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56个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56个民族的特色

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这是一篇旧作,写于1995年5月,当时曾在内蒙古大学举办的“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引起较好反响。今天偶然翻出来看看,觉得内容尚可,且不受时效限制,遂粘贴于此,以就教于方家。

所谓谚语,系指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用简明、通俗的语言说明一定哲理或反映一定现实特点的相对定型的语句。“它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长期生活和斗争经验的形象而精炼的概括,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1]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寓义深刻、质朴无华、幽默诙谐,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深刻的哲理性、透彻的启迪性和严肃的教育性,常常是一字传神、一语中的,因而深为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民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但是,像蒙古族这样喜爱谚语,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谚语的民族恐怕也不多见。蒙古族认为“井水里没有鱼虾,谚语里没有假话”,“水滴聚多成大海,谚语聚多成学问”,“马头琴会说话,好谚语会劝人”,“始步走对了,会取得长进;名言照办了,会得到教养”。因此,他们用谚语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净化灵魂,磨炼意志,教育子女,激励后进,表达爱情,抚慰心灵,抗争逆境,警策人生,歌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真可谓把谚语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每个民族的谚语也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是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

众所周知,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马背民族,其主体人群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亚地区广袤的草原上,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这种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她特有的极其深厚的草原情结和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纯朴、爽直、热情好客和乐观向上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情结和民族性格反映在蒙古谚语上,就为它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形成了它特有的民族特色。

1.散发着馥郁的草原气息

蒙古民族是草原的儿女,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是他们十月怀胎的母腹;草原,是他们呱呱坠地的产房;草原,是他们蹒跚学步的庭院;草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课堂;草原,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草原,是他们实现理想的考场;草原,是他们播种爱情的土地;草原,是他们收获幸福的谷场;草原,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热土;草原,是他们一切的一切。因此,他们对草原无比热爱,无比眷恋。这种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草原情结反映在谚语上,就是大量地以草原、牧场为叙述对象,直接了当地用草原打比喻、讲道理、叙事情、抒豪情。这类谚语很多,比如:

在草原,我们就是天!

驰骋的马,能走遍草原;

努力的人,能实现志愿。

迁移牧场,最好是绿草地;

要听劝告,最好是父亲的。

搬家之前要看草场,

安家之前要看环境。

虽是美丽的草原,也要小心它的泥潭;

虽是漂亮的情侣,也要注意她的思想。

水草丰美的地方,鸟儿多;

心地善良的人们,朋友多。

朋友多的人大如草原,

没朋友的人小如手掌。

美丽的草原,也会长毒草。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成才;

畜能熟悉草场才会长膘。

放牧牛马草地好;

议事谈心朋友好。

母亲的心在儿子身上,

儿子的心在草原上等等。

这些谚语或表现蒙古族作为草原主人的自信、自豪与英雄气概;或给人以鞭策和鼓励;或给人以忠告、规劝;或讲述一般的生活道理。大都寓生活和人生的哲理于其中,颇富“格言、警句”的味道。这些谚语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使人读后如吸草原清新的空气,如饮草尖晶莹的露珠,沁人心脾。”

2.凝结着浓厚的牧民情结

谚语的特点之一就是用人们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说明人世间最深刻的道理。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游牧既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又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牲畜既然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对于放牧、对于牲畜极为熟悉,也极为重视。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游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他们对于马、牛、羊、骆驼等牲畜以及放牧活动有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认识和体会。于是,他们就把这些经验、认识和体会用谚语的形式提炼、总结和表现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大量以游牧生活和牲畜为内容的谚语。

例如:

与其向神祈祷,

莫如养好牲畜。

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

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

你要吃肉,就得放牧;

你要吃饼,就得耕作。

这是强调辛勤劳作、养好牲畜的重要性,反映了对畜牧的重视。

肥壮的畜群,也要防止掉膘。

没有搭好的毡包住不得,

没有根据的话语听不得。

人是老实的好,

畜是肥壮的好。

养只羔羊能吃肉,

养只豺狼害自己。

暴君不可以为王,

豺狼不可以牧羊。

别在绵羊群里逞好汉,

别在好汉面前当绵羊。

别为掉一根牛毛就把一锅奶油倒掉;

别为犯一点错误就把一生事业毁掉。

没有看见山,先别忙撩起衣襟;

没有看见水,先别忙脱掉皮靴。

羊挑草埸必掉膘,

人挑饭食必瘦弱。

这些谚语既是对游牧生活经验、体会的总结,又是对于人们行为、思想的忠告和规范。

烈马怎么跳也毁不了鞍;

骆驼怎么跑也上不了天。

羊羔的创伤能医治,

姑娘的创伤难医治。

小毡包也能生出大学者来,

大力士不一定是摔跤能手。

说偷骆驼的人头上有草,

偷羊的人就摸自己的头。

这是牧民对生活的感悟和体会。

无角的牛爱打架,

无才的人好挑剔。

没有奶水的乳牛爱叫唤,

不会做活的女人爱咋唬。

别人身上的虱子看得见,

自己身边的骆驼看不见。

这是对那些自己不行又专爱挑剔别人的人的辛辣讽刺和鞭挞。看到或听到以上这些谚语,无须告诉你它出自哪个民族,你也一定会判断出它肯定是蒙古民族的,因为你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浓郁的牧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3.凸显着特有的崇马精神

蒙古民族是一个驮在马背上的民族。对于蒙古人来说,马背是其生命的摇篮,马蹬是其人生的起点。蒙古人放牧要骑马,运输要用马,旅行要骑马,征战要骑马,交易要用马。蒙古人与马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以至于在蒙古人的心目当中,马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牲畜,而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是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是勇敢、骠悍、忠诚、力量和速度象征,同时也是本民族的象征。在蒙古民族当中,各种关于马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有的地方甚至还建有马神庙。蒙古民族这种强烈的崇马观念大量地反映在蒙古谚语当中,形成了蒙古谚语的一大特色。例如:

贫门出好汉,

骏马出良驹。

好马登程奔到头,

好汉做事做到底。

良骥,由于跑得快才出名;

好汉,由于劳动好才扬名。

好汉全凭志刚,

好马全凭体壮。

好马走路平稳,

好汉说话有准。

好汉不以暗箭伤人,

好马不在备鞍时踢人。

好人说一句就明,

好马加一鞭就快。

马好不在鞍,

人美不在衫。

在飞翔中识别雄鹰,

在奔驰中识别骏马,

在疆场上识别勇士。

这些谚语把好汉和好马相提并论,以马比人,以马誉人,在其潜意识里实际上已经把马当成了人的榜样,其崇马精神可见一斑。

驯马要从马驹开始,

育人要从孩童抓起。

骑马要备马鞍,

学习要有恒心。

知识是一匹无私的骏马,

谁驾驭它,它就属于谁。

这是用驯马来比喻育人,马在其心目中的显要地位已跃然纸上。

马要拴在显眼处,

事要托付可靠人。

破衣里面有圣人,

破鞍下面有骏马。

逃马和逃马成群,

走马和走马结队。

人在甜言中易栽跟头,

马在软地上易打前失。

颠狂的马容易失蹄子,

慌张的人容易出乱子。

酣睡时别忘槽头的马,

无事时别忘身边的刀。

追逐狐狸累死马,

贪吃骨髓折断刀。

醉马草开花很好看,

骏马吃下去会断肠。

这是用有关马的经验、教训来启迪、警示人们,可谓晓理透辟,言近旨远,令人过耳不忘。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马的关爱之情。

4.流露着明显的厌恶僧佛的情绪

众所周知,蒙古民族曾是一个崇尚佛教的民族。按常理,人们对于神佛应当是顶礼膜拜,无比虔敬;对于专门从事佛事的喇嘛应当十分尊重,无比敬仰。可是,如果留意一下蒙古谚语,就会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即其中以神佛、喇嘛为议论对象的谚语虽大量存在,但这些谚语却大都流露着明显的鄙薄神佛,厌恶喇嘛的绪。譬如:

供起来是佛,

玩起来是泥。

供奉就是佛,

打碎就是土。

泥多,佛爷大;

肉多,汤油大。

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神佛,

没有佛的地方也没有鬼怪。

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样,空有一副架子。

有佛之地鬼怪多,

有福之地罪孽多。

这里把神佛与泥土、空壳等同,与鬼怪、罪孽相联,对于佛像,不仅不去顶礼膜拜,反而要玩弄、打碎,其大不敬之情绪表露无遗。对于至高无上的神佛是如此地轻漫,那么,对于那些靠神佛吃饭的喇嘛、僧侣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请看:

死牲畜的地方野狗多,

办丧事的地方喇嘛多。

遇到灾难喇嘛发财,

遇到雪灾野狗肠肥。

吃贿赂的赃官凶恶,

吃斋饭的喇嘛凶恶。

癞瓜儿的籽多,

坏喇嘛的经多。

这里把喇嘛比作争吃死畜的野狗,贪得无厌的赃官,形象丑陋的癞瓜。用如此尖刻的词语来刻画喇嘛,可见对他们是厌恶之极,憎恨之极!又如:

没带笼头的毛驴嘴巴硬,

不会念经的喇嘛口气大。

不会念经的喇嘛怕道埸,

不攒皮毛的婆娘怕天寒。

没有乳汁的母羊,希望把羔拴上;

不会念经的喇嘛,希望随众帮腔。

绒毛短的山羊怕寒冷,

不懂经的喇嘛怕念经。

喇嘛若是计穷智竭,也会咒骂佛爷。

好事到来,偏说是喇嘛念经的功劳;

灾祸到来,硬说是自己做孽的结果。

这里干脆把喇嘛当做攻击的靶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无情的鞭笞。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恐怕是与历史上喇嘛曾长期与王公、贵族勾结在一起,欺压、剥削蒙古百姓有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蒙古族贫苦百姓对于喇嘛的丑行极为不满,又没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加以发泄,于是就编些谚语来发泄心中的愤懑,未曾想,这竟成了蒙古族谚语的一大特点。

5.表现着明显的对偶特色

对于蒙古国的新蒙文,笔者可以说是文盲;对于内蒙古使用的旧蒙文,笔者也近乎一个文盲。而且,笔者从未读过任何蒙文版的蒙古谚语。因此实在没有资格从修辞学的角度去谈论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但是,从笔者所看到和所听到的汉译蒙古谚语来看,它在修辞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民族特色,那就是大量使用对偶句。所谓对偶句,即是用字相等、句法相似而并列的两个句子。偶句有单偶句、复偶句和叠偶句之分。蒙古谚语多用单偶句和复偶句。现举例如下(为节省篇幅,每类只举三例):

单偶句

不带缰绳的马,

不着边际的话。

出力的是黑牛,

吃油的是木车。

肥牛骏马多了好,

闲言滥语少了好。

复偶句

如果做了坏事,骑上鸿雁也逃不出去;

如果犯了错误,跨上白鹤也躲不过去。

坐骑的好坏,越岭的时候才能看出,

朋友的好坏,遇难的时候才能看出。

善走的马,也有失蹄的时候,

善说的人,也有说错的时候。

在蒙古谚语中,这种偶句的比例之大是超乎寻常的。譬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蒙古族谚语》,共收录了3200余条谚语,其中单句谚语只有30多条,仅占千分之一,而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偶句。这样高的比率,在其他任何民族的谚语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蒙古谚语如此大量地使用偶句,是同蒙古人说话非常喜欢和善于运用比喻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蒙古人说话的时候,常常是触景生情,托物起兴,运用眼前非常具体的或是人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把所要说的意思(事物)说得十分真切、生动、深刻,从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要进行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件:即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至少有一点必须相类似而在整体上又极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比喻的时候往往需要说两句话,即一句说比喻的事物,另一句说被比喻的事物。如果把这两句话再进一步排列成字数相等、句式相似、成双成对的句子,就成了偶句。这种偶句同单句相比,不仅句式优美,给人以语言艺术的美感,而且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而深受蒙古民族所喜爱。蒙古民族在语言上的这一特色反映在其谚语上,就形成了其谚语大量使用偶句的民族特色。

使用偶句的蒙古谚语,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当人们在读到或听到蒙古谚语的时候,常常会强烈地感受到它那无可辩驳的雄辩性和说服力。这除了是比喻的效用以外,则主要是偶句的作用。因为句式也可以产生力量,“一句是一层力量,偶句是双层力量,复偶句和叠偶句是几层力量。”[2]字数相等、句式相似、结构相同的偶句排列使用,不仅加强了语气,而且造成了一种逼人的气势,会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

6.首词首音合辙押韵的特色

首词首音合辙押韵是蒙古谚语的另一民族特色。大家知道,诗歌是讲究韵律的。蒙古谚语由于大量使用偶句,在形式上已接近短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合辙押韵的。但是,同汉语诗歌押尾字韵的特点不同,蒙语诗歌是押首词的首音韵的,因此,类似于蒙语诗歌的蒙古谚语也是押首词首音韵的(有的则是首尾都押韵的)。现举例说明如下(为节省篇幅,每种各举一例):

好马主人多,

好人朋友多。

这则谚语的蒙古语发音是

sain morind ejin olon

sainhǜnd nòhod olon

显然,这一偶句中,上下两句的首词首音和尾词都是一致的,自然也是押韵的。又如:

如果走远路,两耳也嫌重。

这一谚语的蒙语词序是:

远—路—走—如果

两—耳—也—嫌重。

这里,“远”的蒙语发音是“holoo”,“两”的蒙语发音是“hoyor”,它们的首音是相同而押韵的。蒙古谚语的这种特点,使之在语音上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语势上上下连贯、酣畅淋漓,别具一种韵味。

蒙古谚语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更是一个语言艺术的宝库,本人知识有限,尤其对语言艺术从未深入研究,以这样的“才学”来评论她,确实有些不自量力,之所以甘冒方家的耻笑而献丑,实在是想引起有关专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愿我的这一殷切期望不致落空。

(一九九八年五月)



[1]《古今中外谚语大全》,中国旅游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第44页。

[2]何沛雄:从句式论孟子的“文气”,《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77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0624.html

更多阅读

每天了解点56个民族风俗习惯

56个民族 56种风俗 56套服饰 56张邮票56幅图腾 56首歌曲 56个故事全面解读中华56个民族中华56个兄弟姐妹的民族,56个民族 、56种风俗、56套服饰、56张邮票、56幅图腾、56首歌曲、56个故事 风采各异。“全面解读中华56个民族”发扬民

中国 56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图片 56个少数民族头饰图片

2010-12-20 21:03:38中国56个少数民族图片收集全了: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共有25个,他们是: 彝族、傣族、拉祜族、回族、苗族、白族、纳西族、藏族、怒族、独龙族、僳僳族、景颇族、德昂族、 佤族、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壮族、瑶族、

56个民族各有什么特点? 56个民族的特点

1、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

知识 中华大家庭,共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和民俗文化

中华大家庭,共56个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名单: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

56个民族服饰和生活习惯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

声明:《蒙古族谚语的民族特色 56个民族的特色》为网友惆怅人间几场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