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之谜 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上海文学》2010年第8·红楼探佚·贾探春之谜(作者:刘心武)

文学作品 2010-09-05 19:59:12 阅读282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上海文学》2010年第8期

红楼探佚

贾探春之谜

刘心武

高鹗续书写了贾探春远嫁。他写道:贾政被皇帝派了外差,接触到镇守海门等处的总制周琼。周琼主动请求贾政把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贾政答应了这门婚事。这可以勉强算是远嫁,因为从周琼的官职看,他应该镇守在南方海疆。可是,如果真是这样,贾探春嫁到他父亲都能到的地方,更没有跨出国门,完全构不成生离死别的悲剧。在高鹗笔下,贾家虽然遭受到打击,但很快沐皇恩、延世泽,家业复苏了,于是贾探春就方便地回娘家探视。虽然远嫁,回家不难。这种写法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曹雪芹非常重视贾探春这个角色。《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排序,第一、二位不分名次,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然后就是贾元春。如果按贾氏宗族小姐的长幼顺序往下排的话,应该是贾迎春,可是,曹雪芹把贾探春排在贾迎春前头,贾探春之后是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他把贾探春排在第四,也可以说是第三的位置(因第一、二位并列),可见作者非常看重这个人物,对贾探春命运的暗示、伏笔、预言,八十回里特别多。

首先在第五回中,毫无例外,曹雪芹也给贾探春设置了册页上的图画和判词。历来的读者和评论家往往都忽略了这幅画中的一个细节,很少探讨。画中是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艘大船,船上有一女子,作掩面泣涕之状。一片大海,说明她要飘洋过海。一艘大船,不是小船,说明要走得很远,只有大船才能走得远嘛。船里面的女子,不消说就是贾探春本人。掩面泣涕,说明她远嫁不是喜事,实际上是很伤心的事情,这都不奇怪。奇怪的是画中有两个人放风筝。《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写贾宝玉偷看册页,看到的画面构图都非常简洁,可唯独关于贾探春这幅画,不是画一个人,而是画两个人放风筝,这就非常值得探究。如果以放风筝来象征家人送别远行的嫁娘,画一个人就够了,为什么要画两个人?难道她出嫁,会有两拨人以娘家人的身份来送别她吗?让我们先把所有关于贾探春的伏笔都捋一遍,然后再来探秘。

图画旁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在第五回里,还有咏叹书中女子命运的十二支曲,关于贾探春的那首是《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请问:当你看到关于贾探春的判词和曲子后,觉得贾探春出嫁以后还会回到娘家吗?那么高鹗写的贾探春回娘家探视的情节,符合曹雪芹这处伏笔想表达的原意吗?

关于探春远嫁的伏笔,在第二十二回又出现了,此回中写大家制灯谜诗,贾探春写的灯谜诗谜底是风筝——她跟风筝关系真是很大——“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装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值得注意的是,判词是“清明涕送江边望”,这首灯谜诗也强调一个节气,就是清明。清明是适宜出嫁的节气吗?过去把清明又叫做鬼节,是祭奠亡魂的日子。这说明,贾探春不仅要嫁到很远的地方,出嫁的日子按中国习俗说,也很不恰当。这显然不同于正常的娶嫁。

第六十三回,写“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抽花签,贾探春抽到的签上写着“瑶池仙品”四个字,还有一句诗:“日边红杏倚云栽。”把她比成杏花,这杏花不是一般的杏花,是挨着太阳开放的杏花,气象很好,而且签上还写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因此当时在场的众女子就引发议论:“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句话历来就有读者指出有些古怪。根据书中描写,贾家出了皇妃贾元春,她比王妃地位高,第十六回很明确地写到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她是皇妃,可是为什么书里会写成“王妃”呢?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家族里获得皇帝荣宠的人,只会夸张地往高处说,哪会降低等级说呢?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在真实生活里,曹雪芹的家族中,曹寅有个女儿,嫁给了平郡王,而且是康熙指婚的,就是说曹雪芹有个姑妈确实是王妃。因此曹家人提到这件事的时候,特别是女子之间互相打趣,可能经常会说,咱们家已经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会当王妃不成?《红楼梦》的文本特点既然是“真事隐”后以“假语存”,曹雪芹就会很自然地把这句家族女子间常用来打趣的话,录入书中。为什么在此回中他写这句话?就是因为在以后的情节中,贾探春确实会成为王妃。

第七十回,大家填柳絮词。曹雪芹写得很精心,他写到贾探春填词,只填成上半阕,最后由贾宝玉为她续了下半阕。下半阕中有一句:“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柳絮在每年春季出现一次,而贾宝玉有个愿望,就是明年还可以再见到。为什么偏偏要由贾宝玉来写这样一句?我想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因为贾探春写的上半阕最后一句是“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这句话意味永远分离,不可能再见面了。如果把整首词都当作贾探春的作品,那就说明她预言自己还会回来,可曹雪芹偏偏写她竟一时才力不逮,写不出下半阕,而贾宝玉写的“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便成为虚妄的幻想,只是他个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一个伏笔出现在第七十回末尾,写贾宝玉和众小姐放风筝,描写丰富,对贾探春放风筝写得最细,也最惹人猜疑。贾探春放飞凤凰风筝,寓意吉祥,而且凤凰本身意味女性成熟了,要谋求一门好婚事。然而对面不知什么人也放飞凤凰风筝,两只风筝绞在一块儿了,这就已经让读者觉得挺奇怪的。接着,曹雪芹挥笔写到,出现了第三只风筝,像门扇那么大,而且带着响铃,是个“喜”字风筝。这只风筝逼近过来,声音越来越大,像雷鸣一般。它与两只凤凰风筝绞在一块儿,扯来扯去,最后三只风筝的线都断了,它们绞在一起,越飘越远。曹雪芹的这个预言比较复杂,意味太深长了,包含好几层寓意。在第八十回后,不消说,他会一一回应这些伏笔。

读到前八十回的后面时就会发现,贾探春的年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第七十七回中写到,王夫人日理万机,“且又有官媒婆来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繁”(通行本里写成“心绪正烦”,有的古本写成“心绪正繁”,我不取“烦”而取“繁”,就是说王夫人对官媒婆来说探春婚事不会烦,只是觉得日常事务线条太繁杂,有些忙不过来)。官媒婆会拿着贵族官宦公子的庚帖,到有适龄女子的府里,拜见女主人,看适龄女子与庚帖上开列的公子的生辰八字是否登对匹配,如果登对匹配,就竭力促成门当户对的婚配。贾探春如果是通过官媒婆说媒而婚嫁,可能嫁到哪里去呢?这在前八十回中是有线索可寻的。

第七十一回描写贾母过八旬大寿,来了一些贵客,其中写到一位贵客——南安太妃,绝对不是闲笔。南安王是王爷,爵位很高。他的母亲还健在,就被称为“南安太妃”,南安王的正妻则被称为“南安妃”。这位太妃显然与贾母同辈,而地位比贾母高,因此她来祝寿,当然位居上席,贾母虽然是寿星,只得在边上坐。南安太妃本来身体不舒服,却还特地赶来,可见她并非仅仅来祝寿,而是另有目的。她坐下以后,先问起贾宝玉,意思是要见宝玉。贾母说,宝玉到庙里跪经去了,意思是今天见不着。这一笔意味着贾母心中认为对宝玉的婚事要保驾护航到底。

我曾说过,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贾母驳回。在这之前元春指婚(不是直截了当,而是通过颁赐端午节的节礼暗示),希望宝玉娶薛宝钗为正妻,贾母对此装糊涂应付过去了。那么南安太妃问起贾宝玉什么意思?贾母不能不防,南安郡王家可能有小姐到了出嫁的年龄。王府家的小姐称“郡主”或“格格”,如果嫁给宝玉算是下嫁。当然,宝玉声名远播,非同一般的富家公子,南安太妃慕名要见,可以理解,再说王爷的女儿各不相同,有嫡出的,还有庶出的,模样性情有的可能比较差。南安太妃如果想“推销”她的某个孙女,此女很可能是庶出的,资质也不怎么样,贾母能不防备吗?何况贾母早就拿定主意,支持“木石姻缘”,南安王待嫁的闺女就算堪比天仙,贾母也不感兴趣。因此贾母说,宝玉您见不着,他庙里跪经去了。有的读者会认为贾母没有礼貌,让宝玉见一下南安太妃,有何不可呢?就算跪经去了,到那时候也该回家,而且后文写到他确实已经回家了,而贾母就是不让南安太妃过目。有的读者始终觉得贾母是只知一味享乐的贵族老太太,其实在曹雪芹笔下,她很有见解和心计,非常会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她表面上慈眉善目、蔼然谦和,实际很有权谋,且拿定主意雷打不动,像一块老辣姜。

南安太妃见不到宝玉,就问起小姐们的情况。她来祝寿,很可能不仅想见宝玉,看能不能招赘入府,还想考察贾家的小姐们,看有没有适合她家世子的——王爷的儿子称为“世子”——可以娶过门。贾母说,她们姊妹都在里头给我看屋子,跟亲戚女眷们一起看戏呢。南安太妃不放弃,在里头看戏?那也叫人请出来我看看。贾母这时候就指挥了(请注意这一笔,很重要),她吩咐让林黛玉来;让薛宝钗、薛宝琴来;让史湘云来。她们出来让南安太妃随便看吧,因为这四位小姐都不是贾府的,如果谈婚论嫁的话,按理要由她们的同姓家长负责。南安太妃见了即使很喜欢,也没有道理向贾家过话求亲,更何况史湘云、薛宝琴那时已定亲了。然后贾母说,单让贾探春陪着来吧。当时贾府有三位小姐与亲戚一起在里边看戏,除了贾探春,还有贾迎春、贾惜春。虽说惜春年纪小,可迎春比探春年纪大,何况那时迎春尚未定亲,但贾母单让贾探春出来,不让贾迎春出来,什么意思呢?因此后来邢夫人对贾母很生气。邢夫人虽然不是贾迎春的生母,但她是贾赦的夫人,按家庭伦常说,她是对贾迎春负有责任的母辈。南安太妃要见府中小姐,贾母不让贾迎春出面,对这个长房的孙女竟似有若无,从邢夫人的角度判断,如此安排,分明是对二房偏心嘛!迎春比探春大,本该让她获得南安太妃青睐的机会。倘若迎春能嫁到南安王府,邢夫人不仅脸上增光,还能获得许多实际收益。因此邢夫人对贾母排斥迎春大为不满,当然,她不好对贾母发作,所以后来借别的茬儿,就“嫌隙人有心生嫌隙”,当众驳凤姐的面子,实际上等于往贾母的寿桃上撒了把沙子。

这几位小姐都出来后,南安太妃首先对史湘云说,你原来在这儿,你听说我来你都不出来见我。南安太妃与史湘云的两个叔叔——保龄侯、忠靖侯特别熟,可能知道史湘云订婚了,因此很轻松地跟她开玩笑。此外,南安太妃对薛家两姐妹和林黛玉,当然也很是欣赏,说了许多好话,而书中写得很清楚,南安太妃一手拉过小姐,第一个拉过来的就是贾探春,连声夸赞。南安太妃与贾母之间很多事心照不宣,你让贾探春出来我就明白了,探春嫁给谁,贾家说了算数,贾母更有发言权。南安太妃应该是看中探春的,她可以通过官媒婆,将探春讨来嫁给自己的一个孙子。那么第七十回中,放风筝的情节里,第一只与探春的凤凰风筝绞在一起的风筝,应该象征南安郡王府。郡王的儿子,也就是南安太妃的孙子、与宝玉同辈的一个世子,要迎娶探春。如果达成这门亲事,那么探春先会是世子的福晋,倘若后来这位世子承袭了王位,探春当然就成王妃了。从这种角度解析,第六十三回中,大家对探春说“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不是没影儿的事。但很显然,后来南安郡王府并没有将探春娶走,这场两只凤凰相配的婚姻被搅局了,而且搅局者来头极大。书中的象征物是一只门板那么大的“喜”字风筝,雷鸣般飞过来,把两只凤凰风筝一起拉扯走了,显然要去完成另一桩红喜事。谁有这么大的来头,这么威严的架势?只能是等级高于郡王的皇帝。

皇帝需要找合适的女子用于和番。在清朝,且不说顺治,也不说乾隆之后,仅说康雍乾三朝,皇帝就经常指定公主或郡主去和番。番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指外国,也可以指本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有的番邦入侵,有的番邦归顺后再叛乱,需要动用武力抵御、镇压,这是武的、硬的一手。有时候,番邦战败,会向清廷进贡,表示臣服,这时候就要把清廷皇家的女子嫁过去,建立血缘关系,以稳定其对清廷的效忠程度,这是文的、软的一手。把皇家的女子嫁给番邦的邦主或贵族,就叫和番。清朝还有“满蒙一家”的传统,满族最早在关外活动,积蓄力量企图进入中原,占领全中国,建立全国性政权,而蒙族部落很早就与满族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早期,满族和蒙族的上层阶级频繁通婚,通过血缘交融,巩固双方政治、军事方面的合作关系。清朝皇帝指定公主或郡主与蒙古贵族婚配,也可以笼统地纳入和番的范畴。

曹雪芹的原本《红楼梦》第八十回后,很可能在第九十一回到九十九回的情节单元中,会写到皇帝指定贾探春去和番。探春本来有希望成为南安太妃的孙媳妇,可正如放风筝的情节所象征和预言的那般,南安郡王府和贾家的两只凤凰风筝绞在一起后,被门板大的、带雷鸣声响的大风筝破坏了。也就是说,皇帝没让南安郡王府和贾家的这门婚事发展下去,而是横插一杠子,将探春冒充为皇家的女子,嫁给外番,起到和番的作用。

也许有读者会皱眉头,认为这种推论欠考虑,因为我以前曾说过,书中写到这种程度的时候应该就书论书,就情节论情节,由于荣国府藏匿甄家的罪产,还有人告发了颂扬姽婳将军的诗歌,荣国府已经遭到第一波打击了,连袭人都被迫离开了。这种情况下,贾探春是罪家的女子,用如今的话说,她是已遭停职反省的官员的女儿,怎么还能被派去和番呢?

以罪家的女子和番,在封建年代是一点儿都不稀奇的事。清朝雍正时朝,就有过这种情况。我曾多次讲到康熙朝,太子两立两废的事情。被彻底废黜的太子,从政治上说,就是罪人。他从被废黜一直到离世,他和他的家人,包括服侍他家的人,都处于被圈禁的状态。当然,康熙还是很注重骨肉感情的,他废黜某个儿子的政治前途,把他圈禁起来,但还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在物质供应上,强调要丰其衣食。雍正夺取王位以后,继承康熙的做法,依然如此对待废太子(他的哥哥),仍予以圈禁,但保障其供给。雍正采取似乎很友善的姿态,把废太子的一个女儿当作自己的养女,她就成了公主。

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想用历史上这个事例,推翻我对秦可卿的相关论述。他们的观点是:废太子的女儿根本不需要藏匿到曹家,因为雍正把她当作自己的养女了,历史上是有记载的。的确,这位公主就是和硕淑慎公主,她是废太子的第六个女儿。但是,细捋历史就会发现,以此推翻我关于秦可卿的原型来源的论述,是不起作用的。废太子的这个女儿,生在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那时候她父亲还不可一世,没有被废黜的迹象。太子自己,和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他继承康熙皇位,登上宝座是早晚的事。万没想到,在那一年的九月,爆发了“帐殿夜警”事件,因此康熙第一次把太子废了,将他圈禁起来。那么,他的这个女儿,在她还是婴儿的时候,就随父母一起被圈禁了。康熙废了太子以后,很快便后悔了,第二年让太子复位。如此跌宕起伏的过程,这个小女孩不会有记忆,因为她实在太小。再过三年,康熙又觉得太子不对头,再次把他废黜,将其全家圈禁起来。这时候,废太子的这个女儿应该开始有记忆了,大概是些恐怖、阴暗的记忆。在康熙朝,四阿哥(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把这个女孩当作养女了吗?并没有。这个女孩是在圈禁中长大的。等康熙驾崩,雍正当了皇帝的时候,她已经十四五岁了,这时雍正才把她当作自己的养女。雍正这样做是为昭示天下,自己多么宽宏大量。她是被父王废黜的太子的女儿,自己居然收养罪家的女子,天下人能不被感动吗?

其实,雍正登基以后,所面临的政敌根本不是废太子,何况废太子在雍正二年,就病死于禁所,雍正乐得赐其“理密亲王”的谥号,给这个倒霉蛋画上句号。当时,雍正政治上的劲敌是他的八弟、九弟和十四弟,特别是十四弟与他既同父又同母,而且他的母亲还坚定地站在弟弟一边。雍正继承皇位以后,十四弟是征西大将军,他赶回朝廷以后不服,问,这是怎么回事?!父王突然去世,你就当了皇帝,凭什么让我回来以后给你下跪?在康熙晚年,所有人都看好十四弟,认为他会继承皇位,他的母亲也是这样认为。雍正当了皇帝以后,要他母亲移往太后居住的宫殿。本来,他母亲只是康熙的几十个妃嫔中的一员,现在他既然当了皇帝,他母亲就要尊为皇太后,让其移住太后宫是件好事,可他母亲却坚决不从,坚定地站在他弟弟一边,与他斗气。那八弟、九弟更觊觎他的皇位。雍正必须先把这三兄弟摆平!他很快消灭了八弟、九弟,可十四弟毕竟与他是一母所生,因此他没有害死十四弟,而是命令十四弟给父皇康熙守灵,后来等于一直把十四弟禁锢起来。

雍正收养废太子的一个女儿是故作姿态,但这还只是其政治权谋的第一层面。另一层就是雍正登基以后,要继承前朝传统,以公主去和番,尤其对于蒙古贵族,要继续用皇家的女子与他们婚配,使“满蒙一家”的传统更加巩固。但是,雍正的亲女儿少,养大成人的只有一个,和番的人力资源十分欠缺。亲女儿不够怎么办?他就收养,不收养那些年龄很小的,所收养的女儿都是接近嫁龄的。当时,他收养了三位,其中两位是他重用信赖的怡亲王的第四女(后称和硕和惠公主),以及庄亲王允禄的长女(后称和硕端柔公主),还有一位就是废太子的第六女。

雍正收养废太子的第六女(后称和硕淑慎公主)没过几年,就指定她去和番。她嫁给了蒙古贵族观音宝。观音宝婚后没几年就死了,她便成了寡妇。她活到七十七岁,到乾隆朝时还活着。她是一个非常悲苦的女子,一生的七十七年中,有十四五年处于被圈禁状态,还有五十余年守寡。她是皇室政治的一个牺牲品。

以雍正收养废太子的第六女,也就是和硕淑慎公主这件事,证明废太子的所有女儿都会平安幸福,绝无在危急之时设法逃离圈禁地,藏匿到别处的可能,如此推断是不能成立的。康熙五十一年,太子第二次被废黜、圈禁,他那一大家子人,有正妻和许多侧室,以及这些女子所生的孩子,包括所有的男女仆役,一律随之再次失去自由。虽然康熙命令丰其衣食、保障供给,可谁会甘愿过被禁锢的生活呢?他们一定想方设法,寻找任何可以逃离的机会。假设那时废太子身边的某位女子恰好生下一个女儿,尚未及时到宗人府注册登记,于是其母设法将其运出禁所,托付给平日交往密切的官宦人家藏匿起来,是可能的。如果说太子第一次遭废黜时,家中诸人因出乎意料而手足无措,那么第二次遭废黜时,家中有个别人应变有方,也是不奇怪的。如今虽然尚未找到废太子的家族成员设法逃脱并藏匿的例证,但分明可以从《清圣主实录》第二百八十六卷里查到如下记载:就在太子第二次遭废黜时,太子宫中有个名为得麟的人,通过“诈死”的方式,让人把自己当作死尸运出宫中。当时有位大学士,名为嵩祝,冒犯王法,藏匿得麟。后来此事败露,得麟被处死,嵩祝遭惩治。因此,和硕淑慎公主的个案,并不能推翻我关于秦可卿的原型可能是太子第二次遭废黜时,一个藏匿到曹家的女婴的推断。

回过头来说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真故事。第七十一回既然写到南安太妃对贾探春连声夸赞,那么就意味着贾母不让贾迎春露面,单把贾探春推出去的策略获得了成功。第七十七回中写到官媒婆到荣国府为探春说亲,应该就是受南安郡王府委托,贾政和王夫人没有不同意的道理,那么后来就应该订了婚。谁知订婚以后,贾政东窗事发被查,皇帝身边的贾元春,肯定急得不行,要想方设法挽救父亲,挽救荣国府和整个贾氏家族。此时正赶上皇帝要安排和番,皇帝就算有年龄相当的女儿,但能心甘情愿把亲生女儿嫁到远苦之地去吗?他手下当然是有一些王爷,可这些王爷难道就愿意把女儿奉献出来远嫁吗?因此,动用罪家的女子冒充皇家骨血,安排和番,就成为了最佳方略。在这种情势下,贾元春会对皇帝说,我有个妹妹,才貌双全,年龄也合适,是不是就用她去和亲?她虽然与南安郡王的一个儿子订了婚,但南安郡王肯定愿意为圣上奉献一切,把将探春娶为媳妇的初衷,改成收养她为女儿,这样探春就真的具有郡主身份了。她到一个弹丸番国和亲,贾家体面,南安郡王府也荣耀,又省得皇帝动用真的公主、郡主,岂不四角周全?而且,人们都知道贾政已是待罪之身,圣上能容罪家的女子破格成为郡主,送去和番,也昭显圣上的仁厚德泽。贾元春进言的时候,应该已有身孕,还未流产,皇帝也就同意了。因此,贾探春远嫁是政治悲剧,是一个女性在政治交易中被当作礼品和筹码,成了政治牺牲品。如果她真的能嫁到南安郡王府,好比两只凤凰风筝加在一起,倒也不错,但门板大的、写着“喜”字的风筝,雷鸣般来了,让探春作为皇家的骨血,其实是冒牌的,远嫁外番,而且一去再不能返回,她当然会泣涕不止。

那么贾探春和番,究竟是嫁到哪个外番了呢?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写到若干外番,不仅有“土番”,还有“洋番”。在第十七回里,提到“女儿国”,这还是贾政讲的。贾政虽然总体上是一个老古板,但有时候言谈话语之间还是显得很博学,看见海棠花,他就提到女儿国。据古代传说,在远离中国的地方有个女儿国,国中全是女人,没有男子。女人们在此国的水域洗澡,就会怀孕,而就算生出男孩也都养不大,必定夭折,所以此国繁衍的结果就全是女人。女儿国盛产海棠,称为“女儿棠”。这是一个虚拟的国度,更何况女儿国不可能需要娶一个女人,讨论探春的去向,我们当然可以将它排除。在第五十二回中还提到“真真国”,薛宝琴跟随她的父亲到过很多地方,其中有真真国。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国度,地点在西海沿子,估计曹雪芹影射的,可能是中国西边里海一带的地方。薛宝琴说,有一个真真国女子,黄头发,打着联垂,会写中文诗,她还把这个女子写的诗念给大家听。那么探春真是嫁到真真国去了吗?如果是这样,她应该先走陆路,这与第五回中册页里的画面不符。册页的画中有一片大海和一艘大船,暗示探春远嫁要使用大船作为交通工具,而真真国在西海沿子,到那里不必坐大船,因此探春的去向不会是真真国。在《红楼梦》中还提到一个国家,叫福朗斯牙,有人一听这个音,就判定是法兰西,但有专家经过精心考证后指出,福朗斯牙指的不是法国,而是西班牙。显然,探春也不可能出嫁去那么遥远的国度。当然,书中还顺笔提到波斯国、爪哇国、暹罗等国家。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出现过茜香国。书中曾写到蒋玉菡把一条汗巾子当作礼物送给贾宝玉。关于这条汗巾子的来历,古本《红楼梦》中有两种写法,一种说是茜香国女王进贡的,现在通行本都采取这种写法。历来就有读者觉得奇怪,进贡什么东西都行,为何进贡腰带呢?而且是内衣腰带,不是外衣腰带。有读者就想像:可能茜香国曾对中国桀骜不驯,侵犯中国,被击败了,女王被俘,她身上的物品被当成战利品。皇帝分配战利品时,北静王就分到这条汗巾子。北静王把它赏给蒋玉菡,蒋玉菡赠给贾宝玉,后来贾宝玉系到了袭人的腰上。等袭人嫁给蒋玉菡后才恍然大悟,哦,这条汗巾子结果成为他们婚姻的联系物。

另一种古本中的说法是:这条汗巾子是茜香国女王带来的,不一定是女王自己使用的,也不一定是战利品。我觉得茜香国这个称谓,可能是指此国盛产茜草。茜草开黄花,它的茎和根榨出的汁液是鲜红色的,可以用作染料。茜,就是红的意思,茜草的别名叫“血见愁”,书中描写的汗巾子正是血点似的大红色的。可能茜香国想向中国出口染料,那里的纺织品用当地盛产的茜草染料染成鲜红色,运来进贡,数量很大。皇帝将这些成匹的血红色纺织品加以分配,得到赏赐的人,把它制作成各种衣物。北静王可能就将其制成很多条汗巾子,赏了蒋玉菡一条。如此解释是不是比较圆满?

贾探春被皇帝指定去和番,应该就是去茜香国。有人考证出,茜香国影射的是琉球。琉球原来是中国的属国,的确要向中国进贡。要去太平洋中的琉球,必须搭乘大船,飘洋过海,因此册页的画中有一片大海和一艘大船,非常恰切。探春远嫁茜香国以后,就再也回不来了。根据曹雪芹的描写,贾家后来遭受到第二波打击,整体覆灭,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探春当然就更回不来了。

现在我们就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册页里关于贾探春的画中,会有两个人放风筝。探春即将远嫁之时,贾家是她的本家,应该会去送别,而南安郡王府既然收她为养女,也算是她父母家,也要去送别,所以用两个人放风筝来象征。探春远嫁茜香国,当然失去了成为南安郡王妃的可能,但是她嫁给茜香国女王的儿子后,就成为此国的王妃了。不过,一定不要把她当王妃的生活状态想像得如何美好——贫瘠之地,物质生活绝对比不上在荣国府大观园的时候;背井离乡,她在精神上会更苦闷。到那种地方当王妃,其实就是一种流放。

曾有“红迷朋友”问,书中会不会写皇帝干脆把贾探春收为养女,再把她当作公主嫁到茜香国呢?应该不会那样。因为探春的姐姐元春是皇帝的妃子,不能乱辈分。而她作为南安郡王的女儿,以郡主身份嫁给一个弹丸小国的王子,就比较适宜。

探春远嫁茜香国,可以一直走水路,在北京通州张家湾码头登船,顺大运河从长江口出海,越海到达茜香国。春季很少刮台风,海上航行会比较顺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探春在清明时节出嫁。那时杏花开放,运河解冻了,长江和太平洋水面都比较平静,正好利于大船行驶。

贾探春就这样告别了风雨飘摇的家园故土,告别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彼此耳鬓厮磨、美好相处的二哥哥与姐妹们,那气氛应该是悲怆的。她一贯不喜欢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贾环,但是我想在真正诀别的时候,她也会感到难过。至于赵姨娘,她可能还是不认。

贾探春之谜 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至此,通过前面和这期的讲座,我对《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女性,只剩下王熙凤和巧姐母女,以及李纨没有专门探讨。在下一讲中,我将讲述第八十回后,关于王熙凤和巧姐的真故事。关于王熙凤,历来人们对她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我还能有什么独家见解呢?其实,在第九十一回到九十九回的情节单元中,将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王熙凤扫雪拾玉”。王熙凤怎么会扫雪?她拾到一块什么玉?敬请期待下一讲:《王熙凤、巧姐之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79795.html

更多阅读

央视主持人版金陵十二钗(组图) 金陵十二钗都有谁

2008-06-12核心提示:最近,央视官网出炉了一个网友评的央视主持人版本的“金陵十二钗”,王小丫变身王熙凤,欧阳夏丹变身黛玉。李修平:薛宝钗在《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里面,李修平算是很完美的一个。就像宝姑娘,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合家没有不爱的

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人物

转载自 香如故[泣残荷] 应怜,应怜,异地鲜荷着霜残。望断那迷离逶迤家乡路,哭对那恩将仇报葫芦案。更兼那呆恶霸王淫威棍,酷夏毒木两地间。最可叹,薄冰刀谷犹吟月,苦中作乐实堪赞。应怜,应怜!甄英莲[琴音哀] 空山落雪琴声哀,西风助恶,公子闭门

贾探春之谜 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

《上海文学》2010年第8期·红楼探佚·贾探春之谜(作者:刘心武)文学作品 2010-09-05 19:59:12 阅读282 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上海文学》2010年第8期红楼探佚贾探春之谜刘心武高鹗续书写了贾探春

新版红楼梦 的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

新版【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编辑制作/美爱使者】  【1】林黛玉【蒋梦婕饰】蒋梦婕:【1989年12月7日】安徽芜湖人,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笆篱舞专业。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

声明:《贾探春之谜 金陵十二钗副册之谜》为网友醉色染红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