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为方便游览三坊七巷,了解其承载的历史底蕴,特从网络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供参考。

一、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二、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三、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光禄坊的一些老建筑被损坏严重(特别是通湖路口附近)。为了重现老巷的风姿,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一、杨桥巷(路)

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二、郎官巷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三、塔巷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四、黄巷

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五、安民巷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六、宫巷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七、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经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

双抛桥

原名合潮桥,因东南、西南两潮合流而名。明《闽都记》称:“二潮吞吐,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桥上旧有石刻“合潮流水河步”六字。原桥已毁,历经几度重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尚存的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修建的西北、东南走向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由19根方体石柱砌成。桥栏石柱上刻“古今合潮桥”、“光绪丙子年建”。桥上有遮雨亭,榕阴蔽地,景物幽雅,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馆驿桥

馆驿桥旧名车弩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位于福州市衣锦坊西口,跨于五代罗城大濠上。它原是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在晋子城的基础上修筑罗城时,因城墙外有濠,为了方便行人来往而建起的木桥。历经风雨侵蚀,木桥的构件腐烂,危及行人安全。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乡人建坚固的石桥代替了原来的木桥。

但由于重建的石桥桥面低矮,每当水涨时,众多船只无法从桥下通过,影响了航行运输。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70岁老人雨村出资,将原来的平梁桥改建为单孔石拱桥,使桥长达7米,宽5.05米。桥面由六块石板连成,有仰莲望柱4对。北侧桥栏板刻“馆驿桥”,南侧刻“道光戊戌年建”。新建的石拱桥与平梁桥相比,不仅承载力和安全系数提高,而且解决了桥上行人、桥下行船两不误的问题。桥为东西走向。桥上的六块石板桥面和两对石刻覆莲望柱,均为清道光年间改建时留下来的原物。桥栏板与石刻覆莲望柱的连接,采用古代传统榫卯的工艺,至今仍异常坚固。1985年修建道路时,桥面覆盖混凝土。1992年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斗桥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文儒坊西口,原为罗城金斗门桥。横跨罗城大濠。俗传桥下有金一斗,可能是望文生义之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修。桥为石结构,总长10.2米,桥宽3.7米,跨度为4.7米。桥东向有台阶七级,西向八级。望柱6根,栏板4块。桥面由四条长5.4米、宽0.75米、厚0.20米石板条铺成。至今保存完好。1986年重修,该桥于1992年以“琼河七桥”之名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连接仓门街、通湖路通道。

二桥亭桥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仓前街与通湖路之间、金斗桥南。桥长9.8米,宽3.2米,跨度4.1米。木结构,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桥面铺木板,桥上建有亭。1986年重修一次。该桥是福州市区保存至今唯一木构有雨盖的古桥。虽然二桥亭桥因拥有遮雨的亭子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从建筑风格上看,其和三坊七巷周围的其他桥是一致的,不求精致奢华,但得古朴典雅。整个桥非常朴素大方,亭子为双坡乌瓦屋顶,虽然出檐很深,但是因为其薄薄的椽板和其下开徜的空间而不显得厚重和压抑,反而增添了一种稳重,一种镇定。亭子的构架采用了福州古民居中最常见的穿斗式屋架,简约而轻盈。而桥身上左右两排美人靠的设置,不仅使亭子本身在下端有了一个和屋檐相呼应的完美的收尾,更使得建筑和人之间有了一种互动,也给建筑本身平添了许多的“人气”。

收费景点

1、严复故居 位于郎官巷西头转弯处的北侧,门牌20号(旧16、17号)。座北朝南,主座与花厅相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此宅是当时的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买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直至1921年病逝都居住在这里。

故居分为主座和花厅两部分,功能明确。主座为清代的建筑,大门朝南向,入口处内凹,大门饰有门罩,雕饰颇为讲究。大门两侧马头墙高耸,设双重木大门,前为木条隔扇的宁波门,装在石门框内石臼上,后有另一合扇大板门安装在石门框后的石臼上。主座主要用来接待客人、祭祀礼仪之用,整座房屋厅堂高大、宽敞,廊道环绕着明亮的天井,披榭拱卫。花厅则是用于主人日常生活、休憩之用,民国风格的两层高的楼房、宽畅的花园,四周高大的围墙而不另开门,隔离了巷外的喧嚣,墙内显得格外地幽静。两座院落之间有一侧门既能相通,又可隔断互不干扰,形成独立的院落。两座院落风格不同,有一种走出一座又是一重天的感觉,但并不冲突,反而有着相映成趣的味道。

2001年,严复故居由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捐资修复。是三坊七巷中首座利用企业的资金修复的建筑。该故居于1992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后又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二梅书屋 始建于明代,至今为止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占地面积有2016平方米,前后左右共有五进,从郎官巷一直通向塔巷,一座宅院横跨两巷。这里曾经是清代的进士林星章的住宅。

在三坊七巷的建筑基本上是不带油漆的,保持木头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而只有灯杆和插屏门是带有颜色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有的插屏门是黑色,而有的是红色的呢?那是因为颜色不同代表着建筑年代的不同,在明代一般是上黑色的油漆。据有关人士讲当时的君主姓朱,所以民间禁止用朱红色,发展到清代就用红色的了。所以大家也可以通过插屏门的颜色辨别建筑的年代了!在插屏门上有贴金饰纹,除了吉祥如意之外,在民间风水学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克的说法,所以也有插屏门贴金有防火的寓意。

房屋的第四进就是二梅书屋的所在地,书屋自成一体,坐落在整座宅院的中心部分,远离了室外的喧哗,显得格外的幽静,也是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真实写照,书屋前后共四间书屋是主人林星章藏书、阅读和写字的场所。因为主人林星章喜欢梅花,就在自己书屋前种上了两株老梅树,枝繁叶茂,因此林星章给整座宅院取了诗情画意的名字“二梅书屋”,也是福州最著名的古书屋之一。旁边这里为“雪洞”林星章将它称为“七星洞”冬暖夏凉。“二梅书屋”建筑中以假山、雪洞等为通道,在全国建筑中独具特色,也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整座宅院的花厅园林部分,花厅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前后四间厢房。所有隔扇、槛窗、墙裙等皆用楠木制成。窗子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厅堂两侧的隔扇隔心部分都有水彩画,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背后还有书法题款。庭院中:厅前小花园有两侧分别有两座八角亭,院中有一株百年的荔枝树,树后假山均用海石和太湖石垒砌而成,并设有台阶可上假山顶部,这是三坊七巷内假山的共同之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也曾在此居住过。

3、水榭戏台 临水建筑称水榭,戏台是水榭的主题建筑。2006年5月水榭戏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于同年12月列为三坊七巷第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修复工程的样榜正式开工。

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的东口,现存面积28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时有过修建。整体建筑为三座相邻的民居宅院,自西而东分别为:主大院、别院、花厅园林,均是坐北朝南。

第一座大院设门厅,为主要通道。每进都有天井、回廊、耳房、大厅、卧室,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主要建筑有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往东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梁架、攀间刻花,泥金“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园林内建有水榭、戏台是郑氏宅院的精华之处。戏台为杉木结构,九脊歇山顶,檐下夹角施雕花“弓梁”垂柱。方形藻井天花,中刻“团鹤”,周饰蝙蝠,象征福、寿。戏台面积30平方米,呈四角形,台后有化妆室,整座戏台立于水池之上。水池面积60平方米,地下自涌泉,长年不涸,清澈见底。池内红鲫穿梭、金鱼戏水。池旁围以石栏板,浮雕花卉。池的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假山上建有通透式酒楼,居高临下。戏台建于水池中,不仅表现豪华,更体现科学构思,池上清幽凉爽,而且有利于增强音响效果。戏台正面是大型花厅,为主人聚会、宴客、品茶、听曲、看戏的娱乐场所。花厅为全木结构,上下两层,东侧台阶通二层楼阁,楼前走廊连接酒楼,是女眷看戏的地方。屋面为歇山顶,屋脊灰塑,造型独特。从楼的高处平视西侧的几道马鞍型山墙,犹如层层波浪,连绵起伏。徘徊在古戏台上,依稀可以听到锣鼓之声,想像古老的戏剧,生、末、净、旦、丑栩栩如生。呜呼!戏台今犹在,可见筑台人?故人为满足自己、家人和朋友观戏的嗜好,无意间为闽都文化留下了富有戏剧性的一页。

水榭戏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是衣锦坊内最大的孙氏宅院,清道光时成为郑姓官员的私家水榭戏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6世纪末明万历年间,是衣锦坊内最大的孙氏宅院,清道光时成为郑姓官员的私家住宅。其将豪华、典雅的戏院建在家里,成为古福州城内的一景观,也是惟一的一座建在水上的戏台。水榭戏台不仅是研究明清时期福州官绅生活、民间戏剧和节庆活动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福州古民居建筑河公共空间的极为重要的遗存,在全国也有其独特地位。

国家相关部门也很重视水榭戏台的修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2006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自主持了由清华大学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的 “水榭戏台修复工程”的开工仪式。该修复工程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保留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部分按原样重修,对于近代被改建部分,按历史原貌恢复,暂时无法确定原有功能的,按园林配套处理。做到恢复原貌,保持风格风貌,修旧如旧,拆除不相干建筑,完善绿地及配套设施的原则。

4、小黄楼 位于黄巷36号,曾经是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清初毁于大火,后来御史梁章矩、鳌峰书院山长(院长)陈寿棋都曾在这里住过,小黄楼花厅假山等还保存完好,现存小黄楼建筑系清道光年间,由梁章钜修葺的。

西花厅自成院落,保存较为完好,为双层小楼,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四面围墙,内所有驼峰、斗、托、拱均精雕细刻。楼上为主人的藏书阁,楼宽6米、进深9米,楼阁内的12扇隔扇门、6扇门窗的精美图案,绋用珍贵的楠木精雕而成。穿斗架上绘龙描凤,楼上花格栏杆,通透式宽敞走廊,檐口吊柱、顶饰、雀替均精雕细刻、剔透玲珑、工艺高超。走廊两侧对称出挑露台,放盆花盆景,造型独特,极具欣赏。楼下左右两侧能道小弄均用糯米和三合土塑制成雪洞。雪洞宽2米,深8米,高可容人。洞内云海苍茫,两旁峥嵘突兀,顶上嶙峋莫测。

楼南面的假山用天然的太湖石筑就,凿池垒台、流水瀠洄,曲径盘旋通楼上。假山边的鱼池上"点缀"有一座制作精巧的石拱桥,桥栏上刻有"知鱼乐处"四字,寄托着中国文人智者乐水的传统情调。桥对岸假山内,岩洞曲折,洞壑深幽,峰迴路转,磴道迂回,沿石阶盘旋可登上假山之顶,东侧上有一座木构的半边亭,三面悬空,一面靠墙,宝珠结顶,四檐翘角,亭内的斗拱、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动植物题材,亭周装饰12个小悬钟。凉亭不大,但却占尽黄楼最佳位置,园主要在凉亭上,凭栏坐憩,极目远眺,整个黄楼内的园林佳景尽收眼底。主要与亲友等在内游憩觞饮,以诗会友,闲庭漫步,真是韵昧高雅,幽雅静谧,乐趣无穷。

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小黄楼建筑分布紧凑,园内亭台楼阁建筑,具有鲜明的福州地方建筑风格;园内小桥流水,清悠雅静,颇能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特色,是福州市目前保存最秀美、且小巧玲珑的古式花厅园林。

5、林聪彝故居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宫巷,建于明代。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以此屋为大理寺衙门。清道光间,此屋为林则徐次子聪彝所居。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临街十扇大门。主座第一进南面照墙上,画有一只獬,是明代大理寺公堂的标志。厅堂面阔3间,进深7柱,第二、三两进皆三间排,第四进为倒朝三间排。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用覆龟亭以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花厅一进为住房,二进为假山、鱼池、大榕树、花坛、亭台楼阁等,三进亦为住房。原有布局基本保留完整。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6、天后宫 三坊七巷天后宫,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郎官巷,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

7、郭柏荫故居

位于黄巷东段北侧的郭柏荫故居,被福州人称为“五子登科宅第”。郭柏荫,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巡抚。郭柏荫有4个兄弟,都曾中过举,大哥郭柏心的元孙郭化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杰出的军事家。郭柏荫故居始建于明末,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共三进(如图)。庭院内环境幽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鱼跃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园林建筑的韵味。

郭柏荫故居始建于明末,原是旧官府衙门。清道光年间,郭柏荫之父郭阶三购此屋重建,按理说该厝应称“郭阶三故居”,可惜郭阶三名不见经传,连生卒时间都没人知晓,只知道他是林则徐之父林宾日的学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中的举人,当过连城、同安等地的“教谕”,“掌一县所属生员之教诲”,类似于今天的县教育局局长,科级干部而已。

郭阶三虽属碌碌,但他生的五个儿子却不同凡响,长子郭柏心,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曾在广东任知县,以漳州守城功加五品衔,封通奉大夫,其五代孙郭化若是共和国中将,杰出的军事家;次子郭柏荫(1807-1884),道光十二年进士,累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光绪元年辞归福州,主鳌峰书院,倡修火灾后的孔庙。著有《开天图画楼文稿》等;三子郭柏蔚,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拣选知县,诰赠中宪大夫,晋赠通奉大夫;四子郭柏苍(1815-1890),字兼秋,又字青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由训导晋内阁中书及主事,以福州团练加员外郎衔豫赈,特旨赏戴花翎,诰封光禄大夫,钦赐一品封典,他还是一个博物学家、著名学者,在南后街一带现存的几口古井上也都有他的题名;五子郭柏芗,咸丰元年举人,任国子监学正,以福州团练加五品衔,历南靖县学、汀州府学、平和县学、莆田县学训导,貤封通奉大夫。

郭柏荫故居前后三进,正门开在黄巷,后门开在塔巷,面积213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大门六扇,两侧有马头墙,相距足有20来米。门头房面阔五间,进大门有仪厅,两侧为门房、轿房。

过了门头房是一扇石框大门,穿入石框大门就是天井、回廊,这种结构在郭家大院里很常见,回廊就在天井的两旁,三进都有,狭长、蜿蜒,顶上还有覆瓦的屋面,称“覆龟亭”,漫步在廊道中,不用担心日晒雨淋,踩在廊道的青石板上,可以从大门一路走到后门,赏花听雨、观星望月,何等的诗情画意。

8、刘家大院 是刘齐衢的故居。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刘齐衢与弟弟刘齐衔(林则徐的女婿)同成进士,“兄弟同榜两进士”成为福州科举史上的佳话。50岁不到,刘齐衢在江津县令任上积劳成疾病逝。

刘氏家族是福州的望族,刘氏兄弟后人士农工商各展其才,著名的有民国时的“电光刘”,让福州古城告别了秉烛夜行的历史。

刘家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原鼓楼第三中心小学隔壁。故居东起道南祠(原鼓三小),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北与何振岱故居相邻,占地5000多平方米,现存4000多平方米。故居坐北朝南,由自东向西相连的四座(落)清式建筑组成。每落宅院均建有临街的带六扇的屋宇门或带石门框的墙门。每落院子间均以风火鞍墙相隔,有小门相通。最西侧花园已被毁。

“刘家大院的建筑用料十分讲究,门窗、窗扇、隔扇等多用楠木制成。”有关人士说,“‘电光刘’起家是在民国时期,是福州首富,所以故居建筑风格多是民国与清末建筑的有机结合。”

果然,西落的建筑,一进是清代的木构梁架,民国的隔扇。那些楠木窗格扇,基本上都是利用原有的木构件。二进的青石竹节窗,还有民国的两层木楼,雕刻都很精致。两层木楼是由清建筑改建而来,一楼檐下保留有悬钟、雀替等木雕构件,二楼木雕栏杆上装饰着木雕的礼器——壶和鼎。西落的门头房原先被破坏缺失了,此次市古建所在修复设计时,根据地面挖出的遗址,恢复了西落的门头房。

中落三进建筑,最有特色的就是院墙檐下饰有彩色的灰塑。这些彩绘修复前,有的被水泥封堵。这次修复时,专门请来彩绘工匠慢慢清洗,再根据清洗出的原样来恢复。彩绘左右两侧是渔樵耕读图,有渔夫打鱼、农夫踩水车、樵夫打柴等图案。中间是主人衣锦返乡时的画面和一些生活场景,此外还绘有荷花、鲤鱼、牡丹、锦鸡等吉祥物。

中落正厅的插屏门,是漆金团鹤图。二进天井紧靠回廊处,有一对直尺形的相对的短墙,不知是何用途。三进是民国风格的两层楼,木栏杆、门扇上刻的都是几何图案的格子,很有艺术感。楼前是超过两层楼高的白玉兰树。

中落最漂亮的还要数东侧的花厅。这个花厅的半月池,与郎官巷二梅书屋、南后街叶氏民居的半月池有的一比。池边环绕着海礁石堆砌的假山,还有爬藤植物、露台以及水榭。这个水榭又不同于水榭戏台中的水榭,它不是立在水面上,而是建在池边的、一个类似轩廊的建筑。

“假山百分之八九十都保留下来了,被破坏的部分,我们按原有痕迹进行了修补。”有关人士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在花厅厅堂有一个民国风格的雕花门扇,很特别。门扇上设计了上下两层共12面椭圆形的镜子,两侧的门上还各有一面椭圆镜。从这些镜里可以看到背后的半月池、假山。

“这些镜子的功能是为了扩大花厅的空间,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即使主人背对半月池,也能看到假山和池子。”有关人士介绍说。

在这些镜子的下方,还刻有各种“寿”字的写法。从这些精细的设计可见主人生活的富足、情趣和讲究,换句时髦的话,叫做“很会享受生活”。

9、谢家祠 位于吉庇巷的北侧60号,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系谢姓家祠,作为祠堂主要是供奉本族的祖先,也还奉祀一些本族的先贤,至于谢家有那些可以值得显要的地方,现已无从查找。前不久在谢家祠发现了两块“武魁”牌匾,一块已严重损坏,只留有“武魁”二字,另外一块字迹尚可辨认,右上题款:“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督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兼理粮饷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钟为”。左下题款:“乾隆四十八年谢元斌立”。匾用杉木制作,黑字白底朱框。这两块牌匾到底从何而来,现在的住户也说不清楚,谢元斌是何人,与谢家祠有什么联系,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谢家祠是近代史上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场所。1919年北京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三所大专院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反对北京军政府与德国签订“二十一条”割让山东的卖国和约。福州的院校学生,为支持北京“五四”运动,在谢家祠成立了“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全省进步青年罢课,上街示威游行,积极声授“五四”运动。谢家祠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见证,谢家祠还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宣传革命思想的地方,他曾在谢家祠创办了阅报社,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示钟》、《天书》、《天讨》等书刊。

谢家祠原有四进,现存三进,大门在吉庇路60号,后门通宫巷,前为花岗岩石框大板门,后为青石打制的石门框,上刻门簪,弧形边框,尤显精致,入门为天井,三面回廊,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中用隔扇隔成前后厅,左右为厢房。第二进与第一进形式相同,不同的是天井东西侧建有披榭,挖有水井,第三进为倒座三间排,东侧有通道连接第四进花厅。20世纪50年代末,因扩建五一路,被作为拆迁安置房,安置了大量居民。

10、王麒故居 位于南后街塔巷西口28、30号,为民国初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的故居。1992年被福州市政府挂牌保护,2009年12月被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麒(约1885—1952年),字恺士,福州人。早年就学于福建水师学堂,因成绩显著被保送到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学习。毕业后,回国先任福建武备神武堂教习,后被委派负责组建“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并担任旅长。统辖马、步、炮、工、辎五个兵种和一支军乐队。防守霞浦、福宁、福鼎、福安、宁德等县。第十一混成旅是福建当时一支配备最为齐全的军队。王麒作为日本军校毕业生,在福建担任军职是第一人。时任福建督军的军阀李厚基认为王麒所掌握兵力和配备,对他会构成威胁,但又找不到理由把王麒撤职或调走,就慢慢解除第十一混成旅的武器装备,便以“借用”的名义,向王麒炮营借炮,今天借几门,过一段时间再借,把王麒最有杀伤力的武器给解除掉。后来,李厚基被赶出福建。1927年,民国海军总司令杨树庄当上福建省政府主席,王麒手下的第一团的沈珂,贪图海军优厚的待遇,带领全团人马投靠海军,第十一混成旅被彻底解散,王麒也结束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以王麒的资历,杨树庄聘他出任省府参议。1933年,民国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发动“闽变”成立“反蒋抗日”人民政府,也聘请王麒任绥靖公署顾问。但王麒对挂名虚职不感兴趣,居家不仕,颐养天年。1952年病逝于故居。

王麒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嘉庆、民国均有修缮,保留至今。现存总面积2225平方米,由两座并排的三进大院组成,之前曾是“长汀会馆”。旧时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前门在塔巷,后门在郎官巷,四面围墙,坐北朝南。30号为主大院,直透三进,首进为三道门,临街为宁波门,二道门石框门,三道门为插屏门。第一进三面环廊,石铺大天井,大厅前廊宽达15米,可并排停放6顶大轿子。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门窗、隔扇均用楠木,进与进过道上施覆龟亭雨盖,两旁建有披榭。主座东侧28号为花厅,由天井、大厅、厢房、披榭、园林等组成。尤其是民国初改建的楼房,具有西式建筑的风格,天井使用玻璃天窗,既利采光,又可防雨。园林建于天井中心,鱼池、假山、雪洞、阳台一应俱全,假山构造奇巧,堆塑弥勒、观音等佛像,雪洞上一座四角半亭构件十分精美,园林布局以小见大,算是这座建筑的经典之作。

民国初,我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教育家严复晚年归榕,曾一度寓居在花厅,李厚基购置郎官巷住房送给严复后,才搬离此处。前几年,台湾首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女士,回榕探访祖父严复在郎官巷的故居,勾起了严女士童年的回忆,她小时也在几年,台湾首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女士,回榕探访祖父严复在郎官巷的故居,勾起了严女士童年的回忆,她小时也在王麒花厅住过,有很深的记忆。

11、尤氏民居 位于文儒坊东段南侧17号。尤家相传是清初词章家尤西堂的后人,自江苏吴县南迁,初聚闽侯甘蔗一带以养蚕缫丝为生。尤孟彪始开缫丝作坊,后移南街安民巷口开“恒盛”丝线店,传长子尤贤赞。贤赞晚年双目失明,由其五弟尤贤模继承店业。贤模因善于经营,成为福州商业界巨富(尤氏家族曾开有著名的“百龄”商行等)。尤贤赞先购得文儒坊清护理四川总督苏廷玉大院并加以修葺,该宅院人称“旧尤”。尤贤模发家后,亦在文儒坊廖鸿荃旧第处盖起三座大院,并建新的花厅,他和长子尤俊、三子尤廷馘住在一起。后其次子尤庆桐又在文儒坊北购得陈懋侯旧宅,其四子尤庆墀也在文儒坊左拐弯处盖新院。再后尤俊之子却在衣锦坊庄景珂旧居处建起七间排的房子。于是,自文儒坊、闽山巷至衣锦坊,一连串院落,被称为“新尤”,整个宅院互开门户通行。从“旧尤”到“新尤”,这一总共拥有宅院6大座、13进、一百余间的尤氏房产几乎占去半条坊巷,被人称为“尤半街”。

其中尤贤模宅原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期历次重修。建筑面积2633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改为砖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用楠木精制雕刻,斗拱、挂落也甚精美。二进结构与一进基本相同,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宝鼎、如意、香椽、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吉祥图案。第三进已经改建,后门通丰井营。花厅坐落在文儒坊75号,位于主座东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与主座之间有小门相通,过去由主座出入。20世纪50年代小门被堵,在花厅北侧另辟大门,自成院落。60年代花厅被改建为双层楼房。唯余有一座假山,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假山坪上有一神龛(祀照天君);一青石香炉,宽0.88米,长0.71米,高0.74米,正面刻双龙戏珠,侧面记刻祥云瑞草,两侧炉脚刻龙纹。尤贤模在此居住达30多年,至1940年病故。此居历传数代,“庆”、“德”字辈人等均住在这里,直至50年代。

尤氏民居于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刘冠雄故居 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11号,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时期曾有大修,总占地面积一千八百七十五平方米,坐南朝北。西为主座、东为花厅,两座相邻。主座为二进院落,主座有门头房,开有六扇门。门头房为民国时期改建的二层清水青砖楼,经过多次的改建,门头房两端分别连接主座和花厅,由大石板铺成。大门并不开在一条主轴线上,进石框门便是第一进,有石板铺成的天井,三面环廊,两侧为披榭。第一进进深七柱,面阔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中间为厅堂,铺有硕大廊石。两侧为厢房,厢房的门窗、格扇均是楠木制成,雕有精致的花纹。厅堂中间用插屏门分隔成前、后厅,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两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该前、后花厅之间并不相通,而只能由各自的主座进入。花厅南、北两面各有一座二层楼阁,楼下为客厅,楼上为闺阁。两座楼阁中间有鱼池(已毁)、假山、树木及拜月亭。亭为两层,通过假山雪洞及石阶,可登上拜月亭的上层,今上层已毁,仅存平顶。假山前有一块太湖石,镌有“萝径”二字。后天井有一倒朝房,后门可通吉庇路。

1992年,刘冠雄故居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冠雄(1858-1927),字敦诚,又字子英,闽县(今福州市)人,光绪八年(1882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后学堂驾驶班,光绪十二年(1886年)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光绪十六年(1890年)回国后,任“靖远”舰帮带、大副。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在旗舰“定远”号被毁,北洋舰队群龙无首时,他建议由“靖远”舰升旗代替旗舰指挥战斗,挽救危局。1904年,其统带的“海天”舰在执行任务时触礁沉没,应按军法处死刑,经袁世凯奏保,仅革职而免一死。因此,刘冠雄感恩于袁世凯,遂投身其门下。袁世凯也将他引为亲信,辛亥革命时,刘冠雄参加海军起义。1912年3月,被袁世凯任命为海军部总长,11月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成为民国第一位海军上将。自1912年至1919年,在北洋政府的十一届内阁中先后九次担任海军总长。1917年,他在福州船政局内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飞机制造工程处,着手制造水上飞机。1922年,任厦门海疆防御使。1923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辞职定居天津。1927年病逝,享年67岁。

刘冠雄故居并非刘氏手置,乃是民国初年福建督军李厚基为感谢刘氏的栽培之恩,送给他的“礼物”。

13、刘齐衔故居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宫巷5号,建于清代,系清道光时,曾轰动福州府的“一胎同榜两进士”的老二刘齐衔故居(系林则徐女婿)。坐北朝南,平面呈口字形,四围砖土风火墙,护墙均为大石板垒砌,高1.5米左右,正门口石门框宽1米余,高2米余。入门有天井三面环廊。首进正厅面阔三间,中为厅,两侧为房;进深二间,并有插屏门隔为前后厅。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平梁以上斗拱、梁、桁等雕刻精美。门扇、窗槛皆系楠木雕制而成。大厅及天井均大石板铺地。后天井与第二进天井相连,二进厅堂面阔三间,东侧有矮楼,西侧有门可通花厅,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三椽小屋。池内有泉,至今有鱼数百尾。1991年台风,假山及围墙已部分倒坍,急待抢救、修复。1991年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14、周哲文艺术馆 光禄吟台青砖楼,为前苏联专家于解放前设计,1951年建成,现为周哲文艺术馆,元旦首次低调亮相的艺术作品展,展出300多个印章、60多幅字画,有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念奴娇》、怀念周恩来诗词的篆刻等。据艺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元旦后这里将是艺术家们交流的平台,春节、元宵期间将继续对市民开放。

三坊七巷游览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9391.html

更多阅读

老皮匠乐队简介1 老皮匠乐队成员介绍

老皮匠乐队组建于2007年深秋的北京 乐队的宗旨是:热爱音乐 快乐生活 并由此召集了一批国内80年代的知名乐队和资深音乐人的陆续加入。曾经因为对音乐的热爱 多数人都曾进入国家体制内专业文艺团体出于各种原因多数人又选择了离开成

公司简介怎么写? 400业务介绍

很多中小企业对公司简介不知道如何写,不是写的太少就是写的太多,总是不能好好把握,今天我们在这里好好说说关于公司简介的书写方法。公司简介是什么,就是对公司,对企业的介绍。这种介绍不是一句话带过,也不是长篇大论,是简单扼要的

奋斗2剧情提前介绍(三) 电视剧奋斗剧情介绍

奋斗第二季第十三集剧情简介陆涛的手机响了,是夏琳打来的,夏琳对陆说她两天后回北京,陆涛欣喜,说去机场接她,夏琳说不用了,到了后和他再联系。挂了电话后陆涛对华子向南说夏琳的口气不对,不会发生什么事吧。两人安慰陆说她肯定是按耐不住

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为方便游览三坊七巷,了解其承载的历史底蕴,特从网络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供参考。一、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

福州主要建材市场简介 福州建材市场在哪里

福州建材市场——福州南方建材市场我们是辛苦的一代,没房时羡慕有房的人,有房了盼望着交房了,交房了苦恼着装修买建材。到了买建材又不知道去哪里买,咋么去。针对这个困扰广大即将装修的朋友们,福州齐家网打算用一个来月的时间。详细的

声明:《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为网友爱自己更爱别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