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李翠莲大上吊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最早组班演出的是王儒伦的老爷爷,称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绪年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涧县出现了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们经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戏传播到子洲、子长、志丹、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兴盛局面。演出形式从坐唱发展为舞台演出,成为各地庙会赛戏的主要娱乐品种。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戏,晚上闹秧歌社火。每年春节期间,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还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
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李翠莲大上吊

剧目表现内容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常演的剧目有一百余出,主要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万金》、《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两世姻缘》、《合凤裙》、《毛鸿跳墙》、《二女子游花园》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角)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音乐体裁

陕北道情音乐为曲牌体,曲调有《平调》、《土字调》、《十字调》、《耍孩儿》、《终南调》、《高调》、《阳北调》、《二五锤》、《十字调》、《八字调》、《太平调》、《浪堂调》、《金丝疙瘩调〕等二十余种。每调又有《平板》、《阳板》、《落板》、《代板》、《导板》等板头和板尾。无帮腔〔嘛韵〕,曲调词格一般为六字、八字、十字句式,也有三字、四字不等。四句一段。伴奏音乐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有小三弦、四音子(用四股弦、双马尾制弓)、管子,号称三大件。武场有简板、渔鼓和陕北道情特有的脆鼓子和小铰铰等,构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显著特征。

道情剧目

民间自编自演的道情剧目数以百计,以现代戏为主,主要的有《家庭图》、《二流子转变》、《王长生揽工》、《劝子归队》、《纺纱》、《南下开荒》、《难民图》、《王三小求妻》、《禁洋烟》等。新道情的唱腔,经过艺人改造,板式变化体成分不断增多,采用了〔二流板〕、〔大起板〕、〔箭板〕等板路。乐器上,改用板胡为主奏,并增加了提琴、打琴、长笛等,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清涧骆儿巷一琴师还在四音子的基础上,改制出一种六音子,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3183.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主题曲系列之《快嘴李翠莲》 快嘴李翠莲电视剧全集

  《快嘴李翠莲》我比较喜欢第一部,第二部一开始把小飞燕给写死了……虽然我也很喜欢花一心这位男主,但我很不爽呐!好了,不扯远了。。第二部的主题曲也是跟第一部一样的,所以这两部合并一个列入主题曲系列。这两首,我最爱片尾曲,歌手李殊

鲁达遇上金翠莲 水浒传金翠莲

1.鲁达遇上金翠莲《水浒传》中的头号“豪客”鲁智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原名叫鲁达。鲁达最先是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官。提辖是军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营长、连长之类的级别。古今官职的换算,只能大概而言。

品读水浒传第八回鲁智深情断金翠莲 鲁智深和金翠莲

鲁智深在吃酒的时候,由于听了金翠莲的哭诉之后,对于镇关西的不法活动产生的深深地痛恨。说来好笑。鲁智深在酒店和一个杀人放火的兄弟(史进吃饭),口口声声称之为阿哥。一转眼就对镇关西要采取敌对行动。看来也正是符合鲁智深的是非观点。

声明:《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李翠莲大上吊》为网友一颗美人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