州市邹庄镇刘沟小学被调查的663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452名,占68%。

  2、留守儿童对父母在外打工持矛盾态度。在茸山村小学、刘沟村小学与留守儿童交谈时,当问到“你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什么?你能理解吗”时,大部分回答:“能理解,他们外出打工是为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当问到“你想让父母出去打工吗”问题时,大多数孩子又回答:不想。问其原因,大部分回答“想他们”。这说明孩子渴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想得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刘沟小学6年级学生孟海娟,今年14岁,父母在浙江做干炒生意,哥哥也随父母去打工,她与奶妈生活在一起,当问她想不想让父母出去打工时,她回答:不想。问为什么?她回答:不想让他们太辛苦。当问她平时感到孤单吗,她眼圈红了,回答:有点……,问她“如何报答父母”时,她回答,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3、留守儿童学习单调,生活贫乏。留守儿童日程安排基本不变,上学、写作业、看电视、睡觉…非常单调。如在回答“你节假日有什么活动吗”时,大部分回答“没有”,而“你在节假日会自己安排时间学习吗”问题时:“不安排”的仅占9.6%;“只安排做作业的时间”占51.9%;“安排时间写作业,还学习其他知识”的占38.5%。通常儿童都比较喜欢看电视,当问到留守儿童“平时一天大概要看几小时的电视”的回答是:“不看电视”的占9.6%;“一个小时以内”的占54.8%;“一到三个小时”的占27.9%;“三个小时以上”的占7.7%。对“家里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的回答是:“每次看都有人管”的占18.3%;“经常管”的占24%;“不常管”的占52.9%;“从来都不管”的占4.8%。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

  在邳州市邹庄镇刘沟村,汴塘镇茸山村、吴窑村采取座谈、入户访问等形式,重点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86.5%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共同生活,8.7%的留守儿童住在叔叔、伯伯家,4.8%的留守儿童独居或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多是亲戚)。

  1、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从留守儿童被监护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也说明了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出之前都希望尽量地把孩子安顿好,希望孩子得到较好的照顾。但临时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在文化层次上都属于文盲、半文盲,因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等问题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茸山村高宗渠74岁,读一年私孰,耿德荣71岁,文盲,老夫妇俩有6个子女,其中有2个儿子,3个儿媳在外面打工,他们除了种好自家的3亩地以外,还要照顾3个孙子、孙女的生活起居。当问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他们说,自己没有文化,没有办法辅导孩子。

  2、父母对孩子监护问题认识不高。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7-16之间,父母们普遍认为趁自己年轻,出去赚点钱,为孩子生活好一点,学习的事由学校管,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忽略了这一年龄段孩子正处于人生的朦胧期,也是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极端的性格。如紫庄中学初三(5)班女生鹿音,原是全年级学习成绩排名第16名的优秀学生,自父母外出打工后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内向,平日沉默寡言,从不关心班级生活和学校活动,在中考前两月一次的月考中,自我感觉数学考的不好,于是给班主任留下一封遗书后,离家出走。后被教师及时发现,经过心理教师的耐心疏导,重新回到课堂。

  3、独居的留守儿童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邳州市妇联调研数字显示,邳州市留守儿童26940人,占邳州市儿童总数的9.3%,其中独立生活的有701人,占2.6%。虽然比例很少,但也不可忽视。这部分孩子放学后无人监管,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抵挡诱惑。如刘沟村一小学生,周五晚去网吧玩游戏,整整三天未回家,周一没去上课才被发现,后经多方寻找,才在网吧找到。这一部分孩子如果监管不好,极易被坏人利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存在问题

  (一)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造成亲情缺失。

  1、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贾汪区汴塘、紫庄的外出务工者,大多数从事烙煎饼,做豆腐生意;而邹庄镇的外出打工者,99%的人从事炒瓜子生意,他们起早贪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因此很难抽空回家看望子女。平时主要采用电话和子女联系,因家长流动性大,无固定场所和通讯工具,电话所谈论的话题除了成绩就是听不听话,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道德品行状况却并未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调查显示,有65.4%的家长在和孩子联系时谈得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大部分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亲情,自己又不能及时给予,于是就采取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的方式进行弥补,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结果适得其反,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容易染上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和行为。

  2、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间无法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爱莫能助,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学习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祖孙间的代沟使他们几乎没有过倾心的交流,调查显示,只有2.9%的孩子愿意和临时监护人讲心里话。这个数据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临时监护人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孩子心里有话却不愿意对他们说,这时候孩子们最需要的是父母,希望父母能在家陪伴自己,但他们却不在身边,而父母又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刻的孩子最想得到的是他们的关爱。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他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吃饱穿暖不生病。

  (二)隔代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后,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多数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爷爷奶奶认为“孩子离开爸妈怪可怜的,树大自直”,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行为习惯上放任自流,不会与周围人相处,不热爱劳动,农民那种善良、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很难在留守儿童身上找到,这种隔代教育无疑对孩子的成长造成相当的影响。

  (三)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造就第二代打工族。

  家长外出给孩子留下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这些孩子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看电视,很少有娱乐活动,更谈不上特长教育。因为精神生活的空虚,有的迷恋网络游戏,还有的甚至学会了赌博、打麻将等不良嗜好。紫庄镇吴窑村的张某,男,15岁,随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在北京打工多年,他把父母给的钱多数用在吃零食、上网吧上,白天在家睡觉,晚上上网吧玩游戏,奶奶管教不了,最后导致辍学,今年被父母带到北京打工。据刘沟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9.8%的留守孩子成绩优良,大多数孩子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少部分孩子有逃学辍学现象。贾汪区紫庄镇中学一位校长介绍说,原来石庄村每年还有个别学生考入大学,现在连考上高中的都几乎没有,有的勉强上完中学就跟父母外出打工。刘沟村段秀美今年38岁,文盲,大儿子17岁,已在外卖瓜子4年;朱学侠45岁,文盲,三个孩子2个初中毕业、1个小学毕业就全部外出打工。

  三、思考和建议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加强留守儿童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积极关注与协调合作。

  (一)强化政府行为。一是教育部门要打破现有学籍制度,实行留守儿童学籍一卡通制度,解决留守儿童随父母就地上学,让留守儿童平等共享教育资源。二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填补农村小学没有寄宿学校空白,让有条件的留守儿童住校,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管理问题。三要鼓励社会办学,利用社会资源补充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不足。

  (二)强化家庭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一要帮助家长认清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担当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二要更新监护观念,提高监护水平。建立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大对外出务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提对留守儿童教育特殊性的认识,提高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三要强化家长的责任追究,对未满18岁的儿童,尤其是无人监管而独居的儿童,家长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打工,否则按《未成年人保护法》追究其家长的责任。

  (三)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制度。跟踪观察记录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成长情况;二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老师、非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在生活、学习、思想上给予帮助,手拉手共成长。三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畅通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渠道,使家长和学校都能全方位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做到教育关怀有的放矢。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制度。开设心理咨询室,让留守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地方倾诉,设立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有效地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功能,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品德,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由乡镇党政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妇联、团委、关工委等组织,要积极寻找信息平台,加大对留守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让全社会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新理念。公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妇联要充分发挥家庭工作优势,巩固和发展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结合实施“春蕾计划”,救助贫困留守儿童。发动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文明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或“爱心妈妈”。
  (五)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存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也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长久之计。

  俗话说“误了庄稼是一季,误了孩子是一生”,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心和关爱,努力做到家长尽心,学校尽责,社会尽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6553.html

更多阅读

河南省苌家拳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安彪 荥阳四中苌家拳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次,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河南省苌家拳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pdf40页后下载本文档吉首大学河南省苌家拳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姓名安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指导教师龙佩林 20100601 摘 要 摘 要武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008-03-0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

声明:《随笔: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论文》为网友春梦与艳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