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豪刘伯温暂名,寻出版 刘伯温

写在前面:

《打虎哥刘伯温》上市之后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刘伯温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的重新关注。

其实,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惩治李彬的事情,在其人生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刘伯温主要的功绩,无疑是辅佐朱元璋,打赢“三大战役”——龙江战役,鄱阳湖大战和平江之战,并成为大明王朝的重要奠基者。

本人的十八万字刘伯温传记已经完稿。其实,我是先写了刘伯温,才写了《心学圣人王阳明》,我也是同时写作这两位浙江传奇人物的国内第一个作者。

现在王阳明已经出版了一段时间,销量也算可以,但刘伯温却还没有签下来。国内已经有不少出版机构尝试出刘伯温的图书,今天的冷门,两三年后很可能又成为热门甚至过剩,一如今天的王阳明。

那么,我这样的一本原创书稿,如果等到那时候再出,届不又让人当成了一本跟风书?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我希望能早点出版。也请有信心与诚意的出版方与我联系,非诚勿扰,谢谢。

作者简介:

燕山刀客,历史传记作家。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硕士学位。擅长明清史写作,曾出版《心学圣人王阳明》《世界简史》等。

内容简介:

刘伯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号人物,但真实历史中的他又如何呢?他到底有没有呼风唤雨的法术,预知未来的能力?他对大明王朝的建立,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

本书作者在参阅大量文献与著作的基础上,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基刘伯温。

他从小聪慧,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但因为自己的民族出身,在元朝官场中郁郁不得志。而当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来临时,他审时度势,加入朱元璋起义军并成为第一谋士,他战胜长期折磨自己的病痛,把自身潜力发挥到极致,屡出奇谋,为朱元璋统一中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自幼聪明,年少中仕,为何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四起四落,官场之路极为坎坷?

一介书生,体质文弱,何以拥有超强军事才华,将海盗方国珍的大军逼上绝路?、

鄱阳湖大战,二十万对六十万,实力处于完全劣势,如何妙手回春,三十六天打跨陈友谅?

平江被围十个月,徐达常遇春束手无策,他如何天外飞仙,一天攻克张士诚最后的据点?

朱棣修建北京城之时,刘基早已不在人世,为何民间盛传“刘伯温修建北京城?”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赤壁之战,为何刻意模仿鄱阳湖大战?诸葛亮的原型,居然就是刘基?

读完本书,您会认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刘基刘伯温。

更多

.du敏俊xi~教授走了,留下了这颗大白菜

.我会告诉你邓丽君最后是在哪个地方离开人世的吗?

.悲剧了,回来的火车票抢不到,也不知给同事带啥特产

.湄潭

.今天买什么才划算?中立推荐全网值得买商品

.震惊:这里居然藏了10000只手表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7 13:15:49

自序:原来这才是刘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刘基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传奇人物,是智谋的化身,是智囊的样板,是智慧的别名,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熟读兵书,过目成诵,精通法术,呼风唤雨。不仅能写出一部《烧饼歌》,精确地预言出了三百年之后的大事小事,还能运用高深莫测、出神入化的法术,帮助朱元璋以弱胜强,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死敌,并让大明王朝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政权。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又是什么样子呢,刘基到底是不是大明开国第一谋士,还是事功被无限放大的一般幕僚?只要我们留意一下相关的图书、影视就不难发现,关于刘基的事情,人们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这些有限的了解中,更大的也是传说和八卦,而不是历史事实。如同已经去世近千年却是荧屏熟脸的包拯,人们了解的只是传说中的他,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他。传说中的他随着时间的积累而越发传神,而现实中的他却因为史料的有限而日益模糊。

刘基即使再聪明睿智,他既不可能是外星人,也不是从当代穿超过去的,相比同时代人,他并没有超自然的法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把刘基的业绩归结于其法术及天书秘笈,而不是他的眼光、魄力与头脑,不是他数十年的个人努力,对他也是不公平的。

原来这才是刘基:人们将之视为先知与传奇,却忘记了他从小就手不释卷的刻苦;人们只看到了他开国第一谋臣的荣耀,却忽视了他在元朝生活了58年,为官25年,却四起四落的坎坷。人们只记住了他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夺取江山,却忽略了这一个事实,如果没有朱元璋,他也不可能在知天命之年,还有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人们只记住了他变神机妙算的本领,却忽略了他还是元末明初顶尖的文学家、思想家。即使他的生命定格于五十岁,没有出山辅佐朱元璋的经历,以他的文学才华,一样可以青史留名。

我们喜欢江湖传说中那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刘基,我们更有必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刘基。毕竟没有他,这世界上很可能就不会有大明王朝,即使有,也必然会面目全非,甚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会产生重大和微妙的影响。

首先,刘基作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虽然在五十岁月时才加入朱元璋阵营,但在之后的攻灭陈友谅、剿灭张士诚及北伐元朝这几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作为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刘基,在其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特殊作用。甚至还亲自救过朱元璋的命,没有他的贡献,朱元璋能不能统一中国还真不好说。

但刘基本并不无所不能。如果真如传说中那么厉害,他完全不需要给朱元璋担任幕僚,出谋划策,而应该自己站在舞台中央,指挥众生。他也根本不可能在仕元二十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多大作为,被迫回家著书立说。刘基是人不是神,他的成功,不是借助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利益于对形势的准确估计以及提出针对性的战略战术。

其次,刘基不仅是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也是大明王朝的重要奠基者。他虽然只担任太史令和御史中丞这样相对低级的职位,在大明律、大明历的颁行,明都城与孝陵的选址,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都有刘基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可以说,大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刘基规划的跑道之上。

再次,刘基不仅是极具智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然极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郁离子》和其他文章诗赋,让他位列明清八大家之首。但他并没有前知道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法力,清末才开始风行的《烧饼歌》是伪书无疑。而《天文秘略》《百战奇略》《火龙经》等大量作品之所以挂名刘基,无疑也是希望借助其巨大影响力,以利于图书的传播。这些伪书的传播,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刘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最后,刘基不是什么浙东集团的领袖,与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争权失败后,才引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就从来不存在什么浙东集团,他之所以得罪这两个大佬,并非争权夺利,并非私人恩怨,只是自己的性格与做人原则使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朱元璋在执政后期对开国功臣及其后代进行了大清洗,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满门抄斩,但刘基后人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承袭了诚意伯爵位。

许多人都知道刘伯温仅次于诸葛亮,但更多的人不知道的是,先有刘伯温,后有(作为智慧化身存在)的诸葛亮!没有《三国演义》的神化及其六百年来在中国民间的走红,诸葛亮也不大可能有那样的江湖地位。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期在张士诚幕府工作的罗贯中,将刘基在鄱阳湖大战打跨陈友谅的经历,改头换面用在了诸葛亮身上,其实,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基本上只是旁观者,指挥作战的是周瑜。刘备三顾茅庐,是模仿朱元璋手下的孙炎三请刘基。不一而足。

刘基的历史功绩让后人敬佩,而其晚年更让人唏嘘不已。他最终也无法摆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历史宿命,也留下了供后人猜想的千古之谜。朱元璋既成就了他,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也毁掉了他的后半生,让他无法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死得早,既没有见到朱元璋大杀功臣的一幕,也没有看到自己为朱元璋精心制订的各项制度,不但没有改善民生,凝聚民意,赢得民心,却走到了自己初衷的反面,没有看到文字狱的祸害、锦衣卫的猖獗,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的幸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代的历史研究者,都有义务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重写历史,刘基这位知名度如此之高,但又让读者如此陌生的人物。需要更多的作品来解读。本人虽然对刘基非常尊崇,过去十年也一直在研读文成公著作。但自知才疏学浅,写出本书,也是对过去所说必得,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希望本书能作为抛砖引玉之作,帮助更多读者认识和感受刘基,喜欢和欣赏更真靠近真实的刘伯温。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7 13:21:49

特点分析:

国内第一本通俗笔法解读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传记。

任何领域的第一都很占便宜。在以朱元璋为主角的影视剧中,刘伯温都是男二号,地位相当重要,相当于刘邦身边的张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

五年前,北京大学生吕峥拿着自己的《千古一圣王阳明》,向多家出版公司联系。但几乎都遭到了否决。题材过冷,作者没名气,都是否认的理由。好像签了这本书,都能把公司拖跨一样。但智品签下之后,居然不小心赶上了阳明热,结果三年销出去了十几万,让吕峥成了当年明月之后销量最高的历史作家。

当年枪毙这个选题的博集天卷,四年后重新签下了小吕这本书。想都不用想,代价要大很多。

当然,现实肯定是吕峥受益于阳明热,而不是凭自己的一本书带出了这股热潮。 现在刘伯温也是类似问题,本书是国内第一本通俗写法写作刘伯温的传记,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质量是过关的,即使在严谨的专家那里,也不会被称为垃圾。

如果出版方有信心,有一定的渠道支持与营销配合,这本书完全能够卖起来,而且能够长销多年。如果在一两年后国内出现了刘伯温度热(这种事情不是完全不可能,五年前有多少人想到阳明热,仓央嘉措热?)作为第一本通俗刘伯温传记,势必引来大量的跟风者,但读者只会记住第一个,如同当年明月和吕峥。即使没有刘伯温热,以这本书的质量,三年内卖到一两万也问题不大,肯定会为公司带来利润。

王阳明已经过热,刘伯温完全可能走红。未雨绸缪。

五年前王阳明还是冷门人物,现在已经是热得发烫,而王阳明热带动刘伯温热是很自然的事情。

刘伯温与王阳明都是浙江人,都是文人用兵出神入化的典型,都是明朝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有一部传世力作,刘伯温是《郁离子》,王阳明是《传习录》,他们人生最辉煌的事情,都发生在江西南昌郊外的鄱阳湖,王阳明在此活捉宁王,挽救了大明王朝,而刘伯温在这里策划了冷兵器时代全球最大规模的水战,奠定了大明统一中国的基础。

相比刘伯温主导的鄱阳湖大战,156年后,王阳明与宁王朱辰濠的水战只能称这为鄱阳湖小战。规模差别太大。

《心学圣人王阳明》作者燕山刀客的最新作品。秉承其一贯的文风,有延续性,操作起来更容易。作者未来要还要创作张居正和于谦传记,合计为明朝四大名臣。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7 13:55:13

引 子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在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整整一百年之后,这个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已经呈摇摇欲坠之势,这个曾经让整个亚洲和欧洲闻名丧胆的帝国,将和历史上那些消失的王朝一样,不可避免地面对衰亡的宿命。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争斗不息。自从1351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拥立小明王韩林儿之后,各地的起义和暴动就此起彼伏,此消彼涨,络绎不绝,让朝廷和地方官员非常头疼。曾经是世界上最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在进入中原并占领江南近百年之后,他们引以为豪的铁血精神和坚强意志,也被长城之内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太多,镇压反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这年春节,古都应天府上下呈现一片欢庆气氛。这座城市的主人,红巾军首领朱元璋盘点过去一年,心情不错。他不仅连续占领了婺州、诸暨、衢州和处州等大片地盘,还被小明王封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高兴之余,他亲笔写下了一幅对联“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挂在相府的大堂之上。更令朱元璋高兴的,他名义上的领导,红巾军首义领袖刘福通的失败。在上一年五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歼灭了刘福通主力, 后者被迫保护小明王韩林儿逃往安丰,从此永久地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格。

朱元璋虽然奉小明王为大宋皇帝,接受其册封,并使用其龙凤年号,但他并不是刘福通的部将,在势力还不够强,地盘还不够大,受关注度还不够高之时,正好有刘福通替他挡住元军主力,让自己可以安心地在南方抢地盘。而当刘福通大势已去之时,自己的翅膀也硬了,可以甩开领导自由行动了。

不过,朱元璋依然有两大劲敌,那就是西边的陈友谅和东边的张士诚,正好把自己的地盘夹在中间。渔夫出身的陈友谅架空了老领导徐寿辉,自称汉王,控制了湖广(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大片土地,强大的水军随时可以威胁朱元璋的根据地。陈友谅野心勃勃,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汉王,还想恢复大汉江山,当大汉皇帝。当然,他规划的龙椅边上,不会给朱元璋留位子的。最多在监狱里给老朋友留个单间。

而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则占据了江浙一带最繁华的地区,并与朱元璋的地盘呈现犬牙交错之势,双方的领土纠纷在所难免。孔子曾经曰过,士,诚小人也。这张士诚也确实不够君子,对元朝是忽降忽叛,大玩猫与鼠的游戏。由于他控制了江南粮食运往元大都(北京)的运河航道,朝廷对他也有些无可奈何。相比陈友谅,张士诚就没有那么大魄力了,他善于满足,及时行乐。小富即安。

相比这两人,朱元璋出身更苦,起点更低,低得真是没法再低,已经低到尘埃里了——贫农。他祖籍丰沛,和汉高祖刘邦勉强也算半个老乡,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先后从事过乞丐与和尚两个不体面的职业,二十五岁那年,朱和尚经幼年好友汤和推荐,投入到了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帐下。他作战勇猛,敢打硬仗,又比一般将领更有谋略,因此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并将义女马氏许配给他。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逐步成为拥兵十余万的重要军事领袖,账下拥有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等虎将。

更重要的是,像老前辈刘邦一样,朱元璋对读书人既轻视又笼络,既利用又防备。既能供在高堂之上,又可玩于股掌之中。战乱之世什么最珍贵?人才!朱元璋的态度很明确,意志很坚定。他不允许自己手下的大将私自结交文士书生,一旦发现了必定严厉惩处。但他自己,却想尽一切办法,网罗有独到见解、能为已所用的读书人。

谋士和美女,都是朱元璋的爱好。两者的共同点是:第一,发现了就要占有,不能错过;第二,自己占有不了,宁可毁掉,也不能让其落到别的男人手中。

在渡江之前,他的同乡李善长、汪广洋就加盟了。攻占应天之后,又先后有杨宪、朱升、孙炎和夏煜等投奔。谋士队伍不断扩大,虽然不及战国四公子纳三千食客那样的规模,但朱元璋爱才惜才的口碑,已经在江南流传开来了。

朱元璋理想远大,自从独立带兵开始,就将刘邦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在他的眼中,善于调理各方面关系和筹集饷的老乡李善长,就是萧何的翻版,徐达智勇双全堪比韩信,而且,又是自己打小就交下的的死党,远比韩信忠心。

不过,这个班子还欠重要一环,张良张子房在哪里呢?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蒙古人,还有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等一群地方势力,谁能替我扮演军师角色,为我分忧解难,替我出谋划策,谈笑之间,让战局发生转机,让敌人损兵折将,让我这个老大,不至于当得这么辛苦?

我才三十二岁啊。为了军国大事,经常从黎明忙到深夜,生了三个儿子,居然没功夫给他们起名字。几个夫人也都明里暗里抱怨我冷落她们。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不是打仗,就是为打仗做准备,我容易吗?

李善长只能管理内务,无法胜任军师。汪广洋、杨宪之流,写写檄文表书还马马虎虎,说起行军布阵喜欢夸夸其谈,但却只是些纸上谈兵,博自己一笑还成,真听他们的,还不把我带坑里去?

朱元璋知道,能充当军师的的人才,不是随便就能有的,不是抓一个就能用的,需要他耐心地寻找,慎重地选择。

问题是,大敌当前,你等得起吗?时局紧迫,根本不给你从容挑选的时间。

过去这一年,朱元璋为什么要把战略重点放在浙东,答案似乎很清楚了。这里风光旖旎,物产丰富,但是,朱元璋可不是来发展旅游业,更不是想炒房地产。朱元璋知道,从南宋起,这里就是读书人高度集中的热土,是重要的状元制造基地和培训中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本丞相占领这里,就是为了挖人!

果然,随着朱元璋兵马所到,主动投奔的读书人相当不少。但不是谁来都能混饭吃。得择优录用,唯才是举。正在朱元璋为招不到得力助手而苦恼之时,一封来自处州(浙江丽水)的密信,却让他相当兴奋。

担任处州总制(一州之长)的孙炎来信禀报,经过他的多方调查与走访,确认当地有四位才华出众的饱学之士,不可多得,被尊称为“浙东四先生”,他们都和被朱元璋赶跑的元将石抹宜孙交往密切,但由于元朝死板的民族观念和用人制度,四人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如果这四人能加入我军,对将军未来的大业,应当会有很大帮助。

孙炎特别强调,其中一位尤其出色,是至元元年(1333)的进士,他人虽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有特别多他的传说。

这四先生就是:宋濂、叶琛、章溢和刘基。对于这四个人,朱元璋其实一点都不陌生。他立即向孙炎回信指示,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这四人给请出来,特别是那个叫刘基的。潜台词就是,如果让他们落到张士诚那里,对我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你的后果更加严重!

孙炎清楚老大的脾气,当然不敢马虎。做这类游说工作,他经验丰富,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今升了官,底气更足,把握更大,积极性也更高了。

经过他的邀请,四先生中有三个很快被说服,答应出山为朱元璋工作了,这让孙炎心中有了一些些满足感。但其中有一个态度非常坚决,无论孙炎怎么软磨硬泡,说什么也不肯出来做官。孙炎已经派人跑了两回,都被他挡回来了。

不仅如此,他还转交给孙炎一把宝剑作为答谢。

而这个人,偏偏是老大最看好的刘基。

难道我的级别不够,非得老大亲自去请吗?老大交待的事情办不好,让我怎么敢回南京?

孙炎无比悲催地看着这把剑,越来越失望,越来越伤心:你是不是看我完不成任务,送一把剑让我自杀呢?

看来,三顾茅庐的宿命是无法避免了,而且,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如果三请依然无法如愿,孙炎下定决定,准备甩手不干,亡命天涯,他实在不愿意这样回南京,这样面对老大那双能把一切看透的眼睛。

这想到这里,孙炎恨不得愤怒地呐喊:

刘基,你太欺负人了!

刘基有什么本事,能把说降专家孙炎逼上绝路?能让朱元璋如此看重,要孙炎以他的名义三番去请?为什么刘基不愿意投靠朱元璋?他的顾虑来自哪里?而他为什么又能从大元的进士和五品官,转型成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要解答这些问题,让我们把镜头切回七百年前,切到到刘伯温的老家,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

举报回复

作者:云泥之变丶 时间:2014-02-08 15:28:34

话说回来,元末的格局就和三国差不多。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8 16:06:18

@云泥之变丶 5楼 2014-02-08 15:28:34

话说回来,元末的格局就和三国差不多。

-----------------------------

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合起来的地盘,只大致相当于三国时的东吴。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8 16:10:13

一、名门之后,起点高才是真的高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浙江省文成县)一个耕读世家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

让全家人高兴的是,女主人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很招人喜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男孩承载着光大门楣、振兴家族的期望。.而女孩,却总会给人以替别家养媳妇的感觉。

孩子的父亲刘爚已经年过四十,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如今的他,却是三十而栗,四十不获。他们家虽祖祖辈辈都是汉族,但因为一直生活在江南,只能叫南人,成为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之后的第四等公民。[ 元朝时, 南人泛指长江、淮河以南的原南宋统治之下的各地土著民族人民以及少量南迁的汉人。 汉人是在南宋时期,未受到南宋实质管辖的北方人,包括原本金、西夏(被认为是色目人)境内及今四川、云南两地区人与高丽人,地位高于南人。但“汉人”并非全都是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汉族人,还包括女真、契丹、朝鲜等北方地区半汉化的民族。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意色目相异,异样相貌之人,是元朝时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的四类民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色目人。]而他的职业更为悲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仅仅在处州府的遂昌县取得了一个教谕的差事,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高考的县教育局副局长。知道蒙古人怎么给职业排序吗?八娼九儒十丐。

刘家虽然偏居于南田,却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显赫身家:他们祖籍沛县,没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考证起来,他们和刘邦还真有点血缘关系。而刘家有家谱可查的祖先,就是刘爚的十世祖刘怀忠,他曾在抗击西夏的战役中为国捐躯。七世祖刘延庆在靖康末年保卫东京的战斗中,死于金兵刀下。而六世祖,正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这可是与岳飞、韩世忠和张俊齐名,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的重要将领。

不过从刘光世的儿子刘尧仁开始,刘家却走上了弃武从文的道路,也许是岳飞的悲惨命运震惊了他,也许是长年的兵戈生活让人不安,刘尧仁转型担任了右承事郎直秘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毕竟有宋一代,文官受人尊敬,也不受诛杀。从那之后,刘家的生活也倒是相当平静。到了刘尧仁的儿子刘集,因为没得官做,在首都临安也安不了家,就举家迁到南田武阳村。

刘集的儿子刘濠学问出色,担任朝廷的翰林掌书,不过好景不长也下岗回家了,为什么呢?南宋灭亡,被元朝代取代了。作为宋朝官员的他,能保住性命已相当不错。好在南田离临安也不远,很快就返乡了。

忽必烈征服了南宋,停止了科举,南人想当官也就非常困难了。刘濠的儿子刘庭槐虽然学业出众,一直读到了太学上舍,当还是不能为家族谋取个一官半职,郁郁而终。而他的儿子刘爚,虽然也素有大志,但年过四十,也只能靠一个教谕岗位养家糊口。遂昌离南田有近三百里的路程,他平时在住在单位。因为妻子生产,这才有了几天产假,让他时隔多年,再一次体会到了怀抱亲生婴儿的兴奋。刘爚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舒,字伯洋,但才智平平,难堪大任。对于第二个儿子,他怀着满腔的期望。

家里的女主人富氏,也有着相当不凡的出身。她是北宋一代名相富弼的直系后代。北宋灭亡之后,富弼后人举家南迁,在青田县梧溪村定居下来,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富家和刘家长期以来一直关系密切,通婚是常有的事。而刘爚的妻子,也非常贤惠,持家有道,得到了刘家上下的肯定,在青田也有很好的口碑。

“相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富氏说。

叫什么呢,刘爚看着儿子,希望他不要象老大一样无所作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打下良好的根基,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里,他不禁脱口而出:

“夫人,《淮南子·原道》中讲到:高者必以下为基。就叫刘基,字伯温,如何?”

“好,从小打根基,日后方能有所作为。”富氏逗着怀中的孩子:“不要辜负你父亲的一番苦心哟!”

也许是孩子的出生给刘家带来了好运,也许是几代读书人的长期不满收到了效果,也许是新皇帝仁宗接受了朝中汉臣的意见,皇庆二年(1313),朝廷下旨恢复科举,并允许汉人和南人参加。第二年八月,就在各地恢复了乡试。这可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作为习惯十年寒窗苦的中国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来都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如果能够参加科举,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公务员,一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岂不快哉!

而且大宋灭亡已经三十多年,越来越多的江南人,都对元朝有了认同感,将它当作自己拥护的对象。大元的故乡在大漠,统治中心在大都,对于遥远繁华的南方,朝廷给了很大的自治权。在很多南人心目中,并不认为元朝是异族政权。相比北方的汉族兄弟,天高皇帝远,他们的失落感并不很强。

他们已经认同了这种说法:皇帝还是中国的皇帝,中国还是一样的中国。不过天子是蒙古人罢了。在元朝做官,效忠蒙古皇帝,并不是叛逆行为,祖先也会理解的。

这个孩子,能一圆他父母的梦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8 18:34:50

@月映长河 @唯楚有才01 @江湖闲乐生 @麻辣摇滚 @瀚海箫声 @约克公爵 @日月重开 @安逸晨2013 @天涯出版

举报回复

作者:王者世袭 时间:2014-02-08 19:34:46

大力支持,顶好帖!

举报回复

作者:05240206 时间:2014-02-08 19:47:02

记号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9 15:14:13

@王者世袭 9楼 2014-02-08 19:34:46

大力支持,顶好帖!

-----------------------------

3Q.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9 15:24:22

一、名门之后,起点高才是真的高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已经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浙江省文成县)一个耕读世家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

让全家人高兴的是,女主人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很招人喜爱。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男孩承载着光大门楣、振兴家族的期望。.而女孩,却总会给人以替别家养媳妇的感觉。

孩子的父亲刘爚已经年过四十,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而如今的他,却是三十而栗,四十不获。他们家虽祖祖辈辈都是汉族,但因为一直生活在江南,只能叫南人,成为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之后的第四等公民。[ 元朝时, 南人泛指长江、淮河以南的原南宋统治之下的各地土著民族人民以及少量南迁的汉人。 汉人是在南宋时期,未受到南宋实质管辖的北方人,包括原本金、西夏(被认为是色目人)境内及今四川、云南两地区人与高丽人,地位高于南人。但“汉人”并非全都是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汉族人,还包括女真、契丹、朝鲜等北方地区半汉化的民族。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意色目相异,异样相貌之人,是元朝时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也是元朝的四类民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色目人。]而他的职业更为悲催,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朝廷重用,仅仅在处州府的遂昌县取得了一个教谕的差事,大致相当于今天分管高考的县教育局副局长。知道蒙古人怎么给职业排序吗?八娼九儒十丐。

刘家虽然偏居于南田,却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显赫身家:他们祖籍沛县,没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考证起来,他们和刘邦还真有点血缘关系。而刘家有家谱可查的祖先,就是刘爚的十世祖刘怀忠,他曾在抗击西夏的战役中为国捐躯。七世祖刘延庆在靖康末年保卫东京的战斗中,死于金兵刀下。而六世祖,正是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这可是与岳飞、韩世忠和张俊齐名,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将”的重要将领。

不过从刘光世的儿子刘尧仁开始,刘家却走上了弃武从文的道路,也许是岳飞的悲惨命运震惊了他,也许是长年的兵戈生活让人不安,刘尧仁转型担任了右承事郎直秘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毕竟有宋一代,文官受人尊敬,也不受诛杀。从那之后,刘家的生活也倒是相当平静。到了刘尧仁的儿子刘集,因为没得官做,在首都临安也安不了家,就举家迁到南田武阳村。

刘集的儿子刘濠学问出色,担任朝廷的翰林掌书,不过好景不长也下岗回家了,为什么呢?南宋灭亡,被元朝代取代了。作为宋朝官员的他,能保住性命已相当不错。好在南田离临安也不远,很快就返乡了。

忽必烈征服了南宋,停止了科举,南人想当官也就非常困难了。刘濠的儿子刘庭槐虽然学业出众,一直读到了太学上舍,当还是不能为家族谋取个一官半职,郁郁而终。而他的儿子刘爚,虽然也素有大志,但年过四十,也只能靠一个教谕岗位养家糊口。遂昌离南田有近三百里的路程,他平时在住在单位。因为妻子生产,这才有了几天产假,让他时隔多年,再一次体会到了怀抱亲生婴儿的兴奋。刘爚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刘舒,字伯洋,但才智平平,难堪大任。对于第二个儿子,他怀着满腔的期望。

家里的女主人富氏,也有着相当不凡的出身。她是北宋一代名相富弼的直系后代。北宋灭亡之后,富弼后人举家南迁,在青田县梧溪村定居下来,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富家和刘家长期以来一直关系密切,通婚是常有的事。而刘爚的妻子,也非常贤惠,持家有道,得到了刘家上下的肯定,在青田也有很好的口碑。

“相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富氏说。

叫什么呢,刘爚看着儿子,希望他不要象老大一样无所作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打下良好的根基,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想到这里,他不禁脱口而出:

“夫人,《淮南子·原道》中讲到:高者必以下为基。就叫刘基,字伯温,如何?”

“好,从小打根基,日后方能有所作为。”富氏逗着怀中的孩子:“不要辜负你父亲的一番苦心哟!”

也许是孩子的出生给刘家带来了好运,也许是几代读书人的长期不满收到了效果,也许是新皇帝仁宗接受了朝中汉臣的意见,皇庆二年(1313),朝廷下旨恢复科举,并允许汉人和南人参加。第二年八月,就在各地恢复了乡试。这可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作为习惯十年寒窗苦的中国读书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来都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如果能够参加科举,就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公务员,一展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岂不快哉!

而且大宋灭亡已经三十多年,越来越多的江南人,都对元朝有了认同感,将它当作自己拥护的对象。大元的故乡在大漠,统治中心在大都,对于遥远繁华的南方,朝廷给了很大的自治权。在很多南人心目中,并不认为元朝是异族政权。相比北方的汉族兄弟,天高皇帝远,他们的失落感并不很强。

他们已经认同了这种说法:皇帝还是中国的皇帝,中国还是一样的中国。不过天子是蒙古人罢了。在元朝做官,效忠蒙古皇帝,并不是叛逆行为,祖先也会理解的。

这个孩子,能一圆他父母的梦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吗?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09 15:25:27

不好意思发重了。 重发。

二、好学少年,有了天赋不浪费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小刘基的童年,也许注定与众不同。

在刘基只有四岁,还不能进私塾之时间,刘爚就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提前教孩子识文断字,让他早早就学上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这些中国读书人的入门课程。

刘基从小就承载着家人的希望,他也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人感到放心。

当别的孩子还在缠着奶奶要糖吃,骑着爷爷要奔驶,趴到地上捉虫子,蹦到床上摔杯子之时,小刘基已经开始读书识字,描红临帖了。刘爚毕竟有工作,不能整天往家里跑,很多时候,辅导孩子的工作就落到了母亲富氏身上。而她的耐心和亲切,是父亲无法做到了。有一个能识文断字的母亲,何等重要!

而小刘基也没有辜负家长的一番苦心。而本来那个年龄的孩子,天性好动,根本就安静不下来。但刘基却与众不同,他在小小年级时,就对读书有了一种不太正常的热爱。父母采取的这种今天可以称为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教育,却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要想不输在起跑线上,你就得比别人多吃苦,否则,你就无法超越自己,更不可能超越别人。除了少数幸运儿,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时的孩子没有智商测试,但和以勤补拙、笨鸟先飞的曾国藩不同,小刘基的天分相当好。那些先人们留下的精彩文章和华丽诗词,他只要读上两三遍,不但能够背诵,还能背着小手,用稚嫩的腔调,摇头晃脑地向父母亲解读一番,逗得双亲哈哈大笑。

时光就这样飞快地度过,到了七岁,小刘基进入了村上的私塾,老师对这个模样清秀的孩子相当留意,又听说他是遂昌教喻之子,就更加喜欢了。

有天在课堂上,老师摇头晃脑地讲得正HIGH,突然听到了非常刺耳的“呼呼”声,老师本能地抬起头,在教室里观察。猛然间,他变得非常愤怒,抡着书就冲了过去:

有人居然在课堂上睡觉,而且睡得很投入!

这不是对我教学水平的一种讽刺吗,原来是他!“你给我起来!”

刘基打着哈欠睁开双眼:“别吵啦……”显然对于好梦被破坏相当不满。

老师更火了,一把将其从座位上揪了起来,拉到教室前方站住:“为什么睡觉?”

小刘基这时候清醒过来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忙说:”先生您读书的声音太好听了呀,学生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同学们笑成了一片。老师更火了,心说今天不惩罚惩罚你,你还不知道我的厉害。怎么收拾这个小子呢,又让他对对子 ,不行,省省吧,逼我出绝招?!

老师从桌子上抄起一本书,问刘基:“看过陶渊明《桃花源诗》没有?

刘基摇摇头。“听别的孩子说你过目不忘,为师还就不信了,你现在看一遍给我背下来,我就放过你,不然……”老师把脸转向看热闹的孩子们:“不然就罚你抄一百遍!”

他的讲话迎来了一片欢呼声。

刘基愁眉苦脸地拿起了课本,痛苦地看着。很快老师就收起了书:“行了,背吧。”

然后他得意洋洋地坐在椅子上,示意同学们安定下来,等着看小刘基求饶。不过没一会,他脸上的笑容就变成了吃惊,继而变成愤怒,最后,他一下子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小刘基还在那里滔滔不绝:

…………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老师突然意识到,自己八成被这孩子的诚实外表欺骗了,他愤愤然地想再找一首难度更大的长诗,但想到自己说过的话,在孩子面前食言总不应该吧。只好狠狠地瞪了刘基一眼,心说,算我倒霉!

其实,刘基以前也没有看过这首诗,不过在背不下来就要遭受严重惩罚的情况下,他过目不忘的潜能被充分释放出来了。而他这种过目不忘的本事并非天生,而是在大量阅读和背诵之后,练就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

很快,这事还是让刘爚知道了,他把刘基狠狠训斥了一番,又带着宝贝儿子去向先生道歉,这让对方很意外也很感动。从此,他对刘基是特别关照,格外看重。

由于从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基这名字真没白叫),又有超出普通人的学习能力,私塾的课程对这个小天才来说过于容易,如同NBA球员参加街道联赛。几年下来,刘基悲哀地发现,私塾里的教的东西已经学无可学。但是,他又不能退学,这在他父亲看来,必定是不光彩的事情,因为他正忙着给刘基活动,想让他进处州的重点学校。

鉴于刘基同学的实际情况,授课的几位先生都和他达到了默契:前者保证不用睡觉或者其他不合理方式来刺激后者,而是老实地看课外书,后者也不会没收前者的书,对其进行体罚或赶出教室。

刘爚由于职业关系,家里的藏书本身就比普通人多,隔三差五地又把单位的书带回来,有的忘记拿回去,往往就会出现在小刘基的书包里。

看书,在别人那里是一种负担,在刘基这里却成了一种享受。.

山上的桃花每开一次,就是一个新的春天;村上的小河每结一次冰,就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之中,刘基已经十四岁,在那个年代,有父母甚至会给十四岁的闺女提前订亲,担心十八岁还订不出去就变成了剩女,而对男孩子来说,人生还刚刚起步。

他,又有了新的舞台。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0 12:57:49

新的一周,新的开始,继续更新。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0 12:58:34

三、名师指点,好的习惯受用终生

泰定元年(1324)秋天,处州府城的括城郡学里相当热闹,又一有批新生入学了。他们是新生力量,他们是新鲜血液,他们怀抱着良好的愿景,他们承载着父母亲人的希望,他们将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也将要面临极为严格的学习要求。大概没多少人会想到,那个高挑清瘦,谦虚有礼的孩子,日后会成为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

这一年,刘基终于结束了私塾学习,进入了这座处州府的重点学校。之所以说终于,是按他的水平,早应该从这里毕业,到更好的地方深造了,但括城郡学,类似于今天温州市的重点中学,只收尖子生,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多花钱也不行——对不起,名额有限,每年只招二十五个成绩最好的,还不能扩招。

尽管刘基早就达到了入学要求,村里的私塾早不适合刘基读书,刘爚也不早想给儿子换个环境,但有些机会均必须等待,有些过程不能省略,有些捷径,不能说走就走。刘基能顺利入学,与他父亲的职业优势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刘基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相比青田县,处州府所在的括城当然就气派多了。好在刘基是住校的,校规很严格,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里面的孩子当然也很无奈。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当然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但每一个成功的学生身后,往往真的会有一个伟大的老师。好老师绝对是你生活中的贵人,是你可遇不可求的。而幸运的是,刘基还真求到了。

尽管儿子已经被书院录取,但刘爚并不满足,他还希望刘基能投到一个先生门下,得到特别辅导。这个先生并不在郡学上班,就像梁启超并没有执教过北大,北大才子徐志摩却一心想拜他为师一样。刘爚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推销给这位老师。

这个老师来头不小,延佑二年(1321)刚刚考中了进士,要知道当时刚刚恢复科举没有多久,竞争格外残酷,突围比率可是在万分之一以下的。

郑复初的名气很大,水平也不会低,但郑复初对待弟子,标准从来都是宁缺勿滥,自己看上的,不花钱都愿意招收,自己相不中的,交多少借读费都白搭。

当刘爚把小刘基带到郑复初面前时,郑老师看着这个模样清秀,但比同龄人显得略有瘦弱的孩子,第一印象倒还不错。但有没有必要收下他呢?

考点什么呢,七步成诗,现场对联,那不是太俗了,要不要玩些新鲜的?

“明天会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

刘爚一听就傻眼了,这算什么路数?

小刘基抬头看了看天,又扳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平静地说:“明日一早为晴天,午后有雨。”

这也行?把刘爚看糊涂了。

“好吧,如果你说对了,我就收你为徒。”郑复初转身走了。刘爚当时的心情,肯定是极为失落的,这老天下不下雨,还能听你的啊?

没想到第二天下午,还真下起了雨,真让小刘基说中了。在刘爚的逼问下,儿子终于说出了真相。

身为遂昌教喻的刘爚,因工作需要,经常把一些往家里带,有些书放在家里也就忘了拿回去,其中有些书就讲到预测天气之术。

而兴趣广泛的刘基,还真的就看了这些书,而且还派上用场了。

因为郑复初并不是书院的聘用老师,他给刘基的辅导并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来说,一点就通,一拨就转,并不一定需要多长的时间。

郑老师不给刘基讲科举考试的必修课,而是为刘基打开了一扇门,让他看到了变幻无穷的另一个精神世界。日后的刘基,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这与郑复初的培养启发密不可分。

郑老师首先带给刘基的,是濂洛之学的丰富世界。 濂指濂溪先生周敦颐,洛指其两个弟子,程颢和程颐,两人都是河南洛阳人。后来大名鼎鼎的朱熹,是程颐的第四代弟子。濂洛之学在朱熹那里发展成理学,成为了以后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其次,郑老师教会了刘基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控制学习进度,怎样提高效率,而不是争强好胜地蛮干。他为刘基开了基本书目,经史子集全面覆盖,有必须熟读三遍的,有通读的,也有大致过目的。拿到一本新书,如何用很短时间判断其成色,决定自己要不要阅读。而决定阅读之后,如何尽快掌握大意,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减少遗忘。等等。

再次,郑复初不是那种喜欢把学生困在斗室里的先生,相反,他鼓励弟子走出书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丰富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性格。括城的风景很美,四周环山。城东有微山,下有紫虚观;城西则有石僧山、天王山和桃山。北面有丽阳山、白云山,山上有龙潭、石屋天井等;南面则有南明山,上有高阳洞,千里亭等。刘基经常与三五同学一起结伴出游,并一路交流作文写诗的心得,这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了提高。

最后,郑复初不是传统的教书先生,倒是有几分当年鬼谷子、黄石公的影子,他不仅教授刘英基春秋明经,濂洛心学,更教会了刘基如何去学习研读天文地理,兵书谋略,易经八卦,谶纬术数,充分挖掘刘基的潜能,而不是满足于将其打造成一个只会读圣贤之书,只会考科举做官样文章的传统读书人。

郡学毕竟是处州首屈一指的学院,任课老师虽然比不了郑先生,但也有根当的职业素养,并且相当负责。能够到这里读书的,水平也不会差到哪去,跟优秀的同学在一起,人的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也会提高。不久以后,刘基也结交了不少志向接近的学友。

郑复初只是为刘基打开了一道门,而刘基同学却自愿地走了进去,他迷上了道家学说,而且越走越深。儒家的入世、进取与道家的避世、洒脱,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人生法则,都深深融入了刘基的血液之中,并且贯穿终生。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刘基为了散心,曾和同学去少微山下的紫虚观游玩,并结识了道士吴梅涧,虽然刘基比他小整整三十岁,但两个人似乎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成了忘年交。刘基当年也留下了《题紫虚观道士晚翠楼》:

晚翠楼子好溪南,溪水四围开蔚蓝。

微阴草色尽平地,落日木杪生浮岚。

岩畔竹柏密先暝,池中芰荷香欲酣。

闻说仙人徐泰定,骑鸾至此每停骖。

这种友谊保持了长久时间,吴梅涧在到正二十五年(1355)去世时,刘伯温当时在绍兴,还亲笔为其写了墓志铭。

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有了更优秀的同学成为标杆,还有了更好的老师指导,刘基的学业进步很快,连轻易不愿夸别人的郑复初都破了例,对刘爚打了包票:“此子必高公之门矣!”

读书期间,刘基还忙里偷闲,跑回青田县参加了童子试,并一次通过考取了秀才。可别小看这个学位,比刘基整整晚出生五百年的大清名臣曾国藩,考秀才就一气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还是倒数第二名。人比人气死人啊。

可惜郡学不招女生,不然像刘基这样长得又帅,又早早中了秀才的,身边少不了粉丝的各种尖叫,桌下少不了暗恋者的各种情书。没机会亲近女生,没条件制造浪漫,让他和同学们少了很多青春的美好回忆。当他们还没有思想准备之时,就要走入婚姻殿堂了。在那个年代,男生十七八、女生十四五结婚,都很正常。过了这个年龄不成亲,家里人都着急了。

中了秀才的刘基,家中经常也有媒婆上门,但都被父母婉拒了,他们不想让婚事影响了孩子的科举之路,不希望刘基为此分心。等到后来刘基成亲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二十岁不结婚,双亲也不像别家父母那样着急。

泰定五年(1328),刘基告别了括城郡学,进入了家乡青田的石门书院,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正在走上坡路的刘基,为什么要从府城返回家乡?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0 16:21:13

搜集了二十多本关于刘基的书。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跟我联系。

举报回复

作者:晓月如钩 来自:iPhone客户端 时间:2014-02-11 09:06:46

写的不错

举报回复

作者:云泥之变丶 时间:2014-02-11 11:46:02

@云泥之变丶 5楼 2014-02-08 15:28:34

话说回来,元末的格局就和三国差不多。

-----------------------------

@燕山刀客A 5楼 2014-02-08 16:06:18

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合起来的地盘,只大致相当于三国时的东吴。

-----------------------------

我是说格局差不多撒。你觉得三国演义为什么是明朝人写的?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1 15:36:34

支持老友,大作早日面市!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02:11

@云泥之变丶 5楼 2014-02-08 15:28:34

话说回来,元末的格局就和三国差不多。

-----------------------------

@燕山刀客A 5楼 2014-02-08 16:06:18

朱元璋、张士诚和陈友谅合起来的地盘,只大致相当于三国时的东吴。

-----------------------------

@云泥之变丶 17楼 2014-02-11 11:46:02

我是说格局差不多撒。你觉得三国演义为什么是明朝人写的?

-----------------------------

罗本同学曾经是张士诚的幕僚,他正是目睹了这三股力量的多年斗争之后写成的三国演义,而诸葛亮的很多故事,就是受到刘基的启发。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02:33

@南门太守 18楼 2014-02-11 15:36:34

支持老友,大作早日面市!

-----------------------------

多谢,您是畅销书作家,向您学习。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03:02

@晓月如钩 16楼 2014-02-11 09:06:46

写的不错

-----------------------------

过奖了,这是初稿,如果要正式出版,肯定还要修订。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09:50

四、石门书院,浪漫传说太多

刘基的天分很高,悟性也很好,处州府最好的括城郡学,都已经无法让刘基得到提高,青田本地的石门书院,怎么可能有更高明的老师?他为什么要选择这里?

刘基选择石门书院,是他的恩师郑复初的主张,刘爚也表示赞同:考中了秀才,已经习惯了读书写作,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也不需要老师太多指点。刘基也许舍不得州府的生活,但也担心那里的热闹会影响自己。环境偏僻、风景宜人的石门书院,也许真是他最佳的选择。

石门书院始建于唐朝天宝三年(744),在当时已经有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两宋时期,私人讲学之风非常盛行。就像刘基的好友宋濂所说的那样:“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据说当年大名鼎鼎的朱熙来到石门之后,也想在这里授徒教学,可惜没有成行。

石门书院因石门山而命名,学院附近就是道教胜地——石门洞天,远远望去,两座奇峰并肩而立,如同一道巨大的石门。山后有一道巨大的瀑布,从高山上俯冲下来,蔚为壮观。周围绿树环绕,苍松翠柏,让人感觉特别神圣庄严。很久之前,这里就被道家列为全国三十六洞天之一。历代文人墨客,也不吝惜在这里留下诗篇。东晋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提笔写下了“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唐代诗仙李白则有“何年霹雳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的感慨。

在今天,这里是人们踏青旅游的好去处,是情侣谈情说爱的好地方,但是在当年,却是刘基潜心读书的僻静之处。在去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之前,一直在这里读书,目标只有一个——通过乡试,成为举人。

刘基入住这里,基本上是不听课的,而只是在鹤溪畔租下房子,自己学习。端午中秋这样的重要节日,他会回家里看看,其他时间,这里就是他的家。伙食则由附近的灵佑寺负责。这一住,就是四年。

这四年间,他不知道翻旧了多少本古文经典,写出了多少篇模拟习作,用完了多少根蜡烛,这四年间,他不仅先后染上了眼病、肝病,甚至一度有了类似抑郁症的病兆。为了搏取功名,他的付出相当巨大,为了刘氏三代人的理想,他责无旁贷。许多病症成为了他一生的好友。这四年间,元朝的皇帝又换了,明朝的皇帝出生了,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准备打仗了,而他,却执着于自己的书卷之中。

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为了光耀门庭而不惜牺牲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刘基,但是,后人却更希望看到一个拥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大国师刘伯温,在石门,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今天的石门书院,在清朝康熙年间已经改名为“诚意读书堂”(刘基被明朝封为诚意伯),瀑布银潭边上的石板,因为据说刘伯温当年躺过,光荣地得名“国师床”;溪中的一种小鱼,被命名为“国师鱼”……

在鹤溪边上还有一座“浣溪桥”,这座桥因为刘基而得名,当然不是说刘同学艰苦朴素,上学时自己洗衣服,而是有另外的传说:

刘基志向远大,学习非常刻苦,在鹤溪畔的斗室内,借着昏暗的灯光,他经常看书到深夜。

有一天晚上,刘基正在灯下苦读,突然听到了屋外的传来阵阵棒槌击打之声。这么晚了谁会洗衣?刘基开始不以为然,继续读书,但声音长久地不能停止,刘基不由得产生了好奇心,他放下书本,想出去看个究竟。

刘基来到桥边,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借着月光,刘基看到了岸边堆积的白纱,在月光下相当耀眼,在白纱的后面,一个少女慢慢站起身来,向刘基露出了笑容。她发髻高耸,峨眉皓目,身形婀娜,体态丰腴,正值青春年少的刘基,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美丽,他的心跳一下子加快了。

“小女子浣纱,打扰了公子,失礼了。”姑娘轻轻行礼。刘基连忙回礼:“哪里,没有。”

刘基问她家住哪里,要不要帮忙把纱送回去。姑娘说不用,她家就在前面。接着,她端着满盆的纱,踏着轻盈的脚步走开了。刘基望着她的背景,心情无比惆怅。

姑娘走后,刘基一夜也无法合眼,姑娘的倩影在他脑子里无法消失。他渴望第二天快点到来,他还能见到她。又担心她会永远消失,自己也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第二天晚上,刘基根本没心思看书,他不安地向着溪边张望,期望奇迹出现。突然,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熟悉的声音又出现了,姑娘一定会在。刘基无所畏惧地推开门,冲了出去。好几次因为紧张,眼神又不好,差点摔倒在河里,不过他还是顽强地走到了姑娘面前,鼓起勇气向她打招呼。

刘基邀请姑娘到自己房间小坐,姑娘面露难色,但看刘基态度相当诚恳,也就答应了,刘基非常开心。在月光下,两个人边走边聊,很快没有了拘束感,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刘基住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牵住了她的小手。

她来了之后就没有走,她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一切是那么自然,好像是上天早已经安排好的。他是如此迫切地渴望幸福,但当幸福真的来临时,却是那样的笨手笨脚,惊慌失措。

原来,对这个相貌清秀的才子,她也早已一见钟情。

只要没有课时,两人就幸福地守在一起,吟诗作对,弹琴对弈,红袖添香,非常恩爱。平时出门,姑娘就装扮成男生模样,刘基的老师和同学们,根本没有想到刘基还可以金屋藏娇。

到了中秋,刘基迫不及待地赶回家,要向父母禀报自己的婚事。而母亲轻轻的一番话,在他那里却如五雷轰顶,晴天霹雳!原来,家里已经为他订了亲,未婚妻不是别人,就是母亲的侄女,择日就要完婚。刘基也没学过现代医学,没法以近亲不能结婚为由反对,他要怎么办才好呢?

回到自己的小屋,看到迎上前来的爱人,刘基非常痛苦。他讲述了白天发生的事情,她听着听着就哭了,那种表情让他心碎。他动情地把她搂在怀里:“我一定要说服父母,让他们退了这门亲事!”

“如果他们坚决不同意呢?”

他把她搂得更紧了,生怕她变成小鸟飞走:“那我就不读书了,我要带你私奔!”

姑娘点点头,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刘基这一觉睡得很踏实,当他睁开双眼时,发现屋内只剩他一人,房间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基心说,大事不好。

书桌上多了一封信,信下面有本厚厚的书。

刘基心急火燎地打开信,看着看着,眼泪就掉在信纸上了,最后,他.干脆放声大哭。

原来这姑娘不是普通人,而是天宫的九天玄女。她到人间玩耍,被石门洞天的美景深深吸引,就想多待一段时间。但自从遇到刘基,才发现爱上一个人,会比当神仙更开心,就更舍不得离开了。但她也知道,人和仙之间,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玄女说,刘基为了她,可以不遵从父母的安排,敢于放弃一切,她非常感动。但她不希望相公与父母闹翻,更不希望他耽误了一生前程。她对爱人无以回报,这本《天书》,可以让凡人拥有超强的潜力,成为帝王之师。希望他认真研读,不要辜负了自己的一番期望。虽然做不了夫妻,但她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好。要是刘基不争气不努力,她也不会放过他的!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基还能怎么着呢?从此,他擦干相思的泪水,抚平受伤的心灵,化悲痛为力量,日夜奋发,苦读《天书》,活学活用,辅佐朱元璋缔造大明,光复汉室,成就了一番宏图伟业。由于读书非常辛苦,刘基自嘲式地给自己起个字号“百温”,后人以讹传讹,就成了“伯温。”

而那“浣溪桥”,就是传说中九天玄女浣纱之处。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10:11

还有另一个传说,更加有名。因为有一本署名刘基的作品《白猿经风占雨候》流传至今。故事是这样的:

刘基自从进了书院之后,就被石门洞天的风景深深吸引,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深深敬畏。他经常一个人带两本书跑到山脚下,专挑一般人找不到的僻静之地,找块石头坐下,然后就开始了与古代圣贤的神交。饿了啃两口干粮,温饱了喝几口山泉(那年代污染少),累了就起身向远处眺望片刻,天黑再返回住处。日复一日,也过得潇洒。

忽然有一天,刘基正看着书,突然一声巨响,震得山上滚落下无数石块泥土。不好,难道地震了?刘基可不想死在这里,他还没考中举人呢。抬头一看,石门山裂开了一道缝隙,恰好能容纳一个人进去。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门是特意为我开启的?刘基同学在门外做了半天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进去冒一次险。便扔下书本,奋不顾身地走了进去。

走了没多远,突然听到了一声大喝:“停下! 里面有机关,再进去命就没了!”我昏,这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呢,蒙人的吧,越这样刘基越舍不得出来。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得前面没了路。

刘基只好转了回来,换个方向继续探险。按说洞里应该氧气不足吧,什么设备都没带的刘基,居然既没有中毒,也没有中机关,只能说人品爆发,没办法。转着转着,他看到了前面有亮光,不觉心中暗喜,加快了脚步。眼前出现了一道石门,门上用古代书法体写着七个大字,刘基知道这是欺负那些没文化的,难不倒自己,他走上前去一看,不对吧,怎么可能?再仔细看了一遍,确认自己没认错,他乐了:开什么玩笑嘛!

那七个字是“此石为刘基所破”。天哪,这一定是天意。刘基毕恭毕敬地跪了下来,向上苍请示了一下:我要动手了,失礼莫怪。然后就东瞅瞅西看看,看拿什么破门好。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不远处居然有一把铁锤。

这还客气什么?刘基抡起铁锤,照着石门就是一家伙。只听“吱紐扭”一声巨响,门就自动打开了,刹那间毫光万道,刺得他睁不开眼,心说,这一定是到了圣地了吧。

走了进来,是一个巨大的山洞,里面烟雾缭绕,不知道有什么名堂。正中有一张桌子,刘基走上前去,发现桌上有四卷古书,刘基拿起书,还没看清楚上面写的是什么,只听背后扑拉拉一声响,有人袭击!

刘基猛一回头,却不见到一个人影,却见桌子上立了一只白猿,它有十二三岁孩子般大小,一双小眼露着凶光,警惕地瞪着刘基,像是要保护书一样。刘基大喝一声:“这是上天要赐给我的,你要逆天吗?”噢,对了,它哪里听得懂嘛。

不料那白猿一听,腾地一下又蹦到了地下,向刘基下拜。真是神猿啊。更神的是它还会说人话。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大师,可等到你来了。当年文成公张良得到了黄石公兵法,帮沛公夺取了天下,他在退隐之后,游历到石门,就把兵书藏在这里了。文成公还要找本山通灵神物来看管兵书,我很不幸,他老人家选中了,呜呜呜呜……”

My God,原来这就是人人都听说过,人人都没见过的黄石公兵法?

白猿看着刘基吃惊的表情,解释说:“文成公随手划了一个圈,我就给圈到里面,几十年都出不来……”刘基心说,张良死了何止几址年,是一千五百多年——你这么多年是怎么活过来的啊。

白猿继续说:“当年我曾问文成公,什么时候能放我,他说:‘遇到一个叫刘基的,他能放你,而且,他也会继承我的衣钵’。你是叫刘基吧,求求你了!”

刘基点点头。见他实在可怜,就拿起案头上的书翻了一阵,没想到真翻到了破咒放猿之法。刘基于是念咒,还真就解开了白猿的束缚。

重获自由的白猿谢恩告辞,说它马上要赶往淮西凤阳,护卫真命天子。把刘基听糊涂了,天子不是在大都吗?白猿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你以后自然明白,只要好生研读这四卷黄石公兵法,你未来必定会成就一番伟业,和今天的文成公一样伟大。

刘基又被搞昏了,这又是从何说起呢,张良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成为大汉开国第一谋臣,现在大元刚立国五十年,四海归一,人心思定,我怎么可能和张良一样?白猿看着刘基疑惑的表情,继续微笑:“你以后就就明白啦。88。”随后就一个跟头,没影了。

从此之后,刘基日夜苦读兵法,终于辅佐朱元璋缔造大明,光复汉室,成就了一番宏图伟业。他也被明朝追封为文成公。

把刘基的军事天才与智慧,不归结于他数十年的寒窗苦读,归结于其观察与思考,而归结于天书、玄女和白猿,好像这一切得来全不费功夫,只要人品爆发就可以了。这和说乔丹的成功,不是因为其自身长年的刻苦训练,而是因为得到了一种别人得不到、仪器查不出的兴奋剂,是不是很类似?这到底是在歌颂刘基,还是在贬低他呢?

传说是精彩刺激的,现实却单调辛苦。但唯有这样的辛苦,才能成就伟大。不久之后,刘基就连续交出了两张漂亮的答卷。

举报回复

作者:唯楚有才01 时间:2014-02-11 16:36:09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刘伯温 顶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6:52:51



读客出了本刘伯温传。会不会引发一轮跟风热潮呢,值得关注。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7:16:31

@华胥公子 @安逸晨2013

举报回复

作者:真世界出乎意料 时间:2014-02-11 18:03:58

抢的是一个先机,晚一步,就大不一样(我说关于你出书的问题)

历史也是如此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8:32:48

@真世界出乎意料 27楼 2014-02-11 18:03:58

抢的是一个先机,晚一步,就大不一样(我说关于你出书的问题)

历史 也是如此

-----------------------------

不是我不抢,是这个题材偏冷,一般出版社不敢做。当然也得承认,自己的水平可能不如这位作者。我准备买一本看看。

举报回复

作者:司马子上 时间:2014-02-11 18:52:37

我觉得吧,刘伯温这个题材不能算冷,只能说是不温不火的类型。以前我觉得王阳明就挺冷门的,没想到这些年王阳明的书籍井喷式地出版,这个当初谁能想到呢?

南京大学出版社有一本《刘基评传》,不知道楼主看过没有,那本书就写得非常全面,就是太学术化了。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也有一期《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的系列讲座,那个也还可以。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9:05:41

@司马子上 29楼 2014-02-11 18:52:37

我觉得吧,刘伯温这个题材不能算冷,只能说是不温不火的类型。以前我觉得王阳明就挺冷门的,没想到这些年王阳明的书籍井喷式地出版,这个当初谁能想到呢?

南京大学出版社有一本《刘基评传》,不知道楼主看过没有,那本书就写得非常全面,就是太学术化了。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也有一期《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的系列讲座,那个也还可以。

-----------------------------

周群这本刘基评传是我写作的参考资料,这本书只适合在学术圈传播,不出大的意外,不可能畅销。毛佩琦那六集电视片我下载了,讲的倒是挺生动,但太粗略了,如果能讲二十集,出本书也没问题了。

举报回复

作者:司马子上 时间:2014-02-11 19:14:31

@燕山刀客A 30楼 2014-02-11 19:05:41

周群这本刘基评传是我写作的参考资料,这本书只适合在学术圈传播,不出大的意外,不可能畅销。毛佩琦那六集电视片我下载了,讲的倒是挺生动,但太粗略了,如果能讲二十集,出本书也没问题了。

-----------------------------

嗯,南京大学出版社那套思想家评传系列含金量都很高呢,我收集了几本都非常不错

举报回复

作者:华胥公子 时间:2014-02-11 19:33:40

@燕山刀客A 26楼 2014-02-11 17:16:31

@华胥公子 @安逸晨2013

-----------------------------

又慢人一拍,唉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19:50:39

@燕山刀客A 26楼 2014-02-11 17:16:31

@华胥公子 @安逸晨2013

-----------------------------

@华胥公子 32楼 2014-02-11 19:33:40

又慢人一拍,唉

-----------------------------

不慢,你写完了吗,人家这书估计几年前就写完了,一直压着没出而已。

举报回复

作者:华胥公子 时间:2014-02-11 20:22:19

@燕山刀客A 26楼 2014-02-11 17:16:31

@华胥公子 @安逸晨2013

-----------------------------

@华胥公子 32楼 2014-02-11 19:33:40

又慢人一拍,唉

-----------------------------

@燕山刀客A 33楼 2014-02-11 19:50:39

不慢,你写完了吗,人家这书估计几年前就写完了,一直压着没出而已。

-----------------------------

没有,四个月才写了一半多点儿,人家估计在我动笔的时候早就写完了,或者已经开始操作了。与读客合作看来没希望了。同一家出版商不会做同一个题材两遍的。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20:26:07

@华胥公子 34楼 2014-02-11 20:22:19

没有,四个月才写了一半多点儿,人家估计在我动笔的时候早就写完了,或者已经开始操作了。与读客合作看来没希望了。同一家出版商不会做同一个题材两遍的。

-----------------------------

那肯定,不过读客能把这个市场带热,一些公司就开始跟风了,其实这是个好事情。

举报回复

作者:华胥公子 时间:2014-02-11 20:33:18

@华胥公子 34楼 2014-02-11 20:22:19

没有,四个月才写了一半多点儿,人家估计在我动笔的时候早就写完了,或者已经开始操作了。与读客合作看来没希望了。同一家出版商不会做同一个题材两遍的。

-----------------------------

@燕山刀客A 35楼 2014-02-11 20:26:07

那肯定,不过读客能把这个市场带热,一些公司就开始跟风了,其实这是个好事情。

-----------------------------

机遇已错过,但愿能利好。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1 20:55:13

@燕山刀客A 新春快乐!

因为春节,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补上迟到的问候!

从今天起重新恢复工作。

祝马年吉祥,马上发财,马上有好事!!

南门太守敬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1 21:03:19

@南门太守 37楼 2014-02-11 20:55:13

@燕山刀客A 新春快乐!

因为春节,有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补上迟到的问候!

从今天起重新恢复工作。

祝马年吉祥,马上发财,马上有好事!!

南门太守敬上~

-----------------------------

新年快乐,新年再出新作!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09:30:25

各位早上好,再帖一节。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09:31:05

五、金榜题名,却有了新的麻烦

至顺三年(1332)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整个大都被寒冷包围,光秃秃的杨树上挂着沉重的冰碴,道路两旁堆着厚厚的积雪,一阵北风起,钻进人的脖领子,就是刀割般刺骨。凡是没有什么急事的市民,都乐得窝在家里,守在火堆前。

城东的江浙会馆内,却又是另外一番场景。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来参加会试的江浙才子。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比就要举行,这些人提前赶到了大都。他们三五个一组,围着火炉喝茶聊天,高谈阔论,展望未来,气氛很是热烈。

这一天,随着“嘎吱“一声响,大门推开,门帘挑起,走进来了三个年轻人。屋内很多人一楞神,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对准了他们。这三人显然相当疲劳,但从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的那种自信、洒脱,以及对成功的渴望,却让在场的很多人印象深刻。反应迅速的人马上想到,自己又多了几个竞争对手!

能到京城参加会试,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而大部分书生努力多年,依然得不到这张入场券。而这三个年青人,却幸运地入围了。更让人感慨的是,他们都出自同一个地方: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这就是刘基和他的两个同乡,叶岘和徐祖德。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随炀帝大业元年(605)。到了文化教育非常发达的北宋,文化昌明,科举兴盛一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考试时间与今天的高考、考研一样,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不过要三年一次,三年才有一回。乡试由各地方在秋天举行,称“秋试”又叫“秋闱”,其优胜者称为举人,取得第二年会试的资格,第二年二月,各地乡试的优胜者,将集中在首都开封进行会试,称为“春试”或“春闱”,优胜者分为三甲,一甲的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他人授进士。

元朝在1315年才恢复科举,考试办法基本上照搬宋朝,但有所区别的是,蒙古、色目、汉和南人分开录取,类似于今天按户籍参加高考。乡试时,四类人等各行省名额一样,都是七十五个;会试分左右两榜,汉人、南人参加左榜,蒙古、色目人参加右榜,每榜都是五十名。

这个录取政策看似公平,但根本不顾及这样一个事实:汉人、南人的数量,至少是前两类人的十几倍。没办法,你觉得不公平,以前你想考还没地儿呢。

这年八月,三人都参加了省府杭州举行的乡试,并且都高中举人。想想范进同学中举之后的激动程度,就不难想像要达到这个高度多么不容易。相比五十多才中举的范进,二十二岁的刘基无疑超过太多,他也不会象前者那样不淡定,他取的排名是第十四。

喜欢交友的刘基,很快就认识了两个青田老乡,富川的叶岘,已经年过三十,石帆村的徐祖德,比刘基大三岁,三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欣喜之余,就相约一起上京赶考。因为会试的时间是二月初,三人决定就早些出发,在大都过一个新年!

三人先回家向亲人道别,同时准备好上京的银票和复习资料,相约在运河起点杭州会合。 当时,元朝在中国内地的统治还比较稳固,社会秩序还好,即使是文弱书生,也不必担心光天化日遭到打劫,大运河是向北方输送粮食的关键水道,朝廷相当重视。乘船上京,是最安全也最便捷的方式了。尽管费用不菲,但面临这样的人生机遇,又有几个父母舍不得呢?

运河连结了过去两个朝代的都城,当朝两个最重要的城市,一路之上,风景相当秀丽,但三年轻人却无心欣赏,依然抓紧时间看书,最多是在一起讨论下创作心得。有会试的机会,

他们都觉得非常幸运,非常珍惜。虽然已经中了举人,最差在家乡也能谋得差事,但生命只有一次,岂能随便浪费?下次会试又要三年之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变数?

经过近两个月的航行,他们到达了通州运河口,然后租车前往大都,当看到大都恢宏壮观的城墙时,所有人都心中一震,为能工巧匠们的创意所折服。

不过让他们略显得尴尬的是,936年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从此四百年来,这个城市一直为异族所统治,先后做过辽国的陪都南京,金国的首都中都。1271年,元世祖决定将统一的帝国都城放在这里,并指派其最重要的谋士汉人刘秉忠,以汉人王朝首都的格局修建大都。

从那以后,这里不仅是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从这里发出的每一道圣旨,都可能让许多人飞黄腾达,也可能让无数人人头落地;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中国以至世界历史的走向。

踏上这片土地,你已无需见证历史,你已经成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次在异乡过春节,刘基的心情很不平静,那个时代的人也很可怜,只有遥望故乡感慨的份儿,却无法象今人一样拥有如此便捷的联络方式。看着漫天飞舞的焰火,听着震耳的鞭炮声,刘基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一定要不能辜负了父母双亲和家乡父老的期望!

很快到了二月,连续三场的考试,连续九天的煎熬,对于刘基和他的两个老乡来说,这不仅是智力的较量,也是体力的考验,超长的考试时间,严格封闭的考场,极为压抑的气氛,让身体虚弱的人无法坚持,让意志薄弱的人无法淡定,而真正的强者,会脱颖而出。真正的人才,会笑到最后。

最终的结果出来了,当刘基在大红的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那一刻,仿佛时间就此停止。尽管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之时,还是恨不能好好地发泄一下。在他的旁边,是两个青田老乡,他们也抵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眼眶开始湿润了。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09:31:57

人品大爆发,三人全部录取了。也就是说,他们都进入了全国前五十名!青田这种级别的县城,全国有上千个,但一个县就占据三个进士,虽然都只是名列三甲,但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如果在今天,足有资格登上各大报纸头版,三人也得忙着应付各种采访了。

其中成绩最好的,是最年轻的刘基。

一甲和二甲各只有三人,刘基是三甲第二十名。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在今天,也就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年龄。按现代人的算法,他还不满22周岁。

刘基的两篇会试作品,也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一篇是《龙虎台赋并序》,龙虎台在居庸关南,来北京后忙于备考的刘基,其实根本就没去过,但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多少了解一些情况,加上长年的古赋诏诰练习,以及适度的想像与虚构,写出来的文字也是洋洋洒洒,气势不凡,可以和唐代大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相媲美。后来的纪晓岚在编辑《四库全书》时,给这篇文章的评价是“以考场作品能得到后世传诵的,一百篇中不超过一两篇。其赋如下:

杰彼神台,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

上倚天倪,下镇地轴。太行为臂,沧海为腹。

崇台峨峨,虎以踞之。群山茏葱,龙以翼之。

于铄帝德,与台无穷。于隆神台,与天斯同。

崇台有伟,鸾驾爰止。天子万年,以介遐祉。

而另一篇《春秋义》,则是刘基多年研读《春秋》的结果,可以说轻车熟路,手到拈来。文中表示了对楚国不守王道,好用武力的强烈不满,对于《春秋》一书明华夷之别,对楚国谓的变化,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从文中数据运用之丰富,材料列举之全面来说,很难让人相信是一篇在考场上的急就之作,倒更像是把平时的模拟作品又默写了一次,最多做点局部调整。他总结道:

《春秋》谨华夷之辩,楚则中国之变于夷者,故上不使与诸华等,下亦不使与夷狄均,来则嘉其慕义而接之以礼,强则罪其猾夏而威之以刑,圣人之情见矣。

当然,我们可不要认为刘基是运气好,以他的功力,即使押不中考题,也完全有能力中进士。有元一代,一共举行了十六次会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想一想数目庞大的参与者,这个脱颖而出的概率,真不比中彩票大奖高多少。成功,是需要有一些运气,但仅有运气是远远不够的。

刘基的才华,也让他得到了许多前辈的赏识。当时的著名学者程钜夫和卢集都很喜欢这个踏实的年轻人。这还不算什么,相传,翰林学士揭奚斯在接见过刘基之后,就对老朋友们有了这样一番表态

“此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

刘基仅仅是个二十三岁的进士,揭老先生就将其与唐初名相魏征相提并论,甚至还说他比魏征更优秀,这实在是评价太高了。甚至可以说是坑爹。魏征是什么人?跟着李建成造了隋朝的反,又投靠李世民背叛了老上司,当时还是太平盛世,揭奚斯又不是诺查丹玛斯,能预测到刘伯温背叛大元吗?

可见,这个段子是后人附会。揭奚斯应该见过刘基,并说过几句好听的,但绝不可能把他说成是栋梁之材,很简单,你的南人出身,就决定了你在大元的官僚体系中,注定是跑套打酱油的!

喝过了欢庆的酒,告别了在京的朋友,刘基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因为岗位有限,刘基没有马上得到官职的安排,得到的答复是暂先回乡,等候补缺聘用。他刚刚二十三岁,还非常年轻,未来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的面前,似乎也修好了一条金光大道,等候他的到来。

回到家乡的刘基,自然是春风得意,父母家人都非常高兴。但是,随着时光天天流逝,他的快乐一天天减少, 担心一点点增加。三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聘用的文书,难道出什么变故了?

要知道元朝本来规定年满二十五岁以上才能参加乡试,刘爚为了让儿子早点取得功名,就利用自己的一点特权,为儿子虚报了三岁。不过这在当时,也算了不什么。有四五十岁的想改小,有年龄不够的想改大。无非是多一次机会。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足以证明刘爚的冒险决定,是何等的英明,多么有前瞻性。

但刘基并不是没有顾虑,他到底多大,什么时候出生,家乡父老也是清楚的,难不成有人因为他中了进士,心生嫉妒,向处州府衙禀报了?这样一来,岂不是弄巧成拙,如果被坐实科场舞弊,不但当不了官,还有可能吃官司。

这,难道就是刘基的宿命?他,应该做出怎样的应对?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12:03:00

没有马甲的人,每天可以自顶一次吧。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18:23:47

@小学生阿萌 @一寸山河一寸金 @京城说书匠 @北溟玉 @月望东山 @唯楚有才01 请各位专家指点。

举报回复

作者:真世界出乎意料 时间:2014-02-12 19:15:50

@司马子上 29楼 2014-02-11 18:52:37

我觉得吧,刘伯温这个题材不能算冷,只能说是不温不火的类型。以前我觉得王阳明就挺冷门的,没想到这些年王阳明的书籍井喷式地出版,这个当初谁能想到呢?

南京大学出版社有一本《刘基评传》,不知道楼主看过没有,那本书就写得非常全面,就是太学术化了。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也有一期《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的系列讲座,那个也还可以。

-----------------------------

集百家之长。相信你会在学习中让自己的著作更加精彩!@燕山刀客A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19:27:32

@司马子上 29楼 2014-02-11 18:52:37

我觉得吧,刘伯温这个题材不能算冷,只能说是不温不火的类型。以前我觉得王阳明就挺冷门的,没想到这些年王阳明的书籍井喷式地出版,这个当初谁能想到呢?

南京大学出版社有一本《刘基评传》,不知道楼主看过没有,那本书就写得非常全面,就是太学术化了。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也有一期《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的系列讲座,那个也还可以。

-----------------------------

@真世界出乎意料 44楼 2014-02-12 19:15:50

集百家之长。相信你会在学习中让自己的著作更加精彩! @燕山刀客A

-----------------------------

多谢支持,这些前辈都是研究了几十年的,我在资料占有和史实考证上肯定不如他们,还得向他们好好学习,但我写的会尽情通俗的。

举报回复

作者:超越进行时赡 时间:2014-02-12 19:28:41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2 19:54:23

@燕山刀客A 提前祝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鳌山结。

香尘随步,柳梢微月。多情又把珠帘揭。

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

晓烟轻散,帝城宫阕。

南门太守敬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20:00:04

@南门太守 47楼 2014-02-12 19:54:23

@燕山刀客A 提前祝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鳌山结。

香尘随步,柳梢微月。多情又把珠帘揭。

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

晓烟轻散,帝城宫阕。

南门太守敬上!

-----------------------------

南门老师好,我没有你这样的才华,不会写诗,就祝你及家人元宵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2 20:39:00

希望认证一下。 @南门太守 @安逸晨2013

举报回复

作者:月望东山 时间:2014-02-13 00:46:07

兄弟贴是必须顶的。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0:16:26

@月望东山 50楼 2014-02-13 00:46:07

兄弟贴是必须顶的。

-----------------------------

感谢月老师。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0:16:54

我昏,点击过千了,喜大奔普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0:19:13

我的帖子小事记

1 2014年2月7日,在煮酒开帖。

2 同年2月13日,点击过1000。

3 ……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3:04:07

吃完饭,再发一段。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3:04:47

第二章 官场沉浮,四起四落(上)

一、终身大事,总会留下那么一些遗憾

世界上许多事情,别人都知道了,偏偏当事人却蒙在鼓里,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等到他发现事实真相进,根本就没有提意见的机会和自由了。当然,发现得早也没有用,你不过是按别人编好的剧本在演出。

刘基的婚姻就是样。搁十四世纪中国的习惯,男人十五六,女人十三四结婚很正常,过了二十还是单身,就会划入剩男剩女之列,被人另眼相看了。而刘基,二十三岁还不结婚,而他的父母似乎并不着急。

原来,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安排。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对另一半怀着美好的憧憬,都会对婚姻生活抱有很大的期望,无论如何,不能拥有一个红颜知己,不能与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这一生注定会留下极大遗憾。不管嘴上承不承认,你无奈的眼光骗不了自己。不管事业有多成功,也不可能完全弥补这种遗憾。

你渴望完美的伴侣,但却不能自己决定。如果有一天,父母把一个陌生的女孩子推到你面前,说这就是你的妻子,你要对他尽丈夫的义务,要和她生活一辈子,而当揭下盖头之后,你发现她并不是他想要的类型,你对她没有心动的感觉,那你会怎样?

拒绝吗,逃婚吗?甚至更激烈的,自杀抗议吗?当然都不现实,刘基毕竟是熟读圣贤之书的孝子,对于父母的决定,就算有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他只会无条件赞同,他只会把遗憾埋藏在心底。当然,他也会反复告诫自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

新科进士刘基回到南田后,很快就成婚了。这个新娘子不是别人,她也姓富,正是母亲的远房侄女,刘基还在石门书院读书时,这门亲事就定下来了。刘母知道,这个侄女温柔孝顺,非常符合传统社会对一个好媳妇的要求。娶妻娶德,相貌差一点也没关系了。而且,再鲜艳的花朵也必然会凋谢,再精致的容颜也一定会衰老。在那个时代,父母为孩子娶妻子,并不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当然不由他们自己决定。

不过婚礼操办得倒是很风光。刘家不是当地的豪门,但在南田一带口碑很好,新郎官又是新科进士,无论是当地名流,还是远在外地的亲戚,都愿意过来捧场。

那一天,刘基喝了人生中最多的一次酒,见了人生中最多的一拨人,说了人生中最多的一堆话。等回到洞房之后,他已经精疲力尽,好想倒头就睡下。但是,母亲交待过了,切勿冷落娘子。他走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揭开盖头,看清楚了这个最亲近的陌生人。那一刻,他极力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而做出能够想像得到的热情。显然,她并不是能让他怦然心动的类型,而自己,也未必一定会让她真正喜欢。但既然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何必一定要抱着抵触情绪生活?

“富小姐,小生有礼了!“

”相公,你还叫我什么?”她嗔怪着,刘基也觉得不好意思,他试探着伸出双手,犹犹豫豫地搂住她的肩头,而她强忍住笑,顺势倒在了他的怀中……

.成亲之后,富小姐对上孝敬公婆,对刘基也是照顾有加。女人的心思是很精细的,她不可能察觉不到他的冷淡,更没有跑到姑姑那里投诉,而是用真情回报疏远。这让他既感激又惭愧,让他原本冰冷的心,也一天天热了起来。他为过去那些想法自责,更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她,一定要把她当作自己最亲的人。上天既然把她送进了家门,一定有其中的道理。

不过,回到家乡已经一个月了,朝廷还没有录用通知,刘基一天天地着急起来,想起父亲改年龄的事情,他越想越害怕,越来越担心,难道真是有人给泄露出去了?

如果严格追查起来,他别说当官,恐怕得进监狱了。

不过半年过去了,并没有官府职员上门,刘基知道,这事算是过去了,庆幸之余,他也反复告诫自己,切不可再做这样的事情!

不过,喜事之后立即伴随着丧事。父刘爚四十岁才有了刘基,在这个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心血,也看到了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看到了儿子高中进士,又娶妻成家,他走得相当满足,但刘基非常难过,这是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亲人的离去。当时蒙古皇帝掌权,并不强调守孝三年,但刘基还是按汉人的传统习俗尽孝,以表示对父亲的由衷感恩。

至元元年(1335)秋,在家守孝读书的刘基,听到了一个让他相当震惊的消息,更加感激和思念故去的父亲了。

这年刘基恰好满二十五岁,不用改年龄就可以参加乡试,但就在这一年,朝廷下旨,乡试暂停了。第二年的会试当然也法考了。这个消息,让无数奋战在科举之路上的汉人和南人欲哭无泪。而刘基,进士身份已经取得了。

人生无常,在关键时候还是要敢于冒险的。

第二年,已经闲居在家的近三年刘基,终于接到了朝廷的任命通知。不过,他必须离开家乡,告别母亲妻子,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了。

三年的等候,刘基终于有了一展抱负,为国效命的机会,他的心情自然非常激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惆怅煎熬,也因此得到了圆满的回报。亲朋好友们也都非常高兴。虽然他的职位仅仅是个正八品——江西行省瑞州路高安县丞。

入朝为官是每个有进士资格的学子的梦想。元朝的社会等级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刘基得到聘书,自然就从儒户上升到了官户,连升八级,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而且这个官户还是终身的,因为有进士资格,即使被罢官,还有重新起用的机会。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全家人能不兴奋,能不激动吗?

富氏老夫人再一次置办了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友,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4:44:03

漏了一行字:

富氏老夫人再一次置办了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友,大家都替这个年轻人高兴,祝福他有一个美好的仕途。但只有一个人,却非常难过,连着哭了好几天。

举报回复

作者:鼎湖听泉 时间:2014-02-13 15:01:20

来了

举报回复

作者:soaring3658 时间:2014-02-13 15:05:10

赞一个!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6:40:34

@鼎湖听泉 58楼 2014-02-13 15:01:20

来了

-----------------------------

大师来了,求罩。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16:41:19

@soaring3658 59楼 2014-02-13 15:05:10

赞一个!

-----------------------------

谢谢,不过多提些批评建议更好啊。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3 20:15:59

@燕山刀客A 元宵节快乐!

春雨挠元宵,花绽柳眠无力。

风峭画堂帘幕,卷金泥红湿。

王孙开宴聚娇饶,越山洗愁碧。

休说凤凰城里,少年时踪迹。

南门太守敬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20:37:29

@南门太守 62楼 2014-02-13 20:15:59

@燕山刀客A 元宵节快乐!

春雨挠元宵,花绽柳眠无力。

风峭画堂帘幕,卷金泥红湿。

王孙开宴聚娇饶,越山洗愁碧。

休说凤凰城里,少年时踪迹。

南门太守敬上!

-----------------------------

好诗,元宵快乐,北方是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吧。

举报回复

作者:王者世袭 时间:2014-02-13 21:17:38

继续支持兄台大作!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3 22:44:48

@王者世袭 64楼 2014-02-13 21:17:38

继续支持兄台大作!

-----------------------------

元宵节快乐,还要请王老师指点。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09:53:32

各位网友,元宵节情人节双节快乐,万事如意!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09:55:49

元宵节和情人节一起驾到,有情人的抱情人,没情人的包元宵,没元宵的抱键盘。@一寸山河一寸金 @南门太守 @小学生阿萌 @京城说书匠 @鼎湖听泉 @小马连环 @北溟玉 @安逸晨2013 @风长眼量 @唯楚有才01 @日月重开 @沈略 @清扬婉兮阿湄 @王者觉仁

举报回复

作者:安逸晨2013 时间:2014-02-14 10:47:56

@燕山刀客A 67楼 2014-02-14 09:55:49

元宵节和情人节一起驾到,有情人的抱情人,没情人的包元宵,没元宵的抱键盘。 @一寸山河一寸金 @南门太守 @小学生阿萌 @京城说书匠 @鼎湖听泉 @小马连环 @北溟玉 @安逸晨2013 @风长眼量 @唯楚有才01 @日月重开 @沈略 @清扬婉兮阿湄 @王者觉仁

-----------------------------

哈哈 抱键盘的命!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12:21:23

吃完了饭,准备更新。求关注求转发求出版合同,非诚勿扰。

举报回复

作者:liujian438 时间:2014-02-14 12:40:27

ding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14:26:12

@liujian438 70楼 2014-02-14 12:40:27

ding

-----------------------------

3Q,什么时候能翻页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15:35:55

江西为官, 个中辛苦谁人知

刘基结婚已经近三年了,却还没有孩子,这显然不正常。经过大夫诊断,认为富氏没有生育能力。在当时,无子可是排在《七出》的第一位,丈夫可以此为理由,光明正大地休妻再娶,而妻子没有任何理由反对。

但刘基不是这薄情之人。他安慰妻子,没有孩子没关系,一家人开心就好。可生不了孩子的女人,很难开心起来。她主动建议刘基娶二房,为刘家继香火,但刘基却一直不原意。富氏感动之余,也不是没有担心:在家,有前姑姑现婆婆主持公道,去了江西,天高皇帝远,刘基如果有了什么想法,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聪明的刘基,当然不是看不出妻子的心事,他唯有极力安慰,保证将来事业有成之后,将一家人都接过去。

至元二年(1336)十月,刘基告别了母亲妻子。他从家乡南田起程,先后经过了本省的丽水、金华、龙游、衢州,然后进入江西,经过沙溪、铅山、弋阳、安仁和省府龙兴(南昌),最后到达高安。

正值秋高气爽,气候宜人。相比上次进京赶考的紧张与忐忑,此次的刘基显得充实和平静。一路之上,如画的山水让他印象深刻,“草际生曙色,林端收螟烟。”而沿途看到的场景,又让自己平添了无穷感慨。稻田之中,在那些赤脚插秧的农夫,衣衫褴褛;烈日之下,那些拉着沉重货物的佃户,汗如雨下。间或还有逃难和乞讨的人,他们眼中那种绝望的神情,让这位年轻的新县丞很是无奈。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刘基被深深地触动了,原来在大元朝富甲一方的江浙江省,也依然有这样贫困的民众,那全国十一行省,不知道境况又是何苦惨淡。自己十几年的苦读,并不只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是应当像那些贤臣一样,能为一方百姓造福。

刚到高安,拜会了县尹和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的官职,监视县尹)之后,刘基很快投入了工作之中。

元朝共有十一行省,而除了岭北行省是蒙古本土外,其他十省都以汉人居多。

为了鞭策自己和随时提醒自己,刘基写下了《官箴》三篇。箴的本义为针,引申为规劝、劝告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对为官的理解。也写出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对于国君的对于百姓的体谅,以及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当然,这时候的刘基,对于官场的理解还基本上是纸上谈兵。上篇写道:

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顽弗迪,警之以威。

振惰奖勤,极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

禁暴戢奸,损赢益亏。如农植苗,蚤夜孜孜。

涝疏旱溉,无容捭秕。如良执舆,顺以导之。

无俾旋泞,强策以驰。慈匪予爱,帝命溥时。

威匪予赠,国有恒规。弱不可凌,愚不可欺。

刚不可畏,媚不可随。无取我便,置人与危。

无避我谤,见义不为。天鉴孔昭,民各有思。

惠之斯怀,推之乃离。誉不可骄,器恶满欹。

谤不可怒,退省吾私。人有恒言,视民如儿。

无反厥好,以暴予知。是用作箴,敢告执羁。

《官箴》三篇,不仅是初入官场的刘基对自己的约束,甚至成为了刘基一生的座右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为人处世的具体方式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改,对待问题与冲突的心态变得更加随和,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并没有放松。

初入官场的刘基,很快就因为自己出众的才华与品质,赢得了县尹的信任与百姓的拥戴,纯朴的当地百姓,甚至把年轻的刘基尊称为“慈父”,让他感到很不好意思。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15:37:34

很快,高安县就留下了刘基秉公办案、料事如神的诸多故事。

有一次,刘基接到一纸诉状,是买油条的赵老汉找人写的,他辛辛苦苦积攒的几十贯铜钱被人偷走,这可让他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

刘基问老人:“什么时候发现丢的钱?”

”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听到房间里有动静,还以为是有老鼠,醒来一看,我存在箱子城的钱就没了……“

刘基随即带人到现场查看了一下,发现小偷作案手法很老到,应该是个习惯犯了,不使点非常手段,恐怕真不好抓。老头的房间又没有监控。

第二天一大早,县衙门口就帖子出了告示,通知城关各住户到衙门口集合,商议救助赵老汉之事,不得缺席。随后,刘基安排几个衙役,带上铜锣在大小街道上发布通告。

到了中午,所有人都被传唤到了县衙大院,大伙一看,刘大人身着官服,带着向个侍卫已经站定。身前放了一口大大缸,里面还剩了满满一缸清水,有人就小声嘀咕:我的天,是不是表现不好,这个姓刘的就要把你扔到缸里喂鱼?

刘基则微笑着向众人拱手:

各位父老,赵老汉家中被盗,生活困难,希望各位帮他一下,不多不多,一人捐一文钱就好。

大家一听,都觉得没什么,不就一文钱吗?给得起!于是在侍卫的组织下,众人排成长队,一个个地向水缸投钱,很多人一定会想,刘大人这演的是哪出, 嫌我们的钱脏,还要洗钱啊!

刘基依然不慌不忙,和每一个扔钱的人用眼神交流。这时,一个三下来岁的壮实汉子扔下钱后,头也不抬就想转身离去,刘基却猛地站了起来:

“拿下!他就是窃贼!”

这人当场就呆住了,周围的百姓也不敢相信,这都能看出来?原来刘大人是以捐款为名,想找出犯罪才是真的!

这人姓李,城关的人都叫其李四。刘基派上去他家搜查,果然其床底下搜出了一个罐子,这个罐子正是赵老汉丢失的。

在铁证面前,李四只能招认了,但他还是充满好奇地问:“刘大人,你怎么知道是我干的啊?”

刘基微微一笑:“我一直看着那个水缸,你的钱投下去时,水上漂起了一层油渍,你不敢抬头,态度反常,不是你,又能是谁呢?”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充分证明了高安人民对刘县丞的敬佩与尊重。按理说,这么受拥护的官员,是不是会顺利升迁,当上知县,甚至更重要的职位?

可惜,现实永远不会按常规的剧本演出。刘基过于年轻,书生气太多,江湖气太少,多做实事的欲望太强,平衡人际关系的意识太弱。作为一个外来户,一个空降干部,他的锋芒过盛,不懂藏拙,不会低调,过于重视表现自己,过去无视同僚感受,过去忽视领导想法,让蒙汉两位上司都相当为难,他们虽然表面上不好明说,但却经常平静地向行省领导汇报,希望把这位刘县丞送走——高安的平台太小,不利于这位栋梁之材成长进步!

特别是刘基还喜欢多管闲事,除了本县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他还喜欢捞过界,对于瑞州路的另外两个地区——新昌州和上高县事务指手画脚,出自己的风头,砸人家的饭碗。这是嫌自己在本县树敌还不够多嘛。正因为这样,投诉这位年轻县丞的公文,总是不断出现在行省监察御史的办公桌上。刘基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也是颇有感慨:

我昔筮仕筠阳初,官事窘束情事疏。

风尘奔走仅五稔,满怀荆棘无人锄。

当然刘基的进士身分还是管用的,行省官员,刘基却离开了高安,改任行省职官掾史。虽然还是八品官,但能够在省城任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在龙兴的经历,同样让人不愉快。

行省职官掾史是个既没有多少油水,又没有多少压力的闲差。当县丞的时候,他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挥衙役做这做那,当了掾史,一屋子人都不比他级别低,都要比他资格老。.

三十岁的刘基,已经少了很多年轻时的锋芒,而有了更多行为处事的考虑。作为一个浙江人,作为少有的南人状元,他没有流露出任何高人一等的情绪,尽量保持谦虚低调,上班时,他与大家一起喝茶聊天,分享各种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的八卦;下班后,他不急着回家,反正家里也是要啥没啥,而是和同事们一起吃饭聊天,偶而也去喝喝花酒,逢场作戏一下。但刘基有自己的原则,绝不放弃最后一道防线,引得同事们经常笑话。

不过,有两个人和刘基倒是性格相投,在这个媚俗的世界里,他们因为保留的一点点清高,成为了难得的知己。这两人就是郑希道和钱士能。不过很快郑希道调到了泉州,而钱士能辞职回家,刘基在南昌更显得落寞。

在大元,行省级官员基本上都是贵族生出来的,路州干部基本上都是银票买出来的,县乡首领基本上都是酒肉喂出来的,村级头目基本上都是拳脚打出来。承认也好,否认也罢,这就是事实。

别说刘基在龙兴没有什么根基,又不太擅长溜须拍马的官场必备素质,骨子有依然有文人的清高,就算是他能够转变思路,就算能够做到八面玲珑,就算削尖了脑袋往上挤,他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他的前途也是相当不光明的。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走不远。

生活在一个拼爹的时代,你无爹可拼,你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那个年代,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给家人写封信,都要耽误好长时间,离家七年,他没回过几次,每次在家也是行程匆忙。都说养儿防老,自己在父母面前尽的孝心太少,都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自己对妻子亏欠太多。看着家书,刘基的眼泪不知不觉滴了下来,把信纸也打温了。

到了至正二年(1342)七月,刘基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4 20:58:31

@燕山刀客A 元宵节快乐!

人间月半,天上月圆。

幸自一天明朗,何须万斛金莲。

诸人睡眼豁开见得分晓,不起于座即超于然灯之前。

其或未然,灯节元来是上元。

南门太守敬上!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4 21:21:08

@南门太守 73楼 2014-02-14 20:58:31

@燕山刀客A 元宵节快乐!

人间月半,天上月圆。

幸自一天明朗,何须万斛金莲。

诸人睡眼豁开见得分晓,不起于座即超于然灯之前。

其或未然,灯节元来是上元。

南门太守敬上!

-----------------------------

感谢南门大人,下次再回长安,想请你喝个酒。

举报回复

作者:蜘蛛1 时间:2014-02-14 23:05:39

支持一下!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10:55:05

@蜘蛛1 75楼 2014-02-14 23:05:39

支持一下!

-----------------------------

感谢富豪作家。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10:55:52

今天继续更新。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13:02:43

三、返乡治学

人说三十而立,已经三十二岁的刘基,面对的是人生旅程上一个相当尴尬的年龄。说大,官场里大多数人还当他是年轻人;说小,已经在奔四的跑道上一路小跑了。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关口。刘基决定辞官不做,回到家乡,隐居治学。虽然没有留下他与父母通信的记录,但以刘基的性格,很可能还是征求过二老的意见。

刘基辞职了,用的理由也是够荒唐的:身体不适。想想那么多四五十岁的老干部还在带病坚持工作,你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找这个借口就不合适了,说出来也没人信。但刘基是铁了心不想干了,上司也总不能硬逼着他,非挣那么点薪水不可吧。由此可见,元朝官员的自由度,比起后来的朱元璋时代可强太多了。

刘基离开了官场,但他的进士身份并会被取消,在官场上也有了一些人脉,只要朝廷官员有缺口,他还是有机会再入仕途的,这扇门并没有完全关死。可见,无论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是十四世纪的元朝,名分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官七年,刘基勤于政事,忙于公务,出去游玩的时机并不多。现在好了,无官一身轻,可以到处走走了。他自小就熟读初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对这位年华模溢却又经历坎坷的才子相当敬佩,因此与好友李鹳相约同登滕王阁,切实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也为这位二十七岁就过早离世的才子婉惜了一番。随后两人又结伴前往鄱阳湖。刘基大概不会想到,他会与这座湖结下不解之缘。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赣江、修水、鄱江、信江与抚河五条大河在这里汇聚,是南下入赣的必经水路。它北起湖口,南到三阳,跨度超过了三百里,分为南北二湖,南宽北窄,如果把万里长江看作是一条腰带,那鄱阳湖就是系在腰带上的宝葫芦。

.天气晴好,湛蓝的天空中,零星地飘着几朵白云。两人雇了船,一路向北。极目四望,远处水天相连,望不到尽头。白茫茫一片,让人有置身大海之中的错觉。和煦的阳光下,游船徐徐向前。刘李二人站在甲板上,欣赏沿途的美景。一阵微风缓缓吹过,轻拂刘基的脸颊,一个浪花轻柔地打过来,溅到他的袍袖上,他感觉很舒服。湖面如同明镜一样干净,可以清楚地看见各种鱼虾在快活地游动。一群天鹅从湖中小岛上扑啦啦地飞起,排成整齐的人字飞向天边。

游船继续向北行进,湖面越来越窄,不一会儿,天陡然变了,大片的乌云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猛烈的北风带起巨大的浪花拍打在船舷上,船开始在湖中左右摇晃,没过多久,黄豆大的雨点就落了下来,噼噼啪啪地打在甲板上。两人被迫到舱中避雨,交谈之中不免有紧张言语。而摇橹的师傅们却依然神态自若,老练地调整航向。显然这样的情景,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一点也不慌乱。

刘基不禁感慨,人生与水上行舟何其相似,官场也如同这天气一样变化无常,什么事情都能发生。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都应泰然处之。

不一会儿乌云散去,天光放睛。雨后的满面更加秀美,恬静如同待字闺中的少女。船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继续向前,穿过汊口时,刘基突然想到,如果发生战争,敌人将这个汊口封锁,那恐怕就相当被动了。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怎能保证,未来不发生战争?.

刘基与李鹳在鄱阳湖北岸分手,然后又独自游览了武夷山、铁牛关和铅山鹅湖等地。随后,就踏上了去往南田的路途。

终于到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无论在外面多么风光,还是觉得家里的床最踏实;无论在外经历多少坎坷,家里都是最可靠的港湾,能帮你承受任何风浪。外面的绫罗绸缎再漂亮,不如妻子亲手缝好的一件单衣;外面的山珍海味再,也比不上母亲烧的一道家常菜;外面的荣华富贵再诱人,也不如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感。来得是那样真切。

离家七年,母亲已经日渐苍老,妻子的额头也有了些许白发。作为全家人的希望,当年他离开时,一家为人他祝福,现在他回来了,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没有把“不争气”“不负责任”的奖牌颁发给他。这样的情分,重感情的刘基能无动于衷吗?

刘基觉得特别对不起自己的妻子,结婚近十年,自己陪在她身边的日子没有一千天。在外的七年,都是她在照顾父母双亲,而自己却没为家里做些什么。他想学医,看看能不能治好妻子的病,能让她完成当母亲的心愿。

以前的刘基,总是得到全家人的格外照顾。他因为要读书,要写文章,要准备科举考试,家里的什么农活自己都不用干,他也真的是什么都干不了。现在回家长住,他不愿意再做昔日那个饭来张口的书生,不愿意让全家围着自己转,为自己做出牺牲,而是希望自己亲自参与农活,

既然不能兼济天下苍生,先为家里做占事情也是好的。

.刘基说干就干,身体力行。农忙季节,他跟随弟弟刘升下地插秧,播种施肥。平常日子,他在家读书写字之余,总是抽出时间养花种菜,喂养禽畜。在南方的闷热天气下,刘基经常忙得是满头大汗,有时甚至把手都磕破了,鲜血直流。让过来送水的妻子分外心疼。父母和弟弟都劝他不要干粗活,有这份心就足够了,可刘基却不这么认为,农活中自有一分乐趣,更何况是为自家干活。

.刘基喜欢交际,不当宅男,他经常到邻居家串门,拜访村中的老工匠老艺人,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如果在今天,刘基会成为一名优秀记者,能写出一篇篇独家报道。可惜在那个时代,没有版面给他发采访稿。对于园艺、钓鱼、养蜂、医术和占卜等等,他都非常有兴趣,并身体力行地实践。

.毕竟是书生。刘基的农活不是白做的。别人做一回就是一回,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别人做农活仅仅就是做农活,他将之作为活动筋骨,同时开拓思维的手段;别人把农活当成谋生的职业,而他则是将之作为观察和透视世界的一扇窗。

几年之后,他就将自己学到的各类实用生活知识,编纂成了一本《多能鄙事》,共有十二卷之多,内容相当丰富。这本书还被光荣地收进了《明史·艺文志》之中 。后来的学者纪晓岚收进了《四库全书》之中,却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是书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占卜之法,无不备载,颇适于用。然体近琐碎,若小儿四季关、百日关之类傅见胪列,殊失雅驯。立名取孔子之言亦发球属僭妄,殆托名于基者也。

也就是说,因为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太多太琐碎,而且文字又不够精致,连纪大烟袋都怀疑,这不应该出自刘基之手。看来,老纪自己当四库全书总编,却对编与著的核心区别没搞清楚,这只是刘基编著的一部书稿,用的材料是别人掌握的,用的观点是别人主张的,刘基只是整理一下而已。如果刘基没有这么渊博丰富的知识,他后来的代表作品《郁离子》也不可能写得那样立意深远,让人信服。

当然,作为读书人,看书写作毕竟是主业,刘基辞官是为了返乡治学,为日后得到伯乐欣赏打好更扎实的基础,而绝非要改行成为农业问题专家。刘基把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阅读和写作之上。

刘基从小兴趣广泛,爱好颇多,但当年为了对付科举,主要精力还只是放在那些儒家经典上。现在有了更充足的读书时间,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准确的甄别能力,还有妻子照顾生活起居,有农活强健体魄,从而保证他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和鉴赏各种经典。

而这样的系统学习,将让他受益终生。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13:03:14

刘基的祖辈,曾经有好几位大宋将军,刘怀忠与刘延庆还战死沙场。刘基从小虽然体质偏弱,却特别喜欢军事。也许在潜意识里,他也希望能够像这些先辈一样,跨马横刀,保卫河山。正因为如此,他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兵书战法的研读上。

华夏大地自古兵戈不息,而武学战略研究也有很高的水平。宋神宗曾命人重新整理编辑《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种经典兵书,总称《武经七书》,提供给国人阅读,以培养国民热爱武学、报效朝廷的意愿。当然遗憾的是,批判的武器抵挡不了武器的批判(语意晦涩),宋神宗自己的军队在西夏人的铁骑面前溃不成军,他的亲儿子和亲孙子又被金人掳走,并丢掉了半壁江山。

感谢刘怀忠,刘延庆和刘世光这些光荣的名字,因为他们,他的血管里有着武学的血脉,他的细胞中有将军的因子。对于兵书,他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对于行军打仗,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心。再加上他本来就有很好的学习天赋,掌握这些兵书对他来说并不吃力。

他又拿出了当年学习四书五经的热忱,日夜苦读这些看似枯燥机械的兵书经典。刘基不光看书,还做了大量阅读笔记,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他还制作了战术模型,进行实际推演。甚至连做梦,他也会梦到与先祖讨论行军打仗。

相比现代战争可以借助大量科技手段,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靠天时。行军打仗,天文地理对战略实施影响很大。刘基自小喜欢天文地理,这时更是潜心钻研,颇有建树。不借助高科技手段(当时也没有),他就能知道明后天的天气趋势。不用出门,他就知道哪里的地形有什么优劣。在日后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战斗中,他的这两项特长为自己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也引来了极大的麻烦,这是后话。相传他还写出了《天文秘略》《地理漫兴》等著作,死后被朱元璋抄家搜走,藏在南京皇宫中,靖难时被朱允文一把火烧没了。

不偏执,不成魔。不吃苦,不成器。几年下来,刘基的武学造诣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很高层次,并且据坊间流传,他在家乡还写出了一部总结武经七精粹,并且有所提高和突破的武学专著《百战奇略》。但更多的专家学者却认为,那不过是一部托名刘基的作品。但不管怎样,没有居家力学的这些年,也不会有日后那个料事如神、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不过,这时的大元王朝依然统治稳固,蒙古铁骑依然是最强悍的兵种。刘基再聪明睿智,恐怕也不可能预测到元朝即将灭亡,被汉人王朝取代的命运。他研读兵法,并不是为了充当姜子牙、张子房之类的角色,更不想成为周武王和刘高祖。他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朝廷重臣的赏识,让自己有发挥才能的舞台。当时,大规模战争虽然已经了五十多年,但零零星星的反叛还是相当多。刘基相信,一个熟悉兵法、精通武学的文官,肯定比只会读孔孟之书的同行,有着更好的未来。

更麻烦的是,刘基都三十多岁了,却从来没上过战场,他要说自己善于打仗,没人信他厉害,倒一定会有人笑他吹牛。而历史上的很多名将,二十出头就能指挥上万兵马,进行实际操练了。赵括同学的学习能力也很强,对于兵法的理解不比刘基差多少,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永远的笑料,刘基如何避免自己成为赵括,他这匹自信的千里马,用什么来打动伯乐呢?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16:08:31

提一下。

举报回复

作者:o月o日 时间:2014-02-15 17:52:17

记号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5 19:11:39

@燕山刀客A 春天快乐!

才过元宵,又经四日,门设弧矢。

信道长庚,当年降瑞,缘是诞生李。

葱葱佳气,今朝重见,洋溢门庭多喜。

这英贤、文章冠世,取青拾芥难比。

那堪绿鬓、朱颜年少,暂试牛刀百里。

迤逦黄堂,平章风月,见说清如水。

彩庭兰玉,森然挺特,捧献椒觞归美。

愿从今、增崇福寿,川流山峙。

南门太守问候~~

举报回复

作者:南门太守 时间:2014-02-15 19:11:58

@南门太守 73楼 2014-02-14 20:58:31

@燕山刀客A 元宵节快乐!

人间月半,天上月圆。

幸自一天明朗,何须万斛金莲。

诸人睡眼豁开见得分晓,不起于座即超于然灯之前。

其或未然,灯节元来是上元。

南门太守敬上!

-----------------------------

@燕山刀客A 74楼 2014-02-14 21:21:08

感谢南门大人,下次再回长安,想请你喝个酒。

-----------------------------

一言为定~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22:56:39

@燕山刀客A 74楼 2014-02-14 21:21:08

感谢南门大人,下次再回长安,想请你喝个酒。

-----------------------------

@南门太守 83楼 2014-02-15 19:11:58

一言为定~

-----------------------------

好的。不见不散哈。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5 23:19:05

天涯一般是一百个回复就能翻页吧。

举报回复

作者:独孤浪子110 时间:2014-02-15 23:58:12

“大规模战争虽然已经了五十多年,”是不是丢了几个字?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0:47:53

@独孤浪子110 86楼 2014-02-15 23:58:12

“大规模战争虽然已经了五十多年,”是不是丢了几个字?

-----------------------------

谢谢,请问是哪一章第几节?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0:48:26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希望各位都有好运气。

举报回复

作者:日月重开 时间:2014-02-16 11:01:41

强烈支持刀客!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1:59:17

@日月重开 89楼 2014-02-16 11:01:41

强烈支持刀客!

-----------------------------

感谢。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4:53:56

天气还好,出去散步回来,继续更新。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4:56:52

四、游历金陵,重新思考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基喜欢出游,喜欢结交朋友,他绝对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迂腐书生。他的足迹,踏遍了桐江、富阳、湖州嘉兴和丹徒等地,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文章歌赋。

在桐江,刘基参拜了著名的严子陵钓台,并曾设馆授徒。在湖洲,刘基在花溪镇开设学馆,并曾游览嘉兴水西寺,留下了“思家每恨无轻翼,可对莺华不巉凄”的感慨。

有一个地方,让刘基从小就非常向往,有一府城市,让刘基一直魂牵梦绕。论及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和她相提并论。

这府城市曾经有许多名称,每个名称背后都有精彩的传说与轶事,冶城,越城,秣陵,建业、建康,江宁……元朝的官方文件称之为集庆,但当地人却不认同这个名称。他们认识,最能代表城市气质的,只能是金陵,永远是金陵。

金陵处于富庶的江淮平原核心地带,北有长江天险,南有钟山屏障,东有大海作为依托,战略位置得天独厚。从孙权称雄江南开始,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和南唐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在公元六世纪,这里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更为重要的是,每当中原大地惨遭屠戮、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时,金陵总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重任,让中原志士在这里休养生息,迸发出更加坚韧的能量;让华夏文明在这里浴火重生,散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芒。这里既是中华血脉最后的维系之所,又是北伐中原、光复河山的反攻基地。

在北宋灭亡之后,宋高宗为了显示自己无意北伐的“诚意”,不顾众臣的反对而建都临安,但依然以金陵为行都,更名建康。1275年,元朝大军占领了这座城,后改名集庆府,但江南之人,还是喜欢用金陵旧称。

至正五年(1345),正值“九月江南叶未黄”的金秋,刘基来到了钟山脚下。钟山蜿蜒四十余里,宛若游龙,“钟阜龙蟠”。在阳光下,每每能看到紫色光辉,因此又有了紫金山的美称,而这府城市被称为金陵,也要归攻于紫金山。山上遍历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登上顶峰,放眼望去,金陵美景尽收眼底。南唐烈祖李昪四百年前修建的古城清晰可见,一道道坊巷棋盘般精致,秦淮河迤逦而过,给古城披上了一条多情的绿色丝带,玄武湖、莫愁湖如两个美丽少女,张开她们的双臂呵护这座名城。再远处的扬子江上,百舸争流,千帆待发。

时至金秋,正是出游的好季节,钟山上游人如帜,他们三五成群,甚至带着歌女,说说笑笑,提起笔来写长诗,俯下身去采野花,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刘基却没有这样的心境,他想起了这府城市的多灾多难,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他想起了祖逖、桓温和陈庆之这些一生立志北伐,却抱憾终生的英雄,想起了胸无大志、怡笑大方的陈后主,更为自己今天的命运与处境而唏嘘不已。

古往今来,无数满腹经伦、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人,最后都如落入秦淮河水中的沙土,在与命运的无谓抗争中,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时间是公平的,它对任何人都一样,岁月是无情的,过去了就无法重来。要不了几年,你可能连钟山都爬不上去,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

回到客栈,刘基无法安坐,无法入睡,无法心平气和,无法不心潮澎湃。他立即取来纸笔,一口气写了了十二首七言绝句,也就是《钟山十二首》,其四写道:

玄武湖中草自秋,石头城下水长流。

繁华过眼成今古,更与牛羊竞一丘。

这是在感慨生命无常,人生短暂。而第十二则写道:

槁叶含风弹夜弦,蟪蛄凄唳答寒蝉。

鸡鸣埭上繁华子,莫向秋霜惜盛年。

刘基提醒自己,不要等老得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才站在秋风中,惋惜自己失落的大好年华,那真的是说什么都没用,怎么做都来不及了,而现在,必需要做出行动。

北宋变法名臣王安石在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被罢相之后,一直隐居在金陵半山寺附近。曾经大权在握的千古一相曾经有何等风光,死后的葬礼却是门前冷落,几百年后,其故居也是分外荒凉,少人问津。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自己只是个小小南人进士,还能有什么想不通,看不透,受不了的呢?

千古人豪刘伯温(暂名,寻出版) 刘伯温
王家废寺旧闻名,荆棘花开鸟自鸣。

深夜狐狸穿破塚,佛灯争似鬼灯明。

不过,时人对王安石评价普遍很不好,刘基也不能免俗:

奸时变法多事端,气焰兴妖胆自寒。

漫道谄谀堪媚佛,竟将佛作么人看。

只能说,王安石离刘基心目中的良相,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也许是感觉时光飞逝,也许是感慨生命蹉跎,在南京期间,刘基文思留下作品特别多,还有《绝句九首》《绝句漫兴十一首》《无题三首》和《渔父词五首》《蝶恋花》《蝶恋花》《忆秦娥》等大量词作。

这时的他很难会想到,自己十多年后还会再回来,在这里一住多年。他更不会想到,这府城市将因为他而发生巨大改变,永远深刻他的烙印。在紫金山上,他的身影是何等孤单,但这个瘦弱的身体里,却蕴含了那样巨大的能量。

游历南京之后,刘基果断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4:59:10

求关注 ,求项帖,求翻页,求包养……

举报回复

楼主:燕山刀客A 时间:2014-02-16 15:10:26



华章同人也出了本刘伯温打虎。@李浩白 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477.html

更多阅读

很多人被补药补死了,其实清理内部才是真补! 补气药

特别提示:本文节选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但本博转载自敬畏自然博客,原文链接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ba51a0102v41b.html南怀瑾开示——中国人,尤其广东朋友喜欢进补的,老年人吃补品,高丽参啊一大堆!常常很多人被

转载 音容犹在,人去矣;阴阳相隔,情难忘 阴阳相隔 诗句

原文地址:音容犹在,人去矣;阴阳相隔,情难忘作者:银色月光音容犹在,人去矣阴阳相隔,情难忘2015年2月7日我们的老同学吴希华因心脏病辞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十个月前,我们还一起在北京相聚,还邀我们去他家做客。至今,音容笑貌依存,饭菜飘香还在,人

声明:《千古人豪刘伯温暂名,寻出版 刘伯温》为网友不甘示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