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学习!原文地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宁静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本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解

(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2)[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而]连词表顺承。

(8)[而]连词表转折。

(9)[是] 这。

(10)[也] 表判断语气,“是”。

*(11)[池]护城河。

*(12)[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3)[委而去之]放弃而逃。委,放弃。

(14)[而] 连词表顺承。

(15)[去]离开。

(16)[之] 它,代“城”。

(17)[故] 所以。

(18)[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9)[以] 凭借。

*(2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

*(2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22)[国]国防。

(23)[山溪]山河。

*(2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5)[得道者]实施“道义”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

(26)[失道者]不实施“道义”的君主。

(27)[寡] 少。

*(28)[之至]到达极点。

(29)[畔]通“叛”,背叛。

*(30)[顺] 归顺,服从

(31)[以] 凭。

*(3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胜利。

(34)[有] 或者。

三、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进攻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四、作家 作品 文题背景

作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作品

《 孟子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孟子、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七篇传世,计261章,约3.5万字。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文题背景

孟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国间争城掠地,民不聊生。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不义战争,提出了“仁”和“民本”的思想。

五、主题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进行具体的论证,说明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人和”起决定作用。进一步推论治民、治国、平天下同样要靠“人和”,从而论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

六、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七、文章结构

第一层: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层:分析论点: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地利”亦难比“人和”

第四层:在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八、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 锋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词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顺之 代词,指得道者。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长风破浪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自云先世避秦乱。(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妇手拍儿声(时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协,和乐)

景明(和煦)

委而之(离开,逃离,逃亡)

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西蜀之南海。(相距,远离)

公然抱茅入竹。(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环而攻之而不(取胜)

予观夫巴陵状,(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连郡者不可数。(尽;完)

驴不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日出江花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国不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君子穷(安守;坚守)

九、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十、古今异义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十一、问题研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 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⑶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7、一双筷子轻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4、隋末隋炀帝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5、瓦岗军首领失道寡助,英雄豪杰纷纷投靠得道多助的李渊(唐)。

6、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7、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8、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本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书下注解(*号的是书下注解)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被人尧启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此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4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坚实。

*5、筑:捣土用的杵。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举用选拔。

*6、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辅佐周武王。

*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8、故:所以。

9、任:责任,使命。

10、于:给。

11、 是:这。

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

14、饿:使……受饥饿。

15、空乏:资财缺乏。动词,使他受到穷困缺乏(之苦)。

1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18、拂:违背。乱,扰乱。

19、所以:用这些来。

20、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21、忍:使……坚强。

22、曾:通“增”,增加。益:增加。

23、恒过:常常犯错误。

24、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5、然后:这样以后。

26、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7、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8、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29、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30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晓喻,明白。

31、入:在里面,指国内。

32、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3、出:在外面,指国外。

34、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5、生于忧患:因忧患而得以生存。

36、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四、作家 作品 背景(同上)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忧患可激发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排比,例举事实,说明困境磨难能使人成就大业。

2、文章在充分论证、阐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七、文章结构

第一段:(1)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

第一层:(舜发于……举于市)例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困境磨难能使人成就大业。

第二层:(故天……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段:(2)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遇到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八、一词多义

(1)

[转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垂髫(头发)

(2)于:

舜发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忧患,而死安乐也(于:由于)。

心(于:在)

(3)拂:

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士(拂,通“弼”辅佐)。

(4)恒:

亡(必然)

过(经常)

(5)过

人恒(犯错误)

以其境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

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大名耳。(成就;成功)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振作)

往来种。(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响。(发出,放射)

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领)

(9)

管夷吾举于(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

死于乐(安逸)

衣食所(养)

燕雀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九、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十、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eg、困于心【于心困】

十一、通假字

(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十二、古今异义

(1)舜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十三、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十四、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生于忧患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4、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6、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7、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9、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

10、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1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1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2、这些磨难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答:思想、身体、行为。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答: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9696.html

更多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ppt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口语交际(8分)认真听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1.这篇新闻报道了一个什么消息?(2分)2.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结果: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米,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米。(2分)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声明:《转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为网友小村港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