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中国语文网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到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一部分里,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部分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非一概糟糕,“三·一八”事件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开追悼会时,作者因无法承受会上的悲凉,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思索。追悼会本已勾起他对烈士悲痛的怀念,恰逢程君索稿,“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更主要的是出自“我”自己的意愿;而“早”字则进一步说明,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单是程君的请求引起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统治者的血腥屠杀,使“我”感觉到“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

    “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这既有社会的原因,同时也因“我”出离愤怒。当叙及烈士遇难及又遭流言诬蔑时,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血腥屠杀和舆论钳制是中国反动派惯用的两手,是中国“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以说是“悲”和“愤”使作者说不出话来,也是“悲”和“愤”使作者一定要说,要让人们看清反动派的真面目,要让人们不忘记烈士的鲜血。理解这些话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全文的内容,依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去分析。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这”所指的主要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以及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指出人类社会是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正如一小块煤是由大量的木材形成的一样。徒手请愿不在其中,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请愿的看法:徒手请愿不是有效的斗争方式。鲁迅是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的。

《记念刘和珍君》学法指导
 
中国语文网
 
 
  1、分三步理清总体思路: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

    第二步,概括各段中心。

    第三步,探究思路。总的探究问题是,文章前后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本文结构思路图
 
 
 
 

  3、理清局部思路:

    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后者按理清总体思路的方法步骤进行,前者按前面单元自学建议中列出的各种句子关系把握局部思路。

  4、从思路入手解决疑难问题:

    遇到阅读理解的难题,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要利用好思路的连贯性解读词句,利用思路的向心性把握中心。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题解
 
中国语文网
 
 
  “记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用“记念”而不用“纪念”是因为“记”是记住不忘的意思,“记”还兼有“记录”之意。“君”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等遇难青年是对她们的礼赞。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大屠杀事件总结评述。
《记念刘和珍君》中心思想
 
中国语文网
 
 
  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词语分析
 
中国语文网
 
 

  文章之所以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灵魂,是因为它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而这内容和感情又是通过语言尤其是其中准确、含义深刻的词语表现出来。试揣摩、品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简述其含义及作用。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中“毅然”为什么用得好?

    “毅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的意思。因为鲁迅编辑的期刊多是思想进步的期刊,且“往往有始无终”,而刘和珍“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说明她对进步的追求十分投入。

  2、作者写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那么,这个“缘由”又是什么呢?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另外,走狗文人也跟着阴险地“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作者用“缘由”这个词更能引起我们对这个民族三缄其口原因的思考。

  3、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加粗词语分别改为“野蛮”和“射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文明人”是反语,更能揭露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而且,“文明人”发明的枪弹被用来屠杀三位手无寸铁的中国女学生,更能显示出所谓“文明人”的野蛮性。“攒射”是集中射击的意思,其子弹密度比“射击”要大,这个词充分揭示了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用密集的子弹对付爱国的学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屠杀行为的无比愤慨。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中加粗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深味”是“深深地体会”的意思;“悲凉”本无颜色,用“浓黑”修饰之,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了“悲凉”之重。因为四十多个爱国青年的血洒在执政府前,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对他们进行诽谤,这种屠杀和造谣给作者带来的悲痛是多重的,是“浓黑”的,作者只有“深味”方能表其痛苦之深。

  5、能否将“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中的“竟至于”去掉呢?

    不能。因为“竟至于”表明“竟然至于”,有点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他对自己当时“怀疑”的后悔,亦即对执政府残忍本质认识不足的后悔。作者的意思是,尽管自己发挥出了最大的想像力,但想像不出执政府会屠杀刘和珍等徒手请愿的爱国学生,这三个字其实是对某些“中国人”下劣凶残本质的控诉。

  6、“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中的“中外的杀人者”是否用错了呢?

    没有。表面上屠杀爱国学生的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但当时学生请愿的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遭反击,便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向中国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所以学生示威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学生也是为了取悦帝国主义,所以“杀人者”有中国的,更有外国的。

  7、“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奋然前行”中加粗词语如何理解?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便是“苟活者”,也将从先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中国语文网
 
 

  1、文章第一句为什么不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而写成“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中外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像力来想像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想到中外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悲伤,对杀人凶手的愤恨。

  3、本文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许多段落只有一个句子。下面略举几例,品析其妙处。

   ⑴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⑵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两段文字,也可以归并为一段文字,但作者却将它们分成两段来陈述。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其一,在段间停顿时间比句间停顿时间长,读起来更流畅,更有力。在感情上,将两者分开揭露,更能表达作者对他们无耻行径的愤慨,因为作者是分别来“进攻”的,“火力”更猛。

   ⑶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这几个字单独成段,表示对“要说的话”的强调。根据上下文,我们知道“要说的话”是刘和珍与杨德群牺牲的详细经过,而这详细经过表明她们是被政府以子弹和棍棒杀害的,这就回应了政府说她们是“暴徒”的中伤,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诬蔑。同时,也更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在结构上,引起读者对下文的重视。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精解
 
中国语文网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例如:

   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作者的思路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两手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⑶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辗转”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⑷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图生存的意思。“苟活”是鲁迅的自我贬抑,说明他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同时,这又是战斗的号召,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看到希望,为希望所鼓舞,奋然前行。

     本句的“苟活者”与第三部分“苟活”一语相对照,但范围扩大了。本句肯定了刘和珍牺牲对两类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所起的积极作用,抒发了崇敬之情,表现了决意奋进、义无反顾之意。

   ⑸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这”所指的主要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以及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

   ⑹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引号明确了“苟活到现在”所修饰的中心词是“我”,而不是“学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刘和珍的确是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说但与她的伟大的牺牲精神相比,自己不过是“苟活者”。这样写,是对第一部分“程君”那段话从另一方面的补充,即自己并不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给一个喜欢自己文章的学生写悼念文字,自己所悼念的其实是一位真的猛士。这样写,既把第一、二部分的内容紧紧熔铸在一起,又突出了鲁迅对这位学生极高的崇敬。这种崇敬之情贯穿于第三、四、五部分的记叙,至第七部分的议论进一步发挥。总之,本句中引号起强调作用,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以死难烈士为榜样,英勇奋斗的强烈愿望。刘和珍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为此感到骄傲和崇敬。

   ⑺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这是总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对于“此”所概括的内容,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揭露,又有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价,又有自己奋然前行的斗志。即“此”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

  5、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写法有何特点?

    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1817.html

更多阅读

《科利亚的木匣》说课稿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科利亚的木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2、教学目标

转载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ppt

原文地址: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作者:潘仪岚1、长城和运河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一类生字9个,会读二类生字2个。重点识记“驾、蜒、”的字形;辨析多音字“行、曲、折”;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17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解析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声明:《《记念刘和珍君》难句解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为网友力争上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