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中心 公司舆情监控

周克华被击毙事件舆情研究



发布时间:2012-09-05 16:02:06【我要纠错】【字体: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舆情综述】

8月14日,全国关注的苏湘渝枪击案犯罪嫌疑人周克华被警方击毙,但事件舆情并未随着周克华的死亡而沉寂,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依然占据着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其中,网媒和网民强势围观了近半个月之久,而重庆警方在此事件中的舆情应对广受诟病。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对该舆情事件及其应对进行持续跟踪,曾在《政法舆情》第30期“舆情热点”栏目中做过概要解读。鉴于该事件具有较大的标本效应,本中心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予以深度剖析,以期对公安机关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应对涉法涉警舆情事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舆情事件】

据新华社报道,8月10日9时34分,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康居苑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前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造成一死两伤。当日14时32分,据重庆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披露,该案嫌犯身份已明确。经查,该案与2004年以来发生在南京、长沙、重庆等地的多起持枪抢劫杀人案系同一犯罪嫌疑人周克华所为。8年来,周克华流窜于苏、湘、渝三地,持枪作案10起,其中打死10人、打伤6人,抢劫巨额财物和一支81-1自动步枪。

案件发生后,公安部第一时间发出A级通缉令,并派出专家组指导案件侦破。在公安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全国公安机关同步开展案件协查工作,经过连续数日的艰苦奋战,14日凌晨6时50分,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一皮鞋厂内被两名便衣民警击毙。至此,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件成功告破。但是,公众围绕周克华展开的话题却并未因此结束,反而越来越热闹。

14日下午,公安部、重庆市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周克华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侦破情况。

16日,重庆市总工会授予击毙周克华的民警王晓渝、周缙“重庆五一劳动奖”奖章。据悉,重庆市总工会正在积极向中华全国总工会申请,给两位民警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7日,重庆市沙坪坝区区委区政府表彰了在侦破“8·10”专案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沙坪坝区公安分局被授予“特别贡献奖”。22日,公安部、重庆市委市政府表彰并奖励了重庆市公安局民警、武警官兵约300人。公安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分别对重庆市公安局记集体一等功,民警王晓渝、周缙被授予“重庆市人民卫士”称号,在案件中牺牲的重庆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民警朱彦超被追授“重庆市人民卫士”称号。

【舆情走势】



自8月10日抢劫枪击案发生后,网民热议周克华的“作案履历”,舆论主要聚焦在重庆警方搜捕周克华的工作中。至14日媒体发布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舆论关注重点开始转向“击毙”这一事件所衍生的问题。

其中,击毙周克华的两位民警瞬间成名。14日晚,华龙网报道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王晓渝、周缙“重庆市人民卫士”称号,184家网站转发了这一报道。

同时媒体还挖出周克华所劫55.5万元现金的去向,称主要花在其家人身上。央视《新闻1+1》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凤凰网转发该报道后有逾4万位网友点击阅读。

在网民对周克华之死表示强烈质疑并期待警方回应期间,18日凌晨,汉网报道“民警周缙、王晓渝微博访谈回应网友质疑的警号及周克华是否自杀问题”,之后有百余家网站转载了该回应内容。

20日凌晨,搜狐网以《周克华没死?网友太幽默!》为题转载《北京晨报》报道,当日即被150余家网站转发。同日,凤凰网转载《中国青年报》报道《“陈子河”: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 应该不会有谣言》,近130家网站转发了这一文章。当日晚,凤凰网报道《周克华尸检照片曝光 重庆警方辟谣其未死谣言》,这条消息被各大网站转发596次。但次日中午,光明网就发布新闻《疑似周克华尸检照网上流传 警方称未对外公布》,否认了这一消息。190家网站转载了这一新闻。

22日午间,中国青年网报道《公安部、重庆市政府举行“8·10案”侦破表彰大会》,再次引发强烈反响,347家网站转发了这一新闻。当日下午,华龙网报道《重庆枪案重伤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今日去世》,被118家网站转载报道。

24日凌晨,凤凰网转载《新京报》报道《周克华女友被羁押在看守所 律师称其不可能是“军师”》,当日有125家网站转载。

【舆情聚焦】

周克华被击毙后,舆论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持续高热,网络上各种质疑声轮番出现,重庆警方陷入辟谣、解释和声明的回应漩涡中。

1. 第一轮:周克华是自杀还是被击毙?

8月14日,在周克华被击毙的消息通过微博迅速传播的同时,也有周克华“疑似自杀”的说法广为传播,为后一种说法提供依据的是部分媒体在现场采访,称有目击市民说周克华系被民警击伤后举枪“自杀”,并非被警方直接击毙。后又有网友通过技术分析现场照片中周克华头部伤痕等细节,进一步猜测周克华很可能是被警察打伤后自杀。

对此,重庆警方在当天下午16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通过提取两处现场遗留弹壳上的DNA,检验认定被击毙者是周克华无疑。但由于该发布会属于新闻发布规定动作,而非对于“自杀”质疑的针对性回应,加之披露的信息字数较少、篇幅有限,缺乏专业证据支撑,周克华自杀的谣言并未被排除。

此时,果壳网网友“我是法医”在第二天根据公开的现场照片,通过法医学专业的分析,用平实直白的语言得出周克华应该是被击毙而非自杀的结论,受到了网友的一致热捧。

2.第二轮:被击毙者是否为周克华?

8月16日至18日,网上出现多种“周克华未死说”的说法:(1)网友“陈子河”发布题为《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的帖子,该帖在网上迅速热传,其根据死者穿着指出被击毙者可能是便衣警察;(2)有网友佐证称被击毙者旁边4位疑似便衣的民警面部表情茫然,好像在质问对方:“你们怎么把我的人打死了?”;(3)有网友通过“技术分析”,称死者照片与此前警方公布的周克华通缉照片的耳廓外形不一样;(4)18日零时,重庆警方以防火为由对包括歌乐山在内的六区县封山戒严,使网友发出“大面积搜山是否意味着周克华没死”的疑问。

面对“周克华未死说”的多种版本传言,重庆警方最初保持沉默,直至19日,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才用官方微博“@重庆网警”回应:“重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正在组织民警,深入排查、搜查周克华曾经的藏身之地,请市民理解予以支持。对于网上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的信息纯属误解与造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同日下午,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的官方微博“@平安沙坪坝”进一步回应:“被击毙的周克华DNA和指纹都已比对准确无误,现还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有些滑稽和可笑。”但由于两次回应均无物证佐证,仅有文字说明,公众疑问并未消除。

20日,有网友在微博中发布一组据称是重庆警方发布的周克华被击毙后的尸检图,图片随即被大量转载。然而,重庆市公安局回应称“并没有对外公布周克华的尸检照片”,对于照片中人物是否确定为周克华也不予置评,舆情再次陷入迷乱。

3.第三轮:警服上的警号为何前后不一致?

有网友发现,民警周缙和王晓渝击毙周克华后,首次接受采访时所穿警服佩戴的警号与后面接受采访时的不一致,甚至有网友惊呼“警服惊现PS神迹”。对于网友疑问,周缙在微博中回应说:“在执行搜捕周克华任务时,我和王晓渝穿的是便衣,击毙周克华之后被接到了媒体采访现场,媒体朋友提出采访需求并希望我们着警服出镜。希望在案发后第一时间向人民群众汇报情况,便向同事借了警服。当时确实没有时间回单位换自己的警服,还好同事的衣服挺合身。”由于他回应的理由合理,态度诚恳,获得网友信任,舆情未再发酵。

4.第四轮:系列案件是否真是周克华所为?

警方称周克华8年作案10起,网友由此产生一连串质疑:既然警方认为这一系列案件均系周克华所为,为何警方不早公布其身份?在今年南京“1·6”枪击抢劫案后的通缉令上称疑犯是“曾开贵”?在2009年成都军区驻渝部队哨兵被杀案中称疑犯身高是1.75米,而周克华身高1.67米?再联系到这次警方击毙周克华而不是活捉,有网友推测这是警方试图把未破的案子都推到周克华身上。

对此,警方称之前不公布身份是为了麻痹疑犯。这一回应显然不能平息网友的质疑。网友指出,对于当时未抓获、仍在威胁社会的疑犯,最重要的不是麻痹他,而是让他曝光在公众面前,以便人们防范和自保。如果公安机关已掌握疑犯的确凿信息,理应如实公布。如果没有,也应该将不确定性呈现在公众面前,公可能的身高范围、形貌特征等等,而不是斩钉截铁地公布貌似确定的信息。

【媒体观察】

当社会遭遇悍匪

从已知的周克华生活史和案件处理过程的角度看,中国公安管理体制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所造成的警力地方化、资源分散化和协调困难,在周克华案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按理说,由于对枪支的严格控制,中国涉枪命案的数量不多,从第一起枪击案开始,地方各省市公安部门之间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协调办案,但互不隶属、缺乏统一指挥的办案人员很难采取有效率的集体行动。鉴于此,公安部似乎应直接接手此类有跨省作案可能的涉枪重案的侦破工作,或者设立常规性的协同办案机制。

(来源:财新《新世纪》 作者:香港大学法律

学院助理教授郑戈)

即便是荒诞的质疑 也有回应的必要

理性回应公众质疑,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样一个系列抢劫杀人恶性案件,公安机关做出及时而具体的情况说明,能够消除公众疑虑,有效提升社会的安全感。从舆论反响看,虽然重庆警方目前的回应还并不全面、并不系统,但一定程度上已经扭转了人们的看法。一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开始倾向于相信警方的结论。这样的结果也说明,充分披露信息、及时澄清传言不仅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对公安机关有益处的。对公众的质疑持对立态度,乃至认为其背后必然“别有用心”,其实完全没必要。

(来源:北青网 作者:蔡方华)

中国舆论场的信心在回调

中国舆论场对“言论自由”放开的时间不长,也尚不彻底,质疑精神往往最受鼓励。然而只要官方认真回应,为民执政经得起考验,舆论的回调实际也会悄悄发生。比如社会现在已经有这样的预期:政府会对重要公众意见积极做回应,公众意见很强烈的时候,政府也会做调整。中国现在容易出谣言,但谣言的寿命已经越来越短,官方在应付各种危机的时候,或许也应多一些自信。只有官方更自信,信息公开才会被执行得更加自然,一些不必要的顾虑才不会影响敏感事情的处理,社会才不会因为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堕入一连串紧张的互动。

(来源:《环球时报》社评)

从质疑周克华之死看社会公信力的重建

周克华死因出现质疑,有人归结于官方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更有人将其归结于重庆警方信息发布的不及时或者不详尽。当然,网民的质疑与此有关联,但是,完全怪责官方事件处置不完全透明,也有失简单。从近年来数起重大新闻事件来看,一方面与一些官员的服务意识、公开意识以及民意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官方的漠视带来的网民不理性有关,形成恶性循环,双方都成为受害者。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蒋曙辉)

【专家观点】

徐光兴(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克华的犯罪行为表现出了典型的“变态型人格障碍”特点。在社会中受到自认为不公平的处罚和年幼时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刺激,是导致变态型人格障碍的两大主要因素。对底层人群的关注,倡导对生命的尊重,才是从根本上防止下一个“周克华”出现的首要任务。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今天这样一个政府主导的多元时代,出了问题不要首先怪罪人民,板子应打在主要负责人身上——政府要更加有畏惧心,更加谨慎开明,更加通情达理。如果政府官员做事情经得起质疑,那么人民也会变得更加讲道理。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简短回复未必能澄清质疑,民众疑惑永不可笑,政府应谦卑应对,详细的数据若公布则更具说明力。

【网友评论】

▲网友 颜陈:“悍匪复活”的个案表明,网络谣言对社会整体舆论的形成和改变带来频繁的冲击,针对网络谣言愈演愈烈的现象,有必要加强对舆情的引导与管理。而涉事舆情方也应树立网络舆情意识,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时刻绷紧“舆情”这根弦,对具体事件溯源,找出事件传播的源头、首要传播媒介、初始信息的细节等,当着公众的面剔除舆情中的“水分”,以便精细梳理舆情燃点,实时把握舆情动态。

▲网友 董奇:古罗马政论家塔西佗有一句名言:“当政府信任度下降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种现象在西方政治学中被称为“塔西佗陷阱”。悍匪被击毙,网上却出现铺天盖地的质疑,这种现象表明,公众对地方政府司法部门的信任度已经大大下降了。如果某些地方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边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网友 温克坚:大多数人,包括质疑的人,其实是认为周克华是被击毙了,只不过官方对民间质疑有回应的义务,通过持续质疑,敦促警方做必要的信息披露,弥补过程中的瑕疵,提升机构的公信力。有人指责网民是为了质疑而质疑,网民们没有无聊到那个地步,每种质疑都有其隐含的意图。

【舆情点评】

1.回应重视三要素:时间、内容和态度

重庆警方击毙周克华功不可没,理应得到舆论的肯定与赞扬。然而,本事件中警方为何陷入舆论漩涡难以自拔?通过对本事件舆情发展脉络的分析发现,重庆警方在舆情应对的时间、态度、内容上出现的一些失误恐怕是造成此次舆情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微博时代,网络传言以一种裂变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关部门必须抓住舆情回应的黄金时间,才能有效地遏止传言的疯狂蔓延。在本次舆情事件中,8月14日周克华被击毙,重庆警方在各种质疑声持续了5天后,才于19日通过官方微博辟谣,错失了舆情回应的最佳时机。

其次,警方回应的内容应体现专业性和可证性。在本次舆情事件中,网友在细节分析和常识推理的基础上提出多轮质疑,而重庆警方除了简单地回应称“已击毙”、“这是谣言”等说辞外,再无其他佐证,缺乏技术和细节支撑的回应内容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因此,面对日益“较真”的网民,警方只有给出更专业的、更具针对性和更有说服力的交代,才能化解舆情劣势,收获信任。

再次,网民存疑属正常,警方应端正态度,正确看待网民的质疑。但是,本次事件中重庆警方的回应出现诸如“滑稽和可笑”、“毫无疑问”等用词,网友感到警方对公众质疑持一种不满和轻视的态度,这样的回应只能火上浇油。所以,警方应转变以往重侦破而轻披露的惯性思维,尊重和重视网民意见,回应质疑要态度诚恳。

2.负面情绪已呈现 民生问题多关切

周克华实施的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经媒体曝光后,网友不是大范围地对疑犯恶行进行痛斥,反而因其作案手法多为一枪击中被害人头部使其毙命而上演了一场“网络狂欢”:有网友称周克华为“爆头哥”、“侠客”,有网站将周克华照片做成具有“英雄色彩”的电影封面人物,还有人为周克华建立了贴吧。对于警方奖励提供重要线索的重庆姑娘60万元一事,网友调侃“周克华8年才抢了55.5万元,重庆女孩只看了周克华一眼,获奖励60万元。这就是人生,关键在于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另外,击毙周克华的地点也成为“景点”,不少市民在此照相,还有市民围在现场扮演匪警模拟击毙过程,群众围观欢呼。

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告结何以演变如此?究其根源,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一些人觉得周克华抢劫的是有巨额存款的“有钱人”,契合了网民的“仇富”心理;同时,网民认为周克华能和警方周旋这么长时间恰恰说明了警方破案不力。要消解这些社会负面情绪,不仅需要政法部门提高办案能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建立公平的社会秩序,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3.警方庆功莫过急 细节澄清消质疑

击毙周克华后,警方召开了一系列的庆功会,表彰在侦破“8·10”专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对此,网络上也有不同声音。有网友认为这是警察用生命换来的荣誉,表彰是对他们努力工作的回报,理所当然。但也有网友质疑说,抓捕嫌犯是警察的职责所在,在高歌英雄的同时,首先应当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周克华能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犯下累累罪行,不认真吸取教训就搞庆功,以后还会犯错。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就指出,眼下不是急于庆功的时候,很多细节澄清不够,警方应尽早主动向公众解释清楚。

在网民质疑警方未能有效履行自身职责的情况下,公安机关“破案”后急着庆功授奖,无疑会让网民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法律角度讲,刑事案件要遵循“无罪推定原则”,未经审判机关依法定罪的人不能被作为罪犯对待,那么公安机关是否真的“破案”尚处于待定状态,此时召开庆功会实际上于法不通。即便要鼓舞人民警察的士气也应等到法院判决确定以后,此时的表彰更为踏实和有说服力。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齐晓伶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8382.html

更多阅读

公司如何监控员工电脑 员工电脑如何摆脱监控

公司如何监控员工电脑——简介企业经常会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实时监控员工电脑屏幕。下面介绍如何利用LSC局域网屏幕监控系统实现公司监控员工电脑的功能。公司如何监控员工电脑——工具/原料LSC局域网屏幕监控系统公司如何监控员工电

电力监测 电力监测和保护

广州网控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NC动力和环境集中监控平台,可对电信、电力、银行、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UPS电源监控、远程电源控制、精密空调监控、蓄电池监测、变电站环境监控、变电站无线监控报警等应用提

网络监控中心管理制度 监控中心值班管理制度

网络监控中心管理制度为做好作业现场视频监控,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和尾矿库在线监测工作,加强通讯、视频、监测监控管理,发挥监控巡查作用,提高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制度。一、工作职责1、网络监控中心分两个业务组,监控组负

最新三大舆情监控系统解读 舆情监控系统

虽说目前市面上的舆情监控厂商鱼龙混杂,但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厂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梅花网为代表的剪报公司,他们是通过最原始的监测办法提供舆情监控服务,一类是以军犬为代表的舆情监控软件提供商,只提供基础抓取服务,还有一类是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Goonie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系统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

声明:《舆情监测中心 公司舆情监控》为网友菊花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