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Empathy ?同感?共情? 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

张宝蕊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同理心的首创者罗杰斯对同理心的意义其早期与晚期的发展与变化,一一的被详细介绍。同理心在咨询中的预备期、初层次及高层次的运用,作者也以举例的方式清楚地解说。对于许多专业人员对同理心的误解,在文章的后段,也有详细的交待。

引言

为什么要了解同理心?它对心理咨询与辅导有什么作用?前面我已经和各位讨论过,由于人的复杂性,就造成了人的沟通的复杂性。又因为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出生后就有一个与他人“分别”的倾向,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这种分别心,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道理,却忽略了别人的;大家都要说出自己的感受,却听不到别人的。也就是这样,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功能,第一个就是能够听懂案主所说的,使他们觉得被了解,被接纳。当一个人觉得别了解了,被接纳了,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与接纳他人。而人们的问题根源,恰恰来自于“被误解”“不被接纳”上,而非问题没有被解决。案主到咨询室来,表象所呈现的常常是要“解决问题”,然而,主要的问题却是误解、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懂的孤独、害怕、焦虑、紧张、担心-----等所产生的情绪阻碍了或暂时的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Raskin(1974)曾经做过一个科研,结果显示,理想的咨询师无论是什么流派,首要的条件就是有“同理心”,才会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效果。通过同理心的表达,咨询师创造了空间,与案主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如此,案主那紧张、焦虑的情绪才能释放出来,容许咨询师进入到他的生活圈内,这样才有机会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案主的心声被听懂了,理解了,那么他的内心空间才有可能展开,此时,他就有可能进入到内心深处,反思并明了事实的真相,对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最更进一步的探索。

同理心就如同润滑剂,鼓励案主毫无顾忌地说出内在压抑的、困惑的、挣扎的及其它的想法、经验、感受及行为;它提供支持,使案主觉得有依靠,有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同理心,容许案主积蓄积极的能量来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同理心的定义

同理心这个概念与名词,是由罗杰斯所创的。在初期的时候(1959),他赋予同理心的定义如下:

‘同理心的状态,或是要成为有同理心,就是要在保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能进入到他人的内在,就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人一样,去精准的理解他的感受与所说的意思。也就是说,去体察到他人的快乐或受伤的感受,并且能理解到其所发生的原因,但是同时要能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但却不是真正我的经验。如果,这种“好像是”的品质失去了,那么这个状态是“认同”而不是同理心”(Rogers,1957,pp.210-211)。’

然而,在不断的反省与体验中,20年后的1980年他在所出版的《AWay Of Bing》中对同理心的看法有新的进展:

“我不再认为同理心是一种“状态”,因为我觉得它是一种过程(process)------

对他人的同理心有几个面,它指的是进到他人所觉知的世界中,而且觉得自在;它指的是敏锐地察觉到他人在每一时刻的变化中所表述的知觉意义,及他每个当下所感受到的害怕或愤怒,温和或困惑;它表达的是暂时的放下个人的判断,去体验他人的生活;去意识他所没有察觉到的内在感受意义(feltmeaning),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有压力;它包括如何用温和而不强迫的方式,将你用客观而清新的视野对他的世界所观察到的东西告诉对方,以免引起对方的害怕。并且,要经常求证他,并从他的回应来修正自己的看法,以确保自己所了解的是正确的。对这个人而言,你是他内在世界的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从他不断经验的事物中,指出那可能的意思和意义,你协助他注意到那有用的资料,去更全面的经验它,并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这种“与他人一起”的意思指的是,暂时将自己的观点与价值放下,用无偏见的态度进入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说,要将自己放下。只有那些对自己有足够安全感,对自己在那些奇怪而陌生的世界中不会迷失,且在自己的意愿下能随时回到自己世界的人才能做到。

或许这个对同理心的解释,清楚的表达它是复杂的、苛求的、强烈的----同时也是微妙的、温和的一种存在方式(wayof being)。”(pp.142-143)

从上面罗杰斯对于同理心的前后期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来同理心的意义不再是一种“状态”,因为状态可以是僵化的,停滞的。经过20年的反思与学习,受到尤金.詹德林(1962)的“正在经验”(experiencing)的影响,罗杰斯认识到人的思维、感受、经验等等都是不断在改变与修正,所以它必定是个过程,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它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咨询情境下指的是我们的咨询师,他所表达的一种与案主交往的方式,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更深入的说罗杰斯从来没有说过它是一种技术(skill)。我是很赞成罗杰斯所说的,它不是技术,但是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如何培养?我认为在初期,咨询师在学习得过程中,是可以将它当成一种技能来练习,但是,却一定要记得,它不能仅停留在技能上,它更是一种对人整体的存在所表现的态度,那就是“与他人在一起”。但是,它又是怎么体现呢?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与“人在一起”,但是我们往往只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在一起。让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甲:“今天天气真好!”

乙:“有什么好的,你没看到连太阳都还没出来。”

甲:“我今天心情真好,所以太阳没出来没关系,我就是认为天气好!”

乙:“那,我觉得你太主观了。”

甲乙二人虽然在一起谈话,但是他们却是各说各的话,一点也没有交集。不仅没有交集,而且有分裂之虞。这就是一种外在(躯体)在一起,但是“心”却没有在一起的意思。

同理心的阶段

人与人的关系,除了那些“一见钟情”的有缘人外,多半是从陌生慢慢的发展到熟悉。咨询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所以它的发展,也一定是从咨询师与案主的准备阶段开始,而渐渐的发展到初级及高级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是整个咨询过程的基础,也是案主对咨询师的第一印象,所以是非常的重要。这个准备阶段包括了所谓见到案主前及第一次会谈的期间。我称之为“调频”阶段(Shulman,1992)。调什么频呢?

1、 将心比心:

当咨询师的助手或是本人接到案主的预约时(通常是通过电话,或本人到咨询室定时间),都会有一个记录,记下来案主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要咨询的问题。当一个咨询师尤其是还没有很多经验的咨询师拿到这个资料之后,就要有一些心理准备。这个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不希望咨询会谈成为“鸡同鸭讲”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将自己转到与案主是相同的频道,能够较敏感案主的情况,以帮助案主尽快地和咨询师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这时,就需要练习“将心比心”的功夫了。这种练习,是让咨询师能够透过“模拟”的方式,来体验、来感受案主的“身心灵”的状态,以便案主来到的时候,很快的能听懂他所说的,所表达的。

这个将心比心,是暂时放下自己所有,去体会案主的体验,而非用咨询师的经验来比拟案主的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模拟体验:

案主是一位女性,大约20岁,想要谈的是恋爱问题。

将心比心的体验,目的是要将咨询师与案主联系起来:

a.咨询师首先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在此环境中放下两个椅子。自己坐在一张椅子上,然后深呼吸几下,静下心来。

b.用一个“观察的我”来看自己,看到自己的过去及现在,就像看一幅画一样。

c.看到自己由现在的尺寸渐渐的变小直到消失成为背景。确实的意识到自己已经放下了自己,放空了自己。

d.现在换坐上另外一张椅子上,去体会自己是一个大约20岁的年轻女性,正面临着恋爱的问题。

e.去联想可能发生的情景,去体会案主地感受、经验等等,然后写下来。

当然,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咨询师的“调频”过程,而非案主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即便咨询师从此练习中很有收获,但是它仍是咨询师的东西,在聆听案主地描述时,要小心谨慎。

2、 听到案主内在寻求“有能力者”“权威者”支持的需要:

案主之所以会找到咨询师来做心理咨询,往往是万不得已,尤其是中国文化向来是以家族为中心的。这个意思指的是,一个人有问题的时候,首先多半会去找亲朋好友来解决,而不会找陌生人。当一个会找陌生的咨询师的人,一定是求救无门或是极其孤独的了。可想而知,案主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所以初次见面之后,让对方觉得放心是尤其重要。下面的例子讲述的是,案主为50岁左右的男性,咨询师为30岁的女性。一进到咨询室案主见到咨询师时,眉头就皱起来了。但是碍于礼貌,他很客气的掩饰了自己的怀疑,做了下来。

案主1:“你好!你们这边的口碑很好噢!我找了很多人问,他们都推荐你们。”

咨询师1:“是的,我们咨询室已经开了很多年了,帮助了许多的人。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

案主2:“你们的年纪好像都很年轻呦!”(案主四处张望。)

咨询师2:“还好吧!我们的平均年龄是四十多岁。”

案主3:“你们这里的男咨询师多,还是女咨询师多?”

咨询师3:“女的比较多!不知道你问的这个是--------”

案主4:“我觉得你们都太年轻了,而且,我是个男的,恐怕你不会了解我的心境与想法的。”

咨询师4:“这点你放心,我虽然年纪轻,但是我已经从事这个专业5、6年了,是比较有经验的。至于性别问题,这一点你也请信任我,因为我从小就与男孩子一起长大,对于男性的心里有很深的理解。”(咨询师很有自信的告诉案主,并且想要说服案主。)

案主5:“虽然你很有经验,但是我想你还是很难了解我的背景。我们相差这么多,你很难懂得的。”(案主内心的想法是,你年纪轻,再怎么有经验,怎么能了解我的复杂经历呢?!)

咨询师5:“你没试过,怎么会知道呢?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一定尽力帮助你!”(不要怀疑我,你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我不行呢?)

谈话至此,咨询师与案主已经开始背道而驰了。

在这里咨询师要注意的是,无论案主在主客观上没有任何“道理”来怀疑咨询师的能力,但是就主观上而言,他可以表达他的不安。来到咨询室,案主需要也有权利得到他所认为有能力的人的帮助。看到一个年纪轻,又是不同性别的咨询师,他内心的担心与怀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个时候,咨询师要觉察并调整自己的“觉得不被信任的心态”,放下说服案主的想法,去与他“同调”的听到他内心的担心与焦虑:

正确表述:

案主1:“你们的年纪好像都很年轻呦!”

咨询师1:“看起来我们似乎都很年轻,平均年龄有40多岁了呢!你好像对年龄有些想法?”

案主2:“也没有啦!只是觉得我的年龄比较大,经验比较丰富,所经历的事情比较复杂,不知道你这么年轻,是否能懂我所说的吗?”

咨询师2:“你看我年纪比你年轻很多,经验一定会少一些,好像有些担心我是不是能够了解你所说的东西,是吗?”

案主3:“是的!不只是这样,你还是个女性,女性与男性很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考虑不同等等,我都觉得你会明白一个男性的心理吗?”

咨询师3:“不仅是年龄问题,我还是一个女的,与您的想法看法有很多不同,如果我不明白你所说的,怎么办?”

案主4:“是的,你说的对,我就是有这些考虑。”(案主觉得被听懂了,觉得被接纳。)

咨询师4:“本来我没有觉得我的年纪与性别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从事这个专业已经有5、6年了,我也有很多年长及男性的案主。但是听了你说的之后,我看到这是你的一个顾虑。你觉得怎么办好呢?”(咨询师用很真诚的态度,一方面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如此可以给案主一个机会听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另一方面给案主空间来做决定。)

案主5:“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先试一试看。”

当案主觉得被听懂了,那么它的不安与担心就会减少很多,他对咨询师的信任就已经开始建立。

3、 理性与感性分享同等地位:

每个人都有它理性的一面及感性的一面,有的人用理性的想法来表达自己比较多,有的人比较偏用感受来表达,二者同等的重要。有人以为同理心就是应该表示出更多的“感受”,而非其它,其实不然。虽然,感受的同理能够很快的深入的进到问题的核心,但是也并不表示只有通过感受才能了解问题。当然,在咨询过程的发展与深入,感受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它需要时间的发展及进度。在准备阶段,尤其要尊重案主的理性与感性的倾向。

案主1:“我今天想来谈一谈父亲得癌症的事。”

咨询师1:“你父亲得了癌症,那对你一定很困难。”

案主2:“还好啦!只是我的母亲接受不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2:“你担心的是你的母亲,我倒是关心你。你感觉如何?”

案主3:“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想要找你谈一谈我母亲受不了,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3:“你必须先了解你面对父亲的癌症的感受,然后才能处理你母亲的情况。”

案主4:“你怎么听不懂我说的呢?我只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坚持了感受是最重要的,因此“强迫”案主说出他的感受。没错,案主的父亲得到癌症,他一定很痛苦的。但是,他用理性---想要解决他母亲痛苦的问题转移了他对自己的注意力。在这个时候,咨询师一定要尊重案主的当前需要,不要操之过急,否则,会让案主反感,产生不被理解的体验。反之,对于较偏感性的案主,咨询师同样要表示接纳。

正确表述:

案主1:“我今天想来谈一谈我父亲得癌症的事。”

咨询师1:“你的父亲得了癌症,你想说一说这一方面的事情。”

案主2:“是的,我父亲最近得了癌症,我的母亲没有办法接受这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2:“你对母亲接受不了父亲得癌症的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案主3:“是的,我看到母亲天天哭泣,以泪洗面,我真得很想要她不要那么痛苦,因为他痛苦了,父亲就更加难受,这样对父亲身体会更不好。”

咨询师3:“母亲的无法接受,反而更造成了父亲的难过,这样你担心会对他的病情有影响。”

案主4:“是的。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他们,使他们不要那么痛苦。”

在这个对话中,咨询师接受了案主的表述,不仅没有批评他事件导向(想要解决问题),反而循着他的思路,容许他自己说出了内在的不知所措,与真正的问题与担心。

4、 要对咨询师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要有所觉察:

既然是调频,那么一个良好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咨询师显然就是这个“利器”,所以,既然是个“利器”,他就首先要将自己给调频好。我称此为“自我调频”。这个“自我调频”的步调,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咨询师的自我觉察觉的能力。咨询师对自我的觉察如果没有在意,那么他会很容易的掉进以往那些“没有处理”或“尚未完全处理”的经验中,而无意识的在案主身上投射出自己的需要,忽略掉案主的需要。这些投射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防卫”,或是“将自己的心比他人的心”的呈现(与上面所说的“以他人的心比他人的心”是恰恰相反)。这些会使案主在一开始就与咨询师或者产生对抗,或者产生依赖,建立起信任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就长远来讲是很困难的。

案主,他的头发很乱,声音很大。一进咨询室,就大声地说他要找最好的咨询师。一位咨询师看到了,觉得这个人很自大,感觉很不舒服。他很不想与他交谈,但是又不能不接待他。此时,咨询师就要很快速的作自我调频。

咨询师的自我调频:我现在觉得不舒服,我为什么不舒服?是因为他要找最好的咨询师?还是他的外表令我不舒服?他的嗓门很大,我的感受如何?

自我调频是个很不容易的功夫,他要咨询师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觉察到自己对这个案主的反应,特别是感受,然后要“暂时放下”自己当下的感受,先“同理”对方,了解对方的来意,这样这个咨询关系才有可能开始,也才有机会走下去。自我调频,需要咨询师的自我觉察能力非常的强,而且能够立刻跳出自己当下的感受,容许自己进到对方的世界里。所以,平时的练习,也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的自我觉察是尤其必要的。

觉察到当下的感觉,放下它,只是权宜之计,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案主离开之后,去了解自己的问题根源。没有一个问题单纯的是来自于别人的,一定是与自己的某些经验有关。只有花点时间来了解并处理它们,咨询师的能力才有增加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与同事的个案研讨或是督导是如此的要紧了。

总之,要让心理咨询过程整体发挥效用,同理心的运用非常的关键。而以后的咨询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基础,是建立在准备阶段上的。所以,如何在准备阶段将同理心有效地运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初阶段(层次)同理心

在初层次同理心的阶段,它包含了用心去听到案主所表达的表象的想法、经验、感受以及行为,一方面要反映给案主自己听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另一方面要听到案主的回应同时调整自己的理解,以确定自己所听到的是正确的。在这个层次的咨询师不需要去深入地挖掘及反映案主所不太清楚的讯息及深层的意思或感受,因为这是属于深层次的同理心,它具有潜在的压力与威胁感,时间未到时不宜太快的进入。

例一:

案主1:“我昨天去市场,看到有个父亲在买菜,手上还拉着个小孩。我有些凄凉的感觉,他的妻子到哪里去了?那个孩子这么小,穿得很破旧。”

咨询师1:“当你看到父亲带着穿着破旧的孩子买菜,而没有看到母亲,你似乎很难过!”

案主2:“是的,我很难过,因为当我看到一个小孩子身上穿得这么破旧,又只有父亲一个人,我就想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没有妈妈吗?没有母亲的孩子是最可怜的。”

咨询师2:“你觉得有母亲的孩子就不会这么可怜了,你很想知道妈妈在那儿呢?是吗?”

例二:

案主1:“我的老公常常加班,很少在家吃晚饭,也很少陪孩子。现在,我们都觉得他可有可无。那天,他回来吃晚饭,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由于我们习惯没有他了,所以他回来吃饭,我们觉得很别扭。”

咨询师1:“平常老公不在家吃饭,那天突然出现吃晚饭,你和孩子都觉得不自在,是吗?”

案主2:“不是觉得不自在,而是觉得很奇怪。我们都不习惯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说也不好,但是却没有话说。”

咨询师2:“这种不说也不好,要说又没话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感受?”(修正不正确的感受反映,并且进一步去了解案主的真正感受。)

案主3:“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如果他不在家吃饭就好了,这样,我们可以随便交流,不用顾忌他会不会批评我们。对了,是一种担心,担心他会批评我们。他常常批评我们,说我们没有水准。”

咨询师3:“你其实是担心的,担心他批评你们。因为他在,他就会批评你们。”

案主4:“是的,我们是很担心。”

这两个例子是很标准的初层次同理心的表达,咨询师将案主主要讯息中的要素做及时的反映,如果在听到案主的表述后,案主表示修正时,要将修正的信息反映出来,以求精确的明白他所说的。所以,咨询师是要让案主觉得自己是“一直陪伴在案主的身边”的。

人和人沟通的时候,其所传递的主要的信息中包括了经验、行为、思想与感受等成分,而且它们都是环环相扣,互有因果的。平时,当问题发生时,在没有良好的支持与陪伴下,它们会纠结起来,理不清楚,会给人带来压力,并且产生许多负面的感受和与猜忌,而且会不时地发展出负面的思想。但是只要在一个温暖支持的环境中,这些原本是纠结的东西,就会自动地、慢慢的放松、解开并且产生更清晰的思想脉络,发生洞见,进而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经验中,必定含有行为,想法与感受,每一个想法必定也有经验与行为基础并且有感受产生。而每一个感受的存在,也必定是因为经验、想法或行为儿来的。当然,行为的发生也一定是与想法、经验与感受有依存关系。

在这些成分中,经验、想法与行为是比较外显得,而感受对某些人而言,却并不一定能被觉察出来,因为感受是可以压抑下来不去面对的。面对感受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用头脑的“合理化”就可以避免去触碰它。但是,感受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只是沉在内心的最底层而已。

同理一个人的经验、行为与相法,是为了要了解其所隐藏的感受,而触碰感受,为的是了解它发生的“根源”,故此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下面是它们的不同表达:

表述一:有一次,我去了那家餐厅吃饭,真的很难吃,所以,我以后再也不会去了。

经验:那家餐厅饭不好吃。

行为:去餐厅吃饭。

想法:以后我也再也不要去那家餐厅。

感受:那家餐厅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表述二:你去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你辞去了工作,无偿的为他们服务,真的很伟大。很少人能够像你这样了不起。

经验:这句话,没有直接表述说话人的经验。

行为:你辞去工作,无偿为他人服务。

同理心(Empathy)?同感?共情? 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

想法:你的这种辞工、无偿服务,真的很了不起

感受:我很佩服你,欣赏你。与你在一起,我觉得很舒服。

杰若。依根在他的<<助人技术>>第三版(1986)中提出一个简易的公式,为初学者可以

暂时用来练习, 直到熟练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觉得------,因为------

觉得难过(感受),因为你很希望别人不要老是将你与他人比较,而没有看到真正的你(想法)。

觉得很高兴(感受),因为你考上了高考(行为)

因为------,觉得------

因为你以前受过失败的打击(经验),所以你很害怕(感受)再去与别人一起比赛。

因为你很喜欢花,所以当你一看到花的时候(行为),你就开心(感受)。

三、高层次同理心:

与人交往,必定有深浅之分。同理心既然是一个助人的方法及态度,也一定是从浅处进到深处。罗杰斯在他后期对同理心的解释,后段说到:“去意识他所没有觉察到的内在意思感受,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为这会让他觉得有压力;它包括如何用温和而不强迫的方式,将你用客观而清蜥的视野对他的世界所观察到的东西告诉对方,以免引起对方的害怕。”(P143)高层次同理心,就是将案主所没有觉察到的、或是不太清楚的一些内在的东西,在咨询师的有效陪伴与及时的、没有压力的精确回应下,自己发展出新的视野与角度,看到以往所不清楚而困惑的,以帮助进入到问题与感受被压抑的更深层次。

能够运用高层次同理心,一般而言是比较成熟、有经验的与自信的咨询师,他们一方面能够从案主的观点与眼光来看,来体验,来反映他们所说的,也感受的,另一方面却保持着更客观而冷静的态度,来观察、觉察与洞察案主所没有看到与体验到的世界。在适当的时机,咨询师将自己所看到的而案主却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分享给案主,以“推动”案主的意识觉各,并进一步转到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去。

例一:

案主:“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领导就是不欣赏我,我工作如此的卖力,但是他还是不知道我的实力。看我那些同事们,工作没有我作得好,但是常常去向他拉家常,这样,他就知道他们做什么,因此,常常就能得到他的肯定。我觉得那是拍马屁,我是不愿意去做的。但是,不去,不去与他沟通,他就不知道我做得怎样。”

咨询师甲1:“那些常去找领导聊天的同事,都能得到肯定,而你却不愿意去,因为你认为

那是拍马屁。但是你同时很困惑,因为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领导就不知道你做得怎么样。

你好像觉得挺冲突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案主2:“是的,我是觉得很冲突,我真的很想让他知道我做的情况,这样他就能了解我是有能力的,但是我又不想去找他谈话,这样好像是巴结他一样。”

咨询师乙:“你似乎很在意你的领导能够看到你工作很努力,能够肯定你,就像肯定你那些拉家常有些像拍马屁的同事,是吗?!我看到的是,像你这样的个性,不愿意去主动交流,认为去交流就像是拍马屁。你要等到领导主动来注意你,来肯定你。如果如此,我看是比较困难的,你觉得呢?”

案主2:“你说的是,我这样不与瓴导主动交流,他就没有办法了解我的工作状况,当然就没有办法肯定我了。嗯!我觉得是的,不仅是与领导,只要对有地位的人,或是有点权力的人,我都不会去和他们交流,因为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巴结他们。”

咨询师甲的回应只是表面的同理心,所以,案主仍然是停留在表层的现象,而觉得不知所措。咨询师乙的回应,就进入到案主的模糊不清楚的意识内,他帮助了案主进入到深层去看到自己对权威的,有地位人土的情结,如此就很快的了解到他的“问题核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咨询师乙有比较强的观察力和自信心,他没有什么犹豫的就将自己的看法提供给案主,这样,一方面将案主的盲点给指出来,二方面在无形中咨询师也建立起案主对他的信心和安全感。

例二:

案主1:“我真的很爱我的女朋友,她真的是个好人,对我很好。我想我应该跟她结婚。”

咨询师甲1:“你的女朋友很好,你想你应该跟她结婚。

案主2:“是的,我想我是应该跟她结婚的。”

咨询师乙1:“我听到你说的是,你的女朋友很好,你想你‘应该’跟她结婚,而不是‘想要’跟她结婚,而且我听不到你想要结婚的喜悦。”

案主2:“不是的,我是想跟她结婚的。可是,又有些犹豫,因为她有些强势。”

咨询师甲仍是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注意到案主的勉强的态度。咨询师乙很清楚的跌到了案主的声音所表达的信息,那就是,案主对于是否要与女友结婚,有些勉强。而咨询师将这种免哟的信息反映给了案主,这样就帮助案主自我理清内在混乱的、不明确的体验,也就是说案主在深入的明了自己的问题。

高层次同理心的运用,需要咨询师的关怀同坚定的态度,它帮助案主从浅到深,从粗到细,从纠缠到理清,从迷糊到清晰,从挣扎到放松。在过程中,很多时候案主或者不想面自己不愿面对的问题,也可能不想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会逃避与闪躲,也有可能用生气的情绪来规避。这些都要咨询师能够懂得尊重案主在发展过程的时间性,以及他的承受能力。咨询师

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对同理心的误解

我在上课的时候,或参加会议的时候,听到很多人用“同感”,或“共情”来形容同理心,仅仅听名词,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是很容易误导人的。

当我在督导学生或实习咨询师,甚至一些咨格很老的咨询师的时候,发现到当他们做咨询的时候有几个现象发生:一个是,很紧张,很焦虑。起初,我不明所以,就问他们,紧张焦虑什么?他们表示,如果他们无法感受到案主的感受,就是失败的,因为要“同感”,因此老是紧张焦虑。第二个是他们认为如果“不能正确地”反映案主的感受,那也是失败的。第三个,就是他们很强调反映案主的感受,因为要“共情”,而没有对行为、经验、想法做更多的着墨。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一定要谈到感受才是真正的在用同理心。这些,都是对同理心的理解不甚清楚。

下面,我就将这几个混肴的地方一一作解释,以帮助咨询师们更精确的了解同理心的意义,而后能有效的进行与案主的交流与互动。

1.同感:“同感”其实是与同理心一样的对Empathy的中文的翻译名词,指的是与案主有同样的感受。这个翻译咋听起来好像是正确的,但寮际是对Empathy的理解有一些误差。

在前面介绍同理心定义的时候我表明过,同理心是罗杰斯的创意。虽然罗杰斯在前期与后期对同理心的了解,有发展与变化,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指的是,“与对方在一起(tobe with)”却没有改变。这个说“与对方在一起(to bewith)指的是“去体察到他人的快乐或受伤的感受,---但是同是要能意识到这只是一种‘好像是’发生在我身上,但却不是真正我的经验。”(1957)也就是说,真正的意思是要咨询师能够“体验、观察、觉察到对方的感受并且陪伴他的感受,但这感受却不是咨询师真正的感受。所以,同感,这个名词从望文生义来讲,就容易会造成人们的误解

误解什么呢?这种“同感”其实有两种层次,一个层次是主观的“同情”,另一个则是客观的“tobe with”,这指的就是“共情”

同感的发生,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咨询师自己的类似经验被勾起来,产生了共呜,也就是“感受到到对方的感受”,所以含有“自我”的成分。如果没有注意到自我的觉察,将自己与案主分离开来,那么就会成为“同情”的状态。一旦同情了,就很容易陷在彼此的感受中,而进入了纠缠局面。也就是说,“同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类似痛苦经验的人,所以引起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能够及时抽离开来,这样同情就转变成更客观的“共情”了。只要能够意识到并做到这一点,那么,同感要比没有感受而纯粹的反映感受要强多了。但是,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仍然可以“共情”。

人类的经验很多是相似的,但是也有很多的个别的独特性,它来自于如年龄、性格、性别、家庭环境等等的差异,所以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如果“不同感”怎么办?是否就不能做到同理心?当然不是。同感,只是一种“与对方在一起(tobe with)”的表现,但是没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仍然可以表达出“与对方在一起(to bewith)”的关爱态度。咨询师透过“用心”的听,真诚的反映对方所表述的,而且在不断的求证与解案主所说的,并且修正自己的反映内容,都是一种“我与你在一起”的有效陪伴的表现。

所以,同理心不是一定要与对方同感,而是要让案主觉得真正的被关心,被了解。同理心最忌讳咨询师不能感受对方的感受而“假装”感受到,不理解对方,而“自以为”理解对方,这种虚伪的表示,是案主最讨厌的。

2.共情:它指的是“共有这个感受”,这个“共有”是合乎“tobewith”的意思,但是,前面谈到的Empathy定义的时候,已经提到过,它不是仅仅是对他人情绪反映,而且还要对其经验、行为、想法做反映,所以只有“共”感受是不够的,它太局限,因为所有的感受都与一个人的经验、想法、行为有关系,只有全面的反映给案主你所听到的,所理解到的資訊,才会更有效。相对而言,同理心这个翻译名词,就比较全面。

3.错误反映案主的感受,就是失败的:其实,错误往往是相对的,在这一刻看起来是不正确的,但是下一刻呢?所以,这个说法也是一种误解。

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定时”定点“真正的钻进对方的心、脑,来全然的看到、感受到与听到对方,即便能够,难道对方就不变化了吗?所以罗杰斯讲,同理心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状态。咨询师要不断将听到的、感受到和观察到的反映给案主,并且在聆听他的回应后再修正,修正后再回映,进到了高层次的时候,不仅要反映,而且还要“反应”咨询师的观察。当咨询师真实的表达他所看到的“事实”时,案主不见得看得到,体验得到,所以有可能会不接受,这表面上看起来是“错误”,但是当咨询继续发展下去,案主会明白咨询师是对的。所以,很多专家评论说,咨询师是要能够“坚定”“自信”,有时还要有些勇气呢!真正的失败在于咨询师停止继续聆听与修正,而被失败感所冲击,掉在里面出不来。

4.一定要碰到感受,才能叫做同理心的运用:其实这也是部份曲解同理心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对于一些偏理性的人,或是谈感受就觉得很敏感的人,我们就不一定要去碰感受。只要能够让案主觉得咨询师了解他,能够深入问题,这就是同理心的一种表达了。咨询师如果不坚持碰感受,那么时候到了,有效的陪伴成熟了,案主自然会碰触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在准备期,及咨询师与案主的信任与安全的关系尚未建立的时候。“与对方在一起(tobe with)”时间的把握是很重要的。

注意事项

同理心,是咨询师面对案主的基本态度,它是针对案主的整个人的方方面面而进行的。要能够有效的同理案主的经验、行为、感受、与想法,就必须先要能够经常的觉察自己,自我认识与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同理自己。一个不懂得同理自己的人,又如何同理他人呢?

参考数据

Gendlin,E.T.(1962),Experiencing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Egan,G.(1986),The skill helper-A systematic approach toeffective helping

(3rd,edition),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askin,N.(1974),Studies on psychotherapeutic orientation: Idelogyin practice.AAP Psychotherapy ResearchMonographs,Orlando,Florida: American Academy ofPsychoherapists.

Rogers,C.R.(1957),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ournal of CounselingPsychology,21,p.95-103

Rogers,C.R.(1959),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InS.Koch(Ed.), Psychology:A study of a science(Vol.3,Formulations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New York: McGraw-Hill.

Shulman,L,(1992),the skills of helping:Individuals,families, andGroups.

III: Peakcock Publishers.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1304.html

更多阅读

玉髓和玉的区别有哪些? 黄玉和黄玉髓的区别

玉髓常被人们认为是玉的一种,因其名而当成玉石的精华,玉髓真的是玉中的精华吗?它的颜色非常丰富加上无良商家的欺骗导致很多人还是分不清玉髓和玉的区别,那么玉髓和玉有什么区别呢?玉髓属于“玉石”,但并不属于“玉”。现代把“玉”分成硬

iphone5s和iphone5的区别? iphone5和5s外观区别

iphone5s和iphone5的区别有那些?iPhone5S发布了快一个星期了。很多人会拿iphone5s和iphone5做比较, 看看iphone5s和iphone5的区别在那!这里笔者就来为大家对比iphone5s与iphone5的区别。供大家参考!!iphone5s和iphone5的区别处理器

EXCEL中像素和厘米如何换算? 像素与厘米的换算

随安[学者]EXCEL中像素和厘米如何换算?标签:换算 像素提问时间:2006-12-11 14:341厘米=?像素相关资料: EXCEL行高列宽像素换算表.rar更多资料>>最佳答案 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ybsunking [学长] 天啦!楼上的

声明:《同理心Empathy ?同感?共情? 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为网友人若残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