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传奇一生 飞将军李广的读后感

王维《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传奇一生 飞将军李广的读后感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卢纶《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英雄是浓墨重彩的笔迹。而在这浓墨重彩之中,总有几笔深深的忧郁,勾勒出那些悲情英雄的身影。太史公司马迁为后世刻画了一位戎马一生却未得封侯的李广将军,令多少人扼腕叹息却又因惑不已——李广为何难封?真实的李广与《史记》中记载的形象完全相符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并序》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其先祖是曾经率军大胜燕国太子丹的秦朝将军李信。由于祖传一套好弓法,李广自幼苦练射箭,成为百发百中的高手。相传他的坐骑是“千里雪”,兵器为“梨花枪”,打起仗来英勇无比,从不畏惧。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参军,抗击“犯边的匈奴。凭借一手好箭法,他射杀了众多敌人,被升为中郎,成为皇帝的骑士侍卫。汉景帝年间,李广被擢升为陇西都尉,后来又历任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等职。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做过郡太守,常常与匈奴打硬仗。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的射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杀敌人一定要在数十步之内发箭,为的是保证每发必中,所以常常箭一离弦,敌人就倒地而亡。他还特别善于射杀猛兽。李广在据守右北平时,曾经因一时不慎被猛虎扑伤,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带伤射杀了这只猛虎。还有一天夜里,李广出猎,远远看到林中似有一只老虎出没,便弯弓搭箭,朝那老虎头上射去。天亮后才发现,他射中的只是草丛里的一块卧石,但令将士们惊奇的是,李广射出的箭不仅准确地射中了石头,而且力量极大,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中。这个故事就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由来。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不幸被大批匈奴军队包围,虽然奋勇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人素来仰慕李广的威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生擒回去。当时,李广身负重伤,被捆在网袋里,夹在两马之间。他观察到旁边有个匈奴少年手执弓箭,骑着一匹好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备,突然飞身跳上那匹马,抢过匈奴少年的弓箭,边骑边射,终于突出重围。数百名匈奴士兵紧紧追赶,最后还是让李广逃脱了。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之丧胆。

身先士卒,爱兵如子。数十年来,李广征战戍边,与士兵同甘共苦、同进同退。在危急关头,他敢于挺身而出,以超凡的勇气稳定军心,在困难时候,他总是记挂士兵的冷暖饥饱。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追随他,边境百姓也很拥戴他。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博望侯张骞共同率兵出征匈奴。行进途中,李广率部突然被匈奴四万骑兵包围,士兵们都很慌乱。这时,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前去打探敌情。李敢回来后对军中士兵说:“匈奴兵很好对付。”从而稳定了军心。后来,匈奴向李广部队发起了猛攻,李广所率士兵死伤过半,箭也快用光了。士兵们都吓得大惊失色,只有李广神色自如。他下令所有士兵把弓拉开,震慑敌人,自己则手执弓箭连续射杀了许多匈奴兵将。李广的威猛吓退了不少匈奴兵,部下将士自此也更加敬佩他。

李广做将军时,每逢有赏赐,大多分给部下,因而他虽为官四十多年,却没有积攒下多少家产。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喝上水,李广便同忍干渴,如果士兵们不能都吃上饭,李广便不尝饭食。因为爱兵如子,李广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直到死前不久,李广率军最后一次出征匈奴,但部队迁徙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后来才跟大将军卫青所率部队会合。卫青问及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时,李广不愿回答。卫青便派人传唤李广的部下前来回话。这时,李广站出来说:“这些校尉是没有罪的,是我自己迷路了。我自会具表实情。”由此可见,他是敢于为自己的部下承担责任的将领。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就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由来。李广也因此成为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

一生未得封侯是什么概念呢?为什么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们可以将李广与其身边的人相比较。李广的堂弟李蔡与其同朝为官,其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广,名声更与李广相去甚远,然而却被封为乐安侯,官至丞相,官名、爵位都在李广之上。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因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而封为关内侯,甚至李广的不少部下也凭借军功封侯。而李广征战一生,勇猛无双,还是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却一直没有封侯。据记载,李广一生有几次可能封侯的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错过了。李广任骁骑都尉时,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讨伐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在那场战役中,李广夺取了叛军的帅旗,名声大震。回朝后,李广本应论功封赏,但由于他私自收受梁王刘武授予他的将军印,而被汉景帝取消了封赏。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虽奋力逃脱,收集残部返回京师,但因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判斩首,后来汉武帝开恩将其贬为平民。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出兵抗击匈奴。当时,很多统兵将领都立下了战功而被封侯,李广却再次无功而返。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兵匈奴。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兵围困,与匈奴兵激战之后,死伤惨重。这时张骞的救兵才赶到,协助他击退了匈奴部队。此次出击,李广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责任最大,获罪贬为平民,李广被判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李广在多次请命出征之后,终于被汉武帝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匈奴。然而,此时李广已年过60岁,汉武帝认为他“数奇”(命运多舛),特意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单于正面对阵。行军过程中,卫青发现了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前去偷袭。同时,卫青命好友公孙敖与他一起对阵单于,而派李广从东路出击。李广向卫青请命与匈奴单于正面作战,并说出“臣愿居前,先死单于”的豪言壮语。然而,卫青没有同意。李广一气之下,拔营而走,没有向卫青告辞就领命出发了。东路道路崎岖,水草又少,很不利于行军,李广的部队因为缺乏向导而迷失了方向,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大军会合。

后来,卫青询问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李广自知难辞其咎,回朝必会受到责罚。此时,一生未得封侯的悲情涌上心头,李广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军中,对他的部下说:“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七十余场仗,如今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兵马身高大中空,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据考证,该马是根据大宛良马的形象铸造的。对抗匈奴单于。然而大将军将我的部队派往远道,途中又迷失了道路,这岂不是天意!况且我今年六十多了,终究不能再面对那些执法官、审判官了。”

李广为何难封?有人说是生不逢时,有人说是运气不济,有人说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说是不善用兵。事实上,在重视军功的汉朝,李广终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功不够。在司马迁笔下,李广英勇善战,才华横溢,令敌人畏惧,令军民爱戴,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然而,李广究竟立了多少战功,是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呢?司马迁对此的记录却是文笔多于史笔,大多用“杀首虏多”、“军功自如”等语言模糊表述。这并不是司马迁的疏忽,而是因为李广实在没有多少像样的军功可以载入史册。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规模战役,而且败多胜少,至多功过相抵。汉武帝时,论赏封侯的标准是斩获敌首上千,李广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与他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同样出征匈奴,却多次斩获敌首数千以至上万,同样带兵经过雁门关,却没有像李广一样中敌人埋伏损兵折将,而是领兵有方,取得优势。据统计,卫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斩获首虏五万多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级数超过十一万。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李广的战绩都不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作为汉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广为何在疆场上频频失利,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将领呢?这与他的行事方式有关。李广武艺、射艺超群,英勇过人,却容易冲动,爱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谋略,所以一对多的格斗能占上风,带兵作战却没有章法。

汉景帝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而紧接着的评价却是“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广经常一个人冲上去与敌军拼杀。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为将军后,倘若还置大军于不顾,自己奋勇杀敌去,便难免落败。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多次战役中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了敌人,但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李广受伤被俘之后冲出敌围,然后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为何会与部队失散,独自被俘?不难推断,他又是单刀赴敌,忘记自己是一军统帅了。此外,李广带兵习惯率性而为,对军队缺乏纪律约束,对作战策略缺乏统一部署。据记载,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逻自卫,只在远处布置侦察兵。这样松散的管理不利于严肃军纪、提升整体作战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缺乏应对能力。

李广、赵食其率领汉军在东道的进展却极不顺利。东道不仅路途曲折迂回,而且一路之上水草稀少,汉军行进十分艰难,又没有向导引路,终于在茫茫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直到卫青大军由阗颜山班师之后,李广与赵食其才与卫青在大漠之南会合。卫青可能是对李广硬派往东道一事心怀惭意,特遣长史带着干粮与浊酒前去安抚李广,并催促李广速至大将军幕府报告迷路的详情,暗示李广将责任推诿到部下的身上。李广断然拒绝这样的不光彩的勾当,坚定地表示:校尉无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愿意亲身承担一切责任。长史走后,李广深有感慨地对多年来随同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说:“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从来不曾落在诸将之后。如今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单于,却迷失道路,这就是天意吧!已年逾六十岁,难道还要再忍受那些刀笔吏的凌辱吗!”说罢,李广引颈自刎,一代抗匈名将就是这样含冤悲愤而死。右将军赵食其独自下狱受审,后赎为庶人。英勇征战的“飞将军”就这样殒命了。见如此悲壮的场景,李广的部下士兵无不痛哭流涕。老百姓闻此噩耗,无论男女老少,也都为之感叹不已。

李广自杀后,后人常归罪于卫青,认为是卫青重用好友、排挤李广。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记恨在心,当场刺伤了卫青,然而卫青却对此事缄口不提。事实上,卫青当时只是奉汉武帝的命令从事,没有徇私。面对李敢的冤枉和过激行为,卫青完全可以凭借权势处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宁人,可见胸襟和气度远在李广之上。

飞将军李广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引颈自刎,多少悲凉凄美。但是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也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但千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几个人透过这层深厚的同情之网,冷静地全面地观察李广的一生。

总之,江山人才代代出,各领风骚数十年。不论是英雄还是平民草根,谁人无过,十全十美,谁说不是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2175.html

更多阅读

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传奇一生 飞将军李广的读后感

王维《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

舍甫琴科一生的传奇 墨完巴的传奇一生

安德烈-舍甫琴科,在那个意甲称雄欧洲的年代,在那个锋霸横行的日子,为自己在足坛奠定一个地位-乌克兰核弹头,意甲这个防守称道的联赛里首秀赛季金靴拦入囊中,欧洲冠军杯金靴、金足、金球,关键时刻的一剑封喉,让欧洲多少后卫为之头疼,世界杯上

《文字的奥秘》的读后感---王宇轩 时间的奥秘读后感

《文字的奥秘》的读后感南海实验小学四(5)班王宇轩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一点也不错。今年寒假我看了《文字的奥秘》一书,一开始我的眼球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一连几天都废寝忘食把书从头到尾看了个遍。这本书让我

声明:《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传奇一生 飞将军李广的读后感》为网友七彩的好心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