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好女婿 评论 龙空

第11节:PK易中天,惟有当年明月



  谁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儿》


  周枝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流行文学研究家


  作为一个流行文学的死忠观察者,我直到本周才开始彻夜通读在新浪博客上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真是汗颜。因为此文从今年3月就已经开始在网络上出现,我到现在才知道,实在是不称职。《明朝那些事儿》最初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天涯煮酒论史论坛连载的,但由于点击量过高,竞引发了包括几位版主在内的很多所谓“煮酒老人”的嫉恨,从此当年明月的粉丝“明矾”与煮酒论史的几位版主之间产生了长达几个月的争斗,并引发了大规模的明矾倒版运动,最后导致该版三位版主被集体罢免。当年明月也从天涯转战新浪,并迅速创下100万的流量。这是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过程中顺便从网上了解到的一个传奇故事。这个传奇和新浪的强势介入,显然催化了《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上的疯狂流通,GOOGLE一下,居然已经有37万多个与此有关的网页了。


  《明朝的那些事儿》几乎是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他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一部纯“正史”却写得如此好看,如此具备流行性,这样的反差令我入迷。


  我试着总结了一下这部作品的三个足以使它流行的特点:


  其一、忠实于历史,但懂得取舍之道


  戏说历史的东西,我们看得太多了。所以作者完全是正说,但说得好看。所以我们一下子被打动。正史其实是最难写的,更别提好看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居然能够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理出了轻重缓急,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绝少拖泥带水。这就显得非常清晰好读,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累。而且他的这种取舍,表现了很强的对历史“兴奋点”的关注,也就是作者非常清楚,哪些素材是可以形成“兴奋点”的,那就要写出来,反之,既不特别重要,又不特别令读者兴奋的,就无情的舍弃。


  其二、文笔生动,章节精炼、巧设悬念


  文笔生动是当然的。不然不会冒出势力庞大的“明矾”集团。但除此之外还是有技巧的,一个就是每个章节都不长,大约800到1000字,就形成一个故事,虽然这故事有上下文的连接,但往往也有自己单独的核心,这样读起来就更轻松,并且始终有兴奋点。更绝的是。作者当年明月特别喜欢在每一章节结束时设置一个悬念,一个等待破解的悬念,令人读历史竞能读出点悬疑小说的味道来。这种频繁设置悬念,搞出噱头的方法非常管用,能让读者不断有新鲜感。并且也能让读者更关注作者最想讲的话题。


  其三、对战争、官场、人物命运和人物心灵花足功夫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当年明月这个作者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以上四个话题都是普通中国读者最喜欢的。所以这个人一方面固然在写历史,并且看起来要把整个明朝写完。但他其实在在写人,写人性,写人性在历史中的遭遇,写人性之间的斗争。你看他已经写出的那些人: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允木文朱棣、蓝玉等,无不是以很强的个人情感介入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并且经常发一些很好玩的议论,增强人物性格刻画的效果,使得这些人物既形象突出,又情感饱满,并且充满命运感。而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更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我很怀疑这个作者是不是一个政府官员。


  《明朝那些事儿》一是好看,二是正好起到了普及历史的功能,并且普及的还是正史。所以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我预感今年它会大红大紫。


  由此我想到了正在大红大紫的易中天先生。我觉得《明朝的那些事儿》是可以PK一下易中天的。易中天是学者的刻意草根化,其实他才不草根呢,只是用草根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自己的心得而已。而《明朝的那些事儿》是纯粹的草根历史,草根们眼中最鲜活的历史;易中天先生只是在闲谈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却是一心要把整个明朝讲一遍的;易中天先生的风靡得益于中央电视台的强烈效应,而《明朝的那些事儿》则全靠网络上草根们的口口相传,如同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而这两本书都被评价为,像是在“说书”,只不过一个电视上说,一个在网络上说。


  综合上面几点,还真是可以PK一下啊。


第13节:汗青:精彩的历史



  历史的精彩和精彩的历史


  ——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文/汗青:文化公司策划,出版有史论集《史说新语》,比较喜欢三国魏晋和明清史


  前阵有位朋友和我聊天,谈起他最近在追看一个叫“当年明月”的人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说相当有意思。我说我知道,那个连载我也陆续看了不少,确实写得有意思。


  明朝是我很感兴趣的朝代之一。


  中国历史中,我个人一直觉得三国魏晋和晚明至明清更替这两段最有意思,也最精彩。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名词,其内涵之丰富,可以专门写无数论文。而三国时期,则因一部《三国演义》,恐怕不知道的中国人也几乎没有。在那个跌宕肆意的年代里,无论英雄、枭雄还是狗熊,都十分之精彩,哪怕狗熊也坚决不狗熊到俗套。更难得的是,在那里谁也不能占据压倒性优势,不管你怎么英雄、枭雄,到头来终有各自的宿命冤家来克制,就是在演义中被鲁迅称为近似妖一般的诸葛孔明,也有个司马仲达来制衡,几番风云,总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材,叫人血脉贲张,又止不住感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到明朝,我就觉得有点犯难了,因为几乎无法用很概括性的简短几句话来说清楚这个朝代。


  它可以说、值得说的,实在太多,太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也是唯一一个自南向北以南方军队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而统一天下的皇朝。


  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开国史,被后人编成评书《大明英烈传》四处传唱,以至于金庸笔下的小惫懒韦小宝,除赌博出老千之外,就好听《英烈传》这口儿。而恰恰是这最大众化的评书,却使这个从小就没接受过任何系统教育的无赖典型,在茅十八遇危要他回避时,难能可贵地坚持了一把:“他妈的,杀就杀,我可不怕,咱们好朋友讲义气,非扶你不可”,这虽是小说情节,却也是草头百姓们对大明英烈尊崇追慕之心的真实写照。


  明英烈之后的永乐大帝,从知名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看,事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郑和七下西洋是不用说了,在世界上只怕都算是赫赫有名的,其他如侯显五使绝域,编撰《永乐大典》,开通川藏路,张辅平安南,永乐亲征漠北等等,无一不是可以写成鸿篇巨制的传奇。


  当然了,明朝除了这些激荡人心的事可写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昏庸皇帝、奸佞权宦和其他英烈故事。像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以及于谦、王振等历史人物,就被梁羽生写进了其代表作《萍踪侠影》,成了小说的主要背景。又如正德经常自贬身份给自己封个将军当当,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皇帝的一手好木匠手艺,明宫三大疑案,东厂、西厂、锦衣卫之恐怖,九千岁魏忠贤的狠毒,中流砥柱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凄惨下场,以至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山海关大战、明清易代等等,这一桩桩事迹那件不是惊心动魄,而其中的匪夷所思,又更非是小说家们的一杆笔所能编写出来的。


  又譬如,时下有不少人指责明代,尤其到了明末那叫一个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为国殉死者寥寥无几,自明朝起国人的骨气便没了云云,其实不然,这实在是个大大的误解,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片面而不负责任的说法。明朝,恰恰是极重伦理道德的,其偏执和坚持甚至可说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明初时永乐大帝作序颁布的三部理学《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乃是程朱理学的论著汇总,程朱理学自此成为明朝的国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当时情形为“家孔孟而户程朱”。明中期还有承前启后的王阳明“心学”等等。转身看看实际情况,在明末,无论是农民军破城还是满清南下,为国为君殉死实是极普遍的现象,从内阁大学士到老百姓,几乎每城被破都有主动殉死的官吏和平民,甚至阖家老小满门死绝把井给填满了都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光《明史》中的记载就比比皆是,更别说各地的地方志和士人笔记了。


  总之,明朝的这些人和这些事儿,说上几年只怕也是说不完的,而这等历史的精彩,更是我们怎么编也编不出来的。


  明朝,一个充满吊诡的年代。


  只是,历史的精彩,未必能写成精彩的历史。


  太多的历史书,都是严肃的学术的,可同时也是枯燥的,缺乏可读性,难以被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的百姓们所接受。


  但《明朝那些事儿》,应该说已经做到了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一点,而且从目前它的受欢迎程度看,还可以说接受度相当好。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因此想要把历史写得精彩,写给老百姓们看,就有几个难点。


  其一是历史书通常会带着不少名词,很难让一般人消化。譬如明朝的将军和总兵官,去翻下《明史》会发现有一大堆,祖大寿是,吴三桂是,左良玉也是,谁官大?谁管谁?要按照正规方式去解释,那么我会说总兵有好多种,像总镇一方的是镇守,最大;独镇一路的分守,次之;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名协守,再下面还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等一大串,总之十分容易让人头晕。但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些官职就会被比喻成军区司令、军分区司令这样的现代说法,十分易解好记,而且叫人觉得也还有趣。
名家评论——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好女婿 评论 龙空


  难点之二是幽默白话之下但要严谨。历史书不同于小说,不能戏说,更不能胡说,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和认真的态度,两者缺一不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认为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态度也是认真的,可以看出他在明史上花了不少功夫。


  譬如当谈到懿文太子朱标的身份时,他说“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别看这简简单单一句话,里边就有不少内容在。曾有人指责他说:“《明史》里不是记载得明明白白吗?‘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你怎么说他不是马皇后生的嫡子?


  事实上明史研究前辈吴晗就曾考证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当时朱元璋、马皇后两人已被元军阻断在两地,马皇后不在太平,因此此事可疑,同时他认为朱棣的马皇后之子身份也属伪造,因此认为朱标亦非嫡子。可见这种说法,是前人做了相当考证后的一家之说,有其成立的基础。当年明月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是考据过并选择了他认为可信的一说来表述,这在历史书中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只从这点上看,其态度就应该说是认真严谨的。当然,任何一部历史书,尤其是通史类的历史书,难免会有些差错,有的是笔误,有的是知识面所限等等,尤其在面对治史难度最大之一的明史时,可以想象当年明月的笔下也难免要有错讹。虽然错误是不能被接受需要纠正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作者认真的态度是首先需要被肯定的。


  难点之三,是背景知识的交代。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个叫人头痛不好解决的大问题。如果是学术书,你在里边交代一堆背景知识,那就叫罗嗦、废话,这些基础知识看学术书的谁不知道?好比你一说万历朝的“癸已京察”“辛亥京察”,大家就都知道在你说什么事,而“京察”是什么意思,“大计”“铨选”又是什么意思,根本无须交代。


  但是,对想了解历史又缺乏历史专业基础知识的普通读者,这些却是必须不厌其烦交代清楚的,而且你还必须说得有趣,不然的话,人还不如拿着字典辞海辞源去看《明史》好些。


  那么,谁来用有趣的话语去告诉他们?这个工作谁来做,谁在做?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我看只能是那些不觉得掉价,不嫌麻烦,有志于把中国历史推广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边的人们来做,譬如阎崇年,譬如易中天,譬如当年明月。


  只冲着这份心思,我就愿意给当年明月鼓鼓掌加加油。一个国家的历史,绝不只仅仅属于学术研究的,而是属于每个人、每一个普通人的,我们现在缺的也不是学术高端,而是缺向老百姓们讲叙属于他们的历史的人,央视百家讲坛的火暴,难道不是最好的注脚吗?


  历史是精彩的,写一个精彩的历史给老百姓,更精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0450.html

更多阅读

夫妻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享受性福 夫妻间那些事儿

夫妻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享受性福——简介夫妻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享受性福。夫妻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享受性福——方法/步骤夫妻间那些事儿,教你如何享受性福 1、磨枪待战:磨枪并不是叫大家在上阵前先自慰。相反,在约战之前的一、两天,最

诗人王维与唐朝公主的那些事儿 唐朝诗人那些事儿

诗人王维与唐朝公主的那些事儿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谿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

声明:《名家评论——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好女婿 评论 龙空》为网友丨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