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故事——沈括 沈括故事

一半的故事之 沈括

课本上的沈括,是一位古代著名科学家的形象,代表作:《梦溪笔谈》;再稍微高一点年级的教科书则会把“古代”具体成“北宋”,然后不忘了带上看起来很强很有力,光芒四射的一个评价“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是出自英国人李约瑟之口的赞扬。

李约瑟,英国的汉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终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三大发明之后,应是增加了造纸术进去,称为四大发明,并明确指出,此乃中国所独创,这个结论像达哥的《进化论》一样,令嗅到其潜在价值的黄皮肤子民的首领们欣喜若狂,之后“四大发明”堂而皇之的被写进了教科书,灌进一代又一代,又一代,又一代的脑子里。若不是当年人民币爷爷号召赶英超美,若不是他背负着一个资本主义的米字旗国籍;若是李大爷能有勇气像白大夫一样,不远万里,来到红都投入红流,最好再撒点红血,那么一定能获得人民币爷爷诸如像“来的伟大,呆的光荣”、“向李约瑟同志学习”等象征最高荣誉的题词。

李大爷对于中华文化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幸的是,最后也一不小心走进了唯所偏好方可独尊,表现上,一是定要贬斥一方,才能提高另一方;二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上升到术语的绝不白话;这种怪圈毁掉了李大爷,鼓舞了十六万万太需要鼓励的同类。

比如:李大爷通过细致的观察敦煌壁画,发现群魔为了破坏佛陀入定,而围成一圈口吐烈火,这便是火焰喷射器最早源于中华的最有力佐证;公元一世纪时候,中国人已经对于铸铁的制造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样的夸赞倒不上大雅,但一定要加上,欧洲在这个方面落后1500年。

还有,当年汉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陈平悄悄找到单于的大老婆,称一旦捉了刘邦,那朝中少不了金钱美女为主子赎身,美女一来,大老婆地位怕是不保,以此说动了单于在枕边风的吹拂下草草退兵,最后迂回救主皆大欢喜,其间据称为了表现所举事例的真实性与危险性,特别做了一个机关操纵的木偶,涂胭脂抹粉儿,打扮成个漂亮的小媳妇儿,天天就占城头上得瑟,这成了李大爷认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机器人的根据。

再有些像船尾舵三国时候就有,粪蛋儿成了最早的化学武器,豆腐采用的是“激素结晶体提取法”,皮影戏称“麦卡托投影技术”,竹蜻蜓演化成了“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和螺旋桨”,冶炉,其实是“西门子式”炼钢法……,最后终于让国人欣喜的发现,我们居然有一百个世界第一!

还是说沈括吧,沈括,字存中,“括”有囊括,包容之意,字“存中”,不知是否与这个意思相对。他是浙江钱塘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父亲名沈周,曾在泉州、苏州、润州、江宁等地做官,生下沈括的时候,老爷子已经五十出头,沈括的妈也是出自书香门第,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舅舅许洞是宋真宗咸平年间的进士,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曾经无恶意的作诗笑话隐居的林和靖:寺里掇斋饥老鼠,林间吟嗽病猕猴。豪民遗物鹅伸颈,好客临门鳖缩头。沈括的妈对于这个出息的兄长很崇拜,连带着沈括把舅舅也当成了偶像楷模。

青少年时候沈括文化知识基本来源于妈妈那里,十多岁以后,和哥哥沈披一起跟着老爸也走过几个地方,其间到过相当于今日纽约的天下繁华之都——汴京,

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沈周病故。沈括依制为父亲守孝三年,之后借着老爸的余辉,出任沭阳主簿,属于县里执掌文书、经办事务的二把手,发源于山东境内沂山南麓,进入江苏的沭水时不时就要耍耍小性子泛滥一下,只要沭水一发飚,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但官老爷不管那套,该收的钱照样要收,要享的福照样要享。最后把老百姓逼的起来要跟一把手拼命,为了平息民愤,上级领导赶紧把一把手调离缓和矛盾,让沈括代理。沈括发动了数万民工,修渠筑堰,不光遏制了水患,还附带着开垦出良田七千顷,造福了一方百姓。

沭阳治水,让沈括崭露头角,第二年,他就被调到东海(今江苏东海)继续做代理县令。沈括还是拿出最擅长的修筑技术,把东海的水利也治理的井井有条。

嘉佑六年(1061年),又一项大工程落在了沈括的头上,当时任江南东路转运使的张颙,判官谢景温主张重修被大水侵害的芜湖黄春圩河堤,具体实施的是宁国县令沈披,沈披心里没底,就叫上了弟弟沈括前来相助。

这个黄春圩原本是一片号称十万亩的良田,在后唐时期赫赫有名,后来兵荒马乱的,就成了一个秦姓豪强的私人领地,因此也叫秦家圩。到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大水淹了秦家圩,良田成了湿地,此后的八十多年中,有关方面各级领导就一直唉忙着争论这块地是修还是不修的问题。

沈家兄弟俩在秦家圩“图视其状”——也就是实地勘察——之后,提出了一套利于开垦,便于灌溉的整修方案。为了反驳各种异常声浪,沈括特地做《圩田五说》一文,否定了影响汛期排水,惊动蛟龙作祟等托辞,发动周边八县共一万四千民夫筑堤植树,大干苦干九十天,令洼地重现为农田。仁宗皇帝闻奏大喜,将黄春圩赐名为万春圩,并将沈括赐职陈州宛丘县令。

沈括不愿意四平八稳的混仕途,于是在仁宗驾崩,英宗加大科举取士力度的政策下进京应试,结果中了进士科第一名,得到了最高领袖的亲切接见,并被授以扬州司理参军一职,掌管监狱讼事。他的才气和名声也得到了淮南转运使张蒭的欣赏,俩人没事就花前月下堂内林边的谈生活、谈理想、谈爱情,当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沈家公子与张家爱女之间的爱情,沈括元配夫人去世后,张老先生把二女儿嫁给沈括做继室,送来的也是沈括这辈子的唯一天敌,这就是后话了。

对于沈括的事业,老丈人自然更是鼎力相助。适逢首都的诸馆阁招收文职人员,北宋图书、编修国史的官署统称馆阁,下属“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龙图阁”。主管能够进入馆阁的,都不是徒有虚名的人物,因为本身馆阁虽然是个可以混日子的地方,但门槛不低,除了有人,还得真有两把刷子才行。进入馆阁的文士,不但要在地方上历练,更需要有说得上话的人保举,当年王曙推荐过欧阳修,不久欧阳修任馆阁校勘,自此仕途飞腾直至参知政事。欧阳修又推荐过曾巩为馆阁校勘,只有大富大贵的快意,没有大起大落的风险。

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沈括在第三个本命年的时候来到昭文馆里做图书校勘工作。这段本来可以优哉游哉的日子,沈括也过得远比同僚充实,因此,在一年以后,神宗皇帝改元“熙宁”,从老爸手里结果接力棒的当口,沈括晋升为馆阁校勘,奉诏为天子编修皇帝祭天的礼仪章程:《南郊式》,结果令龙颜着实大悦了一番。

《南郊式》的完成,让天子看到了沈括的其中一把刷子,就派他去校定浑天仪,这对沈括这样的天才青年来说,实属小菜一碟,于是,完成任务后,沈括开始兼管观测天象、制订历书的司天监。

在司天监的日子,沈括干的最牛的是打假工作,司天监的职责应该是每天按时观测天象,然后与皇宫内天文院观测结果对照如一,沈括发现,每天俩地方的结果总是不差毫厘,心里就犯了嘀咕,悄悄查探之后,才知道这俩地方为了偷懒,轮班的从历书上抄个结果,反正大家都知情,就是根据皇帝的心情和临时发生的事儿定吉兆凶兆,来糊弄皇帝一个人儿。

沈括也没这心情看他们瞎混,上来就一口气他罢免了六个官儿,其余的都在基础知识培训班里辅导,合格了才上岗,司天监在他的整顿下也确实好了一阵子,再后来,依旧塞进来不少领导亲戚同事孩子之类的,最后,沈括只好把干点实事儿的希望寄托在朝堂外的山人身上,他顶着压力起用修订历法。

之前北宋各帝所用的《应天历》、《乾元历》、《仪天历》、《崇天历》、《明天历》,根子基本都是在大唐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上,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将卫朴合力所制的新历进呈给宋神宗,龙颜再次大悦,把新历赐名为《奉元历》,并颁行全国。不想十个月后的

熙宁九年正月十五,《奉元历》给沈括掉了链子,元宵节这天的月食没有发生,这让看沈括不顺眼的人得到了一次抡棒子的机会,沈括这时候已经擢升为管理财政的最高长官代理——权发遣三司使,就连忙召回卫朴,再次修订历法,又过了一年,《奉元历》出了修订版,一年为365.24358500天,与现在的状况颇为接近。

在沈括如日中天的仕途上,怎么绕不过的一件事,就是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于是开始大刀阔斧的变法,希冀此举可以富国强兵,红皮儿教科书里总是要提及“被誉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因为这是列宁说的,这就不免显得牵强而可笑,其一,列宁说的,没错,但是是在什么条件下说的呢?这句话只是列宁在1906年那篇《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出现的一个注释,为了让平时只听惯了彼得罗夫或者波波娃等阶级兄弟们知道“王安石”不是与自己一类的老毛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夸赞含义;其二,不见得被列宁提过的就值得大书特书,就像现在谁被希特勒表扬好小鬼都不会多得意,但当年被希特勒多看一眼怕都要鸡犬升天一般。再者,这个让别人舍得剐,最终把沙皇拉下马的人物,充其量是个钟相杨么,但做的事情却可与李自成张献忠媲美,那就是描绘了天堂,制造出地狱。而变法的主角王安石,才华人品都不错,被称作“坳相公”,没啥坏心眼儿,属于一条道儿跑到黑的主儿,他的故事可以另文叙述,这里只说与沈括有关的部分。

王安石比沈括大十岁,与沈括的老爸是忘年交,当年王安石曾在沈周辖下做知县,沈括常常听父亲说及有这么个好干部,心里自然崇敬无限,而且,他与王安石也算远房亲戚: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谢绛的女儿谢氏,而谢绛的母亲是沈周夫人的姐姐,也就是沈括的大姨妈,这样一来,王安礼成了沈括的表侄女婿,王安石水落船低的在辈分上吃了点小亏。沈周病逝之后,沈家兄弟力邀王安石为父亲撰写墓志铭,那个年代不同今日,是不以官阶高低分等级贵贱,尤其体现在撰写墓志上,能够邀请一个文采人品都被公认的人为先祖撰写墓志,便是极大的孝心与荣耀。

王安石实施变法的时候,沈括正在家乡为母亲守孝,王安石的新法,“青苗法”,让农民在年成不好的时候可以向官府低息借贷;“免役法”,剥夺了特权阶级的一毛不拔且可以偷懒的特权,“方田均税法”,土地转由国家控制。乍一看,都不错,实则是一剂猛药,而北宋就像一个衣食富足的胖员外,你跟他谈风花雪月还差不多,若是弄得太严肃太庄重,他的荷尔蒙就跟不上了。

新法在如火如荼的实施,沈括也踌躇满志的一力投身进来,反对王安石的官员们专门拟了一个王派名单,三十人中,沈括名列第十五。也许这个时候,沈括最感兴趣的,唯有其中的“农田水利法”,很对自己的口味,实施过程中,清理汴河沉积的淤泥,成了最好的试点,沈括觉得用人力清淤实属事倍功半,不如以水治水来得快,,于是先挑个地方筑坝,让汴河水能形成急流,再挑冲着盐碱地的堤岸掘开,用水把淤泥冲出去,又等于给荒地盖上一层肥料土,一举两得。

熙宁六年(1073年),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前往浙东、浙西监督视察水利,这也是王安石的推荐,沈括也投桃报李的在每次任务完毕,回到京城里都要盛赞新法之好,第二年,沈括又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任务是视察边防,遇到不称职的可以即时整顿,这段时间,沈括亦是成绩斐然,他最擅长的,就是把科技应用到实践之中,在边防的这段日子里,他制作出了立体地形图,兴修了水防,改造了甲械,修订了兵书。绘制地图一节在契丹派伶牙俐齿的萧禧出使汴梁,让宋神宗左右为难的当口帮了大忙。契丹使臣称宋军越界,有几十里的地方原属于契丹,现在需要归还,宋朝君臣自澶渊之盟后习惯了舒坦日子,不想诉诸武力,也不想割地赔款,双方各执一词,开始拉锯。沈括翻出来旧时地图、资料,自己又重新绘制了一幅呈上,言之凿凿证据充分,让萧禧无言以对,为宋神宗搬回了面子。随即,沈括带团出使契丹,表明了若是撕破脸,连亲爹都不认的坚决态度,平息了这一次边界纠纷。在回京的路上,沈括多了个心眼儿,把沿途看到的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大叔大婶、猫猫狗狗都记录下来,绘制成一册《使虏图抄》进献上去,这一系列大手笔也把自己的官阶从从八品飞跃到正四品,成为翰林学士。

沈括仕途的转折,源于王安石经历了一番起落之后二度辞去相位,在王安石失势之后,沈括以三司使的身份,立马向宰相吴充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坏处,让朝中正反两排都觉得诧异,继而不齿。他自认聪明的华丽转身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当吴充绘声绘色的向神宗皇帝描述了沈括的迅速与坚决时,连神宗都觉得他这个墙头草摆动的幅度太大,自此打心眼儿里开始厌恶沈括。你说这要是大臣厌恶,总有解决办法,但若是天子厌恶,想翻身,那就只能等天子易人才行。

天子对沈括很客气,让他去坐镇西北边陲的延州,因为煌煌大宋前一阵子难得在外战中享受胜绩,对西夏的庆州一战,号称夺地两千里,因为宋神宗想一鼓作气快刀乱麻,把西夏也收归国有,原本沈括的意思,是与鄜延道总管种谔一样,在夏州西八十里筑城,远远的钳制西夏南进的咽喉,情况在朝廷空降来给事中徐禧参与谋划之后起了变化,徐禧与种谔在攻还是守,攻哪里守哪里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沈括在心里衡量了一下,种谔的种家军虽然勇猛,但终究是地头蛇,自己往后是要回国都的,还是得跟文职干部处好关系,于是摇身一变,跟着徐禧的意见,要在距离西夏国都银州25里,三面绝壁的永乐筑城。

既然首都派来的领导发了话,又占了多数票,种谔只有服从的份儿。徐禧发动军民,一不怕苦,二不怕甜的精神用半个月时间筑出一座土城,并兴高采烈的命名“银川寨”,在留下千余名守军之后,带着沈括志得意满的去米脂城休假了。

同样,西夏的卧榻边,也不愿意让宋将酣睡,号称二十万西夏人马,其中包括精锐数万铁骑,杀气腾腾奔着永乐城而来,徐禧正想试试自己这把牛刀去杀鸡亏不亏,得到西夏大军前来的消息,热血立马开始沸腾,带着部将李舜举、李稷驰援在永乐城下严阵以待,那咱们的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沈大人呢?留守米脂。

徐禧志得意满,开始玩起了有风度,部将劝他趁着西夏兵马尚未列阵的时候出其不意冲杀上去,他不听,觉得那不酷;等到西夏大部队准备渡无定河的时候,部将又劝他趁着渡河渡到一半,一哄而上掩杀过去,他还是不听,觉得那太不讲究。这事儿当初春秋时节的宋襄公PK楚军的时候就来过一回,宋襄公也觉得“半渡击之”太不仁义,结局是自己大腿中箭,不治身死。仁义总要讲个环境对象,要是就领军的自己,随便去仁义,大不了舍生取义,至多一家难受;但若是身后但成千上万的兵士跟着,那就该慎之又慎,不能自己的耍酷让几万个家庭顷刻间阴阳两隔吧。

徐禧没笑到最后,所以也没笑得最好,一战之下,宋军大败,只好退守永乐城,西夏铁骑将永乐城团团围住,也不急着攻打,只是先切断了入城的水源,一连半月,城中守军渴得直喝马尿。最终,永乐城失陷,徐禧、李舜举、李稷等均在乱军阵里不知所终,北宋的禁军、厢军等正规军折损在三、四万之间,民夫差不多也是这个数量。此次惨败,惊动了万里之外的天子爷,神宗皇帝闻报,也顾不得什么龙颜不龙颜的,当即大哭失声。死的也就死了,活的无论如何得负负责,因此沈括被贬斥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团练副使,安置地在随州。

那永乐城被围之时,沈括在干吗呢?他也确实没躲在米脂不敢出来,而是也计划着要去冲锋陷阵,只是冲错了方向,当时,西夏军还有一股人马奔袭绥德,他觉着绥德若是失守,关中也就危险了,因此“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无形中,他也就成了永乐城下数万冤魂的控诉对象。

沈括的仕途生涯最遭人诟病的,是他揭发检举苏轼,引发的乌台诗案。

沈括比苏轼大五岁,他进入昭文馆的第二年,苏轼进了史馆,俩人也算是同事一场。在沈括投身于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大变法运动时,苏轼觉得王大侠的东西比唐朝黑豹还激进,一旦处理不好,百姓不见得得利反而遭殃,所以不由得偏向于保守的砸缸派,那个年代,路线上的错误还不至于丢命,苏大胡子于是被贬到山清水秀的福地杭州做了通判,在沈括为两浙察访使的那次,临行前,宋神宗特地嘱咐沈括,去了一定要对苏轼好点儿,要知道,东坡先生的文采,连皇帝的奶奶都要竖大拇指,更别说天下会有多少粉丝。

嘻嘻哈哈苏大胡子哪有那么多心眼儿,知道老同事前来,自然热情款待,酒过三巡,沈括就问苏东坡来杭州之后有新作问世没,东坡先生把自己最近的诗稿都翻出来,请沈括评点,沈括的小脑筋又不合时宜的开动起来,他说老弟你的作品真棒,愚兄待会儿得带回馆驿慢慢咀嚼才行。苏轼自然不加防备,但他绝对不会想到的,是沈括在仔细咀嚼了之后,弄了根儿红笔,专门在上面写上评点意见,然后呢,偷偷把这些诗稿交给了京城的李定。

一半的故事——沈括 沈括故事

李定何许人?当朝御史中丞是也。他对苏轼一直不感冒,有的时候这种嫉恨没有什么直白的原因,可能就是出于内心的妒忌,就巴不得对方常处死地而不得超生。

拿到沈括的检举材料,他第一时间找到同样嫉恨苏轼的何正臣、舒亶、章惇、蔡确等,一起来到神宗面前,断章取义、逐条列举:陛下请看,他在杭州写的这些歪诗,“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不是明摆着骂您不如尧舜吗?就算不是明着骂您,说官吏们读书不精,潜在的意思不也是您监督不力,任人不贤吗?“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简直就是再说您赞同的农田水利法是瞎指挥,看起来是夸,其实意思是反过来的,我们都看出来了,您能不知道吗?还有“岂是闻韶忘解味,迩來三月食无盐”,卖盐的事儿他也看不惯,天天唧唧歪歪对朝政不满,,一定是有外心啊。最严重的,是这个“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明面上是说桧树,可字里行间,就是要谋反啊,陛下乃是真龙天子,明明居住天庭,他却偏偏要去九泉十八层地狱寻找,这不是咒着您早死,就是想另立新帝呀!不光这样,他在《湖州谢表》里,还说什么‘知其愚不适时,难已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自己愚蠢不能与时俱进,说您因为他老实巴交不愿意整事儿才外放出去一个官儿,难道朝里您钦点的,都是爱无事生非的?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不是?

宋神宗听了,心里也有点窝火,觉得自己的面子被苏轼硬生生撕掉地上还踩了好几脚,因此让李定等人负责,奉旨查办苏轼诽谤朝廷的案子,得了金口玉言的批准,李定几个腰杆子立马硬了,以惊人的速度直抵杭州,将苏轼押回都城,投入御史台大狱,一边每日大刑伺候,一边催促着神宗赶紧下旨将苏轼处斩。

这便是苏轼仕途所遭遇最凶险的一段经历:乌台诗案。前后近百人受到牵连,最后,连反对派们也觉得李定他们有公报私仇之嫌,于是纷纷上书,请求轻判。宋神宗也被李定一伙弄的骑虎难下,要知道,北宋之所以成为文人的黄金时代,很大要归功于宋太祖赵匡胤立下那“不杀士大夫及言事人”的训诫,儿孙们怎么敢轻易违抗,再者,以诗文定下苏轼谋逆之罪,且不说朝中,光是后宫的反对声浪,就够宋神宗喝一壶的,最终,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告终。

这时候的沈括,因为靠山神宗皇帝驾崩,太皇太后掌权,已经被继续贬斥到润州(江苏润州),最牛的是,沈括在润州闲呆着的时候,碰见苏轼,还跟以前一样的热情亲切,整个儿没事儿人一样;你说这要是苏轼害的你吧,你跟没事儿人一样,这是你肚量大心胸宽,可这是你害的人家啊,像一切没发生一样的表现,就未免心理承受能力太强,或者通俗点说就是死不要脸了些。

也就是在润州,业余时间实在充裕,让沈括能有心情慢慢整理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客观的说,沈大官人还是挺刻苦好学的,他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都有研究课题,胆水炼铜”与石油的利用,在他的《梦溪笔谈》里都有记述,要说石油,在敦煌文献里已经早在沈大官人前二百年就有记载,据考证,东汉时候,石油就已经上升到实用角度,估计是哪位老大爷填锅炉烧开水用,只是当时叫石脂。发现以水平放置的磁针指向,跟地理的正南正北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偏离——地磁偏角;以及小孔成像、透镜、共振现象,这些也是由他亲手试验过的;从酒店里堆积酒坛的空隙中得到灵感算出总数,术语称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隙积术”,从计算田亩里,提出用圆弓形中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公式——“会圆术”。从太行山山崖间留存螺蚌壳推断出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沧海,以西北黄土高坡地下的松树、鱼蟹等化石,指出遗迹表明地形地貌的变迁,还有地图的绘制,医书的编辑,陨石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沈括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另外,推进历史的毕升与他的活字印刷,也是因为被沈括记录,才得以被后人铭记。

《梦溪笔谈》的得名,是缘于沈括在年轻时候曾经梦到自己“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蔽其上”的地方,因此老早在润州购买了一处十多亩的园子,按照自己心意打造成了一个“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清净地,亭台楼阁、竹石水榭应有尽有,沈括在这个梦溪园里,基本也不再和谁来往,按说也没有谁愿意来往,因此“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八年间,终于安心完成了那部传世并令他褒大于贬的百科全书。

《梦溪笔谈》正编二十六卷,共分十七目: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匝,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

在五十七岁到六十五岁之间,沈括居住在梦溪园,六十五岁之后,居住在杭州,但是居住环境从地面转入了地下。家园的“家”不复存,“园”自然也逐渐败落;据说南宋宁宗年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着力修葺过,但终究难改后来变成残垣断壁的宿命。

那个年代,虽然按照孔子的标准,早都是礼崩乐坏,一日千里,但人的道德还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有时候作为人,也像食物一样,没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吃法;沈括很适合在宽松的政策和安闲的环境里自己搞点科研课题,发发论文写写书,在人事上,他没那天分,想学坏都学不会。偶尔想世故些,圆滑些,总是弄巧成拙,让人觉得是个自以为是的小孩子在幼稚的装成熟,毕竟,那不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反映,学是学不来的,装更是装不来。

这有一个很八卦的例子,沈括在外面看着很可以,回到家可有一个大克星,就是他的续弦张女士,张女士很猛很暴力,沈括很傻很天真,张女士平时找点碴儿就能揍沈大官人一顿,实在没啥理由了,也可以先揍着存着,等找到理由再说;而且圣人说打人不打脸,大官人在外面有死要面子护着脸,但在家里,张女士专门打他的脸,所以沈括的脸就跟信用卡一样,时常透支。

徽宗朝的朱彧,在记录老爸朱服在广州为官所见所闻的《萍洲可谈》一书里,也提到沈括的家务事:两口子联络感情的方式,是“时被捶骂,摔须堕地。”家庭娱乐的表现,为“儿女号泣而拾之,须上有血肉者,又相与号恸”。看着沈大官人的胡须连皮带肉被揪下来,孩子们都看不过眼,而且张女士还把沈括元配所生的长子赶出家门,偏偏在这位河东恐龙去世后,沈括还痛不欲生,一次过扬子江时,竟有极欲跳水,追寻老婆而去的举动。也许,在仕途上因为一辈子想画虎,结果总是类犬的沈括,最后只有家庭,算是内心里的一点点慰藉。

沈括的故事讲完了,他在当时的评价,远不如今日把他抬得这么高,他的名字,之被列于《宋史,列传,九十一》的附传之中,也许他的很多观念,符合了西方实证科学的论调,让崇奉看不见就不承认,相信自己其实是猴子变的的一大批人找到了证明这种探索道路正确性的依据,所以才被冠以大科学家的名号。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被涂抹过的历史。

小白

壬辰年 五月初六于听雨轩

距离6月2日,已有22天;上一个星期天,是父亲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63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冯康: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故事

原文地址:冯康:一位杰出数学家的故事作者:数学教育纪念冯康院士诞辰90周年汤涛 姚楠 杨蕾一个科学家最大的本领就在于化复杂为简单,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冯康 老人走了,世界出奇的宁静,没有轰轰烈烈的告别,没有连绵起伏

关于/描写我和书的故事作文 描写朋友的故事的作文

  关于我和书的故事的作文500字  不知从哪个时候,书就悄悄地进入我的世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细胞。  巴罗曾经说过: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于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着者。

《三季人的故事》 三季人是什么意思

《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院门外扫地,远处走来了一个身穿绿衣服的人。那个人问道:“你是谁啊?”孔子的学生回答说:“我是孔丘先生的学生。”  “那你一定懂很多东西啦?我请教你一个问题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吗

声明:《一半的故事——沈括 沈括故事》为网友温柔执行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