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 罗布麻叶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三七花 紫贝齿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名称:蒺藜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JI LI

拉丁:Fructus Tribuli

别名:茨、刺蒺藜、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三角蒺藜、三角刺、野菱角、硬蒺藜

药用部位: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质坚硬。无臭,味苦、辛。

栽培要点: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辛;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名称:罗布麻叶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LUO BU MA YE

拉丁:Folium Apocyni Veneti

别名:吉吉麻、泽漆麻、红花草、野茶、罗不的尔

药用部位:叶或全草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2~5cm,0.5~2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mm。质脆。气微,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东北、华北、西北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凉;甘、苦;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泡茶。





名称:钩藤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GOU TENG

拉丁:Ramulus Uncariae Cum Uncis

别名:钓藤、吊藤、钓钩藤、钓钩勾、莺爪风、嫩钩钩、双钩藤、鹰爪风、倒钩刺

药用部位:带钩茎枝

药材性状: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福建、广东、广西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凉;甘;归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息风定痉。用于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

蒺藜 罗布麻叶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三七花 紫贝齿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宜后下。





名称:天麻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TIAN MA

拉丁:Rhizoma Gastrodiae

别名:鬼督邮、明天麻、水洋芋、冬彭

药用部位:块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栽培要点:天麻为无根、无叶绿素的寄生植物,块茎常年潜居于土中,不能自养生活,必须依靠密环菌菌丝取得营养,生长发育。种植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砂质壤土栽培。以无性繁殖为主,亦可有性繁殖。

产地:四川、云南、贵州

采收加工:冬春两季均可采挖。10月~11月采挖的为“冬麻”,体质坚实粗壮质量好,3-5月间采挖的为“春麻”体泡质松质量差。挖起后趁鲜洗去泥沙,再用谷壳加少量淘米水反复搓去块茎上的鳞片、粗皮等然后按大小分档,上笼

地道沿革:原名赤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开宝本草》云:“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本草图经》云:“今汴京东西、湖南、淮南州郡皆有之。” 《本草品汇精要》云:“邵州、郓州者佳。”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名称:地龙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DI LONG

拉丁:Pheretima

别名:广地龙

药用部位:全虫体

药材性状: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栽培要点:

产地:毛蚓:广东、广西 缟蚯蚓: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寒;咸;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10~20g);研末,每次1~2g;鲜品拌糖或盐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和调涂;鲜品捣烂或取汁涂敷。





名称:全蝎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QUAN XIE

拉丁:Scorpio

别名:全虫、主薄虫、杜伯、茯背虫

药用部位:干燥体

药材性状: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七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栽培要点:

产地:河南、山东、湖北

采收加工: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辛;归肝经;毒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研末,每次0.5~1g;或入丸、散。蝎尾用量宜为全蝎的1/3。外用:适量,研末掺、熬膏或油浸涂敷。





名称:蜈蚣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WU GONG

拉丁:Scolopendra

别名:吴公、天龙、百脚

药用部位:干燥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l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栽培要点:

产地:江苏、湖北、湖南

采收加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温;辛;归肝经;毒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1~2条);研末,每次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浸涂敷。





名称:僵蚕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JIANG CAN

拉丁:Bombyx Batryticatus

别名:白僵蚕、天虫、僵虫

药用部位:发病致死干燥体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栽培要点:

产地:浙江、江苏、四川

采收加工:蚕发病死后,及时拣出。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咸;归肝、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





名称:三七花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SAN QI HUA

拉丁:Flos Notoginseng

别名:

药用部位:花

药材性状:

栽培要点:

产地:云南、四川、广西、湖北

采收加工:6~8月采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凉;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降压。治高血压,头昏,目眩,耳鸣,急性咽喉炎。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泡茶服;适量。





名称:紫贝齿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ZI BEI CHI

拉丁:Concha Cypraeae Violacae

别名:紫贝、文贝、紫贝子、南蛇牙齿、狗支螺

药用部位:贝壳

药材性状:贝壳长卵形或卵形,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口状。长4~7~9cm,宽3~5cm。表面全为珐琅质,具光泽,背面呈褐色、淡褐色、紫红色、黄褐色或灰蓝色不等,具条纹或图案;唇周具紫褐色齿。质坚硬。气微。

栽培要点:

产地:海南岛、福建、台湾

采收加工:每年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咸;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目赤翳障,目昏眼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水飞点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582.html

更多阅读

地龙的功效与作用 地龙是什么

地龙的功效与作用——简介地龙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6 7种动物药中就有蚯蚓。地龙的图片(20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在《本草纲

钩藤饮 中药勾藤的作用及禁忌

钩藤饮 方剂来源 明.《证治准绳》。 、 组成与用法 钩藤15克 人参15克 犀角15克 全蝎0。6克天麻0.6克 甘草0.15克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 功效与主治 熄风镇惊,清热安神.主治小儿惊风,发热,四肢抽搐,两目上翻者。

中药地龙粉偏方治痔疮 地龙治疗痔疮26例

地龙(干蚯蚓)十人九痔,得了痔疮怎么办?痔疮是一个很奇怪的病,只有人类才有,据说这和人的直立行走有关,是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您看,动物是爬着走的,血液到了臀部,很容易就平着回流了,但人却站起来了,血液循环到了臀部,却需要向上回流,这样

声明:《蒺藜 罗布麻叶 钩藤 天麻 地龙 全蝎 蜈蚣 僵蚕 三七花 紫贝齿 白附子 僵蚕 全蝎》为网友因为他叫李嘉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