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新生态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道路特点有

发展高新生态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文/袁成达

摘要:今年元月,李克强视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时指出,解决好农业和粮食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结合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20纪8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试点示范遍布全国,成效显著。在实践中,生态农业不仅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形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环境友好型清洁产品的科学模式。在汲取现代生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市场需求定位、适度经营规模、生态品牌创建、发展绿色科技、培育生态文化和人力资源资本形成等六个方面,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设重点内容。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一种综合农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使农业的经济增长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同步。在生产中,生态农业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顺应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产品优质、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农业在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强。

(一)生态农业发展途径

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源远流长,稻田养鱼、桑基渔塘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兴盛不衰。其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全程贯穿了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通过不断吸纳科学最新成果和新的生产要素形成先进生产力,把绿色、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产出目标,满足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通过食物链(FoodChain)的加环和生态产业链的延长形成了“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种养”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良性循环增值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产加销贸的一体化;通过与传统农业结合运用,广泛使用免耕覆盖技术、立体种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或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等化学合成物质;尽可能地利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与生物能源;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等,开发利用的资源多,投资收益好,不但易于被农民接受,而且更适合中国农业生产条件多样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经济高效、技术简便、适应性强,注定了生态农业生机旺盛。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表现形式

生态农业不仅催发生态经济,更倡导生态文明。从自然生态条件出发,既要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又要立足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讲究“天人合一”、“道法

自然”、“崇尚自然”,利用绿化、净化、美化手段,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融为一体,不仅是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路径,而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环境就是形象,资源就是财富。凡是生态农业搞得好的地方,那里的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的是花草树木多、文明新风多、农民收入多的“三多”繁荣景象。因此,生态农业又是现代农村先进文化的代表。实践证明,以生态农业为切入点,实行生态清洁方式,将优美生态环境、

绿色生态经济、新颖的生态文化导入广大农村地区,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农业赋子了农民新的视野,它最终带给农民的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科学化模式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又面临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经营集约型的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无疑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模式选择。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适时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付诸行动。经过20多年发展,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已达到3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102个,省级试点示范县2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适应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各级各地都建立起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职责和任务。逐步形成的以农业环境保护机构为主的国家级、省级、县级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服务和监测网络,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据统计,首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在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前的1990-1993年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其国民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年增长分别低于全国同期水平3.2、1.1、1.4个百分点,而实施生态农业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长分别比前二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4.5和3.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同时,试点县资源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脱贫致富步伐加快。经过近五年建设,国家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等。生态农业建设节省了能源,保护了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还推动了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与趋势

当前,随着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对生产环境与居住环境改善的需求,都使农产品的优质安全问题、农业与农村的生态问题变的更加突出。既要满足人口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多样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物卫生全,恢复、维护生命支持系统,又要控制农业的污染、农村的脏乱环境,有效遏制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消除生态赤字,不断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这些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从发展的前景上分析,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营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需要对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

从经济学上分析,生态农业的最终产出无非是两类,一类是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一类是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服务。生态农业最终输出的产品种类很多,如粮、棉、油、肉、蛋、奶,等等。由于这些产品是在生态原理的指导下,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降低污染、减少化学物质施用、实行清洁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其产品基木符合具有特定市场标志又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要求,因此可以认为,生态农业既是这三类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平台,又是具备有地理特征、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的一种生态产业模式。当然,也可以依照市场需求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生态农业产品标准及其生产规程。从中间产品输出看,生态农业是一种科技、管理含量高的生态经济产业,需要形成系统配套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技术规程、应用模式及其区域型态,等等。从服务上分析,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地域内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季节性、周期性的景观生态,包括有海滨、内陆水域、旱地、岛屿、山地、丘陵、河谷、农田以及城郊等多种区域生态类型,蕴涵特定的美学、文化价值,这些生态农业的服务功能又可以开发为具有地理标志、经过认证、以观赏旅游为目的的服务产品。因此,生态农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当是多样化的,发挥其功效,必须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并具有市场标志和质量标准的系列化产品与服务,在生产和交换中通过不断积淀、拓展其内涵,开发品种花色,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

生态农业既然有向外部输出农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就必然涉及到投入产出关系,因此也就有一般生产意义上的经营规模问题,不仅如此,它同时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规模问题,

这是因为生态农业是占据一定空间、经过人类驯化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对平衡的景观生态,需要向系统投放物质,并经过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一个地域的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旅游服务规模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也就是要实现适度经营规模,在一定的技术、管理水平前提下,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配置与生产资源投放比例的增加,即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应当使其产量或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因此,必须针对性地研究生态农业的市场需求容量,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的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管理的流程、规程,从业人员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景观生态的美学价值的吸引力、影响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地方农耕历史文化的积淀,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特色加工及服务业的有机衔接,等等,通过综合分析,组装集成,才能选择出适合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度经营规模。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品牌创建

品牌是市场交换的产物。它是一类由质量标准、市场标志、具有知识产权并被消费者认同的产品组合,又是区分产品和(或)服务制造者的一种标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产品质量、信誊的象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产品的竞争已不仅仅停留在质量和价格层次上,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因此,从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来看,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同地区还应对地域、流域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供给功能(如粮食与水的供给)、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以及疾病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与养分循环等)和文化功能(如娱乐、精神、宗教以及其它非物质方面的效益)等,进行流程再造、功能组合和资源合理搭配,在不破坏原生态的基础上,强化生态设计和生态产业设计,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与技术调控手段相结合,把原生型生态与工艺型、艺术型生态紧密结合,形成多层级的食物链、产业链,建立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立体生态系统,

并创制出具有特色优势的地域品牌,努力提高生态农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在市场上的认知度,发挥其品牌效应,使生产者、消费者都能够从生态农业的综合功能中获益。

(四)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科技

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是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尤其是与绿色科技有关。那么,什么是绿色科技?从当前来看,它主要是指能够在生产经营中节约资源能源、促进生态资源循环、符合人体健康要求的科学设计、技术工艺、技术规程和技术装备的统称。一方面,生态农业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的扩大,而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的扩大又是以科技进步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态农业又需要投入一定量的现代科技物化产品,如肥料、饲料、农药、农膜、机械设备等。在生产中,畜禽规模饲养的粪便污染问题,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污染问题,饲料添加剂的毒副安全问题,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与卫生质量问题,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等等,不仅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污染、破坏,而且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通过大气、土壤、水等进入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最终沿食物链到达其最高营养级人体后富集,对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和系统造成极大地损害,造成致畸、致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生态农业的自身污染和农业的外源污染问题,消除化肥过量使用、饲料药物超标、农药残留及其有毒有害问题,处理外来生物入侵危害问题,实行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投入替代问题,以及推行清洁生产方式问题,加强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等等,都需要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因此,应着力开展生态农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集成,着眼于不同区域的资源开发、生态维护需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逐步建立起“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人文

按照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的定义,文化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是指通过丰富精神生活、发展认知、大脑思考、消遣娱乐,以及美学欣赏等方式,而使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非物质效用与收益,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美学方面,娱乐与生态旅游方面,精神与宗教方面,故土情,文化继承,以及激励、教育功能,等等。从历史的传承看,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的涵义是人文化成。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也就是说,文化源于农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一种依附小农耕作、以种养业为中心的生态文化。一方面,伴随着人们劳动技能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向自然资源开发纵深领域发展,人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随着各种生活用具的发明创造,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规则的形成,使人们逐渐养成了农耕社会的道德文明,由此产生的浓厚的人文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直接推动了经济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说,生态文化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缺少文化的生态农业是残缺的、不健全的。在许多地方,农耕文化被引入市场,不断涌现的“生态文化节”、“生态文化乡”成为当地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载体和卖点。而且,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必须强化相关的制度、设施建设,通过生态文化的积淀和生态文明的培育,使人们逐渐形成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爱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生态农业发展的人才体系

从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地获取效益和人类福利,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主要依靠生态系统资源转化效率的提高,而资源转化效率的提高,又有赖于系统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

及对生态技术的应用方式和经营管理技能。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不断调整生态农业的种群结构、营养结构和时空结构,需要进行生物组分的合理搭配,需要构建合理的食物链和产业链,力求消耗资源少、不污染环境,尽量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出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优美的景观生态,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所有这些都要求广大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生态知识、生产技术与经营手段。当前,许多地方农村有知识、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出外打工,留守当地经营生态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高,生态知识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相对不足,生态技术应用与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和增强生态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且开展区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建设新农村,从整体上纳入生态农业,都需要有巨大数量、有一定技能的人员从业、就业,因此,必须着重培养本土型的乡村人才,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吸引国内外人才参与生态农业的创新创业,营造区域资源、资金、技术和政策等要素组合优势,发挥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木在生态系统资源配置与使用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秀健康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环境优势,加快生态农业向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人文型产业发展。

三、我国生态农业新型的经营模式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的传统产业特色升级模式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组织模式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历史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进程为中国后发先至、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我国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在工业化之后兴起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不仅确保了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根本目标,而且推动各种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形态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促使传统农业组织形式、流通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升级,引发生态农业新的经营模式脱颖而出。

我国新兴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包括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基于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限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科学发展为主线”,是其基本特征。

有机农业,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之后出现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内蒙古清谷新禾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堪称典范。

有机农业要求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完全或基本上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要求按自然规律应用生态学原理来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并坚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农业生产体系的持续稳定。始建于2002年的内蒙古清谷新禾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如此。该公司在其前身内蒙古库伦旗北大荒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集种植、加工、内外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基础上,立足于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农产品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发展有机农业种植、开拓国内外市场,已建成集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内外贸易、项目研发、检测于一体的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有机农业的典范,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如今,“清谷新禾”公司总资产达1.2亿元,先后经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的种植基地52万亩,已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种11个、有机农产品品种15个,在中国有机食品行业中率先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在国内有机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名列前茅;“清谷新禾”是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并通过了美国FDA市场注册及植物油、大米等食品QS市场准入。主导产品为荞麦、果仁、杂粮杂豆、植物油、大米、饲料、蔬菜、食用菌等八大系列百余个品种,产品外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内销内蒙古及华北、东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集团公司下设通辽商贸公司、库伦公司、左中公司、兴安盟公司、韩国珠式会社五个子公司,欧洲、北美、香港、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六个办事处。

循环农业旨在培育生态循环产业链,有机农业是其必要构成。泸州发挥老窖产业优势,建设有机高粱酿酒原粮生产基地,打造出四川循环农业龙头企业----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白酒是地域资源性要求很强的生物发酵产业,自然生态环境对其影响极大。生态酿造、生物发酵作为白酒产业不可或缺的“硬科技”,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泸州老窖所在地,其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8°53′、东经105°26′,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和专家认定为“在地球同纬度上,只有沿长江两岸的泸州,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的蒸馏酒”。泸州老窖以其白酒产业优势提出“原粮基地建设规划”,在泸州市当地发展10万亩有机高粱基地,从酿酒源头,到生产过程,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将整个产业链纳入低碳发展与循环经济。

从2002年起,泸州老窖陆续在农村选点开展相关试点探索。在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国家农业部高粱原种基地等科研单位共同提供的管理与技术支持下,严格规范地监督和记录种源、播种、苗期栽培、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直到运输全过程,确保产出的糯红高粱无任何农药、化肥等侵入,保持“有机”特性、成为纯粹的绿色产品。从而取得了“无公害高粱基地”认证书,有机高粱、小麦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体系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等初步成果,“泸州糯红高粱”成为全国第一个高粱类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站在了行业前列。之后,泸州老窖与当地的江阳区政府联合成立了“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入股农业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项目种植基地,全部由农业公司负责生产经营。上半年种植红高粱,下半年种植油菜和蔬菜,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全部由公司提供。公司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后,返聘农户当“工人”,负责土地整理、锄草、施肥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现代产业发展资金、技术、用工等难题。高粱回收价格从一斤2元提高到一斤3元,既保障了泸州老窖对高粱需求的规模和质量,又促进农民每亩增收300—500元。加盟此项目的农业行政村,目前70%的村民已变身园区产业工人,45岁以下的可以到酒业集中区务工,45—60岁的可以在高粱农业园干活拿工资,多数农户都办起了农家乐,形成了“红粱为主,果蔬轮作、旅游激活的模式”。2009年人均收入5342元的永兴村,2011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600元。

  泸州老窖实施“原粮基地建设规划”,从一粒种到一滴酒,坚持施行“有机白酒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不仅使有机高粱原粮基地形成一条“高粱种植—--生猪养殖—--沼液还耕”的有机农业循环生态链,而且形成了一条“原料—--酿造—--残料—--饲养—--有机肥—--种植—--观光”的完整的有机生态链,并于2010年7月成功通过农业部的有机认证,从源头上保证了国窖1573的食用安全和有机食品特性,而国窖1573也成为中国白酒中唯一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浓香型白酒。而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成当地循环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了高粱种植的源头到加工到生态旅游三产联动。

  包括农家乐、观光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的休闲农业,在新兴特色农业产业中最为兴旺和普及,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和乡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一般以城郊的农林牧渔等原始农业资源为基础进行开发。对于缺乏可供开发原始农业资源的老工业城市,从当地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限制出发,选择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同样可以培育休闲农业。上海鲜花港可为一例。

  上海鲜花港北与上海航空港相邻,南与海港新城相接,将建设成为海港新城的功能配套区、上海世博会花卉园艺辐射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实践区,是一个面向全国、服务全国、以花农培训、花卉种植种苗出口为主的农业园区,是上海市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举措。上海鲜花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模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的郁金香花卉新品展示区,被农科专家称之为是一个为农民、市民服务的都市型农业经营新模式。占地面积28公顷的园区中,种植有300多品种、达320万株郁金香,在园艺种植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花期可延长至4月底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经过专业技术人员调试出的一整套适合我国各地区种植的新品种、新方式,能使花卉种植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让花卉企业和农民不出国门就能订购到每年种植所需的新品种。而近一个月的开花期又能让市民领略到五彩缤纷的郁金香那迷人的魅力,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春赏郁金香、夏赏荷、秋赏菊的旅游新景点。

  

(二)农业现代化的传统组织形式模式升级

当今世界上农民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类:一是“大农场主”体系和公司制企业,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荷兰的花卉公司等,这些跨国经营的公司大多起到龙头作用;二是半官方的产业局,如加拿大的小麦生产局,负责协调产销关系和生产布局;三是农民合作制组织,如日本的农协、我国台湾的农会、美国农场主协会等。

我国传统的“单干”模式,难以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和自然条件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初期出现的“公司+农户”组织形式,因为存在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公司”对“农户”缺乏硬性约束力使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等各种问题,显然也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于是,在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公司+基地(农业园区)+农户”、“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一些新的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公司+基地(农业园区)+农户”的组织模式。农业(或渔业、林业等)公司系产业化运作的主体,要求公司对基地(或园区)、对原材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农户进园区就必须服从公司管理。前述内蒙古清谷新禾,以公司为龙头开拓市场,产业协会为纽带,联合农牧民做基地,就是这一类组织模式的典范。以实力强大的农业(或渔业、林业等)公司为产业化运作主体组织生产、销售活动,是这一类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核心。以此为核心,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条件可以创造出类似的种种组织模式。

例如,以虾夷扇贝、海参、皱纹盘鲍、海胆、海螺等海珍品为主要产品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獐子岛集团,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虾夷扇贝原良种场和国内一流的海参、鲍鱼等海珍品育苗基地;地处世界公认的海珍品适宜生长地带——北纬39度,在渤海、黄海、东海拥有远离大陆56海里的国家一类清洁海域100余万亩,是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在大连、山东荣成等地建有6座水产精深加工基地,拥有中国最大的海胆和金枪鱼加工厂,年总加工能力超过2万吨。2004年以来,倡导并实践了“政府+银行+科研机构+公司+农户”的“五合一”合作模式,通过公司的资金、管理、技术、品牌输出,带领当地1万多名养殖业户共同致富,成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典范。目前獐子岛集团已经形成鲜活品、冻品、调理食品、即食产品等多个产品品系,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国内主要大中型城市,并远销美国、日本、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公司于2008年先后在美国和香港设立了子公司,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树立中国水产品的良好国际形象。

“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的组织模式。这是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历程中出现的一种比较独特的农业现代化组织模式。其独特性在于,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是大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以打造自身完整产业链为目的,并在其完成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新希望集团堪称典范。

新希望集团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农牧产业集群,打造了从种植(养殖)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集团向社会提供不可或缺的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并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企业。集团拥有企业超过420家,员工超过8万人,其中有近4万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2010年以来,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新希望集团已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东等省市逐步开展产业带动的帮扶工作,联系和帮扶82个村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建设原料种植和畜禽养殖基地4.6万亩,辐射带动的基地共300万亩、农户近300万户,使所在地农村农民年平均增收700元以上,同时带动超过450万农民走上致富道路。新希望还将建设3500个富农信息站,以及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管理系统,为农户和经销商提供农业产业链全过程管理、市场供求、科技资讯、农产品交易等综合信息服务。2012年底,集团注册资本8亿元,总资产超过400亿元(其中农牧业占72%),集团资信评等级为AAA级,已连续8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之一(2012年列第12位)。

泸州发挥老窖产业优势,建设有机高粱酿酒原粮生产基地,打造四川循环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现代化重大举措,从农业现代化之传统组织形式升级的角度看,亦属“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的组织模式。在泸州老窖实施“原粮基地建设规划”打造“原料—--酿造—--残料—--饲养—--有机肥—--种植—--观光”完整有机生态链的同时,泸州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提出依托泸州老窖打造“名酒”、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名园”、依托泸州老窖现代农业开发区打造“名村”的“名酒名园名村”项目。2011年2月,《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复,“名酒名园名村”成为泸州市唯一由省政府立项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目前,泸州老窖在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等8个乡镇建立了万亩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生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两个有机高粱生产示范园区和五个核心示范点,正在建设中的“四川省泸州老窖集团现代农业开发区”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覆盖黄舣、弥陀、分水岭3个乡镇共27个行政村。示范区实施“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酿酒专用高粱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及基地建设”项目,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项目完成后,示范区将建立高粱三系杂交种和常规良种繁殖基地4000亩、酿酒优质高粱种植示范基地1.2万亩,直接带动全市70万亩高粱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省200万亩高粱基地发展。在项目区内,农民一般都有“土地保底租金+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分红+园区打工收入”三份收入,完全可以支撑一家人快乐生活,有条件的还可以办农家乐搞旅游。聚居点水、电、气三通,超市、卫生站、幼儿园一应俱全;充分尊重农民的居住习惯,推广一楼一底民居建设。愿意搬到聚居点的,政府给予补助;不愿意搬到聚居点的,政府引导进行风貌整治;总之,农民满意就好,聚居、散居两相宜。

其他如“品牌+标准+规模”的经营模式、“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等等,。

(三)农业现代化的传统流通体系模式升级

建立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可以进一步在传统农业中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可以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竞争优势。现代农业流通的主要形态包括以下几种:①以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快速通道;②切合现代消费习惯的农产品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兴流通渠道;③以电子交易为核心的大宗农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并与国外大型农产品期货市场接轨,实现交易信息的国际化。这些现代农业流通业态的发展已经愈益成熟,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农业流通体系中综合性大型批发和物流企业的典范,是农产品流通领域首家通过国际ISO9001:2000质量认证企业。公司始终坚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构筑全国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拍卖、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个交易平台,向生产、零售领域两头延伸,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的专业化、产业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开创了“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布吉模式”,首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之先河。

公司自1989年成立以来,以资本运营和管理创新为主要手段,通过收购、兼并业务关联度强、资产质量高、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延长了农产品流通的链条;从最初517万元的注册资本发展成为总资产65.9亿元、净资产约35.7亿元的上市公司。近几年公司连续五次入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公司以投资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业务,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批发、拍卖、直销、连锁零售经营、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及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基本形成了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产业体系和流通模式。

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国家级中心批发市场。布吉批发市场在多年发展中探索并充分发挥其物资集散、价格生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商品促销、服务引导、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构建了“公司+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汇集了全国及世界各地7000多种农产品,其中名、优、特、新农产品700多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批市场。所经营的蔬菜、水果、粮油和土特产品分别占深圳市民消费量的85%、90%、40%和65%以上,不但满足了深圳700万居民的生活所需,而且还辐射到整个华南地区(包括港澳台)乃至全国,并与东南亚、南非及欧美等市场建立了频繁的贸易往来。近年来,公司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先后投资控股了深圳福田、南昌、上海、广西柳州、山东寿光、合肥、西安、北京、成都、长沙、惠州等地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初步形成了覆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渤海湾三角区、西北、中南和大西南地区的全国性批发市场体系。

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则是我国农业流通体系中专业化批发和物流企业的典范。公司所在地呈贡县斗南镇临滇池东岸,享有“金斗南”之称。这里地理环境优美,全年平均温度15.1℃,年降雨量886.9MM,农业条件十分优越。斗南距昆明市18公里,距南昆线货运组装站也仅5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捷。公司所属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占地74亩,于1998年8月动工兴建时,当地农民种植花卉在农贸市场销售已小有规模。集产﹑供﹑销一体的花卉交易批发市场经十多年发展,拥有种植鲜切花基地6000余亩,已建成了功能齐全的综合鲜切花交易大厅、玫瑰交易厅、车花交易厅、精品花交易区等专业交易平台;公司实施的“斗南花卉”品牌战略大见成效,与农户、基地、花商共同组建的花卉产品合作组织,以统一的品牌、统一的包装、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运输、统一的特许专营来规范“斗南花卉”外销形象,据此做强做大“斗南花卉”。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已成为“全国定点花卉市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公司专有的“斗南”花卉注册商标,为我国第一个花卉类“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现每天约有20000余人次进场交易,日均上市鲜切花上百个大类,1000多个品种,500--1500万枝鲜花;交易量(额)由1998年的4.1亿枝(3.11亿元)发展到2011年50.4亿枝(36.7亿元),交易量年均增长速度20%以上。日现金量1000万元左右,旺季达2000万元。每天约有300-500吨鲜花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运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斗南花卉市场,连续17年,在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额等五个方面稳居全国第一。已成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周边省份的花卉、亚洲及南太平洋等地十余个国家的花卉入场交易。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出口46个国家和地区。借助“斗南”花卉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优势地位,斗南花卉已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晴雨表”。

斗南花卉市场的持续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围绕斗南花卉市场,已形成了上千家花卉企业相关产业集群(包括包装、农资、农药、籽种等),延伸了花卉产业链;6000多位花卉经纪人,从事花卉经营、资材、籽种、花艺、包装、餐饮、房屋租赁等行业,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直接、间接带动了云南省近20余万花农走向致富的道路,并解决了4000余下岗职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来自斗南镇政府的数据表明,在全镇常住农业人口中,已经有超过85%的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鲜花生产,而全镇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90%被用于鲜花种植。

发展高新生态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道路特点有

我国农业流通体系中以电子交易为核心的大宗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企业,首推海南农垦改制组建的中橡电子交易市场公司。组建后的中橡公司,以中国的广阔市场和东南亚丰富的橡胶资源为基础,创建一个集信息、商流、物流、资金流为一体的覆盖中国乃至东南亚国家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以此实现两个跨越:一是国际化跨越,把东南亚的进口橡胶基本纳入网上销售;二是规模化跨越,从过去的橡胶单一品种销售拓展到尝试将大豆、白糖、棉花等纳入电子交易,发展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较大规模的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

中橡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打造资本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的网络交易市场,成为权威的定价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经过9年的稳定运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电子交易平台,累计销售橡胶285万吨;成交金额达399亿元,交易量占全国总量的70%,占国内需求的25%。中橡市场是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十五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企业;国家八部委评出的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首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服务示范企业。由中橡市场承建的国家级项目“中国—东盟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和“海南农产品公共商务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完成验收。

  

(四)农业现代化的传统服务体系模式升级

传统农业服务体系的升级,主要包括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资连锁经营、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农业保险等方面,不仅可以辅助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政府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着力点。在传统农业服务体系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包括专业协会,又包括专业合作社)是主要的载体。

代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成立的合作组织以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主,主要从事技术交流和推广活动。会员与合作组织的关系呈“松散型”,一旦会员掌握所需技术,组织往往自散。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末期。农民合作组织由技术合作型向技术经济合作型升级,除了从事技术合作之外,还为会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农产品贮藏及运输等项服务。有些合作组织或者自办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或者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第三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合作组织的覆盖面扩大,整合了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给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农民发展产业、搞活经济、致富增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了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形成。总体来看,分散生产的农民是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组织起来”了,但合作起点低、合作的事业还不发达,缺乏强有力的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是普遍现象,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

在农业生产越来越市场化、农民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前提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升级农业服务体系,直接代表农民利益充当农民和市场的中介,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中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交易效率,进而推动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源于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地域分散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具有灵活性、多样化、可过渡性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特殊要求。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坚持一个改革成本最小、农民进入市场最快、给农民带来收益最大的组织发展思路。因此,应当有效利用农村现存组织资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要考虑生产力水平、农产品特性、生产的集群特点等影响因素,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地发展。

农村作为中国社会数千年形成的单位基础,凝聚着无比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现行的农村基本制度模式亦包含其中,形成了一种颇有特色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这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巨大财富。在“十八大”新的历史起点上展开的新型城镇化,因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绝对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保持中国现行的农村基本制度模式,则成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持现行农村制度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农村,核心是农业现代化。因此,要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极大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情况下,发展与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相关的产业,进行商业、乡镇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农村艺术等的开发和利用,吸纳农村相关剩余劳动力;同时,极大地发挥各地区的本土特色,强化区域文化概念,开发特色经济项目,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并致力于合作组织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的増强,以拉动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升级,使之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基于特定区域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限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科学发展为主线”,既是我国新兴特色农业产业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又是农业现代化对传统组织形式升级、传统流通体系升级、传统服务体系升级的客观要求,其综合指向于生态农业新的经营模式的形成。例如四川省泸州市首创的“名酒名园名村”建设模式,能够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一二三产业联动的新农村建设新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一种生态农业新的经营模式。

在新一届中央的农村政策指导下,广袤的中国各地域的生态农业,正在形成各式各样的创新型的经营模式,必将有力推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稳步前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580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特色的睡眠——睡子午觉 睡完午觉浑身无力

 中国特色的睡眠——睡子午觉— ——什么是子午觉?  子午觉就是晚上在子时(23~1点)睡觉,白天在11~13点午休。? ? 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深圳营养师认为“阳气尽则卧”,这个时刻休息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质量也

中国特色的排比句! 中国特色的译文读者

中国特色的排比句!1、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2、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3、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5、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

中国特色的选举,香港人要懂 香港人懂普通话吗

中国特色的选举,香港人要懂2014年09月12日香港政改直选特首怎么会搞得满城风雨?香港政改是指香港全民直选行政长官,全国人大规定要由1200人的选举委员会之中半数提名候选人,“泛民主派议员”争取1/5选举委员会提名的“低门槛”;中央不

长城·长征:中国特色的象征

长城·长征:中国特色的象征丁三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与他人的主要特征。就像人一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也叫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特色是由其历史、经济、政治

360随身WiFi:中国特色的小白应用

     在学生宿舍里,你是否渴望躺在床上用手机或Pad上网看视频却舍不得巨额的电话费?在办公室里面,你是否想用移动设备上网却无法接入公司的网络?在旅行中的酒店里,你是否因为酒店不提供免费WiFi而心情不爽?在自己家中,你是否因为不会设

声明:《发展高新生态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农业现代化道路特点有》为网友梦想永遠在騷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