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游戏软件》与《游戏机实用技术》 浅谈纸质书和电子书

前不久,寄了张回函卡给杂志,一不小心成了回函中年纪最大的读者(我不是怪大叔啊),由于本人即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我认为有需要将一些这么久以来的感受都记录下来,以免年纪大了,就忘了,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身处南方沿海的大城市,较早接触动漫与游戏,有机会把当中的故事在《一个中年伪宅男的动漫情结》、《一个中年伪玩家的游戏历程》中补完,我身边没有一位朋友从事游戏或出版业,以下的感受,只是纯粹出于我个人的感觉和猜测。

首先先简单说一下,我购买《电子游戏软件》(以下简称《电软》),与《游戏机实用技术》(以下简称《游戏机》)的历史:

《电软》

1993年~2003年,每期必入,不过没有创刊号,

2004年~2006年,选择性购入,

2007年~至今,偶尔购入,

浅谈《电子游戏软件》与《游戏机实用技术》 浅谈纸质书和电子书

《游戏机》

1998年~1999年,偶尔购入,也没有创刊号,

1999年~2001年,选择性购入,

2002年~至今,每期必入,

《电软》,毋容置疑,内地电子游戏杂志的开山鼻祖,曾经的龙头大哥,不夸张的说,这本书影响了一代人,也是我在电子游戏方面的启蒙老师(电脑游戏方面是《大众软件》和《家用电脑与游戏机》,后者与《电软》的关系有些微妙,不过那是话当年了,我都不太记得了,以后有机会再说),我购买第一本《电软》是在1993年底,那时的我,还没有任何一台家用主机,但对相关游戏知识却十分渴求(笑),应该说,当时国内对各类专业知识都十分渴求,现在不少领域的龙头杂志,或者说他们的编辑,都是在那时成长起来的。

初期的《电软》,内容很单薄,彩页都很粗糙,广告倒是不少(笑),但杂志的框架搭建得相当好,“卷首语”、“游戏简评”、“读编往来”等,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由于当时同类的杂志实在太少,所以每次买回来后,到下一期杂志出版前,我都会一页一页地慢慢看,生怕错过了一些精彩的内容(果然是如厕极品),尽管攻略等某些内容,对我一点用也没有(这个光荣传统延续至今,我现在看杂志都是会这样的)。初期的《电软》,集结了一些有见地、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编辑,龙哥、天师、无类、特工黄、KING等等,个个如雷贯耳(现在可能没几个看电子游戏杂志的读者会知道了),连特约撰稿人都是分量十足的,凭借着他们,《电软》竖起了国内电子游戏杂志先行者的这面旗帜,也在当时的读者心中,竖起了国内电子游戏杂志龙头大哥的形象。

在2003年前,《电软》是做得很好的,相关的出版物也有不俗的质量,因此积累了一大群铁杆粉丝,但是在2003年后,虽然内页不断增加,新栏目不断增加,彩页不断增加(价格也不断增加),但由于编辑的不断变更(还是总编的变更?),杂志方针的改变(我猜想),杂志的质量变的很不稳定,空洞的内容,连篇的错字,我有点怀疑,《电软》是否被外包出去了,由于杂志实在没什么可读性,以及家人对于我收藏书刊急剧增加的不满,我忍痛放弃了每期购买《电软》,我现在已经很少购买《电软》,偶尔购买一期,只是怕错过了他的休刊纪念号。

《游戏机》,当之无愧,现今内地电子游戏杂志的领头羊,他们在杂志封面都毫不忌讳的写着“中国电视游戏第1刊”,以致现在《新游戏》一上来,都只能“争做中国电视游戏第2刊”了(笑),我购买第一本《游戏机》,应该是在1998年,是下了很大决心,观看了好几期,才买的,因为当时的《游戏机》价格实在是太贵了,好象是12块以上,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几本电子游戏杂志,或新兴的几本电子游戏杂志,售价最高的是《游戏机》,版面设计最好,内容最丰富的是《游戏机》,我最看好的也是《游戏机》,特别说明一下,当时真的看得出来,他们是有用心、倾注感情去制作游戏攻略的,但对于零花钱并不充裕的我来说,买前还是要掂量一下,所以并不是每期必入。

相对来说,《游戏机》的编辑团队很稳定,制作杂志的水准也不俗,由于有明确的假象敌,版面设计得相对合理,且有针对性,一路看来,有点共同成长的味道,因此,逐渐的,我就每期必入了(当然,杂志的价格也降了),可以说,现在《游戏机》已经做到家大业大的份上了(可惜,我还没有),我希望他举办多几次抽奖活动,让我中个大奖(笑)。

《电软》与《游戏机》,一北一南(我很奇怪,《游戏机》的创办点不是上海,或者说奇怪,这么多年来,上海竟没有出过这样,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电子游戏类杂志),多年来,虽然他们在杂志上没有公开正面交锋,但可以说,他们台底下,从来没有放软手脚,《游戏机》创办之初的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取代《电软》,成为内地电子游戏杂志的一哥,这可不是单靠几个热血青年就能成事的,难道他们受到风投基金的青睐,还是本来就是富二代(笑)?

都要争做中国电子游戏第1刊,他们彼此的经营理念却有很大的不同,《电软》成名后,由于信息量的海量增加,读者日益增长的资讯需求,他们不断的将一些电子游戏周边的业务剥离,推出各类型的副刊,《秘技本》、《格斗天书》、《游戏批评》、《电玩新势力》、《动感新势力》、《掌机迷》、《口袋迷》、《SO COOL》等等,各样周边,还搞了个次世代传媒,其纯商业操作的模式,相信能为股东带来可观的收益,也成为日后其他杂志争相模仿的对象,但他赖以起家的《电软》,却越做越差,都沦落为副刊的地位了,不仅如此,现在除了《动感新势力》还有点看头,其他的都不行,当然,不论怎样差,只要打上《电子游戏软件》几个字,还是会有捧场客的。相对来说,《游戏机》虽然有《游戏人》、《掌机王》、《GAME HALO》等几本副刊,但其主营业务《游戏机》的水准,还是保持得不错的,不过近年来,一些超大作的攻略在《游戏机》上出了后,完封不动地搬到《PS3专辑》、《360专辑》上,一些干脆不在《游戏机》上出,直接放到专辑上,逼着你去买专辑,把两个月《游戏机》上的内容东拼西凑地,加上卷首语、几篇评论,就搞成一本专辑了。其实,我是很喜欢特刊、专辑这些东西的,因为一些精彩的文章,可能因为时效性,或篇幅等等问题,没有被编辑选到期刊中,在特刊、专辑上,他们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了。

《电软》从不缺话题,可以说,他们经常制造话题,以前的《电软》总是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剖析内地的现状,《乌鸦,乌鸦,叫》,《丧钟为谁而鸣》,《大事,小事,猪脑子》等等这些文章,即便放到今天,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年我还年少,文章看过也就算了,但不知曾有多少有识之士被其毒害(笑),反观《游戏机》,他们务实很多,除了游戏本身,他们很少在杂志上流露自己对内地电子游戏业的见解(虽然可能他们也有很多话想要说)。

《电软》与《游戏机》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那些呢?虽然我是电子游戏类杂志的铁杆,但我想,我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人群,首先,我超龄了,其次,我没有攻略上瘾症,再次,杂志基本是我自己阅读,没有传阅的习惯,各大中小学的在校学生,三十岁以下的新生代,才是他们的目标。那作为科普读物(笑),是要做到大而全呢,还是要做成小而精呢,是要面向LIGHT USER呢,还是要面向核心众呢?相信在编辑当中,也未停止过争论。另外,我很好奇,两本杂志的月实际销量(半月销量)是多少呢?作为商业秘密,他们当然不会公开,我猜想一下,《电软》虽已过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应该有八万吧,《游戏机》呢?十八万吧(不知道与真实情况相差多少呢)。

其实在这个“偷菜”叫“摘菜”的时代,做为推广和介绍电子游戏的电子游戏类杂志,在主管部门(和广大衣食父母)的眼中,就等同于吸食海洛因的烟具,一开始就注定其成长过程的诸多历难,我个人是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电子游戏类杂志的,但现实环境是残酷的,《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游戏同志》、《GAME科技风》等等,都已成为过眼云烟,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本手册随光盘附送,不单独出售”,就知道一号难求,敢情“杯垫”才是主儿,那杂志真的是“杯具”了(笑),内地庞大的市场,感觉还可以容得下更多的后来者,现在的《电软》,就象一位原本在棋盘前运筹帷幄的智者,突然中风,缓缓倒下,如果今后仍不改善,让其赖活,还不如趁早结束,留一个传说,烈士不是随便做的,但壮士还是可以做的,《游戏机》象一个武痴,醉心于武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中国电视游戏第1刊”,不是随便认的,但既然把牌子挂上了,是不是应该做多一点点呢?希望有第三方的崛起,掀起一番新景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643.html

更多阅读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简单读后感 财报是一本故事书

早上,刚刚读完刘顺仁的《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在读MBA的过程中,就对财会方面的内容不是很理解,也因为在工作中一直都没用到过相关的内容,所以一直没有太能理解财务报表当中的内容。近期,加入了价值投资的圈子,感受到圈子里面这些人深厚

声明:《浅谈《电子游戏软件》与《游戏机实用技术》 浅谈纸质书和电子书》为网友莂說丶対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