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

第一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教育反思

1、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为什么教育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

答:我认为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都是素质的突破口。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而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道德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即要求老师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学生,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自身获得进一点好展,直至成为学者型教师。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为什么”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相比之下,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没有教师不断的学会教学,学生的学会学习很难保证。

第三,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已。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体操作中更侧重哪个环节的训练,从各个环节的提高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比如在某一次反思性备课中,可以专门训练引入这个环节,课前设计几种不同的引入方式,根据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加以鉴定比较哪种引入更适合哪种类型的课程。这种方式使都是水平的提高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点上,既有实效性,又增加了教师的成就感。

第四,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都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实行的大班教学中,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需要教师细心体会,对自已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已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的反省,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已要讲什么内容,为什和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如课前预计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出可能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对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呈现是否清楚合理、教学是否得法等方面的分析

2、结合你的学科教学实践,说明教育反思应当从何处入手?如何反思?

答:教育反思应该从如下入手

1.强化理论学习,暴露“困惑点”,进行教学反思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高屋建瓴,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暴露“困惑”的过程,引导反思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教育教学的理论源泉,勤于思考探索,才能从低层次、浅水平、多重复的教学困惑中走出来。我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法”陈旧之处。
2.注重案例研究,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
案例最具可思可学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具有对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实践中,可重点做好两点。第一是提供单一课堂案例。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话,思想碰撞,就可能茅塞顿开。我们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每周观摩一节课,并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执教者的情感投入如何,问题的设计如何,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的评点如何,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如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如何,教学效果如何,三维目标实施情况如何。第二是举行“同上一节课”活动,提供对比案例,让更多的教师来观摩,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进行评价,并思考“这节课让我来上,我会注意哪些环节”。
3.狠抓课堂教学,针对“习惯点”,进行教学反思
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纳入原有的经验框架里,在原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求解释,课堂教学变化不大。这些“习惯点”,更是教师应深入反思的地方。我们可做好三点:课前反思——充分了解学生了吗?课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高效有序?课后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了吗?
如何反思

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反思
(1)自我说课反思
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要求自己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暴露出来。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系统,从而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这也是教学前反思的重要途径。
(2)观摩教学的反思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品味、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水平,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3、写一篇关于你的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或学生管理方面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答: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第二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案例

1、什么是教育案例?它与教育反思有何区别?

答: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案例就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其叙述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事。

再简明概括地讲,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区别是:

1)、教学案例是事件,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教学反思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习惯。

3)、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2、研读教材案例“寻找数学复习课的新与乐”(第53页),与教育案例的的概念对照,你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应具备的特征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答:我认为它符合教育案例的特征,判断的依据为:

教育案例就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它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案例包括如下特征:

( 1 )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

( 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 4 )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教育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境的记录,是对“眼前”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境的描述,它不能杜撰和虚构所谓的“事实”,也不能由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教育案例描述的是具体的、特定的需要进行探求和解决的疑惑问题。教育案例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一个场景,这些片段场景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案例不是课堂实录,也非教师的教案或教育个案

3、写一篇与你的学科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有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

答:

难忘的事

1、案例内容:第一节课,当我走进教室,教室里异常安静,我看到了破碎的玻璃,我很生气地问到,“谁打破了窗上的玻璃?给我站起来”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没有打玻璃的同学站起来”,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揭发打玻璃的同学有奖?没有一个同学吱声。查了一节课,没有任何结果。

2、案例分析:为了一块玻璃我“折腾“了一节课,45分钟就这么过去了,想想很后悔难忘。

其实在城乡结合处或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周围环境较为复杂,鸡飞狗跳,人声嘈杂,风能吹掉窗户上的玻璃,雨也能打掉墙上的砖块。

3、经验与认识

工作应该注重调查研究,稳定情绪,戎骄戎燥,方能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

1、研讨型论文与经验性论文二者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答:研讨型论文指的是研究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性东西,

经验性论文是由自己或别人的经验所得的东西,也就是论文的出发点不同。

2、调查报告与叙事研究报告有何不同?

答:它们的区别是:

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调查主体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应用文书。它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传递工具,是其转化为社会效益,发挥社会作用的桥梁,为决策和调整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教育叙事,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并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3、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际,写一篇叙事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

答: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并没有获得预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学生完成任务的状态不一而足,产生了不该有的层次。如何消除学习效果上的层次,大面积提高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该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中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学习,达到信息共享,提高的非常快。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分组围坐在一起,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开始,学生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教室里马上就是一片嗡嗡的声音和学生忙碌的身影,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和做什么。有的是组长一个人在发挥,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合作的分工意图不明确,学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还有的学生自个儿在忙……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讨论就齐刷刷地停下来,紧接着小组汇报开始,听到的是“我认为怎样怎样”一些很有条理性的回答。这样流于形式的合作就成了走过场的“合坐”,被教师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寻求高效率的合作学习模式,是我们不息思考、研究、探索的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合作学习中分组、任务与活动、评价这三个环节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着重考虑这几个方面。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可以教师指定分组,也可以由学生自愿组合,但是小组的形成必须符合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不当的分组会导致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性别和知识储备;根据需要合理分配小组的数量,以及每个小组的人数,每个小组由若干角色组成,这些角色可以不定期的互换,避免小组分工不均。但不论如何分组,都应以增强学生独立完成的作品能力和逐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为大前提。

例如:在《信息安全》一课的教学中,第一课时,由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出信息安全的问题,然后由学生议论,师生归类出常见的四个安全问题,“密码安全”、“信息交互安全”、“信息防盗”、“信息防丢”,再由教师指定分成四个小组,并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word文档。第二课时中,先由各组简单介绍后,打乱组别进行二次分组,确保每个新的小组中都有四个安全问题的研究者,让新组中的每一个同学相互介绍信息安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最后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以生活中的一个个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案例精彩之处在于教学中打破分组常规,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与知识储备的变化,大胆的利用二次分组,保证新组中每一个课题都有学生参与知识的传播,营造了一次小小的头脑风暴,使知识呈辐射状高效传播。

、任务驱动是小组合作的目标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确立课堂的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合理分配小组任务。说到任务,我们还是该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无疑是最有效完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之一。不过,这里的任务驱动法是结合了分组合作的形式。利用任务驱动法,将两个或者多个个体组织在一起,互相合作,互相资源,共同完成目标。其策略是:人人参与学习探索,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个人的进步和团体的进步紧密结合。

例如:在讲解《Excel综合实践》一课时,围绕“假期去太行大峡谷旅游”这个主题任务开展教学。教师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预算去大峡谷的旅游花费,并比一比谁的花费最少,看的景点最多、吃的东西最好、住的地方最好。

教学过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网站,小组成员利用互联网进行大峡谷旅游的吃、住、玩、行探究学习,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并进行汇报演示。

三、评价是再次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再次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的学习重在学习过程,学生只要对自己的某一方面满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因此教师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坚持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同时互评也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继续学习。事实证明,对于小组之间以及小组内部的褒扬式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兴趣培养和保持,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例如:在“走进榆次——我的网上家园”为主题的制作电子报刊的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分组准备

1、通过学校自己的网站向学生发布关于调查榆次的基本情况的主题研究给出几个题目请同学自愿选择(榆次的历史以及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资源比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成因、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问题)

2、讲述合作学习方法和合作过程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在学业目标和交际技能目标。

3、根据学生的能力,选定组长,由组长,自由编组。

根据老师要求,由组长自行组阁进行分组(4~6人一组),明确分工,初步安排各自任务,做好设计的准备。

小组登记表如下:

组长

组员

分工

情况

活动

过程

记录

组员

表现

记录

评价准备

1、播放一个已有的作品。

2、明确学习目标,说明作品的评价标准。

3、组织学生小组内合作,强调人人参与、评价到人的重要性。

观赏、分析别人的作品,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作品的特点,风格、突出特点。

通过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小组协作活动

1、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进行分工和协作。

2、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各组的情况做好记录。

1、利用老师给的素材和小组事先准备的素材进行加工。

2、小组内既分工又相互讨论研究出现的问题,并商量解决的办法。

3、做好详细的记录。

1、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学会交流,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小组自评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1、完成作品后,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

2、根据个人的表现,讨论每个成员的得失,填写合作评价表。

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作品展示

老师评价组间评价

1、对各个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2、组织组长对成员的参与情况予以点评,完成合作评价表。

1、展示小组作品,对小组分工、作品加工、成员参与等情况做介绍。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他评。

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交流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对创作者是一种鼓励、认可,也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表率和激励作用。

教学小结

对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知识点的处理情况作一个简单扼要的小结,多肯定、褒扬外也要中肯的评价。

1:自查知识点方面的优缺点。

2:自查在小组合作中的心得体会。

1:知识小结,做到知识系统化。

2:学会学习,学会相互协作。

合作评价表

评价项目

等次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合作的积极性

中等

仍需努力

完成分工任务

中等

仍需努力

合作意识

中等

仍需努力

小组完成

任务情况

中等

仍需努力

结论能力

中等

仍需努力

“走进榆次——我的网上家园”电子报刊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后,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进行的研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到了评价的完整性,评价机制中不仅包含了作品本身的评价,更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程度、小组合作开展情况、小组完成合作任务等情况。良好的评价机制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时实施组内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兼顾了小组合作,又关注到学生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及时发现并解决小组内的冲突和利益关系,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建立团体间“荣辱与共”的意识,既要发挥个人才智又要注意到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只有人人参与、无人掉队,才能取得更好的荣誉和成绩。

总之,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组、任务与驱动、评价是教师应该注意到的三个重要环节,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一种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教与学形式。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合作技能的培训,合理分组,创设好情境,设计好任务驱动,适时参与、评价,使学生会合作、想合作、乐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实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课程总目标奠定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825.html

更多阅读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价标准》 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下载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发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希望对大家作毕业设计或写文章时有用,如果好的话,可别忘了回一下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价标准(100%)一、选题与综述(20%)1、

声明:《《教学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 多媒体教学案例反思》为网友狂妄的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