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教学要求和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 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自学、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课前准备时间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电脑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房屋等图片。

〈教师设疑〉1.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2.黄土高原房屋与我们住得有何不同?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何如此严重?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图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先由学生到讲台前指图(用鼠标指,点击后边界闪烁)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精讲点拨

1.基本特征:
(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互动探究

〈多媒体展示〉

1.水带走了什么?

2.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3.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4.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5.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

6.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7.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

8.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知识补充】“地上河”的概念

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7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承转〉由此,水土流失的后果如此严重,到底有何危害呢?

【自学质疑】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承转〉这一切,都是水土流失惹的祸。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黄土高原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里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

二 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景观图,要求学生观察后说明黄土高原的地面覆盖物和植被覆盖情况。

(学生表述)略

〈承转〉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精讲点拨】

1.黄土高原处于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

2.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带。

3.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4.黄土高原处于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

〈教师设疑〉基于以上自然因素以及其他人文条件的差异,样的差异?分别是森林、草原和荒漠(点击显示此线两侧地区农业生产类型呈现怎

〈学生回答〉东南部为我国主要种植业区,西北部为我国主要牧区(点击显示字幕)。

〈结论〉黄土高原处于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带。

〈教师讲述并显示表格〉黄土高原多发自然灾害,除这些自然因素影响外,更有人为的原因,如因人口增长过快而过度放牧和樵采、陡坡开荒、垦殖草地等,从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2.人为原因

影响因素

特点

影响

降水

集中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

地形

地形过渡带,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土壤

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

植被破坏(水蚀、风蚀)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破坏林草植被,破坏林草物种

开矿

开挖露天煤矿

破坏植被,形成新物源

河道滩地开矿

泥沙入河

〈承转〉为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很少或没有其他经济收来源的情况下,由于宜耕地区早已被开垦为农田,于是只能在生态系统很脆弱的地区如林地、草地、陡坡地垦殖,以期望增加粮食,从而引起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互动探究】

图3.3《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人均耕地减少B:植被破坏

C: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D:毁林开荒E:需要更多劳力

(2)人口增长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3)框图中如何体现出恶性循环的?

〈结论〉人口过度增长是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回答)略。

交流展示

有人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有赖于植被,而植被恢复的必要条件则是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的协调。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举一两个实例说明你的理由。

〈点拨参考〉:同意这种观点。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但现在实际人口已严重超过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过多的人口,使得人们被迫开垦种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开垦指数达到了极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植被恢复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调,否则即使人工栽树种草,也会徒劳无功。

【总结】人为因素在现代水土流失成因中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反过来讲,只要人类能控制和改善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治理水土流失的。那么如何治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今天的内容。

矫正反馈

1.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

A.上游B.中上游C.下游 D.中下游

2.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水稻B.油菜C.甘蔗D.小米

3.黄土高原农作物的熟制主要是()

A.一年三熟C.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B.一年一熟D.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4.黄土高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此地产煤最多的省是()

A.黑龙江B.安徽C.河南D.山西

5.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B.黄土高原景观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C.黄土高原的“风成说”得到了广泛支持

D.生态建设已步入良性循环

迁移应用

6.黄土高原独特的民居是()

A.四合院B.窑洞C.骑楼D.竹楼

7.介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山脉是( )

A.秦岭B.太行山C.巫山D.大兴安岭

8.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是()

A.冰川侵蚀 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 D.风力沉积

9.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A.毁林开荒,过度垦殖B.开挖煤矿,毁坏森林

C.黄土疏松,多暴雨D.经济落后,伐林为薪

10.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到(),北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45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网友洗去一脸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