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二战影片77部41~77 二战经典影片

41.《中途岛》(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获全胜,战绩呈一边倒的状况,但导演无意把本片拍成吹嘘美军英勇的大话片,相反是加入了一定的思考性,片尾处,尼米兹对同伴说美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运气,这场胜利是赢得如此的来之不易。是啊,中途岛战役与其说是一场海空大战,不如说是一场情报大战,除了战士们的勇敢和指挥官的沉着,双方拼的还有比对方更晚一步暴露目标、以及多坚持上五分钟,即使打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也不会是平常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42.《我的妈妈》(芬兰、瑞典)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战场上的小人球》
(本片以苏芬战争为背景,讲述战争暴发后,一些芬兰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遭受战火的灾难,将孩子送往相对较为安全的邻国瑞典,小主人公伊诺初到瑞典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个性叛逆,常与养母及当地人发生摩擦,不过日久见真情,“母子”之间渐渐成为真正的家庭成员,后来战争结束了,伊诺必须再次与妈妈分离……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煽情,倍显真实,一般此类题材故事的结局是母子欢聚,可本片却不完全是这样……关于苏芬战争,芬兰曾拍过《家园保卫战》、《激战伏兵湾》、《血战1944》三部电影比较完整地反映出了1939-1944这场战争的过程,此外还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诺言》、与俄罗斯合拍的《布谷鸟》。)

43.《玫瑰围墙》(德国、荷兰)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罗森斯查塞街》、《罗森斯塔塞街的女人们》。改编自真人真事
(战争是让女人“走开”了,但却没能让妻子和母亲走开,一些坚强的德国女性,她们并没有因为纳粹的种族政策而抛弃自己的犹太丈夫、父母、子女,她们为了救出自己的家人,每天都来到玫瑰大街上与盖世太保抗争到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德国丈夫为了保全自己,无情地抛弃了自己的犹太妻子。玫瑰大街的女人们没有任何武器,只有自己的血肉之躯;没有高大的“革命情操”,只有最朴实的呐喊:“把我们的丈夫还给我们!”这些女性是伟大的,可在战后她们却没有以英雄自居,没有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平淡地生活着……)

44.《希望与反抗》(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索菲·斯库勒:最后的日子》
(台湾译成《帝国大审判》。索菲对“人民法官”的话说得好:“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本片所传达的理念让我想到了《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说到国家,或许它只是人类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当化所捏造的推托之辞罢了。一旦国家成为主体,不论多么丑恶、多么卑劣、多么残暴的行为都将轻易地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杀、人体实验的罪孽,都可以一句‘这都是为了国家’说明一切,甚至有时还因而大受赞赏。批判这种行径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国’的罪名,挞伐谴责的声浪也四方交逼而至。”注:片尾播放的是历史上三位被害人真实的照片,索菲是德国人心目中的十大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

45.《悲情火绒草》(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雪绒花海盗》、《小白花海盗帮》。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从刑场开始说起的,不要以为它是电影人编造出来的剧本。二战时期的德国,常有一群个性叛逆的少年不满纳粹的法西斯教育,拉帮结派起来反抗,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希望与反抗》中的“白玫瑰”,和本片中的“雪绒花海盗帮”。但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不少年仅16岁的少年被纳粹份子送上了断头台和绞刑架,仅仅因为他们散布了几张反战传单,《希望与反抗》中被斩首的索菲终年也只有22岁而已,由此可见纳粹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程度。“海盗”成员之一的卡尔被盟军“解放”了,但他一点也不开心,想到弟弟和朋友被绞死的场景,再想想自己,他只有痛苦地喊着:“NEIN!NEIN!NEIN!”)

46.《过客》(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过客的创伤》
(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曾经令人发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真正的反思绝不是简单地批判法西斯和反战,而是要更为全面地去看待历史,敢于从多个角度去探讨战争中的各种话题,这才是有意义的反思,只会在口头上一味地谴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剧组并没有把主人公斯文设定为一个“觉悟”的“忏悔者”,相反,斯文年轻气盛,时常与他服务的对象——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老人发生小摩擦,即使到了最后,斯文依然免不了产生厌倦和回避的想法,他卷起铺盖准备回柏林去,可当看到又一群德国青年来到了奥斯维辛时,斯文止步了,并和这群青年一齐留在了波兰的土地上……)

47.《音乐之声》(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真善美》。改编自真人真事;《雪融花》并非奥地利民歌,而是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创作
(长盛不衰的音乐剧,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整个故事生动有趣,音乐占据了影片一半左右的内容。虽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但不少地方被夸张化和戏剧化。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更为接近现实的动画片,“世界名著剧场”系列之一。动画片有个情节让我至今难忘,奥地利被纳粹占领后,全国上下都在高喊“希特勒万岁!”,但崔普家的孩们却在用发音相似的德语喊“鸭子跌倒了!”。注:本片在世界各地的译名不尽相同,常见的有,台湾:《真善美》;香港:《仙乐飘飘处处闻》;葡萄牙:《心灵深处的音乐》;西班牙:《笑与泪》;阿根廷:《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德国:《我的歌,我的梦》。)

48.《虎!虎!虎!》(美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偷袭珍珠港》
(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9.《空军大战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不列颤之战》
(二战时期英国本土的战役,主要为空战,所以本片又叫《不列颤之战》。也许这部影片的作战画面在今日看来已经显得很粗糙,但这不足以撼动本片在空战影史上的地位。在这场战役中,英军损失飞机746架,德国损失1733架,其状况不可谓不惨烈。观过本片后,再看看德国电影《德累斯顿的悲剧》,让人深深地感到,英国版“德国人”太滑稽,德国版“英国人”太严肃,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差异吧?注:很多人将本片译成《伦敦上空的鹰》,其实《鹰》是意法合拍的间谍喜剧。)

50.《坦克大决战》(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反映阿登战役
(1944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可谓盟军最艰苦的一年,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了惨痛的豫湘桂大溃退,在欧洲,盟军的“市场花园”作战失败,又在阿登战役中一溃千里,最终是德军自己拖垮了自己,才止住了盟军后退的脚步。不过这些都未能阻止柏林、雪峰山、硫磺岛等战役的暴发。本片讲述的就是阿登战役,故事中的康纳对自己的长官海斯勒说,自己很高兴能为一个智者服务,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康纳却离开了这位智者,因为他将自己的才智用在了战争上面……)

51.《最后的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黑白片;又名《桥》(与南斯拉夫电影《桥》同名)
(德国战后第一部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的故事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德国即将战败前夕,讲述一群年仅十几岁的少年被派上战场“保卫家园”,进行着一场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意义、无须载入史册的战争。片子有一点夸张,几名只受过一天训练的少年竟然能够挨到美军撤退,这很不可思议,不过这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导演只是想借用这些故事来批判战争,故事的重点在于讲述战争中的人性。)

52.《极地重生》(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揭示了苏军虐待德军战俘的事实,但导演并没有让其沦为反俄片,而是较为中立地去看待这段历史,主人公甚至遭到德国同胞殴打。故事的重点并不在战俘营里,而在主人公逃亡的路上,无数个镜头既反映了西伯利亚的冷酷,同时也呈现了它的美丽。故事涉及的地点广阔、人物也多,登场的有德国人、俄国人、中东人、黄种人、犹太人。这是一部反思片,但它不是从政治上进行反思,而是从人性上,通过主人公的冒险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在大自然强大的力量前,人的身份和信仰显得如此的无足轻重,大自然并不会因为你是哪国人、信仰什么主义,来决定你的生与死,它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

53.《何处是我家》(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又名《无处为家》、《情陷非洲》。改编自真人真事
(这部影片的风格给我的感觉很像《英国病人》,而且故事都是同样避开了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从侧面去表现战争对人的伤害,同样还向观众们展示着美丽的非洲大地。两部影片虽然传达着不同的主题,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们被迫逃离故乡德国,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但到了非洲后他们又被英国人赶来赶去,因为他们是德国人。一家三口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可天地虽大,却无处为家……终于到了1945年,纳粹投降了,苦苦盼望多年的回家梦终于得以实现,可是这家人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非洲这片生活了数年的土地……)

54.《纳粹军校》(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德国“终战”三部曲之一;又名《希特勒的男孩》
(“终战”三部曲以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审判二战,《帝国的毁灭》是从政界,《希望与反抗》是从民间,《纳粹军校》则是从军方。这又是一部谢罪片,有一个剧情是讲到校方为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战本领,竟在树林里安排一群苏联少年供学生们猎杀,学生们怀着兴奋的心情上阵,可看到与他们同龄的少年们悲惨地死去们时,大家都沉默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反战情节。在扭曲的社会环境下,Albrech的不幸结局似乎是必然的,许多观众看完本片后喜欢上了这个角色。本片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在控诉纳粹教育的同时,并不把人物形象给单一化,如Albrech的父亲,他阴险、卑鄙,但虎毒不食子,听到Albrech死去的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55.《丧钟为谁而鸣》(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地钟声》
(就如海明威以往的作品一样,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拖沓,但同时也很有深度,同样是以炸桥为主题,本片远比南斯拉夫电影《桥》来得真实,也更启人深思。在炸桥的前一夜,战地里没有高大全的董存瑞,没有漂亮的口号,他们有血有肉,会害怕死亡,有的人甚至想过临阵退缩,战友们之间彼此安慰,一起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本片要说有什么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空洞的爱情对白过多了。西班牙内战是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而且这个政权到了1975年还存在着,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56.《紫日》(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历险
备注:影片中日军拿活人练刺刀的镜头引来银幕下一群小学生拍掌大笑,对此导演冯小宁认为“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倍受争议的一部作品,有人说影片的内容是“错误的历史观”,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笔者的看法则不同于这两者,虽然导演的观念不一定恰当,但至少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片虽然是所谓的国产“主旋律”,但却很特别,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一脸正气的高大英雄,也不是万能的游击队或者地下工作者,主人公们是由一个失去家人的中国农民+一个失去朋友的日本女孩+一个失去战友的俄国女兵所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孤立无援,只有依靠彼此的互助才能走出困境,在残酷的战火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主人公秋叶子的扮演者前田知惠后来积极参与了不少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演出,如《秋雨》等等。)

57.《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
(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影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58.《烽火孤儿》(俄罗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青春
备注:又名《战地童子》、《私生子》、《混小子》
(这部影片也许不是俄国最出色的,但称得上是最特别的,以新的视角来反思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一群少年罪犯被苏联政府拉到军营里加以训练,然后派到前线去当炮灰,几年的时间下来,少年们或者无法忍受苛刻的军营生活,或者因为被因为德军的枪林弹雨,先后一个个毙命,其悲壮的程度不亚于《最后的桥》。可把本片拿来与德国影片《希特勒男孩》比较一下,烽火孤儿对俄德两国都可谓是一大伤痛。除了这部作品,俄罗斯还拍过不少二战反思片,苏联解体后俄国人之所以能够很快重新振作起来,从这些反思片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缩影。)

经典二战影片77部(41~77) 二战经典影片
59.《广岛之恋》(法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
(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60.《逃离索比堡》(南斯拉夫、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二战时期最成功的一次集中营集体逃亡事件,反映了被俘民众齐心协力抗争到底的团队精神,最后大约有一半的人存活了下来。这部影片唯一不足的地方是人物太脸谱化了,好人近乎高大全,坏人则被简单归类处理,人物形象苍白无力,相比较本片,《辛德勒名单》和《美丽人生》并没有刻意丑化纳粹刽子手,但给人的感觉反而更可恨。)

61.《虎口脱险》(法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法国的多年的票房冠军
(法国的喜剧经典。虽然是“惊险”的逃亡片,但却无一人死于非命,即使在最后时刻德军的一个“斗鸡眼”士兵笨手笨脚地打掉了自家的飞机,导演也手下留情让那个倒霉蛋跳伞了。战争的残酷有时候并不是非得用血腥的画面才能表示不可。本片的中文版由上译配音,同样堪称经典,上译的配音水平不用再多说了,其麾下诞生的《卡桑德拉大桥》、《太空堡垒》等作品丝毫不亚于原声,比今日许多专业的配音机构强多了。)

62.《美丽人生》(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第71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也有人说它是悲剧,我说这是一部悲喜剧,正因为如此,它更能打动一个观众。本片的前半部讲述的是爱情,后半部则是亲情,这是两个故事,可正因为有了前边的这个故事,我们更加地喜欢上了基多,也越发地感到结局的悲凉。笔者向来不轻易对某部影片产生共鸣,尤其对那些很煽情的所谓“悲情”,一向是冷眼旁观,可我总不会忘了,曾有这么一部影片,看得我几乎泪流满面……)

63.《大独裁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黑白片
(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为早期影片,内容也许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但其意义重大,毕竟这是一部在希特勒最狂妄的时候拍摄的,据说本片差点没把戈林气晕,希特勒本人也观看过两遍,同时下达了禁播令。本片在拍摄期间,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曾试图阻止其播出,为的是和德国“搞好关系”,因为后来英国对德国宣战了,本片才被解禁,这说明了媒体和电影很多时候,不过是政客用来宣传自己的理念的道具而已,媒体是为政客服务的,而不是替老百姓说话,一旦与政客的利益产生了冲突,等待它的就只有被禁封的命运。)

64.《生死大逃亡》(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又名《是死是活》、《你逃我也逃》
(经典暴笑喜剧,剧情夸张得令人捧腹。不过,喜剧也有品味高低之分,《生死大逃亡》能够成为一部经典绝不是偶然的,首先它的喜剧效果并非建立在对德军的丑化上,虽然是喜剧故事,但却有一定的思考性。相比之下我国的一些抗战喜剧片简直是恶俗到了极点,在丑化日军的同时,其实也丑化了自己,一些影片中的日军堪称弱智,但剧组也不想想为什么这些“低智商”的货色为何侵略了中国八年,有网友称其为“娱乐垃圾”,虽然过火了点,但并非毫无道理。本片其实是翻拍版,在40年代已有一个黑白版本,它被一位德国人评价为“很优秀不可多得的具有现实讽刺意义的影片”。)

65.《六重唱》(德国、奥地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红唇别恋》。改编自真人真事
(本片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友情片,真诚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六个志向远大的音乐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经历了艰辛的创作路程,最终成为了风靡欧洲的传奇乐队。乐队的成员们之间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事儿吵个脸红耳赤,但彼此之间的友谊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越加真诚,互相激励着对方前进。可是,就在他们的事业到达顶峰时,纳粹上台了,由于乐队中有三个犹太人,他们面临着灭顶之灾,要否离开自己深爱的德国,队员们产生了不同意见,然而尖锐的时局已不容他们作过多的考虑,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三个犹太队员踏上了告别祖国的道路……这部片子的名气不大,可故事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却一点不亚于《美丽人生》等黄金大作。)

66.《第九日》(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讲述纳粹党卫军试图收买一个卢森堡神父,利用他来瓦解当地的教会势力。影片虽然场面不大、没有过多的人物,但对角色内心的刻画可圈可点。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在于他即使动摇过也会坚持下来。神父面对党卫军的软磨硬泡,经过九天内心激烈的斗争后,他选择了重新回到那个令自己恐惧不已的地方——集中营。)

67.《栖霞寺1937》(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集中营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中的廖文湘即廖耀湘,马丁即马吉
(本片的名气不大,没有名导,没有巨星,投资只有400多万——而是还是传真法师跑了三年多的路子才筹备完成的,但却拍得可圈可点,胜过国内许多“大制作”。本片的遗憾的地方在于尽管日军角色是由日本演员扮演的,但表现太生硬,不像《南京1937》那么自然,不过总体上来说要比《南京1937》和《黄石的孩子》更值得一看。这部作品从1994年开机,直到2004年才完成,开机时间和公映时间都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68.《德国好人》(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黑白片;又名《柏林迷宫》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即刻陷入紧张状态,这种情况在德国本土尤其在东西柏林之间集中体现了出来,反映这一题材的电影总是容易沦为傲慢与偏见的政治产物,如吹嘘美军、丑化苏军的《空中大撤退》,吹嘘苏军、丑化美军的《易北河两岸》,前者是浮夸的大话片,后者肉麻的政策片,相比之下,《德国好人》更为客观一些,美苏为了争夺纳粹科技和纳粹科学家为自己所用,开始了勾心斗角的较量,而且不分黑白地为纳粹科学家们洗刷罪名,使其逃过法律的制裁。实际上日军731部队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逃脱了审判的,中国真该去拍一部《善良的日本人》。)

6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间谍
备注:影片画面色调呈紫色
(正如网友所说的,本片的内容可以说是《平原游击队》+《无间道》。瓦尔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却几乎没有正面登场,他的戏份大多时候还是通过其他人的对话来完成,给人一股神秘感,直到影片最后才正式闪亮现身。影片拍得很大话,基本上就是形象高大全同时又是神枪手的主人公们,大战智商几乎为零又枪法奇烂的敌人,其结果当然“不言自明”了,不过这部影片的确影响了几代人,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至今对其回味无穷。)

70.《桥》(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堪称经典,相信大多数出于在1985年前的人士都听过
(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样,是一部大话片,打不死的主角使用打不完的子弹横扫愚蠢得令人惊讶的敌人,同为炸桥故事,不如《丧钟为谁而鸣》和《桂河大桥》来得启人深思,不过片子拍得很朴素,就像我国的《地道战》一样。《瓦尔特》和《桥》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我国所谓的“红色经典”重点“模仿”的对象,这或许就是后来再也没诞生像《地道战》一样出色的作品的原因吧。)

71.《兵临城下》(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动作
备注:又名《决战中的较量》。改编自真人真事,但爱情戏与史不符
(这又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题的影片,不过商业化色彩过浓,论场面,不如俄版,略显卖弄特效;论反思,不如德版,且有偏见之嫌。故事重点放在两个敌对的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上,颇有娱乐性。应该说美国佬的心胸还是比俄国佬宽一点的,即使在冷战时期,老美也拍过一些歌颂俄国的电影,当然俄国也有拍过正面表现西方文化的片子,如《福尔摩斯》等等。)

72.《风语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追风战士》
(吴宇森的作品,故事围绕着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封密码电报展开,贯穿着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美国人认为本片缺乏创意,叫它落个了票房大惨败;中国人又觉得它失却了吴宇森以往的风格,结果是两面不讨好,让人倍感四不象。当然故事情节还是具有可观性的,尤其影片表露出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很值得称道。)

73.《东京审判》(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庭审
备注:导演在新浪博客上明确地表示,本片原版长达4个小时(但目前只能看到2小时的删节版);梅汝璈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最终于1973年去世
(本来我不打算选入这部影片的,但考虑到这是一部导演首次执导、举债高达500万、没有任何官方支持、于北京郊外的菜棚子里拍成的电影,想想也不容易,虽然不如两部《纽伦堡大审判》,但至少要好过那些恶心的国产政策片。本片的不足之处网络上批评的言论多的是,在这里不作赘述,不过说真的,当中的爱情线俗不可耐。虽然影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反面人物进行简单的“脸谱化”,但却将其“雕塑化”,他们表情生硬、个性苍白,我们没有必要去站在人渣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但却有必要去思考人渣“形成的过程”。日本拍“招魂片”《自尊》时得到了各界强而有力的支援,而《东京审判》却差点因资金缺乏而流产,这很令人深思。)

74.《七七事变》(中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国民党正面战场
(这部片子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非常的浓,比起《血战台儿庄》而言退步得很明显,这类题材应该起到让人反思的作用,而不应该如此的简单片面。影片一方面强调了何基沣等人的事迹,却淡化了吉星文在卢沟桥战役中的作用,这并不客观。有些剧情拍得很做作,例如赵登禹牺牲的情节,居然还要搞旋转二圈+慢镜头,显得不伦不类。当然本片还是比较严谨的,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

75.《梅花》(中国台北)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生活
备注:本片的主题曲《梅花》后来成为两岸三地的经典名曲
(台北地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三部台北的抗战大片《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不同的是,本片把中心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

76.《我爱夜来香》(中国香港)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喜剧
备注:《鬼马智多星》的姐妹篇
(这部影片对我们而言已经是熟悉得不用再作介绍了,片中可谓明星云集,林青霞、林子祥、泰迪罗宾、徐克、秦沛参与演出。影片的意识形态是否恰当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了一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经典,尤其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女人十八一朵花;男人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77.《U-571》(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影片上映后被批篡改历史,最先破获德军密码的不是美军而是英军
(大话片的“集大成者”,基本上就是看着娱乐,许多情节经不起推敲,一艘潜艇并非光靠几个人就能轻易操作的。本片无论是从历史的真实性、还是对人性的刻画,都远远不如同一题材的《从海底出击》。)

就到这里吧,如果把《战争三部曲》算成三部影片,再加上《做人的条件》的话,本文实际收录的作品已达到了80部。

*细心的朋友大概会发现,我的这份名单少了一部人气很高、原本似乎该列上来的作品,即《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篇:《硫磺岛家书》。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旗帜》的剧情不如《家书》来得“好看”,但我对此不以为然,《家书》是远远不如《旗帜》来得富有思考性的。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他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个人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主人公之一的栗林忠道,曾在粤港地区进行扫荡,还抢掳大量妇女充当慰安妇,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我是个中国人,同时还是一个广东人,于国于家,我都不可能对栗林忠道产生任何好感。《硫磺岛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本片一点反思也没有,倒是有些冤枉,但在对战争的反思力度上,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PS:不算入合拍片和《地道战》等只在国内倍受青睐的作品,中国大陆在国际上,大概只有《血战台儿庄》和《鬼子来了》这两部二战影片拿得出台面,其中《鬼子来了》因为禁播导致票房惨淡,所以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实际投资其实只有180多万,主要由民间出资,参与演出的解放军战士们不得不睡在很破旧的地方,但他们的认真、执著,使影片最后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国际影界的称道(其中在香港地区打入TOP10排行榜前三位),这股坚韧的精神今天又有多少剧组能够拥有呢?现在拍抗战片的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偶有一部,然而真正有诚意认真地去拍摄的,几乎没有……网上有人居然拿《莫斯科保卫战》来论证中国的二战片如何的落后,这实在很滑稽,这位仁兄也不想想《莫斯科》是什么样的片子,这种全景式战争的影片每次拍起来动用的专业人员数量可谓是“成千上万”,其中《解放》动用的军人甚至达到了三万多人,即使是被这位仁兄说成是场面不如《莫斯科》的《血战台儿庄》也动用了近千人,这类影片耗资极其巨大,可不是说想拍就拍得出来的(这么多兵力还不如去抗震救灾来得好),别说中国了,即使是俄国佬自己也未必能够再拍得出一部《莫斯科》来,因而有人断言《莫斯科》已成“绝唱”。FQ绝不是罪过,尤其是“314”之后,我觉得我们国人还是可以适当愤一愤的,但如果愤得很无知——而且无知过了头,不加分析地指责是非(包括国产货等),那就十分可笑了,这非但不能给我们国人争光,反而只会败坏自家人的形象而已。其实,中国现代军事片不如欧美的地方,绝不是在画面、投资这些表面原因上,而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一点,花再多资金也只能拍出外表华丽、但娇柔做作的烂片而已,这无非就是在一块发臭的面包上涂着一层美丽的奶油,却还恬不知耻地称它为“蛋糕”。1986年,美国著名导演、共产主义者伊文思曾来到中国讲课。有个中国学生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一部作品,影片中有个战士在哭的画面,伊文思问这名学生战士哭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分钟”,伊文思又再问这个情节拍了多久,学生回答“十几秒”,伊文思听后十分生气,批评道:“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里没有一个学生!”

[名词解释]

大话片:关于“大话”的定义,熟悉《大话西游》的朋友应该不难理解,反正大体上指那些夸大自己、歌颂战争的影片,这类影片的性质往往决定了它不够真实,甚至有时候还不尊重历史,如《反攻缅甸》(未删节版)、《U-571》等等,但大话片基本上只是娱乐的,大多时候只是为了讨好观众,并没有多大思想上的危害,所以不必太介意影片中的内容,这种影片在美国好莱坞比较常见;

政策片:即为当权者服务、跟着政治风气走的电影,这类作品无所谓真不真实,但常常会将广大人士的劳动汗水全部归功于某一个人物、或政治组织的“英明”(如苏联49年拍摄的《攻克柏林》),有时则是断章取义,虽然没有编造事实,但刻意突出自己的光明面、隐瞒自己的黑暗面(如《易北河两岸》)。政策片的政治色彩是很浓的,但也不是没有比较客观的时候,如《巴顿将军》等等;

招魂片:吹嘘军国份子、美化侵略者的作品,例如日本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将东条英机塑造成为日本天皇牺牲的“烈士”(影片中还有南京大屠杀的证人被机智的日本律师驳得哑口无言的场景)。由于在德国这种情况很罕见(而且在德国歌颂纳粹的话可能会面临五年的牢狱之灾),所以此类影片似乎成了日本右翼的“御用片”。

[目录]

[原创]经典二战影片77部

第01~40部分:http://hi.baidu.com/sunquan/blog/item/765cd0a2dce4d6a8caefd066.html

第41~77部分:http://hi.baidu.com/sunquan/blog/item/6985ddc466ca66ce38db4965.html

(注意某些影片有多个译名,请点击以上两个地址查看相关介绍)

美国(23部):☆《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父辈的旗帜》、☆《中途岛》、《沙漠之狐》、《英国病人》、☆《音乐之声》、☆《虎!虎!虎!》、《坦克大决战》、《大独裁者》、《生死大逃亡》、《丧钟为谁而鸣》、《德国好人》、《兵临城下》、《风语者》、《U-571》

德国(20部):☆《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过客》、《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中国(8部):☆《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俄国(6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南斯拉夫(4部):☆《没有天空的都市》、《逃离索比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波兰(3部):☆《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英国(3部):☆《遥远的桥》、☆《桂河大桥》、《空军大战略》

法国(3部):☆《虎口脱险》、《光荣岁月》、《广岛之恋》

意大利(3部):☆《美丽人生》、《血战阿拉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

日本(2部):☆《望乡》、《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妈妈》、《命运无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202.html

更多阅读

瓜叶菊播种出芽后如何养护 瓜叶菊播种

瓜叶菊播种时间一般选择8月中旬。瓜叶菊性喜凉爽气候,不耐炎热高温,生长适中温为15度—20度。应把播种箱放在荫棚下面,或放在树荫下面;如果是采用畦播种,那么在哇土的上方一定要搭荫棚,以减少太阳的辐射热。播种后的一些养护要点:1、除

日本的14部经典二战影片 二战影片大全

日本视角的二战影片14部№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

莱伯特提醒:夫妻生活多久一次

莱伯特提醒:夫妻生活多久一次——简介爱爱是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相信诸位都没有异议,夫妻生活多久一次,却值得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是一言难尽的。一般来说,20~30岁的夫妻,一星期3~5次;31~40岁的夫妻,一星期3~4次;41~50岁的夫妻,一星期2~3次;51~

经典二战影片77部 二战经典影片

网上有篇叫《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观影指南》的文章介绍了20部二战影片,应该说那位作者推荐的基本上都挺不错,笔者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扩充一下内容,推荐一下更多的二战精品影片,为了纪念7·7事件,就选77部吧。笔者认为,虽然“永

声明:《经典二战影片77部41~77 二战经典影片》为网友大萝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