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多部科幻电影破绽1 yy怎么一起看电影

前言

与物理学家共进晚餐

那是几年前去美国琼斯-赫浦金斯大学作学术访问的时候的事情。在物理系的布告栏里贴着一条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上面是一项名为"美国20~30岁的女性最喜欢的从事什么职业的配偶"的调查,舆论调查机构公布了前100位的调查结果,并附有对各个职位的简评。结果表明,美国20~30岁的女性最喜欢的配偶的职业是高中数学教师。据说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普遍认为高中教师不仅工资高,受人尊敬,而且"诚实、富有家庭观念"。除此之外,医生、生物学者、大公司职员等等排名都比较高,其他我们可以想到的职业的顺序都跟我们想像的差不多。但是,在第100位的"出租车司机"后面,记者又无比痛心地添了一行字:"作为参考,第101位是物理学者。"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要成为一个物理学家。中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读了海森堡的《部分与整体》之后,觉得再没有什么比成为一个物理学者更伟大的了。海森堡为量子力学体系的创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他在书中很生动地描写了当年他与爱因斯坦等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激烈论争的场面。他们有时在湖边的别墅,有时徜徉在湖边的小路或是自行车道上,一起探讨浩瀚宇宙的奥秘。在我看来,那实在太浪漫、太令人心动了。于是,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者,可以同世界级的伟人对话,可以作巡回演讲,指导那些对科学充满热情和好奇的年轻人。

12年之后,我终于成为一名"物理学者",虽然并不怎么出色。这段时期内,随着我对宇宙、生命以及意识的理解不断地深化,我被物理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也曾试着向我当初所说的"对科学充满热情和好奇的年轻人"靠近。

但是不幸的是,直到我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之后,我才知道很多人并不认为物理学者是一个很光彩的职业。当我介我的物理学专业的时候,人们都会投以怜悯的目光,说"那一定很难吧",满脸"学那个以后靠什么吃饭呢"的表情。也有的人敷衍我,说"您一定很聪明"。但是我知道,他们心里一定认为我不过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傻瓜。对人们来说,物理学是一门必须得有人去研究、但自己绝对不会去研究的学科。人们甚至对物理学者有了成见,觉得他们即使不是像《变蝇人》和《飞天法宝》中的科学家那样迂腐、乖僻的怪人,也都是些僵硬死板,不关心世事,埋头于研究的毫无趣味的人。

即使在对物理学比较感兴趣的人群中,也很少有人认为和物理学者一起看电影,一起吃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正在于此。我想在本书中向广大读者说明,跟物理学者一起看电影的话,电影会变得更有意思。物理学者,或者更进一步说,科学家们,也是非常喜爱电影的人们。在这里,我想给人们展示一群细心地观察电影中每一个被人们遗漏的细节,并津津有味地享受这种看电影的新乐趣的人们。在这本书中,联系电影中的场面,生动地展示了物理学者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学者在电影中发现的错误、电影场面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他们对未来世界科学的洞察力。如果读者读了本书之后,可以觉得"科学家们在看电影时竟然能注意到这种细节",或者觉得"和物理学者一起谈谈电影可能也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呢"的话,我就一点都不会觉得为了写这本书花费7个月时间有什么可惜的了。

我不认为科学是"在实验室里只有科学家们才听得懂的悄悄话",我认为科学是一项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讨论研究的学问。因为科学是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手段,是筑起人类世界的基石。因此科学家们也有义务去接近那些并不研究科学的人们,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可以融洽地和科学家对话。我殷切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茶余饭后,像谈论政治、教育一样,进行关于科学的探索和讨论。这本书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我希望能以此消除人们对科学的恐惧。

我应该感谢本书中提到的100多部电影的导演们,感谢他们能够在自己心爱的电影中加入"科学上的失误"。从表面上看,他们好像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想像力。电影虽然很有意思,但却将对科学的无知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舞台,客观地为本书提供了素材。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为了传递给观众们更强烈的感动,才把充分发挥电影的想像力这一条放在了科学事实的前面。今后为了使电影更加感人,我希望导演们最好能够让更多科学家们烦恼,能够让更多的实验室和研究所晕头转向。科学家们随时愿意和导演们共进晚餐,一起探讨电影的乐趣透明,因此一无所有的悲剧

影片《透明人》(Hollow Man)的主舞台是美国国防部控制下的一所实验室。该实验室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军事试验。实验组组长塞巴斯蒂安(凯文·贝肯饰),开发出了一种"可以使人体变得透明的物质",并将自己送上了实验台。接下去出现的一个场面是"透明人"历史上比较经典的一个场面。影片没有采用让主角在一瞬间人间蒸发的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让主人公从皮肤开始,然后是肌肉、内脏、骨头,身体的各个部分依次消失的场景,其细致程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人体解剖"教程,令人叹为观止。这持续好几分钟的壮观的场面,使观众们完全忘了"使人透明的物质"有什么化学依据,以及"食物和排泄物为什么也会透明化"等现实的问题。观众们完全被银幕上的特殊效果震慑住了,失去了对现实的感知力。

可是,如果真的要一板一眼地去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神秘的药物"是通过人体的血管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那样的话,最先发生反应的部分应该是血管分布密集的心脏附近,以及体内的各个重要脏器。然后,通过毛细血管与心脏连接的皮肤才会逐渐消失。

但是奇怪的是,在影片中塞巴斯蒂安是首先从皮肤开始消失的。如果我们将他与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出现的"透明的大猩猩恢复原来面目"那段场景进行比较的话,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透明的大猩猩吃了恢复药之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逐渐开始恢复原来的状态。其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是恢复药最先到达的血管和心脏,然后是身体的各个脏器、肌肉和骨头,皮肤和体毛的复原是在最后。身体变透明的过程应该是恢复过程的逆反应,由于注射的方式是一样的,产生效果的顺序也应该相同才对。

这是一段很典型的为了视觉效果牺牲科学(或者伦理)的电影场景。如果皮肤是在最后才消失的话,人体内部发生的反应就很难表现出来。那样的话,就缺少了紧张和刺激。保尔·范霍温导演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决定牺牲科学,从而突出视觉的感受。影片《透明人》的出现,使得"用特殊效果代替科学逻辑"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透明人"这一概念,自从1897年在赫伯特·乔治·威尔兹的小说中正式登场以来,迄今为止已经在许多电影中出现。有趣的是,我们通常把"Invisible Man"翻译成"透明人"(可能是在日语中首先使用的)。"Invisible Man"是多少还有些模糊的概念,"透明人"一词包含着光线可以直接透过的意思。"Hollow Man"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了一层,他是一个不仅是身体,就连灵魂和道德都随之一起消失的"一无所有"的存在,这一表现无疑比"Invisible Man"更富有哲学意义。

在影片《透明人》中,最有意思的要数"让人看见"和"不让人看见"之间的矛盾了。首先,导演让主人公变得看不见,以此来体现该片与其他"看得见"的科幻电影的区别;同时,他也尝试着用比较隐讳的手法来让观众们感觉到凯文·贝肯的存在。虽然光线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透明人的身体,但是分子却无法通过。导演利用这一点,在影片中设计了各种场景,来表现凯文·贝肯的存在。例如当雨点打在塞巴斯蒂安身上,或是当他跳进水里的时候,还有当他的脸上被泼了胶水,或是血流满面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隐约地看到塞巴斯蒂安的影像。影片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凯文·贝肯真实地消失,又要考虑到应如何向观众们展示他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保尔·范霍温导演一定费了不少心思。

关于《透明人》,很多物理学上的论点都一致表明:"曾经是我们小时候的梦想的透明人事实上并不怎么幸福"。最著名的论点是,透明人同样也无法看见我们,正如我们无法看见他一样。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将收到的光线折射,并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因为透明人的视网膜是透明的,所以光线根本无法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也就是说,透明人根本无法看到我们。在影片中,变身为透明人的塞巴斯蒂安说"没有眼皮所以无法入睡",其实只不过在吹牛皮罢了。

其次,对于透明人来说,上下台阶也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我们虽然有时也会一边说话,或者一边看书上下台阶。但是那需要大脑根据脚的位置和台阶的位置进行精确的计算,以此调整迈下一步时相应的肌肉的运动和关节的弯曲度。我想谁都有过以为下面还有台阶而一脚踩空的经历。换句话说"上下台阶"是高智能机器人都无法做到的复杂的运动。透明人因为无法看到自己的脚,无法感觉自己的脚和台阶之间的距离,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滚下楼梯。

另外,透明人还必须当心车辆。因为过往的车辆无法看到自己,所以不能随便过马路。有关的趣事曾经在《X档案》中出现。在剧中,神灯满足了少年的愿望,将他变成了隐身人。变成隐身人的少年满怀欣喜地冲出门外,却被过路的卡车撞死了。这个小故事的教训是:透明人千万不要随便过马路!

影片《透明人》是威尔兹写的小说《透明人》的比较暴力、比较色情的版本。透明人之类的幻想虽然在小学的板报上也经常会出现,但它也是一种可以尽情发泄内心的欲望、为所欲为的极为方便的手段。在《透明人》中,随着身体的透明,塞巴斯蒂安的欲望也露骨地表现出来。

保尔·范霍温导演在一次采访中曾经引用过普拉顿的《国家论》中的例子。在《国家论》第二卷中,提到一名男子发现了一枚可以使人隐形的戒指的故事。那名男子变成透明人之后,偷入王宫,与王后同寝,并把国王杀掉,自己成了国王。这个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人这种动物,一旦脱离社会的约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将会变得多么暴力。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影片《透明人》在将人们渴望带着透明人的面具,侵入虚拟世界的隐讳的欲望数字化的同时,会不会也是对未来人类发展的一个预言呢。我非常不喜欢那位用最尖端的"数字技术"将此类题材搬上银屏的大导演保尔·范霍温。《西部影片》影片中为什么主人公总是最后的赢家?

凡是好莱坞制作的科幻影片、动作影片、西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主人公都不会死。这一条千年不变的不成文的规定,是"欢喜大结局的世界"好莱坞通行的法则。在影片中,主人公总是可以活到最后,收拾掉所有的坏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既然给主角那么多片酬,就决不能让他在中间就死掉吗?还是制作人对喜爱主人公的观众们的特殊照顾呢?理由虽然可能会有很多种,但是关于这一问题,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20世纪初期,正是量子力学冲破古典力学的束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期。那是一座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物理实验室,在那里,以玻尔为首的,包括海森堡、伽莫夫等一大批后来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的青年学者,他们为了确立"记录微观世界的范例"的量子力学,正日夜不停地进行研究工作。

哥本哈根的青年们和玻尔经常在周末或是傍晚一起去看电影。有一天他们看了一部美国好莱坞制作的西部影片。看完电影之后,他们很自然地讨论起了一点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主人公总是可以击败所有的敌人,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且,即使坏蛋们在主人公的背后进行偷袭,也从来不会得手。为了解开这一荒唐的问题,他们开玩笑地提出了一个"假说":有意识的袭击不如无意识的反应速度快。

为了验证这一条有趣的假说,他们还郑重其事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由玻尔扮演叼着雪茄烟,双眼闪烁着锐利光芒的帅气的主人公,由伽莫夫扮演一直想要除掉主人公而对他进行袭击的坏蛋。战斗发生的地点是在位于北欧的吹着凉爽海风的玻尔实验室!每人拿一把水枪来代替手枪!

实验内容是伽莫夫在实验室中对玻尔实施突然袭击,看到底谁能杀掉谁。结果是:主人公胜利!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主人公会赢。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得出了"自然意志无法快过神经反射"的伟大结论。他们也可能因此懂得了想要杀人的人往往要比对方先死的至理。

这个故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领悟到其他东西。伟大的科学家们看了电影之后,认真地讨论,甚至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说而郑重其事地做实验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群作风塌实、充满活力和想像力的青年,才诞生了20世纪最伟大的学说――量子力学。

朱迪·福斯特 不可能在18个小时内和外星人接触

电影《接触》(Contant),同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样,都是我最喜爱的影片。之所以喜爱《接触》是因为我认为影片很好地表现出了"与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科幻电影给我们的最大感动是什么?那就是可以使我们懂得人类的渺小和无力。我们周围广阔的宇宙是世间万物和各种生命的母亲,只有懂得了这一点,生活在宇宙中的人类才可以意识到人类与宇宙一样,也是一种"伟大的存在"。

当我做研究累了的时候,或者是对科学的热情消失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接触》看上一遍。《接触》虽然对"对科学不怎么感兴趣地人"来说也会很有意思,但是在这里我要特别将它推荐给学物理的人,或是想要学物理的人。

这部电影是根据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卡尔·萨根还写过科普书籍《大波斯菊》,他为寻找外星人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1979年,一家名为"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制作公司找到了他,提出想拍摄一部关于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外星文明探索)的影片。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并写出了60页第一期故事总线。这和《接触》的草稿一起,融进了他对于"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如果真的有外星人存在的话,他们会像我们传递什么样地信息""地球人跟他们相遇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等等问题的真诚的想像。之后,又对剧本进行了补充,并于1985年正式以小说形式出版。1996年,在经历了17年时间的风雨轮回之后,影片的制作终于完成。

小时候常常看着星空,憧憬遥远宇宙的女孩艾琳娜·阿洛维(朱迪·福斯特饰),在每个夜晚都会守候在无线电收发报机旁,等待某个无法知道的人的应答。那个女孩长大之后成了天文学者,从那之后就不再是守着无线电收发报机,而是守着无线电望远镜等待外界生命体发来的信号。虽然周围的人们都用很奇怪的眼光看她,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寻找着外界生命。突然有一天,艾琳娜收到了一条奇怪的信息。那时候正值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行开幕式,希特勒为了向全世界宣传自己,第一次采用无线电广播。外星高等生物在收到了广播信号之后向地球发出了那条信息。经过解读,发现这是一张可以与外星人进行通信的宇宙飞船的设计图。历经周折,宇宙飞船终于完成了,艾琳娜被选为搭乘宇宙飞船的宇航员。艾琳娜真的可以见到外星人吗?外星人为什么选择了她,究竟想要向她传递什么信息呢?

影片真实地描写了艾琳娜与外星人开始通信之后,她周围的人的反应,以及政治家之间的利害纷争。在电影的前半部分,还生动地向人们介绍了美国宇航局的搜索外星生命计划,以及全世界正在执行此计划的天文台。1959年,天体物理学家菲利浦·莫里森和朱斯裴·科库尼两人提出了外星人是具有一定智能的外星生物,可以通过星际间的电磁波与整个银河系通信的假说。因为发射电磁波不必投入大量的费用,而且通过比较初级的技术就可以实现,所以外星人在向其他星球的生物显示自己存在的时候,可能会采用这一手段。该假说可能是基于此推测而提出的。

在那之后,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用直径26米的电磁望远镜,对从两颗与太阳类似的星体发出的电磁波信号进行了长达150小时的监听。从1960年开始的这项观察工作,其实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搜索外星生命计划的前身"澳兹玛计划"。在"澳兹玛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捕捉到什么有用的信号,但是在科学家们的推动下一直在持续进行。到1991年为止,一共进行了大约50次电磁波探查。在影片《异种》(Species)、《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以及《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 Attacks)中地球人确定有外星人存在的体系,其实就是模仿这一计划。

在这部影片中,引起科学争论的部分是电影中艾琳娜与外星人会面的那一段高潮部分。艾琳娜乘坐外星人设计的宇宙飞船,经过暖洞(Wormhole),并经过超光速飞行之后,与外星人进行了接触。穿过黑洞之后,原来充塞着硫酸雨与毒气的宇宙,变得像仙境一样美丽。展现在她面前的是笼罩着星云的宇宙的核心。外星人为了不让艾琳娜吃惊,复制(反映)了她的记忆(意识),以她父亲的面貌出现在她的面前。他告诉艾琳娜宇宙中存在的生命体绝不仅仅是人类,然后就消失了。

虽然与外星生命体接触的这18个小时对于艾琳娜来说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但是可惜的是,对于地球上的人们来说,他们看见的只是飞船离开了地面几秒钟罢了。之后,虽然艾琳娜坚持有外星人存在,但是却没有人相信她。她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可以证明她所说的话。即使是这样,她还是向全世界高呼外星人是存在的。但是,现实中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的测定根据观测者运动的速度而不同。举个例子来说,在接近光速行驶的宇宙飞船中,时间会比地球上走得慢。这就意味着乘坐宇宙飞船的人会比在地球上的人经历的时间要短。地球上过了10个小时的话,飞船中可能才过了1个小时。

换句话来说,可以解释成"宇宙飞船上的时间有可能比地球上的静止时间走得还要慢,但是绝对不可能走得比地球上的快"。这即是说,宇宙旅行经历的时间绝对不会走得比停止不动的地球上的时间快。因此,地球上10个小时的时间,在宇宙飞船上可能就只有短短的几秒;但是别的世界的18个小时的时间绝不可能只相当于地球上的几秒钟。抛开技术性的问题不讲,光是在原理上这就是不可能的。

根据一般的相对性理论,由于重力的缘故,时间会走得更慢。在经过黑洞附近的时候,或是穿过暖洞的时候,时间会走得更慢。因此,像影片中艾琳娜那样穿过暖洞进行宇宙旅行的话,对于她来说,时间会过得相对缓慢,地球上的时间会过得比较快。
《和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多部科幻电影破绽1 yy怎么一起看电影

但是,如果是那样,影片中的情况就根本不可能发生了吗?因为重力越大时间过得越慢,所以去比地球重力小的地方旅行的话,时间就有可能过地比地球上快。要是艾琳娜在跟外星人会面的时候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话,时间就会过得比地球上快。但是地球上的几秒钟相当于18个小时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时间旅行"。艾琳娜在同外星人会面18小时之后,又通过暖洞回到地球上过了几秒钟后的那一时间。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这光凭电影中的场景很难进行推测。

这部电影虽然有物理学专家的咨询,但是还是发现了几处错误。艾琳娜在阿雷希伯天文台使用无线电望远镜的时候,为了听清宇宙中传来的信号曾经使用了手机。但是我们耳朵可以听到的频率不超过20千赫,而无线电望远镜只能收到20千赫以上的电波,因此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是绝对无法用手机听到的。据说卡尔·萨根曾经向导演提出过这一点。但是导演因为觉得这个场景有科学家聆听外星人的声音的象征性意义,最终还是留在了影片中。

还有另一个错误。艾琳娜捕捉到外星人的信号之后,立即用无线电告诉了同事。但是,在使用无线电波望远镜的天文台,"使用无线电的"无线电通话机是绝对禁止的。这是在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们都可以发现的错误。

最后,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过去的历史以很快的速度离我们远去的场景。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当经过木星的时候,听到的是几年前的广播节目。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捕捉到木星附近的光线,可以听到的应该是十几个小时前的广播,因为光到达木星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不管是从科学上、从哲学上,还是从历史上,我们都在不停地问,我们是谁。在这里我们会反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存在。得不到答案的人生,将注定一生孤独空虚。在《接触》中,外星人向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决不是宇宙中惟一的生命体,我们在几亿年之后都不会灭亡,我们还可以进步。这可能是已经作古的卡尔·萨根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是他对我们的期望。韩石奎,戴着夜视镜打手电

1999年,韩国电影界最引人注目的影片当数《生死谍变》。《生死谍变》是《共同警备区JSA》、《朋友》、《2009年丢失的记忆》等大量影片形成的电影热潮的第一发信号弹。上映当时,观众的狂热程度超过了一般当红影片的范围,当时观众的狂热程度被媒体形容为"集体催眠""生死谍变综合症"等等。评论家们也纷纷对《生死谍变》发表评论,网上对此也褒贬不一。

对于关心科学技术和尖端武器的人们来说,《生死谍变》无疑是一部比较有意思的影片。该影片是一部描写企图通过恐怖活动动摇韩国社会的朝鲜特别部队,同为了阻止他们的韩国特殊侦察部要员之间展开的激战的动作影片。影片中动用了各种最新的武器和最尖端的装备。

网上影迷协会的留言板上有很多关于《生死谍变》中使用的武器装备的文章,有"用警用冲锋枪无法击穿金属卷帘门"的对尖端武器感兴趣的文章,也有"朝鲜军队为什么使用美制武器"这样的带着政治口吻的文章。其中最有意思的"石头"是在电影开头部分,朝鲜特务李芳姬在接受完特别训练后被派到南边之前,烧掉了家人合影。在这一场景中,李芳姬竟然使用了打火机。

但是对于只是在神兵教育队进行过4周的训练,就再也没有跟武器打过交道的"兵役特练专门研究要员"(哇塞,我也是特殊要员耶,我竟然是要员!)的我来说,怎么敢对武器胡乱发表意见呢!所以我还是决定对和科学有关的几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是影片中提到的"液体炸弹(CTX)"究竟可不可能存在。从电影中的实际场面来看,它不仅威力惊人,而且从外表上看和水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很容易隐藏。在影片的最后部分,朝鲜暗杀部队在足球场安装了这种炸药,用来威胁数万名观众。

液体炸弹在现实世界中是存在的。制作炸弹的原材料"硝化甘油"也是一种看起来和橄榄油差不多的物质。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索布雷诺在冷却的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了甘油,首次制成了液体炸药硝化甘油。硝化甘油也像影片里说的那样,在受热或遭到撞击的情况下会发生爆炸。所以人们特地开发了一种把硝化甘油加工成固体的技术,这样既方便搬运,而且在遇到强烈撞击的时候也不会轻易爆炸。因为成功开发出这种技术而发了大财的科学家是因纽曼·诺贝尔和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影片中那种用任何探测器都无法和水区分的液体炸弹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似乎不太可能。在一切拥有固定结构的化学物质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颤动,我们称之为"固有振动"。在水中有水分子固有的振动;在酒(酒精)中有酒精分子固有的振动;在树里面,有那些形成树的分子之间的振动。微波炉给食物加热的原理就是放大食物中水分子之间的振动,并将水分子破坏。正是因为大部分食物里面都存在水分,加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有用来探索其他行星是否存在水分的美国宇航局的尖限性端设备的话,就不难区分出水和CTX。化学家们也都说,制造一种无法与水区别开来的液体炸弹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制造液体炸弹的时候,一般很少去强调它的威力,更多的时候是研制对人体有致命作用的生化物质。在影片《石破天惊》(The Rock)中出现的VX神经毒气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该炸弹于1952年在美国研制成功,一开始被用做杀虫剂。它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并破坏调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分泌的乙酰胆碱脂酶,从而使肌肉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这种毒气的毒性是非常致命的,只要0.3毫克就可以使人痉挛,并在几秒钟之内死亡。

这种液体炸弹的解毒剂也曾经在影片《石破天惊》中出现。这种名为阿托品的解毒剂的原理是阻止毒气对乙酰胆碱脂酶的破坏作用。这样的解毒剂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

但是,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使用解毒剂的场面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收到了一个从波斯尼亚寄来的包裹,因为担心里面会藏有化学武器,所以将拆包裹的任务交给了化学武器专家丹尼·考斯比(尼古拉斯·凯奇饰)。他们为了防止毒气泄漏,事先注射了阿托品。但是这个地方是与事实不符的。因为阿托品可以缓解神经毒气导致的乙酰胆碱分泌过多的现象,因此只有VX毒气发生泄漏之后注射才会有效。如果一开始就注射的话,反而会抑制细胞的正常活动。

更为荒唐的是从玩具里面释放出来的沙林毒气竟然是白色的烟雾。大家都知道,几年前日本奥姆真理教成员在东京地铁里释放的毒气正是这种沙林毒气,它应该是人眼看不见的无色气体。显然是为了激起观众的紧张感而故意让它变成白色。

虽然只要在几秒钟之内将阿托品注入心脏,就可以消除VX的危害,但是扎的位置准不准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像电影中考斯比那样直接用注射器往胸口上扎的话,是相当危险的。你必须要小心地避开肋骨,扎中里面的心脏才行。

在《生死谍变》中,有一个柳仲源(韩石奎饰)为了追踪李芳姬和其他OP队员一起进入韩国要员被杀现场的情节。柳仲源一行带着夜视镜在昏暗的建筑中搜索,发现了被李芳姬杀害的政府要员的尸体。在这里,姜帝圭导演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那就是OP队员们竟然打着手电筒走来走去。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中有人用手电筒照尸体的脸,事实上像电影中这样带着夜视镜再看到灯光的话,韩石奎的眼部会就受到强烈的伤害。

所谓夜视镜,就是将周围微弱的光线反复增强,使人可以在黑暗的地方也能看到东西的尖端军事装备。夜视镜是利用一种叫做光电放大器的仪器制成的。光电放大器是利用"光电效应"将收集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在经过放大之后,又重新被还原成光信号。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而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虽然人们可能都会以为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奖是因为他提出了相对论,但是因为那时没有明确的实验证据,所以无法给他授奖。

根据"光电效应"原理,当光子撞击金属板的时候,金属板内部的电子就会以与光子速度成正比的一定速度释放出。如果像晚上的月光那样极其微弱的光线照射到金属板上的话,金属板就会释放出低能电子流。当这样的电子流经过电磁场的时候,电子就会加速,从而提高自身的能量。再让这些加速的电子撞击荧光板,电信号就可以转换成较强的光信号。那样的话,就可以获得足以刺激我们视网膜细胞的较强的光线。将这样的光电放大器平面排列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到像电视一样的平面图像了。

现在韩国军队使用的夜视镜是使用已久的旧式夜视镜,甚至看到路灯也可以致盲。而最新的夜视镜一般都具有自动调节光量的功能,即使是遭受光线照射也可以保证眼睛不受伤害。影片中荒诞的地方是戴着夜视镜还带着光源这个情节本身。使用夜视镜的理由是因为如果使用光源的话就有可能将自己暴露给敌人,是为了可以在无光条件下观察敌人或周边环境。一旦有灯或是手电照着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使用夜视镜。不久之前,听说在拍摄《生死谍变》时就已经知道"戴着夜视镜打手电"是错误的了,但是据说是为了场景构成的完整,没办法才加进去的。

有夜视镜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场面要数影片《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的最后一段。变态杀人狂"野牛比尔"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同FBI特别调查员克拉丽丝(朱迪·福斯特饰)展开了最后的决斗。野牛比尔因为戴着夜视镜,所以即使在漆黑的地下室里还是可以看到克拉丽丝。正当杀人狂魔悄悄地向她走近的时候,她凭借自己的感觉向他开了枪。这一情节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在这令人无法忘记的场景中,透过夜视镜看到的克拉丽丝瑟瑟发抖的情景更增添了影片的紧张气氛。

关于夜视镜,在影片《爱国者游戏》(Patriot Game)中,导演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比《生死时速》技高一筹的场景。IRA恐怖组织为了杀死美国海军士官学校教官杰克·莱昂(哈里森·福特饰),偷偷地潜入了他的居所。恐怖分子们切断了整栋房子的电源,在黑暗中展开了杀人游戏。他们戴着夜视镜到处搜索杰克和他的家人。但是杰克重新恢复了电力,并躲在地下室等待恐怖分子的到来。恐怖分子一进入地下室,杰克就突然打开了电灯。因为恐怖分子都戴着夜视镜,突然出现的强光――当然对我们来说只是一般的光线――使他们的眼部就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这应该是只有熟知夜视镜性能的海军士官学校的教官才能采用的方法。

另外我要指出的一点是:韩国OP队员们在辨识朝鲜暗杀组织头目朴武英(崔民植饰)的身份的时候,有一个从远处拍摄朴武英的照片的场景。经过了几次处理之后,崔民植的脸就变得清晰起来。这样的场面在好莱坞的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在影片《国家的敌人》(Enemy Of The State)中,有把与杀人事件有关的录像带中的人脸图像加深扩大,最终罪犯的面目清晰地显现出来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能够开发出那样的一种技术,一直是从事"图像处理"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们的梦想。但是不管数字技术怎样发达,这样的事情从原理上来说不可能。因为随着画面的扩大,构成画像的单位粒子也会随之扩大,因此必然导致画质相应下降。这么一来画面虽然看起来比以前大了,但是并不会变得清晰。如果不在画面中添加新的元素,我们将不得不考虑到图像的大小和解析度。图像处理技术都只是起一些消除边上不清楚的部分或增加画面的明暗对比的作用,从而使图像看起来更加鲜明。但是要想像电影中那样使很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这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生死谍变》中还有一件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尖端装备,那就是OP总部的身份确认及保安系统。这是利用手背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确认人员身份的保安系统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利用静脉血管分布确认身份的保安系统的研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空军在制作飞行员手套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手掌的形状、厚度以及长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之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对4000多人的手掌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的手掌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他们据此研制出了手掌辨识系统。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该系统曾用于运动员村的出入保安工作。这一辨识系统的问题是处理量小,使用不便,而且错误率高。

之后,科学家又发现手背上的静脉血管的分布形状和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我们在《生死时速》中看到的保安系统就是根据这一发现制作而成的。方法是用对人体无害的红外线照射手背,将血管与其他部分的对比度调到最高,然后对静脉分布进行辨识。

为什么利用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制成的保安系统会在《生死时速》中出现呢?我们无法知道真正的理由,我们只知道手背静脉血管分布辨识系统对韩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韩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该系统进行开发的国家。我猜想是不是因为这个理由这个系统才会在电影中出现的,从电影中的场景来看好像确实是这个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7582.html

更多阅读

《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外景地 满城尽带黄金甲百度云

实拍:探秘《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外景地天生三桥是张艺谋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整部电影唯一的外景拍摄地点。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城东南20千米仙女山镇。2007年6月27日,由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评课稿 我们的民族小学评课稿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评课稿应坑小学林漫漫《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用诗歌的形式,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将其原有的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因战争遭破坏的景象加以对比,描述了

声明:《《和物理学家一起看电影》多部科幻电影破绽1 yy怎么一起看电影》为网友叹虚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