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沈阳市产业结构

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与优势

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实力雄厚,形成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独特优势。沈阳经济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有“钢都”鞍山,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煤都”抚顺,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油加工中心;“煤铁之城”本溪,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营口是环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的加工、商贸、港口城市,也是全国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煤电之城”阜新经过产业转型,已经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铁岭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两个电厂和一个煤矿的陆续建成,将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电之城、能源之都;辽阳以化纤产业为主,是全国著名的化纤工业中心,拥有“化纤之城”的美誉。经济区工业门类齐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仅以沈阳为例,在中国各大工业门类中,沈阳工业覆盖了85%。特别是近几年,经济区钢铁工业、汽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装备制造等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汽车工业增速明显,医药化工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潜力巨大,形成了强大的区域经济实力较强。2008年,经济区八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736亿元,占全省64.9%,占东北三省的30.7%;八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027亿元,占全省的61.0%,占东北三省的32.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730.5亿元,占全省的57.2%,占东北三省的29.7%。

产业的互补性较强,产业布局向差异化方向发展。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通过产业分工达到优势互补,使资源和市场得到有效对接,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经济区各个城市虽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客观上存在差异,产业门类自成体系,但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产业的水平分工,还是垂直分工,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周边地区借助沈阳的综合优势,与沈阳的产业互为配套,加快资源与市场对接。一些大型企业或将总部迁至沈阳,或将其销售中心、研发中心迁到沈阳。周边地区大批特色农产品进入沈阳,带动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一些城市已成为沈阳市固定的蔬菜和农产品供应基地。沈阳市的优势产业向周边城市扩张,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而且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了产业聚集功能,进而使各地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定位逐渐明晰。目前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每年钢产量2000多万吨,石油加工能力2000多万吨,能够生产各类重大装备和成套配套设备,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中心城市产业龙头地位突出。首位城市沈阳,既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经济中心和商贸中心,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省产业发展的龙头。2008年沈阳GDP实现3855亿元,占经济区八城市的44.1%,占全省的2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17亿元,占八城市的42.6%,占全省的26.0%;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000亿元,占八城市的52.4%,占全省的30.0%。在沈阳经济区中,沈阳“鹤立鸡群”,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起来的老工业基地,沈阳较早就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骨干企业,曾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出了数十个“第一”,一度被誉为“共和国机械装备部”。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改造和调整,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及产品成套和配套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区域性的新产业“孵化”中心,新技术扩散中心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的功能作用不断强化,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日益增强。而凭借浑然天成的区位条件,沈阳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素有“采购不入关”之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的金融、证券市场发展较早较快,商业贸易乃至第三产业在东北居于领先水平,国家级的中国沈阳技术交易所和人才市场辐射区域较广,再加上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沈阳面向辽宁中部地区疏导资金流、技术流、商品流、人才流、信息流的能力越来越强。综上所述,无论是生产功能,还是服务功能,沈阳都已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能级上,并正在成为带动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强。沈阳经济区拥有高等院校41所,占全省总量的60.0%;拥有两院院士29人,占全省总量的54.7%;拥有R&D活动人员4.2万人,占全省总量的63.5%。经济区还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7个,以及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科技资源丰富。拥有两院院士29人,占全省总量的54.7%。科技基础条件较为完备,科技活动机构达到799家,占全省总量的62%;重点实验室6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分别占全省的67%和66%,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占全省的87.5%;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占全省的58.3%;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占全省的50%。经济区八城市均已制定了推动创新活动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人才交流的相关政策,使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在东北地区,中部城市群的人才、科技竞争力指标最高,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动力支撑。

交通设施齐备,物流保障水平高。区域内五种运输方式齐全,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经济区(没计算阜新)铁路运营里程2300公里,公路总里程25390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48%,其中高速公路766公里,占全省的46.8%。区域内以沈阳为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已构成以沈大、沈山、沈丹、沈抚、沈哈、沈通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二环六射”现代化区域公路网络格局。经济区(没计算阜新)七市共有货运站(场)45个,为商品的集疏提供了便利条件。区域的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最大的国际机场和空运中心,已开通数十条国际航线,距区域内任一地级市汽车行驶时间都在90分钟以内。营口港是国内20个主枢纽港之一,是东北的第二大海港,港口通过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哈大公路与腹地城市相连。已建成集装箱、滚装汽车、粮食、煤炭、矿石、成品油和液体化工品等七个专业化码头,生产性泊位39个,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多个港口建立了运输业务往来关系,内贸集装箱航线已覆盖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并开通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多条可中转世界各港口的内支线。

二、存在问题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各自为政的问题还很严重,城市之间的协调难度还比较大,城市间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还有差距,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还相当程度存在,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有剧烈的竞争。目前沈阳与周边城市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没有完全形成,产业构成重复,如机械、建材、冶金、服装、食品等行业,各市都有,彼此又不配套,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低。一些跨行政区域的企业依旧受到诸如行政收费等方面的制约,位于区域交界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处在互相分割的状态。另外,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缺少协调,竞争大于合作。

沈阳经济区虽然工业集中度较高,但区域产业竞争力仍然较弱。经过长期发展和行业结构更替,沈阳经济区工业集中度不断强化,已由行业门类齐全共同支撑型转变为支柱产业主导型,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石油化工、钢铁等逐渐形成为支柱产业。但是虽然工业集中程度上升,但产业竞争力仍然较弱,许多工业行业盈利率较低。许多大型骨干企业,每年产值可能达到几十亿、上百亿,但利税却达不到几个亿,这种产业结构,体现的只是经济规模而不是规模经济。

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群化程度较低。工业集中度高但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关联度低,主导产业表面上是集群,实质是“归大堆”,内在关联不紧密,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关系不协调,产业产品链条短。汽车、钢铁、石化、等行业有较强的龙头企业,但缺乏成熟的、与之配套的关联行业。汽车产业作为新型产业,但还有大量零部件及其生产环节不能在沈阳及周边城市实现,需要到南方配套。从八市关系看,优势产业主要聚集于沈阳市,产业分工和空间开发的重点与优先区域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和整体联动,影响了产业的对外扩散和辐射作用发挥,产业的梯度发展格局与一体化布局框架尚未形成。

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难以互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同处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各城市产业要互补、要突出各自的特点,就要解决产业合理布局问题。重化工业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但传统的重化工业增长方式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关于“努力把大连、抚顺和辽西沿海城市建成新型石化工业基地”等战略布局,特别是李克强书记关于“沈阳以沈西工业走廊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大产业集群,为全省建设新型产业基地起示范作用”的战略要求,说明沈阳与周边城市首先要协调好产业布局。各城市在产业布局中不能只看沈阳,还要看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沈阳的集聚是为了更好的扩散,这样才能改变产业结构趋同,突出沈阳的主导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

资源形势严峻,部分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困境,接续产业发展不足。长期过度和不合理开采,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显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资源城市有鞍山、抚顺、本溪、阜新、大石桥和调兵山等城市。随着自然资源的采掘、资源型城市资源储量逐渐减少,地区的区位优势下降,资源开采工业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经济区内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矿产资源产业的整体萎缩已经相当明显。随着东北由过去的资源输出型区域逐渐变成资源输入型区域,沈阳经济区自然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了调整期和转型期。资源产业枯竭和衰退主要体现在煤炭有色金属矿产上,其现有的煤炭保有储量超过半数分布在铁法和沈阳矿区。全区各矿区除铁法区外,都是萎缩矿区,煤炭产量逐年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更高级产业的不断向下延伸,将形成资源型产业层次低级化发展趋势,其利润向下游产业转移,使之累计能力不断下降,缺少自我发展后劲,陷入衰退之中。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约束强度大。沈阳经济区是我省重化工业高度集聚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区域内城市密集,人口密度高,经济活动空间相对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约束强度大,经济区面临沉重的环境压力:水质重度污染。除了水资源短缺,水质已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中下游的大部分河段水质为4—5类,有的为劣5类,水体使用功能衰退,已经威胁到饮水水质安全;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群是典型的北方燃煤地区,工业燃煤、民用取暖燃煤集中度高,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其次是二氧化硫和氨氮化物;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较大,加上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使得工业固体废物、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土地污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堪忧;辽东山区天然林保护和建设缺乏有力措施,生态屏障建设情况令人堪忧;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恢复工作任务艰巨;历史欠账太多,环境质量包袱沉重。

三、深层制约

沈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加快经济区发展中,承担重大责任,必须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努力提高城市经济聚集幅射能力。周边城市为沈阳做好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配套和服务的同时,注重产业布局的互补性,建设与沈阳互补的产业格局。目前在沈阳与周边城市的产业整合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制约因素:

行政分割与体制壁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靠市场力量直接推动,政府只能发展间接作用。从目前实际看,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虽然基本形成,但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政府作为市场的主体地位并未完全退出,仍是一个强势政府,拥有国有资产管理权和配置权,决定着地区发展方向,加上现行的财税体制及政绩考核方式等,它必然导致行政分割、地方保护的形成,阻滞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整合、同城化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产业整合和优化地区资源配置中必然要打破原有的隶属关系和财税分配格局及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因此,可以说行政分割和体制壁垒就成为经济区产业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的一大障碍。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产业整合的难题。企业间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现今一般经济现象,优势企业改革基本到位,技术设备较先进,市场竞争力强;而被整合或重组的企业或是改革滞后,体制性包袱沉重,企业发展受阻;或企业技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总体竞争力不强,或企业历史负担较重,企业难于自主发展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性成为当前经济区产业整合与优化地区资源配置的一大难题。

要素市场缺失,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是要实现市域间形成分工与合作关系,资源配置是按照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优化配置。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城市间生产要素和资源能够自由和高效流动,其基本条件要有健全的要素市场,而且前各市要素市场还不完全健全,产权市场建设有待加强,人力资源、资本、土地、技术创新、科教等还不能完全进入市场,还不能实现充分自由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经济区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一体化进程。

结构调整与就业压力难题。结构调整和优化是产业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而目前沈阳经济区大多数优势产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装备制造业最为突出。结构调整关键是提升研发和集成(组装)能力和水平,提高基础零部件专业化、配套水平。为此要加快企业主业与辅助部门分离,主机装备与零部加工分离,分离出生产部门向抚顺、本溪、铁岭等周边城市扩散,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而结构调整中主辅分离和产业扩散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就业压力难题。如何转移被分离出来的人员的就业是摆在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大难题。

产业一体化与产业分散布局的矛盾。经济区产业整合最终必然实现产业一体化。但沈阳与周边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其实是不同的:一个是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一个是原材料工业基地,二者如何协调、配套?在开发区内,有些产业和企业已经摆上项目,在整合过程中是否还要迁出或迁入?产业发展需要招商引资,但能招到什么样的企业和项目,并非主观意志所能决定,有时来了一个项目,就可以带来一个产业,虽然并非原来计划,但又如何安排?

总体上看,沈阳要成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但还没有发挥出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辐射作用,特别是与东部沿海中心城市及大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目前沈阳与周边城市产业趋同的现实制约着经济区产业的互补式发展,沈阳的放大效应难以发挥。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开放度大、集群度高、承接力强、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已成为八城市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能否快速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直接影响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历史进程。

(本文写于2009年6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658.html

更多阅读

转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 烧烤羊肉腌制方法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李瑞金,董川(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摘要:本文从化学角度分析烧烤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和杂环胺、腌制食品中形成亚硝胺、隔夜食物中形成亚硝酸盐的机理,从化学与毒理学角度探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教育对策老井郭晓辉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 ,随着 1985 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

声明:《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沈阳市产业结构》为网友心中带点小风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