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那是63年的数学大纲,现在不是大纲了,是标准了: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此开始了我国第一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 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课程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教材改革   1953年1月召开的大区文教委员会主任会议和6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两次会议确立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1954年4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一轮改革随着“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于1957年初结束。这一时期的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    (三)1957~1965年的第三次、第四次课程教材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泰民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浪潮,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1958年的调整,加强知识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及完成中学肩负的“双基”任务。第二阶段是课程改革大跃进,其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是: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具体表现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学适当缩短学制年限的要求,赶编了第三套全国用教材,把原来12年学完的内容压缩到10年完成,供试验10年制的学校选用。第三阶段是1961~1963年的调整和反思,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为指导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做了必要的调整;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教材,供12年制学校选用,但因种种原因,修改后的教材没有在学校正式使用过。这次改革,虽然基本扭转了课程编写和实施中的混乱局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    20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中国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其标志是1963年的大纲和教材(1965年出齐),它表明中国的数学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其突出特点在于:强调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掌握,虽然1963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中明确提出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具体体现在数学教材上还是不太注重数学能力,对数学过程是忽略的。归根结底,这一时期教科书的突出特征仍是“教”材,但是,强调如何更好地有利于学生接受。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全国各地差别很大,教育部中教司于1950年2月10日召开教材精简座谈会。经过讨论确定以下精简原则:

①数学教材应尽量与实际结合,首先与理论结合,除适当的精简外,必要时也可增加一些生活实用的材料。

②现有的教科书有许多抽象的、不切合实用的,且为学生所不易接受的材料,应该精简或删除。

③高初中课程可规定为:初中有算术、代数、平面几何,高中有三角、立体几何、 大代数、 解析几何。会后聘请专人起草教材精简提纲,在《人民教育》以教育部中教司的名义发表,可以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数学教育的第一份官方文件,它起到过渡性数学大纲的部分作用。

1952年正式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数学教学大纲,也是决定我国50年代中学数学教育基本面貌的一份大纲。直到1958年没有作过本质的修改。

(2)1952年数学教学大纲吸收了苏联教育现成章法的一些优点:

①关于教学目的:明确提法是“教给学生以'基础知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知识目标),也提出“发展学生生动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能力目标),还提出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主义及民族自尊心”及“意志和性格”(思想品德教育目标)。

②关于课程内容: 在数学教育指导思想上, 强调数学课中的“数学思想”,“尤其是关于函数及其图像的概念”,强调了“充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出注意“讲授数学历史的知识”,使学生“注意数学在文化史上的巨大价值”。

1956年对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没有原则性的更动,只是吸收几年的实践经验,把一些问题表达得更加条理。这时期我国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数学教育体系,与建国前相比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二)从1958年~1966年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中国,有过一场由政治领域引发,随后扩展到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角落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1)教育界,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高举“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破大立”的旗帜,进行了各种数学教育改革试验,形成一股努力探索创建新数学教育体系的热浪。这时,国际上也恰值数学教育现代化潮流兴起,大力批判旧数学教育的弊端。在内浪外潮合流之下,出现了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激进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数学课程研究。当时,许多数学家、教育家、大学师生、中学教师,对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 内容、 体系、大纲、教材等方面如何实现现代化,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讨论意见中,有许多好见解,但也出现了许多不科学的浮夸风, 讨论中破除对苏联的迷信, 但也出现了对学习苏联的全面否定。1960年在上海召开中国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把1958年以来的数学教育改革推向一个高潮。会议提出的改革措施包括:

①取消欧几里得几何体系,平面几何不单设课,并入代数和制图课中;

②大量加进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等。

(2)主张建立的新体系特点是:

①用代数学方法代替某些笨拙的方法;

②以函数为纲,把代数、几何、三角结合起来,打破原分科界限。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张数学教育内容现代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为探索我国数学教育体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许多脱离实际的主张,使数学教育质量受到影响;过分强调生产劳动削弱了理论,对教学内容的大砍大改削弱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削弱了 “双基” 教学,不符合教育规律。1961年,在全面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教育部公布了一个《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总结了前一时期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拨正了方向,使我国数学教育没有出现国外那样的剧烈动荡,也给以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又经过两年的深入实践,1963年5月, 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大纲。它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50年代末期数学课程的广泛研究成果,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经过先后三个时期的模仿(先学日本,又学美国,最后是学苏联)之后的独立研究成果。它比较全面、比较深入地综合了各家之长,依据我国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它不仅支配了60年代前半期的全国中学数学教育,而且在事实上也对以后历次大纲的制订和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三)从1966年~1976年的阶段

十年动乱,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遭到全面破坏,教育是重灾区,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教育因过于强调联系实际而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段时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省市自编教材,中学学制由六年改为四年,实行二二分段。

(四)1976年~1985年阶段

1976年结束了十年动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1978年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当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了全国新的通用教材,结束了十多年来教育战线的混乱局面。这个大纲的酝酿和形成,有一个特殊的环境。教育工作者多年被压抑的热情释放出来了,早日实现祖国四化的强烈愿望,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出现一种过于急切的气氛。在经受多年文化禁锢之后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口,一下子涌来了世界数学教育改革的大量信息: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数学教育现代化思潮,给中国带来了“滞后的冲击波”。因此,尽管我们希望努力订出一个理想的大纲,到头来,它终究难以摆脱产生它的历史环境的影响。

1978年大纲公布之后的实践表明,“由于我国教师水平和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全国范围来说,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定困难”。为此,当时教育部有关部门曾两次调整教学要求:1983年颁布了《高中数学教学纲要》,高中实行了两种教学要求;1985年又提出《调整初中数学教学要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和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已从十年动乱的危机中解脱出来,又一次得到新生,并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立足改革,获得蓬勃发展提高。同时,存在急于求成,教学内容过多, 要求过高, 学生负担重,脱离当时我国实际。

(五)1986年以来的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万计的各类工作者。他们“都应该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决定基础教育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强调指出这是“为现代化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 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 次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中国数学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是国际国内教育理论研究相互影响,数学学科教育日渐深入,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经验的交流,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把握了世界趋势。另一方面,国内的各项社会改革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百年前景有了清醒而现实的“再认识”。于是出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逐渐向 “提高全民族素质” 转轨,首先表现在1987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里。

这份大纲是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进展、并针对1978年大纲的一些弊病所做出的“修正案”。修订时所根据的原则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要求明确具体”。在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正式颁布之前,它是一个时期里指导教学、考试评估、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1987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数学教学大纲通过初审进行试验, 1992 年经修改由原国家教委颁布施行。从而使初中数学教育进入新阶段,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总结和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 (主要是国内) 数学教育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首先在大纲教学目的中提出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 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 数学知识,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学的首要注意事项,这些都体现了公民素质的要求,是具有根本性的一个转变。二是提出在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列为数学的基础知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是对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群众性实验研究的总结,也是数学教学观念上的一大转变,三是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恢复实习作业,这也是教育观念的一大进步。

由于这个大纲要求在全国普遍实施,也限于当时的认识,在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上还是传统大纲体系,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总方针下确定的体系,因而难以为所有学生所掌握。

1990年,一批数学教育的年轻学者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组,在老一代教育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关怀和支持下,投入各项专题研究中,取得一批又一批成果,引起各方的关注。

这里简略地列出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几条结论:

(1)“大众数学”必须成为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2)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目标就是: ①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②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③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3)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②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在此基础上,他们在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倡导和支持下,制订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并开始从事新教材的编导和试验工作。他们的工作引起数学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该课程组的一些同志后来成为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的骨干成员。

1999年,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 教育部制定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几年来,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进行大量的专题研究, 在全国各地多次召开有关数学和数学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参加的各种座谈会,经过反复酝酿, 几经修改形成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2001年7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同时,在教育部统一布置之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几十个实验区,从2001年秋季开始新教材实验。目前已有多种内容新颖、风格各异的实验教材诞生、实验规模将逐年扩大。

关于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在八五期间,国家教委主要抓的是“转轨”问题,即:使高中教育从过去片面应付升学考试的运行轨道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一是调整教学计划; 二是改革考试制度。1990年3月发了调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的文件, 1991年二季度又调整了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这次修改后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改稿)》与它的前身“1987年大纲”相比,主要突出了“接轨”的指导思想,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摆在更加明确的位置,对数学教学内容相应做了安排,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1996年5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数学课程改革迈出较大的步伐。通过两省一市的试验,200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并修订出版了高中数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版)。为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接轨,2002年4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这次修订完全改变传统数学大纲的面貌,与2000年大纲相比,教学内容没有多大的变动,但在教学目标、基本理念方面进行重大变革,不提数学“三大能力”,改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这样更准确全面,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科学态度的培养,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等。这些改革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教育部正组织研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我国数学教育将迎来全新的面貌。

我国的第一个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诞生于1952年,名为《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它主要是根据前苏联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都基本上与前苏联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国数学教学的基本框架,对现在影响都十分广泛. 1955年,教育部对1952年的这个大纲草案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后化”的原则,以前苏联八年级、九年级的数学课本为依据编译了我国的数学教材. 这与我国当时学习苏联,和国内暂无完整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一致,致使我国后来与世界教育大潮接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材更新带来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过对1955年的大纲修正草案进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了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开始有了一点点自我的特点.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 这一大纲,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它结束了我国完全机械模仿外国模式的数学教育,尤其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在世界基础数学教育中日渐体现了强大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数学素养的提高. 中学数学中提出对三大能力的培养,使中学数学教学有了自己的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它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止今乃至将来的一段时期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十年动乱后,1977年10月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试. 1978年,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并以当时的国情适当吸收先进国家的数学教学的经验,根据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简、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背景下,制定了《数学教学大纲》. 这份大纲,提出了基本和较高的两种教学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设立了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种教材. 按照“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这一大纲属于过渡性大纲,将1983年增加确定的多数必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 高考只考必学内容,它使选学内容形同虚设. 但这一大纲,明确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概念,教学中要求使学生学好“双基”,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调整数学教学计划的要求下,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改稿)》. 这份大纲,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为了与九年制义务教育衔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数学》,于1997年秋季在“两省一市”试验中试用. 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选修分选修Ⅰ和选修Ⅱ,选修Ⅰ供文科学生使用,选修Ⅱ供理科学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为高考考试内容. 这分大纲,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增设了“教学测试与评估”项目的要求. 这一大纲的出台,对我国的数学课程建设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2000年,在“两省一市”试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大纲中首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纲至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也进一步推动着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数学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并以掌握知识与技能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我国的基础数学教育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长期领先于国际水平. 但是,以往的数学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创造性. 基于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当今发达国家的数学情况,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于2003年正式颁了《普通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使我国的数学教育理念更加与国际接轨,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相关知识

求初中物理教学大纲 1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 各个出版社初中教学大纲一样不 200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大纲 4 初中数学教材大纲有什么变化?

更多相关知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0826.html

更多阅读

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石坝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总结 (2009至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本学期,在学校领导关心支持下,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阳城三小孟敏余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分析教学大纲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想把课上的精彩、上的高效率,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准备中重中之重便是对学情分析。我认为要做好学情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了解学生的层次水平。有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

声明:《我国建国以后第一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网友不浪费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