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留学生?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我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那年赴俄罗斯喀山音乐学院留学,至今已经满六年了。现在是硕士阶段二年级学生。六年留学,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难以尽述。喀山这座城市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太缓慢了,基础设施过于陈旧,即使遇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这里召开,也没能让它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喀山音乐学院论成就和地位自然不能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相比,但喀山音乐学院有它自身的优势。对这所音乐学院,我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心。蒙上苍眷顾,喀山音乐学院待我不薄,为我提供了我所需要的一切,如优秀的教师、资料齐全的图书馆、宿舍和安全的保障等。而我,一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六年如一日,每天往返公寓、教室、琴房和音乐厅,风雨不误,心里想的其实就是一句话:既来之,则拼之。

出国六年,有一些体会,或许很肤浅,但觉得还是应该分享一下,谨供即将或已经出国留学的同胞参考,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当然,喀山是一个小地方,其繁华发达与国际化程度远不能与莫斯科圣彼得堡相比。我在这里分享的尽可能是可以通约的东西,因为有些共性的问题是所有留学生都无法回避的。

一、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学好留学国家的语言。

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好像说过一句话:语言的边界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边界。对于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学好语言,对于留学生是一等一重要的事情。语言关都没过,怎么能保证听课质量,更不要说和所在国的同学与民众交流了。从交际的角度讲,学好语言也是对所在国人民和文化的一种尊重。出国之前,我没有受过俄语培训,只认得33个字母和若干单词。出国之后几乎等于从零开始。我比其他留学生幸运的一点是我到俄罗斯才一个月就进入了学校的一个乐团,我是乐团中唯一的一名中国人。这个陌生的集体逼着我加速语言的学习,不然的话没法同指挥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到了研究生阶段,又加入了合唱团,我是合唱团里唯一的中国人。还有,我刚一到俄罗斯就和俄罗斯的同学住到了一个宿舍。现在的室友也是一位俄罗斯学生。这种安排非常有利于我学习俄语。最初,最恐惧接听老师和同学的电话,因为听惯了母语汉语,俄语语音即使不陌生,但要快速听辨仍然很难。这种恐惧持续了一两个月,后来慢慢就好了,从最初的不知所云到后来的自由交谈。这里我建议学外语的同学不妨互相用手机练习听力和会话能力。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还要走出去。记得刚开始学习数词时,我每天醒来时和睡觉前都要跟着音频反复朗读,矫正自己的发音。买东西时尽量不去超市,而是去自由市场。在那里可以跟售货员进行简单的对话。当他们报价时我快速反应,这样的对话曾经一度成为我的乐趣。

在国外,不仅要学习合乎语法规范的书面用语和口语,也要学习俗语俚语。这有助于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与俄罗斯的同学相处相对放松许多,这是学习短语、缩略语、俚语俗语的好机会。这些短语、习惯语、缩略语和俗语若不是在特定的语境是很难理解的。其实,这个问题不管在哪个国家,留学生都会遇到的。和外国的学生接触的机会越多,口语进步得越快。因此,要想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闯过口语关,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加强与外国学生的接触。我幸运的一点就是和俄罗斯籍的同学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和中国留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基本上独自生活在俄语语境当中。在喀山,中国留学生本来就少,不像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学习俚语俗语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俄罗斯人欺负你时,你知道他们骂的是什么意思,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们一听便知你是一个老留学生了,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作罢。最可气的是,如果他们明明在嘲笑你、骂你,而你却傻乎乎的笑脸相迎,他们可就赚大发了,他们也有他们的”精神胜利法“。这时,就不是人家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你是一个”傻瓜“中国人,不配到俄罗斯来,因为你连俄罗斯话都听不懂。还有一种情况,你明明知道对方在嘲弄你,但是苦于词汇量捉襟见肘,搜肠刮肚也无力回击,只能忍气吞声,干生闷气。这也是语言不精通的坏处。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俄罗斯人有多坏,这不是集合判断。对中国人不怀好意的俄罗斯人毕竟是少数,在喀山,是少之又少。

在俄罗斯的街头,偶尔会遇到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发出不友好的声音,如”你们为什么要到俄罗斯来?滚回去!“诸如此类的话。对于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或许,他们觉得中国人的到来,干扰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或许,一些上了年岁的俄罗斯人还没有从中苏关系恶化的阴影中走出来。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的排外心理、大国沙文主义以及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这样一种意识。但不管是哪一种,如果觉得自己的人格和国格受到了侮辱,一定要进行反击。

在国外,对待种族歧视问题要有一点辜鸿铭“到英国骂英国人,到德国骂德国人”的精神。不可以示弱,不可以忍气吞声,要敢于正面较量,要用发音标准的所在国语言并夹杂当地俚语俗语,让对方理屈词穷,无话可说。如果向这些心胸狭隘的俄罗斯人屈服,就会加深他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给他们一种中华民族再有钱也摆脱不了萎缩懦弱的性格的感觉。

我认为,种族歧视牵扯的不仅是文化胸襟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即便在中国,地域歧视,民族歧视,城乡歧视,性别歧视,身份歧视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时候,要少谈文化因素和种族因素,因为问题的症结很多时候不在文化甚至种族差异,而在人的心胸和境界,这是人的教养问题。

当然,我们留学生出国留学并不是去打架骂街的,我们自身也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日本人,韩国人,甚至香港人、台湾人,同为亚洲人,为什么他们在俄罗斯较少受歧视,我们也应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问题,并努力纠正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大陆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需要有正面形象作为支撑,而正面形象的塑造唯有仰赖国民个体的不懈努力。我想,我们每一位身处异质文化语境的留学生更应该担当起这份责任。如果留学生向所在国和全世界展示的总是负面形象,传递的总是不良信息,就只能愈发加深他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二.留学生要有做“世界公民“的胸怀,尊重留学国家的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虚心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

留学生出国后要尽快熟悉所在国的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宗教禁忌。在多元文化并处的地方更要如此。俄罗斯鞑靼斯坦乃国中之国,地位特殊,至今还实行总统制。好像在全世界联邦制国家是绝无仅有的。首府喀山,鞑靼人与俄罗斯人大约各占一半,他们友好相处,极少听闻民族对立和歧视,伊斯兰教与东正教历来和谐共存,好到“光头党”在喀山干脆无法立足。有一次,有个”光头党“想要闹事,结果遭到喀山人的痛打,狼狈逃窜。

我的俄罗斯同学中,既有鞑靼人,信仰伊斯兰教居多,也有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居多,也有什么都不信的。同学中还有一些来自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信仰也不尽相同。我和这些不同信仰的同学相处的都很融洽。我本科时代的好朋友阿丽娜以及我的研究生好朋友哈萨诺娃信仰的都是伊斯兰教。上周末我还去了哈萨诺娃的家。她们在乡下的居所都是那种涂有清真蓝并装饰着典型伊斯兰教图案的木屋,散发着松香的味道。我觉得和她们很是投缘,她们和我在一起能敞开心扉说点私密,我觉得非常惊讶,因为我是一名来自无神论占主流的中国的留学生啊,她们并不排斥我,相反非常信任我。

伊斯兰教也好,东正教也好,你可以不去认同或信仰,但你没必要拒其千里之外。身处俄罗斯领土,尤其在喀山,清真寺和东正教堂随处可见,你不可能视而不见。要想与俄罗斯人民友好相处,最好了解一下他们的信仰。信仰是文化的精神内核,了解俄罗斯人的信仰,也是对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尊重。我甚至有这样一种很“自私”的想法,我与有不同信仰的俄罗斯同学以及独联体国家同学友好相处,他们的“安拉”、“上帝”也一定会保佑我。

在喀山你能学到什么叫”包容“,所以我说,这里是一个培养心胸的好地方。求同存异,多元并处,大到文化,小到人际,都应如此。此所谓”有容乃大“,否则就会生出很多龃龉矛盾,叫人坐卧不安,身心俱疲。

苏格拉底说: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只是中国的公民,我们也是世界的公民。出国留学的同学不妨培养一下自己做“世界公民”的心态。做世界公民就意味着要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要以整体的眼光审视一切,以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为休戚相关的“公民共同体”,而不是所到之处非要表现出“民族-国家”的属性不可。如果非要时时刻刻坚持这种“民族-国家”的属性,那就意味着差别与界限永远都不可能消除。

三.勤奋努力,学有所成,赢得所在国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信任。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留学生?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在国外留学,最常接触的就是老师与同学。与他们搞好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俄罗斯的教师很瞧不起不用功读书、又没有很好掌握俄语的留学生,更不喜欢中国人“搞关系”那一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友好相处“是一厢情愿的。我们到那里去留学,本来就是有求于人的。如果我们什么都有,还用得着出国吗?俄罗斯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不喜欢哪个学生,比如这个学生的成绩太差,那这个学生就面临着留级或被勒令退学的危险。主课教师确实有这个权力。这种权力不是用金钱就可以轻而易举瓦解掉的。那么,中国留学生如何与所在国的老师和同学相处呢?

一般情况下,中国留学生都会本能地想到“送礼”,那么到底该不该给俄罗斯老师送礼呢?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礼物还是要送的,类似圣诞节这样的节日以及每个学期开学初是一定要送的,但不必送“重礼”。俄罗斯人喜欢喝中国的茉莉花茶,他们特别喜欢茉莉的芬芳,那就送他们茉莉花茶好了,在国内真的很便宜,便宜到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手。我出手的都是一些”小礼物“,但老师很高兴。我本人送这些小礼物并不单纯是出于礼节,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我真心觉得教我的俄罗斯老师各个才高八斗,品德崇高,这或许是我的运气好。

在我看来,这些俄罗斯老师之所以喜欢我,也并非因为我会”来事儿“,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我在功课上的努力。俄罗斯的老师都很爱才,这与这个国家重视天才、热爱天才的传统有关。学音乐需要特殊的天分,我自知不是天才,所以只能加倍努力,而努力则可以激发自己的潜力。老师留的作业,每次难度都很大,我从不敷衍和拖延,就是废寝忘食也要把它完成,而且是保质保量的完成,在回课时不断送给老师一些小惊喜。

有一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就是我在俄罗斯老师那里很少能看到国内那种“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现象,教我指挥课的教师有几位,他们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互相通气,交流对我的评价,他们似乎在联合培养我这一点上达成了一种默契。这与国内那种拜师“从一而终”、门户泾渭分明的现象大相径庭。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俄罗斯教师对我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四.短时间内不要奢望融入留学国家的主流文化圈子,但是交几个外国的好朋友是可能的,而

且是必要的。

出国留学之人,怀揣各种梦想和动机。有的人不过是想出去镀镀金,开开洋荤,沾点洋味,有的人则志存高远,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或扎根国外,开辟新天地。不想在国外久待的人可能并不期待与外国人有更深的交往,但想在国外扎根的人还是梦想着挤进留学国家主流社会圈。然而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有多少在国外呆了几十年的华人至今依然处于边缘化状态,有很多人是因为语言始终不过关,也有的人是因为始终没有跨越异质文化的藩篱与沟壑而固步自封。

留学生在短时间内想要打进留学国家的主流社会,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我们可以和来自主流社会的人交朋友,虽然我们接触到的有可能也只是来自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中的一员。我们与俄罗斯的同学交朋友,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也是培养一种自信,为自己创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和谐的人际环境与心理空间。同时,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使自己对异质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毕竟,创造文化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器物。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描写得再细腻,也终究不过是二次元世界;互联网再发达,也终究不过是虚拟的空间。要想无障碍地、深入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交友是最好的路径。

我本人在交友方面主动出击的时候极少,一般情况下都是对方主动,而我觉得投缘才交往。当然,这种情况到了俄罗斯已大为改观。在俄罗斯喀山,与我保持密切关系的俄罗斯女孩子大都单纯善良,与她们接触时间长了,恍若真的有天使存在。这种感觉在中国是不大可能有的。中国文化总的来说不是培养“天使”的文化,而是培养“圣贤”“道德模范”和“好孩子”的文化。

五.积极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跨文化交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活动。只要走出国门,我们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语言不同,思维不同,价值观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生活习俗不同等等,有些文化鸿沟是难以跨越的,无奈、尴尬、碰撞甚至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个人的体会,你既然到了别人的国家,就要入乡随俗。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在文化融合细分的四种模式(整合模式、分离模式、融入模式、边缘人模式)中,我倾向于选择整合模式与融入模式。譬如,你不习惯吃通心粉,要习惯;你不习惯吃奶酪,要习惯;你不习惯干什么都排队,要习惯;你不习惯冷水浴,要习惯;你不习惯在公共场所小声交谈,要习惯,你不习惯与俄罗斯人进一步交往,要习惯。等等。是你应该适应所在国文化,而不是让人家适应你。俄罗斯人土生土长,没有义务适应你,迁就你。我们抱怨这个不如中国,那个不如中国,但设身处地想想,人家俄罗斯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那里,难道他们整天生活在抱怨之中吗?这个时候,我们尤其要提防狭隘国家主义情绪作祟,以为我们国家已经富的不得了,比俄罗斯强大多了。

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留学生应尽可能不让自己陷于情绪化的比较认知和价值判断的状态。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我们来俄罗斯意欲何为?大家一定会说,我为了学习优秀文化而来,或者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识见而来。好,就说学习优秀文化吧,我们承认不承认俄罗斯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确实很优秀?如果承认,那一切都好办。与我们急于要亲近的优秀文化相比,其它的一切都是次要的,等而下之的,我是指最容易引发抱怨声音的来自于衣食住行,生活上的、日常交流中的种种不便。与我们亲近了优秀文化所体验到的欢乐甚至狂喜相比,那些所谓的挫折、苦难和泪水又算得了什么呢?在陌生的异国他乡,我们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而不是负能量。正能量从哪里来?从明确的目的、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豁达的心胸、正确的认知、辩证的思维中来。

由于出国前我是学习二胡专业的,出国就意味着放弃,所以临走时很为要不要随身携带二胡纠结了一阵子。最后还是决定带着,毕竟自己已经学了十几年二胡,怎能忍痛割爱呢。到了俄罗斯,原本以为这把二胡就是用来一解思乡之苦的,没想到她的实际用处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因为这把二胡,我俨然成为了一位文化交流使者。是我,让俄罗斯喀山的观众第一次见识了中国二胡的魅力。这里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俄罗斯人对外来文化也同样是来者不拒的。我在乐团里弹奏多姆拉琴,但指挥(也是我的导师)得知我会演奏二胡,就尽可能地给我创造演出和参加比赛的机会,这使我获得了在国内未曾体验过的精神满足。记得有一次,一家法国教育电视台来喀山录制俄罗斯教育专题节目,他们的领队,一位长者刚好过生日,就有人推荐我参加庆生,我为这位慈祥的老人、他的孙子以及录制组一行人献上了中国二胡《战马奔腾》,令这位老人十分感动。我的二胡不仅在喀山演奏,还去过莫斯科、乌法等城市。在喀山,有许多观众不止一次听过我演奏的二胡,每一次演出,热情的俄罗斯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还曾经多次受邀在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府为鲁斯塔姆·明尼哈诺夫总统及来访贵宾表演,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莫过于为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一行和伏尔加河沿岸城市首脑的演出。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中国国家领导人。

两国交往,不可能仅仅是政治经贸的交往,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还需要有文化领域的深度交流与互动。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中俄文化的交流中来,也希望自己继续为中俄文化的交流做出更多的贡献。

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留学生留学期间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限制在校园里,除了学习不再对其它事情分神操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因人而异。我自己的态度是,有些活动,比如公益方面的,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还是要积极参与。这也是出国时父母的一再叮嘱。像我自己,就参加了喀山的俄罗斯“汉语年”活动、喀山大学孔子学院的活动、2013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以及喀山音乐学院为市民举办的一系列公益演出活动等。在这些公益活动中,我个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最重要的,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都觉得自己的人生境界有所提高。借用歌德的话语,确实有一种由“小我”进入到“大我”境界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在俄罗斯留学的一些体会。有些结论和想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但都源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自认为尽了学生的本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留学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但不管怎样,我都将继续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两国人民的人,力争为我自己的留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早日回国效力。

写于2014年9月新学期开学之际

修改于中秋节前夕俄罗斯喀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9561.html

更多阅读

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感想 应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

现已连任两届,是一名老资格的人民陪审员。参加了几十次庭审,深感责任重大,由原来不了解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到熟悉并胜任人民陪审员工作,我确实有一些体会和感受。一、努力学习是当好人民陪审员的重要基础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

不朽电影的经典台词 不朽的时光中经典台词

1、“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辛德勒名单》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

适合聚会玩的小游戏 聚会怎么玩有气氛

和朋友出去吃饭或者一起户外游玩时,总不忘玩些小游戏来增添欢乐的气氛,那么适合聚会玩的游戏有哪些呢?看看下面本地宝小编为你整理聚会游戏大全吧。1. 经典推荐: 杀人游戏.道具: 扑克牌,或者筷子,象棋,纸等等任何可以用来抽签以区分杀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法律 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但自从这个学期选了周老师的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后,我的很多错误的观点都改变了,眼界也变得更加开阔

声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留学生?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为网友二逼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