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轴四馆”世界城市日 魔兽世界城市传送卷轴

----------2014年起每年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6日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世界城市日

世界城市日,出自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布的《上海宣言》中的倡议。倡议表示,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理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和奋斗。

  “世界城市日”从倡议到现实,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流程。首先要由中国政府、通常是经由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以书面形式提出设立“世界城市日”的要求,文件中要详尽解释此举的初衷和目的。此提议经联合国大会委员会批准后,方能列入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议程,由有关各方进行谈判和讨论,最终只有联合国大会通过同意决议,“世界城市日”才能正式设立。

意义

参与《上海宣言》草案起草工作的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倡议将世博会闭幕日定位世界城市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提议。”在全球已经进入城市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将是今后世界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世界城市日得以确立,今后人们就可以以此为载体,深入讨论关于城市和城市化的重大问题,增加城市的美好,减少城市的问题和丑陋,不断探索城市发展的最佳规模和路径。

倡议的提出

在2010年10月31日下午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先生宣读《上海宣言》。

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中国成功推动联合国设立“世界城市日”2013年12月07日 06:39:24来源:新华网新华网联合国12月6日电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6日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获得了联合国全体会员国的支持。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第一次以人类城市生活为主题,巩固和分享国际社会在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全面展示并深度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时,联合国、国际展览局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共同发表《上海宣言》,倡议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3年多来,在中国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展览局全体大会、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先后建议设立“世界城市日”,联大二委最终做出正式决定。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景。“世界城市日”的设立将大大提升国际社会对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促进各国携手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发展时期。设立“世界城市日”同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也是中国对促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首届“世界城市日”标志图案在沪发布


人民网上海9月29日电今天上午,首届“世界城市日”标志图案(LOGO)在沪发布,同时,上海作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的主场城市,还在人民广场地铁站举行了“世界城市日”的倒计时牌启动仪式,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主任汤志平、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总裁俞光耀等出席了仪式。


据介绍,首届“世界城市日”的LOGO由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精心设计,分两个部分:左上方是“世界城市日”的英文全称,右上方的图案以三幢建筑寓意城市,以三口之家代表生活在城市里的广大居民,建筑周围点缀着青草,象征着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图案下方用英文标注了“世界城市日”的日期,即为每年的10月31日,LOGO下方还用中英双语记录了“世界城市日”的宗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也传承了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表达了“世界城市日”和“上海世博会”之间的传承关系。整个标识以联合国的蓝色为主基调,设计图文并茂,体现了国际理念与中国元素的有机结合。

“世界城市日”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和上海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10月31日是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与会者共同倡议将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使得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及实践得以永续。后经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国人居署同意,上海成为首个“世界城市日”的主场城市。首届“世界城市日”的年度主题是“城市转型与发展”。(张西美朵)

相关活动:

世界城市日—网上签到活动

为了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提高首个“世界城市日”的社会关注度,“世界城市日”组委会将于2014年9月29日(倒计时1个月)正式推出“首届城市日,签到赢大礼”的网上签到活动。只要进入活动官方网站www.world-cities-day.org,点击“我要签到”,并按照既定格式,填写您的个人信息,并且说出您对城市的愿望货祝福,同时,上传一张您与城市地标的合影,或者将有着自己城市行走公里数记录的截图我,即有机会获得丰厚礼品!您上传的照片将有机会通过电子签民墙形式在10月31日庆典活动当日滚动播出!此外,还有机会被邀请到庆典活动现场和我们一起共同见证首个“世界城市日”的诞生!
--------------

-----------------------上海“世界城市日”主题文化列车正式发车 2014-10-2418:17:41新华网上海10月24日电(记者 叶健)24日,在上海“世界城市日”开始前夕,以“首届世界城市日”为主题的地铁文化列车在地铁8号线正式上线运营。据了解,文化列车将开行至今年年底。

“世界城市日”的倡议来自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它是联合国认可的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推动下设立的国际日。

主题文化列车由首届世界城市日主办单位联合申通集团创意设立,通过独特的车厢装饰展示首届世界城市日。主题文化列车突进杨浦中原居住区、人民广场、中华艺术宫、闵行区浦江镇居住区等车展,串起了乘客对于“上海世博会”的美好回忆,也让乘客再次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

“世界城市日与上海世博会”图片展全球举行

在首个“世界城市日”即将到来之际,《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世界城市日”与上海世博会》图片展在全球18家图书馆陆续举行,向全球推介“世界城市日”。本次展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上海图书馆联合海外友好图书馆共同主办。

10月21日揭幕展出的斯洛伐克国立科学图书馆,是18家海外图书馆中最早举办本次展览的一家。塞尔维亚“东方之家”协会、波兰滨海省格但斯克公共图书馆也于10月22日、24日相继开幕。此外,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图书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以色列海法大学图书馆、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安德烈·沙古纳”大学图书馆、毛里求斯国家图书馆、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格林威尔·玛通笱”社区图书馆、希腊雅典S.Avgoulea-Linardatou学校和上海图书馆等十多家图书馆都将在10月31日前后启动展览。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当年10月31日闭幕后,由中国政府、国际展览局(BIE)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倡议,联合国大会于2013年底决议通过,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立为“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是为了让全球各个城市借助这一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促进全球城市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是“城市的转型与发展”。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然而,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理想,最终将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世博中国馆)大中华的屋顶“一轴四馆”大中华的屋顶“一轴四馆”上海世博中国馆

世博中国馆:大中华的屋顶(组图)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展馆可经受强震考验
中国国家馆预约券实行新规,预约券半小时为一个单位,每天只发放5万张。

《何镜堂建筑创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核心提示:承载着“百年中国梦”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无疑被赋予了重大的历史意义。用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的话说:“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某种意义上,我们将国家馆建筑视作中国推出的‘第一件展品’。”它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气度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设计实施这“第一件展品”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何镜堂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建筑人生》和《何镜堂建筑创作》三本书,为读者详细介绍中国馆的来龙去脉和何镜堂院士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他的学术人生。在新书发布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年过古稀仍精力旺盛、被同事和学生戏称为“空中飞人”———2008年一年里,乘机120多次,而去年一年更是达到了130多次的当代建筑学泰斗,请他为我们聊他的作品,他的理想,他的人生……
-------------------------------







1: “中国馆”背后的故事 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2007年4月25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招标范围限定为“全球华人”,招标公告在近年来罕见地仅用中文一种语言。据说,这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的标志性建筑几乎成了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从鸟巢、水立方到央视的新办公大楼,中国建筑界“很受伤”。这一次,决策部门认为,作为东道国的场馆,应该由已经成熟起来的中国建筑师来设计。

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标,由何镜堂和他的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团队设计的“中国器”方案脱颖而出,夺得了榜首。最后,中国馆最终的设计方案由建筑专家、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经过多次会议研究,确定国家馆以华工“中国器”为主,地方馆以清华“叠篆”为基础。于是,由何镜堂任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共同组成建筑设计施工团队开始了国家馆的建筑施工。
集简约、节能、传统、现代等风格于一身的中国馆,在2010年2月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有人说,它像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总之,“很中国”,可是谁也说不出它具体像什么!这正是何镜堂最得意的地方:它既不抽象也不具象;留有想象的余地,却又满载着中国元素!这座经过整合设计,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以高13米的地方馆作为底座,国家馆被托起高达70米,收获了世人无数惊艳眼光、屹立在黄浦江畔的巨型建筑,“如托天耸立的巨鼎,稳健张扬”,被重新命名为“东方之冠”。

差点落选的方案
中国建筑师以巨大的热情响应了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邀请。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欧美等地的华人建筑设计师纷纷提交了他们的方案,“大陆有名望的建筑师设计团队差不多到齐了”,单清华大学就送交了十几个方案。组委会原先估计能收一两百件方案就很不错了,没料到,最后却一共收到344份。
三百多个方案,无法全部细看。专家评标现场,工作人员从每个方案中选择一张图,制作成图片,每张图显示5分钟时间,循环播放,由评委打分。经过一轮轮“海选”,当344个方案剩下20个,华工的方案出局了。“也许,华工的方案在进50的时候就出局了。”何镜堂说。但是,就在到20进8的时候,评委们发现问题了:剩下的这些方案中能让人眼前一亮且有实施潜力的很少。进而他们意识到,海选时仅凭几张照片定夺,并不能展示一个方案的全景,于是回头对淘汰掉的方案重新甄别。评委之一的程泰宁院士发现了“中国器”。
方案的构思通过“中国器”来整合中国元素,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气质,展现中华之“魂”。设计可总结成中国器、经纬网格、福荫空间、中国舞台、时代精神、和谐六个构思意象。中国器在一片浅水的映衬下立于黄浦江畔,雍容而华美。

华工“中国器”方案就此“复活”,其浓郁的中国味和别致的造型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从此一路高歌,以最高票顺利进入前8。
2007年8月30日第二轮方案评选正式进行。
陈述阶段很关键。因为年事已高,何镜堂很少亲自陈述,这些年,他亲自陈述的就只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等有限的几个重要项目。可是这次何镜堂决定再一次出马,迎接挑战。
陈述时间总共是20分钟,因为前面有一个15分钟的PPT,所以只剩下5分钟。5分钟里要表达清楚设计理念且有震撼性的效果,并非易事。之前一天中午,和团队的几个年轻人吃完饭,何镜堂写了份稿子,念给大家听。几个年轻人觉得还不够有感染力,而且建议他脱稿讲。晚上回到宾馆,何镜堂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并讲给大家听,“感觉好了些。”大家给他肯定,提出一些建议。一个晚上,他不断修改……他精神抖擞地站在评委会面前陈述完他的设计理念后,回到住处,何镜堂近乎虚脱。
不久,消息传来,最后决出的“三强”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中国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与上海建筑设计院合作的“叠篆”(外观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投票结果:“中国器”和“叠篆”均为10票。“龙”方案外观呈龙形,太过具象,后来被放弃了。而“中国器”的中国韵味和富有标志性的外形,使它成为入选大热。
正当大家欢欣雀跃,准备到餐厅庆功的时候,何镜堂却听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有人提出“中国器”结构、技术较为复杂,而工期又很紧张,最终实施方案可能另择。仿佛兜头一瓢冷水,大家傻眼了。之后,何镜堂争取机会向有关方面直陈自己的意见:“中国器”在建造方面并不是很难完成,其结构简单,受力均匀,符合结构原理。另外,针对交通、消防等问题设计团队都有较周密的考虑。“甲方”———组委会最后采纳了他们的方案。一波三折,中国馆的艰难诞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期望。

2:大器晚成的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它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它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最前沿,是与生活最贴近的艺术。“建筑师应该是最懂得生活的人”,这是何镜堂的恩师夏昌世告诉他的。因此,建筑师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
贵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品而且是可以传世的作品无数、桃李满天下的何镜堂,其实,是一位亲切温雅坦荡的长者。能够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种人生,放到哪里,评价都会是“幸运”两个字!可是,对于这位出生于东莞、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何院士来说,这种幸运却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学建筑就是学做人。”
他向记者描述了他的人生“曲折”:研究生毕业,正是要开展事业的时候,却遇到了“文革”。为了一家团聚,在1973年,他调到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而这里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厂房,工艺及结构设计才是主要专业,很难进行建筑创作,处处掣肘。大好年华就这样白白流失!上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国家,正需要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师发挥作用的时候。而这时,人到中年的何镜堂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像梁思成那样,选择从此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呢,还是像大多数设计院的总建筑师那样,选择“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呢?无论前面哪一种选择,都不能完全发挥他自己的长处。
他决定独辟蹊径走两者结合的路。从事建筑创作是自己一辈子都不更改的意愿,为了能尽快地提高设计水平,应该找一个既能从事建筑设计又能从事建筑研究的工作平台。正好,母校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向他伸出了橄榄枝。1983年5月,毅然举家南迁,回到广东老家来。这时的何镜堂已经45岁了。

45岁,才真正开始他的事业之路。之前不断积累的学术素养、建筑实践经验在这时找到了出口,喷薄而出。
深圳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世博会中国馆、汶川地震纪念园……要是你有耐心,这一串名单还可以继续列下去。这也是何镜堂目前的“成绩单”。“世博中国馆是不是您职业生涯的收山之作?”“哦,不!”面对记者的疑问,70多岁的何镜堂毫不迟疑地否定了这个想法。其实,这上面列的很多作品,就是在何院士的团队成功“攻下”世博中国馆以后的手笔。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器晚成的何镜堂院士,现在才刚刚进入他事业的“青春期”。

3:崛起的“岭南建筑学派”“岭南派建筑”
随着何镜堂院士和他带领的团队在各项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上频频胜出,建筑学界一片惊呼“岭南建筑学派”正在崛起。“岭南建筑学派”脱胎于“岭南派建筑”。
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夏昌世先生是岭南派建筑的奠基人。他开创了适应地方气候的建筑新技术,并赋予建筑具有园林精神的自由空间。夏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起带领南方建筑师实现了岭南建筑的重要转变,奠定了岭南精神的风骨。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
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1989年建筑评论家艾定增在其论文《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中指出:“岭南建筑学派在地域上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桂林、南宁、汕头、深圳、珠海、湛江和海口等地的近代建筑主流,在时间上指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建筑新风格的发展与成熟,其中也包括大大滞后了的理论。”他还指出:“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音乐和岭南绘画具有同步性,是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政治革新运动相呼应的。而‘两广’人的近代生活方式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它产生的根基。它的发展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洋人带来的洋建筑的输入。接着是由侨乡开始的土洋结合、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也有园林庭园的大量出现)。再就是中外建筑师有意识地将中西建筑糅合在一起(其中有强调民族形式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原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等等,有强调西方形式的而且数量较多)。最近40年则是和西方融合、古为今用的初步成熟期。”

从形到神的提炼,奠定“岭南建筑学派”的基础
如果说“岭南派建筑”主要分布于岭南,与“京派”“海派”的区别主要是在于形体而不是精神。那么,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何镜堂这一辈的作品已经打破了这种地域上的区隔,而且,用他的“两观三性”理论大大拓展了“岭南派建筑”的精神内核,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流派。
在《何镜堂建筑创作》这本书中有一篇何镜堂亲自撰写的文章《我的建筑人生》阐述了他的创作思想:
“1996年初,我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我的创作思想。2000年中,我在中国工程院学术会上作了《建筑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学术报告。后来我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我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学术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多次在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交流。近十年,正是我从事建筑创作最活跃的年代,我以‘两观三性’为指导,从事大量的建筑创作,通过创作实践使我的创作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每次设计定位,我都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为指引,从分析项目的地域、环境入手,挖掘不同项目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形地貌特色,并与现代科学技术和表达手段相结合,寻求不同项目所需表达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项目的创新定位和构思要点,再深化设计。”
世博中国馆也是何镜堂实践他这一创作理念的成功范例。这座建筑的设计,正是围绕着何镜堂一开始给它的定位“中国特色,时代精神”来破题的。这以后,才有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才有了节能、环保、经济、绿色等等子概念的出现。
-----------------------------------------------

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世博中国馆设计始末(图)

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而且,既有评论说它雄浑威仪,体现了国家气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太过庄严,有损亲和。

但不管人们如何议论,这座层叠出挑的红色倒锥形建筑已然耸立在上海浦江东岸,古朴大气,静静地期待着绽放的一刻。在设计者看来,它不仅仅是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也不仅仅是一座能引来世人关注的建筑。它更像一个在国家重大建筑上发言、亮相的机会,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集体展示。在西方建筑师独领风骚的今天,这样的机会尤为难得、尤为可贵。

中国建筑师的机会

站在上海浦东世博集团大楼(现为世博局办公楼)楼顶,朝黄浦江方向望去,何镜堂心里很不平静。

天气晴好,视野极佳,何镜堂能够清楚地看到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有两块空地,一大一小,隔江相望。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建设规划,那里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对纵揽两岸的园区规划赞赏不已,他深信,这片总面积达到5.2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足以让建筑设计师们大展拳脚。不过,兴奋之余,何镜堂也有一丝忧虑。规划区内,平整土地才刚开始,大片的老厂房、居民楼尚未拆除,十几辆推土机在高低不平的荒头滩地上往来奔忙。当时已是2007年4月,距上海世博会召开仅剩下三年多的时间,规划面积如此之大,能否如期完工?跟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镜堂,确实有点犯嘀咕。而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拿出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年近七旬的何镜堂就是为此从广州赶到了上海,与近百位国内同行一起,参加由建设部、世博集团和中国建设学会三方举办的中国馆设计招标会。

时任世博集团世博项目部副总经理的施建培对那段忙忙碌碌的岁月记忆犹新。“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规划,初步确定了一轴(世博轴)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作为永久性建筑。到2006年底,中国馆的各项规划指标都已确定下来。”在规划书里,中国馆分成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承担国家层面的展示任务,将作为永久陈列;地区馆将为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展区,世博会后辟为商业展览中心。

与此同时,世博集团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创意——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直至今天,接受记者采访的建筑界人士依然对当初这个打破常规的做法称道不已。要知道,中国近几年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大多由国外的建筑设计师主揽。中国人即便参与,也只能以联合设计者的身份出现。其中况味,建筑界内部感触最深。所以,中国馆设计征集方案一传开,中国建筑界立刻还以最积极而热忱的响应。发布会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位,建筑界有影响的人物悉数到场。

发布会结束后,与会人员都被请上楼顶,世博园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指着浦江两岸的园区预留地,向大家描绘了3年后的景象。何镜堂特意朝紧邻黄浦江、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地方多看了几眼,按照吴志强的说法,那里正是中国馆的所在地。而在当时,那里还有一座4层高的楼房尚未拆完,是上钢三厂的老厂房。

作为建筑学院士,何镜堂被大家推举出来,在会场上表了个态:“对中国建筑界而言,这是个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何镜堂深知这份责任的重量。中国馆第一次出现在世博会上,是在1876年的费城。与其叫“馆”,不过是800多平方米的一处展区而已,展区前面设置有木质牌楼,上书“大清国”字样。此后,简化的传统建筑式样一直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主流,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但中国馆始终被当成一项展示工程,大多由展览设计师操刀主理。这一回则不同,中国馆真正被视作一座建筑,将由建筑设计师主持。历史上不乏超乎想象、影响深远的世博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球馆、西雅图的太空针塔等等。在中国本土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将以何种姿态亮相?意义显然超出了建筑本身。

何镜堂也知道,上海方面的决定冒了不小的风险。这些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接受乃至欣赏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直接邀请知名国外建筑师来设计似乎把握大些、风险小些,但历史决定为中国建筑师留下机会。有鉴于此,何镜堂下决心搞出点名堂。

344件作品装了两卡车

广州,五山路附近一处别致的工作室里,灯光常常彻夜不息。何镜堂率领的团队正全力以赴。碰头会每隔几天开一次,大家畅所欲言。人人都同意应当设计一座有中国味道的建筑,却从未达成任何统一的意见。中国文化悠久博大,可供选择的意向实在太多,戏剧、书法、绘画、器皿、园林、四合院……但拿出任何一件似乎也无法代表中国。一个月时间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飞逝而过,眼瞅着离招标截止日期只剩了三个星期。何镜堂不得不将团队成员一分为三,人少了,争议自然少些,可以迅速着手。

“别的馆限高24米,而中国馆可以做到60米,拿到规划书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利用这个高度。”倪阳说。所以,他让四根方形立柱架起一个平面空间,相邻的两根立柱之间仿佛一扇橱窗,契合“展示”之意,取名“四面橱窗”。倪阳至今保存着这一稿的设计草图,记者怎么看怎么觉着,它的造型很像家里常见的四腿小方凳。设计要求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一层平面空间显然达不到要求,倪阳又在顶部继续加了几层。展陈面积倒是上去了,可变成了“大脑袋”、“小短腿”的造型,显得头重脚轻,美感顿失。为了平衡,也不知谁出的主意,大伙把顶部“削”成倒锥形,使外沿出挑,后来又增加了具有层叠搭接感的木构架作为外立面装饰。颜色是一早就确定下来的红色,大家毫无异议。

倪阳左看右看,觉得挺满意。“架空升起,有种昂扬振奋的精神,层层出挑,显得强劲有力。”至于设计出来的造型到底像什么,倪阳倒没多想:“当时反倒是在追求一种不确定感,不想把它定义成某种东西。”为了强化这种含蓄、隐约的现代气质,倪阳又在建筑之外设计了一个水幕立面,仿佛一个半透明的盒子包裹

着一枚精巧的红色芯核。不过最后这一笔差点使这个设计与中国馆失之交臂。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大伙忙忙叨叨地建好三维模型、做好效果图和设计文本,赶在截稿之前,送到了上海世博集团负责招标的办公室。那阵子,招标办公室忙得不可开交,工作人员接听了近千个电话,接待了几百名访客,都是来咨询的。全球华人设计招标,尽管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却换来无数热情的参与和支持。从年近九旬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学童都送来了自己的作品,有位上门送稿的老人,特意穿了一身唐装,以表心情。全国各大建筑设计学院、研究院、规模较大的设计公司当时几乎都在忙这一件事,热情颇高。

6月15日,截稿前最后一天。一大早,交稿队伍就在办公室外排起了长龙,有人捧着设计文本,有人搬着建筑模型。办公室的门直到夜里12点才关上,一天之内总共收到270多份设计方案,厚厚的文本堆了几十米高。办公室原先估计能有一两百件就很不错了,最后一共收了344份,分别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欧美等国。点一点,大陆有名望的建筑师设计团队差不多到齐了,单清华大学就送交了十几个方案。

第二天一早,两辆大卡车载着344件设计作品从浦东运往浦西的评审现场,当天是个周六,但全公司的人都跑来帮忙。344件作品被小心翼翼地卸下、摊开,热热闹闹地铺满了一间会议大厅。大家仔细拆封、登记,为每件作品编号,以保证盲选。不过,把这堆满一地的文本、模型都拿到评审会上显然不可行,工作人员于是想出个便捷的法子。大家对每件作品的设计图进行了翻拍,做成幻灯,这样就方便了评审。大厅一旁,上海市公证人员见证了整个过程。

即将展开的评审一共三轮。头一轮是从344件作品中选出20件,第二轮再从20件中选出8件,最后一轮再从8件中推举3件,供有关部门抉择。

落选设计捡回来

程泰宁老先生成为头一轮评委中唯一一位两院院士,其实很偶然。出于回避的考虑,建筑界多位院士都无法担任首轮评审的评委。程泰宁原本也打算参与投标,却在召集团队开会的头两天突然病倒,住院两周,无奈错过了机会。“没准儿是老天准备把另外一项任务交给我。”老人半开玩笑地聊起了话题。

第一轮评审同样循序渐进,从344件选出100件,再选出50件,最后剩下20件。一件件设计作品在投影幕上依次闪现,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评委们面前摆着选票,看到欣赏的作品,就在与之相应的编号下打钩。因为一时有事抽不开身,等程泰宁赶到评审现场时,作品已经被删掉了294件,老人只参与了前20名的投票。

说句实在话,票是投了,前20名也选出来了,但程泰宁总觉得欠点什么,他隐约觉着找不到一个特别鲜亮、特别有意思的设计来。带着心底的一丝遗憾,10天之后,程泰宁又参加了第二轮评审会。因为许多单位和个人的作品在首轮中被淘汰,评委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第二轮的评委换了一大半,其中好几位都有院士头衔。这一轮将从20件作品中选出8个。

由于作品数量大幅减少,第二轮的评审更加审慎、细致。20个候选方案的设计图被贴在靠墙展板上,一溜儿排开。这轮评审也给了评委们充分品评、讨论、交换意见的时间。每个人都明白这轮评选草率不得,选出来的8个方案将被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更何况,8个方案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有的简洁大方、功能布局合理;有的线条优美、现代感强;有的取材于中国山水,有的借鉴了传统的如意结,还有的从树叶漂浮于水面上获得了灵感,不认真看看、仔细想想还真难以决断和选择。讨论开始之前,评委们大多在翻看20件作品的设计文本,也有人在展板前面走过来、踱过去,每张图纸都得瞧上半天。心急的,已经三三两两地在小范围内议论起来。

程泰宁却有点特立独行。“因为我参加过上一轮的评审,对这些作品比较了解和熟悉,就没在上面花更多时间。”老人解释说。他一个人蹓跶到会议室的一角,那里的桌子上摆着几厚摞设计文本。工作人员介绍说,那些是已经落选的设计,如有兴趣也可以翻翻。

文本按20名至50名、50名至100名、100名以后的顺序分门别类地码放着。程泰宁参与过50进20的评选,所以他一伸手,就从排在50名之后的设计看起。老人心里其实有个若隐若现的期待:没准儿能碰上个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作品。还真就让他碰上了。

“第一眼看见它,我就感觉跟其它设计明显不同。我一直觉得,世博园里的各个国家馆肯定是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我们的中国馆恰恰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要大气、要庄重、要镇得住。”程泰宁看上的这个设计,大胆使用了鲜艳的红色,层叠挑高,倒椎体造型雄浑古朴,极富中国气息。唯一遗憾的是,外面罩了一层帘幕,仅从效果图上看,模模糊糊,特色不彰。老人估计,这便是它落选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首轮评审中,评委们只看到了做成幻灯片的效果图,绝没有时间和精力把两卡车的资料全看一过。

毕竟是对评审对象有所触动,程泰宁对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他赶紧招呼了几位评委一起来把关,大家一致建议程泰宁在随后开始的讨论会上推荐一下。受到这个启发,又有评委从已经落选的方案里,挑了一些出来。当然,只有程泰宁的推荐获得了通过,足见第一轮的评审大体还是合理的。

讨论时,程泰宁道出这样一番见解:“中国建筑界有种被西方文化裹挟的倾向,西方的建筑艺术注重形式,以怪异、新奇的陌生感为美,这与中国传统审美倾向并不一致。”而他所推举的这个设计与西方的新奇、怪异很不一样,一看就是中国的东西。

结果,从落选纸堆里淘出来的方案获得评委全票赞成,以最高得票数进入最后一轮的角逐。这样的峰回路转,不禁使人联想起悉尼歌剧院的诞生。1957年,233份设计参与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标。美国建筑大师沙里宁对业已选出的10个方案无一满意,却在遭淘汰的方案中找出了丹麦建筑师约恩·伍重那份只有寥寥几笔的设计方案,结果正如沙里宁的预言,悉尼歌剧院成了“伟大非凡的超群创作”。程泰宁很希望这个失而复得的方案也能蟾宫折桂并被世人认可。

评审结束,设计者名单也随之公布出来。程泰宁一看,自己所推举的方案上设计者署名:倪阳。

难以取舍的两个方案

尽管该设计的基本品质获得肯定,评委仍对华南理工大学的方案提了不少意见,如国家馆入口空间过于局促,斜坡式的展室空间不符合展览要求,馆内垂直交通的布置也欠合理;特别是建筑造型的形式感虽强,但意向稍弱,提炼仍觉不够;建筑里面的构件尺寸过大,缺乏对比,肌理显得过于简单……第三轮投票在8月中旬,此前的一个月时间里,所有入选方案都将进行修改与深化设计。

对于设计师而言,修改的难度也许并不亚于最初设计。后者可以随意挥洒,前者却常常得根据大众审美、功能需要与专家、领导意见而做出妥协,这其中并没有是非对错,只是观念和思考角度不同而已。

倪阳说,他们取消了罩在外面的幕帘,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加清晰、震撼,但原本想要的隐约、含蓄的气质便没有了;入口处由原来的缓坡式设计改成了大步级,75级大台阶烘托出国家馆的气势与庄严,可达性、亲民性或许就差了一些;顶部实体部分原本是中空的,造型更轻巧,但考虑到展陈的需要和便捷,也不得不改为一体。

8个方案修改、深化的过程中,招标组织者之一、世博集团的相关人员也没闲着。他们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来回奔波,与8个方案的设计者一家家沟通。施建培印象最深的一次,他们一早由上海飞到广州,与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师见面,之后驱车3个钟头,去会深圳设计院的人,下午五六点钟直飞北京,那里还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人正等着他们。

前8名里,清华有两个方案入选,建筑系教授张利率队设计的作品是其中之一。施建培解释说:“最初设计只有框架,我们需要将更细致的要求尽快告诉设计人员,对于中国馆,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规划和论证,我们了解得更多,也知道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

这话一点没错。在跟张利会面的过程中,施建培一针见血地告诉张利:“你的设计好是好,但中国味没出来,我们需要一个有中国特质的东西,一看就得是中国的。”果然,此番修改之后,张利等人的设计方案气象一新。

张利也对施建培等人的到访印象很深。对于他提出的困难,施建培的回答毫不客气:“不困难找你们干嘛?如果给你们带来困难,我们也不道歉。”在不懈努力下,8个方案一点点脱胎换骨。当程泰宁作为第三轮评委再次见到这些方案时,他眼前一亮,立马知道一场激烈的角逐不可避免。

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评审在8月17日、18日两天进行。头一天由设计者陈述,第二天是评委们闭门讨论、投票。何镜堂带着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团队提前一天赶到了上海,为了做好几分钟的陈述,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宾馆房间的镜子演练了一下午,整个晚上都没睡好。老人自己都说,这么一大把年纪,可真是不容易。

评委们同样不容易,8个方案各美其美,却要从中排出个一二三,闭门讨论的热度可想而知。有人觉得华南理工大的方案展陈不方便,造型太过中国,略显压抑,却也有人认为它好,好就好在中国味道浓;有人说清华张利等人的设计形象一般,冲击力不够,缺乏力度,但也有人就是看中它的平和,认为结构简单,展览方便。

大家都明白,这座建筑不仅代表着国家形象,也代表着中国建筑界的理念和水平,所以人人坚持己见,不愿妥协。吵到白热化的时候,有位老院士大动肝火:“我就喜欢这个,你们不选,我可就走了。”弄得组织者哭笑不得,各位评委的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投票结果充分印证了讨论时的态势。华南理工大学的设计与清华张利等人的设计得票最高,但票数相同,不分伯仲。这或许是组织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却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两个方案以及仅以一票之差屈居其后的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被一并提交上去,请有关部门来决断。

合起来,行不行?

对投票结果最感意外的,或许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张利本人。因为他觉着,在8个方案的原设计中,就属他们的方案最干巴、最中性、最缺乏动人的形象。他们原本只设计了一个“L”形的建筑,简简单单。不过,简单亦有简单的道理。

“决定参赛之后,大家分头琢磨,一周之后开会,每人提出一个方案。”张利记得,交上来的方案里以圆形建筑居多,“说明多数人都会选择具有中心感的圆形”。张利却想反其道而行之,“能不能不做这种中心化、雕塑化的建筑,摆脱纪念性的形象思维,转而从城市和功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很想试一试,就算不能中标,好歹也表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和思维。

张利把想法一说,团队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的人意见很明确,这是兵行险招、脱离实际,既然不打算中标,何苦费这个心力?只好靠集体投票来决定,结果,赞成的人数略高,反对者不说话了。张利就势提出“三个转变”:中心式转向发散式,圆形转向方形,纪念性转向功能性。两周以后,方案上交,文本中这样介绍它的优点:方案设计以方正规则的几何单元创作出简洁美观的建筑造型艺术,同时实现展览建筑空间利用率最优化的功能需求。

方案的点睛之笔其实出现在方案闯进八强后的深化修改阶段。听了上海方面的建议,张利一下子想到了九叠篆。“这是一种特殊的篆字,源起于隋,兴盛于宋,多用于印章镌刻。”张利说,九叠篆的字体折叠堆曲、布局匀称、端庄且不失华美,古韵悠悠。它还有一个特点令设计师欢喜不已。九叠篆可以有五叠、六叠,也可多达九叠、十叠,每个字的笔画折叠多少并无一定之规。这便留下足够的设计空间,设计师既可以尽情施展,摇曳生出最美的纹样,又可以随需应变,将各种建筑构件置于曲曲弯弯的笔画之间,相安无事。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无损美感,可谓一举两得。张利创造性地将九叠篆用在“L”形建筑外表面,作为装饰纹样,变成了方案胜出的关键。施建培后来用了两个字来形容这一改动:惊艳。

但麻烦来了,两套方案各有千秋,得票又是一样,该如何取舍?倪阳他们先是听说,上海方面比较倾向清华的设计,因为功能性强,便于会后利用,且施工难度较小。离世博会开幕只剩下900天了,施工难易程度显然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后来又听说,两套方案可能都被放弃,而采用紧随其后的北京

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种种传闻其实并未得到证实,但足以说明最终决断时的纠结。

僵持不下之时,有关方面提了个建议,能否将华南理工大与清华大学的两套方案合二为一,成立联合设计团队?组织试一试的任务,还是落在了世博集团的头上。有关人员一听,立马犯了愁。施建培说,搞建筑设计的人大多个性较强,重视个人想法,一般难于合作。更何况,两套方案均已完全成型,但理念与风格迥异,很多方面甚至截然对立。在建筑历史上,也绝少听说不同理念合作成功的范例,合作者还属一南一北。再者,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设计再拿不出来,势将影响开工建设。这个责任,恐怕谁也担待不起。

试一试,能成功吗?

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倪阳和张利都还记得。当晚,张利抵达上海已是夜里11点钟,但心里放不下,他还是硬着头皮敲开了倪阳的房门。两人一直谈到深夜3点,谈到后来,倪阳的嗓子都哑了。对于合作方案,两人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倒都发现对方是那种可以合作的人。张利评价倪阳,坦率、直接、有一说一。“倪阳跟我说,我们不该回避纪念性。因为中国馆本身绝不仅仅是个会展中心,它的特殊,不容忽视。”张利后来想想,觉着对方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张利没提的,倪阳记得。“头回见面,多多少少有点抵触,话里话外有点拧巴,其实都是怕失去自我。再说,谁也不是代表个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团队。”倪阳说。刚开始的合作亦是如此,抵触情绪,就连施建培这样的“局外人”都感觉得到,“饭都是各吃各的”。

事后回过头来看,何镜堂提出的“现场设计”在两支队伍融合之初起了重要作用。正是他建议,京粤两地的设计人员在上海集合,一起工作。既便于沟通交易,又便于产生合作的土壤。果不其然,一两周磨合下来,大家亲近了许多,吃饭时彼此招呼,讨论时的火药味儿自然也少了许多。第一稿出来之后,两个团队基本合二为一。施建培他们一看,有门!立刻成立了以何镜堂为总设计师,张利、倪阳以及上海设计建筑研究院一位负责人为副总设计师的联合设计团队。

施建培一再感慨,多亏双方领头的建筑师为人随和,处事低调。张利说,何镜堂资历深、名望高,又有院士身份,如果何老拒绝合作,完全可以。“我当时接到了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的电话,和我商量,希望由我牵头成立联合设计团队。”何镜堂说,他们搞过很多建筑,但这个不同。中国馆建得怎么样,是全社会关注的事情,若能联合起来,群策群力,当然是好事。所以他一口答应下来,半点没犹豫。

做好了南边的工作,吴良镛、李道增等清华建筑系的元老又在张利离京赴沪之前好一通嘱咐:这是国家使命,既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清华,年轻人要珍惜机会,谦虚一点,肯定有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建筑界的老前辈,他们深知中国馆对中国和中国建筑界的意义,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设计,但依然以自己的经验和影响力为中国馆的诞生倾尽心力。

合作已不成问题,接下来就是设计方案的融合了。大体思路是有的,以华南理工大的设计为国家馆,地方馆以清华方面的设计为主。设计人员很自然地想到,国家馆居中,“L”形的地方馆围在底部。效果图一出来,怎么看都别扭,好像两座并不融合的建筑被生生捏在了一起。第二稿时,地方馆被设计成平台的形制,国家馆居于平台之上,显得有主有次,融合效果更好,也顺眼多了。后来又有意见提出,国家馆朝向不合理,入口朝西,最好“转”一下,改成正南正北,也与近旁的世博轴平行。这样一来,又有许多新的改动,尤其是对地方馆的造型影响更大,原有的“L”形不得不被放弃。

建筑上的事儿,说起来三言两语,但牵一发动全身,实际操作起来都是海量工程。这还只是两次较大改动,其它细节上的变化更是难于计数。一面修改,一面制作材料、向有关方面汇报,之后再继续修改,设计人员夜以继日,足足忙乎了一个月。2007年9月24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议上,中国馆的设计方案终于获得通过。因为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上海位于中国东部,型似斗冠的中国馆由此得名“东方之冠”。

当年12月18日,中国馆破土动工。此前,设计方案又经过了一系列的深化与优化。盯着建筑工人打下第一根钢桩,何镜堂轻轻舒了一口气,觉着建筑设计上的主要问题应该都解决了。

寻找“中国红”

转眼,一年过去。2008年12月31日,一根长9米、重1.5吨的封顶钢梁被高高吊起,稳稳地安装在69.9米的最高位置上,中国馆主体结构顺利封顶。现场的建筑工人个个喜笑颜开,但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却乐不起来。他知道,在建筑的外表面,他们遇上了相当棘手的问题。

“中国馆的外立面采用红色,我们叫它‘中国红’。真到施工时,我们才发现,红色有很多种,究竟哪种才是‘中国红’,没人说得清。一小块红色很好看,但在这么大体量的建筑上通体使用红色,谁也没做过。”何镜堂说,他们希望不论白天、黑夜、晴天、阴天、远看、近看,外立面的红色都要看着舒坦、看着顺眼。这里其实牵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颜色。设计人员最初提出了4种备选材料,金属、玻璃、块材以及其它新型材料。结果,块材太碎,玻璃反光,新材料也没有好的,便选定了金属铝材。

事情却还没完,材料只能保证颜色不走样,到底使用什么颜色,才是关键。兜了一圈,问题又回到起点:不同明度、不同艳度、不同色相的红色能有上千种,哪种颜色才是“中国红”?何镜堂他们想到了故宫的红、想到了天安门的红、想到了国旗的红,但往上一刷,似乎都不对味儿,看上去既单调又死板。大家有点急眼了,有人甚至拍出一包中华牌香烟说,实在不行就用它吧。事实上,烟盒上的红色偏紫,依然不是大家想要的。

主体结构封顶已经两个多月了,颜色方案却迟迟定不下来。一堆钢筋铁骨纵横交错,光秃秃地立在工地上,仿佛一处遭到破坏的建筑,绝望而悲凉,冷冰冰地横亘在每个人的心头。谁成想,以前最不受重视的颜色问题,眼下居然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无奈之下,设计团队开始向外界求助,有人推荐了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说他是中国首个色彩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何镜堂这才知道,国内还有专门针对色彩的研究机构。建筑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虽有共通之处,但毕竟隔行如隔山。那天开会之前,宋建明没有着急进去,而是在中国馆的外面站了许久,电话中他已得知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作为旁边城市生命馆的艺术总监,宋建明其实不止一次地从中国馆工地上经过,不止一次打量过中国馆的丰姿,但他从没想过,这座庞然大物的未来将掌握在他的手里。世博局局长丁浩在会上询问需要多长时间?宋建明回答:两个月吧。丁浩说:“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我给你一个星期。”任务的难度,宋建明比任何人都清楚。红色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但也是最难于把握的颜色。红色对人眼的压迫和刺激最大,大面积红色会对人的视生理、视心理形成强烈干预,极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宋建明与颜色打交道多年,他知道,将几种红色混合使用便有望解决这个问题。事后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中国馆内外一共使用了7种红,外四、内三,内外有别,和而不同。当然,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红色作为主色调,其它的红色以之为准调一下深浅即可。在宋建明心中,作为主色调的红应该“沉着而不失艳丽,温暖又带着正气”。但红色种类那么多,明艳度哪怕只相差一毫厘,在大体量建筑上便会相去千里。怎么找?

宋建明调头赶回杭州,当晚就把任务布置下去。一组人在电脑上建模,生成模拟色;一组人拿泡沫塑料做出模型,谁有兴趣都可以刷几笔,试试感觉;剩下的一组人四处购买红色颜料和实物,他们跑遍了杭州城所有的文具店,扛回的红颜料、红纸卷装了好几大箱。但大家所找出或调出的红色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不是太飘、就是太艳,不是太偏、就是太板。

最后关头,宋建明在画板前坐了下来,把朱红、大红、深红、赭红、土红、桔红、桔黄、中黄、白等八九种颜色全挤到调色板上。他拿起画刀,以刀代笔,静静地、慢慢地调了起来,朱红多了再加点深红,颜色发黑就再加点大红。画布上的色块一点点接近他心中的感觉。终于,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成了!就是这种红!千挑万选也找不到的红色,却靠最基本的油画功底捕捉到了。2010年2月8日,中国馆正式竣工,何镜堂作为总设计师被请上了主席台。老人感慨万千,做了一辈子建筑,这个是最难的。设计方案刚出来时,各方争议很大,年轻人觉得太保守,上岁数的人又觉得不够传统。幸运的是,随着建筑一点点露出真容,质疑声反倒一点点小下去。上海市一位主要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馆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好。今天,上海世博园开始投入试运营。当世博园的大门徐徐开启,入园者第一眼所见,定是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记者侯健美)

-----------------------------带你游世博:绿色科技支撑世博园区

凤凰卫视4月25日《大陆新闻》节目播出“带你游世博:绿色科技支撑世博园区”,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上海世博会从开始筹备就确立了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世博园区的绿色科技,一起带你游世博。

解说:上海世博园区大面积使用太阳能,主题馆等主要场馆及部分设施上,都安装有太阳能设施,园区太阳能发电能力达到4.5兆瓦,相当于一年节电45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4100吨,结合太阳能技术应用的景观也在规划当中。比如路灯、雕塑、喷泉、售货亭、冰吧、移动厕所等,都有绿色科技的影子。根据规划,在世博园区以及灯箱的景观灯光、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将集中使用被称为21世纪绿色光源的LED,从而减少世博会的灯光消耗,与普遍的白炙灯相比,LED灯节电50%以上,庄严大气的中国馆就采用了LED等光源,还原中国红的颜色。

进入世博园区的一轴四馆,参观者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不会闻到垃圾的臭味,游客只要将垃圾扔到垃圾筒内,无需人工收集,垃圾就会依次进入管道,在气力运输下来到压缩站,经过分离、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最终将被(全力风式)的运送出上海世博园。

------------上海世博“一轴四馆”区域保洁无需垃圾车---------

上海于3日在世博园区正式启动“市容环卫标准化示范试点”,具有节能、节水、压尘、静音特点的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将首次批量服务世博园区。

据介绍,世博期间每天开园15小时,3.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至少124吨和28吨餐厨垃圾。为世博园区保洁的新能源环卫作业车辆不仅全部实现“零排放”,且具有定位、实时监控功能,可适应不同路面及不同场所的作业需求。

在世博轴、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合演艺中心区域内,则建立了中国首次应用于大型展馆和市政道路的垃圾收集系统,通过地下管网将垃圾输送到中央收集站,实现全天候及时清运。该收集系统设置室外投放口约53组,每天可收集生活垃圾30-50吨。在该系统服务的整个区域内无需使用垃圾车。

此外,世博园区范围内26.79万平方米黄浦江水域的保洁也将启用新型游艇式水面清扫船“世纪之光”,其外形流畅,与“浦江游览”景观和谐统一,是目前中国内地最先进、美观的保洁船之一。

---------------------------

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绿"意盎然 暗藏环保小秘密;

上海世博会建筑的最大亮点是由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所组成的“一轴四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不仅要在保证外观亮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的实用性,也需要在绿色环保方面做出表率。毕竟这是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如何使这些建筑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都需要设计者和建造者们的精心打造。那么,这些宏伟的工程内部到底隐藏了多少关于环保的小秘密呢?



(一)演艺中心—披着绿坡的城市舞台世博演艺中心正式更名为上海世博文化中心

演艺中心的造型呈飞碟状,在不同角度与不同时间会呈现出不同景观。中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4小时持续运营、360°多功能场馆、每年250场演出、音乐俱乐部、电影俱乐部、文化娱乐集聚区,2010年的世博演艺中心无疑将成为上海全新的时尚文化地标。
世博演艺中心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其中也蕴藏着精妙的环保构思。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仔细瞧瞧,你还会发现在“飞碟”的外围有着养眼的“绿坡”,而非呆板的水泥。“绿坡”的作用不可小觑,事实上这是屋顶覆土技术的应用,它不仅使得世博演艺中心能完美融入周边的水绿景观,而且能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世博演艺中心利用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引入身旁的黄浦江水形成新型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而在场馆顶部设有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进行浇灌与道路清洁。场馆表面采用低耗能的环保材料,LED新型光源代替传统照明,使得建筑比传统模式耗能大大降低。


世博演艺中心正式更名为:上海世博文化中心;--

2月11日,上海世博局宣布世博演艺中心正式更名为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除主场馆外,文化中心里海设有音乐俱乐部、影剧院、溜冰场、世界各国美食街、安徒生儿童乐园、NBA互动馆,以及近两万平方米的商业零售、文化休闲娱乐区。作为国内第一个可变容量的大型室内场馆,世博文化中心的主场馆空间可根据需要隔成18000座、12000座、10000座、8000座、5000座等不同场地,使之既能举行超大型庆典、演唱会,又能举办NBA篮球比赛,还能进行冰上表演甚至冰球比赛。除主场馆外,文化中心里海设有音乐俱乐部、影剧院、溜冰场、世界各国美食街、安徒生儿童乐园、NBA互动馆,以及近两万平方米的商业零售、文化休闲娱乐区。据悉,世博会期间,这里每天将有两场演出,周末还有大型演唱会等活动。
上海世博文化中心内景


待安装的可移动升降伸缩看台

(二)中国馆——节能,节能,再节能

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将展现一幅宏伟的城市文明图。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表示:“我们在设计中国馆时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以“节能”二字为核心要求。

首先,中国国家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减少了降温所需的能耗。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设计者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此外,中国馆的制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中国馆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三)主题馆——上海面貌的建筑经典;

上海世博会设立了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星球馆3个主题馆左右为邻,形成主题馆群。其中3万平方米的1号馆内没有一根柱子,视野十分开阔。主题馆造型围绕“里弄”、“老虎窗”的构思,运用“折纸”的手法,形成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建构。屋顶模仿石库门“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
“主题馆的设计方案既突出反映了上海城市肌理的特征、城市生活的记忆空间和上海令人陶醉的城市意象,还考虑了外墙与屋面的保温与隔热、屋面通风与采光等各项建筑要素”,早在主题馆设计方案公布之初,有关专家就这样表示:“建成后的主题馆,将是代表上海现代化城市面貌的经典建筑,成为一座绿色、节能、环保的场馆。”

主题馆屋面大面积铺设太阳能板,采用并网发电运行方式,将太阳能发电传回城市电网中。太阳能总发电量2.57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主题馆东西立面设置垂直生态绿化墙面,面积达5000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待建生态墙。夏季,可利用绿化隔热外墙阻隔辐射,并使外墙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降低,降低传导。而到了冬季,既不影响墙面得到太阳辐射热,同时可形成保温层,使风速降低,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融合了“里弄”、“老虎窗”等老上海建筑元素。为了既凸显建筑风格,又倡导绿色科技,环保、节能、可重复使用和绿色功能的钢材成为首选。
(四)世博中心——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中心将成为世博会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论坛活动中心等,成为上海世博会运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场所。设计总负责人傅海聪说:“在世博中心的设计中,‘绿色、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宗旨。我们通过朴素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能源、水消耗、室内空气质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进行控制,使世博中心成为一座充满智慧的绿色建筑。”
据介绍,世博中心每年节约的能耗为2160吨标准煤,煤电转换相当于上海一万多户居民一年用电总量;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总量。在世博中心,半导体照明及显示技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运用,实现了这一绿色照明技术由景观向实用的跨越。世博中心还在室内大量引种了绿色植物。世博中心以绿色、创新、近距离生产运输为原则,提升了整个建筑的“绿色程度”。
世博中心建于黄浦江沿岸,外墙设计视线通透,不仅将浦江两岸的风景尽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筑自身的体量。自然采光是最经济有效的节能方式,合理的设计使大部分功能空间获得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建筑外墙设有遮阳系统,在炎热的夏日,可以阻挡一部分直射的阳光,减少过多热量进入室内,既减少能耗,又创造了舒适的室内环境。此外,低温送风系统、冰蓄冷系统等设计,降低了空调的运行能量,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节能目的。屋面的雨水将被收集起来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雨水蓄渗回灌,尽可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世博中心采用全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能耗小,施工作业对周边的污染小。建筑材料也相当讲究,选择使用新型环保的节能材料。建筑外墙采用玻璃结合铝板、陶板、石材等形式不同的组合幕墙,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又称双层幕墙或热通道幕墙)和低辐射中空玻璃等新一代产品的运用,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对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追求。
本版图片:中国馆、世博轴、主题馆、演艺中心建设照片为本报记者罗俊摄其它由上海世博局提供

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五大新建永久性建筑之一的世博中心,25日正式竣工。节能、绿色、可持续,成为世博中心三大鲜明特征。世博中心是世博会举办期间举办高层次论坛、庆典活动、接待贵宾和发布新闻的重要场所,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

按照规划,在半年的世博会结束后,世博中心均能根据需求举办文化演艺活动,为普通百姓服务。

除了世博中心,上海世博会其余四大新建永久性建筑分别是: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和世博轴。

---------------------

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充满“智慧”

世博园区将展示当今国际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和生态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承担着近八成世博工程建设任务的施工队伍,将“绿色世博”与“科技世博”对施工技术提出的新要求,转化和体现在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上,确保世博工程建设“过程精彩,结果精彩”。

绿色细节
世博“一轴四馆”包括世博轴、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演艺中心。上海建工的施工队伍,通过将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用于世博工程,使得这些建筑“充满智慧”。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一轴四馆’邻近黄浦江,按目前建设的计划,在今后运营中,场馆将充分利用江水源循环降温,提高空调系统效率。”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仅仅在一张世博中心的施工图纸上,就标明了今后将使用太阳能、LED照明、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雨水收集等多项节能技术。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增加相应的施工难度。
未来,世博主题馆的顶部天窗,将直接引入阳光,墙面上还要种植7000平方米垂直绿化,为墙体保温。为了达到“场馆白天不开大功率空调”的目标,施工单位还在屋面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并精心施工,使雨水在回收灌溉时,能带走建筑物的热量。
再以世博演艺中心为例,这一工程的施工,特别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为使园区内崛起一座“生态建筑”,演艺中心还采用了“气动垃圾回收系统”,改变以往回收垃圾的“大功率”操作。

科技亮点
世博永久性建筑主体施工阶段,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被建设者攻克。世博轴巨型圆锥状“阳光谷”,是未来园区的亮点之一。然而,它的钢结构和巨型索膜结构建筑安装,是世界级难题。
在全长1045米、宽约100米的世博轴上,由13根大型桅杆、数十根斜拉索和巨大的幕布巧妙组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罕见的索膜结构建筑。6个形似喇叭的“阳光谷”,其中最大的上面直径99米,下面直径20米,其钢结构由1700个单元构建而成,每个单元又由3个杆件和1个节点组成,节点误差要小于5毫米。上海建工集团建设者经过反复试验与攻关,终于建成了“阳光谷”,使位于地下的千米世博轴人行步道,巧借到了“自然光”。

世博主题馆的1号展馆内,没有一根柱子,视野十分开阔,为亚洲最大的无柱展示空间。而世博演艺中心的观众席,可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000座和18000座中进行选择变换,舞台可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及360°空间中进行三维组合。为完成这一“变幻”,建设者也是殚精竭虑。
世博永久建筑主体施工中,建设者还创出钢结构吊装单件最重、单日吊装件数最多、单月吊装吨位最高的新纪录。此外,运用多项科技成果建设的世博公园、后滩公园、江南广场等,将成为一个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城市“绿肺”。

勤俭理念
世博园区施工是大场面,但“勤俭办博”的理念深入细致。昔日的特钢车间和连铸车间等旧厂房,都没有“推倒重来”,它们将被改造成为景观式观演场所。上海建工集团透露,根据设计要求,建设者已开始将原浦东钢铁的特钢车间和连铸车间的旧厂房,改造成为敞开的面积达11200平方米的景观式观演场所——特钢大舞台。
此外,经过改造后的“百年老厂”南市水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高效澄清池和臭氧活性深度处理等净水工艺新技术,建成投产后,将向世博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

-------------------

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之一的永久性大型公共建筑世博中心竣工。

永久建筑世博中心今日竣工
发布时间:2009-12-25
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5日
世博记者李继成 通讯员章华平
记者昨天从上海建工(题材,主力,敢死队)集团获悉,今天,作为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之一的永久性大型公共建筑——世博中心竣工。据悉,这是我国唯一一座按照中国三星标准和美国LEED金奖双重控制执行的大型“绿色低碳公共建筑”。解决节能减排难题
世博中心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围栏区B片区的世博公园内,南临世博大道,东至世博轴,项目占地面积6.65公顷,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万平方米,地下4.2万平方米。
世博中心工程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环保和减排等世界性难题。世博中心外立面石材和玻璃幕墙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其通透的外墙明亮透彻,不仅将周边景致尽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筑自身的体量;还采用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水蓄冷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
世博中心大堂内设有高度达25米的世界最高的室内水幕信息墙、近400平方米镂空的LED屏和500平方米的垂直绿墙,可容纳2600人的大会堂为目前上海最高、最宽敞的穹顶构造会议场所,内设全自动可伸缩台口,为世界首创。
  国际会议厅采用了14米高、2.8米宽的可旋转自动感应中轴门,宴会厅西侧设计了近6000平方米的屋顶花园,7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采用国内最高的室内隔断。几乎每层均有大小不一的室外露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同时满足了密集人流空间的消防安全和集散需求。建筑中部的大空间场所利用屋顶及高差设置可开启天窗通风,在春秋季既省电也能增强室内的舒适感。
世博后将成会议中心
  世博中心模数化的构造使空间组合能够达到最大的灵活性。天花板造型充分结合建筑结构形式,整个空间可用移动隔墙体系分隔成3至4个均质空间,并通过不同的照明系统满足其特殊的需求。世博中心屋顶有直升飞机停机坪。
  据悉,这座黄浦江边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世博后将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会议中心。
  世博中心位于上海世博会规划围栏区B片区的世博公园内,南临世博大道,东至世博轴。
  项目占地6.65公顷,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万平方米,地下4.2万平方米

------------------------

上海世博会综合性建筑世博中心八大功能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五大新建永久性建筑之一,也是本届世博会最重要的综合性场馆。

世博中心建筑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40米,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约40米。

世博中心毗邻黄浦江,外墙设计视线通透,不仅将浦江两岸的风景尽收眼底,也大大降低了建筑自身的体量。其外观设计则与周边的中国馆、主题馆、文化中心和世博轴和谐辉映,与滨江的世博公园、黄浦江等取得自然相融的效果。

世博中心有四大核心功能和四个辅助配套功能。四大核心功能分别是:2600人的会议厅、600人的国际会议厅、5000人的多功能厅和3000人的宴会厅。2600人的会议厅能较好地满足各类大型会议、国际活动对场所规模和设施方面的需求;600人的会议厅是按国际元首级会议需求配置的,可用于接待重要贵宾,举办国际性会议;5000人的大型多功能厅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左右,可举行国际性大会和活动,而3000人的宴会厅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左右。四个辅助配套功能是:中小会议区、公共餐厅、贵宾区和新闻发布区。

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中心将成为世博会的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论坛活动中心等,成为上海世博会运营管理的主要工作场所。

世博中心在节能、环保方面堪称近年来新建筑的典范。它严格按照国家各项节能规范,并参考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分级系统(LEED国际绿色建筑权威认证),对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内空气质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

------------------

上海世博集团的两大杰作———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世博中心———

终于相继大功告成。这两大骨干建筑,占地数顷、耗材万千,竟有一处十分相似:建筑面积都在14.2-14.3万平方米之间。只是主题馆形体宽而广,世博中心形体狭而高,恰似一高一矮两兄弟,携手矗立在卢浦大桥以东的黄浦江畔。

如果说,主题馆是世博会有史以来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最有吸引力的展馆,那么,世博中心就是世博会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世界级会所”:国家元首级的接待宴请、大型庆典活动和高端会议论坛,都将在这里进行;上海世博会中最高规格的《上海宣言》论坛,就选定在世博中心举行。

“峰会”将选择世博中心

世博中心为什么敢称国际一流会议中心?因为它有着世上绝无仅有的“会所功能”:既有2600人大会堂,也有600座中型会议厅;既有一次招待3000人的宴会厅,也有5000人同时活动的多功能大厅。分组讨论,有中小会议室区;会见记者,有新闻发布区;停车,有千余车位;联络,有60部电梯……这里为元首聚会设置了警卫厅和通道,还有直升机坪。可以预言,未来许多“峰会”将和这个中心联系在一起。

世博中心的大小场所,均可灵活分割、互不干扰。也许有一天,宴会厅正在为新郎新娘举行欢乐的婚礼,而国际会议厅里,一个洲际大会却在悄悄进行。

走在绿色低碳最前列

世博中心的能源系统,是国内建筑中最复杂的系统。太阳能、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水蓄冷、雨水收集、透水混凝土……凭借这套能源系统,中心每年节能2160吨标准煤(煤电转换后相当于10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吨,节水16万吨(相当于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如同主题馆一样,世博中心也走在了“绿色建筑”前列。它获得了中国第一批绿色建筑最高级认证,同时达到了美国有关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LEED金奖标准。这是世博会有史以来第一个。

“红”“蓝”“绿”厅亮点纷呈

世博中心建设标准是8个字:极品工程、传世之作。透过北侧玻璃幕墙极目远眺,满城江景尽在眼底;转过身往里看,大厦各处精品夺目:2600人大会堂被称为“红厅”,9道隧道式灯光,平添一种轻灵隽永的格调,使庄重的会场变得典雅辉煌;此前,国内最高的会堂大门在上海科技馆,高7米,如今,世博中心政务厅———“蓝厅”的大门,高达14米,堪称“世界之门”;中心大堂又称为“绿厅”,有水有树,绿意盎然,一道“水幕信息墙”正播映各种图文,它是世界最高的室内水幕……

上海“两会”有了固定会址

在上海举行大型会议,常会为选会场而苦恼。友谊会堂虽在市中心,可惜场地有限,疏散时对周边交通影响也较大;市委党校礼堂也不错,可惜功能略嫌单薄了一些。

世博中心问世,这一大问题迎刃而解。世博会闭幕后,世博中心将迅速转型为国际一流的会议中心。除高层次国际性大会外,上海每年“两会”及各种政务要会,都将在这里召开。解放60年来,上海一直梦想有个开“两会”的专用场所,今天终于实现。

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会的最大平台。人们完全可以憧憬,明年仲春到来之际,它将与千百建筑群一道,承载各国人民的热望,把世博会推向成功、难忘的彼岸。

--------------------
世博中心:
上海世博会的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即世博轴心大道,世博中心、主题馆、中国馆和演艺中心。世博中心是上海世博园区内最大的钢结构施工项目,将是2010年世博会运营指挥中心、庆典会议中心、新闻中心、论坛活动中心。

世博中心位于上海世博会园区B片区世博公园内,南临世博大道,东至世博轴,项目占地面积6.65公顷,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万平方米,地下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97万平方米,建筑群落由2个体块组成,东部为多功能区,地下一层,中间主体地上两层,两侧附房5层夹层,层面高度40米,西侧为会议区,地下一层,中间主体地上两层,两侧附房5层夹层,屋面平均高度40米,东西之间为顶部相接的2层连廊,下部为挑空的视觉通廊。世博会后,世博中心将转型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会议中心,具备举办上合峰会、APEC会议等大规模国际性会议的能力。据了解,世博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大可分割,小可合并",各空间可以在会议、展览、活动和演出等不同功能中弹性转换,实现最大的运营效率。

以国际标准建成的"绿色低碳"世博中心,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申请美国LEED金奖的世博会建筑;第一个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并通过美国LEED金奖标准预评的建筑;中国三星级绿色建筑和申请LEED金奖建筑中体量最大。

世博中心的玻璃幕墙创新了设计方法:北立面临黄浦江、无夏季阳光暴晒,采用大面积透明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还能饱览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了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另外,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雨水收集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也应用其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世界性难题。世博中心项目在环保建筑专项技术方面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集成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估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世博中心每年节约的能耗相当于2160吨标准煤,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吨,年节约用水达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

世博中心堪比外滩陆家嘴最大特点绿色低碳东方早报记者陶宁宁陈辉楠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 早报记者赵昀图

世博中心昨日正式竣工,各方嘉宾济济一堂。早报记者高剑平图

昨天,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中心正式竣工了。记者日前专访了负责承建的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他表示:“世博中心将会成为上海的标志建筑之一,和外滩、陆家嘴的建筑一样,是上海最经典的建筑。”

世博中心位于上海世博会园区B片区世博公园内,南临世博大道,东至世博轴,项目占地面积6.65公顷,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据了解,整个建设过程耗时3年多,有超过3000名建设者参与了这一建筑的建造。

上海城市的客厅:

拟办上海“两会”等要会

世博会后,世博中心将转型为国际一流会议中心。除了能举办“上合峰会”、“APEC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外,上海人大、政协“两会”也预计将自2011年起移至世博中心召开。

“当有人上你家里做客时,总是先走进你家的客厅,所以客厅就决定了别人对你家的第一印象。可以说,世博中心是上海城市的客厅。”戴柳说,世博中心承担了上海的会议、接待和交流等核心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称它为上海的客厅。

世博中心大致由5大部分组成,功能空间极具规模。“首先是进门就能看到的大堂,它有40米高,5000平方米。走到大堂里,大家可以立刻明确世博中心整个建筑的定位:它是一个绿色的建筑。”戴柳介绍,世博中心还包括能容纳2600人的大会堂、7200平方米的多功能大厅、能容纳600-1000人的国际会议厅、能供3000人同时饮宴的宴会大厅等,此外,屋顶还设有直升机停机坪。

世博中心的特点既体现在主要功能空间均“大可分割,小可合并”上,也体现在各空间可以在会议、展览、活动和演出等不同功能中弹性转换,实现最大的运营效率。

“大会堂将会是上海世博会《上海宣言》的诞生地,今后上海‘两会’召开的场所,一些综艺类的大型仪式也可以在这里举行,比如以后劳伦斯奖就很有可能在这里颁发;7200平方米多功能大厅是上海唯一一个可以同时容纳5000人开会的场所,当然大型的展览也可以在这里进行,或许除了装不下大飞机,任何大的展览都没有问题,它还能根据需要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国际会议厅既可以用于政务性的会议,也同样适用于像哥本哈根会议这样的圆桌会议;能放置300桌的宴会大厅在上海也是绝无仅有的。”戴柳表示。

据了解,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中心是接待国家元首级贵宾、举办庆典活动和会议论坛最重要的场所。而在世博会后,世博中心将转型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会议中心。除了能够举办“上合峰会”、“APEC会议”等国际性会议外,上海人大、政协“两会”也预计将自2011年起移至世博中心召开。

最大特点绿色低碳:

创三宗“最”

第一个申请美国LEED金奖的世博会建筑;第一个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通过美国LEED金奖标准预评的建筑;是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奖新建建筑中体量(指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

“绿色低碳”是世博中心的最大特点,这座建筑已经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申请美国LEED金奖的世博会建筑;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通过美国LEED金奖标准预评,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是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奖新建建筑中体量(指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共建筑。

世博中心建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节能技术。外立面石材和玻璃幕墙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屋顶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0兆瓦,还采用了LED照明、冰蓄水、水蓄冷和雨水收集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

除了自然通风之外,由于世博中心地处黄浦江畔,黄浦江水冬暖夏凉的特点也被运用到了建筑中,帮助建筑在冬天保温、夏日制冷。此外,世博中心外的柏油马路和路上的石砖都是透水的,在世博中心不会有积水的现象存在。

“我们知道空调会增加碳排放量,所以必须寻找新的措施取代空调。”戴柳介绍,“这里的能耗非常少,自然的通风、照明和太阳能就能满足建筑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在这里,一年365天中只有90天左右是耗能的。”

据估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为61.3%,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料比为28.9%。世博中心每年节约的能耗相当于2160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了上海1万多户居民一年总用电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吨,年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世博中心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运营的经济性。在7200平方米多功能大厅中,墙上的装饰贴面就是对建材的突破——采用废弃的包装物提炼而成,这种材料每平方米只需40元,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世博后供老百姓使用:

政治用途仅占15%

世博中心更是一个老百姓们活动的场所,将承担更多的商务功能。戴柳强调:“这里有大片的公共绿地,有一个占地60亩的大花园,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开启的公共空间。”

正是因为世博中心所具备的种种优势与特点,以及其位于黄浦江畔的优越地理位置,使戴柳坚信,它必将成为未来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上世纪的头十年,黄浦江畔逐渐形成了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这一上海标志建筑群;上世纪的末十年,同样在黄浦江畔的浦东陆家嘴又形成了高楼林立的又一处上海标志建筑群。我们相信,在本世纪的头十年,还会有一处新的上海标志性建筑崛起,这就是世博中心,它无疑有资格引领今后一段时期的建筑风潮。”

在世博会结束以后,世博中心的用途将是什么?对此,戴柳强调:“政治活动的用途只占到15%。”

戴柳表示,世博中心更是一个老百姓们活动的场所,“这里有大片的公共绿地,有一个占地60亩的大花园,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开启的公共空间。”

-----------------

【游园帮助】2010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

一轴四馆指的的是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等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

它们将承担上海世博会最重要的展示、演出活动,同时也是上海世博的指挥中枢。而在世博会结束后,它们将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世博会给上海留下的永久遗产。

世博轴

世博会期间,四分之一的参观者将通过世博轴换乘地铁进入场馆,它将是园区人流交通的最主要通道。世博轴由二层地下空间、地面层、10米高架平台、屋顶索膜结构及阳光谷结构共同组成。从空中平台和地下联系四大场馆,还与横穿浦东世博园区的高架步道连通,参观者进入浦东园区后可由此通达不同的场馆,很像是城市环线交通的概念。阳光谷从地下6.5m一直延展到地上35m,总高度达41.5m。它们穿插于世博轴之中,将阳光、空气、雨水引入地下空间,节水节电,凸显上海世博会的环保理念。

主题馆

主题馆位于世博园区浦东B片区,世博轴西侧,地上建筑总面积8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围绕着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将通过“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城市未来馆”和“城市足迹馆”,展现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日益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世博中心

位于世博园区滨江绿地内的世博中心,将是世博会运行期间的行政功能中心、贵宾会客室、重要论坛的大会堂和高规格的宴会厅。上海世博会闭幕前,《上海宣言》也将在此签署。而在世博会后,它将作为上海重要的会议中心,承接上海两会及其它高规格会议。

世博文化中心

世博文化中心外形如飞碟,极具现代感,是国内首个以美国的全功能文体中心为标准兴建的演艺场所。大型舞台位于场馆中央,观众席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和观众容量在4000座、8000座、12000座和18000座中切换,舞台可以根据演出内容在大小、形态及360度空间中进行三维组合。可承担各类文艺演出和室内体育比赛。世博会期间,这里将承担各类大型演出和活动,世博结束之后,则将成为浦东地区集综合演艺、艺术展示、时尚娱乐、体育比赛于一体的文化集聚区。

----------------------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一轴四馆”

中国国家馆预约券实行新规,预约券半小时为一个单位,每天只发放5万张。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然而,设计者们一系列殚精竭虑的理想,最终将在建设者手中得以实现。

-------------------------------------

五月前三天为"指定日""平日票"不能入园24日距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7天。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再次提醒广大观众,按照票务方案,5月1日、2日和3日均为“指定日”,只有持标有以上日期指定票的参观者,才可以进入世博园区。持有平日票的参观者切勿前往,以避免造成秩序混乱。

据上海世博局介绍,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会期里,共有17个“指定日”,分别是5月1日至3日、10月1日至7日以及世博会闭幕前一周(10月25日至31日)。在这17个“指定日”里,参观者只有持“指定日”门票才能入园。上海世博局提醒,未持有5月1日世博会指定日门票及未向旅行社报名5月1日世博游的参观者,不要盲目前往世博园区,请另行选择日期前往。

据上海世博局介绍,5月2日、3日两个指定日尚有部分余票。如在4月30日世博会门票预售期结束前全部售完,世博园区现场各售票处也将不再销售门票。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工作始于2007年12月,在经过了概念策划和方案优化后,于2009年1月进入展示方案深化设计阶段。今年9月底,展馆的布展工程将全面展开。预计2010年3月展馆将完成布展调试,4月投入试运营。
2009年8月20日,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主创人员集体亮相,解密展馆展示设计的亮点。展馆的展示设计主创团队阵容强大,堪称是跨界艺术的体现,包括——

展示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
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建成;
展示创意总监:台湾知名策划人姚开阳;
展示影像艺术总监:著名导演陆川。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49米——奇观体验与“国宝”亮相.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

陆川告诉记者,主题电影的制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团队。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他表示:“影片后期制作复杂程度不亚于影片《魔戒》,将体现目前国内后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有许多经过好莱坞大片历练的年轻人加盟。”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面对“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2002年,《清明上河图》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来无数观众排队参观,竞相一睹真容。但当时观众只能在1米开外的围栏外远距离眺望而已。这一次,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被放大至100米,走在巨型画卷旁,可以一次看个够。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41米——10分钟“骑乘”感受智慧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姚开阳表示,这就好比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游玩项目,给人以童话般的意境。但中国国家馆的这段“骑乘”还能让人领略半抽象、诗意化的参观效果。
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潘公凯说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33米——互动展项 畅想未来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
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潘公凯表示,下层将会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面向未来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的答案”。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水——贯穿始终的线索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因此,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与重要交通渠道。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

6月6日《世博进行时》:中国馆"上妆"学问多——色彩专家揭秘"中国红"
主题:中国馆"上妆"学问多——色彩专家揭秘"中国红"
播出时间:2009年6月6日13时(中波792、调频89.9)
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宋建明

主持人:高源 叶波
主持人高源: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东方广播电台的《世博进行时》节目。我是高源。

主持人叶波: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叶波。欢迎大家收听今天的《世博进行时》。今天是2009年6月6日星期六,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329天。
主持人高源:是的。这一周的《世博进行时》带给大家的内容是“世博热线”,谈一谈中国馆的“中国红”话题。
主持人叶波:中国馆大家都比较关注它是什么颜色,现在知道它是“中国红”。为什么要定这个颜色作为中国馆的颜色呢?或者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标志,LOGO色。远远看去,我们就能想象出那个红颜色熠熠生辉的感觉。
主持人高源:说到红,其实有很多很多种红,大红、桃红、玫红,深深浅浅的红,到底是哪一种红呢?

主持人叶波:这个红的来历,我们今天要请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宋建明先生来说一说,他最清楚了,为什么要定这样的红。
主持人高源:我们也提前来解密。
主持人叶波:现在进入“世博热线”。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一位嘉宾,重量级的人物,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宋建明先生,就中国馆的“中国红”这个颜色,请他和我们来交流一下,说一说它的前前后后。

主持人高源:宋院长,您好!
嘉宾宋建明:你好!
主持人高源:非常高兴您今天能够来到《世博进行时》节目做客,和听众朋友们提前分享中国馆的“中国红”。
平时,在上海的朋友在开车,比如说在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到浦东那一块,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中国馆巍峨的外观了。

主持人叶波:昨天我就看到了,和我前两个月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气势完全不一样。有一种冲动,想赶紧停车拍照。
主持人高源:它这个外形是非常独特、非常巍峨。我们也了解到它的外墙是红色的,其实已经开始有了几抹“中国红”挂上去了,是吗?这个红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主持人叶波:它的整个过程,我想听众朋友非常感兴趣,您能不能从设计规划到最后确定,来给我们聊一聊?
主持人高源:应该有很多故事吧?

“一轴四馆”世界城市日 魔兽世界城市传送卷轴
嘉宾宋建明:两个多月前,我接受了“中国红”的设计任务。以往比较注重建筑的体量和外形,色彩大的方向清楚的,是红色。问题在于它到了施工层面是什么样的颜色,才能够变成中国馆比较合适的红色,这个大家就开始犯难了。经过了据说是7个多月的讨论,没有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答案,然后中国馆的项目部就找到了我们学校,找到我,因为我的专业是研究色彩学的,而且我曾经研究过中国色彩文化史,所以对中国色彩的运用和它的观念比较熟悉。
主持人叶波:应该是很有造诣。
嘉宾宋建明:不敢说。但是当我到了现场之后,对我来说也没有亲历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另外建筑的结构也比较特殊,因为它是地标式建筑,所以我是有压力的。

主持人叶波:宋院长,当您到现场第一眼看到中国馆,这和宣传样稿上的是完全两回事,您有没有犯难情绪?
主持人高源:到底要用什么红呢?因为有很多很多种红。
主持人叶波:是不是有一丝的感觉,是有难度的?
嘉宾宋建明:肯定是。我看到它的体量之后,我感觉是非常庞大的一种大型建筑构架。因为我们是搞专业的,我大概足足半个小时在现场,在我脑子里不停地在演绎,在找它的合适的定位。

主持人叶波:用句不恰当的比喻,整个是电脑运算开始了。
嘉宾宋建明:你讲得非常准确,我脑子里真的是一幕一幕在演绎,一直到我心里有一个朦朦胧胧的形象的时候,我才敢进去开会。

主持人高源:您先在外面做功课?
嘉宾宋建明:对。
主持人高源:是不同角度在看吗?

嘉宾宋建明:我分析了几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这个建筑的结构是蘑菇结构,就是顶大,底部小。
主持人高源:上宽下窄。
主持人叶波:锥形的。
嘉宾宋建明:对。第二,它的体量特别大;第三,大部分时间处在背光状态。
主持人叶波:面对光和背光是有明暗的。

嘉宾宋建明:对,完全两种状态。我刚才说的是蘑菇,实际上我们说这个建筑是阳伞效应,也就是说建筑主立面在伞底下,所以它的色彩可能会比较难用。其实最犯难的还是这个建筑是中国的象征,世博会里核心的一个建筑,这个色彩涂上去之后,要让全民认可,这是非常困难的。
主持人高源:所有的人都要满意。
主持人叶波:不光是专家认可。

嘉宾宋建明:那是,一定是全民认可。后来我们进入会议室里开会,何镜堂院士也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构思,世博局的领导也交待任务,而且要求我们两个星期之内要拿出方案,所以当时感觉压力是很大的。那怎么办呢?只能先接受下来再说。于是我回到杭州,带着我们中国美院色彩研究所成立课题组。在第一时间拿来建筑图,先分解图,我分了几个步骤。一些同事去做建筑模型,一部分人到杭州市去找所有跟红色有关系的材料、装饰物。

主持人叶波:不光是色卡?
嘉宾宋建明:不是色卡。

主持人高源:这是我一直想问宋院长的,您作为建筑的化妆师,涂上去的不仅仅是颜色。因为建筑不太一样,它不是白纸一张,建筑有不同的“肌理”,比如有玻璃、水泥、瓷砖,它反应出来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嘉宾宋建明:是的。

主持人高源:那您怎么来选择它下面的“肌理”?
嘉宾宋建明:所以我在第一时间一定要找到几个问题:一个是模型建筑解读要先搞清楚,二是色彩的范围的基本形象是什么一定要清楚。然后我就把杭州市所有能够像红色的全部买到,大概有上百种,在我的研究所里铺开。
主持人高源:这段时间您可能看到红色,眼睛就泛光。

嘉宾宋建明:第三,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因为我是研究色彩学的,我知道红色在大型建筑是非常难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红色的波长是780毫微米。
主持人叶波:780毫微米?
嘉宾宋建明:对,780纳米。这个波长是非常强的。
主持人叶波:就是非常厉害的,远远就能看到的,很抢眼?
嘉宾宋建明:对。所以红灯、救火车就是它。所以,大型建筑很忌讳去用它,因为看久了眼睛会泛绿光的,有补色残像这样一个生理现象。
主持人叶波:会残留在眼睛里?

嘉宾宋建明:对。如果特别大的体量,色度控制不清楚,整个是飘的,眼睛老是有绿斑。
主持人叶波:我倒是有这方面的体会,你看电视,如果穿红衣服的话,摄像机拍了抓不住,红颜色在飘,是浮动的。

嘉宾宋建明:对,就是这种现象。
主持人高源:这和穿衣打扮也有关系,你说谁能把红衣服穿得特别好,其实这个人就很会穿了。
嘉宾宋建明:红色最容易使用的是口红,它怎么弄也就是一点点,都是点缀,这是没问题的,腮红就很难处理。
主持人高源:脸巴掌大的一块都难处理,那中国馆这么大,怎么办呢?
嘉宾宋建明:所以它的难度就在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们确定的是“中国红”,究竟什么是“中国红”?

主持人叶波:对,它有没有一个定律?
嘉宾宋建明:我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语境,也就是说我是站在国际上来看,凡是中国人使用的主流的颜色,就可以被国际认为是“中国红”,这个红是非常丰富的,有大红、有朱红、有桔红,有各种各样的红。但是建筑不可能把所有的红都贴上去,所以我们必须去找一个色位很正的,艳丽不失沉着。也有人建议干脆就用中华牌香烟的红,因为这个红挺好看的。

主持人高源:有点像枣红。
嘉宾宋建明:鲜红。这个红如果放大,放到建筑上一定会飘起来,因为它太鲜艳,太艳丽,人看了以后眼睛一定会泛绿光。还有人建议干脆用故宫的红,单项建筑最大体量的就是故宫了,因为我曾经做过故宫的功课。

主持人叶波:我觉得故宫的红不明亮。
嘉宾宋建明:故宫它是一大批一组红,大概有七八个红组织在一起,造成了一个“故宫红”。其实它的红墙是红土,不同的门是不同的红色,不同的柱子有不同的红色,还有横梁上的彩绘是各种各样。但也正是因为故宫的红给我一个启示,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一组红,组成一个整体形象,这是我的一个突破点。于是我就开始对建筑进行分解,研究之后觉得,这个思路是唯一能够解决的思路。也就是说,用一个红是不可能把中国馆塑造起来的,它必须用多少呢?我们曾经用到十个,最后压缩成七个。红分七色,四色对付外立面,三色处理内部。为什么内部要处理?你走到中国馆内部,你会发现所有红墙的地方全部处在背光位置上。红色一处在背光位置上就发黑,所以我作为色彩设计师,就必须要处理这点,要软化这个红。然后还要使它形成节奏,红色形成节奏就是消解残像的一种办法。

主持人叶波:您说的这个节奏,可不可以理解为一种渐变的感觉?
嘉宾宋建明:你讲的太对了,实际上就是渐变,是不同色度的渐变。然后用艳度进行调整,外部是用明度进行调整,明度和色位。于是我就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先来试,求出了七个红。涂了多少呢?涂了几十块,最后找到了红分七色、一脉相承、合而不同的组成。我以为这个就可以定义成“中国红”。

主持人高源:“中国红”是怎么样定义出来的,我们现在知道了。接下来怎么把定义出来的“中国红”运用出来、体现出来,可能还是有故事的?
嘉宾宋建明:“七色红”出现之后,我们要再跟建筑的结构吻合,我们做了一个图谱,大概排了二十几个方案,在二十几个方案里求出了一个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确立之后,就向专家组和领导汇报,受到了何院士的高度赞扬,他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红。我们实现了一个“中国红”的气象,正色、艳丽、沉着。
主持人叶波:艳丽,不飘。
嘉宾宋建明:对,它不飘,要稳住,又不是特别的那种邪劲,因为有些红是有点奇怪的。

主持人高源:前面您说到了“故宫红”,它除了有层次感之外,还和周围的环境相配的。比如说它有白色汉白玉桥,有彩画,有琉璃瓦顶,有金黄色的屋檐,有土地的颜色,有门钉等等。
主持人叶波:所以说中国馆难就难在这里。
主持人高源:您怎么把它表现出来、搭配起来?

嘉宾宋建明:这个建筑是有特点的,它是节奏感比较强,而且构架感比较强。所以我们确立了四种红,就是外立面四种红有不同的配比,主要是三号红,就是四根大柱,还有横梁上端几个主体的红色,它的面积最大,其他的面积分别是占20%,15%,5%,这样就形成有节奏的建筑体。
主持人叶波:您刚才说到了柱子等都用三号红,其他的用其他红,是不是也就是一个节奏的概念?
嘉宾宋建明:是的。
主持人高源:色彩的节奏?

嘉宾宋建明:色彩节奏跟音乐不一样,它是靠面积的。我们做了那么多方案之后,我们确立了这一组是最佳的。后面有一个难度,就是如何使概念红色转化成建材的颜色。经过专家组的讨论,确立用氟碳漆喷在铝板上,用这个作为基本建材。这个建材我也是建议,如果是光平整的红色,拼起来以后,那个工艺一定会导致上面有工艺的痕迹,也就是说整个建筑会像纸糊的,它会飘起来。我建议它一定要有一种“肌理感”,这时候建筑师他们也考虑了,我们其实是不谋而合,然后再探索“肌理感”是什么的状态,最后确立成一个像“灯芯绒”一样的,垂直的,他们就叫“长城形”,像城墙顶端的那样一个配比。
主持人叶波:“灯芯绒”的状态下就消灭了接缝的痕迹?
嘉宾宋建明:对。
主持人高源:“灯芯绒”给我的感觉是有一点点凹凸的?

嘉宾宋建明:不是一点点,是相当大的。它要形成3公分宽,3公分深,再有3公分的底部,像长城一样连起来的,而且还要用两组。到了上梁的时候,视觉高度比较高,所以它还要做得再宽一点。柱子部分不能太宽,宽了就很像集装箱了。
主持人叶波:这是要考虑到一个视觉差的问题。
嘉宾宋建明:对,这个就是所谓的建筑美学层面的东西,横竖比就非常讲究了。那就是由建筑师、专家组和制造商共同来求取。我也很幸运,我们碰到了一个外企,是在上海的,叫亨特•道格拉斯,他们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叶波:他们是提供什么的呢?
嘉宾宋建明:他们提供色料的色样,是他们自做的。我很发怵的,因为我们是用油画来实现的色谱。

主持人叶波:和油漆还不是一回事。
嘉宾宋建明:对。而且面积大了以后,色彩不是特别精准的话,它要走样的。
主持人叶波:日久可能还会褪色吧?
嘉宾宋建明:对。他们做得很好,他们一次打样,基本成功。
主持人叶波:就达到你的要求了?

嘉宾宋建明:对。大的达到我的要求,但最后细色的时候,也做了若干次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大家都很满意的颜色,然后就开始做了一个开机仪式。
主持人叶波:这个我有点外行,不太懂。这个颜色定下来以后,就是您刚才说到的光谱,如果定下来以后,它是不是就达到统一的颜色?
嘉宾宋建明:不是,它要把我们色谱的样子变成建材的色样。因为一到建材,那就是上万平方米了,我提供的是25×30的一个色块,我的七块是这样提供的,他们每一块就要达到上千平方米。最后不是要转化成一个工业语言吗,所以后来就做得比较好了。


主持人叶波:就等于是一个外衣。
嘉宾宋建明:对。
主持人高源:从颜色的选择、组合、韵律感,到怎么样体现颜色的一种形式,这个建筑“灯芯绒”的样式,最后再把这样一个设计展现出来,在那么大的建筑上体现出来,这个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在给大家做介绍,里面有这么多建筑方面的知识、美感等等。
主持人叶波:另外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颜色随着色温的变化也会起变化。白天看和晚上看不一样,晚上如果色温低了,比如只有3000多K,白天是5000多K,颜色肯定会变化。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嘉宾宋建明:人看色彩,不是单纯用眼睛来看的,他是用认知来看的,所以我们叫做“心理颜色”。因为人的眼睛不可能像照相机一样那么精准,那么精确的每一个变化,底片就会不一样。人是一种自然动物,他是适应这种变化的,只要你在一定范围内,他都会认为是一个颜色。所不同的是,这种变化人可以接受,而且会觉得很自然。
主持人高源:您的意思是,你们选了七种红,参观者看的时候不会感觉到是七种红,他们觉得就是一种红。但是你们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认知,让他们感觉很舒服?
嘉宾宋建明:对。只有专业的人才能看得出来,一般人看就是一种颜色。
主持人叶波:刚才您说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举了例子。比如说三号红,建筑的架构是上宽下小,它有遮阳的功能,那在遮阳底下一部分,这个红和上面见到阳光的红,颜色应该有差别的?

嘉宾宋建明:见到阳光的最宽的那是四号红,那个应该是最重的红。曾经试样摆挂了很长时间,那里面有两块颜色,一块是三号红,一块就是四号红。不对,一号红是最深的,三号红是第三号的深,这样就拉开色差了。
主持人叶波:对,拉开色差就有变化了。现在我们完全明白了,这个工程是相当庞大的,而且难度也不低。
主持人高源:都是智慧的结晶。
主持人叶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聊到这里了,我们也更期待它的外衣穿上去以后更加漂亮。
嘉宾宋建明:我也很期待。
主持人叶波:能够感觉到非常震撼的感觉。
主持人:谢谢您!

----------------------

《清明上河图》亮相中国馆 百米墙面水波粼粼

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
世博中国馆的亮点——长达百米的多媒体展项《清明上河图》昨天验证调试。投影成像的“河水”波光粼粼,长卷中人物栩栩如生.

穷尽现有高科技手段45分钟体验五千年文明精华
参观者将首先看到一个巨大的环幕影院,通过观看一段8分钟的电影,感悟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之后,人们将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再到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最终来到以白色为基调,营造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约需45分钟。

中国馆“新九洲清晏”揭开面纱 蕴藏东方神韵

站在新九洲清晏中,可以看到国家馆居中升起、层檐出挑。 张春海 摄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上,一个崭新的“九洲清晏”揭开面纱。2.7万平方米的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当然,作为上海迄今为止最大的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本身就颇有看头。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张利,发现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

江山多娇
为什么将屋顶花园命名为新九洲清晏?
张利解释说,一来河清海晏是老百姓们永久的心愿。河清海晏,就是河水澄清透明、大海风平浪静的景观,比喻了祥和、美好的生活场景;而九州既是中华大地最早的行政区划,也是中国的代称。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裙楼部分,将屋顶花园命名为新九洲清晏,无疑能更好地衬托出中国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美好寓意。二来是因为圆明园的九洲清晏景区布局颇有特色,用水系根据《尚书》中对九州方位的描写,分隔出九个小岛。所以,新九洲清晏也用水系分隔一个个小洲,只不过这一次分隔的方式不是按照方位,而是根据中国典型的气候和地貌。
与此同时,新九洲清晏的每一个小洲还有着别有深意的名字: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当记者站在新九洲清晏中,可以看到国家馆居中升起、层檐出挑,成为象征中国精神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映衬国家馆,成为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汉字,作为正式命名。张利说,造字是为了说明新九洲清晏的独一无二,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看遍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而它们所展现的悠久文化和丰富景观,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独好
当然,仅仅有与众不同的名称还是不够的。张利透露,虽然采用圆明园中九洲清晏的名称,但除了布局思路相似,新九洲清晏的具体造景手法与传统中国园林截然不同,有不少亮点。
植物是新九洲清晏的一大特色。在最初的设计中,曾考虑在每一个小洲上用特有植物来表现特征,比如荒漠的胡杨、柽柳等沙生植物,沼泽的水杉、芦苇等湿地植物,农田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等。但考虑到上海的气候条件和展出需要,最终设计者选择了具有隐喻方式的布景手法,选择的植物都有着“言外之意”。
比如,种在代表农田这一小洲上的,不再是农作物,而是石榴,因为果实累累的石榴更能传递收获的喜悦;在代表荒漠的小洲上,游客看不见胡杨,但能看到紫薇桩,它们既有沙生植物枝干遒劲的力量之美,也能开出色彩亮丽的小花,点缀庭院;还有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竹木筏桥,是沼泽小洲的重点布景,增强自然与游客的互动性……“也许没有照搬原始地貌上的植物,但最终大家看到的将更有内涵。”张利这样总结新九洲清晏的植物特色。

建筑也同样有讲究。新九洲清晏上的亭台楼阁不同于以往的造型,而采用了钢筋结构,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建筑轮廓。业内人士看来,正是这寥寥几笔也有着中华传统建筑的神韵。“游客们可以看到,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建筑都是自成一体的,建筑的风采不会被周边环境掩去。”

一览众山小
最后,记者忍不住问张利,能不能再透露一些新九洲清晏的特殊之处。爽快的他一下子给出三个答案:一看地面、二看小品、三看四周。
看地面,是因为新九洲清晏每个洲的地面都花费了施工人员大量的心血。比如说农田的地面会采用碎石子,荒漠的地面将是人工合成的红色岩石,山脊的地面将是别具特色的白色砂石,沟壑的地面更是三色土一点一点铺就的……所以,哪怕不通过分割的水系,游客只要注意到脚下的土地发生了变化,就能知道来到了新的一个小洲。
看小品,是因为新九洲清晏中将错落有致地安放一些特殊的雕塑或景观小品。在代表水泽的湖泊中,如果游人看到一尾尾锦鳞游成一艘船舶的造型,可不要惊讶。因为施工者在湖泊里安放了一个上海最大的亚克力鱼缸,水流的效果将让游客忽略鱼缸的四壁,只看到鱼儿成群结队。还有在山脊上,太湖石、千层石、英德石这三种最常见的假山石将共同组成雕塑,让游客从岩石不同的纹理中体会山的魅力……
看四周,是因为新九洲清晏高出地面14米,比周围一般的场馆都高。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巍巍中国馆的中国红在一片绿树葱茏中显得更加亮丽,也能看到周围其他场馆的整体风采。“用一览众山小来形容站在新九洲清晏上的感受,一点也不夸张。”张利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眺望四周最好的观景平台。

濒临失传“三斩斧” 平均每1厘米宽度要斩7刀
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蕴藏无数奥妙,其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中国馆大台阶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


中国馆建筑设计解读: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被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而“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又被界定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四项。

●中国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斗冠”造型以及外立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无数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从全国挑8件国宝进行展览(图)


明代针灸铜人像

饕餮纹铜鼓

太阳神石刻

曾侯乙建鼓底座、针灸穴位铜人、饕餮纹铜鼓、太阳神石刻,这四件楚文化的瑰宝将亮相世博会。曾侯乙建鼓底座、针灸铜人将在中国馆展出;饕餮纹铜鼓、太阳神石刻将在“城市足迹馆”展示。
据省博市场部主任马业平介绍,中国馆从全国挑选了8件国宝来展览,湖北就占了两件。
中国馆是从“四大发明”和科技水平历程这个主轴来挑选展品的。
曾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由八对大龙和数十条纠结缠绕的小龙构成,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工艺至今无法复原,没有复制品。
明代针灸铜人像从中医角度阐释人体穴位经络,全身遍布几百个密密麻麻的腧穴和经络,并在铜人像上一一标明位置,此件国宝从未展览过。
此外太阳神石刻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太阳崇拜图像,距今七千年;饕餮纹铜鼓是目前仅见的两面商代铜鼓之一,另一件在日本。
又讯记者昨日获悉,从5月1日到11月20日,曾侯乙编钟展览性演出将在“城市足迹馆”序厅展示,每天从上午9时到晚上10时,每小时滚动演出5分钟,交替演奏世博会主题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楚商》、《竹枝词》、《朝乐》等20多首古曲。
1984年,省博根据曾侯乙编钟制成了一套仿古新编钟通过国家验收,此次赴沪演出的就是这一套。目前曾侯乙编钟已在“城市足迹馆”安装完毕。演职人员首批10人含1人领队9名演奏员,4月25日启程赴上海。

相关新闻:

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傍“鸟巢”取名“鹰巢”(图)

国内首家网上世博馆上线网民可“实地”体验



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

【人物简介】何镜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直到今天,我才可以稍微松口气,但我想,中国馆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29日晚7时,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在上海独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上图)。

  冠军方案曾险遭淘汰

  谈及中国馆,何镜堂的第一反应是转过身打开行李箱,端出中国馆效果模型,兴致勃勃向记者作介绍。

  “2007年4月25日,国家决定在全球华人中征集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当时我一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同时感觉作为一名中国建筑(4.02,-0.04,-0.99%)师的历史责任非常重。我当时想,中国馆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世博会又是总结人类科技文化发展成就的一个会,所以这个馆必须与时俱进——于是我们团队对中国馆的总定位归为八个字: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何镜堂还透露说,一开始共有344个方案请专家组评,“东方之冠”由于效果图比较朦胧,结果落选;可20进8入围的方案中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组委会又去翻那些被淘汰的方案。最后,评委希望同时起用“东方之冠”和清华大学的方案,问何镜堂是否可以跟清华联合设计,由他带领团队。“这是一支非常出色的团队——集中了京、沪、穗三地建筑界的精英,分工明确,有很好的合作精神,这也开创了中国建筑师合作的先例。”何镜堂自豪地说。

  用10个月决定穿什么“衣服”

  今天,庄严华美、层叠出挑的“东方之冠”已成为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无论外形和内涵都获得广泛认同。不过何镜堂也坦言:“曾经很有思想负担,担心搞不好被大家骂很惨。”

  何镜堂说,最初想把中国馆设计成“中国红”,可何为“中国红”?何镜堂心里不踏实,“红色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好”。大约10个月的时间,何镜堂和他的团队都在操心中国馆该穿什么“衣服”。何镜堂告诉记者,他还特地去买了盒中华牌香烟,差点用了“中华牌香烟盒红”。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方方面面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反复讨论。现在人们看到的中国馆外衣的红,其实是由四种红组成,远看和近看可以呈现不同效果,空间和层次感非常好。

  “当我们的工作与全社会的需求一致时,就会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中国馆可以说是举全民之力建成的。”对这一点,何镜堂无比感慨。

  【对话】

  “它能镇得住人”

  记者:中国的文化符号很多,包括汉字、京剧、出土文物,您的团队最后选择了斗拱,这有什么寓意吗?

  何镜堂: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层层叠加,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以前光看图纸感受还不强烈。现在看这个建筑很雄伟,又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很多人进去后有一种场所感染力:经过百年屈辱,我们国家站起来了,有种民族振兴感,它能镇得住人。而且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一些争议的声音?您认为它会成为上海的新地标吗?

  何镜堂: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谁都可以提意见。建筑没有100分,没有最好的建筑,只有相对适宜的建筑。这三年,中标前中标后,非议和肯定都有,我和我的团队都被一种压力和幸福包围着。事实上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丰富的联想。但在以往中国参加的多次世博会里,都未留下像样的中国馆,最近几届给人的印象就是加点琉璃瓦,挂几个大灯笼,建筑意象缺乏创新。此次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至于能否成为地标建筑,我想还是留待时间来检验吧。

  记者:您如何评价“东方之冠“对于社会的影响?

  何镜堂:我认为中国馆给了中国文化一种自信,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都将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它给中国建筑师带来了自信,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很多新建筑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像“鸟巢“、央视总部大楼。中国馆向世界证实了中国建筑师的实力和水平。

  记者:中国馆还有哪些亮点?

  何镜堂: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团队在为布展做最后的冲刺,包括园林绿化、VIP厅、咖啡厅的建设等等。中国馆前面是“九州清晏“的大型城市花园,园林是一大亮点。27000平方米的屋顶平台,由8个被水环绕的岛屿组成,运用了太阳能、雨水收集等节能环保技术,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顶花园。站在69.9米高的观景平台上,远可眺望黄浦江和上海城市轮廓,近可俯瞰世博园区,今后还会成为上海市民一处休闲场所。层层出挑的倒梯形设计的中国馆本身还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遮阳伞“,六七月份正热的时候,参观者可以聚集在这里乘凉。

  记者:可以想象中国馆开放后面临的人流压力,设计是如何考虑人流疏散的?

  何镜堂:中国馆四面均有出入口,4根立柱里每个放置了3部电梯,人们进来后直达49米高的核心展区,欣赏反映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电影“东方足迹“,还有放大至128米“铺“满整个墙面的《清明上河图》,再通过自动扶梯到达各展厅。根据专家的设计,一部电梯每小时可运送8000人。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从始至终体现公众参与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个用中国红架空升起的华夏意象,向世界说明着中国的恢弘磅礴,同时也展现“让生活更美好”的和谐人居理念。

  世博中国馆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说:“以往的建筑设计都只是建筑师和建筑方提意见,而中国馆的设计从始至终都体现了公

众的参与,这是一个最需要公众认可的建筑。”

  谈起中国馆当初的设计过程,何镜堂说,中国馆首先要展现五千年文化底蕴,以及民族在振兴、民众增自信的大气;另外,还要体现海纳百川、节能环保的时代要求。所以,在最初的设计中,中国馆是以一个斗拱的面目出现的。在很多人眼中,它或者像冠冕,或者像粮仓,或者像鼎。但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这座建筑一眼望上去就感觉是中国的。

  然而,身高60米的巨型红色建筑让部分公众觉得太过抢眼甚至压抑。有网友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称,这样的风格让人觉得“盛气凌人”。

  对此,何镜堂说:“每个人都会对建筑提出不同的要求,何况是这样极具标志性的建筑,争议肯定是存在的,不同人的不同意见对我都是一种提醒,然后加以改进,因为这是一个最需要公众认可的建筑。”

  其实,为了冲淡这一庞大建筑物对人们产生的压抑感,何镜堂和他的设计团队一直绞尽脑汁。最后形成的定稿是四组巨柱托起上部展厅所形成的巨构空间。何镜堂称,这是要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城市,留给公众。这个刚性气质为主的国家馆和周边地区馆柔性亲民的特性互相呼应,刚柔相济,传达的也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庄严的“东方之冠”要披上“中国红”,而怎样的“红”才能让人觉得是热情而不是激进、是热烈而不是激烈?何镜堂和他的团队为此用了大约10个月时间,其中既考虑过故宫红,也考虑过国旗红,甚至还有中华牌香烟的烟盒红。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建筑、光学、材料等各方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反复讨论。现在人们看到的中国馆的红,以有微差的四种红色组成,由上到下通过渐变手法由深到浅,以增加建筑整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每个立面的31个“椽头”也用了中国红色印章的图案,而这些印章的镂空又巧妙地承担着风口透风的功能,以“和而不同”的整体表达延伸“中国红”的内涵。

何镜堂表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建筑,我们的中国馆一定要有其‘精神功能’。”

----------------

世博中国馆——节能,节能,再节能

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将展现一幅宏伟的城市文明图。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表示:“我们在设计中国馆时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以“节能”二字为核心要求。

首先,中国国家馆造型层叠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减少了降温所需的能耗。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通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设计者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户都是使用低耗能的双层玻璃。此外,中国馆的制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用电负荷,建筑的节能系统将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中国馆不仅通风性能良好,还采用了许多太阳能技术。中国馆的顶部、外墙上会装有太阳能电池,以确保提供强大的能源,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在景观设计层面,加入循环自洁要素。在国家馆屋顶上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利用天然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在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的自洁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为城市局部环境提供生态化的景观。

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运用

为顺应世界潮流,承接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到时候,我们还会引进先进的互动信息技术,创造最新的、令人难忘的博览参观体验。它的功能延伸不可估量。”世博接团董事长戴柳透露,将来民众可从地铁8号线站点直接上来进入展馆,进行各种公共活动。“这就是古风今形,既融入传统元素,从中国文化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同时每个细节又散发出现代精神,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时那种积极的、温和的、开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态。中国馆是面向未来的,中国馆的设计与建设要把握建筑本身与展览展示的发展趋势,确保50年不落后。”

---------------

国家的形象(展示中华智慧的中国馆 )“一轴四馆”世博顾问吴建中:解读各国场馆城市文化主题

--------------------------------------

中国国家馆预约券实行新规,预约券半小时为一个单位,每天只发放5万张。

目录:1:国家的形象---展示中华智慧的中国馆为了耸立的『中华之冠』“东方之冠”—中国馆

2:“网上世博会”5月1日将同步开幕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内容看世博知世界

3:中国馆神秘60.6米层揭秘 设计融入五行五色

----------------

中国馆会成为一道“永远的新地平线”。并且中国馆将给人“有吸引力、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感受,“中国馆”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
3站穿越中国城市千年---
中国馆共有三层展区,从上到下分别为49米层核心展区《东方足迹》,41米层体验展区《寻觅之旅》,以及33米层功能展区《低碳未来》。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开幕后,如果你进入中国国家馆,

首先要乘电梯直达上层核心展区,非常规设计的“影院”将先声夺人。8分钟的影片将以一种诗化方式,展现中国当代城市化的进程。可别以为这是普通的环幕影院,这里的银幕除了前、左、右三面外,头顶上的穹幕将一起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走出“影院”,可别以为时空穿越走在了宋朝最大城市汴京繁华熙攘的街道上,因为5米多长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被放大至128米“铺”满整面墙壁,画中人物还会以鲜活、独特的动感方式呈现于眼前。
中国国家馆的第二站,是一趟体验式的“寻觅之旅”。观众将乘上轨道游览车,进入一片梦境天地,中国数千年的城市文化,从农耕文明古国,到园林、庭院、拱桥……游人在小桥流水中,见证一座模型城市的迅速建造史,对话古今,解读中华智慧传承底蕴。除此之外,与四大发明相关的国宝以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国宝,也将悉数登场。
第三站对城市生活的探索,集中在“低碳未来”的主题上。33米层展区,将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理念,通过一场低碳的体验,展现中国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努力,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凸显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国家的形象----展示中华智慧的中国馆

“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

我们在接触一个陌生人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的外表形象;然后在面对面交流之后,他的谈吐使我们对他有进一步的印象;如果有更深入的接触,就会逐步了解他的修养、习惯爱好、内心世界等更加细致、全面的部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
国家也一样,国家的外部形象或多或少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间的认可程度。不少邻国由于处在同一地区,有着相似的文化,有互相影响的历史,在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历史交往后,相互之间能有比较多的了解。而在地球的另一半或者另一极,还有很多我们接触不到,却散发着迷人光辉的国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了国际间交流的极好机会,其中的中国馆将是中国向世界各国介绍和展示中国的载体,呈现中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面对未来的挑战,也是国家精神和中国理念的集中体现之地。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

展示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被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追根溯源,中国城市的发展的独特性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而中华智慧也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选取“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既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更能展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

在选取哪些“中华智慧”方面,有三条原则。第一是“大智慧”,即体现中华民族行为本质的哲学智慧,而不仅仅是造桥建屋等的“工匠智慧”;第二是“当代性”,即所选取的智慧既扎根于古代,更能反映今日中国的发展方向,对现今的城市发展有指导意义;第三是“普世性”,即能够被其他文化和国家所借鉴。

根据上述思路,“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被界定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4项。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同时它们也是对中国城市文化精髓和城市人精神的高度概括。

“师法自然”源自老庄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源出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个智慧反映了中华文化如何辩证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城市形态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状态中有着直接的反映。  

设想通过4条线索展示中华智慧

有了这样一个既古老,又现代;既宏观,又能细微刻画的命题,如何才能充分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呢?

目前的设想是通过4条线索来反映。

一是生命之光。通过中国城市的诞生、发展、困境、再生,展示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

二是自然之美。通过中国城市中的规划与营建、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营造,展示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思想。

三是生活之乐。通过中国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生活,展示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展示中国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绵延动力。

四是文明之脉。通过璀璨辉煌的城市文明成果,展现中华城市自由宽容、兼收并蓄的品质,反映“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

具体展示将交由富有创意、专职于“以小见大”的策展公司来完成,让普通参观者在感受惊喜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留有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全面立体展示各地各民族文化

中国馆由国家馆,各省、市、自治区展馆、港澳台展馆共同组成。吴仪副总理指出,办好这届世博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中国馆,关键是理念。要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个平台,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全国各地、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的发展成就,从而让世界人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推动各地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她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要紧扣主题,二要富有创意,三要创新形式。

目前,甘肃、广东、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苏、西藏、福建等已与上海世博局就主题理解、展示策划进行了双向沟通。上海世博局也尽力介绍了世博会的筹备情况、主题演绎的曲折过程,提出了一些针对各省、市、自治区参展的初步建议。不少省、市、自治区领导十分重视,亲自挂帅,还有的省、市、自治区也已开始动员组织了社会专家、展览企业。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中国馆一定如同百花园,中央花坛魅力无比,四周花草争奇斗艳、各不相同,而所有的奇异美丽又都表达同一个理念: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上海世博》

-------------------------------------------------------------------

为了耸立的『中华之冠』
为了灵感的迸发,他们思考着,为了智慧的定格,他们奔波着。为了经典的诞生,他们工作着。
他们,为了永恒的感动,忙碌着……   

浦江之畔,轻舟渐近,一个巨大的斗冠即将拔地而起。

海外游子来了,建筑大师来了,媒体记者来了,普通市民来了。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他们忙碌着。

多年以后,我们仍然会记得他们说过的话、忙过的事、做过的梦……

应征之漂洋过海   

国家馆是各个参展国在世博会上代表本国参展的场馆,东道国的国家馆,历来备受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呢?这个话题,从申博那一刻开始,就成为中国人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专家和设计者突破自我的难点。

2007年4月25日,中国馆建筑方案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公告一出,即刻得到了世界各地华人的积极响应。截至6月15日24时(北京时间),共计收到344件有效应征方案。在这344件应征方案中,有许多是漂洋过海、带着参与世博满腔热情的海外应征方案,其中有一份来自于美国纽约,设计者是一位留学海外的学生,姓郑。

接到记者上午十点打过去的电话,纽约那里是晚上九点。当得知是来自于《上海世博》杂志的电话时,小郑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从网上得知的消息,所以在这里完成设计稿后,用电子邮件将作品传给国内的父母,再请他们转交的,还好赶上了截止日期!”

小郑留学美国多年,曾经在上海学习过一段时间,知道2010年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对此非常关注,由于学的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所以想小试身手。在他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传给父母后的日子里,他经常和父母沟通、问询情况。正如他所说:“贵在参与,关键是表达一份参与的热情。当然,也感谢此次征集给海外华人提供一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渠道。”

小郑说,在他身边,想参与或者正在参与着的华人不止他一个,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以华人的共同智慧来体现中国馆,也期盼它能在2010年世博会“万国建筑”中出彩。而他觉得自己的优势是,相比较那些在海外多年的华人来说,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对故土的怀念,在想象中完成设计方案,而中国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早已超出那些久居海外的华人的想象,可他则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现代城市更加熟识和了解。

还未等记者提问,小郑已经将话题转到此次获选的优胜方案,他觉得现在的方案很不错,“非常中国”!因为他心目中的中国馆就应该体现中国特色,而且也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设计建造。

张锦秋院士

求贤之西顾长安   

中国馆设计方案的最终出台可谓跌宕起伏,这其中不得不提及一个故事,那就是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专程赶赴西安,邀请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来沪主持专家研讨会,共商中国馆修改方案。

说起这次西顾求贤,还要从当时中国馆的评审情况讲起。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共同完成的“东方之冠”方案,经建筑专家、相关领导的层层把关,于9月24日提交给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组委会对方案的总体布局、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中国元素的表现、交通组织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建议在进一步听取中外专家的意见后进行优化。

一同前往西安的中国馆项目部副总经理施建培说:“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决定立即召开有中外专家参加的专题研讨会。考虑到张锦秋院士参与了中国馆征集方案的评审,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的结合也有其独特理解,我们希望能由她出面主持召开这次研讨会。可是张锦秋院士非常谦虚,经过两次电话沟通,她仍表示愿意参加研讨会,但是主持工作可能还有更好的人选。出于对她的尊重再加上时间紧迫,我们决定去西安当面邀请她。”

然而此行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当日的情景,施建培仍记忆犹新:“那是2007年10月8日,‘十一’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但这一天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此,而是由于台风的影响,我们原本乘坐的中午11点飞往西安的航班被取消。我和戴董只能在机场耐心等候,可是想到中国馆设计方案的修改工作迫在眉睫,我们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好在等待并没有白费,经过3个小时的漫长煎熬,下午2点,我们终于搭上飞往西安的航班。4点左右,张锦秋院士在她亲自设计的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园里接待了我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张院士非常感动,在我们的盛情邀请之下,她终于答应主持召开研讨会。晚上6点我和戴董告别张院士,坐上了返回上海的飞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一个星期后,也就是10月15日,张锦秋院士如约来到上海主持由20多位中外专家共同参与的专题研讨会。会上,专家们针对组委会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的建议,确立了“地区馆作为建筑基座,国家馆构造城市雕塑”的布局理念,用江南园林式的景观设计进一步柔化建筑风格。这次研讨会为中国馆设计方案的最终通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投标方案效果图融合之天衣无缝   

2007年年末,何镜堂院士和他的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生们忙碌非凡。所幸,历经多时的两项大工程尘埃落定了。其一,由何镜堂设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其二便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开工。

何镜堂院士坦言:“身兼这两项重大工程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与沉浸于扩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的灰调心情不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热烈欢腾、雍容大度,传达泱泱大国的气度……”这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振奋和鼓舞。

辞旧迎新,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回忆从2007年4月25日起——中国馆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发布会开始的日日夜夜,何镜堂和他的团队就一直为中国馆忙碌着。

因为,每个参与设计的精英都深知,作为世博会主办国建造的最重要展馆之一,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核心展示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期盼。一方面要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又要表达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肩负诸多“使命”的中国馆,如何吸引世界的目光?如果展现中华智慧?又如何兼顾到国际性的审美?

当时,可能堆积在何镜堂院士头脑中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很快,“如何展现中华智慧”及“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两大构思。何镜堂率领团队开始“解题”的过程,一场场头脑风暴也带他们走上有关中国馆的“切题”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投标方案效果图

何镜堂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他们的灵感是相互启发的,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他们首先想到了中国写意的国画、中国的京剧、中国的文字,其次又开始钻研起中国的文物,如宝鼎、斗冠,最后还考虑到中国的传统园林。他们发扬着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又“兵分三路”,开始对以上三种方案进行演绎。以至后来,中国器、中国结和中国园林三个方案都参加了招标。其间,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形成的“中国器”方案最为何镜堂和他的团队所满意,后将其更名为“东方之冠”,更体现出中国气度,最终也因其视觉冲击力成为优胜方案中的一件。

与此同时,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也同样接到了捷报,他们所设计的“叠篆”方案也入选为优胜方案。

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几个优胜方案融为一个凝结中华智慧结晶的中国馆方案?这可能对于讲求个性和风格的建筑师群体而言的确算是个难题,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方案的融合却出奇地顺利。

首先是有融合的基础,“东方之冠”方案的国家馆和“叠篆”方案的地方馆,一个主体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形成开扬屹立之势,一个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泽被神州,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两个方案的融合没有难度,恰好各取所长,天衣无缝地组成了中国馆整体建筑群。这个“重量级”的中国馆,正是以整体大气的建筑造型整合了丰富多元的中国元素。



中国馆东南方向效果图

有了融合的基础之外,双方的诚意也鼓舞着两支团队。何镜堂当时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中国馆要融合全球华人的智慧,而南北的合作力量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发挥团队智慧,南北结合、合作共事。更让他难忘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特地打电话给他,期望由他牵头来组成团队,带领两支队伍共同负责好中国馆项目。之后,他们在各方领导和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下,双方的合作开展得非常融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的总建筑师张利,也开始了对方案的修改,将原建筑的上部削去,将颜色由红色改为白色,高度降为14米。

最终,他们完成了优胜方案的深化工作,“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开始闪发出熠熠光彩!

上海建工集团工人

奠基之遥念故乡  

自2007年12月18日中国馆开工建设以来,建筑工地上一直活跃着一群人,他们为中国馆打下一根根坚实的地桩,这就是二百多位来自上海建工集团的工人。当2008年的第一道曙光洒向世博园区时,这群人又开始为2010年中国馆的精彩亮相而忙碌着了。

新年的第一天,阳光明媚,但寒风凛冽,温度也降到了冰点。据工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地上的条件比较艰苦,晴天灰尘遍地,雨天泥泞不堪。然而,恶劣的天气和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工人们的工作热情。

王和德,今年43岁,到上海已经11个年头了。谈到刚来时的情景,这位四川汉子自豪地说:“1997年我刚来的时候,正好碰到建造八万人体育场,这是上海的一项大工程。如今,又让我赶上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建设,这项工程可是咱们中国人的面子,马虎不得。平时打电话回家,村里人都知道我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工地上,他们羡慕得不得了。”当问及新年有什么愿望时,王和德憨厚地笑了笑,眼神望向远方:“现在正在打桩,工期很紧张,春节也不一定能回家过年了。我就希望全家老小都平平安安的,等中国馆造好了,也能带上他们一起来看世博会,看看我们亲手建造的中国馆。”

王和德、路纲兰、饶德兵……这些普通的名字背后是一群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而默默奉献的建筑工人。当我们提出要为他们拍一张合影留个纪念时,平日豪爽的他们竟然都羞涩起来,你推我让,露出腼腆的笑容。在我们的一再组织下,他们轻轻抖落身上的灰尘,拂去发梢的泥土,在新年伊始的中国馆建设工地上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市民竺蓥森捐赠之爱心涌动  

谈起2007年12月18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揭晓晚会,市民竺蓥森的心至今还久久不能平静。就在这台晚会上,竺蓥森作为第一批向世博会中国馆捐赠的市民代表,在全世界的聚焦中上台接受了上海世博局颁发的纪念证书。

2007年9月15日这天,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普通的一天。然而,对竺蓥森而言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一天,竺蓥森在浏览网站时无意间看到一条新闻,得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定向捐赠的消息。“为中国馆捐赠的念头立刻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当天我就写了一封信寄给世博局。在信中我对此次捐赠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在各大公共场所设立捐赠箱,号召大家一起为上海世博会出力。当然,我知道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财力举办上海世博会,此次捐赠的主要意义在于全球华人的共同关注。”关于捐多少,竺蓥森想了很久,“考虑到这次捐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填补资金缺口,而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决定随信捐出1元钱。我想让大家知道这个数字虽然很小,但是如果每人1元钱,我们13亿中国人所捐出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信寄出去的第二天,竺蓥森在他的网易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大家快来参与捐赠,共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说到作为代表上台领取纪念证书,竺蓥森表示:“没有想到有这个机会,心情非常激动。领了这个证书,就像接到了一个更艰巨的任务。今后,我要发动我身边的人一起为中国馆的建设出力。过几天就是同学聚会,我要去向他们宣传世博会。”采访结束时,竺蓥森还向我们打听如何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虽然下岗在家,但凭借专业知识,我现在在居委会承担义务的法律咨询工作,希望也有机会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毕竟这是在我们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一定要做好东道主。”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定向捐赠活动正受到广大民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世博会捐赠事务办公室每天都要接到市民通过电话、信件、汇款以及现场咨询等形式表达出的多个捐赠意向,这些还只是捐赠的辅助渠道。捐赠事务办公室的罗杰说:“我们的捐赠设计是以网上捐赠为主,现场捐赠为辅,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关心和支持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在捐赠活动正式启动的短短几天内就已经有一百多位通过网络进行捐赠的热心市民为中国馆奉献出了他们的爱心。”

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特地从浦西江湾五角场坐公交车来到浦东的世博大厦,向中国国家馆捐赠人民币100元,同时又代表其在匈牙利的2个外孙、在上海的3个孙子各捐20元。“这次捐赠,目的不在资金多少,而在人心汇聚。”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表示。

---------------------------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内容: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

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中国国家馆内部效果图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

陆川透露,主题电影的制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团队,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他表示:“影片后期制作复杂程度不亚于影片《魔戒》,将体现目前国内后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有许多经过好莱坞大片历练的年轻人加盟。”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面对“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2002年,《清明上河图》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来无数观众排队参观,竞相一睹真容。但当时观众只能在1米开外的围栏外远距离眺望而已。这一次,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被放大至100米,走在巨型画卷旁,可以一次看个够。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

  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中国国家馆内部效果图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姚开阳表示,这就好比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游玩项目,给人以童话般的意境。但中国国家馆的这段“骑乘”还能让人领略半抽象、诗意化的参观效果。

  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潘公凯说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

  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

  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潘公凯表示,下层将会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面向未来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的答案”。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水——贯穿始终的线索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因此,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和重要交通渠道。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

“东方之冠”——中国馆 "东方之冠" 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馆


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东方之冠"通过公开征集,从344份应征方案中遴选得出,于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中国馆鸟瞰图

中国馆正南方向效果图

中国馆正北方向效果图

中国馆西南方向效果图

中国馆西北方向效果图

中国馆东南方向效果图

中国馆由国家馆、省区市馆、香港馆、澳门馆、台湾馆组成。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

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区内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本届世博会主办国设计建造并将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办好上海世博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中国馆,关键是理念。中国馆紧扣"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一主线,通过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城市产业等内容,充分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热爱和平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馆建筑特点:

1、建筑结构合理
国家馆高63米,形成城市雕塑,体现中国馆的标志性;地方馆高14米,水平展开,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国馆建筑总体采用不对称平衡结构,体现和谐、稳定之意。

2、建筑功能完善
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分三个层次,33米标高处为国家馆门厅和服务区等,39米标高以上为国家馆展厅,以平面展馆(1.3万平方米)为主,辅以坡道和连接踏步,能满足多种手段展示中华文明的布展需要。省区市联合馆地上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2.4万平方米,净高10.5米,满足31个省、区、市各6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需要。除展览空间外,中国馆还配置了入口大厅、多功能厅,及会议室、地下车库等配套设施。

3、交通组织便捷
中国馆四面均有出入口。多部自动扶梯、垂直电梯通达国家馆展厅及屋顶公共活动平台。地方馆周边设置货运通道,四边开门,便于布展时集中货流的出入。地方馆顶部平台通过台阶通道与北面贯穿世博园的高架步道相连,便于人流疏散。

4、景观设计典雅
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景观园林。地方馆屋顶公共活动平台采用九宫格和江南园林相结合的景观设计,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宫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使中国馆景观设计更具层次丰富的立体感。地面景观园林通过南北广场分别延伸到基地南北面的公共绿地,融入世博园整体景观之中。

5、中国元素丰富
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地区馆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以地名点缀,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亦体现中国文化意境。

6、节能环保技术
中国馆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多种节能环保技术,结合被动式节能措施,如自遮阳体形、自然通风、采光等,和主动式生态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屋面、冰蓄冷技术等,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环保意识和科技含量。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牵头负责中国馆筹备工作。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依据世博会组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要求建立,由外交部、科技部、建设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务院港澳办、台办、贸促会以及上海市等9家组委会成员单位组成。贸促会万季飞会长担任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上海世博局局长洪浩担任副组长。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解读: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处于世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

  中国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斗冠”造型以及外立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无数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群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厚重坚实的平台。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镌刻着以二十四节气为内容的古代叠篆文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馆共有三层展区,从上到下分别为49米层核心展区《东方足迹》,41米层体验展区《寻觅之旅》,以及33米层功能展区《低碳未来》。

--------------------------

“网上世博会”5月1日将同步开幕

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今天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网上世博会”将于5月1日同步开幕。

  2009年11月12日开通的“网上世博会”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亮点之一,主办方充分运用互联网、WEB3D、富媒体等技术,将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内容搬到网上,使全世界的网民通过浏览三维园区和三维展馆,如临其境的体验世博会盛况。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朱咏雷介绍,网上世博会将于明日晚上11时后全面上线,届时网民登录www.expo.cn就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一睹都世博会的风采:“全面上线的网上世博会包括了园区内152个独立建筑的外观,200多个由组织方收集素材制作的浏览型展馆,近100个由参展方自行开发建设的体验型展馆,“一轴四馆”等13个组织方展馆,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

  截至目前,已经有2500万人次的网民进入网上世博会参观,随着5月1号世博园正式开园,网上世博会也同样会举行一个开园仪式。主办方表示,即使实体世博会结束后,网上世博会也永久存在。栾坤

-----------------------

中国馆神秘60.6米层揭秘 设计融入五行五色(图)


北为玄厅,五行属水,水色玄,厅内展示《道德经》等书法作品。

序厅在偏西南,展示了作者诗迪的三幅水彩作品
 在中国馆,观众可以参观49米、41米、33米三层展区。然而在中国馆60.6米层,还有“神秘”的一层,该层根据中国传统的九宫为格局,划分为金厅、丹厅等9个不同主题的大厅,用于接待贵宾、会议和展陈。

  中国馆建筑内部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介绍,中国馆的60.6米层在世博会期间不对外开放。

  中国传统“九宫”为空间格局

  宋建明曾完成中国馆建筑色彩“中国红”设计,去年10月底,接到中国馆顶层“中国馆室内设计和艺术品创作项目”。

  “我们按照中国传统九宫空间格局及其象征意义,最终确定以艺术品为核心来营造空间设计……按照传统演绎当代的精神,我们结合中国馆内部功能布局,将当代艺术品按其属性和艺术特色进行布局,选定了水墨、书法、水彩、油画、漆艺、陶艺、纤维、雕塑、壁挂、装置……不同尺度的作品,以及奇石、苏绣、植物点缀其间,再配以各类家具,形成了富有当代中国精神的色彩。”宋建明称。

  据了解,该顶层8000平米的空间,是按照中国传统五方正位的东西南北中和四方偏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九宫的格局划定的。五方正位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绎着青黄赤黑白的空间色调;而偏位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又彰显着丹青、玄青和赤白、玄白的色调。

  风格体现开拓传承和融合

  至于艺术的风格确定,宋建明称,要突出瞻前、顾后和衔接的特点。他就此举例称,在序厅,给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中国艺术的当代性。“要有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这样就不宜采用传统山水画。为了兼具中国当代精神,也不能用纯粹的西画。因此,具有中国意境的水彩便是选择的理由。”宋建明说。

  另据宋建明介绍,该层在世博会期间不对外开放。

  追访诗迪:用雪水绘制作品

  在中国馆60.6米层的序厅,作者诗迪创作了红、黄、蓝三幅色调的作品《EXPO2010天水无居·五洲同源》。

  诗迪称,三幅画融合了三个地方的雪水与五大洲不同的宝石微晶。其中,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第一个冬季的雪水,画出了一片玫瑰色的世界;用2009年初冬的雪水画出了一片蔚蓝色的天地;用上海2010年除夕夜的雪水画出了一条橙黄色的江河。“水中伴入五大洲不同的宝石微晶,金生水,水生万物,我希望通过画面传达出美好与和谐。”

  各厅简介

  ●西北厅为玄白厅,展示水墨、国画。

  ●正北厅为玄厅。北厅五行属水,水色玄(即黑色)。为此,艺术品则以传统书法的《论语》和《道德经》展示其中。

  ●东北厅为玄青厅,展示陶艺。

  ●正西厅为白厅,属金,金对应的颜色是白色,该厅以展示纤维艺术为主。

  ●正东厅为青厅,属木,木色青,具有万物复苏之气,该厅展示专青瓷陶艺屏风。

  ●西南厅为赤白厅,内是水彩艺术。

  ●正南厅为丹厅。南属火,火色赤,为此该厅内由唐明修教授创作的丹漆屏风是空间中的亮点。

  ●东南厅为丹青厅,展示油画水彩。

===================================

世博顾问吴建中:解读各国场馆城市文化主题

参观世博场馆前要“做功课”中国馆最具代表性一天“玩转”世博会?3个热门馆+10个普通馆

东方之冠·亲密接触中国馆“新九洲清晏”汇华夏典型地貌世博顾问吴建中解读各国场馆城市文化主题

吴建民:世博会承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

编者按: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还有50余天,上海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也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近日,中国网特别约请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从各国场馆的主题演绎为切入点,畅谈各参展国如何让古老文明与当代文化在当今现代化国家里和谐共存,从而体现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人物小传:吴建中,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政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在本届世博会上,不少国家根据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重点演绎城市文化传承问题。比如,埃及馆以“开罗:世界之母”为主题,以“多样与和谐”、“多面之城”、“征服沙漠”、“千村之城”、和“千塔之城”为副主题,聚焦开罗这一千年城市,力求展示埃及人民如何以史为鉴致力解决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叙利亚馆以“古老城市,风采犹存——大马士革人居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为主题,突出大马士革和谐的人居建筑和环境,以叙利亚独特的人居方式来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印度馆选择了“和谐城市”作为参展主题,该馆将从印度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出发,展示印度城市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巴基斯坦馆以“基于城市多样化的和谐”为主题,通过拉合尔古堡等实物的展示,以及乡村文化与现代城市、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比,来表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和谐城市模式。

巴基斯坦馆——拉合尔古堡巴基斯坦馆的主题是基于城市多样化的和谐,通过象征巴基斯坦城市化进程的拉合尔古堡,来体现巴基斯坦城市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和文化多样化。拉合尔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名城,拥有包括犍陀罗艺术在内的丰富的文物古迹,拉合尔以其斑斓璀璨的古代神韵被称为“巴基斯坦的心灵”。拉合尔城西北角有一座古王宫——拉合尔古堡,建于11世纪的迦兹纳维时期,到17世纪莫卧儿时期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是巴基斯坦唯一一座完整地反映自迦兹纳维王朝到莫卧儿王朝期间建筑史的建筑物。同时,拉合尔又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工业城市。由于该城市重视绿化和生态,整个城市看上去像一座妩媚芬芳的大花园,因此又有“花园城市”的美称。巴基斯坦馆展示的角度是文化多元与和谐,通过拉合尔古堡以及古堡内多媒体和实物展示,介绍巴基斯坦的文化历史及风俗习惯,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展现中巴两国亘古不变的友好情谊。巴基斯坦之所以选择拉合尔,不仅是因为拉合尔古堡的可展和可看性特点,更重要的是拉合尔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在文化多元与融合方面具有标杆的意义。

土耳其馆效果图 土耳其馆——文明的摇篮这两天为了更好地理解土耳其馆的主题,我找来方汉文撰写的《比较文明史》(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阅读。每一个国家馆都要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这个国家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土耳其馆要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安纳托利亚,文明的摇篮,土耳其馆的外形设计灵感据说是来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位于安纳托利亚的加陶岗(Catalhoyuk)。加陶岗是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400—6000年)文明的中心。我查阅了网上不少关于安纳托利亚的信息,总觉得不解渴。而《比较文明史》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我摘录其中的两段:世界公认的有四大古代文明,包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与印度。其实有一个地区,其文明之古老不亚于以上四地,这就是安纳托利亚,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它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诞生地之一,只不过它的古国——赫梯早在公元前12世纪末就被“海上民族”所灭亡,文明传统随之湮灭,为时光所封存,不再有人记得这个古老的文明了(第22页)。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它跨入文明之门槛甚至早于美索不达米亚近1千年,几乎与东亚的中国前陶新石器时代文化同期(23页)。土耳其馆以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加陶岗为切入点,向我们再现了人类文明的摇篮安纳托利亚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从城市足迹的角度讲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悠久历史。在这座古城的墙上有一副壁画,这幅壁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规划图。土耳其馆沿用8500年前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土耳其古代文明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这就是土耳其馆的独到之处。

阿曼馆效果图 阿曼馆——演进之旅阿曼馆采用了《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主线,让参观者游览辛巴达航海故事里的阿曼古城苏哈尔,到尼兹瓦古都,到现代首都马斯喀特,再到将于2020年完全建成的蓝色都市,最后坐魔毯离开阿曼降落到上海。阿曼馆的主题是“阿曼:演进之旅”(Oman– The EvolvingJourney),它将开启一段探索阿曼古老文明和丰富地貌的历史之旅,并将在阿曼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思考中展望未来。阿曼馆的建筑外观将体现尼兹瓦古都和苏哈尔港口城市的风貌。苏哈尔城在历史上是阿曼通往中国的重要入口。展馆外部的蓝色玻璃让人联想起阿曼传统航海古船漂亮的船头。走进展馆休息区,首先看到的仿佛是一千零一夜中的魔术,金色的沙子从罐子中流淌出来,再从地上生长起来,变成一个个童话般的生态座椅,艺术的想象、跳跃的节奏构成了梦幻般的休憩场所。然后参观者进入展馆,开始一段神奇的异域之旅,关于阿拉伯文明的自然和谐之国的故事由此展开。展馆由3个展厅组成,第一展厅将带领参观者领略阿曼多样的地貌特征和自然风光——从荒凉的沙漠到遥远的群山,从美丽的海洋到南部佐法尔地区丰富得令人赞叹的亚热带地理特征。步入第二展厅,参观者将感受阿曼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一部分重点展示的是阿曼的文化社会遗产等。第三展厅则将介绍阿曼人如何通过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参展者带着对未来的思考结束整个旅程。埃塞俄比亚:城市的综合遗产联合馆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如埃塞俄比亚,它以“城市的综合遗产——埃塞俄比亚经验”为主题。说起埃塞俄比亚,人们就会联想到人类的祖先——距今3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的南方古猿。“露西”化石和比她更早的“塞拉姆”女童化石都是在埃塞俄比亚阿法地区发现的。但该馆展示的重点是哈勒尔古城,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部500多公里处,七世纪时由阿拉伯人所建。哈勒尔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产业革命前的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埃塞俄比亚是如何以包容的态度来保护文化传统和遗迹、应对城市化挑战的。此外,在城市最佳实践区里有几个案例供大家欣赏:澳门——德成按澳门历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驰名于世。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历史城区”包括中式庙宇、大宅、西式教堂、剧院、灯塔、炮台、坟场等20多处历史建筑。在上海世博会上,百年老当铺“德成按”修复与利用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人们将通过“德成按”,一睹澳门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安大明宫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是西安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属于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领域。西安大明宫馆以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复建和现代新技术的结合,展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共存。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群,距今有1300多年。大明宫的面积是故宫的3倍多,先后有17位皇帝在此生活、处理政务。这座规模宏伟的宫室经过唐末的破坏,早已变成一片废墟。但含元殿、麟德殿、一清殿等遗迹,现在还清晰可见。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大明宫规模宏大,这次西安选择了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亮相上海世博会。含元殿在大明宫的作用,与后代的太极殿相似,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将临此殿听政。该馆以含元殿西翼的栖凤阁为蓝本,按1∶1的比例在上海黄浦江边复原。复原工程以唐代阙楼建筑艺术的代表“三出阙”形式为设计思路。阙是中国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也叫“门阙”。阙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天子用三出阙。历史上的栖凤阁为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阙下左右外侧有各长15间的东朝堂和西朝堂。唐长安城是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大明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通过复原建筑、实物展示的办法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充分展示历史遗址与现代城市和谐共存的理念。------------------

吴建民:世博会承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新华网成都4月23日电(记者陈雯瑾、邵海军、余里)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欧洲科学院副院长吴建民23日表示,世博会经久不衰的秘密在于承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吴建民在成都参加2010年中国绿色公司年会时说,世博会创立于1851年,至今已经是第41届。世博会之所以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而这些成果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和运用,就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次,世博会还提出人类文明进步当中所面临的大问题。它提出一个主题,世界各国围绕这个主题展示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思路,从而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

  他还说,上海世博会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很突出,它是第一次提出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通过上海世博览一方面可以展示世界城市化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坦言爱逛街称会带来灵感

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倪黎祥胡国球摄

穿着质地精良的白衬衫、宝蓝色牛仔裤,倪阳看上去更像一个“时尚潮人”。他有一个更“厉害”的身份——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设计师要穿得精致才能设计出好作品。”倪阳说。在参观完中国馆49M层后,倪阳建议游客不要选择手扶梯,而是从旁边的全景式观景坡道下楼,可以从不同角度俯瞰世博园。

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参观中国馆结束后,称赞:“来世博会参观,一定不能错过中国馆。”身为中国馆的副总设计师,倪阳却不承认中国馆是他的作品:“被改得太多,和我们最初的设计有很大差别。中国馆已成为真正的集体创作了。”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广交会琶洲会展中心、珠江新城西塔、珠江新城B2-10超高层写字楼、天伦总部办公楼、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到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这些知名的建筑后面承载着设计师倪阳的建筑梦想。倪阳大学三年级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在学校引起轰动。同年,倪阳参加汕头金沙公园工程的设计投标,一举中标。这是他人生第一个中标的实际工程。“当时还拿了300元设计费,对于每个月只用30元的年代,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穿得精致吃得简单

只需要见一面,就知道倪阳是个“时尚潮人”:衣服是意大利名牌普拉达,手表是世界名表宝格丽。“我喜欢名牌,穿得精致才能设计好的作品。但是我吃的简单,除了应酬外,常常是华工东区饭堂,省事呗!”

男人都怕逛街,倪阳却很喜欢,“因为它们的设计、色彩都会给我灵感。”(黄茜 龚华萍)

-------------------

一天“玩转”世博会? 3个热门馆+10个普通馆开幕式有什么“噱头”?世博园区有什么“美食”?一天能“玩转”几个场馆?昨天(28日)中午,周汉民等委员作客东方网“两会”嘉宾访谈聊天室,一一解答网友“五花八门”的提问。

参观世博场馆前要“做功课”中国馆最具代表性

有网友提问,世博会的展览馆这么多,要多少天才能参观得过来呀?对此,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建议大家在参观前“多做些功课”,“世博会的展馆很多,我建议可以事先对各国展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预先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展馆,避免盲目性。”他表示,每一个展馆都有它独特的亮点,例如英国馆的亮点是种子圣殿,突出种子引领我们挖掘自然的力量,所以大家参观前要多做点“功课”。

  一天如何“玩转”世博会?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表示,“一般大的场馆,我们认为参观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中小场馆可能时间会少一些,同时每天还有近百场的文艺演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观赏。因此,只花一天时间估计只能参观二到三个热门的场馆,和其他十个左右一般的场馆。”

  当被提问到世博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周汉明副主席非常自豪地说道,各个国家的展馆中特别是自建馆都能充分显示这个国家的特点。中国馆目前是世博园区中最高的一幢建筑,具备了非常强烈的中国元素。因此,他认为中国馆可以作为整个世博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世博餐饮“花头”多开园仪式简单而庄重

有关世博会的餐饮问题,也是不少网友关心的热点话题,网友880805提问说,世博园区的餐饮条件如何呀?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是不是更丰富呢?陈先进表示,“我们估计大部分的参观者会在园区午餐和晚餐,因此,我们提供了以快餐为主的中式和西式的餐饮。比如,我们请全国31个省区市加上港澳台的餐饮企业组成了中华美食街,每一个省区市和港澳台都会拿出他们的特色餐饮。同时,园区里还设置了中华八大菜系的专区,供市民和游客选择。还有世界美食专区,再加上各个国家馆提供的各具特色的餐饮。”

网友073507提问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会持续多长时间,从几点开始啊?周汉民副主席回答说,“上海世博会有开幕庆典和开园仪式。庆典将遵循世博会的惯例和往届世博会的传统,既有中国特色,更具时代特征,相信浦江两岸都能看到庆典的盛景。开园仪式,将较为简单,但也十分庄重。”

世博指定日票趋紧应对客流高峰可“借东风”

世博会日渐临近,世博会的门票也成了“香饽饽”。门票紧张吗,需要买预售票吗?网友246675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回答说,从去年3/27门票预售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销售了1800多万张门票。目前,普通日的门票还是敞开供应,比较紧张的是指定日的门票,这次世博会有17个指定日,5/1-5/3、10/1-10/7、10/24-10/31,目前剩余的五月份指定日门票提供给销售代理。

世博门票的紧俏也预示着世博期间很有可能会面对大客流的难题,不少委员也在今年政协会议期间对世博交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今天的聊天上,网友们也对如何应对世博期间的客流向委员提出了疑问?怎样保证我们的餐饮与住宿都可以跟上尚不可预测的人流高峰呢?世博期间的安保工作又会是怎样一个模式呢?为此,参与聊天的委员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陈先进说,目前上海星级宾馆以上的床位有30多万张,再加上一些招待所的设施,估计能够提供50万以上的床位。如果平均每天有40万参观人次,除去上海本地的观众,大概占了20%左右,那么,床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如果在周末和节假时出现人流高峰,上海已和邻近长三角城市进行了沟通和合作,将充分利用距离上海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旅馆设施,为游客提供住宿。(来源:东方网)

---------------------------

上海世博会4月20日试运行 园区内七成展馆将参与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记者喻菲、许晓青)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杨雄30日说,上海世博会将于4月20日启动试运行,预计园区内七成展馆将参与。

杨雄接受正在上海参加世博会开幕倒计时30天系列活动的170多名中外记者采访时说,此前有一种说法预计有10%至20%的场馆无法按时开馆,这一说法不准确。虽然这种情况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对于上海世博会而言,组织者将力争使这种情况尽量减少。他预计,本届世博会无法按期开馆的数量将大大低于10%。他说,世博园区建设已临近尾声,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世博轴等永久性建筑已经竣工,临时场馆绝大部分竣工,部分尚在建设中的外国自建馆有望按时竣工,园区内配套设施基本建成,布展工作抓紧推进。

杨雄说,上海世博会预计在半年会期内吸引7000万人次参观。由于每天的游客总流量很难提前估算,因此上海启动了一系列措施,希望“削峰填谷”。他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的6月和9月将是上海世博会游客相对较少的“低峰期”,因此世博园区将增加各类精彩的文化演艺活动以吸引游客,分散客流,为“高峰月”减压。上海世博会期间,各类文艺活动将超过2万场次。目前正在对庆典仪式、文艺演出、焰火表演等方案进行策划组织。

此外,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还将采取多种措施合理引导客流,除了将世博会门票分为平日票和指定日票外,上海世博会开幕后还将实时发布园区客流动态信息,方便游客及时安排行程。

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印度国家馆穹顶,其结构材料采用了浙江安吉的竹子(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这是上海世博园区内的高架步道(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姜微、许晓青、俞丽虹)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大舞台,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同展精彩;这是一个融汇创新的竞技场,全球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在这里交流碰撞。一个月后,人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图谱”,将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描摹勾画;城市发展的诸多“谜题”,将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交由五湖四海的参展方和参观者探究“破译”。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从筹办到向着举办发起冲刺,上海世博会8年来的不懈求索,“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精心演绎,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诠释和生动实践。

科学发展:人类共同的梦想

追求科学与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伴随着电灯、电话、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等重大发明通过世博会传播到全世界,159年历史的世博会,见证了世界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到微电子革命的滚滚洪流;见证了人类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巨大变革。

进入21世纪,能源紧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金融危机、核扩散威胁、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为此,联合国各成员国就“千年发展目标”达成共识,向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性别歧视等宣战。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世博会,成为群策群力应对挑战的广阔平台。“可持续发展”大旗在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率先举起,从日本爱知到西班牙萨拉戈萨,数以百计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以亿计的参观者共同关注和思考“可持续”命题,探寻人类未来的发展之道。

新世纪面对新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选择了申办世博会;而在2002年末的摩纳哥之夜,世博会也选择了中国。

就在中国迈入筹博之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渴望发展、追求进步的权利,都有展示、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的权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性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因此其他的发展中国家都非常关注本届世博会。这使上海世博会与往届相比显得更为重要。”

世博会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中国自申博之日起,就承诺开展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计划,力促发展中国家在参展过程中“不掉队”。

今年1月,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中国步入“世博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筹办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决战之年。他希望上海广大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努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今天,漫步世博园区,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正在为营造震撼心灵的“东方足迹”和“低碳未来”冲刺。在各片区,绚丽斑斓、富有异域风情的非洲联合馆、太平洋联合馆、中南美洲联合馆等均占相当规模。在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经历了大地震创伤的海地,不改初衷、坚持参展。它将向世人展示“心形”的五彩岛屿模型,寓意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度面临“破产”风险的冰岛,也选择坚守在上海世博会。“一定要参与上海世博会,因为全世界都会来这里!”冰岛前驻华大使贡纳尔松说,“我们仍然是全球社区的一员。”斥资200万美元的冰岛馆主题是“纯能源——健康生活”,将介绍如何利用绿色可持续能源来实现发展和保护环境。

从新奇发明登上世界舞台,到促进人类生活方式革新;从在战争中弥合心灵的创痛,到在经济萧条时点燃指路明灯——世博会一个半世纪演进的轨迹,正是人类追求科学发展的无悔之路。在世博历史上最恢宏的上海世博盛典上,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将为着科学发展的共同梦想,共襄盛举。

创新理念:以科学发展化解城市化难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智慧的结晶。而今天,“城市病”的幽灵也与城市现代文明如影随形。再过一个月,当中外参观者沿着上海世博会“城市·地球馆”的螺旋形坡道攀登,从顶端俯瞰承载无数个城市的“星球”时,人们会惊讶于全球城市快速扩张所造成的“蔓延”“饱和”的窘境,以及城市带来的过度消耗和污染、过度开发和破坏……

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将突破60%。

“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一个恰合时宜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说,城市化的加速带来了诸多挑战,也引起联合国对诸多问题的高度关注,比如越来越多的贫民窟出现、气候变暖引发种种威胁,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人类迫切渴望破解城市化难题,渴望在世博会上探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设立了5个副主题:多元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社区重塑和城乡互动,无一不是触及当下人类发展的命运、增长的方式,也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充分展现了中国直面发展中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也充满了前瞻性的智慧。”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里·希克说:相信正是基于对城市化问题的忧虑,上海世博会最终将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超越了以往世博会主要展现科技发明进步成果的范畴,开创性地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城市科学发展问题的平台。

显然,上海世博会不是“哥本哈根式”的各国表态,而是协力为化解“城市病”寻找“药方”、共探对策。

作为一届世博会的“灵魂”,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没有回避对城市发展中负面因素的反思。除了直面城市化危机的“城市·地球馆”,参观者还可在“城市·足迹馆”看到“机器卓别林”,演示工业化这柄影响城市生活的“双刃剑”。“城市·生命馆”则将以互动装置艺术,展现城市系统的脆弱,催生人们对如何“呵护”城市的反思。在上海考察世博园区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贯彻科技世博和低碳世博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园区的示范应用,实现园区低碳排放和生态和谐。

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将带领人们穿越时空,体验全新的“中国式”低碳生活。从中国馆、主题馆的“太阳能屋顶”,到世博中心的“植物墙”……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将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低碳“实验场”。

“雨水回收、江水源热泵、新能源汽车……世博园区内的环保看点不胜枚举。”年近七旬的环保专家、国际屋顶绿化大会秘书长王仙民说:世博园区内绝大部分展馆采用了屋顶、墙体及室内绿化。他认为,这是世博会所倡导的、最节省土地开发成本的“绿色工程”之一。

“当年申博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潮流。”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认为,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下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

上海世博会还创造了把“城市”当作展品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五大洲的城市发展解决之道,将在这里摆开“擂台”。温哥华的冬奥会环保建筑、马德里的“竹屋”、鹿特丹的防洪大堤、台北的垃圾“零掩埋”,在半年会期里,“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呈现人类实践科学发展的多元路径。

人类不同的历史时代,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王战说,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蕴含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两层含义。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可以让人们亲身体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乃至预见到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他预计,在世博园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将体验到不一样的未来城市生活形态,即将掀起的“头脑风暴”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

洛塞泰斯展望,从上海世博会开始,以后的世博会都会继续探讨“城市”主题。而上海世博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在世博会上所见到的包括环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都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以人为本:开启和谐“地球村”

1867年,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世博会的导览手册上写道:抛弃战争吧,让我们联手和谐与团结。2010年,规模空前的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即将汇聚上海,交融心灵、抒写情谊……

与世博会首度落户东方古国相映衬,上海世博会会徽以汉字“世”的书法创意为形体。“世”字图形象征三人合臂相拥,寓意上海世博会将为人类开拓“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新希望。

经济学家厉以宁分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具有独特的民生含义,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他说,“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指在经济建设中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首位,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而且指我们必须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发展,着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城市应循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

“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这样诠释世博会的发展理念。他强调,举办世博会,是当前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大实践,是对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成效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全市方方面面工作的一场重大考验。要切实用好世博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使世博会真正成为促进上海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8年筹博,上海在实践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精心塑造着美好的生活、和谐的城市。园区动工之初,一批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居民楼,从最初的规划红线内被“抠”了出来,一万户居民因此免于搬迁,减少了生活的困扰。与此同时,黄浦江畔1.8万户居民告别危棚简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世博家园”,户均居住面积由动迁前的30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城市交通也因为轨道建设的提速而惠及千百万民众。世博会不仅改善民生,还推动了地方立法进程,志愿服务、城市文明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理念得到普及。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关乎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大事,是‘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的体现。上海世博会筹办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相信,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日子,越来越近。”王仙民说。

坐落于世博园区的生命阳光馆,将成为全球逾6亿残疾人心灵沟通的“伊甸园”。这是世博会诞生以来首次设立的残疾人馆。兴奋不已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这充分展示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宗旨,它告诉人们:无论健康还是残缺,生命都是平等的。

安娜·蒂贝琼卡指出,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让人感到舒适,它不应只关注基本物质需求,而应当更重视精神的愉悦。上海世博会上,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同一舞台上激荡出的思想火花,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不分种族、不分国度,多元文化将在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绚丽绽放。上海世博会期间,不仅有数百个展馆及案例展示,还将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场次文化演艺活动,并举行富有前瞻性的各类论坛。

就在数天前,为了参展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告别家乡,远赴中国。丹中两国儿童在《茉莉花》的歌声中欢送“小美人鱼”,呈现一幅美妙的东西方文化交融场景。上海世博会的各参展方,纷纷以最大的诚意为世博会奉献“国宝级”文化精品。可以预见,与“小美人鱼”远行异曲同工的动人故事,还将在世博园内不断诉说。

合作、交融的世博场景,也将启迪年青一代的心智。1970年曾参加大阪世博会组织工作的仁田博昭回忆道,当年美国馆的一块“月亮石”唤起了无数日本青少年对科学、对外太空的兴趣,今天,这些曾经为争睹“月亮石”而排起长队的人们,大多已进入中老年,但对于科学知识的敬畏之情却长留心田。从某种角度看,世博会的教益对于下一代难以估量。

“世博会不仅仅供人们观赏,它还是一种经历,一种令人骄傲的经历。20年后,今天的年轻人会告诉他们的孩子,自己参加过2010年的世博会。”洛塞泰斯说。

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透露,承继爱知世博会的经验,上海世博会将青少年作为分享精彩文化活动的绝对主体。东道主推出的“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博览广场青年系列活动等,涵盖全球100个创新项目等,各种新奇而有趣的互动体验,将为地球的新公民打开一扇扇未来之窗。

根据日程,上海世博会闭幕之际还将举行高峰论坛,议题方向是“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各参展方对于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有望凝聚成令人期待的《上海宣言》。

“通过上海世博会,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领导人眼中的未来——一个全人类参与合作与共享的多极化世界。”美国知名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上,上海世博会正试图超越信仰、地域和种族的界限,冲破动荡、冲突和战争的阴影,邀请最广大的民众汇聚“世博村”,共同叩开和谐友谊之门。

今天,世界的目光正在聚焦“东方明珠”上海。在上海世博会上,科学发展这个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伟大命题,将在中国、在世界续写。

------------------

上海世博会放弃建标志性建筑物更看重精神遗产

2010-02-08 13:45  来源:《小康》杂志 作者: 鄂璠 编辑: 刘方平

“借”来的上海新地标

历届世博会都非常重视物质遗产,建造一个地标,可以供大家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瞻仰,同时物质的地标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欲望。

这是发生在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的一幕真实场景。

当1851年首届世博会展馆水晶宫的历史资料向公众展示时,一个男孩看到油画家笔下的水晶宫,便睁大眼睛,若有所思地拉了一下妈妈的手,大声说:“这和我们学校的玻璃花房很像。”

听到小孩子的话,周围的参观者都善意地笑了,母亲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制止儿子别再说话了。这时,一位著名的建筑学教授走过来,和蔼地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穿越时空的感知

正如小男孩所说,水晶宫的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正是采用了花房式框架玻璃结构设计了首届世博会的陈列大厅。

1849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建筑委员会向全世界征集展馆的设计方案,但200多个应征方案无一令主办方满意,服务于英国贵族的园艺师帕克斯顿听说此事后便毛遂自荐。在这之前的有一天,他把7岁的小女儿抱放在王莲的其中一片叶子上观赏花朵,水上飘逸的绿叶居然能承载起一个孩子的重量。

粗壮的筋脉纵横呈环形交错在巨大的王莲叶子背面,构成既美观又可以负担巨大重力的整体,这个发现激发了帕克斯顿的灵感,他首创了温室,并创造了建筑的独特构造方式。

水晶宫从动工到完成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中国清朝官员张德彝在参观后用“一片晶莹,精彩炫目,奢华名贵,璀璨可观”来描绘它,有人说:“它的贡献在于满足了人类的精神梦想,它以一种暂新的空间形象将人类未来的憧憬与过去的文明结合起来。”

  一个半世纪以后,拥有159年历史的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大幕尚未开启,但世博会的影子在这座城市中已经无处不在。而《小康》杂志记者的世博采访之旅就从聆听这个美妙的故事开始,如今,水晶宫作为建筑实体已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了,但它不仅成为了引领19世纪博览会建筑空间形式的先驱,而且永久地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被放弃的上海地标

  历届世博会都有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著名的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留给人类的最璀璨杰作,历经百年风雨,如今的埃菲尔铁塔仍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地标。太阳塔则承载着人们对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美好回忆,那是世博会第一次在亚洲举行,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成为了当年一座新潮的地标性建筑,转眼40年过去了,矗立于万博纪念公园内的太阳塔每年仍会吸引150万左右的游客观光。

  “历届世博会都非常重视物质遗产,建造一个地标,可以供大家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瞻仰,同时物质的地标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欲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说,“在为上海世博会做总体规划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议建一个物质的地标,作为上海世博会的象征,我们曾经在总体规划过程当中组织了一轮国际招标,选取了10个地标性建筑的建设方案,但是最后放弃了。”

  在上海世博局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世博会历经一个半世纪多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商品交易会逐渐演变为展示国家实力,国际社会共同对话交流,大家共同参与的盛会。“而且这个盛会比较注重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以及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毛竹晨说,“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更多的是要对人类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一个‘里程碑’式的探讨。”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单纯地建造一个上海地标的想法被放弃了,“因为我们觉得,城市化道路的抉择中,我们邀请全世界人民一起探讨现实,这个就是我们留给世界的最好的精神遗产。”

梳理城市遗产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百废待兴,全中国知道世博会的人也很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提出两大战略设想: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通过举办世博会能增强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以便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在汪道涵的积极倡议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决定正式申办2010年世博会。

  吴志强非常幸运,在199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上,年轻的他得到了汪道涵亲自赠送的礼物——一本《辞海》,“你是学规划的,可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现在,50岁的吴志强在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0所著名院校组建了精英团队,同济大学也集结了一支由吴志强领衔,汇聚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方方面面专家的队伍。经过角逐,2004年7月26日,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规划范围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规划用地,最终交到了吴志强团队的手中。

  按照吴志强的设想,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黄浦江两岸连成一片,“我们要通过‘和谐城市’这个理念贯穿所有意象,让世博把上海串起来。”但是,错落在规划区内的象征着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历史遗迹数不胜数,给吴志强团队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江南造船厂等老工业建筑不仅仅是上海的遗产,也是咱们中国人现代化的遗产,是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国现代精神的载体,我有责任去保护这些老建筑。”吴志强坚持对城市遗产进行梳理,编列出它们的年史,然后再根据历史价值和展览需要选择有必要保留下来的建筑。然而,最初的方案提交后,却被国际展览局的专家全盘推翻。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毫不留情地说,“要用旧建筑太荒唐,世博会一贯的建筑风格是越新越奇越怪越吸引人,假如你们在上海的世博会上用老建筑的话,是没有这种先例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还举例说,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人用一幢半新不旧的建筑物改造成为办公楼,结果是失败的,“所以你们现在就放弃,把世博会的土地就作为黄浦江两岸一块新的土地来做。”

  一向好脾气的吴志强也拍起了桌子,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老建筑,假如要拆除那片建筑,他就当即辞职。接下来的半年,吴志强团队经过不分昼夜的辛勤劳动,终于把所有的建筑都整合到了世博会的规划里面去,一个个老厂房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再次向国际展览局专家汇报时,洛塞泰斯竟带头鼓掌,“这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设计。”

  于是,对华纶印染厂的改造,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更新城市遗产工作的先锋,“原来这里有个大烟囱,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把它给炸掉了。”昔日的老厂房经过改造,现在已成为上海世博局的办公楼,毛竹晨和同事们就在这里办公,“在11栋楼中,只有9号楼媒体服务中心是新建的,这也体现了在筹办世博会过程中,我们对城市遗产的保护。”

  “借”给世博会的场馆

  上海世博会闭幕后,根据规定,大多数建筑将被拆除,仅留下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演艺中心等五个上海世博会标志性的永久建筑保存下来。其中,黄浦江畔耸立起的那座高63米,凝聚着中国气韵的宏伟建筑——中国馆,无疑是整个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在中国馆设计方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看来,中国馆等永久性建筑只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借”给世博会的场馆,因为“在规划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将来的使用方向,我们是将永久的、现代的建筑和临时性建筑功能合二为一了。”

  也就是说,早在世博会场馆规划、设计之初,上海这座城市,就考虑到了“如何让上海世博留下遗产”这个问题。100多年来,世博会举办地都要修筑大量展馆,其中大部分是临时性建筑,展会结束后便被拆除,而场馆本身作为展览内容和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建筑之一,常常令主办方大伤脑筋。

  2006年,在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主持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有些人主张上海世博会在会后不应留下任何建筑,但世界著名的法国夏邦杰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夏邦杰却建议,上海是一个超大型城市,还缺失许多城市功能,要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大好机遇,保留一些美观且具有实用价值的世博建筑。吴建中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便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上海世博会确定保留一批标志性建筑。

  在倪阳看来,在为世博会服务的同时,更考虑到将来的需要,这种设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了,“西班牙为了一个区域的旧城改造,举办了以‘水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萨拉戈萨世博会,借此改造了一条很漂亮的河,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非常环保。”

  “设计永久性场馆和设计临时性场馆,要考虑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这么一个重要的场馆,起码要考虑到100年的使用问题。”倪阳在设计中国馆时,力求“建筑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表现社会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喜欢。”

  世博会经典建筑

  原子塔

  建成于1958年,原本计划只保留6个月的原子塔是比利时政府为当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博会而兴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现在已是布鲁塞尔十大名胜之一。

  太空针提起以“太空时代的人类”为主题的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人们首先会想到太空针,从外形上看,它就像一个飞碟架在高高的塔针上,充分而直接地表达了人们的太空理想。

-----------------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世博会经久不衰的秘密

吴建民,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

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次全球范围的“头脑风暴”,这为中国企业带来历史罕见的机遇

【《中国企业家》杂志】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人有两个百年梦想:一是奥运会,二是世博会。这两个梦想都变成了现实。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谈论上海世博会提供的机遇,而要抓住机遇,首先要认识世博会。

世博会经久不衰的秘密何在?世博会从1851年诞生,到现在已有159年历史。我1998年出任驻法大使之后,就开始同国际展览局接触,并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申办的全过程。2003年12月,我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国际展览局是1931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任务是办世博会。上个世纪末,随着国际上信息产业的大发展,曾经出现了这样一种舆论:世博会过时了。然而实践证明,世博会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其秘密就在于世博会承载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首先,展现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从1851年到现在,我们如今所享受的现代文明成果,往往首先在世博会上同公众见面。

第二个层面,是提出人类文明进步中所面临的大问题。世博会不是商品交易会,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大家来展现自己的理念和看法。世博会的主题往往是世界关注的大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方面的特点尤为明显:头十年,共举行了三场世博会,即2005年在日本爱知县举行的世博会,其主题是“大自然的睿智”;2008年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市举办的世博会,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第三个层面是凝聚全球智慧,推动问题的解决。每一届世博会都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头脑风暴”,各国不仅通过展馆来展现自己的理念和主张,而且期间有众多研讨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认识了世博会的本质,就能够更好地抓住它提供的机遇。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哪些大的机遇呢?

第一,使城市化进展得更好的机遇。1800年全球在城市生活的人仅占全球总人口的2%,2007年突破了50%。今后几十年,可能是人类城市化的关键时期。由于占世界人口一半的新兴大国崛起,今后几十年,世界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它也带来了众多的难题,诸如环境污染,人口过于集中,交通堵塞,绿地减少,市民生活质量下降,等等。这些难题如何解决?上海世博会将会给人们众多启示,也将推动全球城市化包括中国的城镇化进展得更好。

第二个大机遇是绿色。世界正处在三大革命的前夜,即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生活方式革命。这三大革命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必然会加剧能源和资源的供应瓶颈。二是气候变化,由于人类长期依赖化石能源,导致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大量积聚,对人类生存形成严重威胁。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展开。能源使用方式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与此相应,必定会出现一场新的生活方式革命。推动三大革命前进的,是科技创新,而每一届世博会后都会涌现出大量的科技创新。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企业家提供的机遇是历史上罕见的。企业顺应这个潮流,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

旅游企业官方微博最好多点人情味儿

随着微博的日渐流行,不论是政要、明星,还是普通百姓,都纷纷加入了“微博控”的行列,不少企业更是看中了这种新型宣传推广方式,陆续开通了官方微博。各网站的微博为了加重言论的权威性,一般都会对企业用户进行官方认证,经过认证之后的企业官方微博,不仅在功能设定和营销工具方面增加了更有效的项目,更是拓展了一片展示自身优势的空间。

旅游企业可谓为官方微博中的生力军,预订网站、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度假村甚至旅游论坛,都先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笔者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企业用户虽然都有专人负责发布微博,但是在与网友的双向沟通上,水平差异相当大。

官方微博,顾名思义,其所发布的内容,代表的是企业或单位的正式立场,所以其实际操作者的谨慎态度,是必须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旅游企业既然开通了官方微博,不仅仅代表着增加了一个宣传推广企业的渠道,更多的是搭建了一座与服务对象直接沟通交流的桥梁,打通了客户服务的真正脉络。

可是,有不少所谓的官方微博,只是把微博当做一个布告栏而已,一厢情愿地发布一些关于企业的官方消息,或者企业在媒体上所刊登的一些广告信息,而对于网友的回复、咨询、建议甚至赞美,都置若罔闻,仿佛其上微博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发微博而已。

微博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对话的格局,如果抛弃了这样的功能,那么只能单向沟通的官方微博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其官方微博更应该注重双向沟通。旅游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相对于传统产品营销更重视销售渠道而言,旅游产品营销更重视客户的真实感受。金杯银杯不如好口碑,一个好的旅游产品,通过客户的亲身体验,再以图文的形式进行分享,比企业自己花钱在媒体上大做广告更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如果旅游企业官方微博能洞察到客户所发的微博的价值,及时回应,对埋怨进行安抚,对赞扬进行感谢,这样的态度必然会赢得更多客户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对于目前一些旅游企业官方微博变身为“僵尸”微博的现状,深究其原因,这些企业只是纯粹为了追寻潮流而开通官方微博,其实根本不了解微博的真正用途。操作者为了稳妥起见,自然只是以完成领导交予的任务为目的,以免言多必失。笔者关注的好几个知名景区的官方微博就是如此,大多数时候,都是同步转发和官方网站上一致的新闻,偶尔转发游客所拍摄的景区照片,也只是转发,不做任何评论,而偶尔对某些微博进行评论,居然是粘贴刚发布的新闻。再这么下去,估计会被游客们视之为小广告了!

笔者认为,旅游企业既然开通了官方微博,而大家由于关注而成了你的粉丝,你就应该善用这样的资源来为自己,同时也为粉丝们提供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

由台湾人开设的某休闲农庄的官方微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错,除了及时发布活动及优惠信息,还会针对大陆民众比较关注的台湾话题,进行相互探讨。而关于有机农业方面的知识普及,其经常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阐述,“不施化肥不伤害,不施农药浪漫爱”这类的话语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游客的咨询,不官腔,不做作,自然而诚恳,有游客问道:“这个季节可以去玩吗?”4分钟后,其官方微博以转发形式进行回复:“可以,有萧瑟之美,塘边还有北来的水鸭,菜园里更有无虫害、欣欣向荣、而又经霜打自然甘甜的蔬菜。人闲、茶暖、心远。”这样的意境,你会向往吗?结果不言而喻。这才是一个旅游企业官方微博该有的水准和态度,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的长处,真正激活企业的官方微博。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6600.html

更多阅读

魔兽世界怎样重铸装备 魔兽装备属性重铸

魔兽世界怎样重铸装备——简介魔兽世界重铸装备功能魔兽世界怎样重铸装备——方法/步骤魔兽世界怎样重铸装备 1、重铸装备是指将装备中一条不必要的副属性的百分之四十替换成另一条副属性。魔兽世界怎样重铸装备 2、副属性包括精

魔兽世界4.03植物大战僵尸任务怎么做 植物大战僵尸魔兽地图

11月25日魔兽世界台服更新了4.0.3新补丁,该补丁中添加了许多新奇的任务及玩法,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在希尔斯布莱德丘陵上的植物大战僵尸任务了。该任务需要玩家通过五关植物大战僵尸小游戏,最终将获得一只可爱的小宠物——歌唱向日葵,它

魔兽大脚怎么卸载 魔兽坐骑大全必拿坐骑

魔兽大脚怎么卸载——简介魔兽大脚(Bigfoot)是一款非常方便魔兽世界辅助工具,但当我们需要卸载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删除的地方,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一种快速卸载的方法魔兽大脚怎么卸载——工具/原料WOW

魔兽世界日歌农场在哪里 魔兽世界好玩在哪里

魔兽世界日歌农场在哪里——简介魔兽世界中如果你不会采集技能,又不想从拍卖买原材料怎么办,那么你可以试试去日歌农场去种植,那么日歌农场在哪里呢,我这里就介绍下具体位置。魔兽世界日歌农场在哪里——方法/步骤魔兽世界日歌农场在哪

魔兽世界,兽王猎人怎样捉诺森德的灵魂兽? 诺森德灵魂兽

拉风,透明的灵魂兽一直都是猎人们的至爱。那么要怎么才能捉住它们呢?魔兽世界,兽王猎人怎样捉诺森德的灵魂兽?——准备功夫魔兽世界,兽王猎人怎样捉诺森德的灵魂兽? 1、诺森德一共有四只灵魂兽。魔兽世界,兽王猎人怎样捉诺森德的灵魂兽? 2、

声明:《“一轴四馆”世界城市日 魔兽世界城市传送卷轴》为网友旧城旧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