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历史因素

最近几天,关于南亚地区的几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条是《中美联合公报》中关于南亚地区的条文,以及印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强烈反应;另一条则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分离主义领导人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

这两则新闻使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已经沉寂了数年的克什米尔地区。在60多年的冲突、对峙与纷争之后,如今的克什米尔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立场?这些无不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最漫长的地区争端

如果要评选战后最旷日持久的地区冲突,克什米尔毫无疑问能够跻身前列,无论从时间长度还是从解决的希望渺茫程度来看,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大概也只有中东问题。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在于1947年印巴分治时“蒙巴顿方案”。当年的印度由殖民政府直接管理的英属印度11个省和有一定自治权的565个土邦组成,按照蒙巴顿的方案,英属印度的11个省将按照穆斯林人口和印度教人口的比例,分别划分给巴基斯坦和印度。而那565个土邦,则按照自愿的原则分别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

这个方案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究竟是按照土邦王公的意愿来选择,还是按照土邦居民的意愿来选择?这一点并没有交待清楚。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以土邦王公的意愿为准,但这个含糊不清的规定却正是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所在。

1947年的时候,克什米尔地区由土邦大君哈里·辛格统治,克什米尔大君是印度教徒,他首先希望能够保持独立,如果实在不能独立,那就加入印度。然而他治下的人民却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穆斯林,他们显然不会希望自己成为非伊斯兰国家的一员。

于是,新生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抓住居民和大君的意愿作为自己的依据,试图把克什米尔纳入自己的国家版图。处在两国交界处的克什米尔就成为了两个新生国家角力的战场,建立不到一年的两个国家为此展开了一场大战,揭开了克什米尔那缠夹不清、无休无止的复杂命运。[注1]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总共发生过三次全面战争,其中前两次都是由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引发,第三次印巴战争虽因东巴基斯坦而起,最后也波及到克什米尔。再考虑到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以及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冲突都发生在克什米尔,可以说,克什米尔地区就是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

60年基本不变的停火线

虽然克什米尔地区在6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数次战火,但奇妙的是,印巴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却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1949年1月双方的停火线附近,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六十。

这一状况实际上与印度的克什米尔政策有关。印巴分治之初,对于克什米尔地区双方都是志在必得,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克什米尔。从1947年到50年代中期,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拿着“全民公决”当武器,不断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要求,却又绝不愿意作出妥协。

正如冷战期间所有地区冲突都少不了美苏两大巨头的影子一样,印巴在克什米尔的争端也同样折射出美苏争霸的影子。美国人支持巴基斯坦,苏联人支持印度,双方都希望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击败对手,因而鼓动自己支持的一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保持强硬态度,其中美国甚至提出由美国人来监督“全民公决”的举行,打算直接插手控制,这就使得本就脆弱的“全民公决”共识基础更加无法维持。

20世纪50年代以后,印度意识到继续在“全民公决”问题上纠缠不休,并希望借此来控制整个克什米尔的想法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于是果断决定转变策略,转而采取巩固现有成果的方针。为此,印度政府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自己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组织地方政府,进行局部的公民自决,并操纵地方政府的制宪会议通过了加入印度的决议。之后,印度又花了几年的时间,到1960年为止,由中央政府逐步收回司法、行政等各项权利,把印控克什米尔逐渐从一个高度自治的邦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邦,从而制造了既成事实。

在此之后,印度政府认为对自己来说克什米尔问题已经解决,也不再宣称要获得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态度和诚意,此后十余年时间内,尽管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的冲突依然不断,印度也经常会有一些领土上的收获,但他们却每每主动退出自己新占领的地区。除了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把新占领的320平方公里土地据为己有之外,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与1949年的停火线出入并不太大。

事实上,巴基斯坦的某些措施和印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首先巩固自己已经占领的地区。但印巴双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巴基斯坦一直宣称整个克什米尔都是自己的领土。

错综复杂的克什米尔各方势力

60年的冲突使克什米尔地区的势力演变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甚至有时候显得很诡异的状况。而冲突各方,再加上克什米尔周边各国,再加上美国等大国,对于克什米尔现状的理解和表述都表现得千差万别。

一般来说,国际社会的共识是克什米尔地区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而直接介入到这一地区争端的各方则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当地主张克什米尔独立的分离主义势力。

而在巴基斯坦人眼里,情况却不太一样,他们认为,在克什米尔还存在着大量“民间自发”形成的“穆斯林自由战士”,如“泛党自由大会”、“希斯布尔圣战者武装组织”、“穆罕默德军”等等。只不过这些组织在印度人眼中都是巴基斯坦方面扶持的“代理人”而已,巴基斯坦通过这些“代理人”在印控克什米尔活动,既可以避免直接与印度的冲突,又能够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印度人的判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单从卡吉尔冲突期间,仅凭穆沙拉夫的一声呼吁,那些“穆斯林自由战士”就同意撤军就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不那么简单。只不过印度的另一些看法就有点“特立独行”了,例如印度认为中国也占领了印控克什米尔3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注2],但诡异的是,印度同时又反对中国在南亚和克什米尔问题上发挥作用。一方面认为中国是克什米尔争端的相关方,另一方面又反对中国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这种逻辑实在让人不好理解。

随着近年来印巴大规模冲突的日渐平息,以及双方关系的缓和,克什米尔地区两国正规军的对峙情况也逐渐缓解,反而是各种非官方的武装组织逐渐活跃了起来,这其中既有巴基斯坦和印度暗地里支持的一些武装组织,也有克什米尔分离主义者的武装力量。这些武装组织之活跃,甚至使印度人创造了“代理人战争”这个名词,用来描述2000年之后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

而2001年之后“基地”组织的兴起更加剧了这一态势,由于美军进入阿富汗而被压缩了生存空间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纷纷向周围转移,首当其冲的就是巴基斯坦。这些势力为了搅乱巴基斯坦的局面,为自己的生存壮大营造空间,也开始在克什米尔地区发力。与此前各种旧有的武装组织相比,这些武装力量的行事不确定性更强,也更难掌握,往往会搅乱印巴双方的国内局势,影响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据信,2001年的印度议会大厦袭击案和2008年的孟买袭击案,背后都浮现出这些恐怖主义组织的影子。

而巴基斯坦方面对于恐怖主义组织支持的武装分子却又态度暧昧,一方面不承认这些组织与自己有关,另一方面却又有意无意地为他们提供便利。这也反映出巴基斯坦的矛盾心态:既不愿和恐怖主义扯上关系,又难以抵挡恐怖主义组织在克什米尔地区活动为自己带来的利益。但这种暧昧的态度,却正好给了印度攻击巴基斯坦与恐怖主义组织勾结的口实,让克什米尔地区的乱局越来越混乱。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克什米尔争端,中国秉承着一贯的对外态度:首先是自己不介入,然后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以对话和谈判来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上,在60年的时间里却发生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

在建国之初的50年代,中国和印度、苏联正处于蜜月期,对于克什米尔问题,中国的态度是强调印巴双方应该在没有外界介入的情况下解决争端。考虑到当时美国明确的介入态度,中国的这一表态显然是针对支持巴基斯坦的美国。同时,没有提具体的解决方式,也是考虑到当地穆斯林居多的现状,便于印度采取更灵活的手段。

但1962年中印双方由于边境争端引发军事冲突,加之中苏交恶,中印关系迅速恶化,中国开始重新评估在南亚次大陆的战略利益。而在这一阶段,巴基斯坦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并且于1963年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签署了边界协议。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强调,必须正视实际存在的克什米尔问题,应在充分尊重该地区人民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决定其最终归属。这实际上表明中国开始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此后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中,中国更是明确站在巴基斯坦一方,对印度发出严正警告,要求印度停止在中印有争议的东段边境地区的武装挑衅,否则中国将采取必要行动,甚至还准备好了再一次对印作战。表态也实际增加了巴基斯坦与印度抗衡的决心。印度意识到中国的警告,也了解中国这一举动的真实意图,迫使其在漫长的中印边境布防重兵,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巴基斯坦的军事压力。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为了牵制中国,与苏联仓促签订了一份准同盟协议《印苏和平、友好与合作条约》。在苏联的牵制下,加上当时中国国内也面临诸多问题,未能和六年前一样采取直接的态度,但仍然强烈谴责印度的侵略行径。

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采取对巴基斯坦一边倒的态度,强调支持巴基斯坦对整个克什米尔的主权要求。但这一立场从80年代末开始有所变化,这一时期,中印关系逐渐出现了转暖的迹象,中国也谋求在国际关系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考虑到克什米尔的实际情况,中国转而采取更务实的态度,支持在1972年《西姆拉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印巴双边协商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并反对任何外部干涉。

此后直到现在,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般是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1999年卡吉尔冲突期间,印巴两国均多次派出政府高级官员访问北京,虽然印度并不承认与克什米尔冲突有关,但实际上中国在最终冲突的调停解决上出了很大的力。唯其如此,越发显示出近期印度政府不希望中国在南亚事务上发挥作用的说法如何的站不住脚。

形势逐渐好转 前途扑朔迷离

随着冷战的结束,美苏两极对抗体系终结,世界各地诸多由两个超级大国操弄的冲突和争端很快得到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虽然并非由美苏一手操纵,但少了这两个大国在背后支招使坏,印巴双方的分歧虽然并未解决,但却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最大规模的冲突——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规模也仍然很有限,双方都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避免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事实上,几十年的战争和冲突持续下来,对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带来什么帮助。印巴双方也都认识到,想通过武力手段打垮对方,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不断的战争和冲突,除了制造大量人员伤亡之外,就只能是白白消耗并不算很强大的国力。因此,印巴双方,甚至还包括克什米尔分离主义势力,都在寻求战争之外的解决方式。

印度自然是一直秉承按照实际控制线分割克什米尔,双方各占一半的立场。而巴基斯坦也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一改之前坚持得到整个克什米尔主权的强硬主张,态度有所松动。尤其是穆沙拉夫担任巴基斯坦总统后,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表达出缓和的态度。2004年10月,穆沙拉夫提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划分成7个地区,有的可以独立,有的可以两国联合控制,有的可以置于联合国的监管之下。他同时还提出在解决争端前先让克什米尔地区非军事化。2006年,他再次提出不再坚持要求克什米尔主权,可以把克什米尔置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共管之下。虽然这与印度承认现状的主张还颇有差距,但却是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首次出现松动。

同时,各种实质性的措施也逐步开展: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26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24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25日作出了积极回应。

2005年4月7日,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60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5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

虽然印巴双方改善关系的努力一直在继续,但事态究竟会如何发展却并不明朗。事实上,双方在克什米尔的缓和与冲突总是交替前行,虽然和平努力一直在继续,但小规模的交火仍然时有发生。同时,各种势力分别在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不断制造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使克什米尔的局面进一步混乱,也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意缓和,但双方在克什米尔地位问题上的立场仍然相距甚远,克什米尔的冲突仍时有发生——双方总是指责对方挑起了冲突。而克什米尔问题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都已经上升到了民族感情的地位,无论哪一方的领导人都不敢也不愿冒着变成“卖国贼”的风险做出过大的让步。

也正因为如此,克什米尔逐渐变成了印巴双方难解的心结,双方不管有什么矛盾,总是会最先表现在克什米尔;而关系如果有缓解的趋势,也会从这里着手。

2008年的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印度方面的第一反应就是与巴基斯坦有关,双方和平谈判立即中断,军队迅速做出反应,克什米尔地区也一度被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尽管后来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巴基斯坦官方并未介入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但对被抓获恐怖分子的审讯表明,他们在恐怖训练营接受培训是,被灌输的就是“为克什米尔而战”的概念。

同时,虽然双方都有意保持克制,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还是不可避免的对克什米尔的局势造成了不利影响。2009年1月,印度军队与克什米尔分离主义武装在查谟地区发生冲突,冲突持续7天;3月,双方又在印控克什米尔展开了5天炮战,造成25人死亡,其中包括8名印度军人。

而从去年底到今年年中的议会选举更使得克什米尔危机四伏。大量分离主义者、“穆斯林自由战士”和恐怖分子潜入印控克什米尔,采取各种手段破坏这一地区的大选,其中既包括了相对温和的呼吁人们抵制选举,也包括了直接采取暴力袭击手段。而印度政府也针锋相对,布置大量警察和准军事部队保障选举进行。受此局势影响,印控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的投票率甚至低到26%。

尽管7月16日,印巴恢复和平谈判;尽管10月14日,印度政府宣称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将坚持采取外交手段解决。但与此相伴的是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

很显然,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心结,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和平努力波折不断,而且进展艰难,因此,人们开始把求助目光投向其他国家。

11月20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分离主义组织领导人法鲁克发表讲话,呼吁“中国在克什米尔争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此前中美联合公报中,中国和美国也表达了要在南亚问题上发挥作用的意愿。对此,印度大为紧张。印度一直希望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要出现第三方的势力,这其实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因为目前印度的国力军力以及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形势都对巴基斯坦占有优势,在谈判中也有更大的主动性,当然不希望中国介入为巴基斯坦撑腰。为此,印度甚至对中巴合作在巴控克什米尔建设水电站和高速公路都要大加指责。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历史因素

然而,印巴持续60年的克什米尔僵局如果没有新的因素或者力量介入,恐怕还将持续6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毗邻克什米尔,甚至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还和印度有这领土问题没有解决的中国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印度政府的“抗议”和“反对”更多地只是不愿面对这个现实,虚张声势而已,实际上真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印度同样会寻求中国的斡旋。

但无论如何,印度的这一姿态无疑为中国在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上发挥更多作用设置了障碍,同时也阻碍了克什米尔问题的早日解决。而在印度正视现实之前,克什米尔这片高原上的美丽国度仍然只能在不断的枪炮声中挣扎。

[注1]其实当时和克什米尔情况类似的还有位于印度半岛中南部的海德拉巴土邦,该邦的邦主是一位穆斯林,而他治下的百姓则大多数是印度教徒。1948年分治时,该邦的邦主希望能保持独立或加入巴基斯坦。遗憾的是,由于海德拉巴位于印度腹地,没有办法得到巴基斯坦的援助和支持,因此,印度政府在1949年强行出兵,直接消灭了邦主那可怜的小小愿望。

[注2]印度这里指的是我国新疆西南部到西藏西北部的阿克赛钦地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4212.html

更多阅读

音响有杂音的处理方法 新买的音响有杂音

音响有杂音的处理方法——简介音响有杂音的情况,我们一般分为这样几类:1、由于音源的问题导致(音源音质不过关,本来就出现爆音杂音等情况。2、由于音响喇叭烧坏了导致音响播放时会有杂音。3、由于输入输出线路接触的问题导致音响出现明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三、“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面设计在旧金山地区形成地区性风格以后,在纽约出现了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但是更加注重历史因素的新平面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历史风格的复古,这种风格被一些设计师称为“里特罗风格”或

金属材料的应力腐蚀 应力作用下的金属腐蚀

1应力腐蚀断裂机理  应力腐蚀断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众多,关于它的机理还没有统一而完整的说法。不仅对不同腐蚀体系观点不一,就是对同一体系见解也不一致。目前提得较多的是阳极溶解理论、滑移—溶解理论、膜破裂理论

声明:《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历史因素》为网友青春是一首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