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人生:“宽严皆误”话“攻心”

书载,说成都武侯祠有副“攻心”对写得极好,古今很多官员都奉为为官理政的要诀。此言如雷灌耳,我虽去过武侯祠,也看过那里的对联、匾额,可都没留下任何印象?足见自己之平庸与浅薄。后来我去成都武侯祠就特地拜读了那副对联。

对联共三十字,是清代赵藩所撰。上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仗严谨,含意深刻,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不愧是名联警句,后人誉为“攻心”对。毛泽东曾经多次分别向被派往四川任职的官员如刘兴元等推荐观赏这副对联。

此对于百姓而言可视为待人处事之要领,于官可算是领导艺术的概括。其中的“攻心”,在现实生活中可理解为人与人交往应“交心”吧,以心相交,心心相印就能和睦相处,至“反侧自消”而互不“好战”,共同营造和谐安宁的社会。

于领导者而言就应了解群众心理,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切身问题,尽可能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而不是“好战”——凭自己的权力批评人,教训人,甚至刁难人,使群众想反应诉求,想解决问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当然领导又要掌握好“宽严”的尺度,注意“宽严”莫误判,能宽的宽,该严的就要严。此观点正穿越时空与现今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严惩腐败合拍。

现在无论人们口头交流中,或是媒体播、载中“腐败”“反腐”类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为何?自然是因为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人腐败现象相当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甚至造成了一起一起的“官场地震”。腐败已成过街老鼠,严惩腐败已成举国上下的共识。

曾听说“乱世用重刑”,解放初期,不杀掉一批罪大恶极的反动派,新生红色政权能巩固么?五十年代初不杀掉刘青山,张子善能警醒干部么?现在如果如果按处治“刘、张”的尺度来惩治腐败试看天下谁敢腐?!看来,古人所撰的那副“攻心”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实在令官令民深思呢。(邓正洪)

不要视而不见

——《看见》读后

这是一本柴静记录她在这十年新闻中发生的事。写下了自己的错误、失败、内省与反思;写下了她第一次根本问不出来,以至于到最后丧魂落魄地回去她所看见的人;写下了十年中,他所看到的人,是他们撼动了柴静头脑当中原本固有的概念:要学会“看见”,而不要视而不见。

看完这本书, 仿佛现在的自己就是十年前稚嫩的柴静。这本书至今是我最喜欢,是我感想最深的书。我感动于材静这个人,我感动于她写下的人和事。我自己曾经也是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大过,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却发现自己只是社会生活中一粒渺小的沙子。

柴静从最初被现实,工作打败到激励自己,坚持不放弃,重新出发,再到成功至今。刚开始,有人评价她,认为这样的人怎么做得了刚性的新闻,像个林妹妹一样, 我敬佩她对新闻最真实的追求;我敬佩她对新闻中每一个人的关注与善待,而不是视而不见。

在双城的创伤这一章节中,一周之内,一个班级的五个学生连续自杀,在获救孩子的沉默中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孩子心中最单纯的爱情、友情及他们的自尊,最后导致了这次事件。材静说双城事件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确,只有当我们处于他们那个年龄,我们才会真正体会他们的世界。生活中的我们不仅要细心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更要关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要去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感受,学会“看见”人,“看见”生活。

“只求了解与认识自己”在这章中讲述的是“虐猫事件”,假如我没有看这篇文章,而只是看一些虐待动物的视频,我肯定会重重谴责这类人。但看到文中这个女人的生活因“虐猫”而无法继续,听她说出内心的痛苦,在她人性恶劣的同时心中仍有善的存在,却认为她也是为生活所迫。她既然犯了错,为什么我们也要跟着她犯错,去谴责她呢?每个人都会有善与恶,哪一个会多些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如果你不能够说去看见,而只是视而不见,那么“你”就不配去做一名记者,因为采访不是评判,是认识;不是改造,是明白。放下目的,学会感受,学会“看见”。 (实习记者 谭雪玲)

Power by YOZOSOFT

千书一书的《四库全书》

——《亁隆编纂四库全书为哪般?》读后

《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编纂的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它历经十年,从1773年开始,到1783年结束,分经、史、子、集四部,分藏于四库,故名“四库全书”。 然而,谁会想到《四库全书》的背后却充满血腥残酷的“文字狱”。

清乾隆的文字狱远远超过康熙和雍正两朝。他一方面大搞“文化工程”编《四库全书》,一方面不遗余力的搜书、焚书。凡是旧书、新书有诋毁外族的描写,要么修改,要么焚烧,作者一经发现,要么充军,要么杀头。《四库全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编纂完成,成为清朝唯一允许留下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这个中国历史上巨大的文化工程,实际上是“寓禁于征”,是一场打着统一文化工程的浩劫,乾隆一生烧掉了多少书,他本人都不清楚,根据流传下来的的几种焚毁书目的有关档案记载,乾隆毁书2453种,抽毁书402种,铲毁、烧毁书版50种,8万块,销毁石刻24种,而《四库全书》收书不过三千四百余种,可见乾隆是以修书的名义搞烧书,他修了一半,烧了一大半,修的这一半还大肆篡改。他兴的文字狱在《四库全书》开馆的十年内发生了48起,一大批作者的鲜血染红了刑场;京城的上空,焚书的火焰映红了苍穹,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空前的劫难。

在乾隆“两手抓”之下,中国文化上积淀起来的人格、骨气被摧毁殆尽,只剩下一帮阿谀奉承的御用文人。而与《四库全书》相继出世的法国《百科全书》,它是由狄德罗主编的,里面涵盖了医药卫生,机械工业,它的出现给西方带来了文明,受它的影响,爱迪生发明了灯泡,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在西方产生了一场工业革命,使他们在世界上一跃而起。这书也曾影响过中国,可乾隆大肆抵制、烧毁。可不到100年,别人端着机械工业制造的枪炮打进来了,我们的《四库全书》却变得如此软弱无力,留给了国人深沉的思考。(鱼游)

知足者善终

——《汉书·疏广传》读后感悟

汉代有个叫疏广的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春秋》等书,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方,声名远播。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后来又调职为太子太傅。他的侄儿疏受也很有才能,后来也被提拔为少傅。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

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很是荣耀。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晓了《论语》、孝经等。疏广对侄儿说:“我听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功成身退是天意常规啊。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立,如此下去,难免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我们不如辞官回家养老,这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疏受深以为然。于是,他们叔侄二人就以有病为由,向皇上请假3个月。皇上准许了。但3个月期满后,他们又以病情加重为由,请求退休。宣帝挽留不住,只好又准许了。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席,请来族人及亲朋宾客,一起欢聚。过了一年多,有人好心劝疏广,别把家里积蓄花光了,要为子孙置办点田地房屋。疏广却回答说:“我会考虑子孙的将来的!不过,家中原来就有田地房屋。子孙们只要勤力劳作,就能保证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如今再购置多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我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如此度过我的余生,不是很好吗?”子孙们心悦诚服。因此,疏广叔侄二人都尽享天年,无疾而终。

阅读与人生:“宽严皆误”话“攻心”
正是:人生在世,参透红尘,名利场中,及时隐退,知足常乐,清静度日,方能尽享天年!(龙瑰)

通让世界和谐

——励志经典《邮差弗雷德》读后

近日,听说有本书很值得一读,我上市图书馆网搜来一看,果然让人很受启迪。它就是全球500强企业员工人手一本的励志书《邮差弗雷德》。

该书作者马克·桑布恩是一位职业演说家,而书中的主人公弗雷德则是一名普通邮递员。该书作者以独到的职业敏感,认认真真地对弗雷德进行观察了解,用文字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扫描。他告诉人们:弗雷德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岗位上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实现了从平凡到杰出的跨越。

在《邮差弗雷德》这本书中,该书作者提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观点:成功就是建设人际关系。作者写道:“弗雷德们……利用人际关系来建设成功的基石。他们明白,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结果。”该书作者从而总结出了建设人际关系的七个要素:一是真实;二是对别人感兴趣,而不只是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三是注意倾听以获取更多信息;四是体谅;五是诚实;六是乐于助人;七是守时。该书作者认为:只要用心去做,人人都可以是弗雷德。

在《邮差弗雷德》这本书中,该书作者反复提到的“建设人际关系”其实就是当今社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一个词——“沟通”。“沟通”就是要让一些交流的管道通畅起来,让思想和感情像流水一般在其中通行无阻。沟通从心开始,沟通让世界和谐。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不是用“勾兑”联络感情,不是逢迎拍马、拉帮结派、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而是像《邮差弗雷德》一书中所说的按照建设人际关系的七个要素行事,是一种付出诚意、不带虚假的沟通。沟通能力,实质上是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具体到职业市场,它就是我们的职业市场竞争力——如果说工作能力是显性的生命线,沟通能力则是隐性的生命线。一个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在工作、家庭、恋爱、交友等诸多方面便会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

“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基石。”让它成为我们的一个座右铭吧!(龙瑰)

将军眼泪为民流

——小说《亮剑》读后

电视连续剧《亮剑》很多人都看过,甚至不止看过一遍两遍,而它的原著小说可能就鲜为人知了。小说共43章320页,而电视剧《亮剑》只取材于前23章多,仅152页,也就是说不到全书一半的内容。 有的自杀,有的遭逮捕,有的劳改至死。殃及他们的儿女们也无家可归,四散逃匿……

李云龙戎马一生,见惯了生离死别,在死亡面前他眼睛都不眨一下,面对亲人的遭遇他也未曾流泪,但在目睹了人民的苦难时他却流泪了,有时甚至是淋漓尽致地哭了。

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很多曾经全力支持革命的百姓饿死,他流泪了,失眠了。保姆张妈因是农村孤老,没供应粮,全靠挤佔他全家老小那点口粮活命,以至全家挨饿,以至三十多岁的田雨因缺营养而停经。但他却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五百斤黑市面粉全部交给他的特种兵部队充作军粮——他心里只装着人民!张妈因此绝食求死以减轻他全家的饥饿。他哭了,令全家给张妈下跪,求张妈别死:“有我李云龙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半口”。他属下一个特种兵战士惊闻自己全家老小“十几口人全被饿死”不忍独活世上,李云龙含泪制止他自杀。

文化大革命中,赵刚夫妇自杀前将四个儿女托孤于他。他哭了,“张开双臂把孩子们拢在胸前”爱如亲生,连长幼名次都同自己的儿女统一排。武斗中,造反派冲击军部开枪打死了解放军战士,战士奉命还击。事后死去的造反的母亲抓住他哭骂撕打吐口水,死者的子女哭着向他要爸爸。这时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泪流满面站着任苦主们发泄……幸得田雨悲壮护夫,令儿女们“保护你们的爸爸撤退!”他才得以解脱。

文革继续,动乱加剧,李云龙被定为反革命分子,田雨闻讯自投监狱赴难陪夫,之后割腕自杀。他本被部下救出,可他不藏不躲,居家待捕。逮捕他的人要缴他的枪,他处变不惊,决心以死捍卫军人的尊严——开枪自杀了。面对自己的悲剧他没有半滴眼泪。

原来,将军眼泪为民流。这是一个有良心的将军,爱民的好官。(邓正洪)

展现航空人风貌的《国家的儿子》读后

暑假里,在遂宁市图书馆阅读的时候,偶然翻到中国著名作家黄传会的报告文学《国家的儿子》一书,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爱国爱事业的感人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如醍醐灌顶,成为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国家的儿子》,是一部反映航空人英勇事迹的作品,也是一部励志之作,再现了罗阳及其团队披肝沥胆研制航母舰载机、实现中国航母梦的艰辛历程。书中回忆了主人公罗阳的成长历程。罗阳是幸运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就以优异的成绩带着梦想走进了北京航空学院。求学北航的大学时期,罗阳立志“航空报国”,他努力学习,在逐梦的路途上奋勇拼搏,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事业中,罗阳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在担任沈飞集团工作部部长和公司党委书记中,他不谋私利、关爱同志。就任沈飞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后,他一心扑在歼—15舰载机的研制工作上。做官清正廉洁,想他人之所想,为国家之所为,谁能想到一个管理着16000人掌握着上亿资金的集团老总会一家人住在十多年前购置的房屋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个纯粹、清正、廉洁的品质体现出来的罗阳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罗阳团队的辛勤工作下,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帷幕终于拉开,“成功了!成功了!”从训练基地到全国人民一齐欢呼一起激动,这是中国海军划时代的梦想, 终于实现。 最终罗阳病倒了,送进了医院,经检查心脏坏死达70-80%,12时48分,罗阳因过度疲劳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而轰然倒下。罗阳因公殉职,走过了他不平凡的51年的生命历程。记住罗阳这样一群祖国大海的骄子,愿祖国的海洋梦早日实现,愿祖国强大的航空梦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指日可待!(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校唐熙)

忠义可嘉

——《汉书》读后

在遂宁市图书馆翻阅《汉书》,看到一桩案子,读后令人感慨不已!

汉高祖八年,刘邦路过赵国。他的女婿赵王张敖从早到晚亲自侍奉饮食,但刘邦对这个出身于草莽之家的女婿总是看不顺眼,因此豪不领情,反而多次辱骂张敖。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同情赵王,对此很反感,便私下合谋行刺刘邦。

可是,贯高、赵午等人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败露了。刘邦下令逮捕所有参与谋杀的人。消息传出,当初一起商量行刺的十多个人都纷纷自杀。贯高却没有自杀,也没有逃跑,反而心甘情愿束手就擒,和张敖一起被押到京城长安。

贯高受到了极其残酷的刑讯折磨,但在遍体鳞伤、生不如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说张敖并未参与谋杀。刘邦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让贯高改变自己的说法,便确认了张敖真的与谋杀无关,只将他贬为宣平侯。

刘邦很欣赏贯高的德行,便下令赦免他的罪行。贯高听完圣谕后,却神色凝重地说:“我之所以被打得体无完肤还不想自杀,就是为了告诉皇上:赵王没有指使造反。现在赵王已经清白了,我的使命完成了。人臣有弒君的罪名,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说完便撞墙自杀了。

常听人说:对人忠义的狗很多,对人忠义的人却很少。在此,我不得不赞赏贯高的忠义。他勇敢地选择了承受酷刑的折磨,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赵王的清白。而当赵王被释放之后,他却选择了自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贯高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表现出的那种忠心保主、敢于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却令后人向他投去仰望的目光……(龙瑰)

是否看破

——读《红楼梦》感悟点滴

面对滚滚红尘,看破与看不破,后果迥异。

《红楼梦》中的贾瑞就是一个对红尘未能看破的人。贾瑞对王熙凤起了邪念,被王熙凤戏弄了两回,本该就此悔悟,哪知他却害上了相思病,病情日渐沉重。有一天,一个跛脚道人交给贾瑞一面刻有“风月宝鉴”四字的镜子,叮嘱他说:“此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能照背面。”贾瑞把镜子拿过来,反面一照,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吓了他一跳;照正面,则看到凤姐正朝他微笑招手。他便不顾道士的警告,进去与凤姐亲热。亲热出来后,再看镜子的背面,仍然立一个骷髅;再照正面,凤姐仍在向他招手……如此多次,终于丢掉了性命。

《红楼梦》中,有一些人看破了红尘,例如:妙玉斩断尘缘,一心在栊翠庵吃斋念佛。惜春独卧青灯古佛旁。贾宝玉繁华享尽之后,终于看破红尘,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红楼梦》中最早看破红尘的是秦可卿。她临终前托梦给王熙凤,说:“常言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誉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保……要知道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秦可卿把人生悟得很透,知道繁华的背后不过是一场虚空,所以提醒王熙凤要从名利场中抽身退出。可悲的是,王熙凤辜负了秦可卿的规劝,贪财恋权,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正是:人生在世,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方能善终!(龙瑰)

从“一钱斩吏”所想到的

——《鹤林玉露》读后

据宋代《鹤林玉露》读后,主人公张乖崖遭遇很有意思。书载,有个名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担任县令,一天,他审问一个从府库中偷了一枚铜钱的小吏。小吏很不服气地说:“只偷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又不犯死罪。”张闻言大怒,提起朱笔毫不犹豫地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毕,亲自斩了这个盗钱的小吏。

这个偷钱的小吏是否该斩,张县令执法是否过于严酷,这里姑且不谈。但那四句判词却给人以很大的启示,颇能说明一些道理。

井岗一青工,开始偷了乡亲的一把豌豆尖,不久又伙同别人偷了职工食堂一碗肉,像小吏那样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又去偷自行车和摩托车,渐渐地胆子越发大了起来,发展到结伙盗卖井岗原油和国家柴油,走向了犯罪道路。类似“一枚铜钱”这样的小事,在当时看来,好像不关紧要就放松警惕,大而化之,马马虎虎,自己原谅自己,同时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有的父母往往认为事情小,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千里金堤,溃于一穴”,防线突破之后,就会积小成大,造成致命的灾难。

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中提到的那位青工,对领导耐心的批评,同志的帮助置若罔闻,他并没有听进去,却经常用“没有什么了不起”来原谅自己,这就给他日后犯大错误甚至犯罪埋下了祸根。有的人不是“小错误不断,大错误不犯”认为不犯法吗?读一读张乖崖的四句判词,好好地想一想,应当引起思想上的震动。(黄国林)

传统习俗中的清明内涵

——有关《清明节》书籍读后感悟

清明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还凝结着中华民族敬天尊祖、血脉相传、讲究孝道的民族精神。在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成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近来阅览有关清明的书籍,收获颇多。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内核。清明节是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彭国梁、杨里昂主编的《我们的清明》里说,清明节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传承,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活动的习俗。其实民间一直有着清明踏青的习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丛超编著的《清明节》一书,从多个角度讲述清明节习俗及文化内涵。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又是中国人集体表达对生命敬重之情的时刻。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追寻春天新的希望。在清明节,人们还可以亲近自然、感物惜春,除了放风筝,踏青赏花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亲缘的认同,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阎建滨的《清明旧事》一书,介绍了清明节的节日特点以及习俗,比如放风筝就是清明的重要风俗,有着放走秽气的良好祝愿。清明的核心是缅怀先祖,每逢清明时节,那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往亲人坟茔扫墓祭祖的感人场面,那种年年岁岁“生死两相隔,思念无尽时”的痴痴怀念,都是国人对祖先表达感恩和追念情愫的最真挚的情感宣泄。作家冯骥才主编的《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指出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精神信念,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发扬光大。而今,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张帆)

“状元”趣谈

——《中国状元全传》读后

在市图书馆查阅《中国状元全传》一书,又有所获。

每当高考结束、考分公布以后,全国各地就要湧现出许多“状元”,有文科、理科之分,有省、市、县之别,校园里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状元”名称源于古代。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文科的是文状元,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其实,中国科举制度一千多年来,从来都不缺少苦读诗书、勤奋成名的“状元”。不过,在那时的大考之年里,全国只能选拔出文、武状元二人,可见难度之大,实属凤毛麟角!不像如今比比皆是。

颜康成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唐代状元。雍正《山东通志》卷一五《选举一》记载:“颜康成:曲阜人,状元,学士。”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入京,赋《黄叶诗》”。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高中状元,年仅24岁。

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状元”世家,如: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因明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和《三字经》中“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广为人知。明朝遂宁女儿黄峨的老人公杨廷和祖孙三代状元:杨春、杨廷和、杨慎。江苏金坛人于振(清雍正元年状元)、于敏中(清乾隆二年状元)两人“兄弟状元”。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状元等。少数民族中也不乏“状元”世家,居住江南的高昌氏家族在元代连续六届科举考试都有子弟高中状元。(龙瑰)

仁君赵祯二三事

---《资治通鉴》读后

在遂宁市图书馆阅览室浏览《资治通鉴》,本人才发现中国历史上称得上仁君的不多,而宋仁宗赵祯又的确是货真价实的一个。

有两件小事可以证明:

有一次用餐,宋仁宗突然吃到了一粒砂子,赶紧吐了出来,还不忘对身边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这可是死罪啊!”真能为下人着想的好皇帝!

还有一事发生在四川成都。一名举子献诗于成都府云:“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就是说只要把守住剑门关,烧毁入蜀栈道,四川就是一个独立王国。知府一看,这还了得,赶紧“械其人,表上其事”就是将那个读书人饱打一顿,再将此事上奏朝廷。奏折到京,宋仁宗看了,却说:“此老秀才急于仕官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

写“反诗”不但没有受到严惩,还满足了老秀才想当官的愿望,可见宋仁宗之器量。

宋仁宗的包容和大气非一般人能比。他容得了落魄秀才的“反诗”,也容得了大臣们对他“沉湎女色”的尖锐指责,还容得了包拯不尊圣旨、唾沫溅到自己脸上的行为,历史上的帝王无出其右。所以,史书中对他的评价甚高:“(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间……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说他是最好的仁君,当之无愧!

“仁”是对人,特别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宋仁宗赵祯的“仁”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各级领导人借鉴、学习么?!(龙瑰)

一生清誉毁于一旦

——《段祺瑞的悔与罪》读后

1926年3月18日,匆匆赶到执政府门前的段祺瑞,见一个血肉横飞的场景,怅然跪下。

有一个女孩叫刘和珍,子弹从她背部射入,斜穿心肺。刘和珍的死是“三一八惨案”的一个细节,在刘和珍死前6天,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军交战正酣,本应保持中立的日军,竟然派军舰护送奉军进入天津大沽口,并向国民军开炮。怒不可遏的国民军毅然开枪还击。谁知日本以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为借口,联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如果48小时得不到答复,他们将采取武力解决。

在这48小时内,北京的民众愤怒了,惨案发生那天,数千民众跑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坚决反对八国通牒。示威活动结束后,游行队伍来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代表和政府卫队交涉,希望他们进去和段祺瑞、国务总理贾德耀会面。卫队长担心场面失控,令士兵驱散游行队伍,眨眼间一名卫兵,二名便衣警察,包括刘和珍在内有的44名游行群众倒在血泊中。鲁迅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英国《泰晤士报》也说,这是一场政府兽性大发的惨案。

匆匆赶来的段祺瑞对自己总结道:“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这话对他来说,并不为过,论个人修养,段祺瑞一生“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在那贪占成风的年代里,晚年连保姆都请不起的段祺瑞,足以让今天的贪官们汗顔。论历史的功绩,段祺瑞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加冕,成就了段祺瑞“三造共和”的美名。然而刘和珍的血给他的历史上打了个叉。

段祺瑞没有原谅自己,长跪不起后来站起来的段祺瑞发誓终生吃素。最后体弱多病,家里人劝他吃荤,增加点营养,他说:“人可死,荤不可开”。

作为一个有过“三造共和”美名的段祺瑞,他应该知道,当年孙中山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人民有集会的自由;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这从宪法中确认了刘和珍的权利,作为国家元首,他的卫队向一群为国请愿的人开枪,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不能因为总理的辞职而烟消云散,不能因为首犯严惩而一了百了,也不能因为诚心忏悔而一跪了之。(鱼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3552.html

更多阅读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欧阳剑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的心得体会欧阳剑2011-12-13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

转载 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

原文地址: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作者:吴泓工作室《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与训练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作者精辟阐述了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巨大贡献,热情地

条码人生:对话新得利创始人黄利民先生

新得利与喜加利正式开启全面战略合作模式 (本网快讯)在2月7日落幕的“峥嵘十五载,共创新未来”新得利条码成立十五周年庆典暨答谢宴会上获悉,成都喜加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成都新得利电子有限公司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下午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32 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32)目录:(本资料由牛马坡编辑整理,信息来源于各文学网站。名作、佳作、名人、新人排列不分先后。陆续添加中。)(1) 梁小萍 《想念温柔》(2) 梁小萍 《三 代》(3) 梁小萍 《十年》(4) 梁小萍 《幸存者》(5) 梁小萍 《发生

暑假读一本好书阅读与心得5 暑假读一本好书征文

7月13日星期一第二组《吃狼奶的羊》摘抄及心得梅子阳:1、虽然遭遇了一连串的灾祸,但幸运的是,流火云与小黑角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2、日子一天天的过,不知不觉间,雪线悄悄上升,积雪悄悄消融,阳光一天比一天浓烟,荒草吐青,枝条暴绿,漫长的

声明:《阅读与人生:“宽严皆误”话“攻心”》为网友笑破红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