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

梅兰芳: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

(本文原题是《再度塑造一位爱国女英雄--穆桂英》)

一九五九年是我们建国的十周年,为了迎接这个伟大的国庆节日,全国戏曲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庆祝高潮。各地剧种纷纷排演了精彩节目,有历史戏,也有现代剧,陆续来到首都作预展演出。我已看到许多好戏,有的是成熟的艺人们演的,也有戏曲学校的小学生演的。总起来说,人人鼓足干劲,认真表演,准备在国庆节日大显身手,以满足怀着欢欣鼓舞心情的广大观众的要求。在这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光辉气象中,我不例外地也要为国庆献礼而努力。因此把要到西南地区作巡回演出的原定计划放弃了,在北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排演了一出《穆桂英挂帅》。

排演新戏,本来是我青年时期的经常课程。我记得工作最紧张的一段,是在一九一五年的四月到一九一六年的九月,这十八个月当中,我曾经上演了十一出没有演过的戏,这里面包括时装新戏《一缕麻》等四出,我创制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等三出,昆曲传统节目《思凡》等四出。事隔四十来年,还是值得回忆的。抗战期间我息影八年。自从抗战胜利后再度出台,一直到一九五九年,大部分时间重点安排在各地演出和整理剧目方面,尤其是解放后经常去各省市作巡回演出,截至现在已到过十七个省,工作繁忙,更没有时间排演新戏,这出《穆桂英挂帅》,是我解放后所排的第一出新戏。

北宋时代,有一位著名的边关守将杨业,在戏曲里叫他杨继业,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杨老令公,他在边防上建过丰功伟绩,人民一直在怀念他,因此,民间流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杨家将故事。相传穆桂英是杨继业的孙媳。当她青年时期,大破天门阵,也曾为宋王朝立过不少汗马功劳。杨家将在抗敌战争中,几乎全家为国牺牲,却得不到朝廷信任,后来穆桂英也随着佘太君辞朝归田,隐居故乡。这出戏的故事发生在她退隐二十多年后,西夏又来寻衅,边关告急,宋王传旨在校场比武,亲选帅才,穆桂英的女儿杨金花、儿子杨文广参加比武,杨文广当场劈死奸臣王强之子王伦,夺取帅印,宋王见她姊弟年幼,就命穆桂英挂帅。姊弟捧印回家,穆桂英见了帅印,触动前情,不愿出征,经过佘太君的劝勉,她才为了保卫祖国,蠲除私愤,慷慨誓师,驰往前线。

穆桂英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不陌生的。早在四十年前,我就演过她青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的戏--《穆柯寨》、《枪挑穆天王》。这虽是写她恋爱故事的戏,但却表现了她的聪明、天真、勇敢而且富有爱国思想,我非常喜爱这个人物,不断演出这两出戏,因而和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这个角色在京剧里由刀马旦应行。我们所谓旦行是个总名,里面还分许多类别。我幼年开蒙是学的青衣,后来兼演了闺门旦、花旦和刀马旦。如果要拿文戏武戏来区分的话,前三类纯粹是文戏,后一类就接近武戏了。以上四类角色,各有它的表演方法,可以这样说:闺门旦比较接近青衣,花旦比较接近刀马旦。我学刀马旦,第一出戏就是《 穆柯寨》。

我既熟悉穆桂英的人物性格,按说这次排演过程中, 应该是驾轻就熟, 毫不费力了;可是,实际上事情并不这样简单。过去我只是以刀马旦的姿态塑造了她的青年形象,而这出戏里的穆桂英却是从一个饱经忧患、退隐闲居的家庭妇女,一变而为统率三军的大元帅,由思想消极而转到行动积极。从她半百年龄和抑郁心情来讲,在未挂帅以前,应该先以青衣姿态出现。象这样扮演身兼两种截然不同行当的角色,我还是初次尝试。

《穆桂英挂帅》全剧共有八场戏,我只来谈谈穆桂英的三场戏:

第一场(全剧的第二场)《乡居》真是写杨家听到西夏犯境的消息,佘太君虽已多年来不问朝政,不免还要关怀国事,她命杨金花、杨文广进京探听朝廷如何应敌的措置。穆桂英顾虑到奸臣在朝,汴京是非之地,不赞成派这两个年幼不懂事的儿女们进京。这里有四句西皮原板,说出她的意见。后经儿女们一再恳求,杨宗保又从旁解说,也就不坚持了。这场戏里穆桂英是梳大头,穿蓝帔,道地的青衣打扮。她的事情虽然不多,但一上场就应该把她二十年来一肚子的不痛快从脸上透露出来,使观众对她的苦闷情绪先有一种感觉,这样做,不但对本场的不赞同派儿女进京有了线索,而且是后面不愿挂帅的根源。

第二场(全剧的第五场)《接印》,是全剧的主要场子,这里面唱得多,动作表情多,思想转折多,有必要把穆桂英随着剧情发展而逐步深入的内心活动,分成几个阶段来详细介绍一下:

她刚出场唱的四句西皮慢板, 是说她深恐儿女们在外遭到奸臣的暗算, 盼望他们早回。这是“ 挂念”阶段。跟着儿女们回来,向她叙述他们在汴京校场比武,刀劈王伦,宋王命她挂帅的经过。她一见帅印就勾起痛心的往事,严斥杨文广不该在外闯祸,还抱印回家,一时的激动,使她竟要绑子上殿,交还帅印。这是“愤慨”阶段。下面佘太君出场,问她为何不愿挂帅?她有大段〔二六〕,说明宋王朝平日听信谗言,把杨家将累代功勋置之脑后,一旦边防紧急,又想起用旧人,实在使她寒心,不如让朝廷另选能人吧。这是“怨诉”阶段。后来接受了佘太君的劝勉,答应挂帅,佘太君很喜欢地下了场,她正准备改换戎装,耳边听到聚将擂鼓之声,立刻振起当年奋勇杀敌的精神。这里唱一段〔快板〕描写她情绪高涨。这是“奋发”阶段。

这出戏的主题,是从穆桂英的不愿挂帅反映宋王朝的刻薄寡思,又从她的愿意出征表现本人的爱国精神,剧本这样安排是完全适当的。但是穆桂英刚从不愿出征转变过来,紧跟着就是闻鼓声而振奋,这地方接得太快了,对于角色的情绪还没有培养成熟,这样制造出来的舞台气氛,好象不够饱满。同时,我体会到这位女英雄究竟有二十多年没打过仗了,骤然在她肩上落下这副千斤重担,必定有一些思想活动,这里也有必要给她加一段戏。首先,我想到在送走了佘太君,场上只剩穆桂英一个人的时候,给她的思想里加上一层由决定出征而联系到责任重大,如何作战的事前考虑。但这一思想斗争必须结束得快,慢了又会影响后面的高潮,又因为前面的“怨拆”和后面的“奋发”各有大段唱工,这里不宜唱得太多,大段独白更安不上。这不过是初步计划,如何实现还没有思考成熟。

有一天我看到河北梆子跃进剧团一位青年演员演的,《穆桂英挂帅》里《 接印 》一折,她在穆桂英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有左右两冲的身段,启发了我,使我很快地就联想到《铁笼山》的姜维观星,《一箭仇》的史文恭战罢回营,都有低着头揉肚子的身段,何不把它运用过来呢?根据这个意图,我大胆地采取了〔九锤半〕的锣鼓套手,用哑剧式表演,纯粹靠舞蹈来说明她考虑些什么。

〔九锤半〕的打法,锣声有时强烈,有时阴沉,一般是在武戏里将领们出战以前,个人在估计敌情,作种种打算时用的,锣声有强有弱,是为了表达思潮的起落,文戏里向来少用,青衣采用则更是初次尝试。

剧本初稿在这里有六句唱词,“二十年抛甲胄宝剑生尘,一旦闻配鞍马再度出征,为宋王我本当纳还帅印,怎当那老太君慈训谆谆,一家人闻边报争先上阵,穆桂英岂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我上面不是说过这里不宜多唱吗?所以我把它减为这样四句:“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今日里为保国再度出征,一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岂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等到身段的时候,又发现了唱词和表演有了矛盾。我的目的是要把这段哑剧式表演放在第三句后面,才能用第四句结束这段思想过程,如果放在第四句唱完之后,紧接着听到鼓声,就有层次纠缠不清的毛病。因为这两个转折的层次,前者用〔九锤半〕,后者用〔急急风〕,节奏都非常强烈,一定要把它们隔开才对。我原意是想加强“奋发”气氛,象那样叠床架屋,是起不了作用的,而且没有机会让思想考虑得到结束,但正碰上第三句唱词是“一家人间边报雄心振奋”,这句下面紧接着考虑动作,那就坏了,变成她考虑的是要不要打起精神来保卫祖国的问题,岂不大大损害了这位有爱国思想的女英雄吗?我只好把原词再度改动如下:“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前两句是表明她决定出征的态度。唱完第三句“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哑剧开始,我挥动水袖,迈开青衣罕用的夸大台步,从上场门斜着冲到下场门台口,先做出执戈杀敌的姿式,再用双手在眉边做揽镜自照的样子,暗示年事已长,今非昔比,再从下场门斜着冲到上场门台口,左右各指一下,暗示宿将雕零,缺乏臂助,配合场面上打击乐的强烈节奏,衬托出她在国家安危关头的激昂心情。其实,她所考虑的两个问题根本都得不到结论,所以等我转到台中间,着重念了一个“哎”字,叫起锣鼓来唱第四句“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把当时的顾虑扭转过来,这句唱是对自己说:何必多虑呢?仗着保国卫民的忠诚去涫灭敌人好了。这是我在“怨诉”和“奋发”的中间加的“考虑”阶段。多此一番转折,好让观众先嗅到一点战争气味,为后面的高潮造成有利条件。

按照文气来看,现在的三、四两句好象不甚街接,这是因为我的哑剧里包含着不少无声语言,“哎”字一转,结束上文,下句是可以另起的。

下面,我背着手,脸朝里,听到鼓角齐鸣的声昔,先向后退两步,然后冲到上场门口,把双袖一齐扔出去,转过身来,脸上顿时换了一种振奋的神情,仿佛回到了当年大破天门阵百战百胜的境地,走半个圆场到了下场门口,转身搭袖,朝里亮住,这时场面上又加了战马声嘶的效果,更增强了气氛,转身接唱〔快板〕后,跨进门,得意扬扬地捧着帅印唱出“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语。末两句:“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从军字行腔里走一个圆场,回到台的正中,再对着上场门台口上一步,亮住了相,威风凛凛地转身捧印进场。

穆桂英在她的第一场里穿帔,第三场里扎靠,都有成规可循,惟独第二场的后半截最难处理,她还是穿的青衣服装,怎样才能显出英武气概呢?这两种行当和表演方法根本矛盾,的确是个难题。我从哑剧开始一直到捧印进场,一切动作,比青衣放大些:比刀马旦文气些,用这种方法把两类行当融化在一起,还要使观众看了不成到不调和,这只能既是我在摸索中的大胆尝试,做得不够满意,还有待于不断的加工。

我常演的《宇宙锋》里装疯的赵女念到“我要上天”、“我要入地”两句时,也有左右两冲的身段,表现的是疯子模样,只比一般青衣的步子走得快些,动作放大些。穆桂英是员武将,她的两冲耍显出作战精神,我加上了蹉步,走得比赵女更快些,动作也更夸大些。从表面上来看,这两个角色都是夸大青衣的表演,而骨子里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如何做得恰如其分?全靠舞台实践,火候到了,自然就会掌握。

我从前看过孙菊仙老先生演的《浣纱记》这戏里的伍子胥,头戴高方巾,身穿蓝褶子,是老生扮相,老生应行,因此,一般演员都按老生表演,和弥衡、陈宫没有多大差别。孙老先生塑造的伍子胥形象,却不是这样,他一出场就把马鞭子扬得高高的,身上的架子,脚下的台步,都放大了老生的动作,加上他那种高亢宏大的嗓子,英武愤激的神态,气派真不小,使人一望而知是那位临潼斗宝的英雄人物、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对我今天处理第二场的穆桂英是起着借鉴作用的,所不同的地方,他只是放大动作,而文戏的锣鼓节奏没有变动,我这次采用了武戏的锣鼓套子,进一步要具体地做出临阵交锋的姿式,换句话说,文戏打扮,武戏节奏,比他更为费事。

我的老伙伴李春林先生对我说,这场戏的穆桂英,又是青衣,又是刀马旦,京戏里从来没有见过,您安身段,千万注意别“拉山膀”。他的意思是怕我安的身段和服装扮相不调和,这种想法很高明。李先生大我两岁,他过去常陪着杨小楼、余叔岩先生等演戏,见的多,知道的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把场多年,他在后台常提醒我:哪里身段重复了,哪里部位不够准确,哪里表演不够明显,哪地方多啦,哪地方少啦。三十年来,我得到他的帮助非常之大。我常对青年演员们说:多向老前辈请教,要请他们不客气地指出缺点来,能教的请他们教一教,不能教的请他们谈谈表演经验也是好的。因为我就是从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这场戏里穆桂英上场,最初剧本的规定是,念完两句诗,就上杨金花、杨文广。我感到前一场他们刚在校场此武,打得很热闹,这里有必要使舞台气氛沉静一下;同时,这出戏里没有〔慢板〕唱工,缺乏主曲,总觉得不够完整,我把念两句诗改为唱四句〔西皮慢板〕,说出穆桂英的盼儿心切。唱词用的是人辰辙,好象《汾河湾》的柳迎春在挂念丁山,但柳迎春只是单纯的慈母盼儿心肠,穆桂英却含有两种顾虑,一是急于要知道朝廷如何应敌的消息,二是怕奸臣对小孩们进行迫害。两个人盼望的心情不同,就不能用同样办法来处理。现在,我唱这四句的时候,是按照后一种心情来表演的。

第三场(全剧的末场)《发兵》,是写穆桂英在出征以前,检阅队伍和教训儿子的两桩事情。她在幕内唱完〔西皮倒板〕,八个男兵,八个女兵,四个靠将和一个捧印官先在〔急急风〕里快步上场,这地方最初想按一般演法“站门”上,后来考虑到我在队伍当中要唱十句,时间较长,我的活动范围会受到拘束,因此改用了“斜一字”上,分三行在下场门边站齐,然后穆桂英披蟒扎靠,戴帅盔,插栩子,抱着令旗宝剑,背后高举着“穆”字大蘸旗,在〔慢长锤〕里扬鞭出场,接唱三句〔西皮原板〕,是说军容的整齐。唱完了,队伍又扯到上场门边,同时,杨宗保、杨金花、杨文广全从下场门出场,就站在下场门边,穆桂英转到台的中间,见了丈夫和儿女们一个个人身披挂,雄赳赳,气昂昂,站在面前,立刻使她回忆到少年光景,这里有六句唱词,“见夫君气轩昂军前站定,全不减少年时勇冠三军;金花女换戎装婀娜刚劲,好一似当年的穆桂英;小文广雄赳赳执戈待命,此儿任性忒娇生。”我从第二句起改唱了三句〔 南梆子 〕。〔南梆子〕曲调比较悠扬宛转,容易抒写儿女亲切线绵的情戚,用来表达穆桂英的青春思潮,跟我那时脸上兴奋愉快的神态相结合,是再适宜也没有的了。对杨文广唱的两句,指责他有任性的缺点,那就不能再用这个曲调了,所以又转回〔西皮原板〕,这两种曲调的板眼尺寸本来接近,来回倒着唱,听了是不会感到生硬的。

角色在戏里换调创腔,让观众耳音为之一新,只要不是无原则的编造,不是一味标新立异耍花腔,掌握了腔调里的情感,那是好的。程砚秋同志在祝英台《抗婚》里创造了一个哭头下干唱的新腔,台词是:“老爹爹你好狠的心肠”。从声腔里充分地传出了祝英台有说不出来的一肚子怨气。这的确是个深合剧情的好腔。它的特点是刻划封建社会的女儿,不敢当面骂父亲,但被顽固的老头儿压迫过甚,逼得她无路可走,终于不能不透露出一点痛苦之声。再说京剧里角色于唱一句,习惯上往往用在过到左右为难的时候,正合乎祝英台不敢说又不能不说的两难心理,所以砚秋同志不是孤立地创制新腔,妙在既好听,又充满了情感,用的场合更十分恰当,而且还不离开传统法则。近来有些青年演员常常采用这个好腔,我希望大家注意到达一点:如果剧中人不受祝英台那种环境的束缚,而是可以尽量发泄自己的悲痛的场合,也使用了它,恐怕说服力就不大了。

穆桂英进了校场,拜印,坐帐,跟着奉旨犒军的寇准上场,对杨文广大加夸奖,引起了这位杨家小将藐视敌人的言论,穆桂英借此要给儿子一个严厉的儆戒,传令问斩。杨宗保和众将一再求情,全不答应,最后按受寇准的讲悄,才饶恕了他,当众将求情时,按照传统表演方法,一般都在〔乱锤〕里掏双翎, 两手抖着向两旁将土们看。我这次小有变化,掏着双捆,向外亮住,先不抖双手,用眼偷看寇准,然后抖右手看右边,转过脸来再抖左手看左边。我的意思是说,穆桂英首先想窥探寇准的态度,他究竟识破我的用意没有?等看到寇准若无其事地坐在一旁,知道这种老于世故的寇天官已经懂得我的作用,他必然会来讲情的,那就不妨放开手来做,坚决拒绝众将的请求,加重对儿子的打击。《群英会》周瑜打黄盖时,也有偷看诸葛亮的做派,当年程继仙先生演得最传神,我就拿来借给了穆桂英。同样都是偷看,目的却大相悬殊,周瑜是惟恐诸葛亮识破他的巧计,穆桂英是希望寇准了解她的苦心。

下面,佘太君到校场送行,勉励了后辈们几句话,穆桂英就告别余太君、寇天官,率领全军,浩浩荡荡地向战地出发,全剧到此结束。

从寇准上场以后,围绕着教育杨文广做戏, 虽然也有一些内容,我总觉得不够丰富,但校场里可能发生的事情,无不与军令、军事有关,耍穿插些别的故事,并不容易,我们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希望大家看了,多给我们出些主意。

关于结尾应否与敌军会阵的问题,我们曾经反复讨论多次,有人认为全剧高潮已过,再加开打场子,只是交代故事,不能增加精彩,况且,杨家将的威名,人民对它早已抱有百倍信心,此番出征,定然胜算在握,没有必要再用明场细说了。我赞同这个意见。剧名《穆桂英挂帅》,到此为止,也还是名副其实的。

这样演出了十几次,第二埸的效果比较好,观众说我在这场戏里的几个捧印姿式,使人看了有雕塑美的感觉。这和我平时喜爱美术,多少有点关系。前年我去洛阳演出,看到了当地名迹--龙门石刻,整座山上刻满了无法统计的庄严佛象,尤其是刻在山上奉先寺的几尊大佛,中座一尊身高十几丈,它的一只耳朵的高度比人还高,雕刻的细致,从庄严中透出秀丽之气,真够得上说是壮观了。我去年又到太原演出,游览了晋祠名胜,看见圣母殿里两旁塑着几十个宫廷妇女,经过考据,这还是宋代雕塑家的手笔。这些塑象,有的手拿器具,有的笑容可掬,有的面带愁容,个个都能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妩媚生动的姿态,没有一个是同样的。我在它们旁边一再徘徊,感到美不胜收,舍不得离开。这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对一个演员来说,平日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丰富创造生活上是有极大的益处的。我幼年常看三位老艺人合演的一出神话戏《青石山》:李顺亭先生扮关羽,杨小楼先生扮关平,钱金福先生扮周仓。关羽端坐中间,周仓拿着青龙偃月刀,关平捧着印,侍立两旁。这幅壮丽画面,活脱是古庙神龛里的精美塑象,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次恰巧有捧印的表演,我不知不觉地把上面的种种印象运用进来了。你问我究竟象哪一个具体的塑象?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我根本没有打算模仿哪一个塑象。我们知道,不论哪一种艺术,都应该广泛地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但如果生搬硬套,只知追求形式,不懂得艺术作品的神韵,貌合而神离,那就谈不上其正的艺术了。

《穆桂英挂帅》是豫剧的老剧目,京剧中原来没有。四年前我在上海第一次看到豫剧马金凤同志演的《穆桂英挂帅》,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虽然和穆桂英做了四十年的朋友,还不知道她的晚年有重新挂帅的故事。她那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我深深感动,我们有着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今年我就决计把这株豫剧名花移植到京剧中来。

我们现在有着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发掘出五万多个传统剧目,这笔丰富多采的遗产,保存在各剧种里,向来是可以彼此移植的,但各剧种的风格不一样,移植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自已的本来面貌。我演的《穆桂英挂帅》,有些变动豫剧的地方,就是为了风格的关系。例如:《乡居》一场,豫剧是杨宗保、杨思乡(宗保之弟)、穆桂英先后上场,各唱一段〔慢二八〕,穆桂英唱的最多,有二十句唱词,每人进门参见佘太君盾默默地坐在一旁,大家见面都没有一句念白。这是豫剧的传统表演方法,着重多唱,并且以唱代白(这三个角色的最末两句唱词里都有问太君好,向太君请安的话)。京剧就不能这样处理了。我们是杨宗保上唱两句,穆桂英上念两句,进门见了佘太君都有对白。《发兵》一场,豫剧的穆桂英出场有几十句唱,台下听得十分痛快,认为是个主要场子。放到京剧来又不合适了,所以我只唱十句,这不是说我年纪大了,怕多唱,即便让有嗓子的青年演员来演,也不可能连唱几十句。从上面两个简单例子来看,已经能够说明不同剧种必然会有不同的表演方法。

近年来戏曲界有了一种倾向,道白和锣鼓点喜欢学京剧,旦角的化装和服装喜欢学越剧。学习兄弟剧种的好东西,谁都不会反对,如果因而丢掉了自己的特点,破坏了原有的风格,也是值得考虑的。

现在的越剧旦角除演老剧以外,多数是梳古装头, 穿古装衣服。 我当年为了演神话戏,创造古装,第一个戏是《嫦娥奔月》。嫦娥的形象是我们从古画里找到一些材料,加以提炼、剪裁而塑造出来的。后来又引伸到塑造其他神话里的仙子和红楼人物。这不过是为舞台上添了一种美化古代女子的类型,现在大家又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当然是可以的,倘若照这样发展下去,各剧种全拿它来代替梳大头的老扮象,把优良传统的东西抛掉,那我就不敢赞同了。舞台艺术不是讲究多样化的吗?我觉得这两者可以并存,尤其是古老剧种要多加注意,什么戏该用老扮象,什么戏适宜扮古装?最好根据人物性格做恰当的安排,象挂帅的穆桂英年已半百,就不宜于古装打扮,这也是一个例子。

拿我最近排演《穆桂英挂帅》和二十年前排新戏的情况对比一下,工作方法显然是大大改进了。从前一出新戏的出现,经过找题材、打提纲、写总本、抄单本几个阶段以后,每个演员先把单本背熟了,大家凑在一起说一说,再响排几次,就搬上舞台和观众见面了。如何创造角色,全靠演员自己的体会,但他们看不到总本,对剧情不够全面了解,因此体会上就不容易深入。这种老的排戏方法,只有个人的思考,没有集体的研究和总结的效能。现在我们建立了导演制度,起着很大的作用。导演是了解全剧内容的,他可以先对每个演员作一番分析人物性格的工作,这一点已经给了演员不少的帮助、我排新戏有导演,还是第一次。这次的经验告诉我:导演要做全剧的表演设计,应该有他自己的主张,但主观不宜太深,最好是在重视传统、熟悉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也让演员有发挥本能的机会,发现了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有时候演员并不按照导演的意思去做而做得很好,导演不妨放弃原有的企图,这样就能形成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相互启发,集体的力量,比个人的智慧大得多。我们得到了中国京剧院导演郑亦秋同志的协助,他是属于熟悉传统表演,又能让演员们发挥本能的导演。

这个剧本是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同志执笔的,它的内容和豫剧本基本相同,豫剧本只有五场戏--《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发兵》。京剧本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把寇准进宫报告边关危急,宋王和寇准、王强商量御敌策略,决定比武选帅等过程用明场交代;又在《接印》后面加了一场《述旧》,杨宗保在到校场以前,给他的儿女们述说当年穆桂英的破敌威风和军令森严,为下面教育杨文广伏一条綫索;另外还加一个众将驰赴大营的过场戏--《听点》。这样,京剧本就成为八场戏。个别埸子里此豫剧本也有所增减,例如《进京》一场,杨金花、杨文广到了汴京,作者给他们加了一段戏,让他们找到了昔年杨家故居--天波府,现在已经变成了奸臣王强的府第,姊弟二人就在门前徘徊不已,感愤交加。这个穿插能够反映宋王朝薄待功臣的事实,并且激发了两个杨家小将继承祖先勋业的志气,思想性是好的。

还有,徐兰沅先生帮我安腔, 田汉同志给我改词,文艺界朋友们提供许多宝贵意见。所有以上种种,都是热爱艺术事业的表现,对我们的演出给了很大的鼓舞,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

1959年9月

(转自良友网)

【链接】

梅兰芳的最后一次演出(略有删节)

文/范鸿鑫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一生演出的京剧、昆曲达数百出之多。他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1904年8月17日,当时梅兰芳才9岁。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那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1961年5月31日。演出的剧目是新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演出地点并不在一般的剧场,而是在北京西郊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的礼堂。

京剧《穆桂英挂帅》改编自同名豫剧,完稿于1959年5月。但这件事的缘起要追溯到1953年。那年豫剧名角马金凤率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正在上海的梅兰芳听说了,他以前演过《穆柯寨》等戏,但京剧里没有穆桂英挂帅这一出,他怀着新奇的心情去看了,而且一连看了三遍。戏中穆桂英老当益壮的精神,使梅兰芳深深感动,并产生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最后一场戏结束,梅先生来到后台祝贺马金凤演出成功,同时特意邀请她到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梅先生家中深谈。梅先生告诉马金凤:“我看了不少戏,但像老穆桂英这个人物,还是第一次在豫剧中发现。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从此,晚年穆桂英的形象就经常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想:我老了,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还是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1958年,豫剧《穆桂英挂帅》晋京演出,梅兰芳又去看戏。马金凤在舞台上展现的穆桂英的豪迈气和那荡气回肠的演唱,使梅先生为之动容,再一次激发起梅先生的创作热情。于是他决定把《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

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剧本改编由陆静岩、袁韵宜两位女编剧执笔。这次改编、排演,并非简单地把豫剧移植和搬演过来,而是一次新的创作。豫剧的剧本原来只有五场戏:《乡居》、《进京》、《比武》、《接印》和《发兵》。京剧本却有所丰富,加了三场戏。在《乡居》的前面加了一场《报警》,用以明场交代寇准进宫报告边关危急。宋王与寇准、王强商量对策,决定比武选帅等情节。在《接印》一场后面增加《述旧》一场,写杨宗保到校场之前,给他的女儿们讲述当年穆桂英如何英勇杀敌和令出如山。京剧本里的唱词,为了适合梅兰芳的声腔特点,多采用“人辰”的辙口,除了保留豫剧本中“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两句点题性的唱词之外,其他唱词均重新编写。

这次排演《穆桂英挂帅》,由著名导演郑亦秋执导,徐兰沅设计唱腔,除梅兰芳主演穆桂英外,还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梅葆玥、梅葆玖、夏永泉、杨秋玲等名角、新秀加盟,阵容十分坚挺。

1959年5月25日,《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同年10月初又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在京公演。这个戏以其激励人心的思想内容和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是解放后梅兰芳成功推出的第一部新作,也是最后一部新戏,它是梅派剧目新的巅峰之作。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著名京剧作家景孤血在《“一个人演满台”——写在观摩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后》一文中称梅兰芳“一个人演满台”,就是说,梅兰芳以其那飒飒泱泱的演技,使整个舞台的每一个角落都笼罩在他的表演气氛之下。著名旦角演员于连泉(筱翠花)在《老当益壮》的文章中说:“梅先生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六十多岁的人了,还嗓子是嗓子,扮相是扮相,腰腿灵活,身上、脸上,一招一式,坦坦然然,水袖清清楚楚,跑起圆场来,脚下轻、稳、快,叫人看了舒服松心,确实难能可贵。”

1961年5月5日,梅兰芳在北京人民剧场复演《穆桂英挂帅》。5月31日晚上,他又应中国科学院之邀,率领梅剧团到北京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了《穆桂英挂帅》。中国科学院的礼堂并不大,科学家们闻说梅兰芳要来演出,他们带着家属早早就来到礼堂,把礼堂挤了个满满当当。在观众席里有当代文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之中不少是梅兰芳的朋友,当然还有许多京剧迷和梅兰芳的“粉丝”。戏的第二场“乡居”,梅兰芳出场了。由于朝廷寡情薄义,杨家辞朝回乡。穆桂英出场时穿的是蓝帔,梳的是大头,完全是青衣的装扮,但家庭妇女的服饰掩不住他的英武之气。梅兰芳虽然已67岁高龄,然而风采依然,他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彩。第五场“接印”,更加精彩。穆桂英上场,唱四句[西皮慢板],表达穆桂英盼儿心切,既急于要知道朝廷应敌的对策,同时又怕孩子遭到奸佞的迫害。“接印”一节,他在演穆桂英思想转变时,大胆采用[九锤半]的锣鼓套子,化用传统戏两冲、揉肚子的身段,以哑剧和舞蹈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他从顾虑中扭转了过来,终于听从佘太君的劝勉,答应挂帅,正准备改换戎装,耳听得聚将擂鼓之声,立刻振起当年奋勇杀敌的精神。水到渠成地捧着帅印唱出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豪言壮语。演到这里,全场观众被深深打动,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梅兰芳从1960年开始,就觉得身体不适,胸间隐隐作痛,还以为是胃病。但他只是服用些治胃病的药,照样辛勤工作。这次到科学院演出,“ 出兵”那场,扎上大靠上台,一派英姿勃勃的气概。演出结束,梅兰芳率众位演员谢幕,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登上舞台,与梅兰芳热烈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最后梅兰芳挽着郭沫若并肩照了一张相,几天后,梅先生收到科学院送来的合影照片,他还兴奋地在照片上题写了演出的年月日及小跋:“是日观众情绪热烈,而余演来亦酣畅淋漓也。”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梅兰芳舞台生涯中最后一次演出,此时离他去世仅68天。但这次演出为梅兰芳的整个舞台演出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61年夏天,梅兰芳又感到胸部不适,后到北京阜外医院治疗, 据医院检查是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7月30日下午,梅兰芳心绞痛突发,进阜外医院住院抢救。经首都医学专家会诊,确定为急性冠状动脉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症。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医院尽力抢救。8月8日清晨4时许,梅先生病况突然恶化,心脏停搏,呼吸停止,虽然全力抢救,终告无效,一代大师于清晨5时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巨星陨落,举世哀悼。郭沫若先生怀着极大的悲痛, 在8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梅兰芳同志长眠榻畔的一刹那》的散文诗,他追述了观看梅先生最后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的情景,他写道:

今年5月31日晚上,你和你所领导的剧团, 在西郊中关村为中国科学家们作过一次演出——《穆桂英挂帅》。

你把穆桂英真正演活了,大家都为你的高度优美的艺术风格而感到鼓舞,感到忘我的虔诚,感到陶醉。

中关村科学院的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礼堂成为无限大的宇宙。在那儿真是充满了光辉,充满了愉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真的,我们的民族有了你这个儿子,我们的党有了你这个儿子,难道不足以使人们自豪吗?不足以使人们高度地自豪吗?

中国的科学家们都在感谢你,都在衷心地感谢你,你虽然只替他们专程演出了一次,但那是永远的一次。“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是冲破原子核的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应。

是那一次,就是那一次, 当我们上舞台向你和剧团的同志们谢幕时, 你最后挽着我,让要我和你并肩照了一张相。

这是使我多么感到荣耀呀!你的左手紧紧握着我的右手,握得那么紧,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穆桂英的精神。

这是郭沫若这位大文豪对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由衷赞美;也是他对梅兰芳最后一次演出的由衷赞美。郭沫若歌颂的穆桂英精神就是《穆桂英挂帅》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在梅兰芳身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老当益壮,当仁不让,不怕艰险,永远进取的精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223.html

更多阅读

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场

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的硬伤   由张健广编剧,宫晓东导演,俞胜利为总制片,苗圃、斯琴高娃、罗晋等主演的39集电视连续剧《穆桂英挂帅》正在黑龙江影视频道和各网站热播。  本来自己对文学和戏剧作品中广为流传的《穆桂英挂帅

豫剧:穆桂英挂帅唱段戏词

豫剧穆桂英挂帅唱段戏词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 斗大的穆字镇乾坤上那上写着浑那浑天候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都只为那安王贼战表进打

豫剧电影《穆桂英挂帅》 豫剧穆桂英挂帅伴奏

穆桂英挂帅 7.0导演:徐苏灵|主演:马金凤丁桂云桑建修地区:中国|上映时间:1958|类别:戏曲简介: 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外来侵略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杨家将孙媳穆桂英随佘太君辞宫还乡,安居20载,又遇了东安王造反,佘太君关心国家安危,命重孙

阿弋胡革纪 :苗圃孙猴子版穆桂英热播?

阿弋(胡革纪):苗圃孙猴子版穆桂英热播?当下山东台、天津、安徽台热播《穆桂英挂帅》,剧情是穆桂英挂帅,主角穆桂英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象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又像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小燕子,嬉皮士穆桂英表现的呆傻、愚钝中内

声明:《梅兰芳:我怎样排演《穆桂英挂帅》》为网友女生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