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文脉主义》书摘part1 文脉主义

文脉主义简介

建筑领域文脉的概念,首先是由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1952~)于1950年提出来的。

从文脉中派生出来的“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这一用语,代表了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的一种倾向。譬如,在建筑辞典中将文脉主义定义为“在设计中对场地,或者对其文脉的一种重视态度”。

作为现代建筑、城市规划用语的文脉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康奈尔大学学生斯图瓦特.科伦(1942~)和史蒂芬.华特(1941~)在他们合写的硕士论文中第一次用到了文脉主义,其意是提倡康奈尔学派的设计思想。

从那以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文脉主义在欧美、日本广泛普及开来。如今,文脉主义已作为后现代的一个主要设计立场而存在。文脉主义是在现代主义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尤其是城市规划领域面临困境是出现的设计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国际范式以及城市空想主义持批判态度,强调建筑与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关系(物理的文脉)[1],同时深入挖掘建筑环境的文化背景、历史信息(文化的文脉)[2],致力于建筑或规划生成的“连续性”和“协调”。

20世纪80年代后半叶,因为在文脉主义下产生的许多建筑对现状环境没有加以协调,设计保守,所以人们开始对文脉主义产生了否定的态度,从而对容忍环境现状的保守设计态度的重新认识,在这一时期的建筑潮流中,否定的建筑评论观点占有一定的优势。例如,雷姆.库哈斯作为欧洲建筑师对束缚设计的文脉概念就持有批评态度(P188)[3],此外,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也对文脉主义进行了批评(P188~189)[4]。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衰落,文脉主义作为其主要的设计立场之一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文脉主义对民主社会、分权社会的适应性,多元化的设计视野以及对使用者的尊重却被继承下来,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通识。

文脉的概念

建筑学中文脉主义的概念,最早来源于语言学中的文脉一词。作为日常用语的“文脉”,英文位“context”,拉丁文位“contextus”,有“(纵横)编织”之意,这事“context”的词源。从《英和大辞典》和《汉语辞典》对其的解释来看,文脉的意思是:

1、文章的前后关系。有关文章各个语句与语句之间的理论关系。

2、事物的背景、状况。某一事物的背景以及周围状况。

在1中,文脉是用做语言的概念,在文章所具有的线性特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与其相对应的2,不限于对象的前后三维关系,而是加入了由时间所形成的思维空间的关系。

而建筑辞典中对文脉的解释是这样的:

1、“以文脉主义的立场为基础,对整体环境,或者部分的特征,或者其构造的解读。具体的说,方位、地形、水系、植物、街道模式等空间的基本构造以及从城市整体所见到的建筑位置、建筑样式、建筑群的特性等所规定的相互关系。”

2、“关于那些具有特性的建筑,指它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等条件。”

不难看出,语言学中的文脉概念和建筑学中的文脉概念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在建筑辞典对文脉的解释一中建筑是作为物体而存在的,强调其与其他相关客观存在物体的关系;而在解释二中建筑是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而存在的,强调的是其意义或意向与某些文化信息的相关性。

文脉主义创造与现代主义创造的区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是以技术为基础,而作家独特的表现和因探索新的形态语言而产生的作品成为欣赏的主流。这个时期的人们认为,在“创造”的语言背后“正因为它不依赖于其他作品而具有的独创性(originality),才是创造的原动力”,这是对作者创新性的信任与期望。而现代主义的理念提倡的是从过去的样式[5]中摆脱出来。因此,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创造”几乎等同于“独创”。

而文脉主义的“创造”却与现代主义不同,这应该从“修补术”的观点上加以理解。所谓修补术,是挪用了原本的材料和素材应用于不同使用目的的一种方法。如果将其比做语言行为的话,那么就是采用与原来不同含义的用法来使用特定的单词。也就是说,修补术是将某些单词原来的文脉置换成与原来不相同的文脉,赋予其新的含义,这同诗的语言的用法有相同之处。文脉主义之父柯林.罗[6]曾经以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公牛的头颅》作为例子来解释修补术。毕加索这幅画(图1)看上去易于理解,画家在作品中将自行车的坐位和车把相结合,创造出一幅牛头形态的画面。画家将很一般的碎片状的自行车作为作品的素材,通过引用坐位和车把,很成功地转换组合成了牛头这一新的文脉。因此在该画获得新的价值的同时,已有的价值也没有消失,产生了“双重变形”(doublemetamorphosis)的效果。由此可见,文脉主义认为创造活动决不是在真空中,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展开的,创造活动实际的状况是将已有的要素作为媒介来实施。

在从现代主义到文脉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创造的意义发生了从创造到修补术的转变。


《现代建筑文脉主义》书摘part1 文脉主义

两种对文脉主义诞生影响深远的历史观

20世纪后半叶,在对现代主义反省的过程中,诗人兼文学家艾略特[7]的传统论和哲学家波普尔[8]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得到了认可。这两种主义都提倡面对现实,这同激进而强调革新的未来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人的思想对建筑的文脉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909年2月2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9]在巴黎《费加罗报》[10]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未来主义宣言》的文章。在这个宣言中,马里内蒂首先以诗的比喻、夸张等文学手法作为前言来展开论述,提出爱的危机感和逆反的勇气等观点,关注速度的美、民众和电灯照明、工厂飞机的动力论、造型,以及美术馆、图书馆、学院派的崩溃社会现象,同时也赞美战争。马里内蒂所具有的意识代表了同代年轻人的心声。他认为,不应该只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对感情的寄托和消极的等待这种无能为力的精神感慨之中,而应该促进诗人和艺术家的联合,并提倡用前人不曾用过的诗词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当前的社会现象。未来主义的影响不仅是对文学界、诗学界、美学界和音乐界,而且是对整个文化根基的革新,是对意大利传统生活根基的挑战。

然而,出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艾略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出了与《未来主义宣言》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论。他认为,诗人所具有的卓越才能和创造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过去的传统意识中产生的。因此,不能将过去看成是一个死去的过去,而应该是感受现代中存在的“历史感”(historicalsense)。不应该将“传统”视为过时的、失去的事物,传统是延续的、传承的现代,可以被视为发展的文学源泉。“历史感”作为艾略特传统论的基础,对英国文坛产生了冲击,并广泛地影响了整个欧洲社会,而且对20世纪文艺界和思想界也产生了影响。罗伯特.文丘里[11]、查尔斯.摩尔[12]、理查德.罗杰斯[13]等建筑师,在他们的建筑论中常常引用到艾略特的诗论并深受其影响。

如同未来主义与艾略特的传统观、历史观形成鲜明对照那样,在社会论中也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历史观,即“历史主义”(historicism)和“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 rationalism)。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始于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变革,同时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在加速变革;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劳动力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无产阶级对阶级意识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张通过革命来推翻现有的统治政权,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在艺术领域,未来主义、荷兰风格派(DeStijl)[14]、构成主义[15]者们,即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追求着艺术革新。例如,柯布西耶(1887~1965年)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者之一,他就曾经提出“建筑还是革命?”

然而,出生于维也纳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从科学哲学出发,对全领域进行了批判,然后通过渐进式社会技术学对社会进行改良,并将这些称为“开放的社会”。波普尔的哲学和“开放的社会”的理念基础及其一系列的思想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16],后来也对世界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在英语和德语圈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并形成了国际学派。此外,对建筑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中也常常以波普尔的理论和思想作为参考。提倡文脉主义的康奈尔学派的柯林.罗和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年~)[17]就是以该思想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础的。

文脉主义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后,整个世界发起了反体制运动,这个运动在1968年达到了顶峰。在法国,学生会对国家上一年度制定的计划内容不满并与当局展开了对话,因为这些计划在学生看来是腐朽的、保守的。1968年,由于对话的失败,法国南泰尔大学的学生们与当局发生了纠纷,结果引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18]。随之,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被解体,学校体制发生了转变。在美国,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也被推到了顶峰。在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发起了学生运动。

在这一世界浪潮影响下,建筑思潮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是CIAM[20]解体。仍然坚持建筑活动的X小组对自己的观点以及目标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最终于1967年解散。现代主义建筑的创始人之一柯布西耶也在他的印度昌迪加尔(Chandigarh)一系列作品中摆脱了国际主义形式,而他的惊世之作法国的朗香教堂(1955年)更充满了表现主义的色彩。然而,随着柯布西耶的突然去世,1967年以后,格罗皮乌斯、密斯、吉迪翁等创建CIAM的建筑大师和理论家们也相继去世。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美国的建筑思潮对现代主义展开了评论。以康奈尔大学的柯林.罗为代表的对文脉主义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环节。

1959年,柯林.罗发表了题为《空想主义建筑》的论文,文中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柯林.罗的观点深受哲学家波普尔的影响。他认为作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典型的柯布西耶的理想城市同文艺复兴使其安东尼奥.费拉莱特所提出的理想社会及城市形象[21]一样,都属于空想主义的表现范畴。

1962年柯林.罗再度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开设了名为“Urban Design Studio”的研究机构,以下简称“U.D.Studio”。

1965年前后,柯林.罗的学生斯图瓦特.科伦(StuartCohen)和史蒂芬.华特(StevenHurtt)提出了将U.D.Studio成员共同提倡的设计原则成为“文脉主义”的建议。他们在对毁而建之的城市设计的研究比照中,发现了一种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方法性的主张,即在加建新建筑时,让理想的形态同文脉相呼应,通过这样的变化来决定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逐渐改变城市整体面貌。他们将这样的方法称为“文脉主义”。

汤姆.舒马赫(1941年~)[22]曾作为柯林.罗的助手,对U.D.Studio的一些研究工作和设计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理想形态的变形”的概念,第一次将文脉主义的设计方法概念理论化,并将这样的概念放在了同现代主义建筑的方法概念相分歧的位置上加以对比。舒马赫指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产物的“公园中的城市”和现代主义以前的“传统城市”,两者之间是作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当时的美国城市正是在“公园中的城市”这种现象中不断地对“传统城市”产生侵蚀和破坏。现代主义建筑只是单方面地追求来自于自身内部的某些要求,通过外形来体现它的“理想形态”,却因而忽视了现存城市的存在,将自己孤立于现存城市之外,甚至与之产生了脱节。舒马赫认为,在决定把设计对象的建筑作为“理想形态”的前提下,对于“理想形态”进行适应于文脉的“变形”,可以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城市的破坏问题。

伴随着文脉主义的诞生,建筑思想领域中出现了对鼎盛使其的现代主义的批判。在这样的思潮变革中,其中心人物就是以自己的建筑作品为理论依据的罗伯特.文丘里。1966年,文丘里完成了他的著作《建筑的多样化和对立性》,在该书中,文丘里对现代主义所反对的折衷主义进行了肯定,提出了一些与现代主义相反的建筑观点。文丘里以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为立场,论述了同建筑形态相关的诗的效果和文脉动向,并阐述了将“含糊性”和“折中性”的造型价值观作为前提的观点。而且文丘里还提出了要重视建筑形态所具有的“含义”这一问题,提倡使用习惯性的象征符号。

后来,文丘里和夫人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Brown,1931年~)共同撰写了并出版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书中指出,受到商业主义席卷的城市建筑和广告招牌虽然曾被认为是一种恶魔现象,但同时这些要素却构成了典型的城市形态,表现位迎合了一般大众对建筑的嗜好。这一调查结果是对现代主义拒绝大众喜欢的象征性建筑这一理念的批判。与此同时,文丘里等人强调建筑形态的“象征作用”(Symbolism)的重要性,提倡建筑商应该大胆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象征性建筑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被视为一种媒体承载并传达着信息。因此,文丘里等人认为,我们应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对接受信息的一方即读者的趣味予以重视,也就是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重视读者的趣味性”(reader-oriented)。

文丘里的理论重新建立起交流的机制,为建筑提供了新的平台。这同现代主义建筑师所重视的“空间”、“抽象形态”是相对立的,但同时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辅相成、异中求同的。因此,在后来的十多年间,文丘里的理论对建筑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974年,最初提出并使用“文脉主义”一词的斯图瓦特.科伦在《Opposi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物理的文脉和文化的文脉》的论文,对汤姆.舒马赫与1971年阐述的文脉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我们可以将“物理的文脉和文化的文脉”的对立性理解为两种图式标准上的“知觉标准”。换言之,“物理的文脉”是指将形态通过某种具有含义性的东西具象性地表现出来,或指其自身作为“分离”(segregation)所看到的格式塔标准的文脉,而与此对应的“文化的文脉”,是指观察者在观察建筑时,附加在观察物上的一种“成为……”的图式含义标准的文脉。(格式塔心理学里将人的知觉水准划分为感觉、知觉、认知三层层次,物理的文脉对应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感觉或知觉水平,而文化的文脉对应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认知水平)对于文脉主义的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物理文脉的层面,如康奈尔学派所进行的研究总体上将文脉的概念至于“感觉标准”、“知觉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对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的空间尺度等可以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感觉到并在大脑中建构出形象的因素的研究。而在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的风行,作为其主要设计原则的文脉主义更加偏向了“含义轮的水准”,即“文化的文脉”的水准,手法上更加注重引用、模仿、隐喻,是对过去时间相位的偏重,是对同类性、连续性的期望。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变得符号化,出现了历史上产生又消亡的折衷主义倾向的原因。

[2]同1

[3]雷姆.库哈斯(1944~)在日本大学理工学部连续公开讲座“城市”的报告书中曾这样写到:“欧洲的城市均具有历史性、这些历史的存在是它们的权利。而且因为城市存在着多样的价值,所以历史的保全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保存城市的概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话,那就会造成一种制约,也就是说文脉会束缚建筑师的手脚。我就是想要打破这样的束缚状况。”

[4]伯纳德.屈米在其著作《建筑和断绝》中曾经这样写到:“如果建筑只是表面的东西,如具有装饰性、人工或纸糊的东西(或使用文丘里又名的‘装饰的斜坡屋顶’的表现),它就同广告牌之类的物品没有什么区别。进言之,建筑和编辑作业、设计版图、图解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所有的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和类型学(Typology)的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存在必然性的普通共识的话,换句话说,是尊重相邻的建筑的灵魂,或者与其相反,只是包装框架的皮肤的话,那么建筑该怎样去探索新的社会秩序呢?建筑该如何继续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工具呢?”可以看出,屈米对文脉主义者以及文脉主义进行了严厉地批评。

[5]“过去的样式”主要指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在欧洲出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美国出现的折衷主义建筑复古运动中所运用的建筑设计技法。

[6]柯林.罗,1920年生于英国的约克郡(Yorkshire)罗塞尔汉姆。1939年就读于利物浦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军,1945年毕业于该校。毕业后现在阿巴库龙(1879~1957年)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后来前往伦敦大学Warburg研究所,在鲁道夫.维特卡尔(1901~1971年)身边从事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的研究。1948~1951年在利物浦大学执教,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师从亨利.拉塞尔.比齐科夫(1903~1987年),学习近代建筑史。1953~1956年期间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曾返回英国剑桥大学任教,后又重返美国。1962~1990年执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成为该校的名誉教授。

[7]托马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 Eliot,1888~1965年),英国诗人、批评家、剧作家、古典主义和主知主义文学的倡导人。

[8]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Popper,1902~1994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哲学家。早年在维也纳学习,1945年移居英国。提倡批判理性主义,带来了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主要著作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和《历史主义的贫困》(1957年)。著作中对整体主义和权威主义进行了批判。

[9]马里内蒂出生于埃及北部的亚历山大。1909年在巴黎具有影响力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未来主义宣言》,将意大利新艺术运动称为未来主义。当时在意大利的文学和美术领域存在着以未来主义为中心的倾向。未来主义提倡打破传统的束缚,赞美机械和速度的美,主张自由的语言,但这些未必就能说明对现代诗的创造性具有贡献。由于未来主义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同法西斯主义提倡的观点相似,因而失去了革新性。

[10]《Le Figaro》,法国代表性的报纸,创刊于1854年,1866年被改为日刊。

[11]罗伯特.文丘里,现代美国的代表建筑师,1950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在沙里文的事务所工作后,于1954~1956年的两年间,在罗马美国学院从事建筑研究。后来,文丘里在耶鲁大学任教,并出版了经典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年)、《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书中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批判,并对后来的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查尔斯.摩尔(CharlesMoore,1925~1994年),美国建筑师、教育家。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育工作。主要作品有SeaRanch Condominiums(1965年)、加州大学Santalulu’s分校(1974年)、Beverly Hills Civic中心(1991年)。

[13]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George Rogers,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读于伦敦AA学校,1962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他结识了同学诺曼.福斯特,两人回英格兰后即组建了四人小组,成员为他俩及各自的夫人SuRogers和WendyCheesman,之后很快以“高技派”设计风格知名。

[14]DeStijl为荷兰语,意思为风格、样式。1917年,在荷兰莱顿(Leiden)以凡.杜斯堡(Theo vanDoesburg,1883~1931年。荷兰画家,De Stijl运动的开拓者,提倡本质主义(Elementalism))为中心发起了造型运动。该运动的宗旨是以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位基础,提倡明确的几何学形态和空间。改运动影响了雕刻、建筑、设计等领域。

[15]1921年前后兴起于俄国的前卫艺术运动。废除油画等传统的素材、技法,利用玻璃等新的材料来创造空间。

[16]波普尔的哲学是跨越政治哲学以及社会哲学两方面的哲学,他的哲学包括对易谬主义(Fallibilism)、实在论、非决定论、概率的倾向性解释、反归纳主义、三个世界论、心脑相互作用学说、批判的多元论、历史主义的批判、开放的社会、渐进式社会技术学的论述和主张。

[17]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是出生于维也纳的美国建筑师、理论家。他也是对现代环境设计影响非常大的理论家之一。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建筑学和数学,然后于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并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58年,他发表了题为《革命在20年前就结束了》的论文,对现代主义建筑潮流中所存在的对个人主义的崇尚现象以及总体上建筑知识的欠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964年,亚历山大发表并出版了他的学位论文《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1977年,亚历山大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名著《建筑模式语言》。该书为具体的建筑合理设计提出了方案、模式,他将构成“模式”(pattern)的要素集合起来作为“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体系,构成多重传承,形成产生环境和建筑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于建筑师的自以为是。他同时还提倡全员参与型的设计方法。

[18]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1968年5月在法国巴黎所爆发的社会运动,又有“五月风暴”之称。整个过程,由学生运动开始,继而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危机,最后甚至导致政治危机。

[19]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EcoleNationale des Beaux)成立于1816年,是欧洲在整个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巴黎名校。它的成立背景源于16世纪的建筑学院派。

[20]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英文缩写,原文为法文: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Moderne,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ngresses of ModernArchitecture,缩写为CIAM。1928年在瑞士成立,发起人包括勒·柯布西耶、W·格罗皮乌斯、A·阿尔托和历史评论家S·基甸(Sigfried Giedion)等在瑞士拉萨拉兹(LaSarraz)建立了由8个国家24人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21]15世纪,安东尼奥.费拉莱特(AntonioFilarete,1400~1469年)在他的一篇论文中阐述了理想城市的设想。该设想摆脱了欧洲中世纪权威的束缚,提出了欧洲最初的完整对称形式的城市规划方案,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但后来没有实现。

[22]汤姆.舒马赫(TomSchumacher,1941年~),美国建筑师、教育教。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柯林.罗的学生。现在马里兰(Maryland)任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9758.html

更多阅读

卢梭《社会契约论》书摘 卢梭社会契约论ppt

卢梭《社会契约论》书摘(第1—55页)《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1.“人们内心的意志随时都有改造世界的力量。”(格安诺)2.人们或许要问,我是不是一位君主或一位立法者,所以

声明:《《现代建筑文脉主义》书摘part1 文脉主义》为网友三流角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