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说明文的分类:

(一)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1、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2、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进行的。

(二)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二、说明顺序:

(一)时间顺序:

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中国石拱桥》。另外,在时间顺序中还包括程序顺序。

(二)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被的顺序说明。

(三)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具体表现为: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三、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阐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一)举例子:

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二)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三)列数据: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四)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五)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六)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把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七)作诠释:

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属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需对事物的特征和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八)摹状貌:

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九)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十),引用:

能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准确性。标记是引号。

四、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语言有的平实朴素,有的因用了拟人、排比、描写等方式而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一种是递进式和并列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

说明文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

例文:2010年遵义中考说明文阅读《话说风筝》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画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文章解析:

说明对象:风筝;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结构:总分式;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①):风筝材质的变化;

第二部分(②):风筝功能的变化;

第三部分(③):风筝的种类和造型;

第四部分(④—⑧):各地风筝的特色。

考点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3分)

思路归纳: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说明文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一般题目即说明对象,本文就是属于事物说明文。因此,“话说风筝”指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

答案及评分:

(3分)指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方法指导:

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可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有些说明文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者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简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考点二: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什么,到什么,到什么。

思路归纳:

解答这个问题要重点分析第①段内容,抓住“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一句即可提取出答案。

答案及评分:

(3分)由“木”到“帛”,到“纸”,到“化纤”。(每空1分)

方法指导:

要分清楚信息是需要从整体,还是从局部来筛选。如果需要从整篇文章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阅读时应以段为单位,内容相同或接近的段落应概括为一个方面。如果需要从某一段中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应以句子为单位,相同内容的句子就合在一起作一个方面来概括。

答题规律: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有用的信息。如标题、中心段(句)、过渡句、总结段(句)等。

(2)筛选关键词句来获取有用信息。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就得到了相关的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原词原句来答题。

(3)根据命题要求或题干要求来获取隐性信息。要从所确定的范围之内的关键语句入手,把隐含在材料内的隐性信息提取出来,分点概括归纳。有的时候,题目中的分值,往往就隐含着答案的得分点。

(4)找准概括的角度。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取舍信息,并分条作答,不遗漏。

考点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第⑥段画线句说明了天津风筝的特征,文章题目是“话说风筝”,天津风筝即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因此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而这一说明方法的运用正是为了说明天津风筝最显著的特征是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的。

答案及评分:

(3分)举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天津风筝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2分)

方法指导:

做此类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判断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

②判断某一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

③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答题格式:

①举例子:通过举什么的实例,具体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②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

③打比方:将某某比作某某,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易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④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的什么特点;⑤作比较:通过把某某和某某作比较,突出强调了某某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用简明的科学语言,完整地说明某某的本质特点,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什么特征;

⑦列图表:简明直观地说明了某某的什么特征;

⑧引资料:文章通过引用……(名言、谚语、文献等),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什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四:理解说明文的语言

4、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思路归纳:

首先要明确加点词语含义;其次要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和效果,还要答出删去之后会有怎样的后果。比如“改变了原意”,“不合真实情况”,“与事实不相符合”,“与上下文失去照应”,“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则”,“说话过于绝对,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等;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这一点上来。要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答案及评分:

(3分)不能。因为“据说”是无根据的说法。去掉之后,“这个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的说法就成了事实,与事实不符。(2分)“据说”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只答不能去掉不给分;答“不能,因为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没有具体分析只给1分)

方法指导:

“某某”词能否替换为“某某”词?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

不能,原文“某某”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而替换的“某某”词语只有什么的意思,如换成“某某”词语,就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方式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格式:

不能,删掉了“某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显得绝对化;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说明了什么,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考点五:文章内容概括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是什么: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是什么:

思路归纳:

结合题干,首先找到“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所在的段落。介绍这两种风筝的段落在⑤段和⑦段。因此解答此题要重点阅读⑤⑦段。可以看出第⑤段第一句为本段中心句,而最能体现潍坊风筝特色的即是“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要学会抓住中心句阅读分析。

答案及评分:

(4分)北京风筝特点:历史悠久。(2分)山东潍坊风筝特点: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2分)

方法指导:

(1)要善于抓住中心句,包括首括句、结尾句、提问式语句、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等;

(2)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如“除了”“还有”“另外”等词,这些均是要点的标志词;

(3)注意要点要找全,不能有所遗漏,以免造成丢分;

(4)要参考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准确凝练的语句作答。

考点六:拓展延伸

6、风筝除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之外,图案的寓意也非常丰富,请说出你所知道的风筝图案的寓意,并谈谈这些图案的历史意义。(3分)

思路归纳:

解答此种题,首先要审清题目,看题目要求从哪个方面答题,然后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言之有理,与选文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天马行空,不能脱离文本与实际空谈。

答案及评分:

(3分)示例:“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这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为人们喜闻乐见。

方法指导:

(1)谈看法、感受、认识。要结合文章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与见解,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在组织答案的结构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2)献策类(提建议措施)。献策一要紧扣阅读材料,二要合理,可操作性强;三要陈述理由,自圆其说;四要分条组织,陈述答案,一目了然。

(3)列举类。一要联系生活实际,二要紧扣阅读材料,三要与文章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四要分条组织、陈述答案,一目了然。

说明文备考满分挑战

一、(2013年毕节17至20题11分)阅读《月球能源》完成1至4题。

月球能源

①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飞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把目光转向了月球,因为在月球表面有大量的氦-3,而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物质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被科学界称为“完美能源”。

②开发月球上的氦-3是划算的,因为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如以石油价格为标准,每吨氦-3价值约40~100亿美元,是月球上的超级“金矿”。

③有关氦-3在地球和月球上的储量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说在地球上氦-3储量为半吨,也有的说是15吨;有的说月球蕴藏的氦-3约为100万吨,也有说沉积在月球上的氦-3约有5亿吨。俄罗斯专家估算,在10~15平方千米范围内挖掘并加工深度为3米的月壤,即可获得约1吨氦-3,足以保证一个功率为10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工作1年。

④由于100吨的核燃料氦-3就可以满足地球上1整年的能源需求,所以即使月球蕴藏的氦-3只有100万吨,也可满足全球数千年,的电力需要。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大约只需要10吨氦-3。

⑤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每燃烧1千克氦-3便可产生19兆瓦的能量,足够莫斯科市照明用6年多。美国航天专家指出,用航天飞机往返运输,一次可运回20吨液化氦-3,可供美国一年的电力。

⑥开发、运送月球上的能源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比如,要实现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人、货运输,首先要有足够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当年,因为没有研制出大推力的N-1巨型火箭,苏联在载人登月上败给美国;另外,要在没有大气包裹的月球表面着陆,主要只能靠反推火箭来缓冲,如何保障安全是一个大难题。

⑦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科技上都还没有已知的答案。目前,核聚变的控制问题已进入攻坚战阶段。法国科学家最近宣布,2030年将使利用氦-3进行核聚变发电商业化。

⑧虽然人类已经对月球进行了很多次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但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实际开发利用月球资源,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国科学家正围绕月球上氦-3的形成、储量、采掘、提纯、再贮存、运输及月球环境保护等问题悄然开展相关研究,但认为10年之内难以实现。

(选自马茹《宇宙的奥秘》,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简要说明它的特征。(2分)

答案:月球能源氦-3:(1分)它是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1分)

解析:

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找出作者说明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可以从课文的第一段入手,文章开头作者直接点出了说明对象:月球能源氦-3,它的特征可以从第一段的句子直接找出来,即清洁、安全、高效核聚变发电燃料,可提供便宜、无毒、无放射性的能源。

2、简要概括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能源氦-3要解决的难题。(3分)

答案:①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意思相近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

解析:

解答时,可从⑥⑦入手,我们可以从关键句进行概括,关键句在第⑦段的第一句话:“就算解决了往返运载难题,如何从月壤中提出氦-3,怎样实现核聚变”。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三个难题:①往返运载;②从月壤中提炼出氦-3;③实现核聚变。

3、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就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谈谈它在本段中的作用。(3分)

答案: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答对其中两种即给1分,只答对一种不给分)

示例:①,列数据,准确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

②,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前景广阔;

③,作比较,把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与目前核发电成本进行比较,直观地说明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便宜的。

解析:

从第②段中的“使用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只是目前核电站发电成本的10%”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是月球的超级”“金矿”可以看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列数据的作用可以从“10%”“40至100亿美元”这些数据看出开发月球能源氦-3是划算的。作比较的作用可以找出作者拿什么花费与月球能源氦-3的花费进行比较,重点说明了月球能源氦-3的什么特点。打比方的作用可以从“金矿”两个字得出,月球能源氦-3的富源,开发前景广阔。

4、第④段“就目前的核发电量来看,我国一年大约只需要10吨氦-3”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这里说明目前我国一年的核发电量需要10吨氦-3,还只是一种估计、推测,删去“大约”一词,意思就变得很肯定,与实际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只答不能删去不给分,只答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给1分。)

解析:

解答此题时,先写出观点,即不能删去。然后看这个词是表限制的,还是表程度的,接着说明删了词语后会有哪些变化,是否符合文意,最后一定要加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的特点”这句话。本题的“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这里说明目前我国一年的核发电量需要10吨氦-3还只是一种估计、推测,删去“大约”一词,意思就变得很肯定,与实际不符。

二、(2013年安顺18至22题16分)阅读《假想金箍棒》,按要求完成1至5题。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é)。《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首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炼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地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得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可能用它来制作金箍棒的理由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抗腐蚀性首屈一指。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红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答案:(3分)密度最大(1分);小说中金箍棒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说明它硬度很大。(2分)

解析:

先找到相关的段落,然后找出相应的信息即可。如:说明锇的特征的是第②段,从“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中进行总结。说明铬的特征是第③段,硬度大,金箍棒表现为与其它宝器交击后毫发无损。

2、“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中的“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1分)“左右”是对金箍棒的体积的估计、推测,去掉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解析:

说明文中经常运用一些表示概数的词来进行说明,表示推测、估计,以体现说明事物的准确性。本文由于不能对金箍棒进行准确的测量,这些数值都是作者的估测,所以用“左右”以表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章第⑥段除了介绍金箍棒的去向,还从哪三方面对它加以说明?概括回答。(3分)

答案:密度、属性、用途

解析:

通过重点句子进行概括,如“从外星球采集”介绍来源,“密度特别大”介绍密度,“又有很多属性”介绍属性,“测量江河的浅深”介绍用途,由此提炼概括即可。

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3分)

答案: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说明陌生的科学知识,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趣味),引发读者兴趣,便于读者理解。

解析:

本文通过金箍棒来说明几种金属的特征,是为了通过熟悉的事物,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容易理解这些陌生的科学知识。

5、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4分)

答案:作比较(2分);将铬的硬度作比较,突出、强调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分)

解析:把“铬”和“金刚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说明,通过金刚石的硬度让读者形象的认识铬的硬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2013年六盘水14至18题15分)阅读下文,完成1至5题。

人脑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④人脑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如果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500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形成了500多个突触;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的大脑的解剖表明,他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一千零一十五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物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伟大的贡献。成就决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第②段中加点词“这里”具体指代的是什么:(2分)

答案:人的大脑。

解析:

要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这句话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因为这个代词不是总结前文,就是提示下文。前面的内容表述的对象都是人的大脑。本句话是借恩格斯的话来对前面的信息强调、总结,话题没有转换。所以“这里”指的是“人的大脑”。

2、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案:大脑中突触的数量越多,动物就越聪明。

解析:

解答此类题,一是找本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说明对象及特征。位置往往是首句或末句。没有中心句的,就把段中的关键信息梳理出来,然后进行整合。而本题首句就是中心句,可直接拿来答题。

3、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依据有哪些?(3分)

答案:依据有:超过量的神经元(1分);神经元上有丰富的神经突触(1分);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1分)。

解析:这篇说明文一共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人脑具有巨大的潜力,二是说明人脑具有巨大的潜力的依据。文章第⑤段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内容和题干一样,下面用“首先、其次、再其次”从三个方面分析。回答的时候只要把每一段的,中心句'找出来归纳一下即可。

4、第⑦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什么?(4分)

答案:作比较(1分)举例子(1分),(答对两个即给2分);要说明的是: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或:神经元之间的接触越多,思维的容量就越大)(12分)或答为①举例子(1分),说明不同类动物的神经元突触不一样,聪明的程度就不一样(1分);②作比较(1分),用刺猬、老鼠和人的大脑神经元作比较,来突出说明人脑突触多、容量大。(1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细读第⑦段说明对象是“人脑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拿了动物和人类作对比,在介绍低等动物“突触”较少时,举了刺猬和老鼠的例子。为了具体说明,中间穿插了大量数据。所以,答案很明显。至于作用,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

5、第⑥段中加点词“一般认为”能去掉吗?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去掉。(1分)因为将“一般认为”去掉,以下的结论:“超量的神经元,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就不具有一般性意义,仅是个别人的看法,而不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规律。(或:将之去掉,“超量的神经元,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的结论仅是个别的看法,不是具有科学意义的规律。) (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明态度;然后从字面上解释这个词,并分析这个词在句中的作用,一般就是强调或者限制作用,可以分析一下去掉这个词,内容会发生哪些变化,与事实相符。最后得出结论。本题中“一般认为”就表明是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排除有少数特殊情况,话说得很有分寸。

四、(2013年玉溪)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至4题。(10分)

腰围上的中国

①和大多数学者不同,英国通亚咨询公司的创办人,和首席研究员研究中国的工具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测量的是中国人的腰围。根据他的跟踪测量,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从1985年的63.5厘米增长至76.2厘米。在短短的27年里,中国男人的腰粗了20%,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40~50岁男性的平均腰围已经达到了86.2厘米,这些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胖了。

②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2亿人超重,其中大约6000万人肥胖。这个庞大群体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黑洞: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二百一十一亿元。

③“仅仅在20多年以前,即使在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人们仍在努力填饱度子,现在他们却在拼命减肥。”与弗伦奇共同完成著作《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另一位作者马修?格莱博表示,“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从杨柳细腰到大腹便便,中国人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的超重率增长了近40%,肥胖率增长了近100%。

⑤“啤酒肚”所体现的腹内积聚脂肪,即所谓中心性肥胖,更容易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心性肥胖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的危险更高,目前中国的肥胖人群中,八成以上存在这种肥胖类型。在中国,中心性肥胖是指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初,我国35~74岁成年男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6.1%,女性患病率为37.6%。换句话说,我国已有近4000万名男性和9000万名女性处于危险之中。心脑血管研究专家介绍,肥胖很容易引起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这“三高”会造成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就像水管里的斑斑锈迹。这些“锈迹”脱落下来,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脑子里就是脑出血。这些脱落下来的“锈迹”还会堵塞血管,造成脑栓塞。如果堵塞发生在心脏就是冠心病。近年来,此类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也在逐步攀升。

⑥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成年人腰围越来越粗的同时,中国的小胖子也越来越多。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超过55万人,12%的儿童体重超重。

⑦是什么导致中国人的腰围越来越粗?在格莱博看来,造成中国人日益“心宽体盘”的罪魁祸首之一是饮食结构的变化。2003年,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来福士广场开业时,他注意到那里售卖美国热狗、土耳其烤肉、超级汉堡包和哈根达斯冰激凌,却几乎没有中式餐饮。

⑧与饮食结构同时改变的,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最新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83.8%的成年人从不参加锻炼。

⑨两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还注意到,城市化进一步“加粗”了中国人的腰围。“爱护草坪是中国公园的一个最普遍的规定。这意味着公园只是一条装饰得很漂亮的小径,而不是可以让人们嬉戏、锻炼的场所。”弗伦奇说。

⑩这样看来,要创造健康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减小腰围,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

(选自《读者》2013年第二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仅2003年,我国成人可归因于超重或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中风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就高达二百一十一亿元。”用了什么和什么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每空1分,共3分)

答案:举例子、列数据,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每空1分)

解析:

根据画线句的内容来看,“二百一十一亿元”是列数字,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则是举例子,至于其作用,必须写出各说明方法的科学术语,至于说明了什么,则根据内容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不大。

2、第⑦段中加点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案:不能。不能(1分),删去后这句话的意思就变为:造成肥胖的罪魁祸首只是饮食结构的变化,与事实不符(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无此句亦可给2分)

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答题格式:不能,再说出加点词的含义及句中义,然后答删了会有什么变化,最后答加点词的准确性。此题必须将加点字“之一”在文中的含义及删除后含义的改变进行比较,再分析其准确性。

3、阅读全文,说说肥胖带来哪些危害。(3分)

答案:①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的患病概率;

②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③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

④肥胖引发的“三高”随时给病患带来生命危险。(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此类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确定好解答的区间位置,找出重点句子,提取有用信息,然后逐一筛选,解答时尽可能运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考生可通过赋分确定答案要点的个数,以免遗漏要点。此题从文中②至⑤段中进行概括,就能准确做答。

4:请结合⑦至⑨段的内容给政府提几条创造支持性环境的建议。(不少于两条)(2分)

答案:①制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②大力发展健康教育,鼓励乃至奖励成人积极锻炼身体。

③扩大体育活动场所,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每条1分,答出两条给2分)

解析:

从第⑦段中可以看出,肥胖的原因在于饮食结构问题,从第⑧段中可找出生活方式问题,从第⑨段中可提炼出体育锻炼的问题,所以,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写。答此题要注意的是:可以遵从先从文章内容寻找答案,再从生活中拓展的原则

遵义名校说明文模拟

一、(2013年遵义十二中模拟)阅读文段,完成1至4题。(15分)

该不该对抗“自由基”

孙学军

①如今,很多新鲜的科学名词都走近了日常生活。“自由基”就属于百姓耳熟能详的一类科学名词。在“对抗自由基”、“清除自由基”等广告宣传的轰炸下,大家很难对自由基有什么好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基,它与我们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到底该不该对抗自由基呢?

②说到自由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氧化代谢。氧化代谢是人体产生能量的必要过程,氧化磷酸化过程都是自由基反应,可以说没有自由基就没有生命。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谈自由基而色变?这要从自由基被发现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

③最早研究自由基的是化学领域。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团,它是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接下来一些放射生物学家发现,辐射可以造成自由基增加,从而产生损伤效应。后来人们证明,人体组织内,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SOD,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才明确人体也能自己产生自由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对自由基有了更多了解。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有自由基的参与,如:白内障、高血压、老年痴呆、肝炎等。

④从这些情况看:自由基确实有比较“恐怖”的历史。但没有自由基可以吗?自由基反应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保障,没有自由基就没有能量代谢,这一条就足以说明其存在价值。也许有人会说,能量代谢的自由基是限制在线粒体内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自由基是指那些没有限制的自由基,它们是有毒的,而且体内存在抗自由基的系统就是证据。如果没有害,这些抗自由基系统的存在又有什么用呢?

⑤这里提出了一个关键点:我们体内,存在,有害健康的自由基,同时也存在一个对抗系统。所谓生物体系,就是一个可以控制或者说缓冲的系统。大家可以想想酸碱平衡,酸好还是碱好?应该说平衡才好,任何一个方向失去平衡都是病。其实对自由基来讲,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人体只要在健康情况下,自由基的生成和破坏应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对抗自由基最好的缓冲体系,如果任意增加任何一方的力量,这种平衡被破坏,都有可能导致疾病。例如,当发生组织缺血再灌时,自由基大量出现,大大超过组织抗自由基能力,过多自由基就会产生破坏作用。这个时候,我们补充一些抗自由基的药物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干扰这个平衡。

⑥一些人平时不断吃一些抗氧化药物,如脑白金、黄金搭档、葡萄籽提取物等,期望通过抗自由基而保持年轻健康。殊不知如果大量服用这些保健品,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体内出现抗自由基物质过多,长时间引起机体调节,使摄取这些物质的能力下降或者排泄能力增强。为保持健康,你必须不停地增加抗自由基物质,类似于药物依赖。二是体内自由基被“抗”下去了,实际上自由基是有很多生物学效应的,这些生物功能下降,本身就是疾病。

⑦自由基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我们不必谈自由基而色变。实际上确实有部分自由基在体内发挥不好的作用,是我们的敌人,但大多数自由基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不加区别地对待它们,应该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1、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该不该对抗'自由基’”的理解。(3分)

答案:运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说明对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对即可)

解析:

首先分析题目的突出特点,比如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等,再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文章所表现的说明对象进行联系。

2: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可能”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可能”是表推断、不确定的词语,服用保健品导致的两个结果是作者猜测的,并不是事实,去掉以后,与文意不符。(判断1分,原因2分)

解析:

答此类题,首先要回答能不能去掉,再解释加点的词语,然后再联系文章内容阐述去掉词语后的意思与原文不符。

3、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写出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3分)示例:举例子,“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有自由基的参与,如:白内障、高血压、老年痴呆、肝炎等。”通过具体病例,说明了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对说明方法要熟记于心,每个说明方法与其作用要一一对应。

4、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该不该对抗'自由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答案:使人们明了“自由基”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确对待“自由基”,不可随意吃一些抗氧化药物,破坏了人体内“自由基”的动态平衡。(符合题干要求即可。第一句1分,第二句1分,最后两句1分

解析: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做题,所以答题时要先明确文章核心观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虽然本篇文章题目是“该不该对抗'自由基’”,但是读完,全篇文章,我们能够明显看出作者的观点是要正确对待“自由基”,了解了这个之后,辅助自己的理解就能正确答题了。最后,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答题,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5、文中加点词“这些情况”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答案: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有自由基的参与,如:白内障、高血压、老年痴呆、肝炎等。

解析:

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把这个词放回到文章中,然后再阅读加点词前面或后面的内容,因为这个代词不是总结前文,就是提示下文。前面的内容表述的是人们对自由基的了解情况。后面回答的是“没有自由基会怎样”的问题。所以“这些情况”指的是前句陈述的内容。

二、(2013年遵义十六中模拟)阅读《营养标签中的零值》,完成题目。(16分)

营养标签中的零值

阮广峰

①2013年1月1日起,《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正式实施。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很多人会发现,自从该通则开始实施后,营养标签中很多项目的标注值都为“0”。比如,明明配料表中写着氢化植物油等配料,反式脂肪酸这一项却赫然标注为“0”;明明食物中用到食用油,胆固醇这一项目也标注为“0”,给人自相矛盾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②其实,这并不是企业的疏忽,“零反”是有可能的。不过,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克,即可标注为“0”。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反式脂肪酸为“0”,其实是表示100克这种产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0.3克,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所以,营养标签上标注反式脂肪酸为“0”,意思是它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低,并不是绝对的零含量。

③营养标签国标实施后,“0”的出现将不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并不是我国特有,美国、欧洲等国家的营养标签法规都有关于“0”的规定。事实上,“0”的出现也不仅限于反式脂肪酸,很多营养素都可能出现“0”。当某种物质的量低于一个规定数值时,都可以标注为“0”。

④那么,标注“0”就一定健康吗?。拿反式脂肪酸的标注来说,如果一种包装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标注为“0”,反式脂肪酸减少了,无非是用其他的油脂替代了氢化植物油。那么,讨论它的健康问题就得考虑替代品是什么?它的替代品通常有棕榈油、完全,氢化油、动物油等,这几种油脂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同样不利于健康,只是对健康的危害比反式脂肪酸稍微低一些。比如在植脂末的生产中,可以把油脂做成全氢化油,这样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可以忽略,但饱和脂肪就会高达99%以上。长期吃饱和脂肪较多的食物,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即便反式脂肪酸为零,也不等于多吃植脂末有益健康。所以,无论有没有反式脂肪酸,多吃那些含有大量脂肪的加工食品,比如酥脆饼干、曲奇、水果派等都不利于健康。

⑤营养标签本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选择健康食品,但需要注意的是,看营养标签不要只盯着一项指标看,要“统筹全局”,把握整个营养标签。要想吃得健康,还是好好看看营养成分表,不仅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更要看清其中含有多少脂肪,多少糖,多少能量。不要看到反式脂肪酸为“0”或者胆固醇为“0”,就认为这些食品是健康食品。大量脂肪,大量糖,加上大量精白淀粉,这些都是不利健康的,都有可能促使“三高”发生。更不要以为食品上标注了反式脂肪酸或胆固醇为零,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8期有删减)

1、标题“营养标签中的零值”指的是什么?(3分)

答案:不是指营养标签中某种物质没有,而是指某种物质的量低于一个规定数值。

解析:

通读选文,找出相关的答题段落,即②③自然段,然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即可。

2、根据上下文,在第④自然段第一句后面填上恰当的语句。(3分)

答案:示例:其实也不一定

解析:对于段首提出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肯定回答,也不能否定回答。结合下文来看,用“其实也不一定”最恰当。

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比如在植脂末的生产中,可以把油脂做成全氢化油,这样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可以忽略,但饱和脂肪就会高达99%以上。长期吃饱和脂肪较多的食物,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即便反式脂肪酸为零,也不等于多吃植脂末有益健康。所以,无论有没有反式脂肪酸,多吃那些含有大量脂肪的加工食品,比如酥脆饼干、曲奇、水果派等都不利于健康。”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举例子,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即便反式脂肪酸为零,也不等于多吃植脂末有益健康”的道理。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1)辨识方法,“比如”告诉我们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谈作用,结合选句内容来谈作用,即说明了“即便反式脂肪酸为零,也不等于多吃植脂末有益健康”的道理。

4.第③自然段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3分)不能去掉,“可能”表示推测,不能完全肯定,去掉了,就变成“事实上,'0’的出现也不仅限于反式脂肪酸,很多营养素都出现'0’。”这与实际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判断,不能去掉。(2)解释其一般意义,即表示推测,不完全肯定。(3)结合语句阐释含义。(4)总结,“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结合文章第⑤段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更好地选择健康食品。(4分)

答案:①看营养标签时要“统筹全局”,把握整个营养标签;②仔细看营养成分列表,不仅要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还要看其中含有多少脂肪、多少糖、多少能量。

解析:

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然后在指定段落找寻相关信息,概括整合即可。

遵义名师预测说明文

(2014年预测)阅读下文,回答1至5题。(16分)

人脸识别技术

①在茫茫人海的火车站,一眨眼的工夫,人已经被认出,随即被特工盯梢;致命的美女杀手迎面走来时,手机立刻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上面已经显示杀手的姓名和信息……在2012年上映的电影《谋中谍4》中,这些场景令人炫目,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真的吗?这种科技什么时候用到我们的身上?事实上,这些情景不仅仅是电影特技,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让科幻成为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它的影子。

②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其中包括大量的识别算法,涉及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统计学习、神经网络等众多学科。

③人脸识别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是人脸检测,即判断输入图像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有,便给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其次是面部特征定位,即对找到的每个人脸,检测其主对比,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方式相比,人脸识别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具安全性、保密性和方便性。

④之前,人脸识别大多用于,门禁识别,或公安相关追踪等大型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⑤硬件设备方面,苹果正在研究一些方法让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方便地开关和控制IOS设备。这种技术最终会让iphone和ipad具备人脸解锁功能。

⑥联想在新款的笔记本电脑上也配备了人脸识别技术,凭借这种技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在登录系统时,就可以免去输入密码的麻烦而直接进入系统。

⑦网络应用方面,尤其是社交网络应用,很多社交产品开始利用人脸识别使影像信息和用户的社交网络个人资料连接起来,Pace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8716.html

更多阅读

《陋室铭》阅读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对比阅读

《陋室铭》阅读试题及答案一、填空1.《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徳),是(唐)朝人。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

中考阅读精讲题演练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常见的题型:1、人称及人称的作用题记叙文人称表达的作用:【知识导学】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说明文的分类:(一)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1、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2、说明

声明:《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为网友午夜里的布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