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清凉的高地(王克楠) 王克楠车祸


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清凉的高地(王克楠)

 开宗明义,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同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得到的享受也不同。读屠格涅夫的散文是超级的艺术享受,尽管他写的是遥远的俄罗斯草原上的事情,但是摒弃人名陌生而且冗长的缺憾,他笔下的风景好像刚刚在中国的新疆发生。美是没有国界的。在写《白净草原》的时候,他很善于使用铺垫和点睛相结合,刚开头是大段的铺垫,风景是动的,人也是动的,动的人活动在动的风景里。王族的作品无疑是有特质的,读他的散文时,我的头脑里一直闪现伟大的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写过著名的《猎人笔记》,而最让我难于忘怀的是《白净草原》。

我和王族都是“王”姓的写作者,我没有到新疆之前,对王族的作品是飘忽的,到了新疆后,对他的坚守和挖掘有了新的认识。王族作为一位远离世态喧嚣的写作者,在生命的河流中,他主动汇合了图瓦人的气息,不仅仅作为旁观者,而且作为图瓦人生活的参与者,在图瓦人居住的白哈巴村,挖出了一口又一口文学之井,构成了属于自己的叙述语境,是一件令人称道的事情。对于王族的散文,用传统的“深度”“广度”是难于概括王族散文的特点的。要想读进他的语境,要求读者必须把心态静下来,暂时忘记周边的是是非非。这样就会品出王族散文内在的味道。许多散文是外表的热闹,而王族的散文是血液里灼热。

每一次读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时,我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充分地感受大自然的种种神秘莫测。文本里的风景如此逼真的描写,即使是翻译过来的,也具有惊人的魅力。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写的是草原上的风景,其实文本里的大部分是这个草原的夜晚听到了孩子们的聊天,清晨而后白昼瞬间就过去了……屠格涅夫是那样地钟情于大自然,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写大自然的人很多,像大师这样逼真而充满了感情写的人,不多。毫无疑问,屠格涅夫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再现了风景的声、色、香。笔者始终认为,屠格涅夫对待风景有着处女一般的感觉,因为是第一次看到,并且热爱着,他笔下的风景便不同反响,即使是别的作家也按照他打猎的路线走一遍,大约也不会得到和他的“处女一般的感受”。我读过的屠格涅夫的作品,基本路子是写实的,但有的批评家对他写的“洼地”“光明”做了形而上的理解,虽然有误读之嫌,但也是能理解的。当然,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和中国的传统散文不一样,里面有小说的元素,其中之一就是肖像描写。作者到了篝火旁边,借助于火光,把在场的每个孩子的形象描绘了一遍,有详写的,也有略写,但是对每个孩子都介绍到了,通过孩子们的服装和表情,可以折射到底层百姓的生活。文本的主体是孩子们的叙述,叙述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虽然有些神鬼魔幻色彩,但这不是主题,本文的主题应该是“热爱和反省”。

王族的散文元素也是多元的,具有寓言性,人景互动性,景物外延性,神秘性,符号性等。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元素都是多元的,单一的叙述和抒情,只能走到小路,甚至是绝路上。在王族的眼界里,自然和人是一样的比重,甚至自然的比重更大一些,人可以受自然的影响,自然只能收到人类的伤害。王族散文里的人物都是具有命运感的,只不过他没有像小说家那样展开人物命运的嬗变过程,他习惯通过一个片段,一个物象来暗示和呈现村人的命运。在很多的“新散文”作家以引进了小说叙述为荣的时候,王族的散文远离小说叙述,他拒绝大段场面的描写,拒绝多个人物的交织......与这些东西相反,他对小说里的寓言味道十分重视,在2013年发表在《散文》上的狼身陷牧人挖的陷阱里场景时,把散文的寓言品质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本判别上,许多批评家把《白净草原》列为小说,笔者倒是认为是叙事散文,《白净牧场》是有油画质感的,屠格涅夫在文里的角色是打松鸡的猎人,因此就有了广阔的视野,屠格涅夫所打猎的地点在图拉省契伦县,他写了这里的山谷、丘陵、田野和灌木丛。屠格涅夫写到哪里,读者的眼睛就追随到哪里,因而依次出现了俄罗斯的白日、黄昏、晚霞、暮色,天空和蓝色黑夜之间的角逐......充满了大自然里的那种只可以意会难以言喻的意味。当然,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是有节奏的,通过铺垫会过度到最想表达的核心,从地理的位置,终于到了一片洼地的边缘,“这凹地形状很像一口圆圆的边缘倾斜的锅子;凹地底下矗立着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它们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的,——这里面那么沉寂、荒凉,天空那么平坦、凄凉地悬挂在它上面。”这个时候,作者终于被震撼了,这时,“有一只小野兽在石头中间微弱地、凄凉地尖叫了一声。”要知道,只有作者首先被震撼,才会带来读者的被震撼。声音的变幻充满了这篇散文,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一是强调视觉印象,一是强调听觉印象,二者都离不开想象,而在想象中,这些感觉可以通过“通感”释放出来,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韵律与节奏的语言把握,以突出环境、酿造气氛,渲染情感,展示冲突,从而使作品获得音乐结构,在这个方面,屠格涅夫是高手。

王族的散文和屠格涅夫的散文相通的地方,都是以特殊的乡村为背景去揭示生活的真相。屠格涅夫揭示的是旧俄罗斯农奴制度的黑暗,王族揭示的是偏远民族的生存状态。屠格涅夫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农奴制度的愤懑,而王族则作为一个汉族的外来者去冷静地观察白哈巴村人的生活。还是让我们先走进屠格涅夫的文本吧,在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里,和草原的美好形成对比的是孩子们的贫穷,是孩子们对今后生活的无指望,是孩子们的早熟,孩子帕夫卢沙说“一个人的命运是躲不掉的。”从侧面表达了农奴的命运。王族笔下的图瓦人,是自给自足的,是不反抗政府的,政府让搬家就搬家(虽然一千个不高兴),让回来就回来。过着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在王族的笔下,万物是有灵的,他的世界观主动接近了白哈巴村的图瓦人。在村里,他看到了天空的一只鹰,可以用“移情”的方式,给予这只鹰各种主观意志以及生活体验。在屠格涅夫笔下,万物也是有生命的,尤其是美丽的草原和草原的不同时辰的氤氲。当然,屠格涅夫是作为猎人的角度去观察草原的,打猎这件事情,在俄罗斯的东正教来说,没有把打猎作为“屠杀圣灵”来看待,图瓦人聚居的白哈巴村,也没有把杀羊作为恶性来对待,只是他们杀羊的时候,要给被杀的羊“唱歌”,让羊在安详中进入另一个世界。

笔者以为,屠格涅夫对农奴制度的批判、对苦难的意识形态记录,这些努力有长久存在的正义性,但不能视为文学作品唯一存在的。回到文本,服从文本所构造的那个世界的自足的、完美的逻辑,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文本是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自觉的创作者的呈现。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有奇特的人,有了奇特的人,才有了奇特的文学作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就是这样奇特的人。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散文有什么哲学可言。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生活是宽裕的,但是他却热切地关注百姓的生活(这用有些人的阶级论去分析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屠格涅夫热爱大自然是出于肺腑的,想让他不热爱都做不到。王族热爱大自然,首先来自于好奇,其次来自于生活,只要他到了白哈巴村,就会唤起他的热爱的冲动,这个村子是远离主流社会影响的,甚至远离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这里他得到了真正的“发现”和升华,正所谓,生活教育了作家,作家升华了生活。

对于叙述散文来说,切入点是重要的,在屠格涅夫《白净草原》里,猎人大部分时候以一个游历者、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而存在。但屠格涅夫在解读大自然的时候,显然有几分焦灼,置身于当时俄罗斯上层社会的他,无法真正去接近当时俄罗斯的乡村世界——那个凹地,压抑、苍凉,他只能站在外面观察,无法进入其中。王族在他的散文里则很主动,他和这个白哈巴村的图瓦人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吹牛,一起放牧,作者几乎已经同化为图瓦人了。这个村没有真正衰老的事物,无论是老房子,还是新房子,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如作者所赞叹的“像河流、石头、大树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他们的崇拜物。”万物有灵,这样的观念在工业化的城镇基本不存在的。而在王族的笔下,确确实实地万物有灵,在他的散文《水与火》里,生活在白哈巴村的图瓦人感谢穿越村庄的小河,这里的图瓦人尊敬河流,从不把脚伸进河里,更不在河里洗澡,“也不在河中洗东西,总是把水舀出在岸上洗,洗完之后将脏水泼到别处。”

屠格涅夫的创作也经历了属于他自己的转身而后的嬗变。他早期诗歌中的自然风景描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受到西欧诗歌影响,但是从《猎人笔记》开始,他转向了现实主义的标志,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转身。他开始忠实于自然景观本身,远离主观色彩。远离象征和隐喻,不再单纯对描写对象作细致客观的描写。在屠格涅夫笔下,客观真实受到高度重视。他赋形状色,使描写对象名称确切,具有“科学的真实”。有人写论文说“这片圆形凹地”是有象征和隐喻的,但是,我宁愿把这块洼地看成自然状态。如果不是自然状态,就太刻意了,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肯定原来刻意的。毫无疑问,屠格涅夫是自发地反对农奴制的,他并没有事先学过任何的文件,也没有参加任何的政党,他只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实,并且表达出了真实。评论家在评他的作品的时候,给他戴上了这样的高帽子和那样的帽子——很舒服的帽子,对于屠格涅夫来说,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作家,一个用写作来建立自己的“体系”的人。与屠格涅夫的散文做比较,王族的散文的“批判精神”似乎弱些。王族是通过呈现来实现生命价值的。无论批判也好,呈现也好,都是要把“世界”拯救出来。

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以至于整个《猎人笔记》都是侧重于风景描写的,给人身陷大自然的感觉。大自然是什么呢,是力量和美的化身,虽然欧洲中世纪和古典主义文学反对描写大自然。但是十九世纪以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崛起,写景艺术发展到新阶段。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之一,对屠格涅夫来说,用语言作画是他的拿手好戏,《白净草原》开头用了将近6000字的篇幅介绍俄罗斯草原的风景,完全是写景散文的写法,6000字以后才到了孩子们身边,才听到了孩子们的聊天。屠格涅夫善于使用侧笔,比如他笔下的那条名字挺缠人的猎狗,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组成了作品的有机版块。在结构上,大师还善于把单线条和多线条结合。他一个人游荡在草原上打猎的时候,是单线条的,一旦到了白净草原,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通过孩子们口中说出的“生活”就是多线条的了(虽然有点鬼怪和妖魔)。人物也可以成为侧笔,在场的有五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瓦夏是没有在场的(去世了),但是死去的瓦夏也是文本里不可缺少的。王族《清凉的高地》卷一“栅栏内外”就篇散文全部是写白哈巴村风景的,村庄的上空,水与火,泉水,小路静悄悄......在白哈巴村,王族是安静的,他可以心无旁骛地用一篇散文去集中写村庄上空的一只鹰,可以静静地写村庄里的泉水,也可以写村庄里的静物和其它一些有趣的事体。从这个角度说,他是关于村庄写作的哲学家。王族的生命哲学不在于自己从白哈巴村发现了什么,而在于从白哈巴村民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发现了人类的一些什么。

有批评家评论《白净草原》结尾很独特,笔者在阅读中,也是觉得很独特,因为这个结尾确实在预料之外的,还有的批评家说,屠格涅夫“对俄罗斯壮丽景色的描写,用意并不仅仅在于抒情。”我觉得不恰当,不能要求作家写景物的时候,一定想到景物后面的意义,觉得很美,写出来,本身也是一种意义。文本里五个在场的孩子,在作家眼睛里,无疑是有侧重的,侧重描写帕夫卢沙。这个孩子看见天空中有一颗小星星落了下去;当夜晚传来的一种奇怪、尖锐而沉痛的叫声,他告诉小伙伴这是苍鹭;还有他去河边打水归来,告诉同伴们,他听见瓦夏的亡魂在水里呼唤他,让他过去……尤其是结尾,这个叫帕夫卢沙的孩子坠马死了,作家很伤心地写到,“遗憾得很,我必须附说一句:帕夫卢沙就在这一年内死了。他不是淹死的,是坠马而死的。可惜,这个出色的孩子!”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有意无意有了技巧——即是关于声音的描写,文本里的家神、人鱼、溺死鬼、断锁草、荐亡节、反基督者、林妖都是有声音的,如孩子们模拟出来的家神的咳嗽声、人鱼的哭泣、溺死鬼的召唤、林妖的拍手声,还有狗吠、枯枝投进火焰里发出的噼里啪啦的爆响、鸽子惊起的鼓翅声、苍鹭的叫声等等。环境的万籁俱寂和声音形成了反差,他只是倾听。

上面我提过,王族来到图瓦人生活的村庄,刚开始不能否定有好奇的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渐渐地变得变得有目标了,通过描述和解读这个民族的生活,可以找到人类生活相通的东西,因此从一定程度说,这样的写作就有了不朽的意义。王族的散文对于生活具有清晰的介入渠道,观望----进入----抵达------升华,他很诚挚地抛弃一切杂念去生活,去写作。他生命里的很多时间生活在白哈巴村,以至于他自己成为村里的的一棵草,一棵树或者一股风。他和村里的图瓦人和哈萨克人亲密无间,甚至和村里的牛羊成为朋友。笔者知道,任何人的创作总是需要特殊的空间,王族进入了白哈巴村,时间就变得慢了下来,空间也因此而扩大了。在王族的笔下,万物是有灵的,他的世界观主动接近了白哈巴村的图瓦人。在村里,他看到了天空的一只鹰,可以用“移情”的方式,给予这只鹰各种主观意志以及生活体验,“它丝毫没有疲惫的样子,蹲踞在石头上,像一位沉思者一样凝望着白哈巴村。”

必须说说语感了,屠格涅夫的此篇散文的语感真实可信,呈现的是真实的生活,无论在场和不在场(孩子们叙述的生活是作者没有在场的,是间接生活),都是真实生活的再现,也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生活事件。屠格涅夫处理写作素材的时候,没有进行理念性的拔高,而是让自己的“观点库”掏空,成为“零观点”来观察和他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经历不同的生活。再者,作者决定写这个作品的时候,肯定是经过思考的,他遇到的生活素材很多,为什么选择这个,就说明了作家不可能成为“零观点”的,选择就是观点。王族的语感问题也解决的比较好,在当下的中国散文作家中,是佼佼者。他没有刻意提升他看到的真实,他只有表现,没有渲染。从语感上说,无论是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还是王族的《清凉的高度》,基本形态是叙事的,有事件,有高潮,有对话,有人物,景物,当然更有风景和背景。风景和背景在散文里不是作为一个补妆的东西,而是作为散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来写的。

风景描写,在文学创作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俄罗斯作家伊·谢·屠格涅夫以自己的心灵描绘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景画卷;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升华了大自然之美,难怪托尔斯泰评价说:“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致在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祥的对象——-大自然。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契河夫的表扬显得更加有力:“我深深相信,只要俄罗斯还有森林、悬崖、夏夜,只要雀还叫,田鬼还啼唱,”大家“就不会忘记屠格涅夫。”好作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生命力,至今读《猎人笔记》,依然栩栩如生。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包括《白净草原》影响了俄罗斯和俄罗斯以外的很多作家,中国作家莫言曾经将这篇作品列为最爱之一(他是当做小说读的),至于大多数读者,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正如布鲁姆所说:“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某种东西,就是那个自我要栖居的地方,连同那些少年,那些马,那位富有同情心的猎人作家,那些有关小妖怪和河中女诱惑者的谈话,在完美的天气,在白净草地。”我们在阅读屠格涅夫散文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国的新疆,也有一个以写景为长的优秀作家,他的名字叫——王族。

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必须对他的生活有所了解,可是笔者对王族的生活,了解的不是太多,去年笔者在库车获了一个奖,路经乌鲁木齐,也没能见上面,与王族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博客进行的。对于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通过资料知道了一些,知道年仅16岁的屠格涅夫为保护一名农奴的女儿,曾手持猎枪,把前来执法的县警察局长等人吓退(此后数年内背上"杀人未遂"的官司,直至1861年废除农奴制)。知道了屠格涅夫乐善好施,经常用金钱接济周围的朋友和熟识,基本有求必应。知道了1843年,意大利歌剧《西维利亚的理发师》在圣彼得堡上演。屠格涅夫观看歌剧,被扮演罗西尼的法国女演员波琳娜·维雅尔多所倾倒,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追求波琳娜,竟然用了40年!以至于在临终前,虽然已神志不清,依然亲吻属于他心灵上的波琳娜,并感叹道:"你就是女王中的女王啊!"

杰出的人物的生活总是传奇的,屠格涅夫用自己的生活和写作证明了一次,但愿更多的作家不选择传奇的生活,而选择传奇的写作,是以为盼。《猎人笔记》是由25篇随笔(或者说散文)组成的,作家在农奴制度条件下把农奴当作人来歌颂,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趋向。无论是俄罗斯的屠格涅夫,还是中国的王族,都有深深的归根意识。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在所描写的风景里找到了根——真实。政治家可以围绕生活幸福问题做多样的文章,而文学艺术家眼睛里只有真实。有了真实,语感就可以升华为语境,而大多数写作的人无法跨越这个门槛,因为他们心中的利害包袱和社会意念太深重了。做一个社会人,越是复杂,做事情越少遗憾;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越是单纯,越可以逼近成功。


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清凉的高地(王克楠) 王克楠车祸

2013年年末在西山书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184.html

更多阅读

续写屠格涅夫的《麻雀》 屠格涅夫的麻雀

猎狗被主人带走后,老麻雀小心翼翼地把小麻雀弄到了自己的背上,使出了全身的力气,颤颤巍巍地慢吞吞地飞上了树,她大口地喘着粗气,关切地问小麻雀:“我的小心肝,你有没有受伤啊?那个大猎狗有没有吓着你啊?用不用妈妈带你去看心理医生?”小麻雀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泪洒刑场之四:走上自己打造的刑场

导读:当维辛斯基模仿季诺维也夫弯着腰,上气不接下气地请求他们给斯大林打一个电话的样子时,斯大林差点没笑出眼泪来。1934年12月16日深夜,国家内务部秘密政工局局长莫尔恰诺夫和内务部行动局局长保克尔各带领一路人马,突然闯进季诺维也

从奥格瑞玛怎么去潘达利亚 奥格去潘达利亚的任务

从奥格瑞玛怎么去潘达利亚——简介潘达利亚是熊猫人的故乡,那里充满宝藏与争斗,是众多魔兽玩家心之所向的地方,进入潘达利亚开始你的冒险吧!从奥格瑞玛怎么去潘达利亚——工具/原料电脑从奥格瑞玛怎么去潘达利亚——完成前置任务,进入

读书笔记《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txt

相较于《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本书重点介绍的是格鲁夫的管理经验,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就有点乏味了,可是,管理就是这样的,管理一点都不好玩,有时候仅仅看我们能不能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好在格鲁夫经验丰富。他给我们介绍了“管理杠杆

陈布雷之女陈琏:家庭叛逆女中豪杰

陈布雷之女陈琏读着屠格涅夫的诗,跨入革命的门类别:深度调查版名:特别报道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6-18 作者:娜迪娅原创摘要:1941年皖南事变后,就读西南联大的陈琏与一些同志转移到农村。陈琏的同学在她联大的床铺下发现了陈琏亲手抄

声明:《从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到王族的清凉的高地(王克楠) 王克楠车祸》为网友平行线一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