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梅州市梅县区 -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始建城于秦朝 2013年11月撤县 梅州市梅县区教育局

梅县区

梅县区,广东省梅州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始建城于秦朝,2013年11月撤县设区。与梅江区并称梅城。

梅县区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和客家话的代表地之一,也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林风眠、李金发、叶剑英等人的故乡。

梅县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客家山歌在中国优秀民歌林中独树一帜,2006年“千人山歌大对唱”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

梅县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2] 。

中文名称梅县区

外文名称Meixian District

别 名程乡县(古名)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广东省梅州市

下辖地区17个镇(另分设2个镇级建制单位)

政府驻地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宪梓南路13号

电话区号0753

邮政区码514700

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

面 积2,482,000㎡

人 口62.9535(2012年)

方 言客家语-粤台片-嘉应小片-梅县话(梅州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松口古镇等

机 场梅县机场

火车站梅州火车站、高铁梅州西站(规划)

车牌代码粤M

海外侨胞150多万人

区划代码441403

目录

1隶属沿革

2行政区划

3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4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

气候

5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6经济

概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卫生事业

体育事业

8城市荣誉

9文化

10交通

11旅游



1隶属沿革

南朝齐(479~502),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一部分。南汉乾和三年(945)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梅县新城

北宋开宝四年(971)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梅州,仅置程乡县,隶属潮州。绍兴十四年复置梅州,仍仅领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县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及程乡本属,称“嘉应五属”。清嘉庆十二年(1807)复设程乡县。清嘉庆十七年(1812)撤销程乡县,境地为嘉应州管辖。清宣统三年(1911)嘉应又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1927年5月13日至5月19日,在梅县境地(原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1949年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管辖。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1983年6月,县级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办事处,但未获省政府批准。2004年7月,梅县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并入程江镇。[3]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2013年11月,梅县结束县治,改设梅州市梅县区,成为梅州市辖区。[4] [1]



2行政区划

2013年底,梅县区下辖程江镇、南口镇、畲江镇、水车镇、梅南镇、梅西镇、石坑镇、大坪镇、城东镇、石扇镇、丙村镇、雁洋镇、松口镇、隆文镇、桃尧镇、松源镇、白渡镇等17个镇,下辖354个村委会、54个居委会。另下设新城办事处(未获省政府批准)、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5] 2个镇级建制单位[2] 。

序号

名称

面积

序号名称面积

1新城办事处3.88平方公里11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5] 19.5平方公里

2

松源镇

149.5平方公里12丙村镇170.4平方公里

·3

隆文镇

113.4平方公里13梅西镇92.7平方公里

·4

桃尧镇

118平方公里14大坪镇76.7平方公里

·5

松口镇

328.6平方公里15石坑镇87.2平方公里

6

白渡镇

187.6平方公里16南口镇262.2平方公里

7

雁洋镇

183平方公里17程江镇61.9平方公里

8

石扇镇

91.4平方公里18梅南镇146.5平方公里

9

城东镇

79.3平方公里19水车镇122.9平方公里

10

畲江镇

175平方公里20



3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为55474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1676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7984人,增长7.35%。年平均增长率为0.07%。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9234户,家庭户人口为511409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2人减少0.19人。[6]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4108人,占49.41%;女性人口为280637人,占50.5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15下降为97.67。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89803人,占16.19%;15-64岁人口为399771人,占72.06%;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171人,占11.7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9.7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92个百分点。[6]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313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297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70790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01377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梅县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77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25554减少12782人,文盲率[5]由4.95%下降为2.3%,下降2.65个百分点。[6]

2012年底,梅县总户数171758户,总人口629535人,其中农业人口487013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逾150多万人。

民族

梅县区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此外,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县区定居的。固定的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4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梅州市中部。介于北纬23°55′—24°4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东邻大埔县,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东北与福建省上杭县、永定县毗连,西北与平远县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2012年底,总面积2482.5平方公里[2] 。

地形

梅县区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盆地、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22.5%、55.4%和22.1%。境内千米以上山峰9座,最高阴那山五指峰1297米,其次为王寿山1147米[2] 。

气候

梅县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干冷同期,但易旱易涝,偶有奇热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梅县区年平均气温21.3℃,极端最高气温39.5℃(1971年7月25日),最低气温零下7.3℃(1955年1月12日);年平均日照时数1874.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28.5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55.4毫米(1983年),最少降雨量979毫米(1955年);年均相对湿度77%;年均无霜期306天,最长霜期117天(1962年至1963年),1997年2月至1998年无霜冻出现。

梅县区主要灾害天气有:春季链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霜冻等。2010年,梅县区主要天气情况:年平均气温21.8℃,比常年平均气温偏高0.5℃;年降水1416.1毫米,比常年平均偏少7%,全年共出现暴雨3次,日最大降水出现在5月6~7日,为175.8毫米,全年霜冻有3天左右。1986年7月11-13日,梅江上游和梅城暴雨成灾,梅江水位达79.56米,梅江河堤多处崩毁[7] 。



5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梅县区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煤、铁、锰、钨、锌、铜、石灰石等为大宗,其中大理石储量40多亿吨、煤近4亿吨、铁1318万吨、锰700万吨[2] 。

水资源

梅县区主要河流有梅江河、石窟河、程江河和松源河,梅江为主干流(母亲河),流经该区境内约75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90多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0万千瓦,占全区水能理论蕴藏量40.13万千瓦的75%。隆文镇岩前村“绿窟源”是中国国内首个顶级待开发的水下全淹洞[2] 。



6经济

概况

2008年5月,梅县经济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在广东省县区域经济中居非珠三角县域经济第五名,在综合发展力中居第五名。

2010年,梅县实现生产总值12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29.37亿元,第二产业61.49亿元,第三产业37.68亿元,分别比增7%、23.1%和10.5%;完成农业总产值43.20亿元,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分别比增14.9%和2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5亿元,比增31.3%;完成税收13.83亿元,比增22.2%;实现本级财政收入7.58亿元,在广东省山区五市 30个区县(市)中排名第三,比增38.13%。

2011年,梅县实现生产总值15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631元,均同比上年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48.2亿元,增长3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41%,实现三年翻一番,成为广东省山区5市30个县区第2个跨入10亿元台阶的县区。[8]

2012年,梅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4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58亿元,同比增长6.2%,拉动GDP增长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1.13亿元,同比增长15.4%,拉动GDP增长7.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8.98亿元,同比增长6.5%,拉动GDP增长2.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25.4:41.4:33.2。初步测算人均实现GDP 26469元,同比增长10.7%。[9]

梅州区历年经济指标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GDP)

一般财政预算收入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旅游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6年70.61亿元2.95亿元119.82亿元91.96亿元14.8亿元5117元

2007年86.25亿元4.14亿元137.79亿元104.31亿元25亿元5338元

2008年101.12亿元4.64亿元157.21亿元117.54亿元28亿元5743元

2009年107.86亿元5.49亿元162.53亿元120.56亿元30.8亿元6116元

2010年128.54亿元7.58亿元203.74亿元160.54亿元34亿元7743元

2011年154.4亿元10.01亿元 204.93亿元40.7亿元9525元

第一产业

梅县区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蜜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牛肉干等。

1992年11月、1999年11月、2004年11月分别举行梅县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金柚节。还引进了台湾青枣、黄皮、枇杷、杨梅、李、香蕉、四倍体桔类、四季花龙眼、南方苹果等。

2004年梅县区发展甜玉米、东升南瓜等“订单农业”,

在隆文落实200亩甜玉米。在松源等镇已落实东升南瓜订单100亩;松源、桃尧、隆文、松东等镇以发展烤烟生产为主,其中松源镇的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

梅县是“广东省淡水渔业先进县”,2004年,梅县有渔业养殖水面64200亩,年产量达到3.27万吨,产值2.5亿元,均列梅州市各县(市、区)之首。

2010年止,梅县有各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9家、区级31家、镇级99家。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0.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粮食产量2.67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水稻产量17.75万吨,比增3.0%。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增长6.8%,烤烟增长25.6%,甘蔗减少2.6%,蔬菜增长6.9%。全年水果总产量6508万吨,比上年增长 7.7%;其中柚子产量43.62万吨,比增9.0%。全年生猪饲养量66.82万头,比上年增长 4.6%;猪肉产量3.07万吨,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2.76万吨,比上年增长5.0%;三鸟饲养量1166.6万只,比上年增长4.1%。全年完成造林(含迹地更新)面积408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4.56%。

2013年梅县区建成以雁洋为中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程江、扶大为中心的城郊农业,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以梅西、大坪为中心的山区农业经济区,继续抓好脐橙、板栗、柿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为实现100个“专业村”的要求,该区根据各地的气候、资源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实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扶持“专业村”的发展 。全区先后发展了“金柚专业村”、“毛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大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西瓜专业村”、“生葛专业村”、“茶叶专业村”。该区农业局通过调查、摸底,从技术、种苗、资金上尽力培育扶持。合计103个种植专业村,其中金柚村39个;蔬菜村12个;烤烟村11个;水果村7个;西瓜村5个;冬瓜村4个;毛竹、茶叶、枇杷各3个;玉米、脐橙、仙人草、银杏各2个;香蕉、红豆杉、三华李、奈李、柿子、贡柑、花卉、生姜各1个。[10]

第二产业

2012年投资26亿元的荷树园电厂三期项目,梅雁太阳能发电项目和155万吨旋窑水泥项目,投资2.4亿元的超华科技环保布基覆铜箔板项目,投资800万美元的BPW(梅州)车轴公司自动调整整臂生产线项目,投资1亿元的航海锰化厂高锰酸钠、高锰酸钾技术改造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梅县区金象铜箔二期第二条年产2400吨生产线项目,投资300万美元的线艺(梅县区)新生产线项目、投资6000万元联冠公司塑胶(PVC)生产线项目等。

2012年梅雁铜箔、华银医药、四〇一厂等高新企业全年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4.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17家,其中超亿元产值企业有22家。全区工业总产值160.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38.29亿元,分别比增27.9%和33%。

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5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完成工业增加值5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完成增加值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6.5%。[11]

第三产业

2012年,雁南飞茶田景区投入1.3亿元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投入9000万元改造提升通往梅县区雁洋S223线公路等级,投资5.1亿元梅州豪生大酒店已建成营业,总投资15至20亿元的南口麓湖山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园进入首期工程建设,投资8000万元的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已开业运营,天地人宾馆已完成三星级改造,新城新延龄宾馆、皇朝假日酒店等相继开业。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荣获“全国绿色模范单位”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水车镇茶山村获“中国古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叶剑英纪念园被评为首批“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雁洋镇被评为“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镇”。

在2013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梅县区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区共接待游客82.3万人次,比增35%,旅游总收入1.64亿元,比增39%,其中自驾车游客人数所占比例接近八成。
3 梅州市梅县区 -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始建城于秦朝 2013年11月撤县 梅州市梅县区教育局

2012年梅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59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0%。其中,城镇零售额70.92亿元,比增17.9%;农村零售额16.67亿元,比增13.5%。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5.14亿元,比增16.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45亿元,比增20.2%。[12]

2012年度,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34宗,合同金额2.97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外资4662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02万美元,比增2.2%。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74家,预计全年完成产值36.8亿元,同比增长5.1%;上缴各项税收3.15亿元,同比增长5.0%。预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进口总额1.4亿美元,出口总额3.35亿美元,分别增长3.5%和增长4.7%。

2012年末,梅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3.03亿元(未含邮政储蓄),同比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67亿元,比增13.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72亿元,同比增长18.3%。梅县中保财产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2005.9万元,增长15.9%;赔款金额950万元,增长14.5%。梅县中保人寿险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0732万元,增长6.0%;赔款金额2590万元,增长45.0%。[12]

2012年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同比增长21.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同比增长9.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0.9亿元,同比增长15.0%。[12]



7社会事业

科学事业

梅县区新城

2006-2010年梅县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34项,区县级31项。科技队伍实力增强。2010年,梅县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45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占比重由2005年的51.2%提高到2010年的63.7%。2012年,梅县获得梅州市科技进步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如: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薄电解铜箔(8微米双面光)的制造方法》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年末梅县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8723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高级职称952人,比增19.0%;中级职称4768人,比增0.1%。[13]

教育事业

2006-2010年梅县普通中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95万人,小学年平均在校学生3.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平均入学率99.9%,小学平均升学率99.9%,初中平均升学率86.8%。梅县已获得“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实现梅县所有乡镇“创强”全覆盖。2012年,梅县有小学在校学生2.9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7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3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9.9%;大学录取率78.3%。[13]

文化事业

2006-2010年以来,组织送戏下乡活动共计1325场(其中山歌剧团送戏下乡875场,木偶剧团送戏下乡450场),观众人数80万人次,送电影下乡达12500场。“十一五”期末,两馆藏书达10.17万册,梅县共建农家书屋172家,藏书达29.69万册。电视卫星接收站49座,建有有线广播电视站20个,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城区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13]

2012年度,梅县共接待演出和送戏下乡演出各50多场次。木偶送戏95场,观众人数达6万多人次;农村电影放映4870场,观众人数达58万多人次。2012年末,两馆藏书达15万册。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参加中国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参演的舞蹈《杯花声声》、山歌表演《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2012年末梅县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3.5万户。

卫生事业

2012年梅县有96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2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31人,其中医生886人。[12]

2013年全区90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55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09人,其中医生923人。总投资13.05亿元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后续配套和搬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新成立了梅县中医医院。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都有进一步发展,全年未出现重大“疫情”。[11]

体育事业

2006-2010年梅县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项体育比赛中,获冠军4项,亚军3项;由该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陈秋琦代表国家参加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取得银牌。五年间向省市输送优秀体育人才83人。并且,足球运动普及,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2012年,梅县获得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赛梅州赛区冠军,并代表梅州市参加省百县(区)足球赛总决赛获得冠军;获得梅州市足球重点县少年女子足球调赛冠军。向国家U—14少年足球队输送了一名运动员;向广东省体校输送了5名优秀运动员,向梅州市体校输送了3名优秀运动员。[13]



8城市荣誉

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中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中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县区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省级示范县区广东省教育强区县

广东省山区市成立首家客家村镇银行

梅县区是中国著名的客家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足球之乡。

196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来梅县区视察,称“文物由来第一流”。[14]



9文化

客家语

客家语,又称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在梅州地区又称“梅州话”或“阿姆话”。客家人是从中原迁来的汉人,是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客人来州,多在元时,东河南人,五代时,有九族随五审知如闽,后散居八闽,梅县区周边客民,皆由宁化石壁迁来,方言多古语,犹多古音,后结合本土语言如畲、瑶族等融汇衍生,形成特点鲜明,自成一体的梅州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梅州城区及周边乡镇(含梅州市区及梅县区),梅州地区始终维持着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州府地位,许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是从梅州迁出去的,梅州话为客家语代表之一。[15]

中国传统古村落

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水车镇西面,区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16]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

客家围屋(4张)

宅建筑形式。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江区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南华又庐”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17]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它流行于广东的梅州、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18]



10交通

铁路:广梅汕铁路

公路:204国道、206国道,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

航运:梅江可常年通航。

2013年梅县新城累计投入资金约88亿元,建成区面积13.9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四纵五横”(四纵:广梅路、宪梓大道、沿江路、人民大道。五横:剑英大道、府前路、梅塘西路、科技路、嘉应西路)的道路网络。[19]

shadow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梅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1旅游

万秋楼

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公元1930年,

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人境庐

在梅州市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建于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

在广东梅州市东山岭上。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公元965年(南汉大宝八年)铸造。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鳄骨潭

在广东梅州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松口元魁塔

松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 历年间。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 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阴那山位于距梅城45公里的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20] 梅县美景

灵光寺

本名圣寿寺,位于梅县区城东南部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相传在唐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灵光寺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21]

王寿山

王寿山位于梅县区桃尧镇黄沙村境内,离梅州城区70多公里,屹立于广东省交界处,海拔1148米,是梅县区第二高山。该山连绵20平方公里,由多座山峰连结而成,素有“九峰十八景”的美誉。王寿山旖旎的风光,如画的风景,自古被誉为闽粤赣边界中的名山胜景。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螳螂挂壁、棋盘石、笠麻栋、和尚拜烛……这些景观千姿百态,鬼斧神工,妙趣横生。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州雁洋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景区建设集展现伟人风范、弘扬客家文化、推进生态旅游于一体。纪念园规划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叶剑英元帅像

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纪念景区中,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组织序列;人文秀区以叶剑英故居、叶家宗祠为核心,展示叶剑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生态林区中结合山道布置“叶道英亭”、“心系赤子”石刻等,充满诗情画意;旅游休闲服务区内设置模拟军事训练基地、农家乐园、植物园和客家风情街,供游人休闲及购物。

白宫联芳楼

联芳楼坐落于梅江区白宫富良美村,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等耗资24万光洋而建,取“五叶联芳华”而命名。该围屋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饰以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端则有狮子滚球等塑像。大楼的外墙有些中西合璧的浮雕,包括老虎、豹、鹿和鸡等。屋内仍有人居住,经问准后便可以进内参观。大屋的内部设计带有客家围村风格,包括有许多个天井,而每个天井四周也有偏厅,楼上有数十个房间,采用西式布置,不过用的却是中国木制材料。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粤东第一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于1995年1月投资开发的,占地总面积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对外营业。度假村背靠阴那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茶叶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

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坐落于梅县区雁洋镇福村,距广东梅州市城区38公里,占地1.1万亩。是在梅县区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区旅游度假胜地。

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梅州市梅县区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座落在梅县区雁洋镇,占地一万多亩,是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三高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梅县区华银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兴建有游客服务中心、银湖大酒店、山庄别墅、银湖宾馆、康体中心、会议中心、溢香坊、益寿廊等配套旅游、娱乐设施。度假村设施,已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先后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号、广东省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是梅州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客家围屋(4张)

词条图片(8张)

1/1

参考资料

1. 概况 .梅县区情网[引用日期2013-12-1].

2. 梅县概况 .梅县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03].

3. 梅县设立高新区管委会 .梅州网[引用日期2014-06-9].

4. 国务院同意梅县撤县设区 .梅视网[引用日期2013-11-10].

5. 梅州高新区梅县(扶大)园区情况汇报 .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2014-06-8].

6. 梅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梅县区统计局[引用日期2014-05-17].

7. 梅县 .梅州市人民政府.2008-04-14[引用日期2014-05-03].

8. 梅县区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引用日期2014-05-17].

9. 梅县统计局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梅县区统计局[引用日期2014-05-17].

10.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11期-----梅州市观光农业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罗双辉

11. 梅县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引用日期2014-05-17].

12. 梅县统计局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梅县统计局[引用日期2014-05-17].

13. 梅县统计局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7].

14. 梅州市名片 .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引用日期2014-05-17].

15. 客家方言 .中国梅县[引用日期2014-05-17].

16. 梅县茶山村被国家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梅州网[引用日期2014-05-17].

17. 梅州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2014-05-17].

18. 广东汉剧 .广东文化网[引用日期2014-05-17].

19. 科学谋划 创新建设梅县新城 .搜狐网[引用日期2014-05-17].

20.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梅县[引用日期2014-05-17].

21. 梅州市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挖掘宗教文化内涵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2014-05-17].

词条标签:

客家 , 梅州 , 梅县 , 梅县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247.html

更多阅读

传奇世界极品设置2013年7月3日 传奇世界极品设置

Version=1★★常设道具★★=0,0,0,0欢乐灵珠=0,0,0,0警戒妖珠=0,0,0,0黑暗之戒=0,0,1,1祝福神油=0,1,1,1祝福油罐=1,1,1,1鳕鱼肉=0,1,1,1精制鳕鱼肉=0,1,1,1极品鳕鱼肉=0,1,1,1宝盒=0,0,1,1金币=0,0,1,0小鱼=0,1,1,1海藻=0,1,1,1腰

声明:《3 梅州市梅县区 -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 始建城于秦朝 2013年11月撤县 梅州市梅县区教育局》为网友邀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