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2012-04-16 17:06:44

山东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

——高段散文应读内容、阅读要求及教学方式的研究

课外阅读欣赏课:

走进朱自清

——《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课堂教学实录

石横镇中心小学 李 彬

课前:

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从你们富有朝气的精神风貌中,我知道大家一定在泰师附小这个充满幸福、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着。

我呢,来自于肥城市石横镇中心小学。我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一样,都是山东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核心实验学校。我们学校承担的是“散文的阅读研究”。你们想不想看看远在百里之外的小伙伴是怎样读书的?

生:想看 (愿意看)

师:请跟随着我一起走进我的学校。(播放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欣赏。

【评析:课前,简短谈话直入课题研究,展示我校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图片资料,初步感受阅读氛围,为欣赏散文做好情感铺垫。】

一、导入:

1、师:大家看得可真认真!在我校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散文阅读活动中,我的学生读了许多的经典散文作品。听说,咱班的同学也个个爱读书,人人会读书。我真佩服大家!那,你读过散文吗?

生:读过。(师评: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读书的范围真广!)

2、师: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的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有时如诗如画,有时情真意切……不管是写景抒情散文,还是写人叙事散文,都能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

同学们请看——(出示散文家的图片)这是亲切、自然、温柔的冰心女士;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的杨朔;清泉流泻、春风骀荡的季羡林;还有语言清丽、意境优美的朱自清先生。

【评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散文,初步感知散文的特点;借助于孩子们熟知的散文名家,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散文家及其散文特点。】

3、师:这节课,我们先走进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世界。(板书:走进朱自清)

【评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你有哪些了解?

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生:朱自清的代表作有《绿》《荷塘月色》、《背影》、《春》等作品。

生: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文笔秀丽。

【评析: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交流自己对朱自清的了解。交流中学生彼此都对朱自清这位散文家有了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搜集、概括能力。】

师:今天我们和大家来共同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绿》《荷塘月色》(板书:——《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评析: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快速浏览,谈初读感受

1、师:课前,我们已经熟读了这三篇散文。文章读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这三篇文章。(学生快速浏览)

2、师:刚才大家又快速浏览了一遍,这三篇文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读完《春》,我知道作者写的春天太美了。作者具体描写了春天的小草、花、风、雨和春天的人,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生:读完《春》,我知道本文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表现了春天蓬勃向上的活力。激励我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地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春天。

生:读完《绿》之后,我知道作者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绿。它绿得奇异,绿得醉人。

生:读完《荷塘月色》之后,我知道作者描写的是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评析:引导学生畅谈读书收获,整体把握朱自清这三篇散文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了解欣赏方法

师:我们这节课要欣赏这三篇写景散文,你想从哪些角度去欣赏呢?

生:我觉得这三篇散文的语言很美,我想从语言方面来欣赏。

师:对!正因为这三篇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我们就可以从语言方面去欣赏。(板书——语言)

生:这三篇散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我想从写法上来欣赏。

师:好。我们就跟着你来欣赏它们的写法。(板书:写法)

【评析:学生读后很自然就能看出三篇散文的语言很优美,写法和独特。这与平时的阅读训练十分不开的。此环节教师能从学生的欣赏能力来组织下面的欣赏环节。】

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洋洋洒洒的文字,但它所要表现的内在精神始终集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没变,所以,我们欣赏散文,还要抓住其情感主线(板书——抓情感主线)

师: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有时不至于了解大意,抓住情感,还要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语,也就是——言外之意。所以,阅读散文,我们还可以感悟它的言外之意(板书——悟言外之意)”

师:除了这些欣赏角度外,还有很多很多(板书…… )

【评析:引导学生还可以从情感、言外之意等几方面来欣赏散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语言和写法来欣赏这三篇写景散文。
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评析:明确本节课的欣赏重点。】

四、品语言之美

师:这三篇散文,语言都非常优美,就像一杯醇酒一般,蕴含了绵长而清冽的韵味与芳香。下面就让我们先细细的去品味它们的语言之美吧!(板书——品 之美。)

1、师:他们的语言美在哪儿呢?我们来欣赏这段文字: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

师有感情的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自己读一下。

生: 花儿很多,花下的蜜蜂也很多。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我从“闹”这个字感受到春天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师:是呀,一个闹字,既写出了春天百花争相开放的景象,又把蜜蜂、蝴蝶飞舞采蜜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1人)(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深深地被春天百花争艳,蜂蝶飞舞的景象所迷住!)

2、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就是抓住了文中优美的字词,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的。其实,这三篇文章之中,还有许多优美的字词,快去文中找一找,体会一下,它“美”在哪里?

3、交流:(三篇文章都要交流)

生:《荷塘月色》一课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从中我品味到作者的语言十分优美。

……

4、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非常好!老师也找出来几处,谁来读一读?(出示填空的语句)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⑵这个亭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 在天宇中一般。 ——《绿》

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荷塘月色》

(找3人读)

师评价:老师在你们的读中体会到了语言之美,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

4、师:文中这些优美的字词用得准确、生动、形象,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之美。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也一定给了你深刻的感受,让你有美的享受。

5、师:你找到了哪些优美的语句?站起来给我们读一下。

生读:《春》一文中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说出它美在哪儿?(一生说后再问另一生“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说完后,师:优美的语言,通过读我们都能感受得到,相信听了名家的朗诵,你的感受会更浓。(放视频)

师:带着你的感受,谁来读?(1人)(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百花争春图!)

师:谁还想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繁荣景象!

生齐读

师: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深切的体会到——大家深深的被这百花盛开、凤蝶飞舞的景象迷住了!

【评析:通过“个人读,交流?听名家朗诵,引导读?个人展示读?全班齐读,共鸣读”这一系列的品味、朗读,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作者的情感,享受阅读乐趣。】

6、师:你还找到了哪些优美的语句?

生:《绿》一文中“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该生读完后谈体会)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从中你又有些什么感受?

生: 这里写得美。写出了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

生:我从中读出了梅雨潭的绿波是明亮的,温润、柔和、纯净的。

师:梅雨潭的绿波是明亮的,温润、柔和、纯净的。让我们在读中再次品味文中语言之美。

师:谁想读?好,你来读!(指生读)

【评析: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因为,有感情朗读是读者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表达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再现。在朗读中配上适当的音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乐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美的事物会让人赏心悦目,美的享受会让人忘我陶醉。同样道理,学生也喜欢美美地读文、美美地理解,给学生感受美的条件,让他们在美的乐曲中去美读、品读,赏析,感受散文的绚丽瑰宝。】

7、师:还有哪些优美的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之美?

生:《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该生读完说出自己的体会):

师: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师: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

(师配乐吟诵自己改写的小诗)

田田的叶子

是亭亭的舞女的裙

出水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

零星的白花

袅娜 羞涩

仿若明珠、星星、美人……

一阵渺茫的歌声传过

随着微风

是那缕缕的香

一丝的颤动

一道凝碧的波痕

之后

流水 脉脉

叶子 风致

【评析:利用教师自身品味此段文字之后的感受——有感而发,改写的一篇小诗,通过诗化的语言增强朗读效果,更能达到情感的高度凝练。情感抒发层次鲜明,融欣赏、品味于反复吟诵之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品味语言之美的效果。】

师:这么美的意境,谁想再次体会?

(指生读)好!让我们跟着你再次品味这段文字的语言美。(评价:读得真好!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月色下荷塘的迷人风采。)

【评析: “品语言之美”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段。而且,在品读时,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8、师:同学们,我们从读中品味到了这三篇散文语言的美。《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动人心弦;《绿》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它形象生动,驻满诗意;《荷塘月色》又给了我们朦胧的幻梦,飘渺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到了他语言大师的风采。

【评析: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之后,教师及时总结三篇散文的语言的魅力。】

师:他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将这三篇文章描绘的气韵生动、惟妙惟肖?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他的写法之妙(板书:析 之妙)

五、析写法之妙

1、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呢?谁能举例说明。

生:修辞——比喻 排比 拟人

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师:妙在哪儿呢?(生稍作思考,举手回答)

师: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文中一景一物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⑵师:哪些语句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在《春》一课中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天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花色的美丽刻画的生动、形象。

师评价:你找的很对,分析得更好!

【评析:由学生在《荷塘月色》中找到的句子做引子,过渡到三篇文章中,突破了一篇讲完之后再讲下一篇的模式。】

⑶师:大家请看这一比喻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①师: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觉器官?

在此,作者把嗅觉上的“清香“比作成听觉上的”歌声“,运用的这种表现手法是——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

②师:这种修辞手法,本课还出现过一次。快去文中找一找,看谁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生读“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仔细分析一下,此句中,是作者的哪两种感官的沟通交融?

生:视觉转为听觉。(师评:你的分析真准确!)

【评析:引导学生着重分析“通感”这一写法。】

叠词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师:运用叠词,妙在哪呢?谁能说出你的感受?

生:“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这些叠词的运用,把作者眼中的小草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

师: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荷塘月色》中也大量运用了叠词,谁找到了?(说出4、5个后)

师: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一共运用了30多个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也把动态的景物写活了。可见,准确的使用叠词,真的有很大的妙处! 它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确切、富有意境美。

2、师: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很多,如(学生没说到的)。

3、师:正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朱自清先生才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犹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4、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是从语言和写法来欣赏朱自清的三篇写景散文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从情感、言外之意等几方面来欣赏。

六、延伸,回归课题

师:同学们,散文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阅读散文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散文,享受读书乐趣吧!

(边说边播放冰心、杨朔、季羡林等散文名家的图片及代表作)

【评析:拓展阅读,让学生从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走向许许多多的散文名家的作品,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作者的写法……享受阅读乐趣,充分体现大语文观的思想。】

【总体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以风格朴素,情调和谐,描写细腻,余味腴厚见称。他的优秀作品《春》《绿》《荷塘月色》三篇散文都是一篇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优美字词、精彩语句,还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很值得学生去品体和欣赏。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析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纵观本课,我觉得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思路清晰。本节课课堂结构中有四个环节:初步了解散文及名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走进朱自清,赏析他的三篇抒情散文《春》《绿》《荷塘月色》)——探究散文欣赏方法(语言、写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散文欣赏(品语言之美、悟写法之妙)——延伸,回归课题,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重点突出。

二、注重方法、规律的探究及能力的训练。本堂课选取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且富有抒情性的散文,教学容量较大,但注意了让学生从中探索阅读欣赏方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写法之妙。通过抓重点字词、句、段来进行阅读、赏析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组织表达的能力、感悟理解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提高。

三、注重美读的指导。写景的抒情散文,文章文辞优美,清新流畅,让人耳目一新,像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一样,通体舒畅。每篇文章都是阅读的好材料,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领悟。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在朗读的时候,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因为,有感情朗读是读者对文章理解程度的表达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再现。在朗读中,我借助于名家朗诵、配上适当的音乐、诗化语言的渲染来进行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整堂课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训练,还有艺术的感染、美的享受。这是一堂集实用性、欣赏性于一体的课外阅读欣赏课。

每堂课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着遗憾。就本堂课而言,我觉得有以下遗憾之处: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其次是在“品语言之美”环节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三篇散文中的图景来进行品读、赏析活动效果会更好。

再一个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感悟写法之妙”环节处理的仓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课获2010年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1/84019.html

更多阅读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北京秋天下午的我赏析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

王小波先生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赏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今天看到一篇有关赞扬猪的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文章写得在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和猪的对比: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

鲁迅《风筝》赏析 鲁迅风筝原文

鲁迅《风筝》赏析 原文;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 卡夫卡的变形记

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描写了男主人公格里高尔公从人变成了大甲虫的荒诞故事。虽然格里高尔变成了“动物”,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格里高尔依然是具有“人性”的。他变成大甲虫后依然担心会赶不上公车,担心家人

声明:《走进朱自清--《春》《绿》《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网友承諾只為實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