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诸葛连弩、神臂弓的探源与复制 诸葛连弩设计图

无疑,弩是东方文明一个非凡的奇迹,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件冷兵,能象中国的弩那样具有超强、超远的杀伤力。

弩的起源,据徐中舒、唐兰的考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然这些考证,尚显证据不足,但根据一些文献,如《古史考》《易.系辞》《五帝本记》的记述,至少在黄帝、商周之时,弩在华夏,便广泛存在了。

目前,最早的古弩实物,是春秋战国的青铜弩,这种弩已很成熟,且数量很多,收藏市场上到处可见,显示当时的弩军,极为庞大,马陵道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弩兵著名的战役,尤其是长平之战,用弩的规模之大,难以想象,至今,高平箭头村古战场遗址,还在不断出土三脊狼牙箭,从李贺唐诗《长平箭头歌》以来,上千年的出土数量,不知有多少,赵人亏在弩工上,不啻也是个败因。

战国时,还出现了一种超级的强弩——连弩,墨子的《备高临》说它需十人张发,用长度十尺之矢,射程与威力非常惊人,当年,秦世皇正是凭着连弩之强,去射海中的大鱼,后来,汉代的名将,李广以大黄参连弩射匈奴“左贤王、禆将数人”李陵以连弩射匈奴单于。都说明连弩的强劲致远。

汉朝对弩的重视,无以复加,弩的官职,就有强弩将军,积弩将军,强弩都尉等等,隆重的迎宾礼仪,都以负弩先行为荣,并且,还设立马弩关,禁止弩机出塞,在世界上最早实行武器禁运。

正是这些措施,使弩在对匈弩作战,开通广阔的西域,开发西南的边陲,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弩的最大特点,是其作战纵深远,几百米,有时甚至上千米,这是其它任何冷兵器,都望尘莫及的,作战纵深远,说白了,就是我可以杀着你,你却打不着我,强悍的匈奴人,不知在弩上被动挨打,吃了多少亏,输掉了射程战,无法再在长城周边立足,自汉以后,匈奴便在中国人的视线中消失。

弩在汉朝的大发展,最具意义的,莫过于多箭弩的出现,《韩信、卢绾列传》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强弩,各傅三矢”这些记载,尽管还不能确认,汉代已创制出双飞弩与三箭弩,因为在单箭弩的勾机两边,都是可以贴箭射的,想来那个傅字或与此有关,但贴箭,没有勾牙卡住。发射、飞行都不稳定。

然而,无论如何,这段文字,却充分说明汉人,已认识到多箭齐发的巨大优势,虽然,他们未必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二维的突破,在杀伤覆盖和打得准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常识很清楚,射一支箭,只有垂直方向上的一个点,是一维的,而两支、三支、四支以上箭的排射,就不仅有垂直方向,还有水平方向,这便是二维。

点射变排射,看似简单的只多了这么一两支箭,但杀伤的命中率,可不是多一支箭就多一倍的相加算法,它可是成几何级倍增的。

道理十分明了,比如射击,神枪手是千里难挑一的,一般的人,八成也就打四、五环的水平,这是一维局限,点射门槛极高,百发百中,非得有一定的天赋,但排射就不一样了,排射,如齐射三发弹,一发主弹,左右两发副弹,设定主弹与副弹的间距,为三十公分,那么,只要主弹打进五环、左右副弹必中十环,这一来,八成的人都成神射手,命中率的倍增何止是几百倍,二维的排射,等于是把高难度的射击傻瓜化了。

古代鱼叉的发展,最能反映一维到二维那飞速的进步,原始鱼叉是单股的,叉鱼的效率,百叉不中,甚至千叉不中,是常有的事,而随着两股、三股、四股叉的相继向世,命中率的大幅提高,就与一股叉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由此来看,当下世界各国的陆军士兵,差不多都是一股叉的原始渔夫。

相比之下,在古代的中国,竟然早就有了二维兵器,虽然它只是件冷兵,实现这一重大创新突破的,是三国时的天才诸葛亮,他在连弩上,真正作到了二维的排射,而且是十箭齐发,据《咸通解围录》所记“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连弩,十矢谓之群鸦,一矢谓之飞枪,通呼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

显然,排射的十箭齐飞,才会象群鸦飞空一样,而一支巨箭的点射,不是飞枪又是什么,在古代,枪即是矛,后汉书《陈球传》中原本就有羽矛为矢的记载。墨子(备高临)中十尺之矢,也是一种矛。

诸葛连弩的问世,开启了人类史上,二维兵器的中国时代。

自此之后,排射强弩,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历代的古藉上,到处留下了它们的身影,曹丕的《饮马长城窟行》“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清异录》里的西晋急龙车,“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记述一种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箭密如车辐,比孔明十矢只多不少,杜佑《通典》说得更确切,“弩为七衢,中衢大箭一,左右各三箭,次小于中箭,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好一个诸箭齐起,活生生的一幅群鸦箭的景像。

然而,十分遗憾,文献上,群鸦矢,飞枪箭的记载,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一种箭匣装有十矢,能连续放箭的——连发弩或说箭匣弩,当成了诸葛连弩,实际上,这种弩,仅是种近距的小型兵器,与作战纵深远,能发飞枪,能射海中大鱼,威力强劲的连弩,是对不上号的,只是它的连发,值得称道而已,但射距近,就限制了它在战场上的应用,加上臂张力不大,箭的穿透力也不会强。

而且,这种连发弩,并不稀奇,早在战国时就有了,湖北江陵秦家岭楚墓,就出土过一件完整的连发弩,并还是射双矢的,比后来的连发弩还要先进。

遗憾的是,由于电视、博物馆展品,及一些专著与文章的介绍和宣传,连发弩为诸葛连弩的错误认识,已深入人心,要打破这一成见,极为不易,况且,古藉上那句话,“矢长八寸”也难反驳,箭不长,只有八寸,这么短的矢,确非连发弩莫属,可是这矢长八寸,与羽矛为矢的飞枪,反差也太大了吧,文献矛盾,仔细思索,会不会文字有误呢?或者不是矢长八寸,而是镞长八寸,或是矢,镞也可通用,若是镞长八寸,又是全铁的,那羽矛为矢,十尺之矢则就顺理成章了。

笔者的各类箭镞收藏不少,镞长八寸的不多,也有好几枚,且铜铁都有(图一)

笔者往来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如矛的巨箭,也不时有遇,不算罕见,但这类出奇大箭,价格都不菲,难得一一收藏,不用说,这些镞,无疑都是飞枪箭,特别是那种箭上有孔,可穿绳回收,象弋射的镞,更可佐证《备高临》等诸种古藉。

但是,这些收藏与解释,即便很是合理,也无法改变人们的观念,因为十矢齐飞的群鸦箭,谁也没见过,它们是否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眼下,要想打破质疑,也唯有仿制出一架十矢,或五矢齐飞的连弩来,要不,说破大天,也是没用,虽然笔者深信排射,是非常现实的,古藉上的记载,绝不会空穴来风,但拿出物证,造一架,谈何容易。

古书上,有一幅四箭的连城床子弩图,可那些箭是如何齐射的,不得要领,《武经总要》上各种弩图好多,但一点用也没有,看它们简直就是缘木求鱼,这不能怪曾公亮,不给画真实,到底强弩是当时的最尖端兵器,古人再傻,也不会不知道保密。

翻遍了古藉,最后,还是觉得《诸葛亮传》上那句损益连弩,才最值得重视。

损益连弩,不外是对弩机如何增减,好在弩机构件不复杂,战国的就三件,汉代三国也只多个廓。

经过对几个弩机的拆御,和反复摆弄,构思终于在脑海中慢慢形成了,想象一成,制作并不难,事成后一想,这玩意儿真是简单。

益,增加勾机的数目是必然的,箭多嘛,同时,也知道要把它们连为一体,损——首先是去掉廓,还有多余的悬刀和牛——即板手和搭扣,在中心的主勾牙穿下,一个板手和一个搭扣就够了,其它,也不知诸葛连弩本来的样子,一切只能凭想象。

经过一些天的努力,一架小型的简易小连弩,终于在笔者手中面世了,(图二)。

当天,笔者就急不可耐的到公园去试射,一勾机,哈!真灵,六箭齐发一窝蜂的飞了出去,鸦群空飞的排箭景象,不知失传了几百年,现在,终于展现在了眼前,只是,飞得太近,一仗量,才7.3米。后来,用单箭点射,也只飞出三十多米,无奈,弓力太弱,那是件竹弓,竹材本身不强,原本是想要制木弓来着,但一时找不着韧性好的木料,且又急于求成,所以……。

但无论如何,这架小连弩,虽然那么简陋、粗糙,也许与诸葛连弩的本来面目,相差不小,但它的点射,排射的功能,一样都不少,虽不是十箭齐飞,但它是货真价实的二维兵器,与诸葛连弩的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只要有大的柘木、榆木、野桑木,有条件的活,搞个射五、六百米的大连弩,在笔者看来,也并不在话下。

小连弩是用五组勾牙并联,原以为可挂十支箭,整完后,才知最多可装九支,而且,由于有几个勾机焊接时,间距过近、太窄,挂不入箭,便最多,只可卡六支。

现在,就知道该如何改进了,一是,中间的主勾机,间距一定要大,它用于卡大型飞枪箭,主机两边则是对称的小机,挂箭多少都会成双数,诸葛连弩显然为六组机,中间为点射的飞枪,、两边各五支箭,排射正好十矢。

由于小连弩的启示,文献上那些过去看不懂的词语,眼下都一一迎刃而解了,如曹丕的幽冀百后弩,应是三组勾机的,西晋急龙车,一大机十二小机,不用讲,也知道是七组,杜佑《通典》一支巨箭,六支小箭,则是四组。

巨箭,连带小箭,又点射又排射,这样的设计是多么的巧妙,巨箭,一看,就知道专用于进攻,攻时面对的当是敌方的城垒,要塞,集全弓之力,以巨箭点射,才能达到将其摧毁的目的,而守时,要封锁正面密集敌群的疯狂冲锋,则非杀伤宽广群箭排射莫属,所以攻时叫摧山弩,守时称静塞弩,或是攻时,名车弩,守时唤床弩,恰是名符其实,而且,又总称元戎,真是上妙,元戎两字折开,元——第一,首要耳,戎——兵器也,合起来,即国之第一武器,或第一重兵,其实,何止是第一,它应该是世界唯一啊。

人类有史以来,兵器上的比拼,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主要是这两项:1、谁打得最远。2、谁打得最准,记住两个古人的名字吧,墨子,他最先在十人张发的连弩上,解决了打得最远。孔明,他的二维多箭,实现了打得最准。看看匈奴人,突厥人跑到哪里去了。难道领悟不到,这两个先人,在奠定华夏文明的版图上,做出了什么。

孔明的开端,令人景仰,从此,强弩,便进入了光耀历史的时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宋,强弩的名称,无论叫什么,幽冀百石弩,急龙车、万钧神弩、八弓弩、车弩、伏远弩、静塞弩、木弩、床弩、神臂弓,都是诸葛连弩一脉相承的产物,历代文献上,对强弩的描述,也都一致地延续着雷同的词语,“发机若雷电”无不摧折,强弩雷发,所中必倒,发辄摧陷,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橹亦颠坠,大矢一发,声如雷吼,败队之卒。

这些描述,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强弩,那凶猛强大的摧毁力,和发射时,雷吼般令人发抖的震撼。

现在想来,连弩的构成,就那么简单,不过是几组勾机的一并联,二维的排射就实现了,怪不得马均,当年见到诸葛连弩,在连声称妙之时,竞会说出“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言作之可令加五倍,(见三国志杜夔传),这即是说,马均能作到发五十支箭,马均可是三国时的顶尖发明家,他绝不会信口开河,看看他搞的翻斗水车,就足见他那超群的想象力,后来的斗子弩,不就实现了他的设想。

斗子弩能齐射几十支箭,它的发明,也许与马均无关,但不可否认,马均是最先提出该构思的人。

斗子弩——亦称寒鸦箭,又是一种寒鸦箭,一发可飞数十支箭,也叫一窝蜂,杀数十人,这种箭需置于一铁斗内,不知是几层装置,发射后,飞散为上下一大片,箭群又宽又广又密,令人无法躲避,这是明显的三维兵器,比一般连弩还多一维。

斗子弩失传或谓更久,可复制也不难,其运动原理大概与双层巴士相类,巴士急停或撞车时,车上的人会飞速向前甩出去,不难设想,当铁斗沿弩臂急速运动,撞到弩前臂固定的档头而急停,斗内的置箭,不是一样要飞出去,不足的是,斗子弩太费弓力,它多带一个斗子运动,且又是铁斗,开初或是用木斗,但木斗不禁撞,弓力的耗损,会造成箭的洞穿力弱。射的也不远,与床弩比起来,射程会相差很多,因此,它不会流行。

床弩的射程,一般都能到七百步,按古代的尺步计算,约为千米,宋代魏丕改进的床弩达到了千步——1500米,还有更远的,1256年,蒙古旭烈兀汗,攻打西亚麦门底司城堡时,用契丹匠人所造牛弩,竞射出了匪夷可思的2500步,这是波斯史家志费尼所记,或谓波斯步比中国步,会有些差别,但也已远超三千米了。

在古代,千米的射程,是一切冷兵器,包括弓箭,都望尘莫及的,人的视力,六百米以外,视物就模糊了,六百米之内,才能视物清晰,超出六百米,则为超视清距。

强弩的射程,全在千米以上,远超出了视清距的作战范围,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雄视全球,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超视清距的无比优势,可令强弩,在敌方尚无防备,没来得及看清的情况下,就突然发动狙击,从而达到防不胜防的击杀效果。

宋辽的澶渊之战,便是这样一场令人震撼的狙击。

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振兴,但它的军事不乐观。究其原因。全在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给全国亮出以文制武的紧箍咒,这是明着的、暗里为防众将黄袍加身,还不知使了多少釜底抽薪的抑武辣招,这一下就阻断良将尚武的成长之路,至于,这会造成庸将泛滥,连累军事,他不管,他只管核心利益——皇权不受侵犯,因此,宋军积弱,常不战自溃,所以有宋一代,开疆拓土的名将一位也没有。

以文制武,便导致文臣常临战场,澶渊之战,采石之战,都是书生在那里主事,运筹帷幄!澶渊之战,文弱的皇上,被逼得上了危急的前线,冒难临险,这能怨谁。

幸运的是,太祖从不以言治罪,不折腾,不整人,并立下不杀文人的遗训,思想的自由,反倒使宋代文豪,文臣英才辈出,科技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澶渊之战,亏得宋朝科技与兵器的领先,才弥补了军事上的诸多缺陷,要不以弱胜强,哪有可能。

澶渊之战与其说是一场战役,不如说是连弩一次意外的狙击。

那天狙击的情景,已尘封在历史之中了,史料所存不多,只知道张环是突然下的手,是不是高度紧张搞的,大概如此,总之,有点意外,但这对辽国来说,就更意外了,他们折损了一员赫赫有名的虎将——肖达揽,当年北宋名将杨业就是被他擒杀的,最令他们料不到的是,宋军的伏弩,那么的超远程,超宽广,那么强劲锋利,那么准确无误,绝不是误打误撞,这才是最吓人的。

宋军连弩有多少排箭,不清楚,五支、十支、二十支、仰或三十支、无人知晓。

不过,不会少于五支,太少那会那么巧,正好射中肖达揽,最佳是十五支,以十五计,每支间距二、三十公分的话,便可组成一道四米宽,超千米长,超速的杀伤通道,一旦踏入通道的封锁内,被瞄上,幸免,那简直就是奢望。

雷吼般的弦响过后,但见远远的肖达揽连人带马,还不知有多少辽兵辽将,被群鸦箭扫在血泊之中。

这本是一项单次狙击,死伤最多的世界记录,但狙击史上,没有张环的名字,因为人类至今,对二维排射的杀伤记载,只有一句笼统的,败队之卒。

突然的袭击,迅速的死亡,可怕的情景,令辽军上下一片震惊,肖太后虽历经战阵,但如此骇人的兵器,怕也是头一次撞上,心中的恐慌,可想而知。

就这样,澶渊之盟,竞由一件兵器签了下来,之后百多年,床弩的威严,令契丹再未犯境,两国边界,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漫长祥和的时光,避免了无数的纷争和流血,带来了无限的繁荣与兴盛,这一切,恰恰印证了《武经总要》上的那句话“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威服也。”

两宋以来,每到历史的重大关头,强弩的中流砥柱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后来的是在和尚原,仙人关,不过这一次以弱胜强的不是连弩,而另一件木弩——神臂弓,只是,在这场令南宋命运转危为安的战争中,功不可没的还有一件科技兵器——火炮。

《吴武安功绩记》说得很清楚,“侯令营中并发神臂弓、飞火炮、毙敌无数。”

火炮在唐未五代时就已崭露头角,它分容器形火炮——燃烧弹、爆炸弹,及管形火炮——枪炮的前身,但其时,管形火炮尚在初创阶段,大量应用的还是容器形火炮。

飞火炮,一般是用飞石机,抛炮来发射,也有用床弩射的,宋代《行军须知》里,有用床弩,放火箭、火炮!当年,元军阿术围攻襄阳,曾在汉水上筑台,架设弩炮攻城《见新元史》。但最早的弩炮,应是唐时李光弼的强弩发石,那种弩石,厉害之极,曾打得史思明的骁将劲卒死者十二三。

弩炮不外是弦上装置了弹兜的一种床弩,十几年前,笔者与香港弓箭玩家谢肃方,在北京东四弓箭大院,玩过一种用小泥球打鸟的弩弹弓,其构造,就是弩炮的遗存。因而弩炮复制,很是容易。(图三复制的小弩炮)

弩炮的优势,是极远的射程。志费尼当年所说的射程2500步的牛弩,当是弩炮,因为它发射的恰是流星似的烧伤弹,然而,弩炮的不足是上弦装弹太慢,又是只能单发,和尚原,仙人关,地处秦岭深山峡谷之中,长程弩炮,飞石机之类,不太适用,而且宋军把守的都是有利的险要工事,居高临下,打击涉险的敌军,飞火炮,百米内,手抛就成,百米外,用腰引弩弹弓即可,一些小型的灰瓶、灰炮、震天雷、僻雳炮,很适合手掷,笔者前几年,在河北阳原县磁炮窑村,就发现了一处,专制小手炮的辽金遗址,而这类小手炮,笔者的收藏就不少(图四)

和尚原之战,火炮的作用不突出,宋军兵器发挥最出色的唯有神臂弓,金人攻入秦岭,失去了人马合力,快速突击的优势,不得不靠徒步来仰攻,但他们兵力雄厚,人多势众,前后近十万人,金兵又个个顽强英勇,乘胜而来,士气正盛,两相对照,宋军虽有险可依,以逸待劳,但富平败后,吴玠收集的不过几千败卒,实是兵力悬殊。

这场决战,要不是神臂弓,那强大密集的杀伤力量,要想扼住金军势不可挡的攻势,实不可想象!说到底,科技的伟力,才是这场战争,宋军最后取胜的关键力量。

神臂弓的来龙去脉,当要追溯到西晋名将马隆的三十六钧的腰引弩,《思辨录辑要》提到“马隆腰间弩,及宋之床子弩,神臂弓,皆铜牙弩也,其制大同小异”马隆先年平定西羌,把它带至羌地,到宋时,羌酋李定以偏架弩又把它献了回来,当年,李元昊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大胜宋军,所仰仗的利器,就是神臂弓,而且,西夏兴州产的神臂弓最为著名,连宋朝都来高价求购,这可能是,贺兰山产弓木材质优越。

李元昊足智多谋,才干出众,但若没有马隆带来的利器好运,好水川绝成不了宋兵的马陵道。

神臂弓,分腰引及干蹬蹶张两种,史载马隆的腰间弩,可射五百步,而蹶张,沈括《梦溪笔谈》所记是三百步,射程都足够远,介于超视清距之间,但射几支箭,史料缺失,由于是单人张弩,力量有限,肯定射不了群鸦箭,单箭弩,也不是——那是回到汉朝,进化的倒退,以笔者之见,双勾机三箭设计较为合理,也最为成熟,一支主箭,两支副箭,即可点射,又可排射,视战况,可一支、二支、三支,有三个档次的选择,和尚原、仙人关之战,宋史上说,宋军全凭密如水注的驻队矢,才确保了阵地不失,单箭还是三箭,那个更容易形成密集箭阵,这就不用说了。(图五复制的三箭神臂弓)

驻队矢,是吴玠发明的一种弩战法,其中的队,与败队之卒中的队,可能是个数量虚词,不是横队、排队那种,也或许是这类专职弩军的单位称呼,《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有一幅宋代弩兵《轮流发弩图》,弩兵分张弩、进弩、发弩,各司其职,古藉上还有一幅双飞弩图,其上的弩,都是架好的,一弩兵可控几架弩,这种弩军,一旦轮番作业,不多的人员,就会形成一条高效流水线,把他们布驻在天险要道之上,专等敌方密集的仰攻,轮流一阵一阵的排射,随时可形成一道道敌军无法逾越、密如水注的箭墙,此外,宋军还有一种强弩,专在夜间,遥射敌营火亮处,害得金军不敢举火造饭,整宿食不果腹,这种弩不是床弩,是能爬山携带,或可快速组装的一种弩,射程极远,判断能达二、三千米,因为双方宿营,都怕偷袭,扎营自然会远之又远,这种弩,史载不祥,推断是射单箭,只用骚挠,不射多箭。

关于多箭,很巧,近十来年,收藏市场,冒出一种双飞弩,是一个有力证据,笔者在北京报国寺市场,就前后见到这种弩,有四具之多,并收藏到完整的一具(图六),这几具弩,都一样的格式,全来自东北阿城金上都附近,近来,网上又公示了一具,网上还说有三箭的,但未示图片,不能确信,此式燕尾弩,以前北方出土很多,全是单箭的,双箭还是头一次发现,非常珍贵,是中国古代二维兵器的一个铁证,但由于收藏者,多不研究,也无处报导,加上数量极少,迄今人们对其的存在,仍是一无所知。

双箭弩的背景,推论当与和尚原之战有关,金人的这场败仗,吃了神臂弓的大亏,死伤无数,连统帅金兀术都被箭所伤,因而金人对其无比重视,史载金兀术连夸神臂弓为宋人大妙,双箭弩极有可能是在他的推动下,依神臂弓仿制出来的,但仿弩不太成功,一是,它基本未脱离,汉弩的窠臼,四个机件,全是金属的,灵敏度不够,较比笨重,远不及宋神臂弓的机关,那么简易轻巧,玩过弩弹弓及南方少数民族木弩的人,都对那种小巧灵活的勾机,印象深刻,那显然是宋弩遗存,二是,三年后的仙人关之战,金军也有了自己轻便的神臂弓,《吴武安功绩记》中,“贼佈神臂弓东岭,候亦发神臂弓五百只,与之对射,贼去”,仙人关之战,已是1134年,金人中已有不少投降的宋军,尖端兵器及汉人工匠,应该也有了,所以这种双飞弩未及应用,造得太少,万幸的是,它的机件,除了搭扣,全是铜的,锈不坏,冥冥之中,给中华文明,留下了一件无比骄傲的见证。

强弩最后一次在历史上大显身手,是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这场大战,热兵器几乎成了主宰,钓鱼城漫山,成群成群的火炮基座遗址,及九口锅连片的火药作坊群,分明在显示热兵器的辉煌,但这场战争,床弩、神臂弓依然功不可没。

弩、诸葛连弩、神臂弓的探源与复制 诸葛连弩设计图

钓鱼城新东门内城墙边,孤立着一处石基础,不用说这是座弩台遗址,它面临着新东门至脑顶坪一大片开阔起伏的台地,正是敌方易于集结,发起冲锋攻城的地方,封锁住这片城前的野地,没有床弩

多箭强劲的排射,及神臂弓的配合,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箭墙,不太险要的新东门,是难以守住的,后来,蒙哥在脑顶坪、设望楼,老在这边出没,看中的,也是这边利于兵员集中的地形。

1279年文天祥被俘,坐在蒙元军的船中,观看崖山海战,写下的诗句“炮火雷飞箭星落”,无如就是钓鱼城,双方兵器激烈战斗场面的真实写照,因为其时,两场战争,相距不过二十年,兵器的更新,还谈不上,主角依然是飞雷与弩箭,所以当钓鱼城打死蒙哥汗的信息一传开,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强弩,南宋诗人,刘克庄在《蜀捷》诗中就赫然写下“达揽果歼强弩下”但蒙哥受伤致死过程,刘克庄远在千里之外,是完全不清楚的。

蒙哥之死,有箭伤、病死、中炮风,着飞石等诸种说法,由于蒙古人的刻意隐瞒,以及时光流逝的湮灭,使得蒙哥汗之死,还有成吉思汗之死都成了历史之谜,近年来,随着在钓鱼城土地岩发现一宋代摩崖石刻,又让蒙哥死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摩崖的残字中,人们认出了,“元主,千一百人……飞丸……殁发必中……血凶”等漫漶的字迹,无疑,这是从未所知的蛛丝蚂迹,人们一致的意识到蒙哥之死,多半与飞丸有关,同时也觉得飞石不可靠,因为飞丸与飞石,不管是大小还是形状质地,以及与火炮的关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以笔者多年的弹丸收藏经验,飞丸很可就是一种能弹跳的陶弹,而且这种跳弹,早就发现过,上世纪,四川考古家陈世松,在泸州神臂城宋元古战场附近,发掘出好多陶弹,并报告了它们坚硬及弹跳善飞的状况,只是陈先生,把它们误为冷兵弹弓的弹丸,未察觉到它们大概与飞雷有关,那时候,人们对古代火炮不太关注,而且陈先生未必看到过明《武备志》上那幅威远石炮图,(图七)炮中装有一半的弹丸,弹丸是石弹,但炸开后,石弹除了弹跳不佳,难以二次杀伤外,飞起来是与飞丸无异的,到了明代,不只火炮,火铳也打的是飞丸,1598年中朝联军,在露梁海与日军海战,朝鲜柳成龙在《惩毖录》就明确记载飞丸落入水中者如雨。

无独有偶,在笔者的铜、铁、铅、陶、石、泥,热冷兵弹丸收藏中,也有这类宋代的飞丸跳弹,且有百枚之多(图六),有不少也是来自四川,与陈世松的发现相差无几,大的也是如桃核,小的如龙眼,不同的是颜色多为红、黄,也不是白善泥所制,但弹跳与坚硬,一点也不比陈世松的差,摔在公园的石板上,个个飞跳过树,足有四、五米高,并反复弹跳,能达七、八次,其坚硬不碎,令人惊异,玩陶的人,都不知怎么烧出来的,制作技术注定失传了,如此的帮硬,飞跳起来,碰着都不是闹着玩的,别说暴炸直接崩着了,蒙哥当年受伤躺倒,是崩着还是碰着,没人清楚。

1260年,在叙利亚的阿勒颇,远征西亚的蒙古旭烈兀汗,一路势如破竹,正准备乘胜征服埃及,进军非洲,突然到来的使臣,给他带来了蒙哥在钓鱼城受伤致死,蒙古突变的信息,远征嘎然而止,仓促之中,他大军东转,抛下一边空虚的西线战场,扬长而去,撇下势单力薄的怯的不花,孤守立足未稳的叙利亚。

形势逆转,阿拉伯人抓住时机,以十倍的重兵在耶路撒冷的雲迦利,全歼了怯的不花所部,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使行将灭亡的埃及马木路克王朝起死回生。

蒙哥汗的死亡,与接下来的汗位之争,不止在叙利亚,还在其它欧亚各条战线,迫使蒙古人全面收宿,导致他们凭着中国的尖端兵器和科学遗产,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扩张,一下子失去了势头,世界的历史进程,终于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七百年来,西方人,回教徒,一直感念钓鱼城的恩赐,他们把此地视为上帝折鞭处,和东方的圣城麦加,殊不知,真正给他们带来好运的,还有两种,他们知之甚少,独步世界,盖世无双的伟大中国古兵器——强弩与火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4089.html

更多阅读

中药胡颓子、紫贝齿、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 石决明功效

【中药胡颓子、紫贝齿、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中药胡颓子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药用价值胡颓子的功效与作用:平喘止咳 止血解毒 治疗支气管哮喘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胡颓子的果实名胡颓子,味酸、涩,性平。亦有止咳平喘作用,另可消食,止泻,止血。

声明:《弩、诸葛连弩、神臂弓的探源与复制 诸葛连弩设计图》为网友顺从不是永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