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苏轼作文素材优美段落

原文地址: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作者:生若夏季百合之清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四、高考作文赏析

苏轼的赤壁

                    福建考生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评析:

  以“苏轼的赤壁”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蹒跚的走过。

  认识自我就是易安的黄花,随风而逝,哀而不伤,愁苦之中蕴含着辛勤和美丽,它的颜色虽与世人心中的颜色不同,却总能显出奇异的光彩。

评析: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

说 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夕阳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简评]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论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次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一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民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

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黄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课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价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同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www.gkzww.com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简评]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入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中“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成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五、写作思路指引范例

苏轼材料:苏堤修筑之后,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把苏堤的九座亭阁中的一座修筑为苏轼的生祠。但不久,奸臣吕惠卿再度得势,曾下令摧毁这座纪念堂。

写作指导:

[北京卷“说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生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亲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推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

[转载]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苏轼作文素材优美段落

 被历史铭记或忘记决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对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

[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大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认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的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

[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心,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

六、用苏轼素材注意事项

苏轼的确是万能素材,可以针对的话题是很多,但是大家也会注意到,写苏轼是很难创新的,因为往年的作文已刊登,就会被老师和学生广泛的阅读,使苏轼材料显得越来越陈旧。但是并不是说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作文中把苏轼的材料一笔带过,或者用人物事例构成气势恢宏的排比句,这样既彰显了大家的文化祭奠,又显露了你开阔的视野,这样写很容易博得老师的好感。

当然,如果能抓住切入点,或者你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当然可以冲击一下全篇写苏轼的抒情或者议论散文。全篇写人一定要有创新,千万不能盲目模仿,这样才不会落于窠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0744.html

更多阅读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要怎么谈 谈恋爱的目的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要怎么谈——简介相亲之后开始交往,确认了男女朋友关系还不算成功的相亲,最终能够进入婚姻才叫成功。那么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应该怎么谈,怎么谈才能真正成功呢!请看我的经验~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要怎么谈——方法/步

转载 高考优秀作文精彩细节描写段落欣赏 转载 供你欣赏大全

原文地址:高考优秀作文精彩细节描写段落欣赏作者:晓泓婕伊 高考作文怎么写,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好的作文需要好的细节做填充,下文为考生提供了一些高考作文的精彩细节描写段落,供大家欣赏!  段落一:  过了一会儿,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 600字 以礼物为话题写作文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说明: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句话,一份关爱,一种经历……我们的人生因为各种各样的礼物而丰富多彩,因为各种各样的礼物而变得有情谊有意义,每一种礼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隐着一种心情,请以“礼物”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寒假生活|感受生活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生活话题作文由小学生作文大全网 编辑老师整理推荐。包含有关生活的作文、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等。感谢原作者投稿,并期待您在阅读之后能留下自己的观点以表示对作者的支持!记得分享哦~。以寒假生活为话题的作文

声明:《转载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苏轼作文素材优美段落》为网友慢慢的聆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