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第一课时 爱之链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理解新词。

2、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体味乔依的为人。

教学重难点:

读顺课文,感知内容,初步感知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体会人的品质。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通读课文,知道文章大概;

2、阅读材料:汪国真的《不期望回报》;《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都是志愿者》《善是一种循环》《时代英雄莫问谁》,读时,或圈圈画画,或概括整合,或写上批注。

一、爱的设境, 爱的感受

1、板书“爱”,当你看到这个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对爱字有怎样的认识?(相机积累关于爱的名言)

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题目是——爱之链。

释题:爱就像铁链一样环环相扣,永远地延续下去。

2、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通过预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下面请同学们再自读课文,要求:把一个故事读成一句话。长文读短是一种能力!

二、爱的真诚,爱的传递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时师巡视,发现读错音,或读得不够流利的及时给予帮助。)

读后交流:你认为最难读的是哪儿?

2、自信的人总是喜欢挑战,里面含有两个爱的故事?是哪两个,他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3、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讲清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设计意图:《爱之链》的故事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如果还要在读懂故事内容上花时间,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而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如故事情节的概述,人物之间的链锁,学生处于似会但未必熟练的状态,所以老师给予指导,就是最有效的教学。)

板书:乔依 →老妇人

\ 女店主 /

老师想在中间写一个字,你认为要写什么?为什么?(板书: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叙事顺序,又表明爱之链是回环往复的,爱最终回到了自己手里。)

有时候,善是一种循环,起点是爱,终点也是爱——翻开《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浏览《善是一种循环》:读完后,说说你的想法。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理解“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其实不能说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但是不付出就永远得不到.

(设计意图:《多元智能》“理解”定义为“一个人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那么就实现了理解。”《爱之链》的思想内容,并不复杂。所以把教学时间用于真正的理解:把获得的知识、概念等灵活运用,所以拓展阅读《善是一种循环》,训练学生能尽快地捕捉与《爱之链》相同的思想内容,理解“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深意,在训练中看得到学生的发展。)

三、爱的链条,爱的赞歌。

爱之链(第一课时) 爱之链第一课时教案

1、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课文,找到“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用心感受一下那些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改变从头读到尾的低水平重复状态,真正将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阅读上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这篇课文结构上有一大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种种意外及巧合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教学这篇小说,就是要在这些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学会阅读小说,进而爱上小说阅读。如果把这篇小说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教,难免会误导学生将虚构的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理解,从而陷入小说阅读的误区,消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

2、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①哪些内容是乔依不知道的,而你却知道。②哪些内容是老妇人不知道的,而你却知道。③哪些内容是女店主不知道的,而你却知道。④哪些内容是他们三个人都不知道,而你却知道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1)老妇人不知道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①读原句,说体会:“心里很是凄凉”“凄凉”心里会想什么?

②指导朗读:就以这种心境读这句话。

(2)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失业了,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太需要钱了。

①哪儿说明他急需要钱?

②那么乔伊又为什么没拿老妇人一分报酬呢?与第6、7自然段乔依的“天经地义”及语言比较,你对乔依的为人有多少认识?理解“天经地义”:换一个词儿?

③读好第6节的后两句话:可见,在爱的链条上仅仅是三个人吗?

(3)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伊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

①你能为大家读一读修车的情景吗?抓住乔依的一句动作,一个神情去体会乔依的为人?

②指导朗读:读好乔依的一言一行。

(4)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伊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

这一眼“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爱!真正的爱! “大爱无言”!

(5)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悄悄给她留下钱,是因他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

(6)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乔伊的帮助后,时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于是,她帮助了女店主。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

①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女店主才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理解“潸然泪下”: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女店主在——

理解“然”。很多成语里的“然”是这个意思,比如--(黯然泪下、泰然处之等)

③指导朗读:谁来读好老妇人传递爱的言行﹠11

(7)乔伊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爱之链。

3、作者为什么巧妙安排故事中这么多“人物不知道,我们全知道”的细节呢?

(设计意图: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注重整体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开发性。而交流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再谈体会的过程中,既有整体性的领悟交流,也有简单明了的词句理解感悟、还有生活实践联系等等,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认可学生或浅或深的语言认识能力,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促进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4、是呀,他们在帮助别人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意-----帮助别人,不期望回报

齐诵汪国真的《不期望回报》。诵后:说说你对这诗的感想。

(设计意图:《不期望回报》就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提升,就是爱的最高境界。如此的拓展诠释了爱的真正含义,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四、爱的延续,爱的升华。

1、不仅仅这个故事,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默默地给予者帮助而不期望任何回报。请翻开《拓展阅读》:《时代英雄莫文隋》

谁来读读第5小节:再读读这些名字,你知道这些名字背后的含义吗?

2、这不由地让我们想起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候选:微尘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你懂“微尘”吗?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奉献爱心不留名、不图利、不求回报的人

不要问“微尘”是谁,也不要问“莫文隋”在哪里?他就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时代英雄莫文隋》最后一节。

我想:我们每个同学也都会成为这曲爱心赞歌中的一个动人音符,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

(设计意图:多元智能主张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教学形式的多姿多彩。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在多方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自信,使他们不断的进步。所以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有机地穿插了许多课外知识,而这一环节的课外阅读的欣赏,与课文的比较;在比较中拓展思维,开阔知识;欣赏中进行课堂写话的练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有了课堂上日积月累的海量阅读拓展的积累,学生哪会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3、布置作业:

背诵汪国真的《不期望回报》;

课外阅读《小学新语文资料背囊》的《虚职实爱》。

溧城中心小学李秀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967.html

更多阅读

爱之链第一课时 爱之链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理解新词。2、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体味乔依的为人。教学重难点:读顺课文,感知内容,初步感知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体会人的品质。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通读课

转载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作者:东方的大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

声明:《爱之链第一课时 爱之链第一课时教案》为网友义不容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