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蒙

1.分析:&、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

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1、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总题)

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

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他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 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梦想一种单纯的、美妙的、透明的生活,可是当他睁开眼睛来看现实的时候,却陷入了极大冷漠与麻木,革命的日常工作不再是他的内心要求,而变成了他的负担。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的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结构特点:①通过他的眼光塑造了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有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可以把工作做很出色。但是他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②细节描写: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理论“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文章在塑造人物时,形成多种对比,结构严谨,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线索:从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的。

&、作者简介:王蒙是当代著名作家,原籍河北南皮,1934年生于北京。著有中长篇小说集《深的湖》、《杂色》和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短篇小说《春之声》,中篇小说《蝴蝶》。

红旗谱(节选) 梁斌

一、简析《红旗谱》对三代农民不同道路及其命运的描写

《红旗谱》是以大革命前后冀中平原上的革命风云为背景,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心思想)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论述题:二、分析朱老忠及其典型形象(如塑造出来)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以上是总体评价)。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语言揭露)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这一切都是他侠义性格的具体表现)

三、简析《红旗谱》在情节结构与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作者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与平凡的农村生活交织在一起进行描绘,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进行全面的刻画。(结构特点) 另外小说着重刻画了朱老忠的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艺术典型。 小说富有戏剧性,矛盾冲突此起彼伏。 通过人物的对话与行动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艺术特点 1、《红旗谱》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故事内容、人物风貌、生活风习乃至于风光景物,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2、它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 3、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开头部分便相当富有戏剧性。 4、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的时候,着重于他们的行动和对话。 章法结构上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可分可合,疏密相间,分卷分章、似断实连的表达方式。

以冀中农村生动的口语为基础。

五、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 严江涛是表现少年英雄的形象,善于学习充满热情,在“反割头税”运动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一个年国共产党员的形象。 冯老兰和冯贵 是地主阶级的典型形象而且非常贪婪,霸占农场和官府相勾结是农村中的 。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主性、时代性、革命性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作者简介: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生于河北蠡县。著有长篇小说《红旗谱》及该书的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等。

百合花 茹志娟

&.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形象及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百合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了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作精心的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小通讯员的形象:小通讯员是一个非常可爱的青年战士。他的心灵世界是那么的质朴、憨厚、纯真。在对这一人物的刻画中,作者并未采用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些小事件和小镜头来表现的。(以下是细节描写)诸如,他的枪筒里插上点缀性的树枝、野花,以表现他的天真浪漫和热爱生活;借他在女同志面前的羞涩拘谨之态,以显示他孩子般的纯洁和稚气;用借被子的事件,以突出他的率直和憨厚。最后,他为救护群众而英勇献身的一幕,把他那种以热烈而真挚的感情,处处为群众着想,处处为同志着想的心灵美推向最高境界。

新媳妇的形象:新媳妇是小通讯员映带出来的人物,她在作品中虽然处于对通讯员的烘托地位,但她自身又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性格,是一个美丽动人、感情透亮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作品以借被子事件的曲折发展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对人民子弟兵的真挚的爱、深沉的爱、圣洁的爱。

&、简析百合花在作品中的深刻寓意。 《百合花》三处提到了作品中的百合花,(为什么取名为《百合花》)百合花象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优美的性格,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相连、团结战斗崇高感情的象征。(以下分析人物形象)小通讯员……新媳妇……

&、简析《百百花》在选著构思运笔方面的特色。以小见大 第一人称“我” 抓住细节的描写

&、结合《百合花》论述茹志娟的创作特色。

在选材上不正面描写生活中的巨流大浪,而从中截取一个片断,一朵浪花来反映重大的题材。

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进行细节描写。

语言上清新(一朵清新的鲜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著有短篇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草原上的小路》等。

我的第一个上级 马烽

&、主题思想:它塑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基层领导干部老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平时看似性格古怪,动作疲沓,但关键时刻却坚决果断,在急难中身士卒,显示出英雄本色的人物。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使这个人物形象前后判若两人,并通过一个固定的视角来进行对比,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揭示出人物个性的内在统一:老田表面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他光荣的革命经历的特殊反映。这样写,不仅加强了人物的光彩,还使小说具有戏剧效果。

&、语言特色:贴进生活具有山西地方特色,朴实、“土”气。语言朴实生动近似于本谣。

&、山西作家群的创作风格:语言,文笔平易、朴实,在形似笨拙的语言中略带一丝幽默味。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活泼,人物形象非常具有泥土气息。反映农村生活。

&、作者简介: 马烽,原名马书铭,著有小说集《村仇》、《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游园惊梦 白先勇

&、简析《游园惊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游园惊梦》发表于1966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蓝田玉的一次赴宴经历的叙述,描写了这位守寡的将军夫人悲剧性的命运遭际,反映了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离大陆后的境遇变迁和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实,塑造了蓝田玉等几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人物对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受。

艺术特色: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挺,将古典戏剧的情节和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另外还通过性格化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强化了艺术氛围和悲剧主题。在叙述和表现的手法上,作者成功地熔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多种艺术手段与一炉。

&、动用戏剧穿挺,突出人物特色。 小说以钱夫人为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手法,着重呈现了她的内心活动;同时运用了戏剧穿挺,将古典戏剧的情节和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戏剧中的对白,采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将戏剧的舞台和人生的舞台,戏剧化的人生和人生的戏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主题不仅深沉而且富有韵味。

&、简析蓝田玉的形象。

钱夫人蓝田玉是出身卑微的昆曲优伶,因一曲《游园惊梦》而被钱将军看中,一夜之间成了将军夫人,享尽了荣华富贵。她一方面感激年老的钱将军对自己的忠爱,一方面又与郑参谋幽会,内心陷于矛盾和痛苦之中。在一次演唱中,她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情人另有别恋,急怒之下竟失去了嗓音。钱将军一死,她又在一夜之间,成了落魄夫人,在台南伶仃度日。蓝田玉她代表了国民党上层阶级中的懦弱典型,作者对她寄于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深沉的悲凉。

&、作者简介:白先勇,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著有短篇小说集《玉卿嫂》、《纽约客》、《台北人》及长篇小说《孽子》等。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主题思想:《陈奂生上城》通过平凡的故事,以惊人的深刻性,写出了一个平凡农民的复杂微妙的心灵历程。陈奂生曾是一个常年负债,受人轻视的“漏斗户主”如今靠了党的新时期的农村政策,刚开始从极度贫困中摆脱出来。小说描述他一次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小小经历中的愉悦、痛心、自豪的情绪变化,深入他的内心深处,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他淳厚的品性,和善于自譬自解、自我陶醉的精神状态。在他身上分别有阿Q的影子,但他又是一个今天的经历了长期贫困生活的老实农民特有的形象。而且从陈奂生的经历和思绪中,还可以窥见解放后部分农民的生活史。小说最后点出了孕育陈奂生那种自我解譬的精神习惯的社会温床。此外,县委书记吴楚的形象塑造,着墨不多而不落俗套,作者带着善意的讽刺,表现了吴楚的好心的官僚主义。

&、分析陈奂生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化廊中一个成功的农民形象,是一个性格异常鲜明的人物(总括)

陈奂生身上有中国传统农民的普遍优点,如坚韧耐苦,善良真诚,通情达理,乐于助人等,特别是他异于常人的耐力和诚实的品质更是他性格中一个突出的特征。 特别应该重视的是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一些性格弱点。第一,小生产者的小视习性和狭隘心理。陈奂生以解决饥饿为其主要奋斗目标,一旦吃饱穿暖,就无忧无虑,不仅“满意”而且“透”了(“悠悠上城来”是他的表现),能再卖油绳赚几个活钱,他几乎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位置”。第二,缺乏主人公意识,具有浓厚的自卑感。陈奂生虽然是一个出色的强劳力,但他没有自己的头脑,“队长指东就东,队长叫西就西”,是一架“只管做,光用手,不动脑”的产粮机。他的“干部比爹娘还大”的名言,更足以说明他的政治上的自卑感。第三,精神胜利法。看到陈奂生的一些滑稽表演,不由让人想到阿Q。不可否认,陈奂生身上有阿Q的影子。特别是陈奂生住一夜高级招待所之后,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就更为明显地表露出来。 陈奂生身上的这些弱点在当今社会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一形象提示我们,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对农民思想意识和精神进行改造。(小结)

&、《陈奂生上城》对塑造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P参64页,P同步34页)作品开篇写了“陈奂生悠悠上城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生产者的满足感。 在县委招待所花了五块钱,心理不平衡,乱弄弄脏招待所的床沙发等。 后来又由于有了吹嘘的资本,精神上感到胜利。通过他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精神个性,人物形象生动。

&、简析《陈奂生上城》艺术风格上的特点。 1、 幽默诙谐的艺术特点。(1)纯朴幽默(2)寓谐于庄。陈奂生从买帽子中联想到乡亲们送给他的“漏斗户主”的帽子,反正“横竖不要钱”他也乐得接受。(幽默的例子)2、陈奂生的语言。“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娘打我屁股,爹……”淳朴幽默,陈奂生在招待所对沙发的两种态度,让人忍俊不禁。小说描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所以给人以苦涩的感觉,令人深思。

&、艺术特色:淳朴,富于幽默感。行文好像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描绘似乎不甚经意而美丑自见。整篇小说,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上的突破。风格上用了白描的写法,尤其是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生动。这些描写真切地表达了我国农民的思想感情。

小中见大反映了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和农民在变革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幽默诙谐的描写手法,寓诙于庄,浅中见深。 把中国传统手法和西方的心理刻画结合起来,把古典文学语言与江南的口语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一个新时期的农民形象。

鲁鲁 宗璞

&、主题思想: 《鲁鲁》是一篇别具一格的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感觉和情感,通篇围绕着小狗鲁鲁的两次丧家之难,描绘了小狗与主人特别是小主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悲欢离合;在对鲁鲁人格化(拟人化)的描述中,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年代里生命的脆弱,更从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人性、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呼唤,和对以往被扭曲的人际关系的针砭。

&、艺术特色 小说写人状物,纯用白描,细腻传神,对鲁鲁的拟人化描写尤多神来之笔。作者以鲁鲁第一次丧家之后的悲吠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之后的悲吠结束,使作品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结尾时写到鲁鲁第二次丧家,身心交瘁,居然常常去观瀑亭观瀑,并发出悲凉的哀号,使小说留有强大的余波。文字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味,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使作品真正做到了“诚”与“雅”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介:宗璞,著有短篇小说集《红豆》和散文集《丁香结》等。作品求诚求雅,文字精美,讲究氛围和意境,含蓄蕴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主题思想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结构特色: 他们总是一同进出,雨天总是同撑一把伞,而因为两人高矮悬殊,伞下的情景既显得亲昵又可笑。最后,因为政治风暴和病魔而失去了高女人的矮丈夫,在雨天独自打伞去上班,却仍高高地举着伞,一如高女人在世时一样,看惯了那幅不那么协调的“夫妇雨中出行图”的团结大楼的人们,突然被这个更不协调的情景打动了,“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也填补不上。”作者对空间的感叹,对这幅不协调的画面的创造暗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深刻同情和对造成这对夫妇命运悲剧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强烈谴责。

&、简析《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主题思想及其叙述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的艺术特色(文中提示)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巧妙地选取团结大楼居民的眼光为视角,描写了一对身高成反常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的生活命运,用他们的悲剧性遭遇,以小见大地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谴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残酷的政治斗争对人性的严重摧残。他们总是一同进出,雨天总是同撑一把伞,而因为两人高矮悬殊,伞下的情景既显得亲昵又可笑。最后,因为政治风暴和病魔而失去了高女人的矮丈夫,在雨天独自打伞去上班,却仍高高地举着伞,一如高女人在世时一样,看惯了那幅不那么协调的“夫妇雨中出行图”的团结大楼的人们,突然被这个更不协调的情景打动了,“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上任何一件东西也填补不上。”(控诉)裁缝老婆她自私、嫉妒和无聊,有严重的窥视癖心理。她是那对知识份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民族大灾难的社会基础,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悲剧角色。小说并没有从正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心理,而是用团结大楼居民外在视角展开叙述。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通篇显示了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以一把雨伞贯串始终,含蓄蕴籍,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简析“伞”的情节对小说的作用。1、《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从头至尾贯穿一把雨伞,小说中关于这把雨伞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趣味,抓住了留给读者印象深刻的东西。把伞贯穿全文,表现了夫妇那种真挚的爱情和见证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

结尾对伞的描述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深思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这把雨伞在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中,是不可缺少的。

&、简析“裁缝老婆”形象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作品中的结构功能。小市民中残存的自私、卑微、无聊和冷酷的集中者(总题),作者对其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含蓄的讥讽。这一典型的思想意义在于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活生生的代表。如走东窜西,挑拨是非、批斗、占房等等,她是那对知识份子夫妇悲剧的推波助澜者之一,也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民族大灾难的社会基础,同时,她本身也是一个被扭曲了的悲剧角色。另外,她在作品中还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是小说所采用的外在视角的主要承担者。

&、冯骥才小说的艺术特色(基本特点)以白描为主,间以客观性的议论。以雨伞为线索贯穿全文(〈神鞭〉以鞭子为线索)含蓄蕴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小说的题材比较宽广(历史——《神鞭》;现实——《文革十年》) 传统的小说手法和荒诞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如《神鞭》) 幽默机智的语言与文体风格。

&、作者简介 冯骥才,著有中篇小说《啊!》、《神鞭》、《三寸金莲》及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

哦,香雪 铁凝

&、主题思想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作品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经历:她在那停车的一分钟里踏进了火车,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艺术特色 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对新生活的纯真、炽热的向往和追求,构思精巧;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将小小的生活场景诗画,创造了空灵、蕴籍的艺术境界;同时又在这纯静的境界中寄于了严峻的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她恰恰又是与贫穷联系在一起,在同整个台儿沟,在走向新生活的路途中将会经历怎样的变故呢?小说于淡雅中贮满诗情,笔墨所至,大自然的一切均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叙述语言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感和诗的意味。

&、简析香雪诗化的艺术特色:诗的形象(台儿沟小山村的变化,它的山、水、草、木、铁轨都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诗的韵律(在作者笔下的铁轨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把铁轨拟人化富有灵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将生活也诗化。诗的语言(高尚、纯洁的环境)

&、简析香雪的性格特征: 《香雪》描绘了一群山村姑娘对山外世界文明生活的向往,香雪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她觉得值得(很满)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只说:“你看着给吧”。 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拄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么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拿到。 那时她就会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于是,她对车上那些再次劝阴她的人们说;“没关系,我走惯了。”她的话使他们相信:山里人不怕走夜路。(误解)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叫人瞧不起……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而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表现了香雪的天真、纯朴、热情、诚实和对未来的向往。

&、作者简介:铁凝,著有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长篇小说《玫瑰门》等。

棋王 阿城

&、简析《棋王》的主题思想: 《棋王》是讲一个擅长下象棋的知识青年的故事。作者写棋呆子王一生的呆,写由这呆所体现的一种特殊别的处世之道。王一生出生清贫,又受到一位老者的指点,知道衣食是本。但对物质生活不奢求,不囿于其中,养成一种崇尚实际、淡泊无争的性情。在精神生活方面,耽迷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他还从棋道当中悟出了为人之道,即所谓“生不可太胜”;又进一步悟到:“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深刻提示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下棋是他厌世的表现。

如果简单地按题著划分,《棋王》无疑属于“知青”小说。然而它角度新颖、与众不同。作品没有写知青在农村严酷现实中理想的破灭,没有在寂寞空虚中的男女爱情纠葛,也没有写知青回后的迷茫和失落。它只写了棋呆子王一生生活中的两件事---吃饭和下棋。然而,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里,都有着丰厚的思想文化内蕴。其一,从王一生的棋道和人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庄哲学的超然风范。王一生下棋讲究造势,讲究含而化之,无为而不为,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精神。王一生为人也是这样,他的外号“棋呆子”,无论是洗劫中的武斗烽火串连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都不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成天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忘掉尘世的烦恼,空心寥廓,复返宁谧。他的这种洁身自好,不愿合污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历史风貌和世态人情。其二,在王一生身上也是体现着儒家文化的“衣食为本”、不甘沉沦的向上精神。作品中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王一生极“恶”的吃相,他在困窘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他对饥饿有着切身的体验,因此他才会那样激烈地批评杰克。伦敦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但是他决不过分地追求食物的质量,“半饥半饱”是他最大的满足。他不沉溺于吃中,吃饱之后他有着一种向上的人生追求。车轮大战之后,他哭着说:“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其三,作品体现鲜明的“智在民间”的思想倾向,反映出作者肯定“亚文化”层次的价值取向。王一生棋道精深,但不是就学于那些所谓的“国内名手”,而是得益于一个捡烂纸的老头。车轮大战时,王一生对前三名毫不畏惧,而后来的六人却使他沉吟,他说;“怕江湖的,不怕朝廷的”。这引起都是作品令人深思之处。

&、简析《棋王》通达的叙述态度和语言文学的生动传神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的意义。(艺术特色)

《棋王》的艺术表现方式很特别。作者用那样一种练达的口气叙述故事,仿佛一切都并不在意,他只是关心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把故事讲明白。这种叙述的态度正符合王一生的棋道,尽管作者未能把它贯穿始终,作品后半部分时会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但整个来看,这种通达的叙述态度明显增强了小说的独特意蕴。文字的新颖是这篇小说的另一个明显特色。许多形容词和动词都用得颇为奇特,初读似乎很怪,仔细回味却十分生动和传神。文字上力破俗套,讲究简洁有力,在这一方面,《棋王》的成就是相当出色的。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小说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气氛和氛围,写人状物以白描见场,总之《棋王》这篇小说达到了“古典美而不过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棋王》中“我”的形象(是王一生形象的补充——“我”是王一生的朋友)

由于个人经历的教训,“我”先前抱有的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看法不是完满无缺的,作品中写了“我”不满足于山沟里生活文化的贫乏。“我”与王一生的见解,有互相辩论也有互相吸取,经过实际生活的锻炼,终于两人的见解区于一致,也区于王一生大胜后,明白了“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实际上纠正了过去认为吃饱就是福的偏颇。“不做俗人,哪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

&、阿城小说的创作用炼达的口气来叙述故事,小说开头只不过简单地写了知青离开城镇时在车站分别的情景,其中我这样的自叙:“父母生前颇有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野狼似的转悠一年多,终于还是决定要走。”,被作者若无所感地写出。后面写了知青不平常的遭遇,性格都是平平道来,不做任何渲染和呼喊,也不表露任何激动和愤慨,但是给人的印象都更加深刻。

作者行文造句、遣词用字也表现出简洁和质朴。“慢慢地吐出来”、“浑身荡了一下,笑了”表明对温饱生活的满足,这些描写的叙述都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精细的观察,表现人物出手不凡的功力。

&、简析王一生性格特点及其人物的形象意义。王一生是阿城小说《棋王》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融会了作者独立生活的体验和感情。作品实际上写一个奇人奇事,王一生是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但是他不是那种非常潇洒的形象。王一生被称为棋王,但他不是那种威威武武的棋王霸主,他生于下层贫民之家,加上母亲熏陶养成了务实、坚韧、迂执的性格,他迷于下棋,也精于下棋,他知道吃饱饭不容易,先吃饭再下棋,以劳动换得,他不把棋当作谋生之道,作品除了下棋写得最多的就是吃饭,王一生在车上反感于知青的哭哭啼啼,因为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以劳动换衣食——人生观” “务实坚韧迂执”——性格 探讨下层贫民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的态度,王一生的“活”生不可大胜,“人还是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生,四川江津人,著有中篇小说《棋王》、《孩子王》、《树王》等。

文体常识: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其主题要明确集中。 按表达方式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类,其中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如吴伯萧的《猎户》、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情感为主,如朱自清的《绿》,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介绍秦牧的散文“在知识的海洋荡漾”(总介) 旁征博引、兴趣盎然 形散而神不散,哲理闪烁。

社稷坛抒情 秦牧

&、主题思想:《社稷坛抒情》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之一,它以高昂的格调与奇特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社稷坛、五色土,是古代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地方,作者独立坛前,让思想飞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尽情漫游古代世界。他想到了农民怎样为土地流流尽了汗水又渗入了鲜血,看到了古代思想家们如何在星空下苦苦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听到了古代诗人面对大地放歌长吟的悲壮声音……一个个意想接踵而来,稍纵即逝,乍看似散花满地令人目不暇接细,想一下即万象同宗,归结为个中心:“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结构似松散,行文如流水,仿佛是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出散文艺术的特点。

&、分析《社稷坛抒情》在结构方式上“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

大开大阖,抒发情感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上溯到人类历史的源头,接着写出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活,他们在饮食、在希望、在叹息,终于走出了黑暗的历史隧道,见到了耀眼的阳光。作者驰骋于历史长河之上,但他始终以社稷坛、五色土为中心贯穿全篇,放得开,收得笼,形成丰富博大、汪洋放肆的风格。

&、简析《社稷坛抒情》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本篇开头即介绍了社稷坛和五色土的含义和由来,然后怀古,描写了古代帝王的祭祀情景,又写到了古代诗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对人间的疾苦怕愤慨,还写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他们的斗争反抗,此外还谈到古代的文明、人类的历史和古代的文化,借助渊博的知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简析《社稷坛抒情》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的国家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能象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夹叙夹议,情与礼相结合,是其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把美丽的想象和深刻分析结合起来,作者对千百年来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寄予深切的同情,赞美他们是财富的真正的创造者和所有者,他议论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

&、结合《社稷坛抒情》分析秦牧散文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体风格。

《社稷坛抒情》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有巨大魅力的抒情散文。它以高昂的基调和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深思与赞叹,说明了人类文明是亿万年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领土空前统一而欢欣鼓舞和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骄傲的豪迈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谐而又深刻地融汇在思古幽情之中。

善于展开联想是秦牧散文的一贯特点。这一篇也不例外。作者以虚代实,通过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散文写得博大精深,富有独到的神韵。本文除了交待社稷坛的位置和作用,结尾收束在作者的感情凝结点上之外,其余部分全由联想构成。作者紧紧围绕着引起联想的触发点——社稷坛,让思想的羽翼在历史长河和地理空间中自由翱翔:从当今帝王祭地的情景,想到古代哲人对自然奥秘的探寻;从土地的产生想到劳动者开垦土地的艰辛;从考察“五色土”的由来,到人民为统一和保卫富饶辽阔的祖国疆土而从事的斗争。作者调动起自己渊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着美丽的想象,在开拓着作家的抒情境界。作家的民族自豪感,正代表在这对历史河流的上溯中;而他对祖国领土统一的欢欣鼓舞之情,又表现在对地理空间的鸟瞰俯视之中。

凭借想象以抒情的文章,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抒写笔调。秦牧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不仅议论透辟、抒情激越,而且叙述得生动传神,常常展现出优美简洁的画面。使情与理、事与画融为一体,既避免了抽象、枯燥弊端,又增添了形象与生趣。

夹叙夹议的笔调,不仅要求文字简洁、明快,而且要亲切、优美。秦牧基本上是以语说为基础,广泛吸收中外文学作品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形成生动亲切、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读之如灯下谈心,如林中漫步,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时有精语妙句出现。使人得到审美的愉悦,而且得到哲理的启迪和知识的升华。

&、艺术特点:秦牧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这篇散文也离不开这个特点,作者从社稷坛、五色土讲到古代五行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又比较了古代印度与古代希腊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学术气。

&、语言特色: 自然率直,而且富有情趣,全文在平易、亲切的絮谈之中,表现了他的艺术功力(秦牧有很多警句和闪光的语言)

&、作者简介:秦牧,原名林觉夫。著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和文艺随笔《艺海拾贝》等。

黄鹂——病期琐事 孙犁

&、主题思想、构思特点:《黄鹂》一文写于1962年4月,却一直到1979年才将其发表,同年收入《晚年集》。作者通过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与描叙,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以上是主题思想)本文先从童年时代的往事娓娓道来,回忆了在战火间隙中第一次见到黄鹂的魅力,虽只有寥寥几笔,但本身隐含了深意。然后,描述了作者养病期间所亲历的几个生活片断。黄鹂的叫声给人带来美的愉悦,而在不具备审美观点的人看来,黄鹂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捕杀的鸟类。在这一点上病友老史和那位穿皮大衣的中年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作者对病友多了一份宽厚的感激,而对后者的劣行,则在平静的语言中蕴含了极大的愤怒和谴责。最后通过被拴黄鹂的凄惨神情与太湖之滨天阔任飞的极致之美的对照,提示了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艺术美创造的作家、艺术家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诚愿望。(以上是构思特点)

&、艺术特色:作者于平易近人处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的描写,运用对比、白描和烘托等艺术手法,以或朴素含蓄,或凝练优美的语言,在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

&、艺术特色(师):作者以黄鹂为线索,结合自己的要有关生活经历,写对于美和人生等总是的认识,一步步情随境迁,由浅入深,很有层次,很有神韵。语言及其朴素自然,借助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联想,把对美的理解讲得清楚明白。

&、作者简介:孙犁,原名孙树勋。早年以短篇小说《荷花淀》闻名,50年代后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秀露集》《晚华集》等。其早期清新质朴、简洁明净,形象鲜明,语言如行云流水,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晚年作品多沧桑之感而平淡出之,意蕴幽深。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主题思想:《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勒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艺术特色: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作者通过娴熟的语言手段,突出了冷雨的听觉感受,大雨滂沱,小雨淅沥,其精妙可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文章想象奇丽而多变,并多处采用了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将熔古典语与白话于一炉,擅于通过双声叠字的运用、长短时间的句式和绵密的意象叠加来渲染情感和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50年代末以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是台湾蓝星诗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其诗作构思奇朽,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怀念萧珊 巴金

&、主题思想(特殊情怀):《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的一切。文章主要叙述了在艰难困苦中,萧珊对作者的帮助,她在生垂危之际的善良愿望和遗憾,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最后相守时的痛苦与幸福,写了她去世后,作者的悲痛思念与歉疚并缅怀了30年风雨同舟的夫妻之情。他虽然写得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情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特殊情怀:前面+悲哀并不悲观,怀念死者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四人帮”的共愤,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美好的明天)

&、艺术特色:《怀念萧珊》是巴金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情感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籍。因此,他能在文章中写了妻子默默的死,以及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作者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种艺术境界在他中年以后创作中才逐渐成为自觉的追求。这篇散文从艺术特色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

看起来并不经意其实蕴含匠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1、回忆2、遭难3、逝世之事4、回溯30年(结构特点)

&、巴金笔下的萧珊形象 散文《怀念萧珊》中作者用直铺的语言为作者再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姓,萧珊平凡无华,业不惊人。“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富有牺牲精神,在她和巴金共同的生活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9年起开始发表小说,三四十年以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而名声鹊起,建国以后著有小说散文集《英雄的故事》、《新声集》,散文集《随想录》等。

拣麦穗 张洁

&、思想主题:这篇散文的精致更主要体现在寓意的含蓄上。看上去它是写了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他的那种纯真的依恋,可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分明还感到一缕似乎淡淡的,但却不易抹除的哀愁。这哀愁似乎是起因于某种孤独感,某种对于人世间的冷漠和粗糙的敏感,因此,作者才格外珍重那卖灶糖的老汉的疼爱;这哀愁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一些对于幻想本身的困惑,所以作者才会以那种尽力通达的口吻来谈论那些农村姑娘和童年幻想的告别。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淡淡的哀愁”对 的困惑。

&、艺术特色:《拣麦穗》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作者显然很注重叙述文体的纯静,无论用词还是断句,都尽力要显得舒缓从容,仿佛是有意要造成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气氛。这篇作品在情感上也很真挚,开头部分对于农村姑娘拣麦穗这件事本身的怅叹也好,接下来对那位卖灶糖的老汉“疼爱”我的那些细节的描写也好,更不用说那颗高挂在树梢头的小火柿子的着力描绘,都使人感到那样亲切和自然。农村生活的描绘意境深远。

&、简《拣麦穗》中“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红柿子”的象征意味。张洁的《拣麦穗》表现了感情的纯真,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作者善于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感情的纯真。“我”和卖灶糖老汉的对话,都是一种未受世俗污染的真情的自然流露,而那高挂在树梢尖上的小火红柿子(给人喜洋洋的感觉),(我和卖灶糖的共有的孤独感,对卖灶糖老汉的牵挂)则含蓄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饱经风雨却仍纯真美好的心灵。实际上,作者运用这种象征表达了对纯真感情不可磨灭的心灵感受。

&、简析《拣麦穗》中第一个拣麦穗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意蕴及对全文的作用。《拣麦穗》开头部分写农村姑娘童年拣麦穗时的“梦”以及结婚时同这些“梦”的告别,可以看作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制造——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第三是前后构成对比,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作者的叙述从容不迫,语言洁净自然,情意纯真,回味深长。(思想感情:之间,未被物欲渲染的感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人与人关系的憧憬追求。)

&、作者简介:张洁,女,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短篇小说集《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和《张洁小说剧本选》、《只有一个太阳》、《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下放记别 杨绛

&、主题思想:《下放记别》为《干校六记》的第一篇。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再一次被列为“接受工家兵殖民地教育”的改造对象,被集体下放到农村“五七干校”的前后,作者个人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下放前的不安等待、为丈夫准备行装、送别丈夫、女儿为自己送行、在“干校”与丈夫的会面等生动场景。始终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

&、艺术特色:既是行云流水般的依次讲述,又始终围绕一个“别”字从容展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悲剧性的事件发生。而在杨绛的作品中,虽也有忧愁、焦虑和悲痛之情的流露,如本文中夫妻离情、母女别意、女婿之死等,却并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激愤的控诉和狂燥的宣泻,而是以平淡含蓄的语言,以平常心和普通人的情感,揭示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的关系:在席卷而来的历史风暴中,知识分子失去了往日的优雅与自尊,生活残酷地让他们从事最不擅长的体力劳动,以加剧他们的自卑,从而在生理上和灵魂上打垮他们。作者观察和表现纤细入微,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淡远平和中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显示出了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冷静和清醒。作品语言朴素、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简析作者“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人生态度: 《下放记别》着重描写了杨绛夫妇作为知识分子被上放农村进行改造的生活情景,虽然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但是文章在写法上突出了平静2字,以纤细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显示出一种“哀而不伤,怒而不怒”显示出一种身处历史漩涡中心之外的总代表和清醒的人生态度,并且在淡远平和中还不乏幽默和调侃,传达出淡泊、宁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充分体现出作者高深的人生修养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作者简介:杨绛,女,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第一篇是《下放记别》,长篇小说《洗澡》等。

《书海夜航》二集序 唐弢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出色的序文,也是一篇优美的读书随笔和短小精悍的书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学者和知名的书评家,文中用来评价《书海夜航》作者的话,也同样适合他自己。文章指出了该书的特长和书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学养,又通过书名展开联想,述及明朝张岱和现代阿英的两部书,然后拈出《夜航船》中的有趣故事,并在张岱劝人好学以免遭人嗤笑的题目翻出新意,联系自己的读书写作经历,“将自己的一点心意和盘托出”,指出了学海无涯而个人的学识终归有限,只有虚怀求教,百花争鸣,才能换来文化的学术兴盛的道理,最后在看似随意之间回到作序的题意上。(艺术特色:文章所及虽不外与书本有关,但却上下古今,书里书外,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趣味盎然,在偏重知识,叙述掌故的同时间以评论和抒情,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夜航船》故事中翻出新意: 善于从古事旧典中翻复新意,文章讲了明朝张贷劝人好学以免遭人嗤笑的韪翻出新意。有了错误,不怕别人批评,人家有了出入,容许其改正。

&、作者简介:唐弢,原名唐端毅,笔名晦庵等。著有杂文《推背图》、《海天集》等,50年代后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并著有《晦庵书话》等。

秦腔 贾平凹

&、主题思想:《秦腔》通过对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八百里秦川潜藏于意识深层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艺术特色: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磁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尽了”,在这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和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作者在散文的叙述观点上,一反传统散文旨在表达作者情思,将外在景物主要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的内视结构,而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客观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沉淀民族生存状态。作品语调平静、崇高,富于深沉的历史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著有长篇小说《商州》、《浮燥》,散文集《山地笔记》、《月迹》、《爱的踪迹》等。

邵燕祥杂文二题 邵燕祥

和尚之喻

&、主题思想:《和尚之喻》围绕民间流传的有关和尚的谚语,通过枚举与分析,针砭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和悉心观察,同时也揭示了民谚之所以取譬于和尚,实在是为了曲折反映和表达了他们对俗世现实的观察和评判。从“僧多粥少”到“三个和尚没水喝”,从“不看僧面看佛面”到“歪嘴的和尚”作者从揭示僧俗两界人情、人性的相通起,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中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力度。

《圣经》拟作

&、主题思想:《〈圣经〉拟作》更是邰燕祥90年代杂文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圣经》中一段文字的隐喻式改写,深刻剖析了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当代现实中一再发生的悲剧性事件的心理和社会根源,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更对那些利用心理弱点,用一些看似正确实际荒谬的逻辑,以堂皇的理论口号为招牌而达到种种不可告人之目的的个人与集团予尖锐的暴露和抨击。拟作一、二中那个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言行,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极左政治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以“阶级血统”论罪、以立场态度定刑、重复谎言可以成为真理等等也许刚刚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这些揭示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仍富于警示意义。

艺术特色:《和尚之喻》是以随意而谈的方式娓娓道来,语言风趣而又犀利,体现了作者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圣经〉拟作》则构思巧妙,通过拟作与原文之间的对比,以《圣经》所包含的宗教背景作为隐喻,使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中国当代一再发生的现实悲剧的 ;但两者都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现实清醒的批判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作者简介:邵燕祥,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和《迟开的花》等。80年代后期起又以写作杂文名世,著有杂文集《忧乐百篇》等。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主题思想:《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思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的探索精神。

&、艺术特色: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询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询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万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将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着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民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静的平常之心。本文语调平缓,情感真挚,意境优美、深邃、高远。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北京。著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草木篇 流沙河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 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风暴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了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 人 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梅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的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 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燐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1956年10月30日成都

&、主题思想: 《草木篇》是一组咏物言志诗。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抑恶性扬善的思想,热烈地赞颂了白杨树的孤傲正直,仙人掌的顽强自重和梅花的脱俗高雅,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同时又以藤和毒菌为喻词,尖锐地抨击了那种寄生性、居心叵测的攀爬现象,以及那种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以毒害人类的鬼蜮行为。

&、艺术特色:整组诗构成了一种真诚热烈的基调,在它的衬映下,诗人那强烈的善恶之心,对于刚直人格的执意追求,都凸现得相当清晰。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这组诗一种动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诗人对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的白居易诗所暗示的,更是他如何面对这世事的真诚告白。

&、描绘五种草木象征意蕴,及它们所表现的共同主题。这组诗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诗人的人生体验。五首诗分别刻画了白杨树的孤傲正直、仙人掌的顽强自重、梅花的高丽脱俗,同时也藤的攀附奴性刻画了和毒菌的阴毒险狠。诗人在写这些草木的时候,一律把它们比拟为人,着力揭示其判然不同的善恶本品性,实际上正是用草木隐喻人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观,其中褒贬爱憎的感情十分鲜明而强烈。

由于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诗人在使用人称代词时就谨慎而恰当的分别选用了“她”和“他”两个字。写白杨、仙人掌、梅的时候,因为意欲借这些植物表现善的人性,寄寓着诗人深深的热爱和赞美,就用了能给人们以女性美联想的“她”。而写藤和毒菌时,因情景相反就采用了“他”。这种对不同人称代词的选择也表现了诗人的深意和匠心。

此外,诗篇运用对比和映衬的手法也很成功,如用暴风的强暴映衬白杨的钢烈,用丁香的死对比白杨的贪婪,用主人的蛮横映衬仙人掌的顽强,用百花的媚笑对比梅花的高洁,用小孩的冷淡映衬毒菌的阴险,都增强了诗篇的艺术表现力,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品格。

&、作者简介:流沙河,当代诗人中具有鲜明创作风格的人。著有诗集《农村夜曲》、《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等。

有赠 曾卓

&、主题思想:《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曾卓青年时代即在政治烟尘中蒙难,失去了生命中应享有的一切,“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当是一种自况。诗就在困顿的“旅客”与女友——“我的生命的灯”的动人牵连中开始,展示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展示了灾难岁月中可贵的人间至情,宣告着战斗的胜利。

&、结构特点:长期失去自由的屈辱生活,使“我”“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诗作不去细说发生种种苦难,但两个“不能习惯”的短语已然道出了一切,为这种“母亲般的温存”的格外可贵作了极好的铺垫与说明。而当两人双手相握共约携手以行的“神圣时刻”,人们感受到的也已经不是一般恋人的定情,而是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催人泪下的人间至情。当正直的人们还背负着无法洗清的“罪名”生活在“蔑视的人群”中时,这位女性表现出的勇气、爱心与圣洁,实在堪于基督教中的“圣母”媲美。而《有赠》这诗也就以它展示的灾难岁月中的人间至情宣告着正义、人性的胜利,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见证。

&、艺术特色: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

真切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曾卓,七月诗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门》、《悬崖边的树》、《曾卓抒情诗选》、《老水手的歌》、《两只小船》、《无言的歌》等。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主题思想: 《春天,遂想起》表现的是对江南浓浓乡愁。由于台湾海峡两崖长时间的隔离,作者有种被流放的感觉,少年时生活于江南的记忆日复一日烈火般烧灼着他,于是时时梦回江南。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所以是“唐诗里的江南”,是古典美人西施和越国名臣范蠡泛舟共游的处所,是清代乾隆南下畅游的胜地。诗人由怀旧而怀古,他的江南既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飘散着古文化的清芬,而诗人怀着也就是一种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也是结构特点)

&、艺术特色:诗作从江南的湖写起,写出它的富庶美丽。再加上江南大量优美动人的佳话和传说。因此诗人觉得上古时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那场战争也是美丽的。接下来将时间拉回现代,转写当年太湖滨上结伴同游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表妹们,意在表现山水毓秀,人比江南山水更美,从而将乡愁推进一步。再一转,写到这些少女们现在都已老了,自己的母亲更已谢世而去,一种难以抑制的沧桑感骤然腾起,为乡愁抹上一层悲怆。最后,“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的母亲已和祖国母亲合体,诗人盼归之情遂也上升为对母亲大地的顶礼。

复沓的手法与重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性。读来韵致绵长,而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韵的摇曳多姿,可以说,这是一首情味浓酽、风韵别具的抒情佳作。熔现代意识与传统的诗风一体。

&、作者简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台湾。50年代末以后,先后在台湾和香港的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和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是台湾蓝星诗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司》《听听那冷雨》等三十余部作品。其诗作构思奇朽,视域宽阔,意象新丽;散文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冬 穆旦

&、主题意蕴:《冬》便作于1976年12月,表达了因长处寒冷而“心灵枯瘦”的一代知识分子渴望暖春到来的普遍心情,因而极具厚重的历史感。整首诗循着诗人的内心活动而缓缓展开,情调有点沉重,甚至不无苦涩,但看得出来,它充满一种近于焦灼的渴望正义归来的热切冀求,因而沉哀中自有热流暗泳。全诗各段具内在联系,自内心的自我发掘到放眼于社会、民族,层层衔接又层层推进,紧凑而有力度。特别是最后一段有意宕开,别辟一境,以不息的生命活动呼应首段的主题性诗词“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造成全诗境界的密致圆满,也从而获得一种余音袅袅的超远韵致。形式相当整饬,韵位固定,语言浓缩而富暗示性。

&、作者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九叶派诗人,文学翻译家。著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等。 穆旦1958年起便在政治烟尘中蒙难近30年。1976年10月中国政局突然出现大转折时,尚未来得及为这一代人平反。

慕尼黑 艾青

&、主题意蕴:这首诗以1938年秋纳粹德国首领希特勒与英、法、意三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侵占邻国捷克斯洛伐的苏台德地区一事为历史背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惨痛的历史教训。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世界命运的深切关注。

慕尼黑风光明媚,盛产啤酒,诗作由此展开想象,将其喻为一个健康而富风韵的啤酒店主妇。但她却和“纵火犯”希特勒鬼混,出卖了邻居,引发起欧洲的战争大火,她自己也难逃卷入火海的厄运。二战之前一场国际政客、野心家间的肮脏交易,就这样简捷、妥帖地获得了极富情趣的诗意表达。诗的题旨主要落在后半部分:医愈了战争创伤的慕尼黑第二代更胜于当年的母亲,但她必须“接受母亲的教训/生活得更聪明”。这既是对慕尼黑人的善意的告诫,也是对世界爱好 和平与自由的人民的深情叮嘱。它再一次表明:艾青始终关注着世界,而他也始终属于世界。

&、艺术特色:籍机智的拟人化手法,从一个虚拟的啤酒店主妇身上写出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又籍同样是机智的朴实叙述,将历史和现实捏合起来,是这首诗构思上值得称道之处。它不仅取得了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这首诗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的诗作别具一种风神灵活的气韵,一种隽永会心的情味。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作品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

双桅船 舒婷

《双桅船》是可以归入所谓“朦胧诗”一类的作品。诗人借用一艘双桅船的口气,向那连绵的海岸倾诉自己的思慕。昨天已经和你告别过了,今天却在这里再次分手,而明天又将在另一处地方相遇。今天是海上的风暴促使双桅船寻求这一处港湾的保护,明天又是这同样的风暴把双桅船推进了另一处港湾的怀抱。

&、主题思想:这种和海岸不断分离,却又总是再度结合的特殊联系,使双桅船终于明确意识到了自己和海岸之间有一种永远无法改变的相互依存的天然联系:有海岸,才有船的航程;而离开船,海岸的视线中也就空无所有。诗的最后两句所以能给人造成深远的意境,就因为它暗含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悟性。

&、简析《双桅船》中船和岸的多重象征性含义。那么,这双桅船是指的什么,那海岸又是代表什么?你不妨把他们假设为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而《双桅船》也就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这海岸又实在不止是一位情人的代表,它似乎还象征着某种比情人更为阔大深厚的事物,你甚至可以说他象征着祖国、民族,以及其它许多令人起敬的东西。另外,假如我们不一定要把它具体归结为某一种事物,而只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种远比自己更加博大深沉的力量的钦慕、呼唤和追求,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呢?无论是对一个饱经历史颠簸的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持续在风浪和动荡时期里成长起来的姑娘来说,双桅船的心境正是许多人共同的心境。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这首诗对历经劫难的中国人——无论是老少——都产生了吸引力。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著有诗集《双桅船》(1979——1982年全国优秀诗集二等奖),并和顾城合著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成名作)、《祖国,我亲爱的母亲》。

朦胧诗: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吸收西方诗歌营养,强调表现自我,注重个人内心的抒发,象征性强(意蕴)内涵不确定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在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去信念,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当年青人厌倦了十年动乱并想离它归家时,却发现钥匙已经在“沿着红色的大街疯狂地奔跑”时丢失了。他走不进门去,也打不开抽屉,儿时的画册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也都无法找到。他为此感到悲哀,但又不仅仅是哀叹,而是发出顽强寻找“钥匙”的宣言。

&、钥匙象征什么?

作为全诗核心意象的“钥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对抒情主人公来说,打开家门、抽屉和书橱,都需要钥匙;而家、书籍与书页里的三叶草又组成了一个象征系列。从疯狂的政治喧嚣中返回亲情温馨的家里,需要打开家门的钥匙;使创作的心灵通过“画片”和“三叶草”回到纯真的童年,需要找开抽屉的钥匙;找开书橱,寻找书籍所开拓和象征的知识、爱情和信仰的新世界同样需要钥匙,但不知丢失在何处的钥匙该已被风雨锈蚀了,在对青春期心灵足迹痛苦的反思中,抒情主人公认真而执着地寻找着。象征化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作品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避开了直露的政治性评述,而且也大大增强了诗意的涵盖面;相当沉痛的心理体验由诗人以纯真、浅显的孩童口气道出,又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

&、作者简介:梁小斌,著有诗集《少女军鼓队》待,代表诗作有《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麦 地 海子

&、作品总的特色:海子的抒情短诗,常常表现出对于淳朴的自然与意味收获的劳作的深情眷念,以及对于健康生命的一种由衷感恩之情。《麦地》即是其中之一。

&、主题思想:诗人开阔的麦地起始,月光下的麦地迷人而庄严,披月种麦的“父亲”犹如一尊圣像,表达的是对于农事劳作的一种恒久的激动与欢欣。在这里充溢于诗人心灵的是对于粮食、劳作及其相连的生命的素朴而强烈的感激之情。

&、结构特色:看麦时家乡的“风”、“云”都收翅“睡在我的双肩”,是“我”与家乡山川风云的交融,也是劳作中的一种奇妙感受。麦浪是摆在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暗含对粮食与劳作的感恩情怀,进一步表达了“我”内心那份激动与欢欣。“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一节,是对于劳作的正面面颂赞,正是共同的劳动与此中甘苦的共尝使人群由疏离而趋近,由冷漠而亲和,由此表现出劳作的深远意义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关系,题旨也由此获得提升。诗的最后两节空间扩大了,展开了遥想式的抒写,场景由中国腹地黄河向尼罗河、巴比伦扩展,表现出四海一家,都依赖劳作为生;不论穷人富人,不管是现代大都会纽约还是古老的圣城耶路撒冷,出因离不开养人性命的麦子而缩短了距离。

&、艺术特色:用素朴的速写式的视觉意象造成特定的氛围并暗示某种不可见的东西,是本诗艺术特点之一。以“身上的流动的金子”来描述月亮种麦的父亲,以摆放于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捷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的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的进一步联想和思索。整首诗的抒情风格也是清新朴素的,在农家日常生活细节的抒写中融了一种赤子的率真情怀,使其与麦地这一单一但开阔的背景聚成一个清新可喜、令人神往的艺术空间。

海子,诗作收于《海子诗全编》一书。

&、麦地、麦子、月亮的象征意义

麦地:是农民劳动的根基,他是人类四海一家,心心相通的象征。

麦子:是人类辛勤劳作的收获,是人类命运延续不断的基础,也是人类心性相连的纽带。

月亮:代表永恒,象征历史、未来,在本诗中月光再三出现,以月亮为线索贯穿全诗,证明着人类的劳动和发展。

父亲:象征了人类的劳动传统和人类的家园。

我 冀汸

《我》是冀汸90年代初的作品,诗的开头仍可听出诗人青春历劫中年归来后心情的苦涩。这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历史上一代人心上留下的创伤,具有典型性所必须的普遍性。但可贵的是,诗人并未停留于往事的苦涩回忆中,而是着力表现对于坚持真理、追求完善的高贵品质的不倦的追求,:“最忠实我的朋友是我/是不肯和我妥协的对手也是我”的诗句,活脱地道出了不断超越自我心声,是信念,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我的矛和我的盾能相互制胜,则表现了“我”不回避、不诿过、直面人生的坦荡襟怀。诗作充满了择善固执、历劫弥坚、不断奋进的精神光辉,反映出作者在为人处世这样一个根本性质问题上对于价值观民伦理观的深刻思考。

全诗以一种矛盾的手法写成,每组对句表达的是基本上对立的东西,但它们又都一一统一于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之中,极具内聚力。这既突出了主人公无私无畏的博大心胸,又表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深刻哲理,可谓收一箭双雕之效。而用语的浅白又增强了内在情感展露上的坦诚,使诗作具有一种直逼心胸的艺术力量。

冀汸,七月派成员之一,著有诗集《跃动的夜》、《桥和墙》、《我赞美》等。

茶馆 老舍

&、主题思想:全剧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第一幕时,他才20岁,他的处世哲学是:“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因此,他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为了能让茶馆经营下去,他也顺应时世的变迁,不断改变茶馆的经营方式,目的是求得一家人的生存。这样一个精明、干练、善于经商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剧中另外两个贯穿全剧的人物秦仲义和常四爷的结局也是悲惨的。秦仲义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道路,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工厂却被当作“逆产”没收。

常四爷性格耿直,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只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坐牢一年多。到第三幕时,七十多岁的他以卖菜卖花生米为生。“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凄凉的呼号。剧本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的黑暗冷酷和必然灭亡。

&、艺术特色: 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

关汉卿 田汉

&、主题思想:《关汉卿》是田汉在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创作的11场话剧。剧本以关汉卿的杰作《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作为历史崦,《关汉卿》确是田汉的一个出色的艺术创造。因为历史上有关关汉卿的史料极少,历来对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也多歪曲之外,这就给田汉的创作造成极大的困难。田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元代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生活,凭借有限的史料,充分地去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把握历史的真实,终于生动地塑造出了杰出的戏剧家和战士——关汉卿的艺术形象。

&、艺术特色: 剧本结构清晰,情节跌宕,善于运用和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因而能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作品以关汉卿为中心,设计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多种社会关系在人物身上所起的作用,颇为深入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1921年于郭沫若、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20年代起著有《获虎之夜》、《回春之曲》、《丽人行》等话剧及电影剧本多部,并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歌词)五、六十年代创作京剧《西厢记》、《谢瑶环》和话剧《关汉卿》等。

青春之歌 杨沫

&、主题思想: 《青春之歌》描写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一批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成长过程。由于这是建国以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当时文艺创作在这一领域的沉闷空气,所以在出版时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怎样塑造林静道:主人公林静道正是在这个伟大时代里,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林静道原是一个孤独、倔强,又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青年,她曾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也曾在爱情生活上走入迷途。在这一切破灭,走投无路时,她遇到了党,投入了时代的洪流,才真正找到了人生之路,并在学生运动、农村斗争、地下工作等实际革命活动中,自觉改造自己,展现出美丽崇高的精神世界。小说令人信服地表明,林静道的道路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此外,对林静道产生深刻影响的卢嘉川等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也很鲜明。他们经历不一,个性各异而交相辉映,互相补充,闪射出共产党员的英雄性格和伟大理想的夺目光彩,通过他们的光辉形象和林静道的成长道路,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小说也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各阶级的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村的苦难和反抗;尤其是生动刻画了共产主义战士们的光辉形象,热烈歌颂了他们英勇无惧的战斗,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作者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作者也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写林静道的成长过程,曲折反复但清晰可辨,写反面人物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白莉萍和叛徒戴愉的堕落,也没有简单化概念化。缺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够,群众场面的描写比较粗疏。

&、作者简介: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杨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锻炼锻炼” 赵树理

&、主题思想: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本。他写作这篇小说的1958年7月,正是“大跃进”的锣鼓震天的时候,作者既被这种空前的劳动建设所鼓舞,同时,也对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深怀忧虑。与此同时,随着左倾思想的抬头,文艺界也正在兴起一股配合和呼应政治运动的反现实主义思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赵树理一方面出于一个作家的真诚,坚持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具体处境,显示了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将这种忧虑与思考以正话反话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作品的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以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为背景,围绕争先合作社对外号“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叙述了社主任王聚海和杨小四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干部所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社主任王聚海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以平息争端了事。杨小四力主在“整风运动”中将她们狠狠地整一下,他利用她们的自私,设计了一个圈套,然后当场抓住,并当众让其检讨自己的“偷窃”行为。支书王震海的最后一段话是点题之笔,一方面说明了王聚海的工作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另一方面认为他的作法画龙点睛助长了那种好吃懒做、损人利已的倾向。“锻炼锻炼”本是王聚海评价别人的口头禅,现在被支书用到了他身上。对两种工作方法的这一褒贬态度,正呼应了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是作品的显在主题。但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的朴素叙述,间接地反映了50年代后期的农村现实,“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少吃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艺术特色: 小说情节完整,有头有尾,线索单纯;叙事写人多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形象;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简洁洗练,生动风趣。

&、作者简介: 赵树理,早年著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等,50年代后著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和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在山区收购站 骆宾基

&、主题思想:小说描写1958年秋收时节,东北某地小屯收购站在收购山货时发生的矛盾纠葛,揭示了农民利益和农村政策间的矛盾,反映并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出现的新的信任和友情关系。

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老收购员王子修和年轻的收购站主任曹英的形象,王大爷经验丰富、严肃尽职,但有些以老眼光看人;曹英则是一个虚心、开朗、诚恳,注意工作方法又富于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作者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通过鉴定山参、收购山葡萄等情节的穿插叙述,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展示性格特征。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当地农村实际的周密观察的了解。作品结构严谨,笔墨细致而酣畅。

&、作者简介:骆宾基,原名张璞君,著有长篇小说《边陲线上》,短篇小说《年假》、《在山区收购站》等。

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

&、主题思想: 60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关于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本篇是当时率先问世的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东林寺访友、田间漫步、席间闲谈、榻上凝思等几个晚年日常生活场景,东林寺内的法事场景重新勾起了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他想将烂熟于心的三首《挽歌》和一篇《自祭文》写出,由于心绪怅惘而终于未能如愿。小说表现了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平静坦然和对世事清醒超越的态度,刻画了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旷达宁远、清贫自守的性格。作者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细腻真切地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作者能将古曲、典诗词、佛教用语自然地引用到现代汉语的叙述中之中,叙述语言质朴平易,人物语言也能生动地凸现其性格特征。

&、作者简介: 陈翔鹤,早年为著名文学团体“浅草社”和“沉钟社”的成员,60年代有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两篇,不久因此受到批判打击。

将军族 陈映真

&、主题思想:《将军族》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殉情故事。“三角脸”是一个四十来岁、退伍后在国民党军康乐队里混饭吃的大陆人。“小瘦丫头”是年仅十五六岁,为逃避被卖为娼的命运而来康乐乐队栖身的台湾女子。开始时,放荡不羁的“三角脸”曾对“小瘦丫头”怀有邪念;“小瘦丫头”也常防备着他。后来,当“三角脸”得知因为她的逃走,她的妹妹将要被卖时,便真诚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的退役金留下后,悄悄地离队出走。但这还是没能改变“小瘦丫头”被卖为娼的命运。五年后,已经获得自由之身的她终于在一个乡村的葬礼上和他重逢了,两人历尽沧桑却又都觉得此身已不干净,于是双双殉情。

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由隔阂到真诚相爱,因相爱而从容赴死的经历,揭示了这一对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丑陋、不公、平庸的现世的抗议。作者尤其善于把握和传达独特的环境气氛:死亡气息和明媚阳光交融,悲剧性气氛在一片美丽而厌悒的氛围中弥漫开来。在叙述的结构上,作者将五年前的故事以人物意识闪回的方式穿插在现在时态的叙述中,从而使作品在艺术更趋于完整。小说以一种平静而略带冷漠、嘲弄的口吻叙述,反而使悲剧意味变得更加强烈。

&、作者简介: 陈映真,原名陈永善,著有短篇小说《乡村的教师》、《将军族》、《夜行货车》等。

刑老汉和狗的故事 张贤亮

&、主题思想: 短篇小说《刑老汉和狗的故事》以政治路线所造成的农村凋敝为社会背景,刻画了朴讷勤劳的农民刑老汉的形象,通过对刑老汉及他的黄狗的命运遭际的呈现,形象地展现了在极左路线的肆虐下,中国农民于物质极端贫困的同时其精神生活的惨痛景况。刑老汉善良、诚实、质朴,对生活所求甚少。50年代初期,曾一度使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后来的大饥荒,倒使这个原来穷得娶不起媳妇的庄稼汉一度获得了酸楚却又温暖的家庭生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在失去女伴的寂寞和凄凉中,只能与他的黄狗相伴度日,黄狗成了他生活中的唯一慰藉。但不久,这连这一点慰藉也被无情的虐杀了,刑老汉终于在寂寞孤独中死去。作者并没有将造成刑老汉悲剧的原因归结于某些具体的人物,即使对打狗的人也没有过多的指责,而是突出了他及周围的人们对其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从而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极左路线。

&、艺术特色: 作品从刑老汉的一生中截取几个片断来描写其命运遭际,尤其着意把他的精神痛苦和孤寂写到令人颤栗的程度,给人很大的情感冲击;平缓的叙述中间以简洁的议论,笔墨沉郁、凝重,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作者简介:张贤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著有小说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感情的历程》等。

受戒 汪曾祺

&、主题思想:《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描写了普通人的人生欢乐,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认和批判。

小说讲述了农家孩子明子剃度当和尚及其朦胧的爱情故事。其中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将出家看作一个异常的事件。在庵赵庄的人们看来,做和尚和种地、经商、画画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而佛门中人也和常人一样,娶妻生子、吃荤赌钱,率性随意地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就是对待佛事,态度也很随和,只把这当作一种谋生的日常劳作。

&、艺术特色:作品用散淡的笔触,勾勒了明子、小英子等纯朴可爱、乐观开朗的性格,赞美了他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原始浑朴的南方水乡生活的诗意化图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

&、作者简介:汪曾祺,著有短篇小说《大淖记事》及随笔集《榆树村杂记》等。

春天 张承志

&、主题思想:这是一篇充满了诗情与哲理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青年马倌乔玛在暴风雨之夜为保护马群而英勇殉职的故事,以极其抒情的笔调,刻画了乔玛英勇献身的形象,并通过象征化的手法,诗意地揭示了春天、爱情和青春的意义:它既美丽迷人,而又意味着庄严的责任和严酷的考验,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价值,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艺术特色:以诗歌的形式写小说,追求小说的诗意化和象征化,是本篇鲜明的艺术特色。作者以乔玛的内在视角,通过其心理活动来表现人与自然力的冲突,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从而小说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还在多种层面上运用象征手法,春天、暴风雨、白色的马、驼背老人。正好与乔玛形成了对照,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作者简介:张承志,回族,著有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中篇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莫言

&、主题思想: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红高粱家族》系列之一。

小说反映的是“文革”动乱年代里的一段农村生活。黑孩自小失去了家庭温暖,苦难的生活、非人的劳力,使他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状态和感觉方式,在对苦难的长期承受中,他养成了一种默默忍受的习惯。

小说里他从不与人说话,即使手被灼热的铁砧烫得血肉焦糊,他似乎也没有疼痛的感觉;同时,他却有另一种超乎常人的感觉能力,他能听到萝卜缨子生长时发出的声响;在他的眼里,红萝卜晶莹透明,放出一种奇异美丽的光泽。

黑孩的形象既是对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具有童话般的、超现实的象征色彩。作品借助黑孩奇异的感觉,写出了艰难时世中现实生活的 压抑在其心灵中的折射,同时又幻出一个明丽温煦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强烈反差里,体现出作者对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和对在苦难中生存的黑孩以及菊子、小石匠、小铁匠、才铁匠等的同情。

&、艺术特色:小说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既在淡化了的政治背景上再现出特定年化农村生活的整体氛围,又构造了一个凝聚着作者独特追求的感觉世界。

&、作者简介:莫言,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壹之歌》、《丰乳肥臀》,系列小说《红高粱家族》等。

女房东 严歌苓

&、主题思想:《女房东》是一篇意寓深厚蕴籍,构思精妙独特的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旅居美国的房客老柴与房东沃克太太的一段还有神秘色彩的交往经历,揭示了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极度隔膜,人的内心世界的极端孤独与寂寞,体现出作者对现代处境下人际间心犀相通、真诚交往的呼唤。

小说巧妙地在一个貌似窥视癖者的自述中,乍一看还似乎有些 “色情”意味的故事中寄寓了严肃的主题。

&、艺术特色:小说以房客老柴的视角展开叙述,经过独特的构思,使所写的两个人物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老柴的外貌、心理和行为都是清晰的,他出于好奇和寂寞,一直希望能与女房东直接交往,但她的几条规定、他内心的某种约束,却使他始终不敢也没能看清她的容貌。作者在对老柴的这种矛盾心理和行为的叙述中,频频设置悬念,营造了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气氛。而尽管小说题名为“女房东”,所有叙述都指向女房东,但直至篇末,这位女房东的天色却依然朦朦胧胧。这在这种神秘紧张的“间接”交往中,老柴渐渐感到了女房东的回应,最后,那种彼此渴望的坦诚交往却终于又失之交臂。作品心理和细节描写精微细腻,结构完整,笔墨酣畅。

&、作者简介:严歌苓,著有短篇小说集《少女小渔》、《失眠人的艳遇》、《海那边》及长篇小说《扶桑》等。

庐山面目 丰子恺

&、主题思想:《庐山面目》是作者的游记散文《庐山游记》的一部分。作者沿着上山、下山、回九江和到家的顺序,一路写来,写景状物、叙事记人,从容不迫,随意自然,又极富于情趣,表现了作者平和、闲逸的情致和对人世的乐观态度。作者巧妙地引用古代诗文中的意境起始,抓住庐山景物的多雾特征,气韵生动地描写了庐山的神秘魅力;在庐山的众多胜迹里,他选取了天桥和含鄱口两处,描写时又自然地变换方式:天桥探景,以“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的疑问作结;游含鄱口则转而写一个放达风趣的湖州客,写他的蒲扇,写与他的九江重遇,尤其是对“湖州白”的那段议论,化俗为雅,情趣盎然。文章随后记述一行的饭食,却并未妨碍整篇游记的乐观风趣的基调,最后以“庐山上的啤酒真好”作结,既交待了科学趣味常识,又引发读者绵长的回味。本文情感率真,语言相互又在朴实平淡中写出了耐人寻味的意蕴,颇具匠心。

&、作者简介:丰子恺,者有《子恺漫画全集》、《缘缘堂随笔》等。

茶花赋 杨朔 &、主题思想:《茶花赋》是杨朔散文中的名篇,在思想艺术上都能较为典型地体现出杨朔散文的一般特点:布局精雕细琢,工于构造意境,用诗的语言来托物寄情,歌颂美的生活以及创造美的普通劳动者。茶花是象征,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依恋、赞美之情,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遥相呼应。散文中心是描绘茶花之艳,作者却从写梅花、写玉兰、写迎春花着笔,以诸花烘托茶花,写出它“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成为“最深的春色”。然而写茶花仍然不是作者的目的,透过茶花,作者又进一步刻画了花匠普之仁,寥寥数笔,着重绘出他那双“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的手”。“普之仁”即“普通之人”,这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又是一位美的生产的创造者。唯有这个人物的存在,才使作者所歌咏的“花”与“祖国”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所以在杨朔的散文中,普之仁这样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简介:杨朔,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集《亚洲日出》、《海市》、《生命泉》等。

髻 琦君

&、主题思想:《髻》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选取了发髻这个少女青春美丽的象征物,回忆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渐渐衰老,终而殁世的人生历程,寄托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从而感叹岁月的销蚀、青春的难驻的人生的易逝。作者的短短的篇幅里,倾注了丰富复杂的情感:从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到同为女性的对母亲幽怨之情的理解和同情,对姨娘的同情与怜悯,最后至于对自身、对人世的爱憎贪痴之情的慨叹。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没有大悲大痛,却又无孔不入,只是它并不粘执小气,而是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宽厚和同情。

&、艺术特色:在文章的结构上,作者从年幼时的记忆写起,将几十年的沧沧桑桑凝聚在两个女人的发髻变迁中,看似随意道来,其实独具匠心。文章情感真切、绵密、委婉,叙述简洁,描写精微,文字优美典雅,是一篇优美精致的忆旧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琦君,著有短篇小说集《琴心》和散文集《烟愁》等三十余部。

记波外翁 台静农

&、主题思想:《记波外翁》是台静农写于晚年的一篇回忆、悼念亡友之作。文章通过对三十年前与波外翁的一段交往和波外翁生平的记述,刻画了一位谦恭谨慎于外,放达不羁于内,孤傲嫉俗,重情义节气而轻生死的旧时代文人的形象,反映了在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里,一个知识分子饱受人生现实的折磨,希望终于破灭后,在孤寂愤世中弃世自尽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浓厚情谊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喟。

本文先从与波外翁的第一次交往起始,依次记述了他的两次厌世酗酒绝食,中间插入许寿棠被害的心理打击,终至在“潇潇暮雨”中自尽的具体经过,然后追述波外翁的生平,概括其一生的来路去处,最后以“居府椽非其志……亦可悲矣”作结。行文如流水一般,娓娓道来,随意挥洒,文辞朴绌而又传神,间以引用波外马的诗词自述,使人物的性格气质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台静农,20年代曾与鲁迅等组织未名社,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80年代出版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和《龙坡杂文》等。

太阳下的风景 ——沈从文与我 黄永玉

&、主题思想:《太阳下的风景》是黄永玉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79年末。当时,十年“文革”结束不久。作者并没有像当时的“伤痕文学”那样倾诉苦难和怨愤,而是如题目“太阳下的风景”所示的境界那样,以超越的眼光、旷达的心境,回顾了自己与表叔沈从文一生所走过的路程。

作者从自己童幼无知时对沈从文的第一次印象写起,叙述了自己早年的漂泊、成长的历程和随着阅历的增长对沈从文人生与艺术追求的日渐理解;在沈从文的身上,他不仅受到血源的亲情,更把这位长者年看作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引路人。尤其是对沈从文自50年代初期起,中经史无前例的“文革”,直至劫难后的晚景,作出了极生动的叙述。凸现了这位正直、善良、敏感,对艺术具有精湛的感悟,视艺术和事业为第一生命线的现代著名作家的形象。同时,通过自己与沈从文自少年时代从小小的边城奔赴他乡,穿过洞庭湖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生动形象的概括,对中国两代知识分子坎坷命运发出了深深的感谓:“经历的生活是如此漫长……而恰却把我们这两代表亲拴在一根小小的文化绳子上,像两只可笑的蚂蚱,在崎岖的道路上作着一种逗人的跳跃”,洒脱中隐含着一丝悲凉,自嘲里透露出对历史和命运的诘问。

&、艺术特色:文章以表亲两代一先一后所走过的相似的人生历程的对照为线索,在不拘一格中显现独特的结构用心。记忆中故乡边城的美景被首尾照应,笼罩了对两代人一生沧桑历程的叙述,回顾一生,就像远远地瞭望太阳下的一道美丽而苍凉的风景,意境深邃优美;写人状物,注重视沈效果,鲜明生动;抒情议论,臧否是非,毫不掩饰主观倾向;笔调生动幽默,行文洒脱而又简洁。

&、作者简介:黄永玉,著有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我的心,只有我的心》,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等。

巩乃斯的马 周涛

&、主题思想:《巩乃斯的马》通过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下对巩乃斯马的观察、体验的叙写,揭示出马作为人类的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客观存在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通过对马的观照,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

&、艺术特色:文章以“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起始,将牛、骆驼和驴子等动物作比,对照出马的特性;接着以浓墨重彩,描述了压抑境遇中驭马狂奔的感受、夕照旷野里的群马景观和和疾风暴雨下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然后又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关联,热情赞美了马的崇高品性,最后回到自己的“偏见”作结,照应了开头。文章结构严谨,描写与议论并用,情感浓烈饱满,意境阔大雄壮,语言流畅。

&、作者简介:周涛,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其诗风冷峻、沉雄、悲壮、苍茫,是新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法门寺 季羡林

&、主题思想:《法门寺》是一篇情理并茂的文化随笔。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法门寺考古活动为中心,由此在艺术虚构、宗教想象、历史场景和现实生活之间展开灵活丰富的联想,表达了一个学识深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传统及现实文化的丰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文化传统的钦敬赞美;又有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文章从对京剧《法门寺》的记忆开始,引入法门寺的考古发现,从琳琅满目的古代器皿,写到富于历史传奇色彩的武则天的裙子,再写到浓缩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的如来佛指骨舍利。当凝聚了千年文化的实物突然呈现在眼前时,本身就有一种美的震撼力,它把人们一下子带入辽远空阔的历史和文化时空。但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作者对文化传统的当代境遇,对现实文化状况更有着清醒理智的敏感和思考:当地的老百姓只以金子来衡量佛骨舍利的价值,这与外国记者的强烈反映相比,有着鲜明的反差;当年遭到贬逐的韩愈谏迎佛骨,是企图避免军臣百姓陷于虚幻飘渺的宗教迷信,那么,今天的民众又是否太执迷于实际呢?作者在“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身上,寄于了深深的同情与感喟,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担负的承传民族文化的血脉,光大和再生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文笔清新自然,联想翩跹,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予以趣味盎然的记叙,在平易中寓深情和睿智。

&、作者简介:季羡林,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等。

童年二题 牛汉

&、主题思想:作为一个诗人,牛汉的散文都带有浓厚的诗意。《父亲,树林和鸟》就是一篇含蓄的散文诗。它简练而又传神地描写了父亲对林中之鸟的生活习性的熟悉,对群鸟那充满生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一个寄情于自然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但文章的末尾突然话锋一转,父亲的一句“鸟最快活的时刻,向天空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的话,不仅使“我”惊愕,也把读者从柔美平和的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境界,一下子拉回到严峻乃至残酷的人世现实中。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使作者对人世间那些揣透真诚与善良的弱点,而又无情地遏制自由、残害生命的人及其势力的愤怒谴责,得到含蓄、凝练而有力地表达,体现出作者对人生与历史的沧桑感受。

《早熟的枣子》则是对作者写于80年代初的同题诗歌的生动诠释。醉熟的枣子“看上去总觉得有点异样”,因为它不是正常地成熟;而虫蛀枣子的红色更是苦难所催生的颜色,是大树母亲绿色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鲜血。“早熟的枣子”这一中心意象,典型而形象地浓缩了作者苦涩又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命运的图腾”:正当青春焕发之时,一腔真诚的理想经受了猝不及防的现实无情打击,而为了能获得一个灿烂的结束,“我也把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在短暂的时间内英勇而悲壮地耗完”了。

这一首诗歌和这一篇散文,可以说是作者自己和具有同样经历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写照,也是他们痛苦悲伤中更执着于理想追求的一份宣言。

&、艺术特色:注重情景与意象的对应契合,使长期凝聚或瞬间爆发的感悟具有物象的可感性,是牛汉散文的艺术特色。《父亲,树林和鸟》是在是在惊愕的一瞬间点出题蕴的;而《早熟的枣子》的意象则是长期凝结而成。感受以鲜明独特的形象熔铸在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中,但前者是取对童年直接回忆的视角;后者则从几年前一首诗作的写作萌动说出对人生历史的审视。

&、作者简介:牛汉,七月派成员,著有诗集《温泉》、《沉默的悬崖》等,代表诗作有《华南虎》和《悼念一棵枫树》。

夜航船 余秋雨

&、主题思想:《夜航船》以南方水乡这一传统的交通工具为话题,从明代文人张贷的同名著作引起联想,描述了作者对夜航船的童年记忆和想象,展示了“夜航船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旧、脱离民众和实际的传统予以批判。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学术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本文意蕴深邃,语言简朴朴流畅,娓娓道来;结合对比、象征等手法,又将描写、抒情、议论穿插运用,是一篇相当好的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余秋雨,著有文艺论集《艺术创造工程》和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随笔》等。

有的人——纪念鲁讯有感 臧克家

&、主题思想:《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讯逝世13周年写的一首短诗。他怀着对鲁讯先生的敬仰之情,颂扬了鲁讯甘于给人民作牛马的崇高品德;同时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想不朽的人,给予严正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诗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爱憎褒贬,了了分明。

&、艺术特色: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以两种不同世界观作为对立面,又以人民群众对这两种对立世界观的不同态度,来显示爱憎之情,阐发生活哲理。构思巧妙,以小见大,扩大了诗的境界与容量。

&、作者简介: 臧克家,三四十年代著有诗集《烙印》、《自己的写照》、《生命的零度》。解放后著有诗集《欢呼集》,长诗《李大钊》及散文集多种。

苹果树下 闻捷

&、主题思想:《苹果树下》写得极有生活情趣,诗人从欢快的劳动画面中,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人十分灵巧地以苹果来比喻爱情,通过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表现了爱情的孕育、发展和成熟。

&、艺术特色:这首诗富有一种生动而又含蓄、风趣的情味,有力地显示了闻捷关于摄取小镜头来表现生活诗意艺术才华,诗篇构思独特,语言明快,散发出浓郁的生活芬芳。

&、作者简介:闻捷,著有诗集《天山牧歌》、《生活赞歌》,长诗《复仇的火焰》等。

相信未来 郭路生

&、主题思想:《相信未来》以及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境组接,表现了诗人在那个令人悲哀绝望的年代里真实的灵魂对抗和挣扎,表达了他在绝望之中对人生和民族未来的朦胧而坚执的希望。

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处于狂热的巅峰时期,诗人在经历了初期的盲动,被政治浪涛冲向农村“广阔天地”之后,对这场政治运动已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经有过的热烈、单纯的理想遭到了狂风暴雨的冲刷,内心充满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于轻易地放弃理想和希望,于是,希望与绝望的剧烈冲突,经由他的笔流淌出来。

&、艺术特色: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意象来象征性地表达作品的意蕴:布满蜘蛛网的锅台、灰烬的余烟、凋落的葡萄、干枯的枝藤、凄凉的大地,是理想的崩溃、希望破灭的象征;美丽的雪花、天边的排浪、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的漂亮笔杆,则是诗人内心的剧烈冲突和不熄希望之光的体现。诗歌以绝望、惆怅、感伤与希望、未来、幻想的激烈争斗的痛苦语言,奏响了悲怆的心弦,在无法调和的对立中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性情感,形象而又凝练地表达了这一代人从盲目、狂热走向失望与挣扎的内心世界。另外,作者还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段一、二句都用排比句式,有力地反衬或烘托了第四句的主题;在三段的反复吟诵中进一步强调了顽强地“相信未来”的主题意蕴。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正因为此,这首诗歌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不是依赖于公开的传播媒介,而是领先人心的流传,不胫而走,很快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中秘密传诵,甚至被谱曲传唱。

&、作者简介:郭路生,代表作品有《命运》、《疯狗》、《愤怒》、《相信未来》、《鱼群三部曲》等。

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 绿原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于1970年,诗人正被关在“牛棚”里,不可能直接喊出对于那不公正的世道的抗议,甚至连私底下用明白的语句写下这种抗议都不大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只能借用比喻的方法,用对圣经故事中的世道和人物的评价,来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在这里摩西和沙逊也好,大卫和所罗门也好,都似乎只是一个替代的名字,作者分明是用他们来代表现实当中的各种人物。而从他对基督的评说当中,我们不但能感觉到他对受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还能体味出他的某种隐约的自许,他复述了基督临刑前的那一句低沉的呻吟,这当中显然也流露出了诗人自己的一种难以摆脱的迷惘。至于接下去他对妓女、罗马总督和犹大的致敬、佩服和同情,更无疑是在运用反语的手法,仿佛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激心情,不说反话,就无法再保持原来那种始终把被比喻的东西藏在诗后的抒情方式。随着作者——历数那些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我们感觉到他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情绪逐渐强化,到最后那四行从“今天”起首的诗句,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虽然用的还是比喻的说法,但那愤激之情已经是溢于言表了。

&、艺术特色:这种比喻的方式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友谊赛,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索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感情的起伏相当自然。因为一直用的是暗示,所以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也显得比较含蓄,能给人回味。至于在遣词用字上的仔细斟酌和对节奏的刻意讲究,更是这首诗的明显的特点。

&、作者简介:绿原,“七月”派诗人,著有诗集《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和《人之诗续集》等。

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公刘

&、主题思想:在10年浩劫期间,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深刻的困惑:国家、人民、社会主义、共产党——这些分明应该是能够信赖的,给予人希望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似乎变得不可信赖,使人感到失望,甚至显出明显的病态来了。这首《哎,大森林》就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困惑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因这种困惑而产生的一种深切的危机感。他以大森林作为象征,不但对他那种抹杀记忆,淡忘历史教训的喧嚣表示愤恨,更在诗的结尾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如果大森林不能吸引啄木鸟来帮助他剪除病害,那它就必然要受到自然法则的严惩。全诗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犹如一声洪大的警钟,震人心魄。

&、艺术特色:在格式上,诗人多处采用叠句式的手法,强化作品的那种激愤的意味。在措词上,也多是选用那种意义比较强烈的词或句,更增加了全诗的战斗性。

&、作者简介:公刘,“七月”派诗人。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白花与红花》、《离离原上草》和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等。

与李贺共饮 洛夫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与李贺共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时空的倒错,使千载之前的中唐和现代、古长安和台北遇合,造成古今诗人相晤邀饮的“千古一聚”,借此表达了对古诗人李贺奇情奇才的钦幕之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借此表达一种狂放傲岸的文化人格,对世俗为人、为文之道的陈腐观念投去不屑的一瞥。

诗采用递进式结构,三节诗层层推进,愈进愈奇。第一节以乍遇李贺总起全篇,写出李贺其人的不同凡响和作者对李贺风采的倾幕。第二节集中写李贺诗之想落天人外,超奇入化,本身就写于李贺式的浪漫诗思。第三节中诗人干脆邀李贺同饮,共诉明时难遇、奇才不获众赏的悲慨。结束时的“相视一笑”,艺术地表达了对诗艺与才情的高度自信和对古今权贵的轻蔑之情,是一种气质上的深切认同。可以说,不斤斤于功名利禄,不与时俗争高下,而求纵意吟哦,自得于心,是沟通古今二诗人的一种豁达胸襟。

苦心经营意象,以之突现精神魅力,造成奇独风姿,是本诗呈现方式的一大特色,背了一布袋骇人意象,诗句如冰雹骤降,将诗句塞进酒瓮而云雾腾千,把诗句呕吐于豪门玉阶,等等,都是本诗意象创造的出色例子,充分表现出李贺运思的大胆超奇和诗作的卓尔不群,读来令人气壮神旺。

&、作者简介:洛夫,台湾创世纪诗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无岸之河》、《魔歌》、《众荷喧哗》等。

岁月——给X.Y 骆一禾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岁月》表现出对时间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的哲理思考。诗的开头,暗喻面对无限延续的时间,就连自命不凡的伟人也一一消失;曾有过的活泼少女的“鹿一样灵活的姿态”,也只能在化石中呈现出“没有弹性的美丽”,说明世上绝无永远的青春。中间“岁月是无情的”一节,诗意起了一个转折:岁月无情已如前述,但“生命是无限的”,这正与上文文意悖反,从而翻出后半部分的乐观诗行,说明生命也一如时间在无限延续,后来的年轻人会“以另一个我和你的形体/谈论着现在的/我和你”。从这里人们会体悟出:生命之链不会中止,如果失去了生命的观照,则时间的无限性便也失去了存在的认识依据。这是对时间法则的艺术表达,更是对生命法则和智性颂赞,诗情旷达而洒脱。令无形无迹的时间(岁月)具象化,赋予它以质感与动感,使其像油彩般“剥落”,如纸片般“卷曲”,是本诗一个主要手法。小青蝇、三草叶的比喻与少女化石的想象,使时间获得进一步的艺术外观;其在诗末的再次复现,又增强了诗在结构上的内聚力,显得通体浑融无间。

&、作者简介:骆一禾,著有诗集《世界的血》、《骆一禾诗全编》等。

山民 韩东

&、主题思想:《山民》是一首带寓言性质的现代诗。世居山区的父辈只知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封闭性社会性中传统农民那种安于命运安排固守乡土而不知向外寻求发展的保守、惰性力量。延伸之,则为固守传统而不知改变的民族性中的劣根,它只能使人“疲倦”、沮丧而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诗的主人公“他”,虽和父辈稍有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他有过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还有过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会有儿孙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开拓性征程的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闯新路的精神,故同样了针砭的对象。揭示这种精神弊端,是本诗题旨之所在。

这首诗在取材上去除了崇高化而采世俗化一途,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在语言上,也去除了浪漫的华丽,而纯以民俗口语出之,见出使诗歌复归生活本身的努力。而在立意上,则力求高远,尖锐,富撞击力。这些,都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作者简介: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等。

陈毅市长 沙叶新

&、主题思想:作者写作十场话剧《陈毅市长》时,正值“文革”后百废待新之际,与解放初期陈毅就任上海市长时的局面相似之处,陈毅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正是七八年代所需的。作者写此剧的目的正在于“寄深情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和发扬陈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剧本并非罗列陈毅当市长八九年的全部政绩,而是选取上海解放后前两年作为历史背景,设计了陈毅在部队作报告、出席记者招待会、到民族资本家家里赴宴等十场戏,这一系列情节,多侧面地表现了陈毅对经济建设的巨大热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心,对各界人士的真诚团结,对干部作风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党风党纪的身体力行,同时刻画了陈毅豪爽率直、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快言快语等个性。作品采用“一人多事”和“冰粮葫芦”式结构,全剧以陈毅这一主要人物来穿引各场,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写十件彼此独立的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揭示陈毅的性格。为了不致产生零乱之感,每一场戏的结尾或用几句台词,或用一个细节为下一场戏的情节开展打一个由头,埋下伏线,做个简单的铺垫。最后一场,除有独立开展的故事情节外,还对前面几场各自发生的事情都有所交待,使之划上句号。在塑造陈毅形象时,作者还运用了喜剧手法。如第三场安排的小小“误会”:何淑芳误认为陈毅为“沈老板”,在陈毅亦庄亦谐的回答中,消除了隔阂,也显示了陈毅的性格。

&、作者简介:沙叶新,著有多幕剧《假如我是真的》、《寻找男子汉》和《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

绝对信号 高行健 刘会远

&、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这部剧本发表于1983年。就剧本的故事内容看,《绝对信号》表现了几个年轻人在历史变革时期所产生的惶恐、苦闷和矛盾心理及其变化过程。但因为作者在整体上是以象征手法来处理这个故事的,这就大大拓展了剧本的寓意。那一节守车车厢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犹如我们这个国家的缩影。至于几个重要人物,黑子是代表着许许多多迷茫青年的一个中心形象,蜜蜂姑娘和车匪又分别构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牵制力量,就好像善恶一样从两边向他施加拉力。那车长的象征就更明显了,他是和这守车联是一体的。而小号则既区别与尚处于迷茫之中的黑子,又与车长的刻板格格不入,从他身上正可以看到所谓“幸运儿”的矛盾身份。正因为这几个主要人物都同时象征的载体,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仅仅是对80年代初中国社会现实的再现,而更包含有某种抽象的更为深广的意义了。在表现方式上,《绝对信号》在玩世不恭人物间的外在冲突的同时,更侧重于内容冲突的表现,并以人物的心理来串联时空场景;同时吸取西方现代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如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从而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高行健,著有话剧《绝对信号》、《车站》和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等。

2008-08-02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868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可以概括为八点,即载道、教化、救世、哀民、崇义、养性、言情、尚美。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认识中国文学传统所表现与折射出来的民族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2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1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 .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 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 _________ .4,从文学进化论的角度论述文学革命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虎门销烟:经过: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关于文学研究方面的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必读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总体研究:计52种A类:1. [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 [英]柯林伍德:《历

声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为网友猎鹿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