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百家讲坛梁祝传奇

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一)商人出世·2011年5月4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4/100896.shtml

(寡妇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字可考的女企业家。丈夫死后,寡妇清便没有再嫁,担当了延续多年的家族企业操守人,名声远扬的寡妇清,受到了秦始皇的青睐,特此为她修建了“女怀清台”以示表彰,司马迁就此给出了两个答案,一是寡妇清的守寡贞操,二是寡妇清有钱了。节目中根据古文考证,针对商人,商业等词汇进行了一一解释。

翻开《史记》,我们看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一段历史篇章中,不仅有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农耕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很多中国早期商人活跃的身影。那么,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人是怎样产生的呢?)

寡妇清可以称得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企业家。虽然普通,但是她是女强人,丈夫去世后,她没再结婚,司马迁称她为寡妇清。家里的产业是开采朱砂矿。可以染色,染成红色,这是纺织中重要的原炒,可以制药等,这是挣钱的买卖。传到她时,这种家庭企业传了几代了。她挺身而出主持家业。引起了秦始皇注意。为她建造了高台,叫女怀清台,示表彰。他为什么这样如此青睐呢?司马迁写到时,提出了原因。一是她一直守寡,二是她有钱了。“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情清台。”“清,穷乡寡妇,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寡妇改嫁当时是稀松的事,并不是了不起的大事,但秦始皇主张守寡,曾下令说“有子而嫁,倍死不贞”。他把寡妇清树为道德标兵。这是第一座贞节牌坊了。当时寡妇多了,不止一个,为什么偏表彰她呢?这就因为她有钱了。在统一六国动荡年代里,她经营得好,她也就成了有特殊身份的人了。这种表彰因此有了名人效应了。

商人的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专门跑买卖的人。“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预先在国都建设店铺,百姓带着货物来,在这里摆摊,做买卖,神农就是炎帝,据说是大发明家。许多技术都是他发明的。之后出现黄帝,像文字立法等都是他发明的。这二位领导下我们告别了野蛮,跨入文明时代。我们因此称炎黄子孙。后来人把商业说成他的成果。这是美丽的传说。实际当时没有交易,部落中共同生活,没什么交往。部落间没什么交换。人口增多,才慢慢产生交换。尤其是分工扩大后,才有了交换。做买卖才逐渐变成职业。这不是一个聪明人的发明。我国历史上,职业化商人什么时间出现呢?研究表明大致在夏末,三四千年前。有考古表明丝绸最早在前1700年,当时我们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祖先就会制作丝绸。这是中国独有的技术。怎么传到了中亚呢?可以想象有一批人,踏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运到了中亚。这种人如果不是专门的商人,还能是谁呢?职业商人在夏末就出现了。

夏是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有一个部落叫商,畜牧发达,擅长做买卖。常出门,对交通工具要求最强,商部落善于调教牲口来解决。由此先后发生了相土乘马和亥作服牛的故事。从相土开始出现骑着马到处跑的景象。亥作服牛,是怎么回事呢?王亥是首领。王亥是古代了不起的英雄,据说是他驯服了马和牛,用来拉车。牛也有发脾气的时候。驯服了牛,来骑,是了不起的发明与创造。牛虽然慢,但力气大,拉车跑运输,对促进交通作用大。王亥在经商中遭到祸,被人杀死了,引起因贸易引起的战争。话着他带着牛车去做买卖,发了大财。一次,他渡过黄河,来到河北易水做买卖。这是北方狄族处。有易氏部落也擅长做买卖。贸易纠纷发生了,没见过牛车,新奇,眼红,起了图财的心。他们纠集人,袭击他杀了他。抢了东西。这个噩耗传回到商,儿子更怒,要报仇。上甲微挥师北上,讨伐有易氏,有易氏部落被俘,当了奴隶。有易氏与商部落的战争,王亥是有名有姓的商人。后来得到祭奠。商丘的人还在纪念他。因为他促进了交通与运输。还有因为他优秀的品德,勇敢与创新。

夏朝日趋没落。夏桀暴虐,为显示自己权威,东征西讨,得到进贡,开始腐败,酒池肉林,在行宫中建造遥台,用玉台砌成,百姓恨之入骨。一次,他得意忘形,我要永远享受荣华富贵,百姓私下诅咒他:“是日何时丧?予与女偕亡。”商汤看到他不得人心,准备。二人斗争中,采取政治与军事,还打贸易战。夏桀要求一万多女子锦衣,商汤组织许多珍宝,只要对方的粮食。夏被搞得空虚,粮食短缺。商汤看到时机成熟了,带兵赶跑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朝后来被灭,全变成了周的奴隶。

商人的来历和商朝有直接的关系,商朝人善于做生意,在商朝被周灭掉后,商朝的遗老遗少,特别是那些王公贵族,他们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不会种地,也没有什么手艺,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他们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他们就拣起了老祖宗那个传统,靠经商做买卖来混日子。无论是商朝建立以前,还是商朝灭亡以后,商族部落的人都非常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久而久之专门经商做买卖的人也就被称为商人了。本来商人这个名词指的是商族部落的人或者商朝人,就像是后来的汉朝人称为汉人,唐朝人称为唐人,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商族部落的人很善于经商做买卖,所以商人也就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所以无论是商人、商品还是商业,这些词都跟商族部落以及商朝有很直接的关系。而这些词的演变以及它背后的历史兴衰在《史记》中都有记载,实际上《史记》中不仅记载了中国早期的商业发展,也记载了很多早期工商业者的故事。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二)贩夫治国·2011年5月5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5/100739.shtml

(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之前一直以做小生意为生,并被司马迁载入史记中的《货殖列传》里面。姜子牙满腹才华,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商末朝政黑暗,他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一直到70多岁也没有入仕。后来他在渭水河畔以直钩钓鱼成功吸引到寻访贤才的周文王,并凭借卓越的政治远见得到文王重用,辅佐文王定天下。为了守天下,周武王分封各路诸侯,并把姜子牙分封到荒凉落后的齐国。姜子牙到任后以其丰富的商贾经验和当地的资源大力发展鱼盐产业,令当地女子发展纺织业,使齐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部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货殖列传》,而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最先提到的一个人竟然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我们知道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那么,姜子牙怎么会出现在司马迁专门为工商业者所写的传记中呢?姜子牙和工商业又有什么关系呢?也被称吕尚,吕是祖上的封地。他那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姬昌后来是周文王,后来建立周朝。姜子牙是怎么认识周文王的呢?又体现了怎样的商业智慧呢?

姜子牙七十多时,钓鱼与别人不一样,他的钩是直的。上面没鱼饵。不放到水里,就举着,一边念叨,负命者上钩来呀。这就是姜子牙。当地人看到这样,觉得滑稽,这事就流传开来。渭水是周部落的,姬昌是主。他眼见商纣王暴虐,做着消灭商的准备。周文王广招人才,不是打广告,而是自己下基层寻访,这天,他到了渭水边。听说姜子牙的故事,认定他不凡。找到姜子牙。一聊,果然谈吐不凡,有见识。周文王高兴,讲有圣人出现,将兴旺发达,您莫非就是?姜子牙说正是在下。就拜他为军师。

姜子牙的出身,据说在商做过小商,甚至说宰牛羊,屈原在离骚都说过。碰到周文王才得到重用。屈原这种说法证明这一点。还有一些说法不同,像《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这些说法不一,而且在盟津还摆摊卖吃。似乎精神不正常,人谓之狂夫。也有说“太公贫困,负贩于朝歌”。相同是级别不高。但是他满腹经纶,为什么七十多岁还是受穷呢?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当时是奴隶社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都控制在奴隶主手中。这叫工商食官。普通百姓要想从事工商业,得投靠他们充当他们赚钱的工具,或者是从事奴隶主不屑于干的,他虽然有本事,但没办法改变社会制度,所以只能干点小事。主观上他有远大政治抱负。想干的是大事,但是当时朝政黑暗,他不愿意跟这些人同流合污,只好当百姓。当然只能穷。

为什么他投奔周文王时,要跑到渭水边这样呢?一是因为他是普通老百姓,他来到周部落时,谁也不认识,没途径见周文王,他是想吸引人们眼球,进而引起注意,这是商业营销的技艺,他深谙此道。今天这样的营销手段也是常用的。二是他想试探周文王。当时传周文王贤能,是不是呢?所以要试探。这是双向选择,这个过程跟做买卖一样,良臣择君而侍。良臣是有本事有道德有抱负讲原则的人,对自己的领导挑剔,不会随便卖自己。一定得卖出好价钱,要得到重用,明君是他们道选了。对于明君,得懂得尊重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考验要试探,所以他跑到渭水边钓鱼实际边打广告边讨价还价。这样的讨价还价,不是说多要个三块五毛的,而是试探一下这个周文王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是不是他心目中一个理想的买主,值得不值得自己把自己卖给他。这充分体现商人的智慧。

这有没有风险呢?当然有,假定周文王读不懂背后的台词,就会失灵。再比如,周文王不是自己去,而是坐等,这样的招数也失算。因为信息传不到,就钓不到周文王。他是商业经验丰富的人,他这一招不行会换招。市场形势从来有好有坏,低迷时,好东西就卖不出好价钱,所有招数用尽,没找到好客户时,只能说明市场形势糟糕。人生不逢时,难尽其用,这种情况,只能知难而退,大隐何尝不是明智的选择呢?姜子牙运气算不错,立场投身政治,碰上的客户还是不错的。这以后,他追随周文王,共商灭商大计,出了许多主意。周文王在他帮助下,周势力很大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姜子牙立了大功。周武王当家,继续重用,建立了周朝。

(被封到齐国,他会怎么想呢?)周以亲屏周,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来保卫中央。近亲,分封到不错的地方,有的条件好,有的战略要地,姜子牙也在分封之列,封到了营丘,现在的山东淄博。当时这是荒凉处。“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靠海,盐碱化,不适于种庄稼,人口也很少。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纳入周的势力范围。只是周天子发的一张委任状,告诉他这儿将来叫齐国,你就是那儿的国君了。如此而已。名义上把这儿分封给了齐国。剩下的还得他自己去搞定。这种分封结果不理想。为什么他身为功臣,分封结果不理想呢?姜子牙属于外人,只好往后排了。他接到任命后,不高兴了。于是心里憋屈。一路越想越郁闷,快到时,干脆住下来,不肯上路了。店家看到,就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时机难得到,容易丧失,看你这样安稳,大概不是到你的地盘上任的人吧?这样,你会失去的,一下使他醒悟了,于是穿好衣服上路了。赶到营丘,正赶到有人来抢地盘,他赶快投入战斗,把莱夷的赶跑了,站稳了脚跟。

更大的考验是当时百姓生活困难,姜子牙怎样治理呢?

姜子牙现在身为一把手,发展经济做得出色,“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根据当地风俗来采取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利用海的优势,来发展工商业,显得这样的措施因为他注重实际也与从商经历有关。的确盐碱化,搞农业搞不通,但是渔业盐业就丰富,特别是盐业,还有技术,这是用海水制盐的基地。发展工商业来解决经济问题是他发展的基本做法。姜子牙还注意人的作用,发展纺织业,“劝其女功,极技巧”。主要是女人从事,叫女红。姜子牙号召她们纺织。还特别注意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做到极致。这种做法影响至今。现在所谓的四大名绣就是鲁绣,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姜子牙时期。进入父系社会,妇女退居二线了,对体力有高要求,女同胞只好从事家务与纺织。父系社会特点就是,男人挑大梁,男耕女织。姜子牙把纺织作为主业,把副业变成了主业,是了不起的创举。有效地减少了自然资源的制约。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齐因此翻天覆地地变化了。产品畅销全国。许多百姓迁居而来,向齐移民。周围的诸侯国也恭敬地来朝拜。齐一下子从偏远落后的地方成为发达的地方。

姜子牙的做法成功无非在三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二是工商并举,生产先行,从发展实体经济入手,搞渔与盐与纺织,才真正做到了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改进技术,提高质量。这在纺织业中表现最突出。这是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姜子牙是小商小贩出身,但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做成了二件大事,一是协助周文王灭商建立周朝;二是他是齐国的开国之君。齐从西周初建立,经春秋战国被秦灭,长达八百年,一直是东部地区最发达最繁荣的地方。这个基础就是从姜子牙开始的。这两件大事,都是他退休年龄之后干成的。小商贩也有大出息。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三)鲍叔识人·2011年5月6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6/100606.shtml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管鲍之交,它是指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交情。这个成语让两个人青史留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说起这两个人,管仲的名气远远大于鲍叔牙,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称为“春秋第一相”。但是让人奇怪的是,正是由于被人们忽略的鲍叔牙,才让管仲名垂青史。其实这两个人最初的身份都是商人,就是在经商做买卖的过程中,两人成就了一段佳话。那么在管鲍之交的过程中,鲍叔牙到底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管仲与鲍叔牙两人的友谊是千古传颂的佳话。他们为什么经商?管仲祖上曾是贵族,到他时已败落。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鲍叔牙是同乡,家境好些,比他大两岁,小时一起读书,是发小。

司马迁说过:“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未业,贫者之资也。”搞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妇女刺绣不如开个店来得快。当时许多穷人都想从商来改变贫困。官仲也参与其中。

管鲍之交不是因为发小的感情基础,而是经商时禁受了三个考验:一是多拿多占,管仲回忆时谈过:“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分红时,要多拿,有人看不下去了,有人跟鲍叔牙说了,鲍就解释说,他家里穷,有老母,就让他多拿点吧。后来史学研究,这搞的是最早的合伙制企业。这是今天股份制就是从这儿发展起来的。鲍叔牙出的钱更多些,本应该他多拿利,但是相反,管仲多拿多占,一般人可能受不了,但是鲍叔牙理解他,这不是贪,是家里穷,这样的伙伴好。这是第一个考验。第二个考验是越办越糟。管仲后来回忆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管仲越管越赔,鲍叔牙没有怪他,认为是时机不利,人无能为力。非常理解他。第三个考验依然与经商有关,是负贩受辱。“吾尝与鲍叔负贩于南阳,吾尝三辱于市,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欲有所明也。”两人曾到南阳去经商,当地人欺负他们,管仲每次受气总忍着。鲍叔牙也同样理解,不吃眼前亏。后来甚至三次做官三次罢免,鲍叔牙也认为他只是没好机遇。后来一起去打仗,管仲总是落后,撤退时跑得却快,鲍叔牙认为他只是家里边有老母亲。前三件事是与利益相关,是实有其事,更是对管鲍之交的最大考验。鲍叔牙都认为有因,为什么他眼光与众不同呢?

(商人是要讲究利润的,是要赚钱的。但是在鲍叔牙与管仲的合作中,管仲常常多拿多占,而鲍叔牙却一味地迁就管仲。这就让人不解了,商人的目的是盈利,而在鲍叔牙身上,他却一再地“让利”呢?那么鲍叔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人?他为什么“让利”管仲呢?)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百家讲坛梁祝传奇

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怎么样呢?管仲说,他嫉恶如仇,气量不大,做相国对他没好处。鲍叔牙理解管仲是因为他了解管仲的本质,虽然看起来窝囊,实质不贪财不怕死。管仲只要有机遇会做大事。正因为鲍叔牙理解他,管仲后来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两人虽然都是小商贩,鲍叔牙识人,知道管仲是一个人才,得到机遇会成为黑马,所以管鲍之交的故事讲的是鲍的眼光。“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不要以为商人只会识货,识人也是高明。鲍叔牙就是例子。

朋友的原意也与经商有关。看文字,“朋”的字形意思,贝币是最早的钱,按朋为单位计算,五个贝币合起来叫一朋,朋本意就指钱。金文中的象形字描述的是一个人挑着许多朋,当然是商人。研究表明,朋指钱,与经商有关,友字呢?甲骨文里的友也是象形字,免征两个人的手合在一起,表示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的意思。朋指钱,友指交换,要想成友,得有朋,都与经商有关。

那么,为什么后来就引申出了好友的意思呢?这种含义大概沿两条线索来,一是两串贝币联在一起,就引出了亲密无间的意思。一个人就不成其为朋友。二是朋是钱,友是交换,任何生意都得讨价还价,买卖双方就交换的数量价格达成一致,还要建立基本信任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未必同时发生,得有信用交易关系,基础就是相互信任。这是任何交易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这是朋友引出的彼此信赖的意思。后来只有好伙伴的含义,当初的含义消失了。管鲍之交就是靠两人相互帮助相互信赖。朋友正是基于此。

(作为商人,鲍叔牙是一个最为成功的商人,从他和管仲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他把自己的本钱放在了管仲身上。他慧眼识人,认为管仲能成就大事,后来果然如此,管仲成为了一代名相。不仅如此,李晓老师还认为,管鲍俩人还把商人特有的智慧成功地运用到政治上,后来成就了他们两个人的大名,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管与鲍后来不经商,都做了官,齐釐公有三个儿子:诸儿、纠、小白。诸儿立为太子,打算任命管仲为老二的师傅,鲍叔牙当老三的师傅。鲍叔牙不满意,请假,不愿意上任。管仲与看望他,问他,他说,古人说知臣莫若君,我不愿意干劳而无功的事了。召忽立即说,不想干就不干了。我跟国君说。管仲说,不行,得出力,怎么能挑呢?将来谁当国君不一定。召忽说不如我们一起辅佐纠吧。管仲说,纠的母亲不好,连累了他。小白倒有人同情。诸儿年长,却品行不端。两人约定无论谁当国君,将来两人一定要互相推荐,教导小白一定得尽心尽力,才能得到信任。

后来果然如管仲所料。诸儿齐襄公搞得政治动荡。管仲召忽保着纠去鲁国避难,鲍叔牙保着小白去莒国避难。齐襄公在国内的暴乱中被人杀。鲍叔牙想让小白捷足先登,准备回齐国上任。管仲为了让纠继位,半路上拦截他们,结果一箭射中了小白,幸亏不重,小白继位,就是著名的齐桓公。这时,鲍叔牙就推荐管仲,齐桓公任命他为相国,鲍叔牙甘居其下,两人竭力辅佐,共创霸业。管仲深谋远虑,劝鲍叔牙当小白的师傅。有政治的远谋,这符合鸡蛋不放进一个篮子里的经验。懂得高超的投资技术,成功运用到政治上。二是齐桓公的大度,与一箭之仇的管仲言和,这也不容易做到。最不容易的是鲍叔牙知人荐贤。以国事为重,知道自己不如管仲,所以极力推荐任命管仲为相国。这太难得了。这时他本稳操胜券,而且管仲还是齐桓公的政敌,要想整他不费吹灰之力,至少也能排除在政治范围之外,但是他却从国家利益出发来极力推荐管仲,是一种大胸怀。像后来赵的商人吕不韦一样,鲍叔牙也是成功的投资,获得长久的回报。经济学上有人力资本的概念,人的作用比资金等重要得多。先有人才后来钱财,这也是一种投资,鲍叔牙是先行者,是成功的先行者。

管仲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发展农业继承了姜子牙的一些政策,把人分成士农工商,集中居住。四民非业聚居,把长期以来的社会分工相对稳定下来。提高技术水平。当时这种做法是先进的,古代传统经济中,经营技巧都依靠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总结继承与传播。当时商人地位还是相当高,没有等级之别,后来商鞅变法之后,才有所变化。管鲍都是从商人变成士人的。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四)子贡救鲁·2011年5月7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7/100366.shtml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儒”往往会让人想起“君子固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话题,而“商”就会引出“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等等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儒和商是无论如何也融不到一起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个人,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孔子门下第一代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子贡。作为儒家弟子,子贡可以说是史上最正宗的儒商了,那么子贡究竟做的什么生意?他和别的商人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在陈蔡通往楚国的路上,一支军队围困一群读书人。被困了几天,断粮断水,饿得发晕。但是孔子神态自若,每天照样讲课弹琴,但是饥饿无法解决,学生们沉不住气。精明体面的子贡站起来,说这样不是办法,拿出个人财产,找到这支军队的头,跑出了包围圈,他不是想溜,而是跑到了村中买了些吃的,先请老师吃了饭,其他学生也吃饱了。之后,他跑去楚国,请楚军来击退了这支包围军,他们到了楚国。

孔子可以说是最早的民办大学校长。学生三千多,经费靠什么?他周游列国,总得吃住,钱从哪里来?有子贡,他是成功的大商人。主要赞助商就是他。“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意思是说孔子名扬天下与子贡有关,这次脱身正是依靠了子贡。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等书中。《中国商业通史》提出这样的观点:孔子也参与了商业活动,这个有道理。孔子也应该是半个商人,真正负责的是子贡。

子贡,是端木赐的字,比孔子小31岁,按《礼记》的说法,“二十而冠,始学礼”,子贡跟随孔子学习时,他应该在二十多岁,这时孔子应该有五十多了。司马迁说:“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子贡是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做的是国际贸易,很可能做的是珠宝生意。《论语》有段对话的背景是,孔子好久没做官了,学生们来劝他。子贡也来劝,子贡拿玉石来比喻,这儿有美玉,是放进箱子呢?还是趁价格好卖掉呢?“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渚?”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我要等个好价钱再卖。子贡明白老师在等识货的买主,这就是待价而沽的来功。这段对话可见孔子对买卖很是了解。一次子贡来请教:“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珉看起来与玉像,但是价格相差甚远。子贡认为物以稀为贵。他对珠宝在乎,由此推测他正是个珠宝商。

(作为商人,子贡恐怕是历史上比较有学问的了,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是做大生意的,但是在做生意之外,他读书也非常用功,做人比较谦虚,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学生,孔子是什么态度呢?)

子贡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善学。子贡与孔子对话较多,在《论语》中提到子贡名字的有37次。居众弟子之首。孔子欣赏他。一次孔子问他,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强?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可见两人有可比性。子贡说,我怎么可以跟他比呢?他能悟出十个道理,我才能悟出一个道理来。孔子评价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本来有希望获得大成就,可是他家穷。子贡经商每次都能预测准确,这是对颜回穷的惋惜,也是对子贡成功的欣赏。子贡是标准的儒商,与其他人比,他的不同在哪呢?

(早在投靠孔子门下之前,子贡就已经是一位商人了。他家境贫穷,通过经商而发家致富。子贡作为孔子的高徒,其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儒家的思想,因此子贡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儒商的始祖。那么这样一位商人,他和其他商人有什么不同呢?)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田常要调军攻打鲁国,来提高自己在齐国的地位。鲁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听说后着急,就召集学生们商量,谁能挺身而出呢?子路先站起来,孔子摇头,子贡站起来,孔子点头了。

子贡奉命去齐国求见田常,跟田常说,听说要打鲁,你们错了。鲁国墙矮池浅,不容易打败,根本不可能。不如去打吴国,墙高池深,容易打败。田常想这个人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子贡说,内部有忧患的攻打强大的对手才行。你的忧患在内部,贵族大臣们反对你,就应该打强大的吴国。打败鲁国,齐国会得意,其他贵族也会争权夺利,你得到的也会失去。针对田常担心,子贡提出去吴国劝,让攻打鲁的军队在边境呆着,自己去吴国。劝吴国伐齐救鲁,这样,你田常不会因此承担责任了。子贡的意见被田常采纳了。我们今天会觉得不可想象,但是当时田常觉得有道理,他满脑子装的是自己的是利益。

子贡到了吴国,吴王是夫差,子贡讲,听说齐国要伐鲁,然后会打吴,所以替你担心。子贡说可以出兵救鲁,伐齐。显名而大利。这是扶危救困。齐表面强大,不得人心,打败容易。接着分析天下形势,强大的是齐晋,要打齐晋,你就成为天下的霸主了。夫差高兴。要伐齐救鲁,不过我担心勾践,会报仇。我要先伐掉勾践。子贡说,越是弱小,会让人觉得欺软怕硬。我去劝越人一起出兵攻齐。夫差同意了。

勾践听说子贡来了,亲自迎接。子贡说正劝吴王伐齐救鲁呢,他想先伐楚,你会有大麻烦了。没报仇心,却被他猜忌不值得。办大事大忌。勾践问怎么办,子贡说夫差凶狠,臣民无法忍受,伍子胥被杀,小人受重用,亡国之相也。你应该支持夫差伐齐,胜败都会削弱,越国的机会才会来到。

到晋国,说夫差要打齐国,后要伐晋,要准备。子贡然后回去孔子处赴命。果然越王勾践跟夫差讲,越国预祝成功,派了三千人支援。齐军在边境线上没事干,突然遭到袭击,逃跑。吴军打晋,晋军早有准备,把夫差打得大败,越国趁机偷袭,勾践成了东南霸主。这是外交史上成功的案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这是《史记》对此的评价。这次出使成功地挑起了战争,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没有正义与不正义的战争。

(子贡深得孔子学说的真谛和儒家思想的精髓,他思路敏捷、能说会道,是孔子门下“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的答问以子贡的最多。所以在这次外交中,子贡果然举重若轻,仅凭几句话,就为鲁国化解了危机,那么子贡取得胜利的诀窍在哪里?这又与他商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呢?)

表面上看这次成功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国际贸易技巧和儒商的高不平。表现在:一是国际视野,把鲁放到国际大关系中,用商业上的借刀杀人,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洞察时事,客户都是当时的贵族,对各国政治清楚;三是诱之以利,子贡对人的本性有深刻认识,利己是本能,子贡是商人,当然有更深刻的认识,游说时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会利用他人的利己之心;四是名门高徒,子贡是孔子的学生,有号召力。人们对孔子是尊重的,子贡受过系统全面的训练,说服力可信超过一般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在诸侯国间,往来开展国际贸易,国君行平等礼节,分庭抗礼,国君愿意与他平起平坐,主要原因是对他综合素质的欣赏。这对后代商人的影响深远。

有对联云: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五)致富宝典·2011年5月8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8/100435.shtml

(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在他的帮助之下越王勾践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富国强兵的霸主之梦,越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与一部奇书有关,也是因为这本书使范蠡弃官从商后成就了富甲天下的商业奇迹,这就是《计然之策》。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在越国击败吴国的战争中,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越国著名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越王句践才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富国强兵的霸主之梦。而越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与一部奇书有关。)

有一部奇书叫《计然这策》,春秋时越国依靠它富国了,范蠡依靠它富家了。“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修之十年,国富,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当初勾践被困,差点亡国,勾践被迫屈膝,为吴王养马,当了三年奴隶。甚至尝过夫差的大便,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年,十年生聚,终于反败为胜,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迫使夫差自杀,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这过程中,指导他胜利的正是这部《计然之策》。而范蠡最重要。

范蠡是楚国冤宛地人。年青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文种是当时才能突出的政治家。在宛地为官,与范蠡相识。他觉得范蠡有大智,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两人一起去越国为官。勾践落难时,两人追随,在他们的帮助下,终于反败为胜,范蠡因此被封为上将军。

可是正是功成名就时,范蠡辞绝了所有高官,下海经商去。“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有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七条只用了五条就报了仇,能这样起作用,可以借此来经营产业。于是经商。勾践想不通,劝他说,你是越国贵族中最尊贵的了,如留,会分土共享,要走就杀掉你的妻儿。范蠡早就看出了勾践不可共富贵,于是收拾细软,带上家小,悄悄地向北方驶去。有没有西施,不知道。来到齐国。后来在这儿定居下来。

到齐国后,改名为鸱夷子皮。鸱夷指用皮革做成的像鸟的船,也说指的是装酒的皮具。范蠡在这儿开始创业。“居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不久发家了。积累了家产,还利用渔盐开始商业生产和贸易。他的成功正是得到《计然之策》的理论指导。

(按理说,在整个吴越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范蠡,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范蠡最后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离开了越国,选择了到外地从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呢?竟然也是这部奇书——《计然之策》。那么,范蠡为什么要选择弃官从商?这部《计然之策》究竟对范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那么《计然之策》说了哪些奇谋呢?这部书失传了。《史记》保存了一部分内容。主要有两块:一是富国之道,通过平价收购粮食保持稳定。二是富家之本。这里有三条商业原则,一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要想在竞争中胜利,得备好商品。了解消费者需求,旱时要想到可能有水灾,准备了船只,这也叫待乏。预测行情,做好准备。像荣德生就是,他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也源于此。二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反之亦然。要踏准节奏。三是务完物,无息币,无敢居贵。要保持商品质量,商品和资金不能压在手中,要流动。加快运转。不能把昂贵的东西压在自己的手中,要在价格理想的时候销售出去。加快周转才能带来好的收益。

这些都是商业理论,越国当年扩军备战,要人口,要提前准备,越国就鼓励人口繁殖,男子二十岁不结婚,父母就有罪。禁止老少配,生了孩子要奖励。指导下人口增加快,这是十年生聚。

范蠡改名后,较快地发家了,生意产生巨大影响,齐国贵族议论他,说不定能治理好国家。于是推举他担任相国。摇头晃脑派人送来大印。他叹气说,经营产业可以积累家产,做相国会让人达到人生顶点。可是长期如此不是好事。谢绝并归还了相印,分赠家财给亲朋邻居,带着家人离开齐国到达陶地。这在山东定陶境内,当时是商业发达地,交通便利,经商宝地。定居于此,再改名为朱公,加上地名,就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极大得成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大官的机会落在了他的面前,有一个国家邀请他去当相国,可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蠡却无动于衷,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当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他又把赚来的钱财散发出去,再次选择从头再来。那么,范蠡为什么要这样做?)

范蠡这时,事业也从头开始,带着妻儿种地生产粮食,开展贸易。此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计然之策》仍然在指导着他。像待乏,加快资金周转,“废居,候时转物,逐十一之利。”低价时买进储存,上涨时再卖。坚持薄利多销,不贪心。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还重视人才和时机。《史记》说“能择人而任时。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是用人与把握时机上的特点。择人而不责于人,重视选拔人才,却并不求全责备。宽厚待人。这是用人上。在对待时机上,极端认真不马虎。曾跟勾践说过,对待时机像政府抓捕逃犯一样,对,必须跳起来扑上去。他懂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就是时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再好的人才也会无能为力。

不久,范蠡又富了起来。人们一说就会说到他,成了当时的首富。他并未保有全部家产,几次重新创业。为什么呢?是破产了?不是,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几次聚财,又分散给了亲朋,会分钱。历史上少见。

司马迁说过:“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他有乐善好施的美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充分体现了范蠡的自信。

从头开始,并不是从陶这儿开始的。陪勾践、到齐国、拒相印,他每次达到人生顶点顶点,都会激流勇退,再重新创业。像爬山,到了山顶,没来得及“一览众山小”,就会一下子滑到山脚,再向上爬。这正是“活着就是折腾。”

(他的这种做法与《计然之策》又有什么关系呢?)

范蠡这样折腾主要是他对《计然之策》的商业哲理与道家思想的深刻认识。《计然之策》认为有极限,应该反向操作。这种理论反映商人对市场的深刻认识。这与道家“福兮祸之所倚”道理相通。幸福灾祸相辅相成,会转化。市场形势也是这样。人生也一样,到了顶点时就会后退,遭到抛弃。道家主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越爱惜破费就会越多,懂得知足才不会危险,才会长久。范蠡一生都表现了两者的影响。知进知退,适可而止。保持进取的活力。次次达到人生顶峰。也正是因为他的美德,后人尊称他为“商圣”。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六)陶朱教子·2011年5月9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09/100745.shtml

(经过多年的打拼,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的儿子却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绳之以法,生死未卜,消息传来举家悲恸。而范蠡却在救不救儿子这个问题上犹犹豫豫、举棋不定。最后在家人的央求下,范蠡才勉强做出了一个决定,派大儿子带着钱财去救自己的二儿子,可是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大儿子的施救直接导致了二儿子被判处死刑。而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当儿子的死讯传来的时候,范蠡更是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反应。在整个施救儿子的过程中,范蠡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很困惑,一方面他对儿子没有不管不问,还是想了办法的。另外一方面,他又没有尽全力,并最终导致了儿子的死亡,

那么,在救不救儿子的问题上,范蠡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心态呢?面对儿子被杀一事,范蠡为什么会如此不近人情?在这个事件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

范蠡有三个儿子,最小的是到了陶定居后才生的。长大后家里遇到了不幸。二儿子去楚地经商,与人发生争执,打死了人,被关,定为死罪。范蠡当时是天下首富,老家也在楚地,又在越地为官多年,朋友多,要救该不难。范蠡派大儿子去楚活动结果却让二儿子死得更快更惨。运回尸体时,全家悲痛,而范蠡却哈哈大笑,笑从何而来呢?

二儿子杀了人,关进监狱,家人都急坏了,纷纷要求去救。范蠡却平静,杀人偿命,应当。“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处决于市,这是古老的刑罚,目的是威慑百姓,也是惩罚本人,剥夺其尊严。清代常在菜市口杀人。范蠡讲可以想办法,让他死得体面些。决定派小儿子去活动,带了一千镒黄金。用牛车拉着。上路时,大儿子却非要去,范蠡不答应。大儿子就抱怨,我应该要去分忧,不是明显看不起我吗?不如死了算了。妻子说,小儿子也未必救得出,大儿子再气伤了,怎么是好?只好改派大儿子去,写了一封信,叫大儿子去找庄先生,这是他早年的朋友,要他交给庄先生,要听他的,不要争执,老大答应并上路了。甚至还担心钱不够用,又自己准备了几百镒。

老大找到了庄先生家,发现他家房子小而且破,夫妻二人也是穿得破烂,穷困。大儿子真实以为是个大人物,看到这样,心凉了。即使弄明白了,这就是父亲要他找的庄先生,他仍然心里纳闷。但他还是恭敬地交上了书信与黄金。庄先生收下了,叫他赶紧回国,放了弟弟也不要问是为什么。

老大却没底,这样穷,还能办什么事?他没回。又悄悄地住了下来,自己找人,找到一个贵族,让他帮忙。他没想到,庄先生是当时的隐士,在楚国相当有名,楚王都尊重他。一大笔黄金,他并不想要,要找机会还给范蠡。庄先生找机会求见楚王。跟楚王说,夜观星宿,对楚不利。楚王问怎么办,他说得实行仁政,避灾,大赦,放了罪犯,感动上天。楚王答应了。庄先生就告辞了。

楚王下令密封府库,准备大赦了。老大托付的那位贵族听说了,大喜,把这事告诉了老大。他说过过去大赦时,都是如此。大王下令封府库了,等着好事吧。老大觉得弟弟得救无疑了。靠的正是他这位贵族,庄先生恐怕什么忙也没有帮上,那么多黄金不是白给了他吗?他得要回来。

庄先生看见老大来了,心里吃惊,怎么没走呀?老大说,是弟弟还没救出来,怎么回去呢?现在听着要大赦了,我弟弟命大,特意来辞行。庄先生听出是告辞是假的,来要回黄金的,叫他自己去拿吧,就在隔壁呢,一分没动。老大真拿上走了。他甚至还觉得得意,实际上,庄先生原本想帮助老朋友一把,压根并不想要这笔钱。现在被误会了,受人侮辱一样,恼火气愤。于是二次求见楚王,跟楚王说,上次建议,您果然采纳了,这本是好事,可是听到议论,但是,听说陶朱公的儿子犯罪了,也在其中,听说他花了重金,在上下打点贵族,人们议论,不是为楚求福,是掩人耳目,楚王听说,火了。我怎么会释放一个人而大赦呢?下令立即斩首,当场下令砍了。并且宣布,被杀的正是陶朱公的二儿子。老大让弟弟死得更早更没面子。

尸体运回时,家人悲痛,这时范蠡却大笑。一边笑一边对妻子说,老大一去,弟弟非死不可,我早知道,我为什么派小儿子,是因为大儿子从小受苦,知道来钱不容易,不舍得花钱。小儿子出生我们家有钱了,只知道游玩,不知道挣钱的艰难。大儿子一去一定会落到这一步。

明明知道大儿子无法完成,为什么要派他去呢?

一是事先知道小儿子去,二儿子或许有活命的可能,为什么最后,还是派大儿子去了呢?范蠡在经商时重视人才,择人而不责于人。重视选拔而不苛求。手下少不了办事而有本事的人。预料老大会办砸,为什么不派人去相帮呢?不这样做,不是明知故犯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是儿子被杀,本是悲痛的事,为什么大笑?笑从何而来?怎么解释呢?

设想一下,当初知道二儿子杀人被关,即将判死刑时,选择有几条,一是不管不问,二是不惜代价,动用一切资源,救出二儿子。这两种选择是两个极端。现在人有法制观念,听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办事,一般会采用第一种。古代不同,人们法制观念淡薄,可能会拉关系,想逃避。范蠡走的是中间路线。

想了办法,却没尽全力,也因此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为什么这样矛盾呢?

想救是从感情出发,人之常情,那时,儿子犯罪,杀头之祸来了,一点表示没有,恐怕对他人无法交代。也无从心安。想救是真实的心态。可是,想救为什么不肯尽力呢?因为他懂得知进知退,适可而止。即使救出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福兮祸之所伏。政治经济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果这时知进不知退,只会招致更大灾祸。懂得适可而止,儿子们未必懂得,财大气粗,就因此草菅人命,恰恰是最大的灾祸。救出二儿子,只会助长这种情绪。以为什么都能搞定,恰恰是巨大灾祸。儿子被判刑,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祸兮福之所倚,如果让子孙记住教训,以此为戒,谦虚,懂得退让,何尝不是幸事?想到这里,能不笑吗?是透着智慧的笑。后来事实证明,这笑声有道理。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大万。”后来,年老了,衰老了,把经营家业的事交给子孙,字享晚年,子孙经营下,得到更大发展,累资巨万,相当于现在的亿万了。刘向写过《新序》,故事说战国时梁国发生怪事,有人定有罪有人定无罪,正当不知如何是好时,想起了一个人,说陶朱公这人就是平民百姓,能做到富可敌国,说不定是有过人的智慧。不如把他请来,看他有什么办法,派人请来陶朱公,向他介绍案情。请问怎么办好呢?

陶朱公说,我只是平民,不懂得怎么断案子,既然让我说话,我勉强举例,我家里有两块玉璧,尺寸大小光泽一样,价格相差大,一个一千镒一个五百镒,梁王也奇怪。陶朱公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陶朱公说的是为人要厚道,玉有厚度值钱,为人厚道就得人心,尽量不定罪,梁王就没有定罪,梁国人高兴。刘向讲故事评论说,要厚道,薄了就容易碎。厚容易长久。掌权的就要厚待百姓,才能长治久安。这里的陶朱公应该是范蠡的后代。这表明后代一直没做官,是专业的工商业者。后代继承家业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

范蠡开创的家业虽然出现二儿子杀人犯法的事,但是并不存在富不过三代的问题,他凭什么培养继承人的呢?

一是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人生经验。他不仅保持着进取的旺盛创造力,而且保持激情与活力,还富而好德,富而不骄。二是宽以待人的原则,宽以待人才能照顾别的利益,才能共赢。才能周济穷人,不伤天害理。这些很好地传给了子孙。

还有一个故事,把一个年轻人贫穷的人培养成了富比王侯的人。这是谁呢?战国时鲁人猗顿,年轻时一事无成,常饿,日子艰难,听说陶朱公是首富,特地来到拜他为师,学习发家致富。陶朱公热情地接待了他。同时,指点他,应该饲养牲畜,猗顿到西河猗氏一带,这儿水草丰美,适于发展牲畜业。十几年,牛羊数不胜数。这儿还盛产盐。一开始,他贩卖牲畜时,顺便带点盐卖,后来发现利更高,于是,转投经营盐业,后来发了大财,“与王者埒富”,富比王侯了。这可以看出,范蠡后代继承了他的事业,做大做强了,也富于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像这样的人不止一个,还有大商人,还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是谁呢?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七)商祖白圭·2011年5月10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10/100863.shtml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白圭的大商人,他不仅通过商业的经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还总结了自己的商业实践,形成了一套商业理论。同时白圭还公开授徒,开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学院”。后世遵循他这些理论的商人,在经商中都有很好的收获。那么,白圭的商业理论究竟是什么呢?

那么,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白圭的商业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商业活动,又有什么价值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第七集《商祖白圭》。)

秦末时,督道县驻扎不少军队,储存了许多粮草。一天,有消息说刘邦军队打进了咸阳,子婴投降了,秦帝国瓦解了。地方官与军队四散而逃。无政府状态下,仓库无主,当地人纷纷抢金银财宝,几乎洗劫一空。粮仓却无人问津。一般人看粮食不如金银值钱。况且战争时期这个也不好带。这时一个姓任的管理员独具慧眼,任氏懂得一个道理,是人总要吃饭,粮最重要,他带领空人挖地窖,运过来藏了起来。

秦灭亡后,楚汉四年战争,粮食少,土地荒芜,粮价上涨,那些有金银的得买粮食了,任氏就卖了一批又一批,金银都进了他家。他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富豪。这种做法有什么道理呢?战国时白圭有商业哲理,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任氏正是如此,他人不粮食时我要,等到他人需要时,我高价卖掉,正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白圭叫丹,周国人,今天河南洛阳人。是这种理念的提出者也是大力实践者。他从事粮与蚕丝的买卖。当时富商都不屑于这个。他们做的是奢侈品与资源类产品的买卖。对象当然是有钱人。非常赚钱,利润高。像吕不韦当年支持异人,后当上相国那是真正的风险投资家。曾请教父亲种地,父亲说利不过十倍,玉石利不过百倍。可见玉石这样的买卖利润高。资源类像盐业朱砂矿铁矿这些应用广,要吃盐,要用工具,赚钱也容易。但生产受限制,进入门槛高,没资本不行,利润就更高。

相比之下,粮食与蚕丝就不一样,对象是没多少钱的人。赚得也不多。资本少也可以搞,就赚得辛苦。白圭从事的正是这个。人弃我取。“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粮食丰收了,就大量买进库存,这时,把蚕丝漆卖出去,春天大量买进蚕丝,把粮食卖出去,每个季节都有买有卖。借此他成为大商人。他被尊为商祖。“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都学习他的商业理念。更因为他是当时商业理论的集大成者。把儒道法思想融为一体,并开办商业教育,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被奉为商祖,当之无愧。

(白圭的商业理念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呢?)

个人认为主要是12个字,这12个字是什么呢?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两部分,其中有八个字,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八字秘诀”,那另外有四个字可以称之为是“四字箴言”。所谓这个“八字秘诀”,就是我们刚刚讲到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这八个字。

那么所谓的“四字箴言”呢?就是白圭所提出的“智、勇、仁、强”这四个字。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就属于白圭开办商学院教育商人的教学内容了。我们都知道,孔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大学的校长,那么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六方面,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六艺”。那么白圭他开办商学院,他的教学内容就是那四字箴言了。白圭自己就讲,如果一个人“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智勇仁强,那么即使说跟着白圭来学习,当学生、当徒弟,那也不可能真正领悟到商业经营那个最根本的哲理。

白圭的这样一些理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司马迁就说“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矣”。就是说,白圭的这些说教、这些理论,那都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当中获得了成功,并不是瞎忽悠人的。实际上也是如此,白圭的这样一些理论,不仅在他自己的实践当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影响了很多的工商业者,并且在这些工商业者的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智,就是权变,是随机应变的智慧,要灵活,有一个故事是乌氏倮倒手致富,说乌氏有一个人叫倮,本是普通牧民,十几年养得小有规模,一天看到山峦里牛羊像是云彩,这是西域里王的财产。他就想自己也拥有,就想,如果跨越式发展,就好了。他把自己的牛羊卖掉昙花一现中原买来锦缎,运回西域,献给国王,国王高兴,问他要什么,他就说我只喜欢牛羊。国王说,多的是,赏赐了一大批。算一下,价值相当于锦缎的十几倍,这个脑子灵活,有智慧。

勇,是决断,坚决果断的勇气,抓机会时要坚决果断。“趋时若猛兽……”敢于冒险。另一个故事是无盐氏高息放贷。汉景帝时,一个大规模叛乱,吴楚齐国叛乱,吴王刘濞叛乱,儿子当年来长安,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发生争执,汉景帝打死了他。刘濞怀恨在心,铸钱贩盐,军事经济强大了起来。汉景帝用晁错,削藩,激化了矛盾。刘濞借此发生叛乱。一时间叛军声势浩大,这是西汉最厉害的叛乱了。汉景帝试图妥协,杀子晁错,但对方不买账,只好派周亚夫平叛。列侯封官要筹措粮饷,得借钱,当时长安富豪想到列侯们借钱靠什么还呢,万一败了,不是打水漂了?一些富豪都不敢借。无盐氏愿意,但要收十倍利息,可是列侯们只好认下了,结果是七国叛乱平定了,他们得到了赏赐,无盐氏也因此暴富了。靠的正是冒险。勇气在于敢要十倍的利息。他要的也有道理,利息取决于资金供求与风险程度。他的钱成了稀缺资源,战争形势不明,风险更大,他过人的胆识让他抓住了这个机会。

仁是仁义之心,商人的仁义在取与与过程中。要有道要以仁。取也是获得与也是付出。商人付出应该付出的,让客户得到好处。今天尤其要重视,商人赚钱应当,但不排斥仁义之心。白圭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仁义更能赚钱。“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稍差一点的粮食当口粮。当时社会大众的购买力不高,不太讲究,这个更重要。薄利多销,可以赚。而做种子的粮食,要取优良品种,影响收成,粮食多,商人才有保障。帮助农民也是帮助自己。以次充好,也会伤到自己。传统商业中不不论得利,也有好坏之分,白圭这样的人称为良贾,不管别人死活的叫恶贾贪贾。“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亦比千乘之家”,前者只赚三分之一,而后者也能赚到五分之一。积少成多,终成大器。

强是有所守,要严于自律。“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从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不讲究,克制享受的欲望,同甘共苦,难能可贵。历史上,许多杰出商人都是如此。像任氏抓住机遇,倒卖粮食,发了大财。在西汉后,搬到了长安宣曲,这是经济发达地,但他买了土地牲畜,不计价格。买下良田,牲畜,他有家规,不是自己生产的粮食不吃,赋税不完不吃肉喝酒。在这种家规下,都得勤俭持家,家族传了若干代。成了当地道德楷模。

可见白圭的四字箴言作为商人的教学内容,让许多人成功了。这四字箴言实际上各有所用:创业时要的是智与勇,而持家时要的是仁与强。要有仁义要自律。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八)啼笑姻缘·2011年5月11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11/100672.shtml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第八集《啼笑姻缘》。)

(秦汉时期,在四川的临邛有一家姓卓的大冶铁商人,他们发家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商业传奇。而卓家的女儿卓文君,她的婚姻更具有传奇色彩。据《史记》记载,大才子司马相如以琴音打动卓文君,两人私奔,婚后卓文君甚至当街卖酒,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如果我们深入这段爱情传奇就会发现,在爱情传奇的背后,其实也包含了商业营销的策略。这段爱情传奇与商业营销有什么关系呢?)

秦始皇统一后,在赵国,通往南方在道上走来一对夫妻,两口子推着小车,风尘仆仆地走来。他们是曾在赵国大名鼎鼎有名的大冶铁商人。财产被没收了,只还了少量行李。这些富商不孤独,秦始皇强迫许多人迁到遥远的地方。到咸阳的富户就有十二万户。为什么搞这种空间大挪移呢?与商鞅的政策有关。长期重农抑商,始作俑者是商鞅,七雄争霸靠的是实力,决定实力的是粮食与军队。粮食是农民生产的,士兵来源也主要是农民。商鞅要富强就重视农业与农民。抑商是考虑到四种行业中农是最辛苦的。“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任何时代,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吸引了许多人弃农经商,这在当时是常见的。

另外,有一些恶贾,投机倒把,搞乱市场,损害农民们的利益,也为减轻他们对农业经济的损害。像加重他们的税收,把重要行业收归官办。为经商设障,这些抑商政策实行了一百多年,秦始皇时依然在。他要求迁移,除了一样的原因,现实的考虑是斩除贵族残余势力。不要他们威胁秦的统治。强迫去巴蜀之地正是这个考虑。

这在秦搞了一百多年,为什么后来还出现吕不韦担任相国的事情呢?是矛盾的吗?

秦重农抑商一贯,但是不要以为这些政策就意味着商人地位一落千丈,事实上,这是重农的辅助手段,给工商业设置一些障碍。秦始皇对商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敬畏也有厌恶。既打击又利用。政治上打击,防止他们勾结,利用是从经济上考虑,促进经济发展。他把关东十二万户迁到咸阳,一般分析是控制他们,我个人觉得不是主要的。他在咸阳呆着,面对这些人,心里能爽吗?更主要的目的是利用他们来建设首都。因此迁来是考虑经济利益。卓氏迁来也是促进西南的开发。这是他的招商引资策略之一。他打击的是关东六国的,对本土的是相当器重。像乌氏倮都是他重用的。

(卓氏夫妇又一次积累了财富,成了富豪,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他们推着车,被人押着走到了巴蜀,到了广元处,许多富户都不愿意走了,离关中不太远,于是纷纷拿出一些财物,贿赂官员,想留在这里。卓氏夫妇觉得这小,土地贫瘠,不能留在这儿,再往南走是汶山,土地肥沃,人们善于经商,到那儿吧。别人要留在这儿,他们要求走得到更远。官员以为他们有病,安排到了临邛县。他们高兴。秦朝官吏哪里知道,他们是冶铁商人,他们发现有铁矿,兴高采烈,定居下来,开始开采,铸铁,战国时代,冶铁是重要的事,重要技术发明于此时。当时中原是中心,他们从中原带来先进技术,不久他们的产品就打开了销路。“倾滇蜀之民”,两次暴富了。财产超过了当年,钱数不过来。奴仆多达一千多人。开发房产,建许多庄园。当时这里还有重要商人,是程郑,也是迁移来的,产品销路也广,得到少数民族欢迎。家里有几百奴仆。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卓文君时,两人相距太大。)

产业传到卓王孙时,临邛的县令叫王吉,一天,他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住进招待所。他每天要来陪这位朋友。一行人每天招摇过市,临邛人看到,是一大帅哥,像神仙一样,这人正是司马相如,擅长写辞赋的人。他本是成都人,原来,司马相如的家境是一贫如洗。少时好读书,是少有的才子。长大后,觉得小名“犬子”不雅,父母为他捐了一个郎官,这个郎官没有工资,生活费用得自理,这种制度其实就是卖官。父母为了让他有前途,才捐了这个郎官。他来到长安做了郎官。他不喜欢这个,汉景帝对辞赋也不感兴趣,听说梁王喜欢辞赋,司马相如就跑到了梁王那儿做了门客,不久梁王去世了,没了知音,只好回到成都老家。这时司马相如家家境一贫如洗了。司马相如待在家里边,吃了上顿没下顿,整个就沦落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正好临邛县令王吉是司马相如的好朋友,就捎信请这个司马相如到临邛来做客。一开始,王县令每天到县政府招待所来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还能够以礼相待。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居然端起了架子,经常说身体不舒服,不大愿意见人,就不愿意见这个王县令。王县令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殷勤、更加恭敬了。

(按道理讲,司马相如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他又在王县令的地盘上,他有什么资格、又有什么必要摆谱端架子呢?而王县令是地方的父母官,他又有什么必要低三下四地去向司马相如献殷勤呢?这件事情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离谱,但我们如果从商业营销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那么,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原来,这两个人正在合伙演出一场钓鱼的把戏。他们这些所作所为实际上都是为“钓鱼”在做铺垫。“钓鱼”,钓什么样的“鱼”呢?他们要“钓”的就是卓王孙的那个女儿卓文君了。一到临邛,司马相如就从王县令这儿听说了卓文君的情况,就听说卓文君人长得很漂亮,而且呢,精通音乐,颇有艺术修养,现在正是守寡在家。那么司马相如就顿时对卓文君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心。但是他又听说,卓文君才高气傲、不好接近,于是呢,就和王县令设计了这么一个“钓鱼”的情节。(那么,司马相如能成功吗?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商业智慧呢?)

他们综合运用了商业促销的手法,王县令隔三差五地招摇过市,不是做广告吗?不是搞明星代言吗?都是为钓鱼制造气氛,把这个无业青年包装成大人物,让鱼上钩。这事炒得沸沸扬扬,人们议论纷纷,卓文君也被吸引。卓王孙找到程郑,商量招待一下,递上了请柬,请王县令作陪。设在卓王孙家。王县令一进门,看到请来的有几百人,陪吃的都到齐了。不见主角出面。请了几回,司马相如都说身体不舒服。卓王孙只好亲自去请。司马才装出迫不得已来出席了。这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宴会开始了。王县令拿出古琴,恭敬地请司马相如弹琴。别人弹琴你不会入耳,请你自弹自娱自乐。口吃的司马相如装作推辞一番,操琴,弹琴。这过程中一个人被琴声征服,这正是卓文君。她一开始没当回事,听到亲临家里做客,特别是琴声响起时,她怦然心动。全是倾诉爱慕的。她能听不出来吗?她来到外边,躲着听,几曲后,深深地被才华折服,一看,帅哥的确帅。“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立即产生爱慕之心,还自惭形秽,怕自己配不上。王县令派人买通了丫环,结束后,司马相如送信给她,表达爱慕之心。她接到信,就私奔了。司马相如当晚就带着她跑回了成都。卓王孙知道是拐跑了,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他气愤的是自己上了当,并且司马相如只不过是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更气愤的是女儿居然私奔了。这在当时改嫁不算什么,但至少要遵守礼节吧?这是世家,有头有脸,现在丢了面子。“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有人来劝,毕竟是自己的女儿,也怪可怜的,卓王孙坚决不答应。

蜜月过去,压力袭上了心头,卓文君当初毕竟过的是富裕的日子,现在穷,再浪漫抵不了饭吃。我们还是回临邛去吧。至少能吃上饭,至少不至于这样受穷吧?于是回了,卖掉了车马,借了钱盘下小酒馆,卖起了酒。她每天当垆卖酒,听说是她,临邛人都纷纷议论。挤满了人,喝酒或者看热闹。他们干得起劲。一个能屈能伸,一个敢作敢为。真是天靠地设的一对。他们这样做,是靠自己的劳动谋生计,也要用行动证明面子不如里子。只要夫妻恩爱可以坦荡为人,没什么见不得人的。没想到这符合商战策略。给对手制造麻烦,让对手让步,这等于是给卓王孙制造面子危机。他越觉得自己丢人,不敢出门了。亲戚朋友们更来劝了,最不缺少的是钱,可是儿女不多,文君成了他的人,能挽回吗?他穷也有才学呀,真心喜爱她,能靠得住呀。至少也是县令的朋友,别死心眼呀。卓王孙也担心两人再做难堪的事,听劝了,分给们许多钱和奴仆,全给了卓文君,他们立即收了馆,回到成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后来,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发现,召来了长安,任为官,汉武帝把他提为中郎将,去出使西南夷,他回到四川,临邛县令开路,成都人都奔走相告,为此高兴。临邛人兴高采烈,自豪。卓王孙后悔把司马相如嫁晚了,给家产太少了。重新给了一大批钱给她。卓王孙终于被两人卓越的商业营销技巧征服了。恰恰是这时,比移民更大的打击落在他们的头上。看下集。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九)卜式捐金·2011年5月12日

视频地址: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0512/100676.shtml

(刘邦建立汉朝后,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为了解决边患问题,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对匈奴的作战,连年的战争,使汉朝的人力、物力消耗很大。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卜式的商人,他提出来愿意把自己的一半家产捐给国家,并且不要求任何名利上的回报。那么,卜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讲述《商贾传奇》第九集《卜式捐金》。)

汉武帝一天正批阅文件,突然一个商人上疏引起他的注意,这人叫卜式,为什么呢?原来,他在上疏当中说,愿意捐献一半家给国家。

这种事情在当时历史上有过,《左传》记过,春秋时秦进攻郑国,郑国商人弦高,赶着牛去洛阳做买卖,碰上了秦军。他知道郑秦间有矛盾,不远处冒出这股秦军,估计是偷袭郑国而来。国家面临危急,怎么办?他急中生智,派人回国报信,同时,送十二头牛牛皮,去求见孟明视,说我们郑国国君听说要路过,派我来迎接,这是国君派我犒赏您的。如果愿意停留我们愿意提供一天的口粮,如果只停留一晚上,我们担任警戒。

孟明视开会,说郑国有准备了,偷袭不可能了。如果强攻,孤军深入危险,干脆回去吧。回去了,遇到晋的伏击,覆灭了。弦高挺身而出救了国家,郑君赏赐他,他不要,甚至离开了郑国,不图名不图利。

汉武帝想,当皇帝久了,没碰到这样的商人,眼前的卜式愿意捐献一半家产,究竟是真还是假呢?他决定派人调查。到了老家向当地官员了解,他是河南郡人。相当于郑州洛阳一带,卜式从小放羊,父母去世早,弟弟年小,一个人,抚养年轻的弟弟,弟弟后来要成家,与弟弟分家,自己留下羊等,房屋给了弟弟,自己去放牧,做买卖,十几年羊成千上万了,有钱了,重新买了土地,弟弟却是坐吃山空,卜式生气,恨铁不成钢,但不管不行,教育弟弟勤俭,一边分一部分家产给弟弟。在乡亲眼里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个和谐家庭的模范。官员了解这些,还不踏实,直接问卜式,捐献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我从小放羊,不愿意做官。也不是申诉。愿意献给国家家产,是因为皇帝圣明,攻打匈奴,我觉得子民应该有钱的出钱,有力出力,才能打败创他们。我不能上战场,我应该尽点力量。

汉武帝派出去调查问题的官员了解卜式的为人后,不由得肃然起敬,回去以后就一五一十地给汉武帝做了汇报。可是汉武帝听了以后,依然是犹豫不决,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听了以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就一再讲这可不是人之常情,世界上哪有人干好事不图回报的呢?这太离谱了。该不是做秀吧?这个卜式恐怕是动机不纯,别有所图。陛下,这种人我们可不能相信,更不能把他树为榜样,免得坏了我们大汉的规矩。陛下,这个卜式不要搭理他。那么汉武帝本来还有些犹豫,听公孙弘这样一讲,那就更加满怀狐疑了。觉得这个卜式的做法反而觉得很可疑。

这与西汉的工商业政策有关。与有汉武帝的感受有关。西汉建立时,秦的残暴统治让社会经济破坏,物资奇缺。司马迁写道:“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连皇帝要想找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拉车都不行。普通百姓更是一无所有,这种情况下,有些富商却囤积居奇,一匹马能卖到一百斤黄金。相当于25公斤的黄金。刘邦来气了,当皇帝尚且这样穷,你们这样发国难财,可恶。刘邦重农抑商了,贱商令。不能穿丝织品,不能骑马坐车,不能配宝剑。还规定,商人子孙都不能做官,还得征收重税。历史上叫汉承秦制。汉继承了许多秦的制度。这就是其中之一。从此后,士农工商就不再是职业的划分了,变成了等级的概念。士是做官的,是良民,工商是贱民,但是刘邦毕竟是务实的政治家,这个政策在政治上贬低商人,目的在打压他们的地位,形成鄙视的风气,经济上却借他们来恢复生产,把容易赚钱的行业放手让他们来经营。这个政策如同秦的政策一样,既打击又利用。刘邦死后,黄老哲学成了西汉主导地位的治国思想。认为秦只传了二代,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自认为能干,得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能折腾。这种思想在工商业上就自由放任,限制少了。像不准穿不准坐车就慢慢消失了。

汉武帝继位时,首都长安富裕了,钱多得用不过来。国家粮食丰富,国家不差钱,汉武帝利用这样的条件改变了清静无为,积极地参与,其中就是发动了对匈奴的进攻。军队武器,奖励,等都要国家支持。几年下来,空虚了。汉武帝不得不削减开支,他甚至减少自己的饮食。又汉到了脱贫时候了。钱从哪里来呢?得向百姓征收了。百姓疲于奔命了,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再加重负担,百姓只会造反。西汉统治者盯上了富商,汉武帝指使张汤对这些富商发生了一场“战争”,这是当时的酷吏。这时,酷指的是冷酷没人情味。张汤正是这样的人,他出主意,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汉武帝提出算缗令,缗是穿钱的绳子,一贯就叫一缗,缗在这儿算财产。算是征收。这是征收财产税的法令。土地房屋货物都得交税。只是不同的人的税率不一样。地主是1.2%工商业是2%。这时提高到6%。手工业者是3%。这样看,谁钱多交税多。

黄河下游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救济不过来,七十多万迁到边境。安置的由国家财政开支。这本来入不敷出,更雪上加霜。许多地方官号召有钱人捐款。上报给朝廷。汉武帝拿到的河南郡名单,一翻看到卜式的名字。卜式捐得多,二十万钱,汉武帝问是不是过去愿意献家产的人,一查果然是。听到这个消息,汉武帝想,这人是真实愿意帮国家,得表彰。准备赏赐十二万,没想到他又献给了国家。汉武帝感慨万分,那么多人富裕了,他们不愿意帮,隐瞒,卜式却是忠厚长者,可贵。这得大张旗鼓地表彰。他派人专门接进长安,任命他担任中郎,赐爵位,赐土地。把事迹宣传布告天下。尊显以示百姓。要向卜式学习。爱国商人的模范典型诞生了。

卜式怎么想呢?他捐是真实心意的。不是作秀。不是想得到什么回报。他对这些赏赐任命一再拒绝不接受,可是汉武帝越觉得可敬。去给我放羊吧。他就穿起粗衣,高兴地放羊去了。一年后,打猎时,碰到了他。看到他的羊不错,汉武帝不停地夸他。没想到这时,卜式说,放羊的道理其实挺简单,按时起居,按时吃,何止放羊,管百姓也是这个道理。汉武帝觉得他太有才了。有政治头脑。得更重用,当场决定任命为县令,缑氏县。他一切顺其自然,百姓过得轻松。汉武帝调他为成皋县令,再提为齐国太傅。开始时,汉武帝觉得榜样力量无穷。但是学习的人很少。更多人是装穷。汉武帝授意张汤加大力度来推行算缗令。

张汤推荐杨可,来主持这事,他上任后,号召人们互相检举,如果属实,把一半家产作为奖励检举者。这叫告缗,厉害。百姓都知道呀。穷是装不了的。诱惑大,意味着一夜可以暴富。结果声势浩大的告缗在全国展开。“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富商跑不掉,中农也没有放过。没收来的数以亿计。把富商们洗劫一空。曾在四川的卓王孙也是一蹶不振。卜式官职却进一步得到提拔,被封为关内侯,御史大夫,那些倍精的富商们却倾家荡产了。唯独傻呵呵的他岿然不倒。卜式是幸运的,但是幸运不是偶然,没有爱国心,没有责任感,没有仁义之心,卜式能这么幸运吗?后来得罪了汉武帝,是因为他说了实话,收归官办盐铁等,许多人不满,价格上涨,质量差,贵,百姓不愿意买,许多地方官强买强卖,民怨沸腾,向汉武帝反应,希望改变。可是这是汉武帝直接指示的。他能高兴吗?从此后不喜欢卜式了。上由是不悦卜式。降了官。这个经历说明他不是一个阿谀奉承之徒,不是投机分子。只有仁义心爱国心指导他的行动。汉中旱灾,汉武帝

《百家讲坛·商贾传奇》(十)盐铁官营·2011-5-13

(西汉建立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财政入不敷出。汉武帝于是找来一个叫桑弘羊的“理财高手”帮助他“理财”,桑弘羊制定了一个商业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官营政策。

那么这个盐铁官营的政策制订出来以后,它的效果如何呢?桑弘羊制定的这个商业策略,在历朝历代得到沿用。但桑弘羊本人,却遭到后世很多人的唾骂,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为您讲述《商贾传奇》之《盐铁官营》。)

古代货币也是多为政府管。汉武帝时,制作发行货币国家也不管了,自由放任到了极点。铸钱外,盐铁也不管,这个量大,生产受到限制有一定垄断性。宽松下,产生许多富商。大冶铁商除了卓王孙程郑,还有南阳孔氏,他的祖先是魏国人,冶铁发家,被强迫移到了南阳。孔氏成了规模更大的冶铁商人。家里车马多。买卖特点是,大方,无论是跟谁打交道都是这样。人们都愿意跟他做买卖,他赚了更多的钱。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齐国靠海,富有渔盐之利。春秋时范蠡跑到齐,也是经营盐业致富。齐国这时刀闲(刁閒),特别喜欢用奴隶出身的人。他专门招收奴隶出身的人,派他们去卖盐。是不是残酷剥削呢?也不是。这些人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骑马,在各地间往来经商。许多甚至成地方官的座上宾。不了解的人不知道他们出身奴隶。他的用人之道正是得人之心。给他们权力,让他们放手经营,发挥了他们的才智,赢得了忠诚。“宁爵勿刀”,不背叛他。积累了家财,他也成为古代善于用人的典范。

西汉大农令,担任的人有郑当时,是文人出身,不熟悉盐铁,向汉武帝推荐两个人具体负责,一是齐的东郭咸阳,二是南阳冶铁商孔仅。西汉建立时,刘邦搞贱商令,立规矩子孙不准做官,后来改变了一些,但是不准商人子孙做官一直实行。现在,郑当时推荐两人,主持盐铁生意,这是个难题。汉武帝不愧是大政治家,他想,要搞盐铁官盐,得专家人才,真正的内行当然是他们。何况财政危机如此,管不了那么多。果断地任命两人担任大农盐铁臣,具体负责。他还安排另外一个同样熟悉商业的亲信担任两人的助手。潜伏一个卧底。这个是谁呢?桑弘羊。

这是汉武帝时人,本是商人的儿子,古代经济史上是重要的大人物。白居易写过盐商妇,讽刺了一个商人的妻子不种田不织布却过着奢侈生活。最后几句是:“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商人的妻子呀,真是好运连连,嫁给了卖盐的商人,吃得好穿得好,可知道这究竟从哪里来的吗?来自官营垄断。即使桑弘羊见了,也惭愧。他那样的人还不断涌现。诗中提到的桑弘羊是西汉朝廷经济主持大臣,对中国经济影响极大。盐铁官营,建立了一套国家专卖的制度。古代工商业制度得到大转变。变成了国家控制。盐是必须吃的,家家都得吃,铁呢,也是,务农、做工、军事,都得要铁。盐铁是古代最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如果放眼古代历史,发现这些政策有三种:一是完全民办,二是全部官办,三是官商合办。这些政策变化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这时是完全官办。盐铁政策史上有重要地位。当然,这里涉及的不止盐和铁,只是统称,还有别的内容。

司马迁班固都不愿意给他立传,出生于商人家庭,十三岁因为心算进宫陪皇太子,这是刘彻。当时使用筹码计算。当时桑弘羊是少有的数学天才,西汉重视皇子皇孙的教育,其中就有数学。选他来伴读,就是想提高刘彻的数学成绩。两人成了发小,汉武帝一生都信任他。除了帮他理财,也是因为他们发小的关系。他也因此参与了盐铁官营政策的制订。

盐的官营,它的做法就是民产官销,也就是官府招募一批盐的生产者,给他们提供煮盐的铁锅,但是对他们的生产过程严密地监视。盐生产出来以后不能随便卖,必须全部卖给官府,再由官府来组织销售。铁的官营呢?它的做法叫做官产官销,就是官府在各个地方设置铁官,从铁矿石的开采、冶炼到铁制器具的铸造,再到产品的销售,所有的环节都是由官府大包大揽。

那么这个盐铁官营政策搞出来之后,就不准私人再去生产盐铁、销售盐铁了。如果违犯呢就要处以刑法。这个刑法当时叫做“钛左足”。“钛左足”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用铁打造一个像袜子一样的刑具,给犯人穿在左脚上面,这个刑具很沉,六斤重,合着今天是1.5公斤,那么这种“钛左足”的刑法据说是为了替代过去的一种叫做刖刑的刑法,所谓的刖刑就是砍掉犯人的一只脚。现在不砍脚了,改成穿铁袜子,那这应该是一个文明的进步。可是不管是走到哪个地方,无论是走路也好、干活也罢,或者是吃饭、睡觉,一天到晚、一年到头的,穿着这么一双笨重的铁袜子,那是什么滋味,那个滋味恐怕也不会比砍掉一只脚要好受多少。

这个政策制定后,在全国推行,设置专门机构。扫墓了一些大盐商大铁商,做官。出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这些官营是打击富商,把他们经营权利夺回来,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又吸引了一部分进官,他们获得了地位。成了有地位有身份的官员,能不卖命吗?这是拉拢一部分打击一大部分。这不愧是手段老辣。由于这种政策是利用政治权力搞垄断,排斥了竞争,必然违背规律,价格上涨,质量差,百姓不愿意买。不少地方木耕淡食的现象。这些引起人们不满。像卜式孔仅就看不下去,纷纷向汉武帝反应,希望加以改正。卜式、孔仅都不过是汉武帝的棋子而已,唱反调就不行,被罢了官。

桑弘羊下台,政策继续实行,甚至扩大经营范围,“均输”,进贡各种产品,要把这些运到长安得好多钱,运到也未必是要的。这种均输就交给专门设立的均输官,运到他处高卖。构筑一个商业贸易网络。均输是一个机构,平衡物价的作用。西汉控制了全国市场,控制地方的是“均输”,首都的是“平准”。还搞“XX专卖”古代喜欢喝酒,酒也像盐一样,与日常相关。造酒卖酒也很赚钱。桑弘羊看上了酒的行业。必须全部交给官府,由官府负责。桑弘羊是理财高手,这些做法都得到汉武帝支持。他是赚钱大王。这些政策有许多弊端,遭到许多人反对,怨气撒到了他的身上。关中旱灾,卜式就说这么多官员做买卖,与民争利,成何体统?骂他,下油锅烹了。后来许多人都骂。史学家不愿意为他立传。正是因为这个。“如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牍。”让人恶心,他成了狗屎。西汉后,多数王朝都搞这个政策。甚至还要多。像茶,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唐代开始普及饮茶,成了日常必须品。于是唐变成了官府专卖的。像醋,在宋也纳入了官办。官府为什么要经营?除了重农抑商,还有重要原因就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后来都是围绕着财政来说的。当时钱主要用于养兵养官,用来挥霍,虽也有公益性,但是是微不足道的。严重阻碍了正常发展,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为什么要学他呢?国家统一离不开财政,军队数量增加,统治者奢侈,都感到差钱,需要搜括,来赚钱。后来没有完全照搬,做了适当调整,就变成了官商合办。盐,在桑弘羊时完全由官府来办,后来私人不能随便卖,而是批发给商人,再分销给百姓,前半部分由官府后半部分由商人。这与桑弘羊时不一样了。许多大事与此相关。像今天的纸币在古代叫交子,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为什么当时叫交子呢?也与专卖政策有关。北宋时为了抵抗北方民族,北边驻扎了许多军队,军需成了大问题。解决办法是用茶盐来换。官府给凭证叫交引,可以换到。纸币受了这个交引的启示。交子与茶盐的制度有关。

【附】:李晓 微语录

○人、人才是比金钱、物资更重要的资本。

○投资,不光是运用资金、物质资源获得收益。其实,培养人才、帮助人才、支持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样是投资,而且是最重要的投资。

○政治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历史上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都具有相当敏锐的政治头脑。

○《计然之策》讲的全部是发家致富的商业之道。它有三方面商业原则:第一个原则,叫做“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这个原则,在商业经营中被称为“待乏”,第二个原则,叫做“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粪土一样抛售出去,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要把货物像珍宝一样买进来;第三个原则,叫做“务完物,无息币,无敢居贵”,就是不能太贪心,不能囤积居奇,要在理想价位果断脱手。

○对待人才,要“能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即要善于用人,对人宽厚,并要高度重视市场时机。

○真正成功的一生,是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人生。

○范蠡为什么被尊为商圣?在他身上,不仅荟萃了富而好德、乐善好施、不求暴利、买卖公道、坚毅自信的品质,而且具有审时度势、知进知退的非凡智慧。

○战国时大商人白圭提出了一个有名的经商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与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所说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异曲同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68910.html

更多阅读

虚云老和尚弟子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传奇经历 虚云老和尚神奇事迹

光绪三十三清年,有一个其貌不扬的乡拙青年,穿着一身褴褛的乡下土装,来到鸡足山祝圣寺求见虚云长老,住持祝圣和尚问他:“你是谁?求见虚老做什么?”那乡拙青年说:“我今年二十岁,是云南盐源人氏,从小就父母双亡,孤苦无依,族人将我入赘曾氏,从此以

梁静茹-《勇气》首版APE/百度 勇气 梁静茹 百度云

梁静茹-《勇气》首版【APE /百度】请支持本博合作店铺—— 数字世家高清存储专家(各种硬盘、3D、蓝光原盘、资源代拷)专辑名称:勇气演唱歌手:梁静茹唱片公司:滚石唱片发行日期:2000年08月专辑类型:国语1CD专辑介绍:(1)分手的勇气

徐、林系列…(二百七四)梁氏后代 徐树铮将军的后代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中共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叫梁再冰(乳名宝宝)是姐姐,儿子梁从诫(乳名小弟)是弟弟。梁思成和林洙再婚后没有生育,但是这个重组的家庭里还有两个孩子,那就是林洙和前夫程应铨所生的一双儿女,他们都随母姓,儿子叫林哲(乳名小

祝肇刚大夫的三根汤 三根汤

祝肇刚简介:生于194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金方国医院副院长。  施今墨先生的外孙、名医祝谌予教授之子。渊博的家学是祝老从医生涯中传奇的一笔。作为他自幼就耳濡目染,聪颖好学,坚持不懈,凭借着超乎寻常

声明:《百家讲坛·商贾传奇 百家讲坛梁祝传奇》为网友梅花开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