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内容摘要:《离骚》和《史记》都是文学作品,而《离骚》是有韵的诗歌,《史记》是无韵的散文,诗歌和散文又同属于文学表达的两种方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不管是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情况,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和典型都可与《离骚》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离骚》,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从《离骚》和《史记》的比较中,又从文学的现实性、典型性、形象性、浪漫性、语言的生动性五个方面来阐述《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关键词:史记 无韵 离骚文学

《史记》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它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呢?《离骚》是诗歌,是有韵的,而《史记》是历史散文,无韵的,诗歌和散文又是文学的两种表达方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不管是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情况,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生动和典型都可与《离骚》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离骚》。《史记》气势磅礴,感情激切,深广宏富,醇厚典雅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从《离骚》和《史记》的比较中,又从文学的五个方面来阐述《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一、《史记》具有文学的现实性。

现实性就是指文学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读者读过后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影子和形象,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文学概论》)。《离骚》中屈原塑造了自己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楚国黑暗腐朽的政治和人民的痛苦。诗中写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①,可以想象当时楚国人民的生活多么困苦,不忍目睹让人“掩涕兮”的悲凉,“怨灵修之浩荡,终不察夫民心”看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不体察民情,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楚国君昏臣佞,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史记》在反映各个朝代的现实方面既深刻又全面,其中记叙了上至三黄五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兴衰沿革,涉及到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几千年的社会风貌,通过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的真实。如《陈涉世家》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结果,把秦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发皆斩”②,这九百人是到边疆渔阳防守的,并且是被强迫抓来得“发闾左适”,“发闾左适”就是被发往边疆做苦役的穷人,说明当时秦政横征暴敛,不仅要守边关,还要去做苦役,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另一方面秦律“失期发皆斩”的严酷和没有人性的残暴,不近人情。物极必反,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于是陈胜召集众徒说:“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民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陈胜振臂一呼,天下苦秦久已“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后来秦王朝最终在刘邦和项羽的攻打而灭亡。《陈涉世家》就象一面镜子折射了秦朝的衰落史,这突显了《史记》反映社会现实的真实,另一方面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失真地大胆的夸张,文学性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纷繁复杂的秦朝末年,争夺天下的角逐中《鸿门宴》是刘邦项羽相争的一个缩影,司马迁在描写这出戏的时候是怎样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本质的呢?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命宋义、项羽北上救赵,命刘邦西向攻秦,并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杀宋义后,率军大败秦军主力,而刘邦此时已先入函谷关,驻军霸上。不久项羽也破关进入了咸阳,驻军新丰鸿门,双方剑拔弩张,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司马迁通过这次宴会对人物刘邦和项羽的描写,生动而真实地揭示了项羽的“自衿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在宴会上机智地化险为夷,跟善于运用对方的弱点是分不开的,这种斗志斗勇的场面,在宴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把马背上的武斗改在宴席上的文斗,喝酒谈笑间人的形象真实的面孔就跃然纸上,天下纷争的乱象现实在平和的宴会上急流暗涌,体现了刘邦的机智和巧妙用人的实事。

不管是陈胜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罢,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史记》用真实的人物来反映现实社会就更加真实和具体,但作家在反映生活时,创设一个虚拟夸张的世界,又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在艺术创作中,作家不仅把现实当作一种可能性而进行创造性的再现而且还往往突破生活实际形态的局限,借助幻想、夸张、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使之不是真实而胜是真实。《史记》中许许多多的人物作者都大胆地运用艺术手法来反映大千世界的风貌,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现实性。

二、《史记》具有文学的典型性。

典型性是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揭示和概括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和意义,具有叫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认识生活的深刻性与艺术性的独特性相统一的体现③。《离骚》塑造的典型人物是屈原自己,爱国、忠贞集于一身。在《离骚》中屈原感慨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希望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屈原还以“香草”、“美人”来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以美人自拟,“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哀婉缠绵,如泣如诉。“香草”“美人”喻品德高尚人格高洁的屈原和另一方面“恶草”残酷相对,更体现屈原敢于和邪恶作斗争的典型形象。

《史记》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并不亚于《离骚》,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个性十足的典型人物,从它们身上看到了世间万象,其中陈胜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重点着墨的对象。陈胜“尝与人佣耕”地道的农民,靠“佣耕”维持生计,但他胸怀鸿鹄之志,不相信命运,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充满挑战性的怒吼,而且挑战的对象已不仅是秦王朝,而是命运,因此有一种不认命不信邪的精神。我今天读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的壮语,内心已很是崇敬,用贾谊的话说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牵之图也”的人。陈胜能说出如此不凡的话和不凡的行动,是很让后人汗颜的,虽然他只做了六个月的王,加之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听不进谋士的话,刚愎自用便身首异处,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他在不公正命运面前的奋起一搏,却象流星一样照亮天空,虽然短暂,却也辉煌。司马迁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个农民英雄陈胜,有号召力,讲义气,敢说敢干,顶天立地,缺点不少的有血有肉的男子汉矗立在我们面前,他的功绩彪炳千秋,在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的领袖身上都能找到他的影子,人们莫不都以陈胜为榜样,这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后世社会的影响是无法形容的。

典型人物的塑造在《史记》中还很多,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高唱《大风歌》的刘邦等等。《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站在当时文学的高空,淋漓尽致地刻画典型人物,使每个人物血肉丰满,个性十足,从人物的身上不仅知道它的个性特征还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典型人物作为典型形象的主要表现形态,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因为真正的典型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④。典型人物既活跃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又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以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方式而生存,又无时无刻不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本质。因此《史记》中人物既有认识社会的巨大思想价值,又有给人以情感激动的较高审美价值。

三、《史记》具有文学的形象性。

形象从广义来说,凡是能真切生动地体现作家,艺术家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成果的,不论所描绘的人物、事件、场面、还是某种情绪和感受,都应属于艺术形象之列(《文学概论》)。小而言之形象性就是作家在作品中要既要以真切感人,又要生动地描写人物、事件、场面和感受,让读者身临其境,爱不释手。《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屈原的光辉形象,“进不如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香草和装饰是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隐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伟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大支柱。

《史记》中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揭示和概括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和普遍意义,具有较高价值的审美艺术形象。艺术价值的个性愈鲜明、丰满、生动,概括出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愈深广,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就愈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令读者过目不忘。《史记.李斯列传》中写了李斯这样一件事: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进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为了摆脱厕鼠的处境而成为仓鼠那样的食利者,于是向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告别荀子时说:“故诟莫大于卑贱,而莫过于穷困。”这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概一脉相承。李斯与韩非同是荀子的得意弟子又是好朋友,李斯在秦国游说并做了大官,就把韩非介绍给秦王,韩非结巴但文章写得很好并且办事能力又比李斯强,逐渐得到秦王的重用,李斯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嫉恨韩非,设计让秦王把韩非给杀了,韩非至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犯的是何罪,真是死得冤枉,不然后世人们还要读到韩非的许多精妙绝伦的文章。一个心胸狭窄、嫉妒、苦于贫困而又贪恋富贵的李斯就跃然纸上,从他的个性我们可窥见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及人心的叵测。这种性格是使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他死得很惨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正如别林斯基说的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明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中”⑤。《史记》中许多人物的形象没有一个是重复的,都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张良,善于用人的刘邦,妇人之心的项羽,酷吏嗜杀的张汤等等,使《史记》生动有趣,故事曲折动人,不像纯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离骚》只塑造屈原一个人的形象,有种单调乏味忧郁沉闷的感觉,从这一点看《史记》超越了《离骚》的单调枯燥味。

四、《史记》具有文学的浪漫性。

浪漫是指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采取大的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塑造理想的形象,并通过直接抒发强烈的内心激情来表达对理想世界热切追求的一种创作方法(《文艺概念》)。屈原在《离骚》中用浪漫手法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想使自己的楚国强大,人民过上好的生活,这是他一身执着的追求并为此而献出了生命,投汨罗江而死。《离骚》后部分极其幻漫、诡谲、浪漫色彩更浓郁,屈原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他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屈原在最后一次飞翔中,由于眷恋祖国而再次流连不流。这些浪漫奇特的想象,突出了屈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的理想“美政”难以实现的社会现实,用浪漫的手法来表现增添了《离骚》文学的凄美性。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

《史记》在表现人类理想生活图景中,想象奇诡,大胆运用了文学的浪漫手法。《史记.周本纪》中记述了周的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发展农业的超常天赋。后稷的母亲姜源有一天踩在天帝的大拇指上就有了心动的感觉怀孕了,生下后稷,但他的母亲不喜欢他,认为是个怪物,就把他“置之隘巷”,而“牛羊腓字之”;“置之平林”,又“会伐平林”;“置之寒冰”,却“鸟腹翼之”。后稷这种饿不死,冻不坏的神奇力量来源于上天的恩赐,司马迁用浪漫的手法反映了上古母系氏族时代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人类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的不屈的精神。

《史记》中大量运用想象、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浪漫手法,其中刘邦的诞生颇有神奇色彩。据说刘大妈一天在外劳动疲惫了就躺在湖边岸上,梦中与神相遇。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刘大叔跑过去一看,只见一条蛟龙正爬在老婆的身上,回来后就有了生孕,生了刘邦。用这种浪漫的笔调,使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更加神秘莫测,笼上层“君权神受”的朦胧面纱。《史记》中还有许多人物都带有传奇色彩,如黄石公受天书于张良等等。用这种浪漫的手法刻画人物,使人物神秘,令人向往,使人物丰满圆润,令人佩服,吸引着读者的眼光。

五、《史记》具有文学语言的生动性。

作品语言生动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有生命力,文学语言的生动不外乎是民间通俗易懂的琅琅上口的语言。《离骚》中屈原学习并借鉴了楚地民歌形式的特点。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子参差不齐,并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屈原把它借鉴了过来。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屈原对“兮”等语气助词的多种方式使用,促成了句子的变化,适合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使《离骚》润色不少。同样《史记》中司马迁学习并借鉴了许多民间口语。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句民间口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⑥,今天也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刘邦时有个结巴的大臣叫周昌,是个正直、敢进谏的人。一天他为了反对刘邦不应该做的事,急得说不出话来,只从嘴里结巴地说出几个字“期......期......不......可”,后来这句“期期不可”的口语成为成语固定下来。像这些没有雕饰、易懂的民俗口语,有种亲切感,有种震撼力和说服力。《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气,这些随口说的口语,浅显易懂,接近人民的生活,难怪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这与他喊的口语不无关系。《史记》还有许多地方都用了生动有趣的语言,这些口语、俗语增强了《史记》中人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气息,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有趣性。

《离骚》中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史记》里无所不在,《记记》体现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完美,全方位表现文学的特性。因此,《离骚》的伟大在于它对诗歌深远的影响,并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道路,而《史记》的伟大在于它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叙事散文的渊薮,并成为中国后世散文的光辉典范,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对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有着巨大影响。它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也对后代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于那些活跃在历史浪花里的人物,则成为明清戏曲里的鲜活的舞台形象。《史记》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坛上闪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著,第115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②、《史记》,司马迁著,第435页,中国戏曲出版社2007年版。

③、《新编文艺理论》上册,第10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版。

④、《美学》,黑格尔著,第一卷,307页,中国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⑤、《别林斯基论文学》,第52页,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

⑥、《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著,第179页,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1677.html

更多阅读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 左列钟铭右谤书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宫刑。刺激之下,司马迁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之说而提出“发愤著书”一说。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他若

比较《史记》与《读》中孟尝君形象 孟尝君养士阅读答案

朝阳外国语学校自主阅读论文论文题目比较《史记》与《读<</SPAN>孟尝君传>》中孟尝君形象学生:黄田依指导教师:王涛班级:高二6班学科方向:《史记》研究2013年1月2日摘要孟尝君作为一位乱世豪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多面的

声明:《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为网友进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