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绝命诗《怀沙》指怀石自沉还是怀念长沙? 怀沙 屈原

屈原投江前吟了一首绝命诗。叫《怀沙》。屈原绝命诗《怀沙》什么意思?指怀石自沉还是怀念长沙?西汉的东方朔在《七谏·沉江》里形容:“怀沙砾以自沉兮,不忍见君王之蔽壅。”司马迁也认定怀沙是指即将怀石以自沉。我更倾向于后来明清之际的一种说法。《怀沙》是怀念长沙。汪瑗《楚辞集解》:“世传屈原自投汩罗而死,汩罗在今长沙府。此云怀沙者,盖原迁至长沙,因土地之泪洳,草木之幽蔽,有感于情,而作此篇,故题之曰《怀沙》。怀者,感也。沙,指长沙。题《怀沙》云者,尤《哀郢》之类也。”他认定“盖东方朔误解怀沙为怀抱沙砾以自沉,而太史公又承其讹而莫正也”。汪瑗还猜测屈原写《怀沙》的动机:“观此篇之首四句,则因长沙卑湿,恐伤寿命而作也。”

长沙,屈原的怀念

■ 洪烛

我来长沙,首先想到的是屈原,而不是那一系列近现代史上的湖南名人。我为什么要在长沙,想念老而又老的一位外乡人呢?屈原不是湖南人,却是湖湘大地上最著名的过客。长沙一带,留下过他的脚印,也流淌过他的泪水。长沙,一个让屈原伤心的地方,伤心得不能再伤心的地方。屈原来长沙,不是旅游的,不是采风或开会的,更不是做生意的,他是被流放的,长沙是他的贬谪之地。你说他怎么能够高兴起来呢?这不仅仅是很没面子的事情,简直还充满了耻辱。更难让屈原忍受的,是自己满肚子的委屈。实在想不开啊,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对国家与人民付出满腔的爱,不仅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招来忌恨与打击。这份无用的爱只能用来伤害自己。屈原无法怨别人,只能怪自己。可是又怎么能怪自己付出了过多的爱呢?况且,并不是怪自己就能够不爱了,并不是想不爱就能够不爱了,并不是怕爱、怕伤害就能够不受爱的伤害了……

屈原在沅湘之间流浪九年,满脑子都纠缠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怎么也解不开。问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灵,问人,别人把他当成疯子,不理不睬。屈原只好一边走,一边自问自答。当自己也答不上来的时候,屈原知道自己把自己难住了,难倒了。为了结束这种让人寝食难安的自相矛盾与自我折磨,他抱起块大石头就像抱住那解决不了的难题,跳进了散步时无意间撞见的一条河。那条河叫汩罗江。汩罗江就是这样出名的。

长沙的朋友开车带我兜风,也撞见一条河。我打听河的名字。朋友回答:湘江。我一下子就知道这条河的来历了。它也曾从屈原的楚辞里流过。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正是呼唤这条河上的男神与女神。在屈原眼中,湘水不仅是多情的,也是通灵的。然而湘水上这一对男女配偶神也没能帮得了屈原,没能帮得了他解决现实的问题。反倒使他涉江的身影显得加倍地孤独。一心问天的诗人,在尘世间边一个知音都没有。

我在长沙,走到哪都想到屈原。怎么回事?端午节明明还没到呢。湘江上也没有划龙舟的人。可只要想起屈原,任何一天都像是端午节。屈原在长沙,东奔西走,找自己那弄丢了的魂。我在长沙,找的是屈原。我找到了他提出的问题,却也无法替他找到答案。长沙的朋友开车带我去益阳,路遇一座貌不惊人的山,他告诉我,那就是屈原写《天问》的地方。屈原的提问,把老天爷也给难住了吧?青山依旧,可那个仰天质问170多个为什么的诗人却不在了。他一口气报出的问题比别人一生遇到的问题都多。

很久以前,不,也可以说很久以后,在屈原走了很久以后,一个叫司马迁的人,专门来长沙,为了找屈原。没找到屈原,只找到屈原哭过的地方。他也哭了,哭得跟屈原一样伤心:“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想起屈原,我也想哭。想起屈原就想哭的人,毕竟还是有救的。在找屈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沉睡的自我。譬如司马迁,来长沙实地考察,没找到屈原,却找到属于自己的《史记》。“读《离骚》、《哀郢》、《招魂》、《天问》,悲其志。”悲屈原之悲,使司马迁有了为屈原写照的冲动:“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如果不曾受到屈原精神的感召,他的《史记》也很难被后世誉为“无韵之《离骚》”。我还想说:司马迁替屈原又伤心了一回,又死了一回,而屈原,又在司马迁身上活了一回。还将通过更多人的感动而活下来。我来长沙找屈原,一路往前走一路找,在湘江上找屈原,在沅水上找屈原,在洞庭湖找屈原,在汩罗江找屈原,在有水或没水的地方找屈原,冥冥之中觉得屈原没有死,不会死的。只要还有人找,屈原就还活着。

最早的屈原传记是司马迁写的。不知他是否算最早找屈原的人?在他之前,还有人找过吗?如果没有司马迁执着的寻找,屈原会失传吗?他留给后世的形象会模糊一些吗?在司马迁之后,找屈原的人就更多了。李白、杜甫都来过长沙,都找过屈原。李白是乾元二年(759年)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舟南游湘中,在屈原昔日的放逐地,他难免既为屈原又为自己伤心,所以一看见洞庭湖就喝醉了,恨不得把君山作为人生路上的障碍给铲平,让湘水不受阻挠地直奔大海。

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杜甫初闻李白重蹈屈原被流放的厄运,震惊之中写下《梦李白二首》,诗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叶青”一句出自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以此为自己崇敬的大诗人祈祷。“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蛟龙这一困挠诗人的象征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见他倾诉“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当杜甫听说李白遇赦还至湖南,又写了《天末怀李白》,结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想像屈原的诗魂能陪伴并保佑落魄的李白。杜甫本人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他晚年贫寒交加地病死在洞庭湖上的一条破船上。漂泊了一辈子,他来到了离屈原的冤魂很近的地方。好像是特意这么选择的。既为了使屈原不孤单,更为了使自己不孤单。

不知道鲁迅是否来过长沙?他无疑也是一个找屈原的人。他的彷徨正是屈原那儿遗传下来的彷徨。鲁迅荷戟独彷徨,而屈原佩着的是一把无用的长剑,剑器正因无用而愈加彷徨。1926年鲁迅小说集《彷徨》出版,扉页上题词即为《离骚》中一段诗:“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早在1907年,鲁迅二十多岁时,写《摩罗诗力说》,就和屈原开始了神交:“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汩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愁,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已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到万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如果鲁迅心目中也有偶像的话,一定是屈原那样的。他认定屈原的楚辞在文学价值上高于《诗经》:“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其在三百篇以上,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鲁迅不仅景仰屈原,还尊敬最早为屈原写传的司马迁,正是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他本人的《呐喊》,亦被更后来者称作无韵之离骚:“近似于屈原的离骚,多有牢骚之语,针对黑暗统治抒泻愤懑……”(谭家斌语)看来找屈原的人既孤独,又不孤独。找屈原的人总能找到同样找屈原的人。找屈原的人都是同一路的人。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是《屈原贾生列传》的简称。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把屈原与贾谊合在一起立传?一方面因为屈贾都是辞赋家,分别是楚辞与汉赋的开创者,另一方面还由于他们人生遭遇相似,均是辅佐王朝后被贬谪之人。加上二人都与长沙有关。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少年得志,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旋即官至太中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朝庭召回,给文帝的宝贝儿子梁怀王当老师。不巧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长沙也是贾谊的伤心地,他谪居长沙时,暗暗以命运坎坷的屈原自喻,写下《吊屈原赋》。唉,替屈原伤心的人,常常又在为自己伤心。

估计司马迁那次来长沙,既考察屈原殉难的遗迹,也顺道追寻贾谊的履痕。他从屈贾两位先行者身上,也反照出自己的影子。他本人同样是一个受伤的人。精神上的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更难平复。文学,暗地里还体现了受伤者之间的同情。

屈原一生经历了一次被疏,两次被放,属于仕途极其不顺的。被疏约在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被放的第一次自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至三年(公元前296年),放逐地为江南。此江南非彼江南,当时指今湖南北部、中部一带。第二次自顷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86年)至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整整九年,即所谓“湘沅之间九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他太想家了,风餐露宿回过一次郢都,正赶上国都被秦兵攻占,只好带着亡国奴的悲哀再度流亡,经夏浦、辰阳、溆浦等地,在赴长沙途中,被那条汩罗江永远拦住了去路。也许江水并没有阻挡他,是他自己不愿像丧家之犬一样再这么走下去了。

屈原投江前吟了一首绝命诗。叫《怀沙》。西汉的东方朔在《七谏·沉江》里形容:“怀沙砾以自沉兮,不忍见君王之蔽壅。”司马迁也认定怀沙是指即将怀石以自沉。我更倾向于后来明清之际的一种说法。《怀沙》是怀念长沙。汪瑗《楚辞集解》:“世传屈原自投汩罗而死,汩罗在今长沙府。此云怀沙者,盖原迁至长沙,因土地之泪洳,草木之幽蔽,有感于情,而作此篇,故题之曰《怀沙》。怀者,感也。沙,指长沙。题《怀沙》云者,尤《哀郢》之类也。”他认定“盖东方朔误解怀沙为怀抱沙砾以自沉,而太史公又承其讹而莫正也”。汪瑗还猜测屈原写《怀沙》的动机:“观此篇之首四句,则因长沙卑湿,恐伤寿命而作也。”

屈原苦难的一生,在郢都与长沙之间摇摆,一个是故乡,一个是异乡。他在贬谪长沙的时光里,对异乡的荒凉与落寞很不耐烦,常因想家,想念郢都而哀伤,当他发现国已不国、家已不家,故乡再也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了还会被赶出来,他的心死了。在他那颗快要死了的心里面,对异乡的态度有所转变。收容了他整整九年酸甜辣记忆的长沙,变得亲切了许多。屈原这时才意识到长沙已不是异乡了,快变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既然叶落无法归根,就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吧。既然叶落无法归根,就把这里作为葬身之地吧。长沙,正因为埋葬了屈原,埋葬了屈原对故国的最后一点梦想,而离他更近了,而真正地成为了他故乡的替代品,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当屈原决意既离开故乡又离开异乡的时候,即准备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曾经的异乡也还是让人有点舍不得的。只是,一江之隔,它同样跟原先的故乡一样,想回也回不去了。屈原,一个丢了魂的人,一个既丢了故乡又丢了异乡的人,什么都没有了。

屈原是长沙最老的一位迁客,在湖湘水系间走着走着,把自己给走丢了。然而后面还有很多人,把他走过的路又走一遍。屈原不仅留下了脚印、诗句,更重要的是,还留下供后世文化精英们参照的方向。他的《离骚》不仅仅是诗,更是一个宏大的精神坐标。当代诗人韩作荣写过一篇《长沙:城与名人》:长沙作为屈贾之乡,屈原、贾谊的伤心处,楚湘文化初始便带有一种悲壮、忧郁的色彩,也透露出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参政意识和修身、格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雄心。屈原的《离骚》,篇名就是遭遇忧患、离别的忧愁之意。这位楚王朝的远房宗室、左徒,自称为古帝颛顼的后代,以看草、美人、明玉为喻,将自己刻划成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的艺术形象。屈原是位政治诗人,其诗也是政论性极强的政治抒情诗……《离骚》阔大恢宏,波澜起伏,气象万千。可中外诗史中第一个自杀的诗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不忍’离去,却彻底离去。”

是的,屈原离开了郢都之后,又离开了长沙,离开了破碎的故国,离开了“礼崩乐坏”的这个世界。他恐怕想不到,匆促而冷清的离别将因时代的不断更替而越来越显得轰轰烈烈,自己无意识地成为楚湘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先驱,先驱中的先驱。失去故乡之后,他有了更大的故乡。失去异乡之后,他有了更大的异乡。失去目标之后,他反而成为别人的目标。

屈原写《离骚》时没意识到:真正的离别只有一次,一旦发生即不可改变。屈原写《涉江》时没意识到:汩罗江正在前方,在前方的前方,静静地等着他。屈原写《怀沙》时没意识到,不只是他在怀念长沙,长沙也在怀念他……

屈原的《涉江》写于何时,渡的是哪条江河?其实屈原本人在诗中已告诉我们了:“哀南夷之莫我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诗中还有“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名句,说明屈原这时已不年轻了,但服饰打扮很新潮,超凡脱俗。按年龄推测,《涉江》写于屈原的落难期,他是因为被放逐而涉江的,可即使在流放的时候仍很讲究仪容,保持清高。明代汪瑗解释:“此篇言已行义之高洁,哀浊世而莫我知也。欲将渡湘沅,入丛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屈原渡的是湘江或沅水。姜亮夫《屈原赋今绎》:“此章言自陵阳渡江入洞庭,过枉陼、辰阳入溆浦而上焉,盖纪其行。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江》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毛庆《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更是把屈原《涉江》的行走路线给大致勾勒了出来:由汉北今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北部的宜城出发,向东南鄂渚(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面),然后弃车登舟,穿越洞庭湖,沿沅水上溯,到达枉陼(今湖南省长溪县东),再到辰阳(今湖南辰溪县),最后到溆浦。

这就是屈原的伤心之旅,由湖北到湖南,跋山涉水,一路上经历了数不清的江河湖泊,以至他怀疑后半生将是没完没了的过渡,从此岸过渡到彼岸,从故乡过渡到异乡,从这条河过渡到那条江,从一个失望过渡到另一个失望,就是没法真正地安顿下来。不是树不欲静,不是树欲动,而是风不止啊。王逸《楚辞章句》把屈原后期的精神逆旅概括为徘徊江之上:“此章言已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徘徊江之上等于徘徊路之上,水路之上。从汉江到湘江,从湘水到沅水,一直到最后的汩罗江,徘徊在不同的江上,就像徘徊在同一条江上。江的名称变了,江水没变,江上的过客没变,过客脸上的忧伤没变。屈原后半生一直在江上,一直在路上,说他是行吟诗人还是太好听、太虚夸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诗人其实是一个流浪诗人,无处安家,只好把家安在诗里面了。只好把满肚子的不平与不合时宜,全渲染给貌似无情却有情的江河水了。除了江河水,他还能找到别的听众吗?无处安家,只好把家安在江上了,把自己的人和自己的诗,全部葬在江上了。

《涉江》,一幅画在水上的路线图。《怀沙》,一篇写在水上的墓志铭。从《涉江》到《怀沙》,路好像很长,又很短。他的路线,由汉水、洞庭湖水、沅水、湘水等等纺织而成,最后在汩罗江打了一个结。一个解不开的结。

从《涉江》读到《怀沙》,伴随屈原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哭,走到最后一段路,已哭不出来了。一路走下来,我们就知道屈原是怎么死的,为什么要死了。屈原投水紧紧抱着的那块大石头,不知是否已放下了?读完《怀沙》的最后一个字,我的心里,却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如果颠倒过来,先读《怀沙》,再重读《涉江》,就能感受到时光倒流,那死去的诗人又活了过来。不,他好像根本不曾死去,他一直活着,活在江上,活在江的此岸。沧浪之水,无论清兮浊兮,都仅仅打湿了他的鞋子,而无法淹没他高高戴着的峨寇,以及斜挎着的长剑。他出发时特意换上的新衣服,直到现在,看上去还跟新的一样。

屈原怀念秭归(那里有他的姐姐),怀念郢都(那里有让他百感交集的君王),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开始怀念长沙了,怀念那个已变作故乡的异乡。那曾经是他不想去的地方,又不得不去的地方。去而复返,返而复去,在被汩罗江拦住去路之时,他已没有劲了。上下而求索的劲全部用完了,路太远了,远得不能再远了,一直在路上的诗人,最后还是被路打败了。他再也没有涉江的勇气与力气了。一江之隔的长沙,那个他曾经不想去却不得不去的地方,又成了他想去也去不了的地方,回不去的地方。他怀着对秭归与郢都的复杂感情,怀着对长沙的复杂感情,半途而废。不,那个心乱如麻的诗人,好像仍然走着,在原地走着,在没完没了的路上走着。他的肉体被路打败了,寸步难移,然而他的灵魂似乎并没有服输,仍然在准备。继续跋涉。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以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来赞美《离骚》这部不可多得的伟大诗篇,又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意思是没有屈原就没有《离骚》。《离骚》正是屈原最大的存在价值。如无屈原,风骚缺其一,咱们的文学就要改写了。

更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借屈原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我读后想,如果屈原未被流放,仕途春风得意,位高体尊,还会有那么大的牢骚吗?写得出《离骚》吗?如果那样,不仅《离骚》子虚乌有,屈原也不是屈原了。楚国不过多了一个生前富贵、死后名不见经传的官吏,却将失去那前无古人的大文学家。屈原受难,历史却得福了。因祸而起的《离骚》和《诗经》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镇宅之宝。流亡诗人屈原也就获得与流浪文人孔子并驾齐驱,共创文化基业的资格,被称为屈子。

离国不忍,屈原带着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写《离骚》的。没有命中注定的那次离别,《离骚》不可能诞生,“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设若屈原的流放地不是多雨、多水、多情、多梦的沅湘一带(古云梦泽即在这里),而是别处的大城小镇,屈原是否就不至于那么多愁善感了?《离骚》是否就会少一些蛮荒野气和巫鬼诗情?诗人的想像力与诗篇的穿透力是否都将打点折扣?中国文学史应该感谢被誉为“词赋之祖”的《离骚》,它和《诗经》一起开风气之先。屈原应该感谢那次伤心的离别,使他写出了《离骚》。而《离骚》应该感谢富有梦幻色彩的楚山湘水,构筑起妙不可言的审美空间,使漂泊的诗篇获得有力的支撑。

屈原如果未来古长沙地带,不仅写不出《离骚》,也写不出《涉江》。即使涉江,也体会不到徘徊时的内心惊险。同样,他如果不曾涉足湘水,就不可能遇见《湘君》和《湘夫人》了。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如果不是头枕云梦大泽,不可能梦见身藏云深处的山鬼,更不可能因山鬼的秋波而心驰神往。

我在这篇文章中,用了那么的“如果”,其实历史不可以假设,历史没必要假设。屈原,这个半途而废的路人,这个被路打败的人,却一举击破了那么多的“如果”,而成为历史本身。历史不可能忽略屈原,如果它真的是历史的话。现实,也不应该忘却屈原,如果它想成为美好的现实的话。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新华 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北京往事》洪烛著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林黛玉死前为何只恨宝玉不恨情敌宝钗和别人… 为何大多数人觉得林黛玉不适合做老婆?【组… 为何说《红楼梦》是一座无情的情场?【组图… 《红楼梦》林黛玉最真实死因是什么?【组图… 《红楼梦》的美女排行榜【图】用哪个字形容《红楼梦》最准确?《红楼梦》病态美女林黛玉为何迷住贾宝玉?… 贾宝玉婚恋问题体现“富二代”通病?【图】 《红楼梦》是一部选美之书?【图】《红楼梦》教人怎么谈恋爱?【组图】林黛玉的临终遗言应该怎么理解?【组图】当代为何写不出《红楼梦》那样伟大作品?唐伯虎点秋香:爱情走下神坛成吉思汗为征服金发女郎而打到欧洲?【图】 想象着多年前爱过的一个女人2009年最让我惊叹的三本书【图】 她是一个处女网络上开博客最多的是什么群体?[图]谁是世界第一美女中国哪座城市的爱情最开放?[图]嫦娥与后羿为何闹两地分居?中国四大美女之外倾国倾城的美女[图]中国哪座城市的女人最大方? 新疆的女人和刀

中国四大美女之外的少数民族美女[图]中国哪座城市的女人最爱美?谁是美国精神的代言人?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中国四大美女之外的悲剧美女八大胡同,老北京的红灯区?[图] 中国的哪座桥最适合赏月?中国哪座城市最女性化?慈禧太后为什么要修颐和园?[图]李白为什么要跳水捞月亮?哪位女人配做南京的形象大使?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是是非非 韩美林听见哪三个词就想哭?名妓赛金花爱国还是卖国?[图]东西方推举出的两大顶级美女[图] 谁是西方文学之父?苏东坡与杨贵妃有共同的嗜好?中国历史上最缺德的亡国之君是谁?[图] 新疆的睡美人
屈原绝命诗《怀沙》指怀石自沉还是怀念长沙? 怀沙 屈原

哪位外国作家与鲁迅一样酷?哪座城市的人比上海人更精明?【图】新疆那被抢夺的王位

鲁迅为什么走下圣坛?毛主席为何题写“劳动人民文化宫”?[图] 美丽的混血儿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03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李煜 朗诵

很是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原文地址:关于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作者:攻玉李煜是怎么死的?写完虞美人后赐酒毒死的李煜是几岁死的,怎么死的:42岁作虞美人的词后被宋皇帝毒死的~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

《红楼梦》之李纨是啥样的老好人? 写红楼梦李纨的文章

《红楼笔记》之四百三十三风之子原创第五十五回开始,写探春、李纨和宝钗协理荣国府,就不能不提到李纨。在世人眼里,李纨就是个老好人。是的,没错。可是我们要往深里抠,看看这老好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实的心态和意图。记得之前我在拙

食指的诗《相信未来》 食指的诗 pdf

《相信未来》 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

《红楼梦》里还有谁曾梦游太虚幻境?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红楼笔记》之八百三十六风之子原创说起《红楼梦》,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曾经梦游太虚幻境。但是,曹雪芹的写法,历来是山峦叠嶂的。其实,除了贾宝玉之外,还有一个人也曾经神游太虚幻境。当然,我这样的提问,是有范围的,一僧一道肯定不算,那是

写给自己的一百首抒情韵脚诗《歌美人》 韵脚大全

百科名片《歌美人》是出自80后韵脚诗人王茂的代表诗集,全书共收录了现代韵脚诗作品近100余首。王茂,男,河南中原,80后网络写手,韵脚诗人。现代韵脚诗倡导人,中学开始写作和投稿,作品常见《新青年》等杂志,2007年出版诗集《震撼心灵》一书,

声明:《屈原绝命诗《怀沙》指怀石自沉还是怀念长沙? 怀沙 屈原》为网友无悔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