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林黛玉诗意的爱情 林黛玉爱情观

读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

文/幻雪

偶尔静下心来,想一想《红楼梦》中的女子究竟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每一次我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认认真真的思索,而最后的答案全是林黛玉。其中,最缠绵悱恻萦绕于心终久不忘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荡气回肠的爱情,因此对于林黛玉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喜欢。一直以来,我觉得《红楼梦》最能吸引我的是在书中营造出来的氛围,可仔仔细细的回味起来,竟发现这萦绕于梦中念念不忘的氛围却更多的是来自林黛玉。林黛玉正是书中最像诗人的女子,不仅在于她的才华,更在于她的心性,在于她与世不同的心境。

在偌大的大观园中,林黛玉并不是最孤独的女子。她的孤独,是傲世而独立,可是,她依然有贾宝玉知她、懂她、关心她。在大观园里最孤独的女子,一直都是薛宝钗。薛宝钗是孤独的,那是一种身处闹市,却无人能近,从来就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内心深处。纵然你与她亲如姐妹,于她,也仅仅是萍水相逢而已。这种孤独来源于她冰冷的理智,在她表面上的热情背后,是掩埋于心的冷漠。

如果说薛宝钗在现实生活中更倾向于做人,而林黛玉在生活上的行事更像于在作诗。在《红楼梦》书中所描绘出来贾宝玉和林黛玉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中,林黛玉以一种诗化的意境去苦心经营,林黛玉用她的生命,用她的一生,诠释着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这更像是一种诗化的意境。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贾宝玉在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树下读《西厢记》。这时有风吹过了,桃花纷纷飘飘地洒落满身满书一地。于是贾宝玉兜着花瓣来到池边,把花抖落下去。这时候林黛玉来了,林黛玉担着花锄挂着花囊。看到贾宝玉要她把花撂在水里,林黛玉却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每当读到这里,我都禁不住赞叹林黛玉的巧思心慧与美妙诗才的创意。林黛玉的想法是一种诗化的构思,那是一种灵心惠质情愫,那是一种超凡脱俗行径。是林黛玉让落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懂得了美丽,懂得了高洁。而她自己犹如这些美丽的落花里最尊贵的一朵,她用心去聆听自然、感悟生命,把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中去,而这些毫无疑问正是诗人的潜质。

于是我理解了林黛玉的那一份幽怨与愁思,她的泪眼、她的颦眉、她的悲苦、她的孤独。时不时,林黛玉独自凝思在絮雨凄风的黄昏下,然后独自伤心,黯然流泪。也许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情事牵动她的内心,那只不过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是一抹萦绕于心的愁怀。在花开的时节,她时常会想起花落的声音;在鸟儿的啼鸣里,她时常会惦记起春归时的寂寞;她思虑着自己的生命,感叹着自己那不能把握完全无法预料的将来。

林黛玉的生命犹如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里的孤舟,没有依靠,找不到归宿,不知从何处而来,也不知将要往何处而去。她的愁绪是那样深沉与广阔,她的幽怨是那样凄迷与怅惋。她的思绪如若烟雨,无法言说,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冥想与流泪。在朦胧间,萦绕在内心深处最温暖的一隅永远是那幼时飘舞在家门前的杨柳扶风,小桥流水,因为只有那里,才能让她感到不再孤单,而此时这一切只能被深深尘封在流沙的岁月中。

当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的时候,可以预见,在那样灿烂的春光里,翻动的书页,片片飞舞的桃花花瓣,以及她身边热情温暖的脸庞。林黛玉读着读着不觉痴了,她读出了崔莺莺的美丽与哀愁,读出了那份梦想与期许,她觉得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她感到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等待与呼唤被慢慢的苏醒在和煦的阳春里,这时候她的脸上微微有些发烫,回过头来,正好触碰到贾宝玉深情的眼光。原来不知不觉中,彼此的眼眸子里都多了一些探询,多了一些渴望与期待。于是,她懂了,他也懂了。正是这份渴望与期待,才让林黛玉和贾宝玉将来的日子里经历过无数的吵吵闹闹终究不离不弃,相互关心呵护,两颗心最终走在了一起。

我想,在那样一个阳光明媚的落花季节里,在对未来憧憬与迷茫交织的岁月中。当林黛玉读着《西厢记》中崔莺莺最初出场的情境,那一段温婉的唱词: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那便是林黛玉一个梦境的开始:暮春的花谢花飞,在萧瑟的重关古寺,洒满了落红的流水,万缕千丝的凉风习习,夹杂在空气中散播着一份幽怨情怀。崔莺莺的某些期盼某些忧伤,在冥冥之中与她取得跨越时空的神秘契合,这使她沉醉也使她悸动。这时候的崔莺莺夹带着自己悲伤与恐惧,她感到自己的青春也将随着美丽的花瓣一起谢落了,这也正是林黛玉一直以来的心叹。林黛玉在潇湘馆的竹影苔痕中一次次地想到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她在心里情不自禁地拿自己和莺莺作着比较:“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读懂林黛玉诗意的爱情 林黛玉爱情观

在黛玉看来,崔莺莺虽然命薄,但仍有孀母弱弟,所以终究还是比自己好的。而她自己父母双亡,更无兄弟,又会有谁在乎她呢?此时此刻她不知不觉就想到了贾宝玉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性格脾气都还合得来,但那毕竟仅仅是现在,而将来的事情又有谁会知道呢。再说,这样的问题也本不是女孩子应该想的。女孩子只能做做针线,本来就连《西厢记》这种书都是不可以看的,因此,这就是让林黛玉纠结而又无奈的地方。

落红成阵,凌乱了多少繁华心事,愁绪万点,远逝了多少浮光掠影。池塘梦晓,蝶粉轻沾舞飞絮,曲阑辞春,燕泥轻洒落轩尘。心系情思柳丝长,人隔花阴天涯近。花谢花飞,花飞花谢,红消了暮春颜色,香断了怡红庭院。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葬花吟》,林黛玉惜花葬花,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延伸到对环境的不平,对幸福的向往,对自身的悲悼,以及在花开花落中体味到的人生无常的悲怆。《葬花吟》中林黛玉伤逝的不仅仅是落花,更是青春、是生命。在一点上,在《红楼梦》中只有从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身上,才可以看到。

于是可以进一步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知相悉的根源所在——所谓林黛玉从来不以仕途经济规劝贾宝玉显然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因素在于他们深一层次上的感悟,在感悟大自然诗化的意境中发觉了生命的美好与弥足珍贵,这一点上贾宝玉甚至比林黛玉走得更远,感悟得更深——贾宝玉更希望在生命和时间的深处去需求永恒,而他们共同追求的是生命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外在的功名理所当然地因为背离了生命的本质而被看作是浮华,这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真正的默契所在。在林黛玉的心里,爱贾宝玉正因为他懂得对生命的爱,懂得对美的追求与珍惜,她的梦想的是他们的两两相悦,而并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妻荫子,满门华贵。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对贾宝玉那一次次试探、一次次忧虑的原因所在,说到底就是那种担心忧虑,就是恐惧与不安全感。当她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和他停靠在一起,但在命运的孤舟上,她只能听从外力的恣意摆布,听从长辈的安排,她甚至连一片小小的桨都没有,无法决定自己的行标方向。她和贾宝玉一起读过《西厢记》,她发现自己爱他,而且她知道贾宝玉也是爱她的——现在她自己能够把握的也只有这一点而已,所以她很害怕会失去——她知道贾府上下流传的金玉良姻,她还知道史湘云有金麒麟,而贾宝玉特意为此在清虚观的礼物中留下了一个金麒麟。于是她想到从贾宝玉那里看过的一些外传野史,里面的才子佳人多半是因小巧玩物而遂终身。虽然平日与贾宝玉契合,但无论金锁抑或麒麟,居然都和自己无关。她不知道自己渴望的那一份心灵的相契,宝玉他是否了解、是否珍惜。终于在第三十二回,她无意间听到了宝玉与湘云、袭人的对话,不觉惊喜重重,悲叹交织,一时内心波涛翻滚,竟不知身在何所: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

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这一段曲曲折折,意思转了好几层。由快乐而心痛,由知遇而生忧。她从此明白了他的心意,确信了他们的相知。但她清楚对于他们究竟能否结合,这些依然不是最后的决定因素。她的忧郁一是无人主张,二是自己的多病之身。在无奈的悲哀中她不禁滚来泪来。这时宝玉出来了,宝玉向她诉说了衷肠,宝玉对她说:“你放心”。她怔住了,是悲是喜,她根本弄不清。她只觉得有万语千言堆积在胸口,想要对他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宝玉也怔住了,心中也有许多许多话,只不知从哪一句说起。最后林黛玉走了,她不敢在那样的气氛下多耽。她也不敢再耽下去,终究她还是害怕他还再说什么、做什么。结果贾宝玉只管发呆,后来竟然把袭人错认作黛玉,说了一通心里话。

所以黛玉之于爱情既是执著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她希望从贾宝玉那里确认一些东西,但当她真的得到确认时,却又不敢去面对。不过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贾宝玉为金锁或麒麟发生冲突,这是林黛玉心里认同了这段默契,她学会默默地期待,久久地坚守,只是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她的心境总有一些凄凉。她把一生的真情都牢牢地系在了诗化的爱情上,但唯独没有留给现实。事实上爱情可以是理想的、诗化的,然而婚姻却只能是现实的。木石前盟从一开始就落脚于近乎唯美的三生盟誓之上,而金玉良姻的着眼点却是实实在在的婚姻——这就是二者本质上的不同。林黛玉生于情、系于情而止于情,对于凡尘的芸芸众生来说,这如同一场幻梦,抑或仅仅是一个寓言。

我想,也许林黛玉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现实社会的周遭现实,从来就没有直面过惨淡的人生——现实中的人们究竟最在意什么,最看重什么。她只是用很纯粹的诗化心性去体会,去感悟,处处营造诗化的意象和精致的美。她并不知道身外的世界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所谓理想的诗意的爱情,在现实的理性面前根本是脆弱的,甚至是可以被人们轻易舍弃的。

林黛玉那诗化的爱情理想在旁人看来很难理解的,因为周遭的环境和舆论都限制着真情的地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身边存在着比爱情重要许多的东西,例如功名权势,例如声色货利——但诗化的爱情恰恰是黛玉一生的梦想所系。

所以她违背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人们普遍的生存法则。这注定她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最终会是失败的,然而同时,这种爱情却是最伟大的。

也许在现实面前我们经常遇到着这样的抉择:在社会现实的法则和发自天性的真情之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在《红楼梦》书中第一回的木石前盟里,就分明标示着林黛玉就是为还泪而来,这分明注定着她将来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结局。现实的林黛玉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凄怆与长恨,终于在潇湘馆的漠漠寒烟中泪尽而逝,林黛玉得到了爱情,却等不到婚姻。

很难想象当林黛玉在生命飘摇的时刻,面临着梦想破碎,她心中将怀着是怎样撕心裂肺的悲怆。也许她感到的是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因为命运留给她的总是凄楚与坎坷。前世注定了今生还泪的凄迷,今生等来的却是泪尽的伤逝,无论如何总是痛心失落的,无论如何总是撕心悲凉的。这就是她那真情的宿命么?这是她对时代她无语地追问与控诉!

因希望而执着,因执着而疑虑,由疑虑而失望,林黛玉最终还是不能逃脱悲剧的宿命。所有的的凝望终究还是归于绵绵不断的萧瑟秋风,无边的落木萧萧,连同那连天的衰草,消失在红楼一梦中。在天地之间布满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悲凉气氛,似要把一切吞噬殆尽!

这种纠缠与伤怀与盼望的情怀林黛玉显然是刻骨铭心的。因为潇湘馆前的翠竹常常把修长的剪影映到她的窗纱上来,在晚风夕阳里一点一滴地侵蚀着她的思绪。她看见每一棵竹竿上都布满了青褐的斑点,清晰得如同昨天的泪痕。她明白这就是湘妃竹——传说中娥皇女英倚着它们洒泪成斑。然而湘水自始至终这泪雨纷飞中沉默着,始终没有送回伊人归来的帆影。只听到江涛高高低低地呼啸,似乎夹杂着生命的呼喊。

于是黛玉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宿命——“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门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是她在宝玉送的旧帕上的题诗。现在看来,简直就是诗谶。终于,在潇湘馆最后一个春尽花残的夜晚,那片绿竹一夜之间流逝了所有的华茂与灵性,林黛玉“泪尽夭亡”了。随后赶到的贾宝玉这里长久的哭泣,“对景悼颦儿”。泪眼中依稀看见了那枝叶上重重叠叠的旧痕新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59954.html

更多阅读

女人如何读懂男人 生女儿的孕前准备

1.摸清男人的性格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女人的性格男人猜不透,男人的性格,女人也很难了解.因此,作为女人要想读懂男人,首先就要摸清男人的性格才能了解到男人,才能左右自己的感情.对于女人来说,摸清男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读懂专业是填报志愿的“源头” 填报志愿专业代码

高老师谈专业与报考(三)读懂专业是填报志愿的“源头”不少家长早已从亲朋好友处听说了“高三填报志愿如何繁琐、如何难以抉择,如果不早准备,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的确,对于大多数新高三家长来说填报志愿是件陌生的事。这是因为考

声明:《读懂林黛玉诗意的爱情 林黛玉爱情观》为网友暗世铁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