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味人生维基百科全书

致维基百科读者们:我们是世界排名第五的一家小型非营利网站。 我们仅有150名雇员,却服务着4.5亿用户,我们像其他顶级网站一样有着各种开销:服务器、能源、租金、程序及员工成本。 维基百科与众不同,它像一座图书馆或者一座公园,它像一座思想的殿堂,它是我们思考、学习并与人分享知识的地方。 为了保持独立性,我们永远不会刊载广告。我们也不接受政府资助。 我们依靠平均每人200 ¥的捐助运转。如果读到这条消息的每个人都能够捐出一杯咖啡的钱,我们的筹款活动可以在一小时内结束。如果维基百科对您来说是有用的,请花费一分钟的时间,让维基百科运行一周年。请让我们不必为筹款奔走,可以重返维基百科进行编辑。 感激不尽!

请协助



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神聖羅馬帝國)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神圣罗马帝国

Imperium Romanum Sacrum(拉丁文)

Heiliges R?misches Reich(德文)

Sacro Romano Impero(意大利文)





962年-1806年↓



帝国国旗双头鹰

国歌





1600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

首都未明确划定;帝国议会从1594年至1806年设在雷根斯堡

常用语言拉丁语,德语,意大利语,诸种西日耳曼语,罗曼语和斯拉夫语

主要宗教罗马天主教;路德教(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后正式承认)和加尔文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正式承认)

政体选举君主制

皇帝

- 962–973奥托一世(首任)

- 1792–1806弗朗茨二世(末任)

立法机构帝国议会

历史时期中世纪

近代

-奥托一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962年年

-康拉德二世成为勃艮第国王1033年2月2日

-奥格斯堡和约1555年9月25日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弗朗茨二世退位1806年年

继承自继承国

  中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

旧瑞士联邦

荷兰共和国

莱茵邦联

奥地利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

意大利王国

普鲁士王国

比利时联合州

列支敦士登公国

今属于  德国

  奥地利

  比利时

  捷克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摩纳哥

  荷兰

  圣马利诺

  斯洛文尼亚

  瑞士

以及部分:

  克罗地亚

  法国

  意大利

  波兰

系列条目

德国历史



显示▼隐藏▲日耳曼地区历史

日耳曼人时期 民族大迁徙 法兰克人时期 (墨洛温王朝) 加洛林王朝 (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帝国 · 东法兰克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

显示▼隐藏▲德意志国的建立

勃兰登堡藩侯 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国 普鲁士公国 勃兰登堡侯-普鲁士公国 普鲁士王国 莱茵邦联 德意志邦联(关税同盟)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北德意志邦联 德意志统一

显示▼隐藏▲德意志帝国时期

德意志帝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 魏玛共和国 纳粹德国

显示▼隐藏▲冷战时期

盟军占领· 前东部领土 ( 萨尔保护领) 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 两德统一

显示▼隐藏▲现今的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显示▼隐藏▲专题史

军事史· 殖民史 疆域史· 语言史 历史年表

德国主题首页

查 论 编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1],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目录

[隐藏]

1 历史 1.1 形成 1.1.1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1.2 三分帝国 1.1.3 奥托王朝

1.2 加洛林王朝 1.2.1 形成 1.2.2 主教叙任权之争 1.2.3 霍亨斯陶芬王朝 1.2.4 大空位时期 1.2.5 政治格局的变化

1.3 衰落 1.4 覆亡

2 皇帝 3 首都 4 人口 5 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 6 评价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9 外部链接 10 参见

历史[编辑]

形成[编辑]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编辑]

参见: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5世纪,就有凯尔特人在莱茵河流域以西部的高卢地区、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的巴斯克人地区、中部高原和东北部的加泰隆尼亚人地区)、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居住,也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盖尔特人或高卢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多瑙河中游平原的潘诺尼亚、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罗马尼亚一带者,也被称为高卢人。

从公元前125年开始,罗马的马略和苏拉就开始率军征伐高卢人。到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后来的国家元首凯撒率军征服高卢,使之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3世纪后,罗马帝国势力开始衰退。

前5世纪,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端和日德兰半岛一带地区,居住着另外一些印欧语系部落,他们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人。后来,大部分日耳曼人在前200年之后逐渐的南迁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易北河以西和北海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被罗马人称为日耳曼尼亚。

从395年左右(一般认定西元395年东西罗马分裂),罗马就已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文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彼此并非敌对关系,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声共气。此后几十年间,罗马城多次被西哥特王国的亚拉里克一世和汪达尔人攻占和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末任罗马皇帝自己发出退位诏,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独立。东罗马帝国却得以保留,即后来史称的“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德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的某部首领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到800年王国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达到鼎盛,征服国土范围到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其后至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三分帝国[编辑]



843年,凡尔登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主条目:查理曼帝国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塔尔(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今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基本上在差不多时候的9世纪早期,于5世纪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的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等部落的后裔也在不列颠岛上形成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并将本土不列颠人收为奴隶和杀戮。

奥托王朝[编辑]

参见:奥托王朝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然而,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最后一位本土国王是贝伦加尔一世。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国,它们是: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作为路易的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到973年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教宗利奥三世认为西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加洛林王朝[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可追溯到它的奠基人: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他于800年的圣诞节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2][3]。西罗马帝国就此以皇位转移至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复辟。查理曼帝国至少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取消为止。

加洛林王朝的皇冠最初在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之间争夺不休,先是作为战利品先后落到西边秃头查理和东边胖子查理。然而888年胖子查理死后,加洛林帝国分裂了,此后未恢复。根据Regino of Prüm的说法,帝国的每一部分从自己内部选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在胖子查理死后,被教皇加冕的皇帝们仅仅控制意大利的领土。最后一位这样的皇帝是死于924年的意大利的贝伦加尔一世。

形成[编辑]

在900年左右,自治公国重现于东法兰克王国(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斯瓦比亚、萨克森和洛塔林基亚)。在911年加洛林国王童子路易无嗣而终后,东法兰克王国并没有请求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统治者接管王国,而是从公国中选出了一位公爵: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Conrad of Franconia)作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在他的弥留之际,康拉德将王冠让给了他的主要对手:萨克森的亨利(Henry of Saxony)。亨利是在919年的Fritzlar会议中被选为国王的。亨利于933年的Riade之战(Battle of Riade)中首次击败来袭的马扎尔人,并达成了停战协定。

亨利死于936年,但他的后代——奥托家族的国王们继续统治了东法兰克王国一个世纪左右。亨利指定的继承人奥托一世于936年在亚琛被选为国王[4]。他平定了一系列由其长兄和一些公爵发动的叛乱。在那之后,国王成功地掌握了公爵的任免权,并常常任命主教来管理行政事务。

王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国王都有偏爱的地点,对奥托一世来说是马格德堡。王位继续以选举的形式传递着,不过在国王们死亡前,他们的子嗣常常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就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保有王位成为了可能。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12世纪萨利安王朝结束。

在955年,奥托一世在对阵马扎尔人的列希菲德战役中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5]。在951年,奥托一世帮助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妇王后击败了她的敌人。他接着娶了她并控制了意大利。奥托一世于962年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从那时起,日耳曼王国的事务就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缠绕在一起了。奥托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国王们成为了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并通过帝国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

这也重新引发了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奥托一世的儿子奥托二世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之后。尽管如此,奥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提奥法努(Theophanu)的方式保持了与东罗马帝国的联姻关系。他们的儿子奥托三世把注意力放在了意大利和罗马教廷上[6],并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但是他却于1002年英年早逝。继位是他的表亲亨利二世,他则专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务。

当1024年亨利二世驾崩时,康拉德二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仅仅经过与众公爵和贵族的一番辩论后便当选了国王,这逐渐演化成了选帝侯制度。

主教叙任权之争[编辑]

国王们常常雇佣主教管理行政事务并决定进入教会任职的人选[7]。在克吕尼运动(Cluniac Reforms)初期,罗马教廷愈发认为此种越权行为不妥当。很关心克吕尼改革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决心反对此类行为,于是引发了与国王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权之争[8],后者反对教皇的干涉并劝说主教们废黜了教皇。教皇反过来也开除了国王的教籍,宣布废黜国王并解除了亨利的忠诚宣誓[9]。国王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只好强迫自己于1077年进行了著名的卡诺莎之行[10],并以背负耻辱的代价使自己恢复了教籍。与此同时,德意志的公国们已经选出了另一位国王:斯瓦比亚的鲁道夫(Rudolf of Swabia)[11]。亨利成功地击败了他,但最后又遭遇了更多的起义、重新被开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儿子发动的叛乱等劫难。他的次子亨利五世于1122年成功地与教皇和主教们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12]。帝国的政治权力被保留了,但这次冲突显示了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关教会的,并取消了国王此前享有的圣人身份。教皇和公国们自此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霍亨斯陶芬王朝[编辑]



Adhemar de Monteil carries the Holy Lance.

萨利安王朝结束于1125年亨利五世的死亡,公国们并没有选出国王的血亲当国王,而是选择了洛泰尔二世,一位影响力颇大的老萨克森公爵。当他在1138年去世时,公国们再一次把选择继任的目光放在了更有影响力的家族上。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偏爱的继承人: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而选择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利安家族的近亲。此事引发了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康拉德剥夺了韦尔夫家族的财产,不过在1152年他死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位并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了他的表亲“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土地借给家臣(ministerialia),腓特烈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一新兴阶级最初是主要服务于战争的,他们后世骑士阶级的前身,也是帝国权力的根基。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帝国的另一本质性变化是在隆卡格里亚建立的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要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们归于同一个合法的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正是现代“法制”理念的前身。另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体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剧增,同时也是为了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重点地区,在以前城市只形成于古罗马的地基或主教辖区之上。包括弗莱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很多后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如慕尼黑。

腓特烈于1155年被加冕为皇帝,他强调了帝国的“罗马性”(Romanness),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已被加强)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1158年在隆卡格里亚举行的帝国大会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了皇帝的各项权利。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被当作与王权同等来看待,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被枚举罗列出来。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筑路、制定关税、铸币、惩罚性收费和公职人员的任免。这些权力可以明确地在罗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举意义深远。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他在北意大利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了冲突,尤其是米兰。他也由于支持一位少数派候选人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卷入了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腓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了一系列伪教皇。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国和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狮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不过亨利对腓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太强,在意大利战争进入到危机时刻时,亨利拒绝了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当腓特烈回到德意志时,愤怒的他对亨利公爵提起了诉讼,使亨利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靠着帝国西部巧舌如簧的农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地、和平地推动了向东方土地定居的进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无人定居。这些土地逐渐的日耳曼化,是一种复杂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9世纪种族偏见出现之前并不能被合理地解释。凭借定居地的东扩,也由于本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同时,条顿骑士团在1226年被马佐夫舍的康拉德公爵(Duke Konrad of Masovia)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国和他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就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在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死于小亚细亚。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王朝达到了巅峰。亨利将诺曼人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俘虏了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并在1197年去世前试图建立君主世袭制。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虽然已经被选为国王,但只是一个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子,德意志诸公国决定选择一位成年国王,出现“红胡子”腓特烈的幼子斯瓦比亚的菲利普(Philip of Swabia)和狮子亨利的儿子不伦瑞克的奥托(Otto of Brunswick)两位人选竞争王位的局面。1208年,菲利普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奥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注:奥托四世在位期间为韦尔夫王朝),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惧怕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西西里的国王腓特烈二世(注:即前文中亨利六世之子)进军德意志并击败了奥托。虽然他出征德意志之前将西西里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亨利,但在他胜利之后,腓特烈并没有履行他保持两个国家分离的诺言,仍旧保留自己对西西里的实际控制权。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为皇帝。教皇惧怕腓特烈集中的大权,最终对他施以绝罚。另一方面,腓特烈曾承诺发动十字军东征,但却一再推迟。他虽被开除教籍,腓特烈还是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结束于一系列谈判并使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短暂复国。皇帝与教皇的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在教皇的支持下德意志诸国选出了一位新国王(注:即腓特烈二世)。

帝国中唯一一个王国——波西米亚王国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势力。在1212年,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西西里金玺诏书,承认了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自1198年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及其后代的王室头衔,并将波西米亚公国晋升为王国。捷克国王从此被豁免了除参与帝国会议之外的所有义务。

除了他的帝国要求之外,腓特烈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了德意志的公国和主教国们广泛的特权:在1220年的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腓特烈下放了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在1232年的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虽然事先这些特权很多都已经存在了,但现在它们被广泛而一次性地授予。腓特烈希望能以此再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能帮他维持好阿尔卑斯山(Alps)以北的秩序。1232年的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首次将德意志的公爵们称为domini terr?,即他们领地的主人,这也是政治术语一次非凡的进步。

大空位时期[编辑]

腓特烈二世于1250年死后,德意志王国(German kingdom)分裂于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和另一位国王荷兰的威廉(William of Holland,死于1254年)手中。康拉德死后便是大空位时期(Interregnum),在这一时期没有一位国王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公国们就此得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甚至变为更加独立的统治者。1257年后,王冠在归尔甫派(Guelph party)支持的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 of Cornwall)和卡斯提尔的阿方索十世之间展开了争夺,后者被霍亨斯陶芬派承认,但是从未踏上过德意志的土地。1273年理查死后,大空位时期以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被一致承认而结束,他是一位未成年的前霍亨斯陶芬家族公爵。

政治格局的变化[编辑]

13世纪同样见证了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纪晚期过渡的整体性变化,以损失贵族封建制度为代价,为政治权力转移到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手中做了准备。

金钱除了用于支付人头税以外,开始更多地代表农业的经济价值。农民更多地开始被要求上交土地税。“所有权”的概念开始代替古代的管辖权模式,尽管它们仍然联系得很紧密。在帝国辖区,权力联系得更紧密:无论是谁拥有了土地的管辖权,其他的权力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管辖权并不包括司法权,事实上后者直到世纪才真正出现。法庭审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和惯例。

在这一时期,帝国所辖各区域开始转型为现代国家的前身。这一进程随着地域的不同区别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区域重合。

衰落[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因为皆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来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帝国的原始设计是依靠教会提供权威和支援来成立,但随着皇帝和教会这个最大合伙人决裂、斗争,使得皇帝的实力和权威一口气被掏空,权力逐渐衰弱。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1618年6月26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日耳曼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当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结束后,长达三十年的烽火连天,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到了18世纪,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覆亡[编辑]



1789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皇帝[编辑]



约103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1564-76)的帝国徽章

主条目: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来,每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教皇赋予的“西罗马的皇帝”称号,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皇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

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在奥图一世和后代的不断使其有地区纳入、加盟下,从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罗的海,东达今天的波兰部份,并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北部。打从一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即面临一个相同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保持对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因为两地中间隔着阿尔卑斯山脉,统合上并不容易。

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于日耳曼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成员。日耳曼人并没有消除多少野蛮的特性。他们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国也从意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贸易等方面获利良多。意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国确保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他们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国所提供的保护防卫了罗马教廷,并且让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得以开始发展。

帝国皇帝的军队由教会土地的佃户所担任,他们有义务为皇帝服军役,是皇帝在与教会决裂而失去权威前这些士兵是皇帝军队的多数。第二种重要的部队是由庄园农奴组成的兵团,虽然他们一部分会在接受最好的训练与装备后成为骑士,却不是自由人。第三由帝国分予土地的自由民、军户、农民、骑士也有义务服从号召。之外帝国内所有的部队皇帝理论上皆有权指挥,各公国在皇帝的请求下也会提供军役的号召。这些军队会被用来镇压由帝国内贵族和农民所参与的暴动或政争,也必须抵挡来自北方的维京人和东方的马札儿人所发动的入侵。

在奥托王朝与萨利安两朝,皇帝还有实际的权力,帝国军的指导权让皇帝在具掌控帝国内成员的实力。

然而,皇帝和教皇之间的对抗,间接的形成了日耳曼的未来命运。这项对抗是关于皇帝对主教职位的授予,和日耳曼境内其他教堂神职人员的任命。教皇葛列格里七世反对这项措施,因为如此一来导致教堂神职人员的职位买卖,成为主要的贪污腐化来源。神职人员的职位常常落到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手里。在长期数位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竞争,教皇赢得选择主教的权利。在这场争执中,帝国就在日耳曼爆发了内战。

削弱了皇帝们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统治权。当皇帝被暂时逐出教会并且投注于对抗罗马的战争时,帝国的政权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干预或帮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亲王团结自己的力量并与维京人作战。在意大利,兴起中的城邦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伦巴底联盟,并拒绝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

因此随着德意志各诸侯离心倾向的加剧,皇帝的地位不断下降。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黄金诏书》)以后,皇帝实际由王国境内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他们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权势的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四大世俗领主:波希米亚国王、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本身代表帝国的成员国不再认为皇帝与帝国有实际价值。

在日耳曼和意大利的政权,自此从皇帝身上转移到地方上的亲王和城市。皇帝的军队叛乱,占领由他们驻守的城市和城堡,并宣布这些地方被解放。而当时的皇帝为重新夺回意大利,对日耳曼地方上的亲王作了很多的让步。到了十三世纪中期,神圣罗马帝国便已名存实亡,皇位更虚置达二十年。日耳曼的亲王只关心自己所保有的东西。意大利的城邦国家并不接受日耳曼的统治者,而且他们也强大得足以防卫自己。

中古时代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亲王推选出来的,但仅徒具空名,对地方的控制力远远不及他们对自己家族庄园的掌握。几个世纪以来,日耳曼只能算是欧洲的一股小势力。

16世纪时,哈布斯堡家族试图重振皇权,但因欧洲各国和德意志诸侯的联合反对而作罢。

首都[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只有国王与皇帝的皇宫所在地,例如:马格德堡(奥托王朝)、施派尔(萨利安王朝)、布拉格(卢森堡王朝)与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亚琛→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Reichskleinodien保管地)。

人口[编辑]

在公元962年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着470万人口;1000年时,增加到700万人口;到1100年增长到820万;到1200年达到1020万。到1600年人口达到2300万人;到1618年6月之前人口达到2500万,但是自1618年6月26日至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战争,当时十四个君主制国的军队来屠杀蹂躏神圣罗马帝国,造成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很多地区60%的人口消失,最严重的波美拉尼亚65%、最轻微的西里西亚25%。到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还剩下人口1000余万,之后一直没恢复到2500万人口。

1500年神圣罗马帝国主要城市[13]排名城市人口

1米兰(Milan)100,000

2布拉格(Prague)70,000

3热内亚(Genoa)58,000

4根特(Gent)55,000

5科隆(K?ln)45,000

6纽伦堡(Nürnberg)38,000

7布鲁日(Bruges)35,000

8布鲁塞尔(Brussels)33,000

9安特卫普(Antwerp)30,000

9奥格斯堡(Augsburg)30,000

9瓦朗谢讷(Valenciennes)30,000

12布雷斯劳(Breslau)25,000

12吕贝克(Lübeck)25,000

12皮亚琴察(Piacenza)25,000

15雷根斯堡(Regensburg)22,000

16斯特拉斯堡(Stra?burg)20,000

16乌特勒支(Utrecht)20,000

16维也纳(Wien)20,000

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编辑]

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没什么直接关系,这里说的罗马帝国应与神圣罗马帝国加以区别。拜占庭帝国,乃是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迁都拜占庭,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罗马帝国划为东、西两部分,其中的东罗马帝国,现在为做历史区分常称其为拜占庭帝国。(当时的拜占庭人仍自称为“罗马人”)

东罗马帝国的伊琳娜皇帝竭力与查理大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试图和他结婚。但根据唯一提及此事的拜占庭史学家圣狄奥法内斯 (坚信者)所说,这项计划被身为女皇的小叔子也是宠臣的埃迪奥斯所阻止。而查理大帝加冕后,也同样希望通过与女皇联姻使自己的“罗马皇帝”的称号合法化,并促成东西两大帝国的合并和罗马世界的再度统一,只是求婚使者刚到君士坦丁堡不久,女皇就被推翻了。

评价[编辑]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这样评价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未有过正统的根源与名号,与前罗马帝国几乎无任何关系。

注释[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 Holy Roman Empire details from World Heritages site ^ Pagden, Percy. World's at War: The 2,500-Year Struggl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irst. Random House. 2008. 147. ^ Bryce, James. The Holy Roman Empire. Macmilan. 1968. ^ Magill, Frank. 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 II.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1998. 706. ^ Magill, Frank. 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 II.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1998. 707. ^ Magill, Frank. Dictionary of Wolrd Biography II.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1998. 708.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01–134.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01–134.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09.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22–124.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23.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rraclough, Geoffrey. The Orgins of Modern Germa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1984: 123–134. ISBNo-393-30153-2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 Bairoch, P.; Batou, J. & Chèvre, P. La population des villes européennes de 800 à 1850. Geneva: Librarie Droz. 1988.

The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 Reich Das Heilige Reich (German Museum of History, Berlin) List of War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Deutschland beim Tode Kaiser Karls IV. 1378 (Germany at the death of emperor Charles IV.) taken from "Meyers Kleines Konversationslexikon in sechs B?nden. Bd. 2. Leipzig u. Wien: Bibliogr. Institut 1908", map inserted after page 342 Books and articles on the Reich The Holy Roman Empire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神圣罗马帝国

参见[编辑]

奥地利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显示▼隐藏▲ 查 论 编

中世纪欧洲

前期民族大迁徙 · 罗马帝国的衰落 · 古典时代晚期 ·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衰落 · 基督教化 · 穆斯林的征服 · 保加利亚第一帝国 · 法兰克帝国 · 卡洛林王朝 ·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 维京时期 · 克罗地亚帝国 · 古教会斯拉夫语 · 基辅罗斯 · 拜占庭帝国



中期神圣罗马帝国 ·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 封建制度 · 东西教会分裂 · 叙任权斗争 · 收复失地运动和十字军东征 · 经院哲学 · 修道制度 · 中世纪文化大融合 · 庄园 · 中世纪温暖时期

后期百年战争 · 玫瑰战争 · 胡斯战争 · 勃艮第公国 · 哈布斯堡王朝 · 西方教会大分裂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奥斯曼帝国崛起 · 瑞士佣兵 · 骑士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 中世纪大学 · 中世纪晚期的危机 · 小冰期

文化建筑 · 美术 · 教堂 · 饮食 · 人口 · 文学 · 医学 · 音乐 · 哲学(模板) · 美学 · 诗歌 · 自然科学 · 技术 · 战争

其它欧洲黑暗时代 · 要事列表 · 中世纪精神 · 中世纪重现 · 中世纪研究 · 新中世纪精神 · 年表

中世纪主题 ?古典时代

文艺复兴?

显示▼隐藏▲ 查 论 编

德意志帝国

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962年–1806年 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 第三帝国(纳粹德国),1933年–1945年 第四帝国(假想)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神圣罗马帝国&oldid=28836439”

11个分类: 已不存在的欧洲君主国

已不存在的欧洲国家

已不存在的帝国

962年建立的国家或政权

1806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德国历史

奥地利历史

捷克历史

中世纪国家

欧洲历史

神圣罗马帝国

4个隐藏分类: 含有ISBN错误的引用的页面

需要整理的历史国家条目

含有德语的条目

含有拉丁语的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新账户

登录

名字空间

条目

讨论

大陆简体

变种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马新简体 台灣正體

查看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操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专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字词转换 IRC即时聊天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工具箱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版本 永久链接 页面信息 数据项 引用本页

其他语言

Afrikaans Alemannisch Aragonés ?nglisc ??????? ???? Asturianu Az?rbaycanca Boarisch ?emait??ka Беларуская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ца)? Български ????? Brezhoneg Bosanski Català ????? ?esky Cymraeg Dansk Deutsch Dolnoserbski Ελληνικ? English Esperanto Espa?ol Eesti Euskara ????? Suomi V?ro Fran?ais Frysk Gaeilge Galego Gaelg 客家語/Hak-ka-ng? ????? ?????? Fiji Hindi Hrvatski Hornjoserbsce Magyar ??????? Interlingua Bahasa Indonesia Ilokano Ido íslenska Italiano 日本語 Basa Jawa ??????? ??? Ripoarisch Kurd? Latina L?tzebuergesch Лезги Ligure Lietuvi? Latvie?u Malagasy Македонски ?????? Монгол ????? Bahasa Melayu Mirandés ???????? Plattdüütsch Nedersaksies ????? ???? Nederlands Norsk nynorsk Norsk bokm?l Occitan P?lzisch Polski ?????? Português Rumantsch Roman? Русский Русиньскый Sicilianu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Simple English Sloven?ina Sloven??ina Shqip Српски / srpski Seeltersk Svenska Kiswahili ????? ??? Türkmen?e Tagalog Türk?e Укра?нська ???? O?zbekcha Ti?ng Vi?t West-Vlams Walon Winaray ?????? Yorùbá Ban-lam-gú 粵語 编辑链接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08:23。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权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开发者

移动版视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6731.html

更多阅读

Portal:动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味人生维基百科全书

Portal:动漫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Portal:動漫)[编辑]维基娘:欢迎来到动漫主题首页快捷方式:P:AC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通常理解为ACG(Anime、Comic、Game)的统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中文里一般均把两者在一起称呼为

声明:《神圣罗马帝国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味人生维基百科全书》为网友守护那一段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