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三皇五帝年代的一些疑问和新观点 三皇五帝始

中国历史在公元前2070年之前,是中国的远古年代。远古年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不可能有当时的记载,只有后来的传说,传说远古年代经历了三皇五帝。

《资治通鉴》说,三皇为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五帝为帝少昊、帝颛顼(读“专须”)、帝喾(读“酷”)、帝尧、帝舜。而《史记》的卷一就是《五帝本纪》,无三皇之说。《史记》讲的五帝为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与《资治通鉴》讲的五帝也不一致。可见,远古年代究竟经历了几皇几帝?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原始部族,正是通过“三皇五帝”年代,完成了由野蛮向文明的进化。

1、建立了健康文明的婚姻制度,实现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由于新的婚姻制度避免了近亲繁殖,大大促进了部族成员的健康素质、伦理道德和人类的优化繁衍,也促成了社会的细胞——家庭的产生。

2、驯养牲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种植五谷推动了农业的兴旺,并使商业开始萌芽,农具、渔具以及车船制造又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使家庭和社会产生剩余产品成为可能,从而为阶级社会的来临创造了条件。

3、文字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推动了医学、天文历法、算术、音乐的发展。

4、社会行政区划形成初步体系,社会管理趋于完善,为以后由部落向国家的演变创造了条件。

因此,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应该追溯到三皇五帝年代。但是,对于《史记》、《资治通鉴》中关于三皇五帝年代的记述,我有一些疑问和新的观点。

一、为什么三皇之中,伏羲无父?

《资治通鉴》中关于伏羲的出生是这样描述的:“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说是太昊的母亲踩着了巨人的足迹,意有所动,又有虹光绕身,由此而怀了孕。《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伏羲盖雷神之子。中国古代对一些伟大君主的出生总有类似奇异征兆的描述。时代越是远古,史实的成分就越少,神话的色彩就越浓。实际上,在三皇之中,伏羲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与伏羲出生的时代远古部族仍处在群婚乱婚状态的母系社会有关,这是可信的。而也正是太昊伏羲,结束了中国远古时代人类茹毛饮血、知有母而不知其父的野蛮状态,制定了开始重视人伦、避免近亲繁殖的婚姻制度,从此人们有了姓氏,有了父母家庭。所以以后的神农、轩辕才有了完整的家庭出生背景。

二、三皇五帝是皇帝、天子还是部族首领?

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讲到三皇五帝都称呼其为帝或天子,实际上,很久以后的秦始皇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称帝,而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国主也只是称王。在远古年代的氏族公社时期,还没有国家的概念,那时候有的只是部族首领或部族联盟首领。

这些史书的编写者是已经生活在有皇帝、天子和诸侯国君的后代人,他们习惯于把远古时期的部族优秀大首脑人物尊称为帝或天子,把那些小部族首脑称为国君,显然不确切。

三、炎帝神农氏是如何接替太昊伏羲之位的?

《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讲述炎帝神农氏是如何接替太昊伏羲之位的,既没有提伏羲怎样看中神农而后禅位于他,也没有讲像后来的黄帝通过战争打败炎帝神农氏而登上帝位。据《资治通鉴》记载,伏羲都城在宛丘,而神农原出生在少典,是少典国君的儿子。

炎帝神农氏是如何接替太昊伏羲之位的,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大部落领袖伏羲去世后,其中一个叫“少典”的小部落首领神农以其卓越的才能赢得了大家的爱戴和信任,于是被众小部落拥戴成为大部落新首领。

四、三皇五帝在位时间和寿命会有那么长吗?

三皇中,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神农在位一百四十年,五帝中,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寿一百岁,尧在位九十八年,寿一百九十八岁,舜在位五十年,寿一百一十岁。似乎令人不可信,远古时代人因饮食、营养、卫生、医疗等条件较差,其寿命应该低于现代人。《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因离远古时代遥远,不可能去考证,可能是依据传说以讹传讹。三皇五帝不是凡人,出于对伟大人物的崇拜,人们乐意夸大他们的寿岁。

五、为何五帝中不包括禹?

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把禹作为夏朝的开创者。然而,禹所处的时代仍然是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不过是到了后期而已。禹是由舜物色推荐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并应用一批人才有效管理政事。当初舜划分天下为十二州,禹重新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收集了天下的好铜铸造了九个鼎,以象征九州,从此“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禹继承尧管理政事后即荐举他的得力助手皋陶作他的接班人,并授予他以管理政务之任。可是不久皋陶死了,禹就提拔皋陶的儿子伯益,任命他当政。并没有让他的儿子启作为他的接班人(关于这一点他与尧和舜同样伟大)。但是,禹死了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由此可见,氏族公社时期的部族联盟的推举制度由启开始被废除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应是由启开始的,而不是由禹开始的。因此,《资治通鉴》和《史记》把禹的事迹列入《夏本纪》或《夏纪》中是不恰当的,他应该列入三皇五帝系列,成为五帝后的第六帝。

六、文字、医学、农业、音乐等的创造是几个伟人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吗?

三皇五帝时代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建立、培育并发展了畜牧业、农业、及初步的商业;发明了文字、医学、历法、音乐;社会行政区划逐渐形成初步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人类从野蛮状态转变为文明状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能靠几任部落领袖的倡导所能完成。

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始阶段是相当缓慢的,当一切从零起步的时候,事事几乎都在黑暗中摸索。

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中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花了两千多年时间,从封建社会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代后期又花了两千余年时间,由此推算,中国远古时代由母系社会转变到父系社会,再逐渐发展到奴隶制社会,恐怕要花三、四千年的时间也不算长。

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看:人类的农业绝不是像传说所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清马驌(读“肃”)绎史》卷四引《周书》)或“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景晋王嘉《拾遗记》),世界公论的农业的起源是从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开始的,想想看,从各种各样的野草中选择合适的种类引种,一点一点加以改良、杂交,形成品种多样、果实丰硕的粮食、蔬菜作物,需要花多少心血,需要花多漫长的岁月?通过文物出土我们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农产品与上世纪中叶的农产品相比,并没有较大的变化,所以说农业的进步是最花时间的。

利用草木来治病,更可能要无数人花多少代的时间才能摸到门道,其中遇到的困难不知道有多少,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说“尝一日而遇七十毒”,有的人甚至会中毒而死。至于要写成医书更不简单,某种药方恐怕要稳定地治愈了很多人方能对其适用某种疾病作出结论,稍有偏差就必须对其成分构成作出调整。这样一种药方又一种药方进行下来必然要花很长时间。

再来说说文字的发明和完善,人们普遍认为文字是由原始记事逐渐演化形成的。我国先秦时代的典籍《易系辞》下篇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确切说明了中国文字与原始结绳记事的渊源。从原始记事方式到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先后经历了结绳记事、实物记事、陶刻符号、象形文字、确切的表音文字等多种形式。究竟哪种形式真正算作文字呢?人们有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象形文字和确切的表音文字肯定应是正式的文字,如果陶刻符号中已经有大量规律的、反复出现的符号,则它也应称之为正式的文字。大家都知道,商朝的甲骨文作为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成形于公元前17世纪至11世纪。但《资治通鉴》却说在比商汤早得多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文字,以前我认为《资治通鉴》只是记录了一个传说,没有得到证实。但不久前《新华社》发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形成于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发现了比甲骨文更早的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与后来的甲骨文有一些有相近的形象,专家们认为,这意味着人类的文字历史将提前到距今7000年至8000年左右。这一消息说明了《资治通鉴》的说法有点道理,甚至中国文字的出现比伏羲时代更早。

综上所述,文字的发明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决不可能是由一个或几个圣人在短期内完成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江大河的治理,不要说在远古时代,即便是当代,也是个巨大系统工程。没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和高超的管理能力,根本就无从谈起。《资治通鉴》里说“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九”,表示多数,不能理解为只是九这个数,而是很多的意思),就是指,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许多河流湖泊,计量很多山脉。可见当时的数学、几何学、量具的设计和制造已经有一定的水平。联想到大规模治水必须有一大批相当强度的金属器具,以及后来禹还铸造了九鼎,可见当时的冶金也达相当水平。而这些科学技术从起步开始进步到禹那时候的水平,这个过程应该是相当漫长。

关于音乐,也要说几句。《资治通鉴》中,三皇五帝中不少都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太昊作荒乐,歌唱扶徕之曲,咏网罟之调,取名《立基》。砍桐树作琴,系绳丝作弦,弦有二十七根,取名《离徽》。把丝绳绷在桑木上,作三十六弦之瑟,音乐就从此兴起了。黄帝命伶伦造音乐中的声律。少昊作《大渊》的乐曲以和谐神人,使上下融洽,称为《九渊》。尧制作音乐,取名叫《大章》。舜制作音乐,名叫“九韶”。音乐,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远古人高兴时的伊呀乱叫、乱蹦乱跳到形成有声律的音乐、到制作各种乐器,必然要经过漫长的时期。

显而易见,《资治通鉴》关于这些某某人发明了这个、某某人创造了那个的记载,是古时人们把中国远古时期原始部落向文明进步的众人的集体功劳集中归于“神性英雄”的名下。

比如,人们说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造大运河,是这两位修造的吗?不是,是广大劳动人民修造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不错,但过去的史册记载了多少人民的功绩?几乎没有,功劳全都戴在少数人的头上。

七、三皇五帝时代总计大约有多少年?

通过以上分析,三皇五帝时代跨越的历史年月,我认为短则三、四千年,长则五、六千年,否则就来不及完成那么些个伟大的文明创举和巨大的社会进步。

这样,就又带来一个问题:在这样长的时期里,中国远古社会的部族首领、部族联盟首领难道只有三皇五帝这八位吗?显然不可能!再说,这三皇五帝都是伟大又杰出的人物,而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从夏代到清代,如此多的君王中伟大杰出的人物寥若晨星,难道在远古时代那些首领们却个个优秀卓越?按照一般规律,远古时代那些首领们也应该是差的多好的少。情况应该是,那些差的太多了,人们记不住他们,而少数优秀的给人民带来了好处,人民记住了他们,并把他们的功绩和事迹流传了下来,还把广大群众(人太多,不可能被后人一一记住)一起努力创造的成绩都转挂到了这几个伟大人物头上。

纵上所述,三皇五帝的年代,应该是在公元前2070年往前3000—6000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其间的部族首领和部族联盟首领应该有千百人之多,只不过流传下来的仅这八九个人而已。

中华文明五千年应该改写为中华文明近万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6583.html

更多阅读

我对《挪威的森林》原著的感悟 麻雀原著

相关影评: 更多>> 我也看过这部电影 我对《挪威的森林》原著的感悟百科名片(摘自百度百科)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

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与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

时光匆匆地流走,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也结束了我对大学生活的认识——至少我现在认为我的大学生活是很美好的,居住环境舒适,依山伴水,鸟语花香,没有社会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等现象。大学提供的环境也是舒适和安全,我觉得暂时没有什么

我对天士力之疑问及综合判断 天津天士力集团

我对天士力之疑问及综合判断(作者:石上清泉)1、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丹参滴丸做3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国内卖的更好,在国外是卖不掉的,只是公司的广告策略而已等等? 对于复方丹参滴丸未来在海外市场的远期前景,有些研究员认为“象

声明:《我对三皇五帝年代的一些疑问和新观点 三皇五帝始》为网友打酱油的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