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暮初编译+暮初评论)

暮初的话:对人而言,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一个国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国家的民众心理,从而在各个国家之间形成民众的生死观差异。
那么,日本人对于生死观是怎样理解的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特地去日文网上论坛上找来日本人讨论“日本人与中国人的生死观”的一个留帖。虽然留帖时间较早,最初发帖的时间是在2002年7月18日,但仍有其代表性,可以从中了解日本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死观,又是怎样从自己的角度猜测中国人的生死观。言语之中虽然不免有些以偏概全,有些辞不达意,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着较大的片面性。但算是一家之言吧,至少我们从中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逻辑和语言顺序去描述和说明某一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日本人的想法。他们认为中国重视现世、日本人重视来世的想法倒是有一点意思。我们不必对其求全责备,同时也应该建立某种程度的自信,毕竟儒教、道教、佛教(禅宗)的正宗源头仍在中国,或许中国人对于三教及其文化延伸的理解更为正宗一些吧。何况,对于其它的文化,兼容并蓄应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正如《孙子兵法》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所阐述道理一样。

以下内容摘自日文网站,由暮初编译。


网上提问:“请教一下,现代的日本与中国的生死观有什么不同点?既然在同一思想源头的影响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点?其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背景又是如何呢?”

1、第一位网名叫aster的人回答
要说清“现代”日本或中国的生死观比较难。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现代”文化的流动性较大、辐射面较广,要弄清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生死观之类的东西,需要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调查、要经历相当长的年月(时间)、需要很清楚地把握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然是无法了解的。
就中国而言,对于他们的“现代”的生死观还真的说不上来。我认为,中国有自身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形态,我想生死观总与这些背景有关吧。
至于日本人的生死观,如果要深入调查一下,恐怕根据出生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有差异。我想不可能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只能描述出大致的共性特征。
中国的传统特征之一,是大家族制和崇拜祖先。而且,长期以来儒教对此较为肯定并大力推动。可惜,这些文化特征,只存在于儒教广布的古代中国文化之中,在中华民国以后,也就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儒教就被否定了。
但是,大家族制、大的社团制,还有崇拜祖先等形式依旧在新中国存在。在日本,同一祖先的后代们也会集结在一起,相互支持。在政治界就表现为所谓的“派阀”。
在中国,一般认为同姓的人有同一个祖先,虽然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要是说出是某某县的“李”,或者是某某省“张”,一样的李姓或者是张姓,只要再加上一点可以推算的渊源联系,就会让人觉得源于同一祖先、属于同一族系的人。
在中国,会产生大家族。如有些姓氏的繁衍会达到100万人之众,有的姓氏会达到30万之众,这样说好象有点不着边际了。但是,一个大家族之中确实有着维持相互关系的组织形式存在。
至于派阀制度,与大家族制度共生,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关系网,中国社会背后所存在的东西是日本等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是一种既复杂和庞大的社团之间相互竞争。
中国文化,原本就是追求现世、现实,并不注重于世外的事情。虽然有成为神仙的想法,但是从没有不死的仙人。秦始皇想求不死的灵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在中国盛行祖先崇拜,向祖先的魂灵报告,供奉祖先,但是“祖先的魂灵”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呢,好象也说不清楚。这样的事情,说与不说都一样。
日本的文化也是从古至今以围绕崇拜祖先为源头,从而形成一种原始信仰。在日本,一般认为当人死后就融入祖先的灵魂中去了。此外,流转的思想在日本也存在,如认为人死了还会再还魂回来。
儒教、佛教、道教的教义也曾经传到日本,在日本崇拜祖先、也有佛教与崇拜祖先合在一起的,在日本二者总是相互混淆在一起。
在中国,由于个人很难孤单地生存,而要进入社会,就要通过大家族或者社团为支撑。要把握现世的成功,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应该依靠社会关系。
在日本虽然也讲社会关系,由于人员流动、以及持续了千年的大家族的自然消亡,总体上形不成结社的氛围。在中国,有才能的人必须依靠大家族、社团作为后盾才能立足于社会。单就个人而言,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社会承认的。
日本社会,直到江户时代也还存在着身分等级制度,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有过凭借个人较强的能力朝着领导者的地位以及超越身份的限制而成功的实例。在明治维新之后,越发提高了这种可能性,在战败后的一段时期内,受实力主义的影响,出现过仅凭个人能力爬上首相地位的时代(就象田中角荣的例子一样)。
虽说是“现代”,但在社会阶层之间移动的自由度却比以前有所降低了。即使是这样,与中国相比,日本的个人的自由度仍可以说是非常大。即便拿关系网社会来说,中国社会与日本社会中也并不是同一个数量级的概念。
说到“生死观”,现代的年轻人,无论是中国的也好,日本的也好,总之与之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日本由于宗教、信教被宪法所保护,实际上以宗教方式理解生存意义的年轻人仍有许多。在中国,事实上宗教被禁止,中国推行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同时,对祖先的崇拜仍存在,同一祖先的家族社团形式依然存在。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会从闭塞的国家环境中,构筑新的未来远景。但无论个人的力量如何,大家族系统始终维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步伐。
而日本好象从来就没有对未来进行过展望。按照中国务实的生存方式,将来一定是由中国来主导世界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实现的可能性背后,实际上是充实国力、超过欧美和日本的一种追求。
日本总是追随欧美,在战后经济复兴成功之后,再往什么方向发展,就与欧美人一样失去了方向。
中国人对于“未来”总是很憧憬,而且实现它的意愿一直存在。而日本人乐于维持“现状”,或者说,是留恋于过去的荣耀,即使回过头来对未来有所展望,但现实社会中可能会出现(审视)“疲劳”的感觉。也就是说,目光仍停留在“过去”。
以生存作为主要意义的时代,已经过去十年了,而现在出于惰性,毫无目标地生存着。这可能就是日本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死”对于中国人而言,应该就是“无”的概念。留下名声,留下子孙(成为一种模式),而且由于有着祖先崇拜的传统,因此,在子孙的记忆中,祖先作为一种榜样,死而犹生,这恐怕就是人们对于死后的一种设想吧。不知是什么原因,在现世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死”,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我想这种观念依然存在。
对于日本人而言,“死”的意义,虽然现在也趋向于“无”的含义,但对于年长者而言,作为生命更新意义“死后重生”的观念依旧牢牢地扎根于潜意识中,心中想着当有一天也成为“祖先之灵”之时,也会有子孙守护在身边。
中国最初是处于非宗教并讲究现世的社会环境之中。佛教、道教总是教导人们如何活在当世。传统的中国人理想的生死(形态)是,成为象道教中所描述的仙人一样,多子多孙、富裕兴旺、长寿幸福,无病无疾。而对于死后的世界的讨论较为忌讳。
日本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原始信仰,是源于大自然和生命在四季之中自然流转、不断更新的现象。在这个方面,再通过佛教、道教的相互融合,从轮回转生观念、本世观,形成了极乐、地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发芽,对日本却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吸收了道教的部分思想,以至于佛教的存在形式变成象禅宗一样的现世思辩。对于在这个世界中如何生存的问题用接近世俗的伦理思想教导人们。阎王等形象在中国起源(最初是印度民间信仰中的雅马王),象这样的宗教形象,事实上(人们的)内心是从不相信的。但在日本,大多数人却是真心相信。
从这一点出发,虽然二个国家对于祖先崇拜的形式一样,但是在中国,以考虑到现实利害并以祖先的名义形成一个团体。日本与此不同,日本是一种神道意义上的祖先崇拜,超越了现世利害,归化于自然,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对于祖先的观念较为淡然的祖先崇拜。
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不会去考虑来世。而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非常相信有来世。因此,中国人会有强烈的意向去开拓未来。与中国人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相比,日本人活着就有一种疲劳的感觉,也正是由于惰性,毫无方向、浑浑噩噩地生存就是日本人真实的现状。


2、第二位应帖者的应帖:
对上述回答致礼。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等不稳定的时代中,以“父能生子,但子不能生父”作为一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念。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一直在沿续着,那么以历史进程中的这个方面来比较日本与中国的生死观是不是更好一些呢?以这种传统特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从这个角度提出“现代”的两国的生死观。
就儒教而言,认为死后的世界本身就不存在,而佛教认为死后的世界是存在的。因此,现代的日本人在潜意识中相信“死后重生的可能性”。其结果会认为“可能会是真的吧”。因此,在潜意识中两国的生死观不同点就此存在。
看到了一篇非常容易理解且较有趣味的文章,真是非常感谢。也想借这个机会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3、第三位应帖者的提问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第一位aster所提出的“在同一思想的影响下”这是你的主观想法吗?


4、第一位网名叫aster的人对于第三位应贴者的回复:
我的回答的补充。佛教、道教的思想传到日本,在这一个前提下我才进行了上述回答。有什么地方错误请予指正。

-----------

暮初的评述

了解国民性是了解一个国家的起点。在评论一个国家之前,假如能多了解一点这个国家的国民性,那么就能找到一个判断上的立足点,就能有点放矢。国民性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任何思维方式,一旦受到本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就会形成一个特定的思维范式,这就是国民性的局限性。因此,要以实事求是、揭示真理的态度,注意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才能回归到客观规律的大致方向。
对于日本,中国人的感情较为复杂,分为四类人。第一类人是对此漠不关心,第二类人是所谓的“哈日”,第三类人是所谓的“知日”,第四类人就是“愤青”。其中,第一类漠不关心的人是觉得这个问题与生活无关,不管出了什么事,与我何干。第二类是所谓的“哈日”,倒也不见得是真正喜欢日本的东西,也并不真正了解日本的文化,只是关注于在日本流行的元素、时尚的趋势,也就是仅仅表现为表面上的喜欢。正因为不太了解日本,形式上容易出格,易受到国内愤青的攻击。第三类是所谓的“知日”,这类人的组成最为复杂,最说不清楚,也是最“危险”的一类人。第四类人就是“愤青”了,他们的特点就是凡是有关日本的一切全盘否定,有关于日本的一切东西全盘抵制。这类人有鲜明的特征,但也容易受到别人的利用。
真实的日本只有一个,真相也只有一个。不同层面的解读只是为了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和揭示真相。其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生死观的问题。因为,许多不同观念的最终源头就是生死观的问题。
从以上的帖子中传达出一个信息,这就是日本人对于逝世之人的态度。也就是说,日本人普遍认为当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人就已经升了天,不管他生前做了什么事,都对他有一种敬意。理由就是因为他已经死了,生前所做坏事也一笔勾销了,据说这种态度源于佛教。但这种人死之后不论其生前善恶的说法,是中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对于生前之恶。中国人虽然也受过佛教的影响,但在善恶上分得很清楚。不论善恶都将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正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引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这就是国民性的区别。
从以上的帖子还可以了解到另一个信息,这就是中国人与日本人如待看待死亡。中国人看重现世,也看重功名,所以对死亡较为恐怖,好死不如赖活。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可能就是出于这种想法,对犯法之人执行死刑,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震慑想犯同样错误的人。

但是,就对“死刑”而言,其实不同国家对于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日本的死刑的目的一是出于对极端犯罪的预防和威慑,二是当极端犯罪出现后,通过执行死刑,阻断再犯罪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既不反省、也无法加以改造的罪犯,通过执行死刑将其与社会之间进行彻底隔离。但日本的死刑在法律上(宪法)不承认是对犯罪的一种报复性惩罚(刑罚)。而中国的死刑虽然也是出于对于极端犯罪的预防和威慑,但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报复性的惩罚。也就是说,中国的死刑作为一种刑罚,通俗地说就是犯罪行为的对价惩罚。从法律层面也可以看出二个国家的国民性的不同。
与死刑不同,自杀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极端例子,如当今中国有官员的自杀、学生的自杀、有平民的自杀现象且有增长的趋势。原因之一是精神压力或者是生活压力而放弃生命,但本质上是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是一种心理枯竭的表现,所以是一种逃避,并不是超脱。表面上日本也是一样,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大于佛教,更看重现世的生活。但日本人受佛教的影响大于儒教,因此他们更看重来世,相信“往生”和“轮回”,其自杀率远远高于中国,不太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太珍惜别人的生命,对于死亡并不过于看重。这可能是源于武士道的观念,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往生。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即便是武士道,其中武士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因此也有阶级压迫的存在,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武士之间更多的是恃强斗气,更多地是看重自尊,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维持一种虚荣心而已。久而久之,自尊性(所谓武士的荣誉)胜过生命竟然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例如,当一个武士在斗败后,会切腹自杀。这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也是国民性的另一种区别。
正是由于国民性有所不同,所以在讨论许多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在逻辑思维中是否站着“同一律”要求的角度。当争论半天,发觉最终所争论的主题并不是同一个,那么就不会有结论。这也就是许多问题会越来越复杂的原因所在。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理解“愤青”是怎样的一种概念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621.html

更多阅读

Billy Meier 解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起源 (1990年) billymeier

前言曾经有一位日本人到过瑞士探访Billy Meier,回国后继续研究有关Billy Meier 的资料,但他从手上的资料发现了一些矛盾处,于是去信 Billy Meier 要求解释。Billy Meier 对此作出了十分详尽的解释。其中一个最吸引我的问答,是有关中国人

我与日本活佛酒井法师电视对谈:“一日一生”出智慧

我与日本活佛酒井法师电视对谈:“一日一生”出智慧孔健祥林的杏壇今天是九月一日,日本电视台和出版社合作拍摄《活佛酒井法师与孔子直系孙孔健谈人生哲学》节目,将在全国播放,并将编辑成书和DVD在日本发行。酒井雄哉是日本京都日叡山德

戴季陶与日本:负笈东瀛如何影响其人生观

撰文:张玉萍迄今为止,关于戴季陶少年时代教养的研究,未能受到充分重视。年轻的戴季陶在其感受性最强的人格形成期负笈东瀛,在生活和学习中,与日本人及日本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直接的接触。这些活动及史上最初的“留日热”现象,对戴季陶日本

声明:《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为网友闭上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