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此人真有愧对才华二字,因个人认为真无才可言,本不想评写,有时名气并不能代表才华!
其实呢,用闻一多先生委婉的说法很贴切,因为这句的时代原因反而是很中肯的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这句话好有深意呀~
所以我不写个人感受了,只是转载百度上别人的评说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年-1980年)
  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沫若离家,
  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
  (这个不能算人品问题,张虽然可怜,毕竟是包办婚姻,不减分)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
  安娜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
  他们生有五个子女:长男郭和夫,次男郭博,
  三男佛生,女儿淑子,四儿志鸿。
  1937年,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到中国,
  当他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选择了离开,
  后来还是中共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上的帮助。
  
  在日本期间,他追求于立忱三年,
  口口声声称与安娜没有感情,决心要摆脱安娜,
  但于立忱怀孕后,马上改口
  1937年五月,于立忱堕胎后自杀
  他还写文章冤枉当时在日本的郁达夫和于有染
  料不到于立忱有谢安莹这个闺蜜,纸包不住火
  
  回国后,他追求于立忱的妹妹余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年-1979年)同居,
  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共生四男二女,
  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另一小儿子姓名不详。
  1951年,安娜要求见郭一面,郭托辞拒绝。
  请求组织帮他摆平
  周总理等人看不下去,
  将她安置在大连,
  委托大连大学的校长李一氓全面照顾安娜的生活,
  毛泽东在开会见到郭沫若之际,
  偶尔还会关心地寻问郭是否给安娜寄了生活费。
还有许许多多的传闻,他有好多的所谓知已,没有实证不说,但我个人信,所谓风流才子自然有浪蝶叮,  
  早年写的新诗,只有激情,文采极差,什么我”想你的乳龘房变成一座坟“、“爆炸爆炸爆炸”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连想歌颂他的研究者都说,郭早年主要是激情,文字比较逊色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