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洒泪时》第十章行走靖州 人在旅途洒泪时 国语

《人在旅途洒泪时——遗失在湘西的情书》

诗人之死著

第十章 行走靖州

为览湘西到靖州

悠悠山水尽优游

最怜侗妹连心结

尚恋苗家吊脚楼

一路攀高逆水行

春风未嫁紫云英

东君自是精涂抹

浅绿幽蓝衬酷青

这首诗描写的是被誉为“湘西南明珠”的靖州,是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虽然格律不太严谨,亦不失为靖州风情的真实写照。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之渠江流域。北连会同,东接绥宁,南抵通道,西与贵州省黎平、锦屏、天柱县毗邻。

靖州县城全景

靖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境内山多田少,俗称“三分水田七分山”。主要乔木树种有银杏、山腊梅、香果树、楠木、杜仲等,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红花木莲等11种。观赏树种有月月桂、四方竹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靖州成为著名的果乡,猕猴桃、血橙、木洞杨梅等果类珍品闻名避迩。核桃、板粟、五倍子、香菇、木耳、茯苓、天麻、玉兰片等林药产品,誉满省内外。特别是木桐杨梅和八龙油板粟,更是远近驰名。靖州因此而获得了“杨梅之乡”、“板粟之乡”、“茯苓之乡”的美誉。靖州蜜饯则是特有的农副土特产与苗侗人民灵巧手工艺的完美结合。

靖州木桐杨梅

靖州总人口25万,居住着苗族、侗族、回族、土家族、壮族、彝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白族、水族、黎族、藏族、布衣族、畲族、汉族等十六个民族,其中以苗、侗居多。勤劳智慧的苗侗人民不仅有自己优美的语

言、文字,而且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湘西民族风情之旅的必到之地。

县城渠阳镇,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县城,四周环山,按照惯例,当地政府也评选出几大景点来。县城内的渠江浮桥便是其中一景,渠江穿城而过,水清清浅浅,浮桥就架在大江之上,历史悠久,屡毁屡修,1969年,政府投资建渠江大桥后,延用的浮桥被拆除。改革开放以来,百业俱兴、工商繁荣、车流骤增,两岸居民群众绕到大桥,常遇人车争道,非常不便,纷纷要求重建浮桥。2000年底县委、县政府顺乎民意,以旧城改造为契机,重修浮桥,造成福于民,渠江上的浮桥又成了县城的一景,沿江的步道更成了民众休憩的好地方,可以说渠江浮桥几度兴废,正好折射出会同的经济兴衰;县城附近的飞山,海拨不高,但远远看过去,除了山顶少了些“白发”,很有一些日本富士山的韵味,乃靖州第一胜景。山上的飞山庙,又名威远侯庙,是供奉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的寺庙,平日里香鼎盛,好不热闹;位于城东的五老峰,是当地老年人晨练的场所,山上有一寺,清静隐逸,环境优美,天晴时登临其上,极目远眺,全城风貌,一望尽收;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的梓潼宫,从前叫桂香寺,是供奉文昌帝君张亚子的道场,建筑相当有特色;另外,文峰塔也是值一去的地方景点。

其实靖州的魅力不在它的人文,而在于它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它的风光也没有许著名旅游胜地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能让你在漫不经心之间体验出来的田园景色。所以,行走在靖州,你不用四处寻找知名景点,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但路途处处都是美丽风景。那苗家鼓楼和侗族风雨桥,就在公路旁,就在小桥边。沿着209国道,仿佛进入一条绿色的长廊,金秋季节,稻田一片金黄,有偕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乡村景色。

靖州的金色田园(摘自〈靖州摄影图库>)

当年靖州之行只是走马观花,并未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对于靖州的见闻,更多缘自一个同样喜欢行走的网友。一个比我幸运,有幸成为湖南女婿的安徽小伙。朋友为了爱情,乘火车,转汽车,搭牛车,从安徽远涉千里,入湘求亲。一路上期待中包含着忐忑,兴奋中掺杂着慌乱,对女孩神秘的家乡充满好奇的同时,又有一种隐约的迷茫。

到了女方家,三姑六婆,左邻右舍,赶集一样里三层外三层的把房子围得水泄不通,象看动物园的猴子一样上下打量着他,一些老人不时还伸手摸摸他的身体,那种场面,着实让人尴尬。女孩父母想到女儿要嫁到遥远的安徽,把他当人犯子对待,怪他要把他们女儿拐走,想到这,女孩父母死活不同意。小伙子颇有城府,面对冰冷面孔也不生气,就在女孩的家呆着,整天鞍前马后,帮老人忙里忙外,最终感动了对方父母,抱得美人归。摆完婚酒要回安徽,临行之时,一对老人热泪盈眶,依依不舍,送出好几里路。小两口现生活美满,工作异常勤奋,努力地赚钱,为的就是希望早日买辆小车,实现当时答应老人每年带老婆回湖南看望老人家的许诺。

生活中也有很多湖南的朋友、同事,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再次印证了湘西除了有美丽的风景,还是一个能让爱情的发酵的地方。

鼓楼

鼓楼是苗乡、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侗语叫“堂卡”或“堂瓦”。鼓楼分多柱和独柱两类: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衬柱;独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撑,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底层四根衬柱。不论何种建筑形式,其顶层均置放齐心鼓,故人们称之为鼓楼。鼓楼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设计,独立完成的,没有图纸,数百根梁、柱、枋的尺寸全凭心中计算。整体全系木质结构,以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钉一铆,上下吻合,采用柱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造形有三层、五层、七层、九层乃至十余层不等。一般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顶尖部,由一根铁柱立于顶盖中央,套上陶瓷宝珠,呈葫芦型,犹如落尖,凌空而立。顶盖多为伞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状。中部为层层叠楼,形似宝塔楼身。楼层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为翘角,并雕塑禽兽,神形兼备,校期如生。翘角层层叠叠,重棺而上,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极为壮观。植板上绘有龙凤鸟兽、古今人物、花草鱼虫以及侗族生活风俗画,玲拢雅致,五彩绞纷。底部多为正方形,楼四周设有木质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圆形大火塘。鼓楼建筑独特,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机构一官员称赞说:“别具一格的侗族鼓楼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鼓楼雄伟壮观,蜚声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乡风景名胜旅游生活中最温馨的一章。

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齐心的表现。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楼,或以房族修建,或几个姓氏合建。鼓楼多建在寨中央,与戏台、歌坪相结合,是集会、议事、文化娱乐的好场所。侗寨鼓楼是侗寨聚会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又是文化活动场所,据说在侗胞心中具有十大用途:聚众议事、击鼓报信、排解纠纷、对唱大歌、摆古休息、吹笙踩堂、存放芦笙、拾物招领、悬挂牛角、施舍草鞋。我在侗寨流连期间,上述十条,除了休息之外,别的看不到。

现在的侗寨鼓楼,用途最多的就是作为侗族男人的社交场所。大白天喝得醺醺然、怡怡然的侗家汉子,吃过饭也不在家看电视,不期然就往鼓楼集中,热闹的鼓楼比之煽情的电视节目更精彩。平时鼓楼里聚集的大多是村中的老人,闲暇时三三两两散坐其间,侃侃大山,吹吹牛皮,自得其乐。陈列着水烟枪的鼓楼是男人抽烟的地方,摆开棋盘,散闲的男人们就此撕杀,争喊声响彻整个村寨。酒足饭饱,在鼓楼长凳上悠然酣睡,侗家老汉的生活过得优哉游哉。

鼓楼是这样建成的






《人在旅途洒泪时》第十章行走靖州 人在旅途洒泪时 国语


藕团新街芦笙场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苗族、侗族人民踩芦笙的节日。新街芦笙场,位于藕团新街村与塘保寨之间的九卢冲山坳上,距塘保大概一公里,场坪方圆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51年)竖的石碑,碑高1米,宽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记载着芦竹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年一度的芦笙节期间,周边各地村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着民族节日盛装,顶着炎炎夏暑,不畏崎岖山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欢度自己的节日。毗邻的贵州省各寨苗、侗青年亦前来助兴,加上走亲访友,商贾交易,山坳上一时热闹非凡,盛况空前,让你感觉真正的笙歌燕舞。湘西芦笙节的盛况,在各民族节日当中,印象中只有傣族的泼水节可以媲美。

芦笙场(摘自互联网)

踩芦笙是一种集体舞蹈。青壮年几十人围成一圈,男的吹芦笙,女的左手提巾,右手握扇,随着芦笙的节奏跳舞,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涌成一堆,时而又散张开来。这一民间集体舞蹈的历史很悠久,在苗、侗人民中流传着关于“踩芦笙”的由来故事: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天气酷热,田地干旱,庄稼枯萎。于是,附近滥泥冲、老里盘、高营寨、塘保寨的苗族、侗族同胞,集中在这个坳上的空坪里,供上肥猪、焚香燃烛、虔诚地跪地诉求天神保佑,快降甘雨、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真诚感动上苍,不多久,天空开始乌云密布,一条口含宝珠的青龙在云中翻腾,时隐时现。接着电闪雷鸣,下了一场大雨。人们欢喜若狂,在坪地里吹笙歌舞。而贪婪的寨主妄想得到青龙口中的宝珠,便命家奴用箭射青龙。人们见状非常气愤,齐心协力,赶走了寨主。随后,天朗云开,青龙再现,五谷丰收。从此,附近的苗乡侗寨同胞,每年到这里踩芦笙三次,即正月十五祈求风调雨顺;七月十五报答龙神;十月十五共庆丰收。

这说明,踩芦笙原本是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进行敬奉天神的祭祀活动。经过多年流传,改为现在只在每上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一次踩芦笙舞会。这一带的苗族和侗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互相通婚,他们的语言有苗、侗之分,但生活习俗却大同小异。两个民族穿着同样的服装,共在一个芦笙场舞蹈,同吹一种芦笙调。苗族的芦笙发音略显高亢淡远,侗族的芦笙发音略显清脆平和;苗族的舞步动作比较轻快,上臂微挺,下肢颤动,侗族的舞步作稍慢,舞姿稍沉。芦笙舞一共有九个曲调,每个曲调反复吹奏三至四遍。一轮踩完九个曲调约需一个小时。每踩完一轮便休息片刻,然后再吹再踩;由于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中午时分才能开始,临近黄昏时结束,一个下午只能踩三至四轮。踩芦笙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舞蹈。每年七月十五日前夕,各苗乡侗寨总要分别组织在晚上集体排练十来天,由于退出舞场的老一辈负责向小青年传授舞蹈技艺,往往是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代代相传。到了七月十五这一天,姑娘们提前吃了早饭,由母亲或姑嫂帮助精心梳妆打扮,穿上节日盛装,头、颈、手腕等处,戴上数斤重的银饰,全身焕然一新。小伙子们则穿上漂亮衣服赴会。动身前,先要在本寨空坪里踩练一番,然后鸣放大炮,众人才跟在彩旗后面向芦笙场出发。

“踩芦笙”开始了,一时芦笙齐奏,大炮小炮齐鸣,由一人举红旗为前导,其后是二至四个男孩手执系红布的条小旗,再后是吹芦笙的男人,女的在最后面,成单行踏着芦笙曲的节奏进入舞场,逐步走成一圈。小孩一边踩着舞步,一边用枝条左右横扫,将围观的人扫开,腾出一片很宽的空坪。后到达的舞队亦按同样方式进场,在先到的舞队圈外又套成一个圈,如此一圈套一圈,场地越来越宽,最多时套到九层。这时,上百支芦笙,同吹各自的曲子,高中低音协调配合,响彻云霄,振人兴奋。几百人的舞队,时而进,时而退,时面踏步,时而转身,交替变换,舞姿翩跹。姑娘们银饰,闪烁晃动,璀灿夺目,实在蔚为壮观。整个舞蹈表现了苗族、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庆和向往,显示了苗、侗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精神和热情奔放的风格。

这里的踩芦笙活动,由于历史悠久,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所以相当有名气,曾引起历代官家和艺术家的青睐。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五日,靖州州官金蓉镜到滥泥冲来观芦笙场,赏赐银牌20块,以示鼓励。每年七月十五日芦笙歌舞会,各寨走在前面的三位姑娘把银牌戴在胸前。中央文化部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和湖南省舞蹈协会的专家们,《民族画报》社和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以及周边县市的艺术家们,都曾专程上山来采访,并进行了专题录相。他们用各种形式描绘了芦笙场上苗、侗同胞们的凌晨容笑貌,婀娜舞姿,芦笙节的昧力由此可见一斑。

苗族歌鼟(teng)

苗族歌鼟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怀化市两件“文化国宝”之一。

苗族歌鼟历史悠久,充分展示出了靖州浓厚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许多欣赏过靖州苗族歌鼟的专家和文艺爱好者们都称它为“深山珍宝”、“天籁之音”。

靖州“锹里”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这一带生活着近2万苗族同胞。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苗族先民被迫迁入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成为“锹里”一带苗族的开山鼻祖。“锹里”苗民勤劳纯朴、爽朗豪放,是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民族。千百年来,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纯生活,促使苗族先民模拟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和声”以及在生产劳动、守猎中发出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teng)。因此,歌鼟(teng)不仅是锹里苗民族群生息纪事、人际情感交流、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

靖州苗族歌鼟为多声部合唱形式,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款歌调、嫁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八种。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内容涉及到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音乐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于临近的侗族民歌和汉族民歌,自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它声部先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演唱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酸话)。其歌唱活动往往与苗族民俗紧密相联,融为一体。

苗族歌鼟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族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其价值主要有三点:

  1、学术价值:在中国民歌中,多声部侗族大歌已为世人认知,而多声部苗族歌鼟却不见经传,两者同处同一地区流行至今,并且又有本质的区别,无论从音乐方面,还是从历史、民俗、语言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体现在它独特的旋律及和声的音程关系上,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是劳动人民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艺术现象,更是当今音乐创作难得的借鉴、参考之本。

  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苗族歌鼟,对“锹里”地区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苗族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锹里”地区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当地苗族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苗族歌鼟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重要的歌师、歌手逐年递减,当地苗族同胞对歌鼟的兴趣日益淡漠,苗族歌鼟及其代表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被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靖州苗族歌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3月,靖州“苗族歌鼟”走进央视《民歌•中国》,节目在央视音乐频道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展播,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苗家服饰

漂亮的苗家服饰(摘自互联网)

苗族的另一著名的风情就是苗家服饰,在众多的少数民族服饰当中,苗家服饰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苗家服饰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纯银饰品,无需我多遨述,相信很多朋友已经有所了解。苗家银饰,早已名声在外,当年宋祖英一身苗家银饰亮相央视,惊艳全国。就算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宋祖英也是一袭苗族盛装,精美的民族服饰倾倒全世界。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

湘西型苗族服饰以女性服饰为代表。主要分布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邻近的贵州省松桃县,四川重庆市的秀山县、酉阳县,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有分布。湘西苗族妇女以各种精美的银器为主要佩饰,银器构成了苗族服饰的一大特色。湘西的银饰丰富多彩,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腰坠饰等等。从图案主体上看,苗家妇女衣裙上绣有绚丽多彩的龙、凤、蝴蝶、鱼鸟花草等等.在苗族妇女眼里,银饰不仅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每一个苗家女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整套银饰行头,那是她们出嫁时的体面。过去一个富有家庭的女儿出嫁,连伴娘和送亲一起,走在路上,有如银龙蠕动,前后还有荷枪实弹保卫,以防半路遭劫。这些巧匠制作的银饰,绘鸟若飞,雕龙欲舞,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但凡接亲嫁女,欢度佳节,铜鼓坪中,芦笙场上,一片花山银海,亮亮铮铮,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现如今湘西正在大力开发旅游事业,传统苗族服饰的发展必需抓住这个契机,将自身的优势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吸收的是不断发展的外来现代性元素,培养现代的新苗族服饰设计师,为原有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苗族服饰要继承传统的优质文化基因,保留古老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新的社会,适应新的消费群体的审美要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改变旧有的手工制作方式,借助科学手段,走机械化和市场化的道路,把苗族服饰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把广大的苗区变成广阔的服饰市场,要使这个市场活跃,必须使图案、色彩、款式考虑当代市场的需求。作为旅游纪念品,苗家服饰的市场空间更是广阔。

灶台文化——靖州的饮食习惯

对于靖州的饮食文化,我了解不多,相反,我的一个网友“一文”(就是前文提及的安徽小伙)却写得相当精彩,为此,在征得他的同意,这一节图文皆录自他的博客(博客地址书后有载)。

一、吃茶篇

靖州的饮食文化我自作主张地称之为“灶台文化,是缘于他们的饮食习惯,全年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地面的灶台上进行的,这是相对于餐桌文化更为贴切的命名。名符其实的灶台文化,一到秋冬季节,一日三餐基本上都在地灶进行完成,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其乐融融。外地人刚开始肯定会有些不习惯,身材肥胖者更甚,每天长时间坐着低矮的小板凳吃喝,压着鼓鼓的肚子实在难受,不过凡是都有好有坏,这种用餐方式不失为减肥的好方法。几天下来,我都感觉小肚腩小了许多。

日子久了,你会越来越喜欢上这种随意的感觉,这种融洽的氛围。


苗家风情有很多不同的习俗,然而就饮食来说,我想吃早茶可以算得上大不同了。早油茶是苗、侗人家的传统食品,也是饭前饮用的好饮料。能消暑解热、祛湿去寒、止渴解饥、驱瘴除厉、生津健胃。每逢宾客临门必煮浓茶,冲泡油炸糯米丸子、黄豆、花生、玉米,又以葱花、辣椒等招待宾客。


油茶有五花八门的样式,但均少不了上面所提到的原材料。使用工具多用勺子或筷子,奇怪的是用筷子多数只用一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看其每个人那么自然地使用一只筷子开心的吃着,我又不敢多加追问,担心涉及民俗民风民情禁忌之宜;看着那碗有些黑糊糊、绿不拉几的浓稠状,说实话我真有点无从下口,但看其周遭人吃的很投入的情景时,咬咬牙狠狠心喝了一口,感觉却很是不错,别样的感觉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早茶进行时(摘自互联网)

浓厚的苗家风情,温情的早茶文化,苗家特有的一道风景线。相信远游的你们,无论你何时踏入其苗寨吊脚楼,几分钟光景,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端上浓香的油茶,与诸君分享那份特有的风情。

二、和尚正餐

或许很多人不解,为何称之为和尚正餐呢?要知道,我们日常所熟悉、所理解的正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几大碗或几个盘子盛装的,满满的一桌,弄的很是丰盛。而靖州苗侗人家呢?除了一些重要宴席外,桌子的地位在他们那儿就显得不是特别重要了,家家基本上都是充分利用他们的一个地灶,也就是我称之为的“灶台文化”,支起一口大锅,煮上一大锅菜,杂七杂八的都放在一起烹煮,尔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碗盛酒,大块吃肉,把酒言欢,悠哉乐哉!正因为如此,所以得名“和尚菜”,指一餐就吃一个菜。这个词语还是老丈人在与我闲聊时出自他之口。尽管家家都是一锅一菜,没尝试过的你们或许会想这是不是显得太过单调、太过乏味;尝试过的我们却顿感一锅虽简却另有洞天;到底是何种滋味,是何种风情呢?很简单,尝尝一切就明白了。我们的中国之地大物博,民风民情之奇特,形形色色的风情我们都能够一一体会,真是幸事。

如下,我所记录的“灶台文化”之成形版:

1、酸辣猪小肠


2、大骨熬汤


或许又会有人疑问呢?这样吃不油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有办法改善。可以在吃的时候备上一大篮的大白菜,洗尽后烫着吃,俨然现在现代火锅,一蔬一肉混着吃,那就不觉油腻了。或许我在外面闯荡久了,对吃不讲究,也习惯了杂七杂八的吃法,总之在行走靖州的这些日子里,我吃的挺习惯的,也挺舒服的,如今想想那架势,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雕花蜜饯

苗家阿妹雕花忙(摘自互联网)

雕花蜜饯不但是靖州传统的茶点特产,更是巧夺天工、独具一格的艺术技巧。相传五代末年,诸侯藩王纷纷据地自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飞山蛮”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率众以所据之地归服于楚,使靖地免遭涂炭,“众奉为诚州剌史”,后追封威远侯。为表敬意,当地族人将靖州土产柚子削去粗皮,剪成各式图案,用蔗糖蜂糖煎煮晒干,奉献杨部,犒赏士兵,大受欢迎。

后有赦坡脚民女梁巧姐,其人心灵手巧,颇具匠心,将柚子切成薄片,再用“柳叶刀”(即蜜饯刀)雕刻龙、凤、虾、鱼及花、鸟、虫、叶各类花样、图案,制成蜜饯,纹路清晰,图案逼真,鲜艳多姿,令人爱不释手、啧啧称奇。后经世代的逐步改进,代代相传,遂成靖州一绝。每年六、七月间,柚子刚有拳头大小时,美丽的妇女、姑娘们便聚坐于场坪之中,或笑谈于林荫之下,展开丰富的想象,手执柳叶小刀,在白生生的柚片上左右旋转,上下翻飞,变戏法一般,转瞬间,诸如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双龙抢宝、金鸡报晓、双凤朝阳、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凡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皆可形之于刀,跃然于手,煞是可爱。

柚片雕花以后,还只是半成品,接着是深加工。程序如次:将雕花柚片用清水漂洗过后,再沸煮,待表皮翠绿,表里纯白,起出浸泡于凉开水中,去水,后置于盆内,放入精制白糖(比例为1:1)腌制,待白糖与柚片完全溶合,晴天以阳光烘晒,雨天用火炉烘烤,糖水全部被烘干后,再经密封、包装,闻名遐迩的柚子雕花蜜饯乃成。

近年来,靖州“当代梁巧姐”们又将雕花蜜饯从单纯的柚子蜜饯拓展为两大类(瓜果和蔬菜类)、四十多个品种,其雕刻方法、图案造型也各不相同。如瓜果类的西瓜、冬瓜、菜瓜蜜饯雕法纹路细致均匀,仿若白玉,绿似翡翠;黄瓜蜜饯色泽华丽、金黄似谷;苦瓜雕出的水癞头哈蟆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蔬菜类西红柿制成的海棠花蜜饯红似珠砂,酸甜交融;菜叶筒子蜜饯形如仙人柱,清香鲜凉;“天茄玉簪”、“刀豆花篮”、“胡萝卜红玫瑰”脆嫩爽口、回味无穷。以上各类蜜饯,用瓷盘装饰点缀,一一陈列,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乃副食品中的“特级茶点”。在靖州,主人为客人奉上一杯雕花蜜饯茶,那可是对客人的“最高礼仪”。

而今,靖州雕花蜜饯亦已迈出闺阁,“嫁入”市场。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靖州雕花蜜饯以其天然甜美清香和极佳造型口感,倍受青睐,荣获大会铜奖。目前,靖州县年产雕花蜜饯达10多万公斤,远销香港、台湾、越南等地,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良好途径。

雕花蜜饯之“宝壶”(摘自互联网)
雕花蜜饯之“金鱼”

踩过芦笙舞,看过苗族服,吃过侗家宴,尝过靖州的雕花蜜饯,哼着动人的苗族歌鼟,继续我们的旅程。靖州的人文景点不多,文峰塔和梓潼宫就在南下通道的路上,紧挨209国道,抬脚之便,我们当然要顺便一游。

文峰塔位于靖州县城的东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9年),塔共分七层,通高二十米,塔顶有铜涛金顶柱一个,据称能镇山避雷。

第一层塔体四周设有“百年状元坊”共陈列28块青石碑,塔内一层为孔圣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的神像,塔内第二、三层展示靖州籍7名进士和73名举人,用黑色大理石刻成名录碑。四、五、六层悬挂着新中国成立后历届靖州籍博士、教授名录牌。第七层为最高层,取名“院士楼”,寄予了靖州人的美好愿意望:希望日后靖州能出现中国两院“院士”。塔身立于四围花岗栏杆的高台之上,巍峨耸立,气势不凡。

文峰塔

梓潼宫坐落于城东南约半里的渠江河畔桂香山(即莹盘山)顶,就在209国道旁,一出县城不多久就到了。梓潼宫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为州牧许子言所倡建。清光绪年间被焚毁,州人随即修缮。民国24年(1935)年复修。现存宫殿南北长21米,东西宽13.5米,占地面积283.5平方米。门墙正面书“梓潼宫”,门书对联为:“先辅纣后仕周堂堂英武匡天下,生封侯殁为帝赫赫威灵救世间”,是供奉文昌帝张亚子的道场,后经多次扩建,现更名为“桂香寺”。此宫为硬山式土木结构建筑,门楼造型和雕花都独具特色。第一进东西墙承重,正中用斗形天窗采光,开窗下悬“乃圣乃神”金匾。第二进为正殿,有四排圯间,整座建筑古朴典雅,不同凡响。梓潼宫傍城依江,苍松幽径,环境十分优美。

梓潼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0838.html

更多阅读

《把一个男人教成熟》第十章 成熟男人

诗乐整天以泪洗面,不断地给西安打电话。西安接了诗乐的电话,听见诗乐哭哑了嗓子,但坚决地挂掉电话;诗乐又不停地给他打传呼,他也不回。他想逃避,想离开这个城市,跑的远远的,让自己静一静,然后把诗乐忘掉,然后,重新开始生活。  公司刚好有个去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 骆驼祥子第十章批注

读《骆驼祥子》第十章片段有感片段: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布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祥子始终没言语,呆呆地立在那里。听说老车

声明:《《人在旅途洒泪时》第十章行走靖州 人在旅途洒泪时 国语》为网友冰翼之魂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