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目标管理的定义

(论文保存2006)

扁平式组织结构的优点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构成了影响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顾客、竞争和变化。过去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的大型企业已难以取得今天市场上的竞争力,过去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科层制”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企业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为了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要进行管理思想上的革命、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上的重组、管理手段上的更新。

为此,许多大企业都尝试重新设计它们的组织,以获取小规模组织的弹性,并同时保持大公司的规模经济,以便适应快速多变的外部决策环境,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于是,一种“结构形式扁而平,管理层次较少,管理幅度较大”的组织布局,即“扁平式组织结构”

扁平式组织结构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由于管理层次较少,同高耸结构比较起来,具有以下优点。

(一)信息传递快、失真少。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的传递,不论其方式如何,都必须及时和准确,这是最根本和最高的要求。传递迟缓或失真,均会造成决策失误、组织失控与指挥失利。扁平式结构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点体现在: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还使信息的上传下达降低了“在途损耗”和人为因素影响,而且对信息管理的职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二)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

将几个部门的职责组合在一起,精简某些纵向层次、拓宽管理跨度,以使组织扁平化和更少官僚机构的特征,最显见的益处就是精减人员而提升效率。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的方便,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趋势。扁平化首先是把过去的一些管理层级“技术化”了,并相应地提高了各层级的责任与任务。

(三)便于高层领导了解基层情况,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

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可以更直接、更详细地考察、了解企业基层的各种生产经营信息,尽可能多地掌握管理决策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那些有关企业战略决策的信息;同时,一些项目决策的反馈信息也能够更快、更直接全面地传达到高层领导者。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扁平化结构中各个层级的参与度会更充分,基于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在决策过程中得以表达,使得“每一项决策,尽量由最低可能层级和最接近行动现场的部门及人员去制定。”

(四)有利于基层管理人员成长。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权责一致”要求: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既要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和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又要赋予完成其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在扁平化结构中,由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工作任务重、精力分散,因此对他们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更加注意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和绩效考核。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人才挖掘与培养,而且有助于基层管理人员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其综合能力。

(五)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管理的环境变化日益加快和复杂化,这就要求管理决策者必须具备“迅速地解析问题、抓住关键、明确指示,并使部下准确理解和有效执行,从而提高绩效”的能力。在扁平化组织中,由于层级减少,企业的“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环节更加紧密,主管人员与下属的联系沟通密切,信息传递快而充分,利益相关性更明显,这就要求在每个层级的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各层级之间则强调人与人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为应用,有关组织结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的理论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组织中的中层功能正逐渐由计算机来处理完成,使得管理幅度变宽和管理层级变少,组织也日益有高耸型走向扁平化。组织扁平化是未来管理向领导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挑战。现代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承担起新的责任。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2005年岁末,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产能过剩,整个经济出现通缩迹象,理论和实业界各种观点聚焦于此,探讨政策调控、干预的各种可能性决策,呼唤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尽快出台……无数事实证明,在社会整体的宏观层面上,有些经济现象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控制的,或是不能及时有效进行调控的,必须依靠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实施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的调节和干预,即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

政府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政府、市场、企业这三个最基本或最主要的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互动过程,其实质是政府通过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市场运作过程,对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产生激励或约束作用,从而把微观经济活动与一定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协调起来。

任何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管理的经济,没有任何政府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即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持续的通货紧缩趋势。从总的经济运行来看,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势下,我们的市场经济更需宏观调控来护航,以便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基石。

一、经济改革必须以宏观调控作保障

不讳言,自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是靠“试错法”,一步一步地将中国由计划经济引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来的,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经济在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制定政策的方法往往被称为“渐进式”,也有人用“经验主义”来定义,即,我们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前人实践经验上并无切实可靠的借鉴和保障,只能在不断地尝试、挫折、总结和修正中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市场作用逐渐加强,一些前期的先导性政策及滞后性改革的矛盾日益显现,并成为阻碍经济运行的“瓶颈”。如近一年来颇受舆论关注的“行业性垄断”,外资、合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成品油与原油的价格倒挂以及农产品价格过低等问题。这些矛盾是无法靠市场功能来化解或调控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政策来解决,或制约或鼓励,或放开或收紧,以减少完全市场化的错误成本,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力所不能及的作用。

二、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战略必须依靠宏观调控来降低风险

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有三个显著特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转型,非同寻常地融入世界经济,以及高水平的投资及投资增长率。在市场化和融入世界经济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足发展,成就显赫,为世人所瞩目。但其中也有些值得警惕的现象,如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高、对外商投资依赖性较高等。另外一个更应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依赖高投资,而且依赖投资率的不断增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前5年,中国每增加1美元收入,需要3.3每元投资。但自从2001年以来,这一数字是4.9美元。这就直接造成了当前我国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增长的经济格局,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可遏止地累加。可以说这些事关全局并带有一定系统性特征的经济风险,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来调控,是难以见效的,有的甚至会火上浇油。因此,必须靠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协调市场矛盾,控制经济风险,逐步完善我国更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加消费并减少投资,降低投资的浪费程度;减缓出口增长率,扩大内需;缩小外汇储备以及建立高效金融体系,等等。宏观调控在这些方面有充分可行的政策手段可利用。

三、宏观调控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与紧缩

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其规律表现为:首先是引起投资品需求的扩张,继而引起消费品需求的扩张,再进而随着完工投产导致生产能力和产品供应的扩展。因此,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次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市场经济中,这种通货膨胀与紧缩的周期性循环特征,是由于市场力量惯性发展造成的,也是市场力量无法改变的。必须有一种场外力量,即靠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来给市场“降温”或“加热”,抑制危机的扩大化、全局化。

前几年,为对付通货紧缩趋势,中国政府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叫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用赤字国债来扩大内需”。到200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效果得以体现,遏制住了消费指数的持续下滑,通货紧缩趋势开始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随后的两年中,我国经济又因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发了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许多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突出地表现出来。整体经济运行中面临着诸如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如房地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和能源、资源性原材料供应紧张等十分棘手的问题与矛盾。为此,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由前几年的“从松”转为“适度从紧”,即;即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即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有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紧有松、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保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平稳较快地航行。

中国近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即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依靠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宏观调控,即可以有效抑制市场缺陷,避免过渡市场化而引发的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等阻碍经济健康运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又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协调、控制和积极引导作用,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效益最大化。因此说,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

如何调整优化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目标管理的定义

当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最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二、三产业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不协调,地区关系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个人收入关系不协调,等等问题。一方面,一些行业、地区和部门扩张过快,投资过大,导致经济运行绷得过紧。但另一方面,还有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行业偏冷,比如,农业、西部地区以及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的投资还很不够,发展还比较滞后。为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就要坚持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的原则,既要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盲目发展,又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一、缩小“三大差距”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是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低,消费水平就低,市场需求就难以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不足。目前,国家已经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向农村倾斜。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为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化,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分享改革的成果,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同时还要处理好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因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的畸形消费、犯罪率增高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个人能力不同的因素,也有机会不平等的原因,还有一些人是利用手中权力谋取利益而暴富。对此,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来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要;通过改变制度安排,尽可能为人们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对那些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要坚决打击。为遏制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的趋势,继续搞好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总之,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调控,努力缩小这三种差距,是优化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基础性前提工作,是目前政府和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最主要问题。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个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和人口、就业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无论是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还是钢、煤、原油等加工性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率都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与此同时,人口、就业的压力之大,又堪称当今世界之最。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的先天不足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在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的条件下,我们却长期维持着一个“两高、两低”的增长--发展模式,即高投入、高增长、低产出、低效益。中国每单位GDP产出的能耗率,常常要超过发达国家若干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在低效率下依赖大量耗费资源得以维持的。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两大战略性难题,着眼点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生产方式的高科技含量,通过新境界的积极引入和对传统产业的深入改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达到缓解人均资源配置占有水平低的发展矛盾。其二,改造内部生存、发展环境。为了民族、社会、国家的长期发展利益和生存利益,必须从现在就着手考虑采取重大战略措施改造内部生存、发展环境。在这里,核心问题是考虑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发展短缺”,而且应当同解决国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出的问题则是:如何长远性地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的发展短缺和南方土地资源的发展短缺。这种战略大思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更长远意义,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变革的根本性举措,同时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要达成的最理想结果。其三,经济发展结构的外形行调整与转移。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起了巨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产品供给能力,是国内市场无论如何消化不了的。生产能力的增长和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增长仍将长期存在巨大落差。在这种态势下多方面发展矛盾一定会逐步尖锐起来。因此,必须实行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外向型战略调整与转移,即:除关系国防安全的重要资源型企业外,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特别是有选择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到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消费国……

三、解决不平衡问题,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失业增加、产权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以及利益群体分化等问题,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加明显,因此,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协调、平衡推进经济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就业和失业问题突出。为扩大就业问题,政府的政策取向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最近几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拖欠农民工工资、学术造假以及频发的矿难和日益严峻的交通安全等引起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完善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能忽视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应通过建立经济与社会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完善我国经济结构的核心内涵

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于产业,包括产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结构优化与协调等。“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了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强能源、水利、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产业建设突破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和资源瓶颈。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今后几年,我国的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扶持资源节约型、节能降耗型、绿色环保型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产业优化的宗旨就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势必要进行关闭或转移,那些落后工艺、设备,低附加值产品将被彻底淘汰。

只有产业结构的优化才能促进全社会经济结构的完善,因此,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结构首先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入手。

综上所述,优化完善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处理好平衡与发展、增长与发展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绝大多数行动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的。在活动的持续进程之中,人们不断地把自己的行动与既定目标加以对照,以便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或发展)的速度、当前的位置与达成目标的距离,随着目标距离的不断缩减,人的行动动机就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目标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对于每一个企业或组织同样必不可少。尤其在企业,“目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者应当为下属们确定目标,并把自己的意图明明白白地传达给他们。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强调指出:“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就是必需的”,并且“期望一个经理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

企业的目标必须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化的战略选择,具有客观、具体、可分解和量化的特点,包括:长远的整体性目标和分年度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各项目目标,如成本控制目标、市场开拓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等等。

目标管理是一种令人鼓舞的方式,是激励团队、协调工作的有效方法。如果失去了目标的引导作用,企业的员工们就会对自己行动的目标莫名其妙、糊里糊涂,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将大打折扣。在众多西方企业的管理实践中证实,目标在企业管理中有多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管理工作都是精细的和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这一点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如市场开拓的成功与否,就要看市场占有率、总销售额等具体数字,以及这些数据的横向与纵向比较的结果。目标管理的明确实施,既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空泛化和流于形式,又能够对各项管理工作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任何形式或目的的管理,其最终要求必定要归结到达成某种目标结果,只有这个目标结果是清晰明白、具体可见的,整个管理活动所有的参与者才能够向着这一结果目标而努力,并以这一结果目标来衡量、评价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目标日趋统一。因此说,确定目标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凝聚向心力、激发向上力,为团队指明方向

目标给人指明方向。如果你连去哪里都不清楚,又怎么能知道何时到达胜利的彼岸。有了目标,你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以及奔向前方的途径。

目标是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目标不但使人有所追求,而且也能够使他们从日常平凡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心中产生出一种激情和力量。因此在遇到极限挑战时,总是备受鼓舞、干劲十足。人们要想做成某件事,就得有个明确的目标—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目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指路明灯,没有目标和方向企业就不知该往何处去,还会为此浪费大量的时间;有了目标,就能集中精力,奋力向前。

当员工是新手或对特定的工作不太了解时,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目标还能使员工很快明确工作的内容及先后顺序;有经验的员工可以将清晰的目标当作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的基础。

(三)战略性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战略性的目标管理不仅指企业的长远总体目标,它还包括经营管理过程中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维持与加强的各关键性管理领域,如成本控制、技术研发与储备、市场开发等。在这些关键领域,系统、科学的目标管理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企业的长远总体性目标是企业前进的“航标”,没有明确的航标指引,企业就会陷入随波逐流、混生度日的窘境。美国AT&T电话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选定了“成为誉满全球的电话机供应商”这一宏伟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AT&T又重新制定其长远的总体目标--“成为世界性信息管理和革新的主力军”。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引导、激励下,AT&T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全球翘楚。

再如“成本控制”的目标管理,它是企业保持旺盛竞争力的一件“利器”,关乎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各个重要环节。对此,S·安赛利在《目标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新领域》一书中写道:“目标成本控制远不止是成本控制,它指的是利润规划,这种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迫使你考虑顾客的需要,设计产品时应先考虑市场。”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的许多企业都取得显著成果,这说明,这种方法所能提供的比它表面看起来的要多。卡特彼勒公司的汤普生说:“如果用得适当,目标成本控制是实现顾客满意度和赢利目标的关键因素。”

可见,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选择与确定,对之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选项,其决定性与关键性意义无可替代。

当然,“目标管理”虽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一剂“良药”,但绝非“灵丹妙药”,它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们还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目标管理”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当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一)为目标所累。

一些企业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机械化、甚至教条地围着目标转,无形之中,将自己的目光变得狭隘了,也就失去了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地面对市场情势发展的选择。目标是好的,管理执行也是中规中距的,但结果却不见得圆满。或是错失了因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机会;或是因客观的、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无法达成目标而迷失了方向;还有,因目光太窄、缺乏因变制变之策,虽达成目标却落后于人的企业也不乏其例。这些都是为目标所累的结果。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经济环境又是瞬息万变的,过于呆板的企业管理目标,因缺乏灵动性而使企业背上了包袱,成为掣肘,哪怕这一目标是科学合理的、十分完善的。时间会改变一切、环境会改变一切,切不可让企业在一个完美的目标中迷失。

(二)目标缺陷造成企业被动。

企业管理的目标缺陷表现为:目标大而空,不切实际;不具体,没有合理地分解成可操作的小目标;内容繁乱、主次不分、没有重点;缺少沟通,没有有效传达至员工;等等。有缺陷的目标管理起来无疑会造成更多的混乱,混乱无序是管理的大敌,为管理者所忌。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有缺陷的目标,对内,容易使企业内乱自生,缺乏统一协调,甚至制造各种矛盾;对外,影响企业形象,造成竞争策略的无序和被动。总之,有缺陷的目标会给目标管理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甚至使目标管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

(三)缺乏执行力。

目标管理最为恶劣的现象就是缺乏执行力,其原因有三:一是目标本身不可执行或难以执行,如过高、空泛的目标;二是管理者的“只打雷、不下雨”。企业只有完善的计划、程序、过程及准备,却没能真正实行;有时企业已经接近成功的终点却又偏离了目标;有时是没有彻底地完成一个目标就开始了其他工作。三是员工对目标的执行不积极,如,对企业目标的不了解、不理解,缺乏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的问题,目标执行规划的不完善、不清晰,等等,都会影响、制约企业团队对执行目标的积极性和进程。目标缺乏执行力,不仅仅是影响目标达成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直接走向失败,这绝非危言。

总之,企业的目标管理已被西方多数企业的实践证明: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利器”,是促进企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但,这一管理方法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运用过程中不可脱离企业实际,更不可忽视整体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是为利弊之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6997.html

更多阅读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格式

律师函的定义及格式  律师函,又称律师信,是指律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就有关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披露、评价,进而提出要求以达到一定效果而制作、发送的专业法律文书。   1、律师函的本质  律师函是律师对某一事实进行法律评价和

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的表现

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百灵社区·《前沿周刊》◇刘松萝犬儒主义的定义与表现形式——《超越犬儒主义》开篇刘松萝一、革新、乱世与犬儒主义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世纪。与历史上的保守相反,中国近代变革的进展之迅速,让人头晕目

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 一维数组初始化为0

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和引用1.一维数组的定义方式为:类型说明符 数组名[常量表达式](1)数组名的命名方法与变量名相同,遵循标识符命名规则;(2)数组是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常量表达式,不能用圆括号;(3)常量表达式表

职业经理人的定义是什么 职业经理人的素养

主持人说:问一下赵老师,职业经理人的定义是什么?赵孔文说:经理人在定义当中,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概念,比如说一个人所具备的经营企业的能力,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目前在商业企业当中最稀缺的人力资源,也是争夺人才的焦点,职业经理人

声明:《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目标管理的定义》为网友温壶苦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