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获得了普利策克建筑奖 为什么?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王澍shu获得了普利策克建筑奖,这个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解开了很多中国人的情结。可是他为什么能得奖,我想很多人都不知为何,包括我。所以我转载下面建筑界同仁的评述,看看能否探究一二。

转自筑龙网

“......他是用拆迁下来的旧瓦,其实象征中国这种城市大量的拆迁,但是预示中国的这种传统的营造体系,因为比如西方来盖一个建筑,他就全部拆掉、推翻,然后用新材料建一个新的。但是中国是我这个建筑可能50年,老了,我拆下来,用旧材料,然后建筑重新再生的。所以王澍其实就把这种中国的建筑再生,其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方法很好地运用在这里了。

普利兹克评委会刚刚发出了一个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世界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世界建筑师认识到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就像声明里说的。那么,他就不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群人,这群人的走向将引导世界建筑的未来。所以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未来世界建筑的风格和品位。

“您(王澍)的作品利用回收材料,并且需要大量手工建造,这正是特别震惊西方的地方”

。。。。。。

王澍得奖的理解,我想有几点:

1.对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本土性探索

2.对比西方的实验建筑成功的大多是小规模例子,王澍的建筑则是大规模大体量的实验建筑,这非常罕见

3.这个奖不是对王澍一个人,而是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关注和提醒

4.建造方式的本土化探索,建筑哲学的深层次思考

对“王澍获普利策建筑奖”后国人反应的悲哀

2012-02-28 12:35:51

今天早上,喜闻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策建筑奖。这是(普利策建筑奖颁发)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师第一次获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其意义可想而知。当中国建筑界理应为这一喜讯欢呼的时候,我却看到了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

一.质疑:早上王澍获奖的消息一来,很多人一度以为是假新闻。。。并认为:要是王澍能拿,那中国建筑师有很多人都能拿这个奖了。。。这种妄自菲薄的心态,还真是反映了国人自轻自贱的的传统。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已经被践踏的丧失殆尽,导致一部分人的骨子里已经烙上了自卑的印记,认为凡是中国的就是不好的,中国人获得国际最高荣誉,更是让此类人接受不了,实在颠覆了他们的价值观。王澍的获奖是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师的肯定,也是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契机。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当今中国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建筑师进入国际主流建筑界的局面一旦打开,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到中国建筑界,也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国建筑师获此殊荣。对于这件对中国建筑师利好的事情,为何大家不是开心和支持,而是质疑呢?

二.冷漠:从宣布王澍获奖到今天中午(也就是现在)为止,我没有在任何一家主流媒体的头版上看到此消息。在自古以来“官本位”的观念下,非富非贵的建筑师永远都只是工匠。中国建筑师被湮没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当国际最高荣誉的舞台上已经出现中国建筑师身影的时候,国内建筑师的地位依然卑微。他们没有话语权、默默无闻、没什么人关注,这样的现状让作为建筑人的我也很灰心。。。这让我突然想起今年同学聚会的情景。某同学现已官至某省会城市市长秘书,二十几岁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处级领导了。自然是衣锦还乡,酒桌上被众人环绕。他年龄比我小一岁多,高中时和我曾是前后桌,而如今人家是万人簇拥,见面和其说上一句话都难。若他只是一般的工科技术牛人,可能永远也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在中国,官与民的界限是如此清楚。。。。。。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中国,一个纯粹的建筑大师做到最后会是一个官家的身份?例如:杨廷宝。。。建筑大师的头衔给不了他太高的社会地位,而江苏省副省长的官衔就不同了。。。

刚看到有人微博称:满眼都是获奖消息,新浪都更新好多次热点话题了,怎么就没报道这个事情涅,看来建筑圈子真是个小圈子呀,哈哈

(一)王澍获奖,当然是好事儿。

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当下状况,对于中国文化下的年轻人们。

这个判断是基于这样两个前提(虽然从我的价值观都完全不认同):中国文化在现代化面前,骨子里是不自信的;中国人是一个集体从众的民族。

西人的赞扬,特别在被已经近乎神化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霹雳奖的奖赏,特别又是在击败一个美国建筑师(Holl)一个日本建筑师(伊东),这种对文化自信心的强心剂作用,对年轻人专注于专业质量而不是自诩吊丝地为钱低头捣浆糊,保持专业热情和高要求,都是非常大的。别得什么都先别说,这种作用,至少是积极的。另外,也能极大地拓展公众对我们专业的认识,多好!

(二)王澍获奖,我以为他也“正确”地承担得起。

霹雳评委,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或纯粹评委专业趣味,或专业政治正确,或实际利益考量,或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力,包括我基本不信,但每次出事时中国人总是念念不忘的阴谋论,选王,都没问题,是正确的选择。

这个由富商资助的建筑奖,其实是倾向将“建筑”看作“艺术”的。我一个工程技术类行业的朋友听说这个件事以后,看了下网页,跟我说:这个人挺“装”的,一副艺术家腔调。这话其实挺准确!我以为王的作品,明显地有“纯”艺术倾向,根本不是有评论家说的“抵抗的建筑学”,他本质上是“(回)避(现)实”、“(想象)地域的”、“单纯”的。这个,在早前霹雳奖在墨西哥选中专做富人住宅的巴拉干时,就已明显看出这个倾向性选择趣味——清晰的“异域情调”,同时又是现代建筑语言打框架——最容易理解,也最政治正确。

(三)王澍获奖,他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肯定是最重要因素。

我挺讨厌看到各种阴谋论、大腿论。我相信机遇对一个人的关键作用,但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最早在《建筑师》上看到王描述他在美院的那个展馆,然后是他家里的装修,一直到顶层画廊,都让我眼睛一亮,很明显地显示出与当时众人不太一样的追求和坚持。这么多年过来,他一直的坚持和付出,以及用功,相信大家都看得出。

所以,很多国人也别激动,这个基本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作为一个个人,你常常会因为别家某个人成功,而由于自己在某个集体单位上跟该人有联系(比如学校、民族、国家……),而有幸福感和自豪感,这种感受恰恰证明了,你不可能在某一个大一统语言中,保持清醒,坚持个性,同时承担相应压力,进而获得“王澍式”的成功。这其实就是个悖论。

(四)王澍获奖,并不说明他一直在进步。

以我亲身经历过的几个王的建筑看,中国美院一期,世博会宁波馆,都让我印象深刻,赞叹不已。但中国美院第二期,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基本失控的状态。而且,越来越视觉化地处理材料,越来越“形式化”地处理空间,挺让人担心,好不容易出现的“以现代建筑语汇转译传统空间、建造、基地”的一些让人兴奋的东西,会消失掉,会和“中国馆”式的符号化道路,越走越近。让霹雳奖评委赞叹的宁波博物馆,我实在不能苟同,太“表现化”、“符号化”了。我已经看到,有些专业工作者(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王是将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这种语言,真是危险,那种想象中的传统,何等不真实地脆弱与虚幻!

(五)王澍获奖,与中国建筑的现实状态无关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城市的,建筑的,体制的,教育的,每个现实问题,其实都有可能真正转化为真正具有“抵抗力”的建筑方式。而这种方式,肯定不是由霹雳奖评委那样背景的人容易读懂的,但恰恰是我们的时代、老百姓急需的。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上,我只看到刘家琨在探索,真是让人遗憾。

建筑界全球最高奖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

感言:探索之旅有些孤独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阐述王澍的获奖原因时说:“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演化成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该奖项9位评审委员会成员中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张永和也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记者从王澍供职的中国美术学院获悉,王澍本人目前正在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昨日下午,该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获奖情况进行通报。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介绍说,王澍在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时秉持“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的学术理念,坚守建筑理想,是中国本土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评价王澍是一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建筑师,也是一流的建筑教育家。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身在美国的王澍通过电话讲述了他得奖后的复杂心情。“我这么多年在探索过程中感到有些孤独。”王澍说,如果很真诚地去思考、认真地工作,把理想坚持足够久的时间,那么最后一定会有某种结果的。王澍还说,对于自己那么年轻就能得到这个荣誉,他感到很出乎意料。

提倡“向乡村学习”

据介绍,王澍的首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1990年完工的海宁市某青少年中心。而在接下来的近10年里,王澍并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随后,他和妻子在1997年于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成为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根据早前的媒体报道,王澍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王澍的重要作品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昨日,王澍在电话中谈论其“怀念过去、向过去致敬”的理念时表示,大家都习惯于讨论传统与现代,但他更愿意从艺术的角度谈论时间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很深厚,作为一个当地的建筑师,看到到处都在拆老建筑,我必须作出反应,以艺术的方式让它们重生。”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特点:让建筑存在于山水之间而不突出,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

2000年完成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是王澍另一个主要作品。根据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官方网站给出的评价:“该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

●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特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入当代建筑之中

在王澍众多的作品中,最为上海市民熟悉的是用“瓦爿墙”与“竹模板”围建起的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建筑中,赢得西方的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特点:原料来源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旧砖弃瓦,体现建筑材料再利用

王澍的一个重要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学的主张。为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校区内重现新生。

据中国美院宣传部工作人员金晓依介绍,象山校区被设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筑群,建筑本身的曲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建筑的呼吸。王澍昨日在电话中表示,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和与自然对话的观念,同时带有城市建筑实验的色彩,“外界对于这个作品的规模、创新性的评价是‘罕见性的突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0268.html

更多阅读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中国获得者

评选制度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编辑本段评奖项目普利策奖(图2)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和创作界。普利策奖也是一个

转载 1993年普利策建筑奖(桢文彦) 普利策奖

原文地址:1993年普利策建筑奖(桢文彦)作者:建筑一行 1993年普利策建筑奖-----桢文彦(日本)藤泽体育馆(日本-神泰川)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

声明:《!!!王澍获得了普利策克建筑奖 为什么?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为网友日青良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