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理解是个内容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二)整体感知,阅读理解。

可采用的不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展示,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合作探究。小组研讨,自主设计问题,明确答案。

1、教师给出提示:

根据高考的考点,设题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②写景角度

③写作手法/情景关系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2、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设计问题及明确答案。

参考:1、本诗的前两联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画面,创设了凄凉孤寂而又雄浑阔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孤苦伶仃的凄冷之情。

2、本诗前两联采用了怎样的写景角度?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描写的是近景,颔联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4、请指出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垂”和“涌”字用的好。“垂”低垂,“涌”奔涌,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自身渺小,前途迷茫的感叹。

5、本诗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题 : ①“旅”有“旅居”的意思。

②“夜”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参考明确: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六、拓展延伸: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七、作业

1、积累背诵这首诗。

2、明确高考中古诗的考点,完成大本135页第一题(2010全国Ⅱ,12)。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主备人:张旖旎时间:2011年11月8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理解是个内容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所写的《旅夜书怀》。

(二)整体感知,阅读理解。

可采用的不同阅读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的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学生朗读展示,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合作探究。小组研讨,自主设计问题,明确答案。

1、教师给出提示:

根据高考的考点,设题角度提示如下:

①意象、意境的角度②写景角度

③写作手法/情景关系④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2、学生小组合作研讨,设计问题及明确答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1

主备人:张旖旎 2011年11月 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课前准备对照注释,疏通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以便上课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们学习过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见出苏轼一生政治坎坷,更可见其坦荡的胸怀。苏轼66岁在真州,作《自题金山画像》诗,诗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自是向往隐居山林,方山子就是苏轼隐居山林的一个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所写的《方山子传》。

(二)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示出有问题的字、词、句。

(三)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一、二段,理解下列重点词语。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仰慕)2、闾里之侠皆宗之(乡里尊奉)

3、稍壮(渐渐)4、折节读书(转变,改变)

5、欲以此驰骋当世(显扬,显示)6、然终不遇(机遇,机缘)

7、晚乃遁于光、黄间(隐居)8、庵居蔬食(圆顶小草屋)

9、适见焉(恰好他) 10、方山子亦矍然(惊讶的样子)

11、问余所以至此者(……的原因)12、环堵 萧然(堵:墙清冷空荡)

1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和孩子满足)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欲以此驰骋当世。(省略句)想要凭借这个在当今社会显扬名声

④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⑤余谪居与黄(被动句)我被贬谪居住在黄州

(四)学生质疑,提出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答疑。

(五)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训练学生对译古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归纳两段课文大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第一段:方山子的基本情况和得名原因。
第二段:写和方山子的以外相遇。

六、学生质疑:

七、拓展延伸:

一词多义:适: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虞人:古代管理草木鸟兽的官名)

6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同,调发)
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

遇:1进,与操军遇于赤壁(相逢,相遇)

2不如因善遇之(款待)

3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对待,对付)

5当其欣于所遇(感触,会和)

6然终不遇(机遇,机缘)

一义多词:

1、表示“贬谪”的词:贬、谪、出(京官外调)、放(流放)、左迁、适

2、表示“吃惊的样子”的词:矍然、耸然、骇然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完成下列练习——高考检测形式模拟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课内完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

(2).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A)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岐亭,适见焉。

路过岐亭,恰好遇见他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方山子也吃惊的样子问我到这里的原因。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方山子传》导学案2

主备人:张旖旎 2011年11月 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陈季常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他,此诗陈已经成为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事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二)阅读理解:学生自读3—5段,理解课文大意,标示出不懂的字、词、句。

(三)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3——5段,理解下列重点词语并分类整理。

1余既耸然异之(意动认为……奇特)2使酒好剑(放纵任性)

3前十有九年(通“又”)4见方山子从两骑(使动使……跟从)

5游西山(游猎)6方山子怒马独出(使动使……怒)

7一发得之(射出的箭)8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强勇猛通“现”)

9使从事于其间(假使) 10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同)

11独来穷山中(偏偏)  12往往阳狂垢污(通“佯”假装)

13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

通假字有:3、8、12

词类活用有:1、4、6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游(于)西山(省略句)在西山游猎

②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喜鹊在前面飞起

③岁得帛千匹(定语后置)每年可得到千匹丝帛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精强勇猛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

⑤因与余 (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于是就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打仗的方法

(四)学生质疑,提出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答疑。

(五)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训练学生对译古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归纳两段课文大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第三段:回顾隐士过去的生活,向读者揭开隐士的庐山真面目。
第四段:叙说方山子的家世。
第五段:含蓄评价方山子。

五、学生质疑:

六、拓展延伸:

一词多义:使1使酒好剑(放纵任性)

2使从事于其间(假使)

1独来穷山中(偏偏)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仅、只、唯独)

3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4鳏寡孤独(孤:幼年丧父独:老年无子)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独自)

1 百发百中(发射)

2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

4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发动)

5舜发于畎亩之间(兴起,发迹)

6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7征于声,发于色(表现)

七、高考链接:2011(全国卷)(注意画线句子的翻译)

(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密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参考译文: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壤,龄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

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趟成来召他回京。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趟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1、熟记一词多义,加强对译能力。

2完成大本151页练习《康保裔》

《方山子传》导学案1

主备人:张旖旎 2011年11月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课前准备对照注释,疏通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标记,以便上课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如新课:

(二)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示出有问题的字、词、句。

(三)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一、二段,理解下列重点词语。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

3、稍壮() 4、折节读书()

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

7、晚乃遁于光、黄间() 8、庵居蔬食()

9、适见焉() 10、方山子亦矍然()

11、问余所以至此者()12、环堵 萧然()

1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③欲以此驰骋当世。()

④徒步往来山中()

⑤余谪居与黄()

(四)学生质疑,提出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答疑。

(五)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训练学生对译古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归纳两段课文大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第一段:第二段:

六、学生质疑:

七、拓展延伸:

一词多义:适: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5适为虞人逐((虞人:古代管理草木鸟兽的官名)

6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
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

遇:1进,与操军遇于赤壁()

2不如因善遇之()

3盖追先帝之殊遇()

4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5当其欣于所遇()

6然终不遇()

一义多词:

1、表示“贬谪”的词:贬、谪、出(京官外调)、放(流放)、左迁、适

2、表示“吃惊的样子”的词:矍然、耸然、骇然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完成下列练习——高考检测形式模拟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在课内完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

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

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

(2).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岐亭,适见焉。

译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

译文: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方山子传》导学案2

主备人:张旖旎 2011年11月 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陈季常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他,此诗陈已经成为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事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二)阅读理解:学生自读3—5段,理解课文大意,标示出不懂的字、词、句。

(三)合作探究:1、翻译课文3——5段,理解下列重点词语并分类整理。

1余既耸然异之() 2使酒好剑()

3前十有九年()4见方山子从两骑()

5游西山()6方山子怒马独出()

7一发得之)8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9使从事于其间()10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11独来穷山中()  12往往阳狂垢污()

13方山子傥见之欤()

通假字有:

词类活用有:

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①游(于)西山()

②鹊起于前()

③岁得帛千匹()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⑤因与余 (于)马上论用兵()

(四)学生质疑,提出上述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答疑。

(五)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训练学生对译古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归纳两段课文大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五、学生质疑:

六、拓展延伸:

一词多义:使1使酒好剑()

2使从事于其间()

1独来穷山中()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4鳏寡孤独(孤:独:)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 百发百中()

2方欲发使送武等()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5舜发于畎亩之间()

6野芳发而幽香()

7征于声,发于色()

七、高考链接:2011(全国卷)(注意画线句子的翻译)

(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密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1、(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译文: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1、熟记一词多义,加强对译能力。

2完成大本151页练习《康保裔》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六、拓展延伸: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积累背诵这首诗。

2、明确高考中古诗的考点,完成大本135页第一题(2010全国Ⅱ,1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3978.html

更多阅读

《宝黛初会》导学案 连环画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与曹雪芹,熟悉与节选部分相关的情节;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3.掌握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一些词古今词义的不同。【知识链接】1.中国四大著名古

《感悟青春》导学案 青春感悟的经典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上)思想品德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第二框题《感悟青春》 导学案爱知七年级思品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意识到青春的美好,树立青春的热爱之情;培养珍惜宝贵年华的惜时观念,

声明:《《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为网友泛黄照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