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道德讲堂

原文地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者:向德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向德荣

 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论述,浅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1.价值
  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价值包括本体、源泉、结果及核心本质。人即价值本体,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整体发展,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整体发展。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价值体系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
  3.核心价值体系
  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体系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导价值体系,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就要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是对林林总总事件的发生、运行或物体存在样式进行了统括性的精简提炼后所得的核心要领,能够反映现实,具有“普世价值”的坐标体系,给人们一种认识世界、指导行动的原点和维度依据。
  (2)任何社会都会推行反映根本制度和要求、服务于自身需要、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社会意识,更好地巩固经济和政治制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核心价值体系是揭示阶级、政党、国家的核心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阶级、政党、国家的生存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思想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主张、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成熟、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4)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抓住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系统地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凝练在一起,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性质和方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的步调。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个总和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是民族传统文化所熏陶、融汇而成的精神内涵。
  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时代的客观潮流是第一性的,时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蒂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作为肯定的“八荣”与作为否定的“八耻”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优秀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社会评价与自我意识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3.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让社会凝聚成一个能集体行动的共同体,赋予人们行为以意义,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奋发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价值判断呈现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可变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迫切地需要思想引领、精神旗帜、文化导向。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继续认真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具体要求,即“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对于世界、事物、物质的价值属性和能力的观点,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指南针。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内部,成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就如一盘散沙提不起放不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存在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轴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但是,社会上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简单、清晰、明了的“语录”,几句话、几个词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上和学术界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它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期间,各民族、各地域、各时段、各流派、各宗教文化及社会的上层与下层的价值主张与追求各不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样态,但从总体上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四维”,即“礼、义、廉、耻”。以这些内容为核心的儒家核心价值观,应该说提炼得非常精确,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离开这个核心。
  希腊文明中关于自由、民主、理性、科学、秩序、节制等以及罗马文明中关于“私有财产、法治、权利、公正、共和”等重要观念都构成了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提出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人民宪章》,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博爱”。它作为维护和推动西方社会发展共同准守的准则,还被作为一种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在全世界广泛推销。应该说,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中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社会上和学术界还认为,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语言表述越简洁明快越好。比如“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或称为“德先生”、“赛先生”,简洁明快,人人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许多表述简明、深入人心的规范要求,比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道德规范的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四有”新人的提出,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的践行。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冗长、生涩、复杂,不便于记忆,就会难以大众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才能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
  十八大报告起草者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说:“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认识,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更加严整的理论指南。大道至简,任何传承深远的真理、信念、规范等,都是很简单的。越简单、越质朴,越能贴近和反映广大民众所要求的价值观,越具有感召力、影响力、践行力和生命力。“三个倡导”,内容丰富、清晰凝练,简单质朴、通俗易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第一个层次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
富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达到“共同富裕”。判定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要看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共同富裕”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最高层面和谐关系的体现。
  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的载体,物质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物化;精神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现象化。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和谐:和谐,是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最平衡、最协调的正常状态。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最集中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正义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宽容理解是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的良策,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2.第二个层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
自由:十八大报告指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所谓自由,就是由自己作主,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平等: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今天所讲的平等,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正:就是不偏私,正直。公平正义是价值目标,是核心价值,是社会价值判断的最后准心。在中国古代,“正义”、“公正”往往指道德修养,并且是没有个人之私的近乎圣的一种美德,并无作为评价制度、规则的价值内涵。公正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二部分把“公平正义”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重要目标。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比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法治: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3.第三个层次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仁爱德义不谋而合。这一倡导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爱国: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准则,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是公民的生活规范。爱国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大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也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
  敬业:敬业精神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敬业守职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反应和体现,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人生最本质的需求、最美丽的经历是敬业、做事情,一个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的人是懂得生活、有理想的人。
  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针对“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友善: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正气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共产党人品质修养的道德基石。善为德之首。友善的美德渗透到每一天每一刻、显现于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举止上,进而推动中国快步走向和谐。人人有义务讲友善。友善的互动是一种无穷的动力,是一个“爱的循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各级组织任何行业的具体价值规范都必须以核心价值体观的本质内涵为前提,不得偏离其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广泛性,要结合不同行业实际和职业特点,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引导预期,体现职业道德规范的针对性和区别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核心价值观化为点点滴滴的行动。
  4.要引导群众在价值选择与利益回报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自律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
 5.制定相关法律法、法规、政策、制度,营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实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6.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各级人民团体要更好地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

 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作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作B)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关系(比作C)。那么对于A与B,B与C,前者要外化为后者,后者应内含前者的要求;有了前者,后者才有方向和灵魂;有了后者,前者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深入地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浓缩和核心。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如果说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个道德体系的核心。
  (二)道德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1.道德的含义。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2)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3)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4)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一切社会道德的本质是社会为了从整体上来说是减少人们的痛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所确立的人们的行为的规范。
  2.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规约功能。(4)调节功能。(5)激励功能。(6)平衡功能。
  3.道德的作用。(1)道德可以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2)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3)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4)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我们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1.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层面,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3.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4.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四)加强道德修养
  1.政治品德。即指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伦理道德。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标准、原则。伦理,说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应把握的准则。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根基,社会伦理的原理由家庭伦理演绎引申而来。当今,讲伦理道德,是指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品德。
  3.心理品德。品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在心理层面,它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方面的要素构成。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形成道德认知,进而产生关于善恶、荣辱、正义、公平、责任等稳定的道德情感,并升华为果断、坚韧、自控的道德意志,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指导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心理内容主要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自我意识等。
  4.职业道德。(1)热爱事业,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从点滴小事做起,精益求精,思其始而成其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优秀业绩。(2)恪守诚信,言而有信,认真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为人着想,成人之美,深受群众的信赖。(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好职责。(4)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热情为群众服务,不断提高为服务的质量。(5)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履行好对群众、对社会的职业义务,自觉地努力地为群众、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7779.html

更多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法治”解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1997年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后,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法律有其自身的内在正义价值,不单纯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或工具。而后续党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价值观手抄报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来引起激烈争论的

声明:《转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道德讲堂》为网友孤影残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